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溶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溶洞
分类号: P931.5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玛曲县境内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地质年代久远,形成了多处溶洞和天然洞穴,有些洞穴有古代人类居住的痕迹,有些由于名僧大德曾经面壁苦修而成为佛教名胜,有些洞穴则成为牧民放牧时避风躲雨之地。
关键词: 玛曲县 溶洞

内容

玛曲县境内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地质年代久远,形成了多处溶洞和天然洞穴,有些洞穴有古代人类居住的痕迹,有些由于名僧大德曾经面壁苦修而成为佛教名胜,有些洞穴则成为牧民放牧时避风躲雨之地。
  —、一号曼康石洞
  在尼玛乡西北,坐北向南天然形成。洞宽5.4米,长19米,高1.8米,面积103平方米,洞顶石头,多产钟乳,藏医采之用于入药治病。
  二、二号曼康石洞
  位于尼玛乡西北,天然形成长3.2米,宽10.3米,高1.8米,面积30平方米,洞顶岩石,产钟乳,藏医采之用于入药治病。
  三、中格卡垫布山洞
  位于尼玛乡东北,洞长3.2米,宽10.3米,高2.3米,洞顶石质,自然形成洞口一个。
  四、热通知合石洞
  位于尼玛乡东北龙日布山上,洞长7米,宽8.1米,高3米,洞顶石质,洞口一个,自然形成。
  五、桃头石洞
  位于木西合乡西北,洞长5米,宽5米,高3米,洞顶为风化石,洞口一个。
  六、纳卡石洞
  位于木西合乡西北,洞长9米,宽2.75米,高3米,洞顶风化石。面积25平方米,天然形成。
  七、曲合尔沟石洞
  位于欧拉乡以西,天然形成,长5米,宽5米,高4米,面积14平方米,洞顶为风化石,洞口一个。
  八、宗喀沙土洞
  位于欧拉乡以西20公里的宗喀沟口与黄河岸100米处,洞坐西向东长4米,宽6.5米,高2.3米,洞口椭圆形,洞口离地面2米,洞顶沙土,洞顶有一斜自然窗口,洞内有烟熏火燎的颜色,洞口前沙棘、柏树、柳树茂密,沟底有清水流出,每年有数百群众僧侣前来朝拜,群众僧侣在洞内放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泥佛像和哈达。据传说,为夏河拉卜楞寺院嘉仓活佛修行之地。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实物

一号曼康石洞
相关实物
二号曼康石洞
相关实物
中格卡垫布山洞
相关实物
热通知合石洞
相关实物
桃头石洞
相关实物
纳卡石洞
相关实物
曲合尔沟石洞
相关实物
宗喀沙土洞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