第七节 连阴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8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连阴雨
分类号: P426.62
页数: 3
页码: 181-183
摘要: 连阴雨天气标准的确定与本地畜牧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故以其影响程度确定标准。玛曲连阴雨的天气标准是以日降水量≥0.1毫米的日数连续≥5天,过程总降水量≥20.0毫米三个条件决定的,既能符合牧业生产实际,又对其它行业有使用价值。
关键词: 连阴雨 降雨 气候状况

内容

降水丰富而集中,决定了玛曲县连阴雨天气多的气候状况。
  一、天气标准
  连阴雨天气标准的确定与本地畜牧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故以其影响程度确定标准。玛曲连阴雨的天气标准是以日降水量≥0.1毫米的日数连续≥5天,过程总降水量≥20.0毫米三个条件决定的,既能符合牧业生产实际,又对其它行业有使用价值。按这个标准统计,玛曲县连阴雨于4月中旬就可出现,直至10月中旬底结束,在一年之内的雨季中任何时间都可能产生连阴雨天气,形成了固有之气候特征。
  二、连阴雨的分布
  连阴雨天气最早出现在4月5日,最晚结束于10月20日,集中时段是6〜9月,其中6〜7月是第一高峰期,一般称为“夏季连阴雨”。其次是8〜9月为第二高峰期,称为“秋季连阴雨”。
  (一)夏季连阴雨
  玛曲自6月份起降水骤增,形成明显的多雨季节,6〜7月发生连阴雨的机会很多,年平均2.6次,最多年份5次,出现机率高达96%,只有个别年份不出现。6月为全年连阴雨最多的月份,有的年份多达3次,几乎全月阴雨连绵,达到2次的年份占50%。如1989年6月5日〜9日、12〜22日、28〜30日共有连续降水日数19天,总降水量154.4毫米。1979年6月29日〜7月14日连阴雨16天,总降水量128.0毫米。夏季连阴雨天气对牧草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气温高,形成水热同季的最佳配合,是牧草生长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对牲畜抓瞟十分有利,对全年畜牧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二)秋季连阴雨
  玛曲秋季连阴雨的特征是持续日数长,过程降水量大,往往包含着大雨的岀现。进入7月底到8月初的短暂少雨时段后,8月中旬又出现多雨段,延续到9月上旬,连阴天气仅次于6月,此时的多雨对牧草后期的生长仍然作用较大,避免了旱象,同时又为冬季土壤水份的储备奠定了基础,使来年牧草萌发期土壤湿度高,利于返青生长。秋季连阴雨年平均2.1次,出现机率96%,最多年份4次,个别年份不出现,8月份出现次数多于9月,但机率略低于9月。发生在8月的持续日数稍短,多为6~8天,降水量也偏小。9月连阴雨每年多发生一次,但持续时问偏长,多为10天左右,降水量偏大。1969年8月22日〜9月12日连阴日数长达23天,总降水量为171.9毫米,是玛曲记录的连阴雨之最。1977年8月阴雨连绵,持续阴晦,全县牲畜发生了多种疾病,死于口蹄疫、副伤寒的牲畜达5200头(只、匹)。在各种与天气条件有关系的疾病中,连阴雨是一个导致羊腐蹄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秋季连阴雨有不利的一面。从全年统计两类连阴雨天气平均5.6次,最多年份11次,最少年份3次,出现机率100%,这对牲畜的疾病防治和人工牧草的收割贮藏都有很大的影响。
  玛曲县全年连阴雨次数玛曲县季节连阴雨次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