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冰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8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冰雹
分类号: P426.64
页数: 3
页码: 178-180
摘要: 玛曲是甘肃省冰雹多发区之一,冰雹灾害频繁。
关键词: 冰雹分布 冰雹强度

内容

玛曲是甘肃省冰雹多发区之一,冰雹灾害频繁。
  —、冰雹的分布
  冰雹是在强盛的积雨云中,空气足够湿冷的条件下产生的。玛曲降雹反映在高空天气图上有明显冷平流影响的占绝大多数。所有的雷雨天气不一定都有冰雹,而且雹粒的大小也取决于雷雨的强弱,范围宽阔对流极盛的雷雨云降雹的次数和冰雹直径明显加强。冰雹出现时雷电频繁而剧烈,云势混乱,谚语有 “黑云黄稍子,必定下雹子”之说。
  玛曲各地均可出现冰雹,范围广大。降雹开始早,结束晚,灾害多。有气象记录的年平均降雹日数13.1天,最多年份24天,最少年份9天。冰雹最早出现在4月11日,最晚结束于10月16日。集中时段是5月中旬〜7月下旬,历时80天,降雹最多的时段有3个: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出现机率50%以上。出现次数最多的是6月下旬和7月中旬,年平均在1次以上,最多年份高达7次。
  在逐月分布中6〜7月平均为3次,出现机率91.7〜100%,6月份年年有雹,一年之中6月份形成灾害的次数也最多。
  玛曲县冰雹次数、机率
  二、冰雹的强度
  玛曲最大冰雹的直径达40毫米。最大平均重量10克,最长降雹时间持续45分钟。一日最多降雹次数5次。最长连续降雹日数7天。地面平均堆积深度3厘米。聚集最大深度15厘米。据调査河曲马场一带1964年7月5日降雹平地积雹有1尺多深。欧拉秀玛一带出现过1小时多的持续降雹时间。图12玛曲县逐旬冰雹百分率
  三、冰雹的区域
  冰雹是一种区域性强的灾害性天气,虽然玛曲各地都有冰雹岀现,但又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形成“冰雹区域”,在同一范围内也有强弱之分。调査及灾害统计说明,县北部的欧拉秀玛、欧拉、尼玛、河曲马场等地极易降雹,基本以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山区的前沿部为多雹区域。如1984年6~8月欧拉秀玛、尼玛、欧拉、木西合等地先后降雹4次,受灾面积131万亩,打死牲畜1350头 (只、匹),打伤4人,击毁帐篷528顶。
  四、冰雹的路径
  玛曲县冰雹主要路径有三条:
  第一条从青海入境——欧拉秀玛一一欧拉南部——阿万仓——采日玛。
  第二条积石山南部——木西合。
  第三条青海外斯一一欧拉——尼玛——河曲马场。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