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温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温度
分类号: P423
页数: 7
页码: 160-166
摘要: 气象记录中的温度包括近地面1.5米高度的空气温度,即近地层温度称为气温;地面温度是距地面0厘米的温度,称为地温;地表耕作层5~20厘米不同深度层次的温度,称为地中温度。玛曲的气象记录始于1966年11月。
关键词: 玛曲县 温度

内容

气象记录中的温度包括近地面1.5米高度的空气温度,即近地层温度称为气温;地面温度是距地面0厘米的温度,称为地温;地表耕作层5~20厘米不同深度层次的温度,称为地中温度。玛曲的气象记录始于1966年11月,本章取断限至1990年12月的24年温度资料(各章同此)。
  —、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
  玛曲县24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2℃,历年在0.4〜2.1℃之间变化。年平均气温的总演变趋势是波动形式。高温偏暖年代有3个:70年代初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年平均高于1.0℃,峰值多维持4年,自80年代中期起,气温呈升高趋势,气温偏低的年份是1970一1971年、1976一1977年、1983年,年平均在0.6℃以下。低温年维持1〜2年。
  (二)气温月分布
  全年低温是玛曲突出的气候特征,各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是最寒冷的冬季1月平均气温一9.4℃;夏季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0.8℃,春季的4月为2.0℃,秋季的10月为1.9℃,春秋两季气温接近。全年月气温的变化与季节的冷暖变化相一致,由低到高,自高回低,少有波动,规则演变。
  图3玛曲县月平均气温演变
  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的月份有1、2、3、11、12月共5个月。气温在0℃以上的有4、5、6、7、8、9、10月共7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的有7、8月。
  (三)相对温度变化
  相对温度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出玛曲气温年变化的形态,表现为春、秋季节,3〜4月升温快;10一11月降温迅速。夏季温度平稳,时间短促,春秋两季温度接近,冬季相对温度低。上半年、下半年气温曲线近乎重合,明显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
  图4玛曲县相对温度变化玛曲县各月相对温度
  (四)极端气温
  玛曲年平均最高气温为8.8°C,年平均最低气温为一4.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23.7°C,出现在1985年8月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一29.6℃,出现在1971年1月31日。平均最高气温分布是,全年平均最高气温各月均在0.2℃以上,高于10°C的月份是5~9月共5个月;最热的7、8月分别为16.7℃和16.8℃。平均最低气温的分布是1〜4月,10〜12月都在一3℃以下。最冷的11月至翌年2月在一10℃以下,此期间12~2月分别为一16.1℃、一17.6℃和一14.3℃。平均最低气温大于0℃的是5~9月共5个月。
  玛曲县月、年平均、极端气温
  (五)严寒期
  全年气温偏低,冬季寒冷而漫长,是玛曲气候最重要的特征。以平均气温(5天平均)≤5.0℃的时期为严寒期。玛曲自11月20日〜翌年3月5日共106天,候平均气温在一5.0℃—10.0℃之间。期间最低的候温是1月6日〜10日(即第二候),平均气温达一10.0℃。
  玛曲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出现在1月1日〜15日,共15天,平均气温达到一11.3℃。这一时间最长的年份维持39天,即1975年12月7日一1976年1月14日。最短的年份为6天,即1973年1月。最冷的年份平均气温可达一14.1℃。此期间往往是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候,同时降雪量稀少,天气干燥多风。
  表11玛曲县严寒、酷热期
  二、地温
  (―)地面温度
  玛曲年平均地面温度4.5℃,比气温平均高3.3℃。地面温度的变化与气温同步,高低分布趋势一致,只是其春季达到0℃以上的时间提前一个月,于3月份出现,而秋季降到0C以下的时间迟于气温。
  由于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关系,地面温度日变化非常剧烈,振幅就比气温大得多,极端值的范围远超过气温的极值。地面年平均最高27.5℃,极端最高65.5℃,平均最低一6.7℃,极端最低一32.5℃。
  (二)地中温度
  地中温度5、10、15、20厘米各层次平均温度在牧草返青的4月份起记录,此时土壤冻结开始融化,随着解冻层逐渐加深土壤温度升高,浅层平均为4.7℃,深层平均为2.5℃。由于白天地面升温快,夜间辐射散热亦快,浅层温度变化幅度大,深层受土壤保护温度较稳定。基本规律是春夏之交浅层温度高于深层,深秋季节深层高于浅层。夏季地温浅层略高,各层温差很小,近于常数,如8月份只差0.5℃,在14℃临近徘徊。玛曲县地温平均、极端值
  三、霜期
  霜期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气候指标。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尺度直接影响热量资源的利用价值,这也是玛曲之所以无农作物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按气象记录夜晚因降温地面上水汽凝华或冻结形成霜,则玛曲全年各月均有霜日出现,9月至翌年6月各月机率均达100%,年年有霜无一例外。仅7、8月个别年份偶尔无霜日,出现霜的机率仍高达91.7%。全年地面最低温度均在0℃以下,有时因空气干燥、风速大虽不会形成可见霜,实则温度很低植物已受冻害(称黑霜)。按可见霜日统计年平均霜日数为179.3天,最多219天,最少119天。
  玛曲县霜日数
  (一)有霜期
  按可见霜日统计,玛曲霜的平均初日为8月10日,终日为次年7月15日(年度),平均有霜期340.4天,最长有霜期达417天,即一年零两个月时间,最短也有242天。
  (二)无霜期
  玛曲无霜期只是在一年度内最热的季节选取无可见霜日数最长的一段时间。年平均无霜期19天,平均初日6月29日,终日7月17日极为短暂。最长无霜期37天即1972年;最短只有2天即1971年。因无霜期的初日、终日的早迟参差不齐,形成玛曲没有绝对无霜期。
  玛曲县霜期、无霜期
  四、冻土
  (一)冻土深度
  冻土深度是指土壤水分冻结的深度。气象记录中是以冻土仪器内水的结冰深度表示的,因此,玛曲土壤冻结的开始日期与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的时间基本一致。有时因云雾影响,地中温度较高,遇地面突发性的短时降温,虽然温度较低可不会形成冻土。这样,秋季9月冻土形成期和夏季6月解冻期与气温相比都有一定的滞后性。
  冻土9月形成为6厘米,最早出现在9月200,结束在次年5月末为3厘米,最晚结束于6月2日。全年中仅7~8月无冻土。年最大冻土深度120厘米, 持续21天,1〜5月冻土层深度大于100厘米。
  (二)分层次冻结、解冻期
  10厘米、30厘米深度土壤冻结,平均日期分别为11月6日和12月6日,解冻平均日期分别在3月20日和4月3日。玛曲县冻土深度
  图5玛曲县冻土层分布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