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宗教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25
页码: 1861-1885
摘要: 巴西饶巴尔甘肃省迭部县人,藏族,生活于宋末元初,是迭部名刹电尕寺创始人。1244年萨迦派四世祖贡噶坚参应蒙古汗国阔端之邀,率侄八思巴东来归顺元朝后,萨迦五世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帝师。巴西饶巴尔曾在萨迦寺拜萨迦怙主八思巴为师,修习佛法,成为八思巴最尝识的四大弟子之一,曾陪侍八思巴进京觐见元帝,得到忽必烈的尝识与宠幸,赐予象牙印章、封诰及写有皇帝名号的锦缎旗幡等。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巴西饶巴尔甘肃省迭部县人,藏族,生活于宋末元初,是迭部名刹电尕寺创始人。1244年萨迦派四世祖贡噶坚参应蒙古汗国阔端之邀,率侄八思巴东来归顺元朝后,萨迦五世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帝师。巴西饶巴尔曾在萨迦寺拜萨迦怙主八思巴为师,修习佛法,成为八思巴最尝识的四大弟子之一,曾陪侍八思巴进京觐见元帝,得到忽必烈的尝识与宠幸,赐予象牙印章、封诰及写有皇帝名号的锦缎旗幡等。巴西饶巴尔奉皇帝和遵八思巴之命返归故里,于十三世纪中期(约1257年)在上迭电尕地方创建了迭部县境最早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巴西电尕寺(后改宗格鲁派),并发展成为迭部县境规模最大,影响亦广的藏传佛教寺院。此后,巴西电尕寺的历世巴西哇活佛均为他的转世化身。班丹嘉措亦名仲钦班丹嘉措,通称仲钦巴,生于元朝末期,圆寂于1408年前后(永乐六年)。洮河北歇巴凑(今甘肃省临潭县)地方人。与岷州班丹扎西,释迦巴藏卜同为促进藏汉民族友好的“洮岷三杰”。班丹嘉措4岁学习藏文,8岁已能钻研佛教密乘无上瑜伽部。史称其记诵敏捷、辩才无碍。后于1404年觐见明永乐帝于南台,长期居留京师。1405年,他推荐班丹扎西作为明廷派赴哈立麻(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得银协巴)处之翻译。并将洮岷地区的藏族子弟送到京师培训,使他们成长为推行明廷民族宗教政策的人士。后又送释迦巴藏卜于朝,被永乐帝纳为义子。他在25岁时赴乌斯藏游学,曾在25位长者门下求教,成为名震一时的学者,尤通因明及般若精义,诗学造诣更为卓绝,对古印度四大语系的文字亦有精深的研究。他一生在洮、岷、临洮等处从事弘扬藏传佛教的事业,门徒甚众。晚年在岷州洮河之阳修建了曲宗班乔寺(汉名法藏寺)。由于他和萨迦、噶玛巴、帕竹等教派皆有联系,对于明朝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洮岷地区的落实多有贡献。他的弟子继承了他所推行的加强民族关系的事业,使有明一代,河、洮、岷地区成为通向乌斯藏的中心。
  喇嘛•索南桑波生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与卓尼杨土司同族,为卓洛寺世袭都纲,明宣德二年(1427年)出家为僧。同年三月初九日,明宣宗封授卓洛寺都纲世职,招中茶马。宣德十年(1435年)索南桑波建成卓洛寺。御赐 “永福寺”并赐菩提妙果图书,索南桑波励精图治,教化民众,为安定地方做出过贝献。
  阎苏奴达节生于甘肃省临潭县,幼即出家阎家寺(藏语称察道寺)。明成化年间授予主持喇嘛阎苏奴达节世袭僧正。后因无人承袭,由卓尼禅定寺委派法台主持教务。
  仁钦龙布 (约生活在宣德、成化年间)系卓尼第2任土司赞普之弟,曾历艰辛赴拉萨学习,成为名僧。在藏期间,正值格鲁派兴盛,他考虑卓尼的宗教亦需改革,遂东返故里。于1459年将卓尼大寺由萨迦派改宗为格鲁派,自任法台,成为卓尼大寺第1任堪布。其后,为使格鲁派在卓尼弘扬,有效地配合土司政教合一统治,特请名僧洛哲坚参继任法台。他则致力于创立教规戒律,专事格鲁派教义的传播,使当地原苯颇教、宁玛、萨迦等教派相继改宗。由此,格鲁派对卓尼地区的政治、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仁钦龙布亦被尊为格鲁派在卓尼的开山鼻祖。波萨哇•曲聂札巴 (1545〜1614)出生于今甘肃省卓尼县。幼至拉萨拜师学经,获得渊博的学识,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出任噶丹寺第29任赤哇 (即法台,首任噶丹赤哇为黄教鼻祖宗喀巴)。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圆寂,终年69岁。
  琐桑哇•粗臣达尔吉 (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今甘肃省卓尼县人,自幼出家,曾在青海夏琼寺为僧,后赴拉萨求学。学成后担任色拉寺居曼巴扎仓和宗吉等寺之经师,并两次兼理噶丹赤哇事务,因与拉藏汗、甘丹呼台吉等不和,离藏赴京。后重返西藏,出任噶丹夏日则堪布。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出任噶丹寺第45任赤哇,并兼6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经师。
  安果•喜饶嘉措 (1602〜?),出生于今甘肃省夏河县。幼年出家,成年后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莽学院深造取得林赛噶居学位。由于他曾跟随固始汗到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征战,备受清廷尝识,也密切了与青海蒙古部的关系。其精通蒙古语,被第5世达赖喇嘛委任为翻译,授予墨尔根职衔,与其胞兄墨尔根噶居多吉坚赞并称于时。他东返安多时,第5世达赖喇嘛将自己所用的长柄茶杯等物赏赐给他。
  黄东周嘉措今甘肃省舟曲县人。生于明未崇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其地群众称“西卜喇嘛”。东周嘉措幼年过继叔父为子,入寺受启蒙教育,父母双亡后变卖家产,兑换成金,赴西藏学经,学成归里,投资建成相巴寺、代松桑杰寺、满那寺3处寺院。又进藏游学,遍历哲蚌、色拉、噶丹及札什伦布等寺,并朝谒班禅。班禅亲赐黑峪寺名为“扎什隆布”,并派吉西堪布老桑达杰随黄赴舟曲,路遇一朝臣,言语投机,临别时,该大臣说:它日若有事可赴京找我,必鼎力相助。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黑峪寺竣工,黄即去北京,由该大臣引见康熙皇帝,呈奏了乡俗民情、两次进藏情况及建寺过程,康熙大喜,当即封黄东周嘉措为62族世袭土司。其辖区东西百多华里,南北二三十华里,人口近万人。黄荣归不久,即还俗娶妻,集政教权于一身,实行政教合一制。其两女均嫁岷州多纳赵土司之两子,将其辖地上归安的大拉、吉里西、路巴、康多、尖藏、黑多、黑扎以及下归安的洛大、赵家巴藏、査族分别陪送于两个女儿。并专门调集众人从黑峪到岷县修筑一条捷径,当日可达,至今犹称“黄家路”。黄东周嘉措晚年,自觉娶妻生子,触犯佛门戒律,为忏悔赎罪,又修建了千山佛寺,从此便少理政务,拜佛诵经,直至身故。一世嘉木样•华秀•阿旺宗哲(1648〜1721)甘肃省夏河县人。7岁学经,13岁出家为僧授沙弥戒,取法名洛桑坚参。21岁赴拉萨哲蚌寺进修,取得噶举巴学位,由五世达赖授比丘戒。继修密宗,并赴圣地盖派山静修,长达20年。53岁岀任哲蚌寺郭莽学院法台,继任帕旺卡寺堪布。61岁时,应黄河南蒙古亲王察汗丹津之邀,启程归里,建寺弘法。1709年(藏历土牛年)逢宗喀巴建噶丹寺300周年纪念日,嘉木样一世即在此日选定扎西奇寺址,翌年举行奠基仪式,召集僧徒300人,在河南蒙旗亲王所献的可容800人就座的方型毡帐内诵经,委其大弟子俄旺扎西为僧官,主持日常活动,华热•俄项克珠为领经师,并按哲蚌寺制度,亲自主持辩论。1711年农历3月正式动工兴建80根柱子的大经堂1座。3年后,建成嘉木样佛宫,5年后建起下续部学院。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册封嘉木样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颁赐金册金印,并准穿黄马褂。康熙六十年(1721年)74岁的嘉木样圆寂,河南蒙旗亲王夫妇及僧俗集献白银千两,建成肉身灵塔,以示崇敬。一世嘉木样一生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因明疏》、《因明探讨》、《现观庄严论之探讨》、《入中论之探讨》、《俱舍论疏》、《律经注》、《怖畏金刚解》、《生死次第自在成就法》、《佛历表》、《宗派纲目详释》、《宗派纲目》、《园满次第四种瑜珈殊解》等。
  一世贡唐仓•恰哲•根敦彭措 (1648〜1724)甘肃省玛曲县人。15岁随其叔赴藏学经,在哲蚌寺郭莽学院就读,由于聪慧勤奋,终获拉仁巴格西学位,继入拉萨密宗下院进修,后升任喇嘛翁则,继升堪布,期间主持再版《四家合注》,并出任绛则堪布。1709年送别嘉木样,次年住锡布达位宫任班噶宗巴的经师。1715年出任第50任甘丹赤哇,后以安多施主罗卜藏丹津之布施,将佛祖宗喀巴之银质灵塔用黄金装饰,后人称之为“噶丹大金塔”,同时修缮甘丹赤哇寝宫,给郭莽学院捐金铜制宝幢1对,并接受贡唐寺院的主持权,对行将衰落的贡唐3寺进行大规模修缮,塑造佛像。晚年多居贡唐寺,77岁时圆寂于斯处,仔的转世系统即称之为“贡唐”。
  一世霍尔藏仓•贝旦扎巴 (1668〜1729)甘肃省夏河县人,幼即出家,及长赴拉萨,先后在哲蚌寺郭莽学院、拉萨上密院进修,拜嘉木样一世阿旺宗哲、贡唐一世根敦彭措为师。由于学业出众,次第担任上密院堪布,噶丹寺夏仔学院堪布,直至噶丹寺第51任法台。1724年任七世达赖厲藏嘉措经师。因其学冠西藏,教授僧徒,造就了许多佛学人才,如阿旺支丹、赤•坚赞僧格、阿旺南卡桑、察甘诺门罕俄昂罗藏丹贝坚赞等名徒,以后均登上噶丹法台宝座,霍尔藏仓一世于1729年圆寂于西康。
  阿子滩哇•罗桑达尔吉 (1654〜1737)卓尼土司杨氏后裔,从小喜欢模仿僧人,后出家卓尼寺,继赴西藏噶丹寺、色拉寺修习,造诣颇深,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升任第49任噶丹赤哇(法台)。乾隆二年(1737年)圆寂,终年84岁。
  一世赛仓•俄旺扎西 (1676〜1738)青海省同仁县人,出生于赛部落土官家,6岁出家为僧,起法名金巴嘉木措。曾随父入藏在哲蚌寺郭莽学院学经,因学有所成,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之赞扬和褒奖。后因患重病,青海隆务寺夏日仓活佛赐名为俄旺扎西。同时拜嘉木样一世为师,次第获得尕举巴、俄仁巴学位,即随嘉木样一世及18位格西同返夏河、主持修建寺院。并任第1任执法僧,在任期间,仿效哲蚌寺仪规创立一年一度的七月法会。1721年,因嘉木样一世圆寂后的转世与否,与嘉木样的另一大弟子德哇仓意见相左,致使嘉木样佛位空达20年之久。嘉木样圆寂后,他为大师建造银质肉身灵塔,并奉献所积蓄的全部黄金,装饰塔顶,并为无量寿佛镀金开光。之后,赴黑错(合作)、美武(作盖曼玛)一带讲经弘法,广收布施,为拉卜楞寺募资集财,在拉卜楞大金瓦寺塑成燃灯佛及宗喀巴侍卫菩萨,四壁绘制十八罗汉像并修建了沙沟寺。其后,又去卓尼、博拉一带传教,于1731年在拉卜楞寺主持建起释迦牟尼佛殿,1733年,为闻思学院绘制众多佛像,装饰了剪绣五彩幢幡宝盖,购置了大批法器。1738年圆寂于闻思学院。
  阿旺赤勒嘉措 (1688〜1738)卓尼第10任土司杨威次子。幼入卓尼大寺为僧,攻读藏汉两文,1710年任大寺法台。1713年随兄杨汝松进京朝见康熙皇帝,被封为国师,大寺被封为“禅定寺”,并赐匾额及印信。返回卓尼后继续拜求名僧,深研佛理,重新修订了讲授因明条规,对佛教义理有新的发展和建树。为禅定寺培养了一大批学者。1714年由其主持建成参尼扎仓。
  达仓•罗桑热卜旦 (1676〜1745)今甘肃省卓尼县人,幼名顿珠策仁,由于丧父,5岁的顿珠策仁即放牧牛羊,备尝艰辛。7岁时,其外出之叔父回乡,母子生活方见转机,始得学习经文。12岁时,其母病亡,遗言许其岀家,取名罗桑热卜旦。19岁时随商旅赴藏,入郭莽学院学习,后在6世达赖仓央嘉措尊前受《菩提道次第广论》之经教,同时参谒班禅洛桑耶喜,并与大成就者竹巴衮勒结下法缘,还求教于嘉木样一世,曾任哲蚌寺吉康之施工官员。返归故里后,因乡邻频频请其诵经,终日不得安宁,遂与热绛巴•洛桑扎西结伴西行至香更地方,苦读《甘珠尔》数月,继抵霞宗山寺,仰其寺僧持戒严谨,品德端正,故不畏乞化生活之清苦,在轨范师曲如喀巴、德钦•扎巴嘉措等众贤哲大德前请受灌顶传经达5年之久,后返回居曲米山隆寺,期间,曾赴佑宁寺参拜章嘉活佛。36岁时校勘了其叔所抄《般若波罗密多经》,37岁时建达仓日朝,班禅命名《扎西曲林》。毕生致力于扩建寺院、广造佛像、印经建塔、修持传经之事。后被卓尼土司杨汝松尊为上师,礼遇甚隆。其弟子有阿里活佛朗喀森格等多人,著作有自传《孺童举止明镜》、《至尊妙吉祥赞疏》、《茶供》等。于乾隆十年(1745年)圆寂。
  一世德哇仓•罗藏东珠 (1673〜1746)西藏赤噶2地方人(今达孜县一带)。6岁随其僧叔在达孜县拉莫德庆寺学习,16岁时入拉萨哲蚌寺郭莽学院拜贡唐一世根敦彭措等为师。他天赋聪颖、记忆超群,且年轻有为,精明能干,25岁参加3大寺学者辩论,声名渐扬,被任为学院的德哇(负责行政事务的僧职),28岁被郭莽学院新任堪布嘉木样一世委为襄佐(掌管财经的僧职),34岁任格贵(司理法规的僧职),1709年随嘉木样东返创建拉卜楞寺。58岁担任拉卜楞寺下续部学院法台,66岁升任拉卜楞寺总法台,1746年圆寂。罗藏东珠跟随嘉木样数十年,是嘉木样的得力助手,是拉卜楞寺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他的一生除为嘉木样建寺弘法尽心竭力,还为建立嘉木样转世系统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他对拥戴清朝中央政府,维护多民族国家与西藏地方的稳定态度明朗,在拉藏汗与第巴桑结嘉措发生冲突,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废黜的两大政治问题上,坚定地支持嘉木样,反对西藏上层密谋捕杀拉藏汗的计划,反对3大寺首领抗拒朝廷要仓央嘉措赴京的命令,既使3大寺头领唆使僧兵以武力威逼,他也决不屈从,并明言“若做出与大清皇帝和汗王拉藏意志不相符合的决定,我们就不加入这个行列。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煽动反清叛乱, 罗藏东珠与赛仓•俄旺扎西遵循已故嘉木样的一惯主张,没有介入那场危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叛乱,这是拉卜楞寺其后受到朝廷支持,从而得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德哇仓一世的功德,拉卜楞寺建立了德哇仓转世系统。
  迭部•洛桑三丹 (1687〜1749)今甘肃省迭部县人。7岁随叔学习,12岁出家为僧,曾习佛画。成年后赴藏朝拜,返回即在迭部日赛雪建立许多禅堂。41岁时,因患病在自己的家乡修建寺院大殿。年过半百后,静居佛堂,用金汁在磁青纸上抄写了全套《宗喀巴文集》,装璜极其精美。58岁时,又建1佛殿,自绘壁画,历时3载。后常住家乡甘丹强曲却培林寺,讲经传法,抄经撰著度过一生。其著作有颂体自传及《根本上师洛桑墨郎传》、《上瑜伽法》等3函。
  卓尼•扎巴谢珠 (1675〜1749)今甘肃省卓尼县人。7岁起修习藏文,继习藏医理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赴藏深造,在拉萨大昭寺色热扎仓攻读,获拉仁巴学位。学成归里,任禅定寺主持,该寺参尼扎仓建成后,亦委扎巴谢珠主持。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其母与侄先后亡故,他无限忧伤,便辞去僧职,中断社交,在拉章闭门著述7年。后经再三敦请,复任主持。禅定寺居巴扎仓建成后,又兼主持。从此讲经论著直到62岁,始坚辞卸任,继续著述活动。约74岁时圆寂。扎巴谢珠是清代甘南著名藏族学者之一,生前论著颇多,且内容丰富,集为11函,共249卷,收入《卓尼扎巴谢珠全集》,还编纂了《丹珠尔纲目》1部。
  一世萨木察仓•阿旺南卡桑 (1690〜1749)又名洛桑贝丹,今甘肃省碌曲县人,幼年出家,15岁赴藏,就学于哲蚌寺郭莽学院,同时担任康村(僧源组织)教师,后获得郭莽学院然降巴格西学位。同年由班禅•洛桑益西受比丘戒,入上密院进修,由喇嘛翁则晋为堪布,继任噶丹寺东扎仓堪布,1746年荣升第55任甘丹赤哇。1749年因颇罗鼐之子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在西藏掀起暴乱,暴卒于任期。他去世后,由其弟子洛桑丹增将部分遗物携回萨木察,以遵他生前返乡之愿。其后,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选定萨木察之转世灵童,成为拉卜楞寺4大赛赤转世系统之一。
  二世贡唐•俄旺•丹贝坚参 (1727〜1759)西藏达孜县人,3岁被迎入贡唐寺学经,9岁时经拉卜楞寺德哇仓和赛仓敦促东行进入拉卜楞寺。潜心研习10年。1746年,前往上阿坝年孜寺拜见贡唐仓一世的心传弟子阿旺曲沛,接受了一世遗物纳若巴骨饰。1748年任曼巴扎仓法台,1752年就职拉卜楞寺第5任总法台,达赖喇嘛噶桑嘉措赐“西热盖图诺门罕”称号及文书衣饰等,1753年在甘加白石崖寺创建密宗学院,1754年复任拉卜楞寺第8任总法台。1759年奉旨进京,乾隆皇帝给予不跪拜的殊遇,跻身驻京8大呼图克图之列,斯年因染时疫,医治无效而逝。
  达万巴•坚赞僧格 (1678〜1777)今甘肃省碌曲县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出家为僧,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赴藏求学,在哲蚌寺郭莽学院学习,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获格西学位,任贡波却德寺堪布3年,返拉萨进修密宗,晋升密院翁则。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上密院堪布兼噶丹夏仔学院堪布,55岁时升任53任噶丹法台。曾讲学于昌都,并在甲域哇钦波寺静修数年,编纂了《甘珠尔》大藏经目录。70岁返回故里,在拉卜楞寺讲经,翌年查勘地址,创建了郎木寺。并接受合作寺之请求,为其委任法台。坚赞僧格之著述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别说讲义》、《密集流源五章》、《本生颂》、《甘丹谢珠林之章程》等。
  二世德哇仓•晋美琅柔嘉措 (1748〜1778)今青海省人。被嘉木样认定为德哇灵童,迎进拉卜楞寺就读。21岁赴藏修习,28岁返抵拉卜楞寺,30岁出任拉卜楞寺第16任总法台,31岁病逝。鉴于一世的功德,晋美琅柔嘉措一入拉卜楞寺,嘉木样2世即明令拉卜楞寺教区僧众无条件对其予以尊重。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从北京返回安多时,他前往佑宁寺朝礼,章嘉授其“额尔德尼麦尔甘西热图堪布”衔号。在西藏时,班禅六世赐“嘉华诺门罕”衔号。达赖八世授 “额尔德尼”的封册、印信及堪布器具,使他获得很高的荣誉。
  二世嘉木样•恭却久美昂吾 (1728〜1791)青海省同仁县人。出生该地土官家,5岁受居士戒,7岁随伯父东科活佛居住,取名郭拉,13岁受沙弥戒。16岁时已撰成《六庄严二胜》、《文殊法师》等著作,聪明才智初露端睨。后被认定为拉卜楞寺嘉木样一世的转世灵童被迎入寺。22岁时,在章嘉呼图克图绕贝多吉大国师座前受具足戒,赐号恭却久美昂吾耶喜尊珠扎巴德。15岁进藏入哲蚌寺郭莽学院深造,32岁完成学业,获格西学位。当他起程东返时,西藏地方政府颁赐“具善明教班智达诺门罕”称号及其印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回归拉卜楞寺,次年任法台,并先后任青海佑宁寺和塔尔寺法台。乾隆三十五年(1770)赴东蒙40旗讲经,又赴北京师从章嘉呼图克图学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返寺,同年,乾隆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图克图”。返寺后,在本寺先后修建了时轮金刚学院和医药学院。并将80根柱子的大经堂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众。同时在辖区普遍建寺,如阿木去乎的兜率法轮寺、日辍扎西庚丕寺、美秀尕若循寺、察干维相寺、阿坝六族居巴寺、华若土尔欠寺、美武旧寺,还扩建了合作寺、曲藏寺、博拉温布塘寺、岗岔寺、扎油寺、西仓寺、达参寺、藏格尔寺、甘加白石崖寺、香勒卡寺、甘都寺、色强寺、金科尔寺、郭买寺等40多座寺院。后称拉卜楞属108寺,即是这一时期由嘉木样2世主持扩建和新建起的。并确立了以显密二宗之讲授学习为主,以医药、历算、音韵、书法、声明、雕板、印刷、绘坛等为辅的学习体系。同时拟订各学院之考试制度及寺院规章。还主持建立了各种法会,如正月毛兰木法会,二月亮宝会,七月柔扎米拉劝法会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他再次赴藏,在前后藏各寺广收贵重佛经、抄写稀有经卷,共收集万余部带回,在拉卜楞寺建起藏经馆。1788年,他用了近5万两白银,修建了驰名中外的弥勒佛殿(即寿禧寺),塑造了弥勒镀金大铜像。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他兼青海夏琼寺赤哇任内,于十月二十七日返回拉卜楞寺途中圆寂于甘都地方,享年64岁。弟子们扶灵归寺,修建灵塔,以示尊崇。第二世嘉木样继承一世事业,颇有建树,弟子众多,著名者有堪钦•更登嘉措、隆多朱旺•阿里活佛、土观•却吉尼玛等。其著作有《第一世嘉木样传》、《章嘉•绕维多吉传》、《班禅洛桑华丹益西传》、《塔尔寺志》、《入中论之探论》等。
  一世策墨林•阿旺楚臣 (1721〜1791)俗名丹巴,出生于今甘肃省卓尼县。7岁岀家于察道寺(闫家寺)取名阿旺楚臣。15岁入卓尼大寺显宗学院修习,33岁赴藏深造,入色拉寺麦扎仓察道康村。由于勤奋苦学,于38岁时取得首名拉仁巴学位。后转入密院深研密宗,由喇嘛翁则升任上密院赤哇。其时乾隆皇帝要拉萨德高望重的卸任噶2丹赤哇推荐一名精通显密二宗,或相当瞩丹赤哇地位的喇嘛赴京主持雍和宫教务,驻藏大臣与西藏地方政府即推荐了阿旺楚臣,并提升为噶丹东扎仓曲结,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赴任北京雍和宫堪布,驻京16年,后晋衔“堪布诺门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西藏第穆摄政诺门汗逝世,八世达赖年幼不能主政,乾隆皇帝给阿旺楚臣加封“噶丹嘉热图诺门汗”后,又晋封“雍和宫额尔德尼诺门汗”,命其进藏署理西藏政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噶丹寺61任赤哇兼达赖绛白嘉措的经师。阿旺楚臣就任摄政后,因治理有方,迅即获得西藏各界支持。在八世达赖亲政后,乾隆仍命其主持商上事务,以协助达赖理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在色拉寺旁捐资建一小寺,乾隆赐《祥轮普渡》御书匾额及法器等物,并赐寺名“寿宁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阿旺楚臣被召进京供职,为了保持西藏地方安定,复派他进藏协理政务,同时给予特权,加封“噶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加衔“衍宗禅师”。阿旺楚臣二次进藏,一如既往,恪尽职守,后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圆寂于色拉寺,享年71岁。因曾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人皆称其为“藏王”。卓尼原籍有藏王坟,至今尚存。三世霍尔藏仓•晋美柔贵桑盖(1747〜1815)出生于今甘肃省夏河县。二世罗藏丹增嘉措患天花早逝,又从其家族中选定灵童,立为3世。5岁进旺噶尔寺,8岁被一世华尔丹智华的弟子坚赞僧格迎至合作嘉喀尔寺,14岁入拉卜楞寺,24岁赴西藏哲蚌寺郭莽学院进修,33岁返拉卜楞寺,43岁就职拉卜楞寺第20任总法台,后应邀任甘加白石崖寺法台,1806年创建拉卜楞寺夏卜丹殿。
  二世萨木察仓•晋美南卡 (1768〜1821)今青海省人。被二世嘉木样认定为萨木察一世的转世灵童,迎入萨木察寺,因其久病不愈,始转入拉卜楞寺治疗,同时在嘉木样座下受戒闻习,学有所成,出任察甘拜香寺和四川毛儿盖科尔洛寺的法台。其后,根据清廷旨意,赴京供职,任雍和宫住持和辅印喇嘛,时遇战乱,他主持为朝廷禳灾御难的“烧施”仪轨,深得嘉庆皇帝欢心,敕授 “呼图克图”封号,自此,历辈萨木察活佛奉召驻京。1809年晋美南卡在拉卜楞寺建狮子吼佛殿及高达12米的主供狮子吼铜质馏金像,耗银数万两,嘉庆皇帝颁赐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的匾额,御笔亲书“寿安寺”。晋美南卡为加深民族间的了解,增进拉卜楞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他逝世后,道光皇帝极为悲痛。
  三世贡唐仓•贡曲乎丹贝仲美(1762〜1823)今甘肃省夏河县人。7岁时,被认定为2世贡唐仓•俄旺丹贝坚参的转世灵童,迎入拉卜楞寺,嘉木样为其受沙弥戒并赐名。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赴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进修,获拉然巴格西学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返本寺,任法台,从事讲经、著述活动。道光三年(1823年)圆寂,享年61岁。其一生著述颇丰,除显密方面的论著外,还有声明、工巧明、诗学、医学、历算以及文史诸方面的著作,享誉卫藏,其《木喻格言》、《世故老人之劝世箴言》是其闻名中外、脍炙人口之作。
  二世嘉堪布•智华坚赞 (1762〜1837)今甘肃省夏河县人。7岁开始学习藏文,11岁出家,12岁入拉卜楞寺,16岁受沙弥戒,被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认定为阁芒喇嘛•桑吉多杰的转世而升座,21岁受比丘戒,22岁赴西藏朝礼拉萨诸寺,在布达拉宫晋见8世达赖绛白嘉措,旋入哲蚌寺郭莽学院进修。25岁到扎什伦布寺晋见第七世班禅洛桑伯登丹白尼玛后返哲蚌寺修习,被委为曲柯吉寺主持,不久又回哲蚌寺修习,后在传召大法会上立宗夺魁,获拉然巴称号。27岁东返,回到拉卜楞寺,嘉木样任其为拉卜楞寺堪布。30岁时,嘉木样久美昂吾将随身的金铜佛像、钵盂、滤水器、羯磨仪轨书籍等赐予他,同时宣布:“我不在时,不要等我,可请示堪布后决定。”从此掌管了拉卜楞寺教政事务。40岁升任拉卜楞寺大法台,43岁卸任并完成迎请嘉木样转世之升座事宜,次年即赴扎喜格培寺进修。其间,曾致力于调解卡加、欧化两部落之间的纠纷,后重任大法台,他一生中3次就任大法台。饶益政教事业,晚年专注于实修,约在1837年左右圆寂。其传世著作有《能任王佛十二事业略说•珍珠鬟》、《二胜六庄严之史事•天之如意宝树》等约95论,共合6函。
  阿莽班智达•贡却坚参 (1764〜1853)今甘肃省夏河县人。在兄弟3人中排行最末。6岁出家被迎入孜雄坐床,拜诸名师发奋求学,曾在食物短缺之时,将常年供置的供品捣碎作为粥中之佐料,不顾饥渴,刻苦攻读。据传,其所在之寺初建时,僧众居土窟陋洞诵经,备历艰辛,他听了感动不已,故发奋立志,闭户研读,从不虚度时光,终获然卷巴之学位。从此,益加勤奋,后任密宗院法台10年,遂去前藏朝礼。斯时,下密院堪布,洛桑土多道:“往昔噶丹赤哇多为我等哲蚌寺郭莽扎仓之喇嘛所担任,尔年纪尚轻,智慧出众,若留住下密院,此后将诸事顺利”。他坚辞后返回拉卜楞寺,撰成《拉卜楞法嗣志》。在美武佐格建造新寺时,亲任金刚阿闻黎,制定各项管理措施。他曾任拉卜楞寺第24任总法台,创建了完整的三事教规。继著《汤金法王赞•悦耳之风》。并在大殿西建噶当佛堂,内造阿底峡及其3弟子像,1对喝当塔,30余尊锚金佛像与各种供器。61岁后辞去新寺职务,闭门撰著《四续总义•入咒之门》、《嘉木样传•信莲笑开日》、《显密道次第所需之心与心功之建立•本性明镜九年近90时,尚赴邻近诸寺,建造佛像、经塔,毫无懈怠。后于咸丰四年(1854年)90岁时圆寂。其著作有寺志、传记、规章制约、赞颂等20函。
  三世嘉木样•罗桑图旦久美嘉措 (1792〜1855)青海省同仁县人。经土观•却吉尼玛活佛寻找确认,由达赖、班禅主持,嘉庆帝派员参加在拉萨大昭寺抽签,确认为第二世嘉木样转世灵童。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十一日,迎至拉卜楞寺,先后从师于拉然巴•洛桑丹增及贡唐•丹贝仲美。18岁进藏,入哲蚌寺郭莽学院学经。21岁赴后藏,由班禅洛桑丹贝尼玛受比丘戒。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一日东返,八月抵拉卜楞寺。相继有曲藏寺、佑宁寺、塔尔寺等处迎请讲经,后归本寺静修。26岁任拉卜楞寺赤哇,59岁时兼任塔尔寺赤哇,道光帝封其为“扶法禅师”。其晚年,大部分时间闭户静修,政教事务皆委襄佐、堪布料理,一生不穿新衣,不用金银器皿,不坐绣垫。咸丰六年(1856年)嘱贡唐仓任总法台,霍尔藏仓任摄政,九月六日圆寂。四世贡唐仓•贡却•丹贝嘉措 (1824〜1859)今甘肃省夏河县人。幼年被认定为四世贡唐,迎入拉卜楞寺就读。18岁赴哲蚌寺郭莽学院深造,参加了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登席庆典,并拜见察道诺门罕等大德。1843年到扎什伦布寺,谒见七世班禅丹贝尼玛,1844年获格西学位。1845年与霍尔藏仓同返拉卜楞寺,并在霍尔藏仓多仁巴座前修习密宗教义。1848年后,先后出任甘加白石崖寺法台、乌尔盖寺法台。期间曾为解决隆务热贡与拉卜楞寺之纠纷,尽力开导,使纷争宁息。1855年履任拉卜楞寺第40任总法台,履任后大刀阔斧,整饬僧纪,使寺院风气为之改观。任期内从不外出,亲临讲坛,主持考试,全寺僧人好学上进蔚成风气。并重编藏经楼经书目录,补充藏书、大量印制教材,提高印刷质量。1859年圆寂,终年36岁。留世著名著作有《现观庄严论注解及章节》、《入中观论提要》、《林赛详说》、《密集喇嘛瑜珈传承诵念法》、《亦尼特右旗夏珠达吉林寺清规•末尼宝饰》、《三十五类意义修饰习作》、《语言学散论》、《第三世嘉木样大师圆寂纪念祷辞》以及多种游记等。
  德赤•嘉木样图丹尼玛 (1779〜1862)安多地区孜雄地方人。5岁时,被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认定为德赤•久美隆日嘉措之转世,迎入拉卜楞寺坐床,在闻思学院习修,成为才学精湛,德行严谨的学者。曾任今玛曲县察干寺、麦幸寺等寺院堪布10余年,后居拉卜楞寺,一生遍历蒙古地区许多寺院,备受信教群众的尊崇。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四日圆寂。其著作有传记类、慈氏法与毗奈耶类总义、上师瑜伽法与时轮类等各修法共5函。
  三世德哇仓•嘉样图丹尼玛 (1779〜1862)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蒙古族。由二世嘉木样认定为二世德哇仓的转世灵童,迎入拉卜楞寺座床,20岁时由三世贡唐仓授比丘戒。27岁任察香北岗寺堪布,30岁应阿如科安沁贝勒父子之邀,前往蒙古创建道隆吾拉寺及哈尔钦贝勒寺的时轮学院。弘传教义时用蒙藏两语讲学,深受蒙藏教民尊崇。44岁返本寺,1824年任拉卜楞寺第30任堪布。1859年主持认定第3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次年迎进拉卜楞寺坐床。1862年圆寂。嘉样图丹尼玛在各地传教数十年,交际甚广,他四上五台山及北京、蒙古等地,与哲布尊丹巴、章嘉、土观及在朝任职的佛教大德们多有深交。在京时特意向道光皇帝贡银6700两,为三世嘉木样请得“持法禅师”封诰。他一生著述甚丰,编为全集。
  敏尚礼 (1783〜1865)又名松的格,甘肃省临潭县人。原为花寺教徒,后改宗北庄,拜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为师,攻读经典,研究教义。马葆真视其忠厚,且处事干练,收为“穆勒什德”。此时临潭部分花寺门徒相继改信北庄门宦,遂派其为北庄驻临潭旧城的“木勒提”,创建旧城上寺,管理教务。临潭北庄门宦在他的宣传和影响下,得到发展。他以旧城上寺为中心,从宗教、政治等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一股很有影响的社会势力,曾引起马安良的注视。马欲借他派力量搞掉北庄未遂。同治四年(1865年)敏尚礼去世,安葬在旧城达子沟,教徒为其造陵,称为达子沟拱北,后又迁葬临夏东乡县北庄拱北,和马葆真子同埋一处。敏尚礼之子继承了临潭的第二任“木勒提”。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 (1801〜1867)今甘肃省夏河县人。6岁时被认定为惹卜察奇合日寺桑丹林静修院智观巴•洛桑喜饶的转世化身。自9岁起,一直在拉卜楞寺阿莽•贡却坚赞门下修习,对于显密义理、天文历算、声明、诗学、以及声律、词藻诸学科无不通晓。并先后两次赴西藏深造,次第任过今夏河县境的多噶尔却典夏寺及拉卜楞寺时轮、密宗等学院的法台、拉卜楞寺堪布,以及阿木去乎寺、泽仓寺、杂义等寺的堪布。所到之处,整顿寺规,促进讲学,颇多建树。在33岁之时,其师阿莽•贡却坚赞鉴于人们对安多地区了解甚少,想写一部论述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发展情况的著作,以供社会需要,特敦促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编写。他接受这一重任后,遍历安多各地,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史料,经历32年,数易其稿,于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历史巨著《安多政教史》。次年圆寂。
  二世策墨林•阿旺姜贝慈臣嘉措俗名丹贝尼玛,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生于今甘肃省卓尼县,马姓。其父为卓尼土司府头目,兄弟4人中,二弟袭父职,三弟、四弟出家后随其赴藏就学。阿旺姜贝慈臣嘉措于乾隆六十年 (公元1795年)被西藏噶厦认定为噶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之转世灵童,清政府准其承袭,5岁的阿旺姜贝慈臣嘉措即在卓尼禅定寺坐床,入显宗哲学院修习。15岁被迎入藏,入色拉寺麦扎仓研习,后取得拉仁巴学位。嘉庆帝传旨在大昭寺西修建寺宇1处,并赐《祝寿寺》名,以为其诵经之所。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西藏摄政逝世,嘉庆帝命阿旺姜贝慈臣嘉措继任摄政。并于此后晋升73任噶丹赤哇,任职7年。在藏摄政的26年中,曾主持10世、11世达赖灵童的选定,因办事妥当,使西藏地方诸臻安静,深得清廷赏识。他身兼3职 (噶丹赤哇、摄政王、达赖经师)政教诸务却处理得井然有序,屡获清廷嘉奖。琦善任驻藏大臣后,与阿旺姜贝慈臣嘉措有隙,履任不到两月,即连次上奏阿旺姜贝慈臣嘉措贪做营私,道光帝下令革职查办。遂使一个“朕甚嘉悦”的摄政,霎时废为“狂妄贪奸”的阶下囚。阿旺姜贝慈臣嘉措自认在藏20余年,为治理藏地未安枕席,琦善挟嫌诬陷,心实不服,故派随从及其3弟赴京申诉,不幸落入琦善密探之手。道光帝遂按琦善之意,将其发往黑龙江安置。圣旨下后,拉萨各寺喇嘛群情激愤。色拉寺麦扎仓堪布根登楚臣率3000喇嘛围攻羁押阿旺姜贝慈臣嘉措之祝寿寺,将其劫走,安置在寿宁寺。但他自认无罪,遂于次日自行投回,并要求琦善如实奏报。琦善则严刑拷问参与劫持的僧人,并分别拟罪,同时,亦拟定阿旺姜贝慈臣嘉措之罪奏报。在押解黑龙江途经五台山时,又接“发配原籍病故,永远不准其再出呼毕勒罕”之旨命,于是返归故里卓尼长住,其晚年在安多地区负经弘法,后赴土尔厄特,同治初年圆寂于斯。
  仲钦•喜饶嘉措蒙古族,嘉庆七年(1802)生于多麦地区孜雄之扎玛朵地方。六七岁即随其叔学习藏文,其楷、草、缩写字、梵文等拼读诵写皆已娴熟,梵文兰扎字、乌尔都字、空行文字、颠倒字等皆书写流畅,还学习克什米尔文、尼婆罗文、新旧蒙古文等。嘉庆十三年(1808)赴卫地,往来于施主之间,被本萨亲王迎至孜雄,出家为僧的舅父将其送至嘉木样尊前学经。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月入拉卜楞寺闻思学院习经,先后从师诸多学者,后随侍索扎佛恭却嘉措,遍履蒙藏诸地。嘉木样3世曾赞其睿智广闻、娴于诗文、精通诸明,实乃博学之士,故留作秘书。举凡公牍、书翰一应文书皆出其笔下。之后,又转从诸名学者,反复研讨各部经典、贯通诸学,因之疏于料理生活,阿莽•恭却坚赞曾告诫:“汝之衣食用度过于舍弃矣!”其一生虽声名远扬,但不贪份外之物,将教徒布施之财物,均捐寺院,在4座大殿各造1尊宗喀巴大师像,在大经堂造园觉卧像等。毕生在寺修行、讲学、著述,弟子中有许多喇嘛、活佛、学者。其撰著有20余函,刊刻成书者仅7函,拉卜楞寺及北京民族图书馆藏其随闻录、各种笔录、传记、佛像史、训词、教诫等17种,卒年不详。
  四世霍尔藏仓•晋美丹贝尼玛 (1816〜1873)四川省阿坝县人,5岁时由嘉木样二世及贡唐三世认定为霍尔藏四世,进入拉卜楞寺学习。24岁赴藏,朝游前后藏圣迹,1845年在拉萨祈愿大法会上摘取了辩经桂冠,东返拉卜楞寺,1854年晋升拉卜楞寺47任总法台。曾应蒙古巴仁王公之邀赴蒙古草原诸地弘法,并于1851年进京朝礼后转赴五台山修持。他出游蒙古,受嘉木样指派,是为了深化拉卜楞寺与蒙古部族之间的供施关系,同时提高了他的威望。嘉木样三世临终时,授命晋美丹贝尼玛全权代掌寺主遗职,直至四世嘉木样坐床,完成权力交接。
  冯乾隆丹巴 (1821〜?)甘肃省临潭县人,卓尼寺僧。初学显宗哲学院,游学于青海塔尔寺,成为塔尔寺高僧,后赴西藏色拉寺麦扎仓深造,获拉仁巴格西学位,因学识渊博,被达赖、班禅所器重。后赴新疆苦化寺,被伊犁将军擢乾隆丹巴为参军,协助征战,屡立大功,保奏朝廷奖赏。适伊犁将军卒,清廷随即授乾隆丹巴代将军职,赐伊犁呼图克图封号。自此,人称其为伊犁活佛。卸将军任后,清廷赐封五台山扎萨大尚师,复迁雍和宫,授护国禅师,管理西部黄教事务,一时声名显赫。卸职归里后,为卓尼禅定寺赠金刚佛像千余尊,法器数千件,给僧侣以巨额布施供养,并应聘任禅定寺80任大法台。任期未满,又奉召进京,主持雍和宫教务,后圆寂于北京。因其一生功绩卓著,故镌碑铭文于雍和宫,毕生著述甚多,大都传世。圆寂后确认了转世灵童,成为卓尼大寺活佛转世系统之一。
  四世萨木察仓•晋美桑珠嘉措 (1833〜?)今甘肃省夏河县人,萨木察3世早逝,晋美桑珠嘉措被认定为四世萨木察,在拉卜楞寺就读10年,20岁赴京供职,基于萨木察二世与宫廷的关系,晋美桑珠嘉措受到殊遇,到京4日即被咸丰皇帝接见。次年赴蒙古拜会立他为萨木察活佛的德哇3世,并朝游五台山。1861年,在巴仁贝子的牧地创建时轮学院。1862年,离京西返,除向嘉木样4世奉献银两礼品,向僧人发放布施外,还给寺院捐置极其珍贵的一套祈愿法会的陈设供器。1863年冬,出任碌曲西仓群科尔噶萨尔寺法台。1865年冬,就职拉卜楞寺53任总法台,卒年不详。
  喇嘛噶绕 (1835〜1895),全名贤巴图道布•更噶加参,佛号察罕呼图克图,俗称察罕葛根(蒙语)或喇嘛噶绕(藏语),汉语称白佛。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十月,出生于今甘肃省卓尼县。更噶加参幼年入寺,年长后随师俄旺扎巴游学蒙古及新疆蒙区。其时,新疆蒙区瘟疫流行,他诵经消灾,被群众称为察罕葛根。返回故里后,曾在察道寺(今临潭闫家寺)、拉卜楞寺拜师习经。继又赴新疆,其足迹曾遍历天山脚下的土尔扈特、博格达、哈巴河等地,被相曲才丹郡王奉为福田。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一带的回族、维吾尔族人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及陕甘回民反清斗争的影响下,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后来反清起义被地方势力利用,成为他们搞封建割据的武装力量,新疆各地相继发生战乱。白佛看到地方不靖,生灵涂炭,即在西耐衍寺奉还戒律,破戒从戎,因有功于清廷,被册封为阿吉呼图克图及将军之职。同治帝颁诏书:朕得知呼图克图更噶加参对大清社稷屡建功勋,他如有所求,可径直禀报朝廷(译文),并赐 “更噶加参呼图克图”金印。同时将其在阿勒泰兴建的寺院命名为“承化寺”。因承化寺的兴建,其地形成一个大的居民点,哈萨克族、汉族群众大量迁入阿勒泰一带,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同治三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勘分界约记》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并抢劫寺庙,寻衅闹事。光绪二年(1876年)沙俄军官擅闯承化寺,更噶加参即命寺僧收缴他们的武器,俄方又派军官率军来“调查”,更噶加参又解除他们的武装,俄军官被其责问得张口结舌,但沙俄一再扩大事态,目的是拖延交还伊犁的谈判,清廷迫于沙俄淫威,劝更噶加参赴藏布施朝觐。在藏期间,正值廓尔喀(尼泊尔)加紧策划派军入侵西藏,白佛受命调停,平息了危在旦夕的战事,光绪帝特颁赐“笃信禅师”封诰。光绪十二年(1886年)秋,白佛返京暂住。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隆吐山失守,清廷即命驻藏大臣撤兵,值此危难之际,畏洋人如虎的显贵们又想起更噶加参,推荐他去调停。他曾在五台山塑造宗喀巴佛像,并在其故乡建起扎西曲科林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圆寂于该寺。
  五世萨木察仓•嘎藏晋美南卡 (?〜1899)出生地不详,1880年由四世嘉木样卜算认定为萨木察5世,迎入拉卜楞寺学经。1893年受嘉木样之委前往西宁慰问陕甘总督,1896年后任拉卜楞寺喜金刚学院法台。1897年奉旨赴京供职,不久卧病不起,时进京拜见皇帝的嘉木样4世曾两度探视并诵经祈祷,终因病势沉重逝于北京。
  且巴嘉喀哇•阿旺根敦嘉措 (1839〜1905)今甘肃省卓尼县人。幼年曾取名晋美丹增,后被认定为嘉喀哇•恭却丹白尼玛之转世,7岁时抵甘丹谢珠林坐床,取名恭却隆日嘉措,11岁入拉卜楞寺学经,由三世贡唐•贡曲乎丹贝仲美取名阿旺根登桑杰嘉措。因勤学好问,曾受其师嘉勉。30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学习,并朝拜西藏诸多圣地,在扎什伦布受班禅赐赠。返回故里后,修复破败之寺院,并创建讲经院。嗣后,又赴五台山、蒙古索尼左旗、喀尔喀等地,并走访了与俄罗斯毗邻之哈木聂寺讲经传法,用300余两白银,造11面观音镏金像,返回后,就任拉卜楞寺时轮学院法台,51岁任拉卜楞寺总法台,57岁任德莫塘甘丹曲科林(阿木去乎寺)大法台。后又赴蒙古,61岁时返回拉卜楞寺,在闻思学院造金佛像多尊,在阿斯塘(今卓尼阿子滩)建一精致佛塔,67岁圆寂。其寺院嘉木喀尔寺(俗称江可尔寺)在今临潭县术布乡境内。其著作有传记、赞颂、诗歌、书翰、问答、祭文、引导释论等58种,辑为2函,拉卜楞寺印经院刊行。北京民族图书馆收藏。
  董敦曲达尔(大约生活在道光至光绪年间)自幼求学于拉卜楞寺,取得格西学位后,一生常住夏河县美武新寺噶丹饶杰林,大部分著作均在该寺撰成。其著述汇成1函,民族图书馆收藏有《上师瑜伽法》、《菩提道次第》、《议轨》、《原文》等27种。
  五世霍尔藏仓•嘎藏华尔丹智华1875年出生于今甘肃省夏河县„1879年由四世嘉木样确立为五世霍尔藏仓。1886年入拉卜楞寺习经,1895年由四世嘉木样授比丘戒,后赴西藏深造,1899年返回拉卜楞寺,即委为青海河南亲王寺的法台。1906年奉嘉木样之命,前往西藏迎请十三世达赖。1912年圆寂。
  马启西 (1857〜1914)字慈祥,号公惠,经名道祖穆罕默德奴如耶海雅,回族,甘肃省临潭人,其祖辈均致力于当地的伊斯兰教。马启西幼承家学,并入洮州旧城(今临潭县治)上寺念经,11岁转入范玉麟在旧城办的私塾就读。同治七年(1868年)马启西负笈携粮,东下店子村(临潭店子乡)欲投汉族学者范绳武为师,斯时,正值回汉民族关系齟齬阶段,范欲拒绝,但被其求学精神所感,破例收了这名回族门徒。启西聪敏好学,尊师友朋,范曾赞道:“贤哉,回也!论学问,我固尔师;论品慧,尔即我师”。马启西在范绳武门下10余年,在巩昌府(陇西)考中秀才,榜列第4。返家后,闭门攻读伊斯兰经典,潜心研究刘智学说,以后即推崇刘说,倡导用汉语文宣扬伊斯兰教义。光绪十七年 (1891年),马启西在旧城西凤山下开设“金星堂”,讲解《四书》、《五经》,兼习宗教常识,听者渐众。他又在达子沟拱北设帐讲学,后因教规分歧,由北庄门宦的拱北迁出,在家授业,并在卓尼县之拉乍口一带流动宣讲刘智学说。马启西以汉学宣讲伊斯兰经典、传播所及影响极大,就连当地一些汉民也因接受教义成其信徒。他在讲学之余,以10年时间,作了静修功夫。静居修功期间,由其门生马世贞主持讲学。如是,“西道堂”这一伊斯兰新兴的教派在洮州形成, 由于这一教派重视汉学,所以也称汉学派。西道堂的出现,经受了外界的排斥干预,时任洮州厅同知的曾麟授曾将马启西等6人收监施刑,强行遣返客籍门生。后经上诉巩昌府重审,始得获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启西在旧城建起了西道堂的第一座清真寺。他提出:“西道堂发扬刘智学说,用本国文化发扬清真学理”。并大力倡导集体经济制,组织教民联合经商、畜牧、务农,禁止女子缠足,为教民举行集体婚礼。1914年,河南农民起义军白朗东来,洮州一带经历战乱,事后,甘肃军阀马安良诬陷马启西私通白朗,并派兵包围西道堂,将马启西及其兄弟、门徒17人枪杀于旧城西河滩。
  马兆瑞生活在清朝光绪前后,临潭县回民教长,为人坦率公正、声望孚众,清光绪乙未(1895年)临潭部分回众,意欲响应河湟之举,兆瑞因思前遭同治之乱,地方糜烂,无辜遭殃,元气尚未尽复,民族之间隔阂加深,在力劝汉族民众携家远避之际,同时对教民晓以大义,毋令蹂蹒地方、杀害无辜。后洮州士绅感兆瑞维护民族团结之义举,制锦幛以颂其德。临潭旧城回族人士马明德、敏升公与贡生周化南等在其时亦竭力维持,游说于回族人士之间,以保地方无虞,敏升公并布标语告示,开诚告诫,为维护民族团结而献身。
  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徐 (1856〜1916)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人。1859年由拉卜楞寺的德哇仓、霍尔藏仓选定,经清廷驻藏大臣主持,通过金瓶掣签正式认定为三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5岁时迎入拉卜楞寺坐床,7岁时由喜饶嘉措授沙弥戒,赐法名尕藏图丹旺徐。20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学院深造,1878年返归拉卜楞寺。24岁创建喜金刚学院,28岁时任拉卜楞寺堪布,同时兼塔尔寺法台。43岁起,次第赴北京、天津、蒙古、山西五台、西康、青海、西藏的岗底斯山、羊卓雍湖、萨迦、杂惹、定日等胜地朝游。1916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圆寂于拉卜楞寺。1878年,图丹旺徐返归本寺后,即亲理政教事务,对寺院内部进行大整顿,改革拉章组织,建立了 “嘉木样座前茶会”制度,使座前茶会成为处理所有属寺、部落和整个教区的政、教、军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并在机构内设随侍长作为高级谋士。扩大卫队组织,卫士服务数年后,多被派往属寺任拉卜楞寺代表或座前会议的官员。在建起喜金刚学院之后,又在学院侧建成“载麻日护法殿”,增建闹日颇章宫、扎西热丹宫,在拉章建成新寝宫,又在曼达拉山顶、九甲林各建一座静修寺,在塔哇建释迦牟尼殿。同时在卓尼、夏河科才、玛曲欧拉、四川等处兴建多处寺院,在理塘还建有行宫。还在拉卜楞寺创立宗喀巴圆寂灯会,健全背经考试制度。规定般若部毕业后,仍可继续修习天文、医药、文学等专业。并强化印经制度,提高了印经质量。同时决定寺僧每年可度8个假期。设立郎洪制度:即10余户寺僧可设“郎洪”1人,负责治安、卫生检查,在假日即由郎洪僧员巡视检查。同时规定每年三、四、五、六、八、九月份各郊游一次的“香浪”制度。重申僧人不赌博、不打架、不做牙行、不持武器、不买卖牛羊、不穿俗衣、不搞非宗教娱乐,严肃了寺规僧纪。尕藏图丹旺徐喜交际,政治上也很活跃,他在康区游历弘法时,与藏族僧俗头领普遍建立良好关系,同时也与陕甘总督、西宁办事大臣及宁海镇守使等时有过从,并主动配合朝廷官员排解地方争端。1898年晋见光绪皇帝,被封为“广济禅师”。他2次进藏期间,尽力斡旋化解驻藏大臣联豫与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的矛盾。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由西藏返拉途中,在西宁派人赴兰与新政府接洽,1914年7月又派员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致意,10月在兰州接受了国民政府给他“广济静觉妙严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的封号及尝银。由此四世嘉木样的声望日著,州内诸多僧俗献寺、献地、献山林、献牛羊,纷纷归属拉卜楞寺门下,就连五台山的格鲁派寺院也归属嘉木样。拉卜楞寺的属寺遍布甘、青、川、晋、新、蒙古等地,达到1百余座。四世嘉木样喜好音乐,在云游时广集乐谱,归寺后指挥乐队演奏,使寺院乐队发展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他一生著述亦多,传世著作有《尊者洛桑季美士登嘉措传》、《尊者喜饶嘉措传》、《桑钦却吉尼玛传承》、《瑜珈虚空修习法》等。
  丁全功 (1868〜1917)回族,经名曼亥引迪尼,西道堂教派第2代教主。他祖居云南,出身贫寒,1875年落籍于临潭县长川。其为人忠厚,倡导节俭、勤勉建业,在教民中威望很高。他主张:“做今世而为后世,乃双全也,修后世而无今世,折本也”,是为重视两世的基本思想,他对西道堂农业的发展,付出过心力。西道堂创建之初,即为马启西的得力助臂,参与各项重要活动,因其尽心竭力,深得马启西器重和信赖。1914年7月14日马启西殉教,教众拥戴丁全功继任教长,与马明仁、敏志道等赴京都申冤,诉讼达2年之久,北洋政府始电令甘肃督军张广建发布决定,归还西道堂田产,准其宣教自由。丁全功于是年返回临潭,执掌西道堂教务。1917年古历二月二日丁全功被马安良杀害。
  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参 (1858〜1919)生于今甘肃省卓尼县。由于二世策墨林被贬,且令不得转世,后虽经多方恳求,咸丰皇帝下谕赦免,但转世问题未获解决。卓尼大寺与土司协商,决定私下寻找转世灵童,以既成事实,再次请求清廷认可。遂于1863年按藏传佛教定规,认定5岁幼童龙布嘉措为三世策墨林,迎请入寺坐床,取法名罗桑丹贝坚参。然而罗桑丹贝坚参进藏修习却颇费一番周折。先是卓尼大寺派员四处奔波求告,后与西藏策墨林拉章头目共请驻藏大臣松桂代奏清廷,又托西藏贡使进京代奏,均未获果。即改变策略,由西藏部分德高名显的喇嘛、土尔扈特各部汗王请松桂代奏,愿以良马千匹上供朝廷,请准罗桑丹贝坚参进藏为僧。获准后即于1879年赴藏。缘其天资聪颖,更加刻苦不懈,终以优异成绩取得拉仁巴格西学位。不久即任噶丹寺86任赤哇。罗桑丹贝坚参脱颖而出,颇受各界上层人士的赞许。于是又纷求驻藏大臣代奏朝廷尝赐名号。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庚子(1906年10月23H)清廷终下敕书:“赏代理达赖喇嘛罗桑丹贝坚参诺门罕名号”。时值英军入侵西藏,攻占春丕、曲水,距拉萨仅百二华里,达赖急命罗桑丹贝坚参为摄政,自己则离宫流亡。英军占领拉萨后,利用驻藏大臣有泰的媚外行径,迫使噶厦政府接受英军所提之条款,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桑丹贝坚参,在这一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上签了字。他对此深感痛心,乃决定禁止商人给英军出售食物,因而时有暗杀及殴击英军事件发生。英军撤离后,清廷派张荫堂查办,罗桑丹贝坚参与众噶伦及3大寺代表联名上书,清廷将昏庸误国、为虎作佞的有泰革职。13世达赖流亡外蒙大库伦期间,罗桑丹贝坚参为加强西藏与朝廷的联系,建议达赖觐见清帝,达赖始于1908年进京,受到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接见,答应保护黄教,驱除外患的请求,并赐金册、封诰。慈禧、光绪相继身故,罗桑丹贝坚参代达赖、班禅向继位的宣统皇帝祝贺,敬献哈达。达赖返藏期间,清廷任主张改土归流的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令成都知府钟颖统兵进军拉萨,拉萨秩序大乱,达赖又急任罗桑丹贝坚参为摄政,出走印度。面对混乱局面,他受命组织力量抵抗川军,后由廓尔喀驻藏官员调停,川军始撤。达赖返藏后,摄政交还印信。因罗桑丹贝坚参前后两次摄政8年处理藏务,赏给呼图克图封号,并赐田庄数处。此后,他则不问政事,参禅拜佛,民国8年(1919年)在色拉寺圆寂,享年61岁。
  曲贝辛•罗桑加措俗称卓尼喇嘛。幼即出家,13岁抵拉卜楞寺学经30余年,博学多识。班禅命去后藏讲经,居留扎什伦布寺研究经典,成为著名的阿闻黎。并授高徒列吉仲•洛桑楚臣等多人。晚年时,遵13世达赖安排,赴拉萨接替喜饶嘉措校勘《甘珠尔》。1923年逝世。传世著作有《因明论述》、《法言集》、《赞颂》、《书翰》等10种,共1函。他的著述大都为偈颂体,各种字音修饰法及嵌字诗极为丰富。
  五世贡唐仓•嘉样•丹贝尼玛 (1860〜1925)今甘肃省夏河县人。4岁迎入拉卜楞寺,循规蹈矩、勉力求学。1884年进藏,朝礼佛门诸名寺,并在拉萨祈愿大法会上以施主身份向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致祝辞。1885年东返,丹贝尼玛一生4次赴内、外蒙弘法,先后担任热吉林寺、日多林寺、西仓新寺、白石崖寺、科才寺等处法台,并任过拉卜楞寺喜金刚学院法台和69任总法台;同时担任蒙区30多座寺院的名誉寺主,在各寺任法台期间整肃僧律、加强教学管理、经济上开源节流,取得明显成效。在蒙古多伦淖尔建成八大菩萨作坊,为拉卜楞寺贡唐见解脱塔四周镶嵌镏金八大菩萨,建成显密法苑。期间为调解哇秀嘉仓与齐哈玛之间的内订劳神费心,多方调停,终得言和。1914年从蒙古返回时,进京朝礼,参观了京城名迹及五台山圣地。1918年,马麟所部士兵袭扰拉卜楞寺,适逢嘉木样圆寂的第2年,摄政阿莽仓又逝,当此多事之秋,摄政之职责无旁贷地落到他的肩上,他克服艰难险阻,灵活对应、护持寺院、治理地方、寻找转世灵童,数历周折,终使嘉木样灵童继任佛位。丹贝尼玛于1925年在外香寺圆寂,其遗著有《赤哇演讲录》、《安曲参尼寺讲义》、《章嘉活佛传记补遗》、《呈献达喇嘛图丹嘉措祈祷长久住世文和曼荼罗颂辞》、《欧拉赛勒合山川祭辞》等。
  宋堪布 (1869〜?)藏名洛桑琼培,又称察道扎爱堪布,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幼被选定为侯家寺僧正灵童(为洮州五僧纲之一),初在阎家寺岀家,聪颖好学,刻苦自勉,曾赴西藏深造佛学,并取得了 “拉仁巴”学位,担任过拉萨色拉寺堪布,后返回原籍,先后担任禅定寺、阎家寺的压床高僧,并兼理岷县花当寺、将台寺、会川纳路寺、牛营寺的佛教事务,获“护国禅师”称号。1929年国民党政府成立蒙藏委员会,宋堪布被聘任该委员会都督,又兼任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副主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等职务。民国26年(1937年)被卓尼民众共举,代表卓尼僧俗赴南京晋见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完成僧俗重托。民国政府授卓尼寺僧纲杨丹珠“辅教普觉禅师呼图克图”封号及封册、印信。宋返卓尼时,正值卓尼兵变,土司杨积庆遇害,杨丹珠年幼不能主教,僧俗共举宋堪布代理卓尼宗教事务,兼任杨丹珠经师。期间治理教务,整饬僧律,又置镀金大型弥勒佛像供于大经堂。因其对卓尼佛教作出贡献,升任禅定寺第120任大法台。他曾创办“卓尼喇嘛教义国文学校”,组织青年喇嘛半日诵经,半日读书,藏汉两文兼学,其作法顺应潮流,为临、卓两县的藏族教育作岀了一定贡献,后因禅定寺内部派系之争,他离寺而去,晚年曾积极支持1943年爆发的肋巴佛起义。
  马明仁 (1893〜1946)字普慈,经名穆罕默德艾买勒,系甘肃省临潭县人,回族,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第3任教主。其父正隆系西道堂创业奠基的重要成员。马明仁幼年随父劳动,并接受伊斯兰教思想熏陶,及长投身于西道堂事业。1914年马启西等遇难,西道堂财产悉被洗劫,教徒流离失所,年甫20的马明仁与丁全功、敏志道前往北京申冤,历经挫折,终使北洋政府受理此案,准予信教自由,发还被劫财产。1916年返回家乡,招抚流亡教民、重建家园,恢复教民集体生活,筹措资金。擘划农、商、学、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明确提出“所有属于道堂经济,均为公有,悉用于本道堂建设、教育及一切公共事业”。1917年2月发生临夏和政台子街事件,丁全功等5人罹难殉教,马明仁与30多教民,又被押解河州,后转皋兰县衙。不久马安良病死,西道堂被囚之人,才幸免于难。1919年马明仁等获释之后,与敏志道率领教民,扩建农庄13处,农作人员近千人,耕地7711.82亩。利用地理优势,建坐商商号15个,行商商队20个,商业势力遍及国内诸多都会。并建牧场、水磨、榨油坊、砖瓦窑、醋坊、粉坊及缝纫组、皮匠组等。购置林场11处,1937年在兰州开设了西北木材厂,临洮设有分销站。1919年马明仁兴办了 “临潭普慈小学”;鉴于西北偏僻地区文化落后,特别是女子读书在回民中被列为禁条,他破除陋习,于1943年创办了 “临潭旧城西凤坪私立启西女子小学”,自任校长,又在临潭卓洛乡创办了 “卓洛初级小学校”。学校面向全社会招生,并一律免收学费,自聘教员,并提倡剪短发,不缠足,在以后的教育发展中为各民族造就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他曾给兰州西北中学捐赠了一批建筑材料,该校为此建修“明仁堂”以资纪念。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社会学家李安宅、于式玉等曾先后专访马明仁,题联赞誉“说法遍士农工贾,无一夫不尽已诚,物与民胞奠基础;立教在修齐治平, 求万事皆当其用,乡和国睦着功能”。1946年古历二月初七日,马明仁归真,享年53岁。
  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 (1916〜1947)汉名黄正光,藏族,四川省理塘县人。1920年选为4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被迎请到拉卜楞寺,成为第5世嘉木样活佛。9岁时,在兰州拜会了9世班禅。年事稍长后,对国际形势颇为关注, 常与外籍教士交往,咨询教义,希冀对其改革佛教之愿有所参考。习经之暇,对现代科技产品摄影机、钟表、留声机之类产生浓厚的兴趣。1937年初,赴拉萨哲蚌寺郭莽学院拜康撒活佛为师,研习经典。学成东返后,于1940年筹资兴建续部上学院。同时为强化寺院组织,成立了 “议仓”(即嘉木样行政办公厅,总揽本寺及所属区域的一切政教事务),并设立昂佐、吉巧堪布、议仓聂哇等职务, 由自己直接领导。1945年,创办了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自任校长,学生百余人,学业以汉藏语文为主,兼学纺织漂染等项技术。又倡导编演藏剧,指定见多识广又受过京剧熏陶的琅仓活佛及高僧图丹等,用安多方言编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藏剧《松赞干布》;并于1946年初,在拉卜楞寺公演,颇得好评。他在位期间,扩大了教区范围,寺院内有4大赛池、8大堪布,6大学院,18昂欠及3300多喇嘛,所属寺院号称108寺。1947年4月14日 ,31岁的丹贝坚参因患病圆寂,他的一生虽则短暂,但对发展藏族文化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世策墨林•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 (1921〜1948)今甘肃省卓尼县人。乳名姜央闹卜,4岁被卓尼禅定寺选为伊犁仓活佛的转世灵童,未及坐床,又被十三世达赖确定为三世策墨林的转世灵童,取法名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简称凯珠嘉措),准袭策墨林摄政王衔号,遂进驻禅定寺学经。1929年,禅定寺毁于兵燹之后,凯珠嘉措便在经师的陪同下,开始了两年的出游生涯。先后在卓尼禾多寺、齐布寺、上下迭部的许多寺院,以及四川藏区及临潭察道寺等处游历。并应白佛(喇嘛噶绕)之邀,在贡巴寺参加《摄类学》立宗答辩,因其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获“神童”之誉。一时声名远扬。其后,栖身卓尼县录竹寺。1931年,西藏色拉寺策墨林管家琼珠拉等一行7人做为专使,迎请凯珠嘉措赴藏,卓尼土司以昌盛本地佛教为由拒绝。琼珠拉滞留卓尼,设法贿通塔乍土官及土司府头目,以诵经为名,将凯珠嘉措及其随员诱往今夏河县之吉力罗哇,并告知被邀诵经,随员不宜庞大,遂让卓尼随员就地等候,由西藏来人陪同,挟持凯珠嘉措扬鞭赴藏。途经塔尔寺,谒见了九世班禅,进藏后又拜见了十三世达赖,然后潜心修习,次第获得拉仁巴、俄仁巴学位。其时,适逢“热振事件”发生,亲英的分离主义分子密谋除掉忠于祖国、坚持统一的热振活佛,凯珠嘉措愤而弃寺出走,“以示抗议”。为此,噶厦政府下令让凯珠嘉措去藏南雅龙反省,“两年不准归藏”。在被贬流放期间,听到热振被害的消息,他大呼 “噶厦不公,要为热振报仇雪恨”。不久,这位才华横溢,年仅27岁的策墨林突然暴死在雅龙行宫。
  拉果仓•久美成来嘉措 (1866〜1949)是拉卜楞寺因修习功德圆满而被认可的活佛。青海尕楞地方人,9岁时赴拉卜楞寺。先在该寺闻思学院刻苦钻研因明学、逻辑学、成绩优异。而后,又拜诸名师,系统地学习了诗歌、词藻、梵文及藏医学。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34岁后,授讲于拉卜楞寺医学院。举办医事活动,建立健全学院的各项议轨。他曾对医学院的部分常用药如红丸、洁白丸、五味麝香丸、大思玛保、加味七味汤等方剂进行了改良和补充完善。拉果仓一生致力钻研因明学、医学,撰写有7函著作,是拉卜楞寺著名的取得成就的活佛,1949年3月7日圆寂。享年83岁。
  敏志道 (1880〜1957)回族,经名艾布拜克,西道堂第4任教主,世居临潭县卓洛村。幼孤,事母周而孝,及长后输家产、田地归入西道堂,一生投身于西道堂事业,深受教民尊敬,称誉他是“存诫执教,克已容物,无私行,行必为公,无私求,求必为众”。1914年,敏志道偕丁全功、马明仁等赴京申冤。1917年在台子街事件中,力突重围,左臂负伤,旋又与马明仁等身陷囹圄。1919年获释后,竭力辅弼马明仁重振道堂,创建各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他曾筹资付印刘智《五功释义》千余本,并亲自作序,广为赠阅,马明仁归真后,署理西道堂事务,并着力修建清真西大寺及乡庄各清真寺。他亦热心教育,重视人才,1948年本着明仁未竟遗志,筹办“私立启西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民委委员、省伊协副主任等职。1950年抗美援朝,捐银元1万元,并带头签名抗议美国侵略朝鲜,拥护世界和平。土改前夕,以西道堂耕地千余亩,耕牛300余头,车辆农具百余套捐献国家,帮助临潭县部分地区农民发展生产。1957年农历11月15日归真。享年77岁。
  六世霍尔藏仓•罗藏华尔丹嘉措 (1913〜1958)甘肃省夏河县人,为六世霍尔藏活佛,在拉卜楞寺闻习10余年后又赴藏进修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协助中共组织做过统一战线工作。1951年担任拉卜楞寺总法台。
  吉一九 (1914〜1986)甘肃省迭部县电尕乡人,僧侣出身。原系电尕上寺管家,后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州政协常委,县政协副主席。
  琅仓 (1900〜1988)法名尕布藏乐和希加措,甘肃省夏河县人。自幼出家夏河美武新寺为僧。1907年,被选为拉卜楞寺3世琅仓的转世灵童,迎入拉卜楞寺,成为4世琅仓活佛。经历多年苦修,取得“多仁巴格西”学位,先后任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和夏河甘加白石崖寺法台及拉卜楞寺“更登巴堪布”(类似嘉木样贴身秘书)。琅仓在1928年,为5世嘉木样入藏留学募化集资,赴呼伦贝尔盟讲经,并在内蒙创建了拉旗格尔寺,他将募集的2.5万两白银,由天津经印度送达西藏,即留居郭莽学院进修1年,再由原路返抵内蒙。他在内蒙讲经建寺的10年中,每到冬季,即转居北京,因喜京剧而结识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李万春等艺术名家,并与其中一些名家成为至交。1940年,5世嘉木样丹贝坚参学成归寺,提出编演法王松赞干布为题材的藏戏,琅仓接受这一重任,根据民间传说和藏史资料,用安多口语创作了歌颂藏王松赞干布在沟通汉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的藏戏《松赞干布》和《冉玛乃》等剧本。并以安多民歌、民间说唱、僧歌、僧曲、法舞及民间舞蹈为基础,汲取京剧与西藏藏戏的艺术手法,创作出安多藏戏(南木特儿)的唱腔、道白、音乐及表演程式。由于5世嘉木样的支持倡导和琅仓的精心组织编排,1946年冬,第一台藏戏由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的60余名学员在德央宫大院内演出。琅仓饰唐太宗,僧俗数千云集观看,盛况空前。建国后,被聘为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科顾问和编审,定级发薪。但在反封建斗争扩大化时,他被错定为“日本特务”,被捕入狱4年,无罪释放。“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开始后,他因是安多藏戏的创始者,又以散布“封、资、修”为罪名再陷囹圄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彻底平反,政府拨款为他整修“昂欠”(住所),寺院亦为其配备了秘书。平反后,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五省(区)藏戏研究顾问,省、州、县政协委员,夏河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及拉卜楞寺寺管会副主任等职。琅仓除创作安多藏戏,还潜心研究藏戏理论和诗词歌赋及佛学传记的整理。完成的作品有《顿月顿珠》、《意乐•罗摩衍那》、《达巴登巴》、《松赞干布》、《妙音仙女赞》、《智慧仙女赞》、《红、黄文殊菩萨赞》、《五世达赖诗镜注释妙音欢歌例解》等。1988年,琅仓因心脏病圆寂于拉卜楞寺,终年89岁。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巴西饶巴尔
相关人物
班丹嘉措
相关人物
喇嘛•索南桑波
相关人物
阎苏奴达节
相关人物
仁钦龙布
相关人物
安果•喜饶嘉措
相关人物
黄东周嘉措
相关人物
阿旺赤勒嘉措
相关人物
迭部•洛桑三丹
相关人物
卓尼•扎巴谢珠
相关人物
敏尚礼
相关人物
仲钦•喜饶嘉措
相关人物
冯乾隆丹巴
相关人物
喇嘛噶绕
相关人物
董敦曲达尔
相关人物
马启西
相关人物
马兆瑞
相关人物
丁全功
相关人物
宋堪布
相关人物
马明仁
相关人物
敏志道
相关人物
吉一九
相关人物
琅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