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政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政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29
页码: 1833-861
摘要: 无弋爰剑战国初期羌人首领。秦厉公时,被秦虏为奴隶,后逃至黄河、湟水之间(包括今甘南部分地方),羌人推为首领,其传授给部落羌人耕种、畜牧知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无弋爰剑战国初期羌人首领。秦厉公时,被秦虏为奴隶,后逃至黄河、湟水之间(包括今甘南部分地方),羌人推为首领,其传授给部落羌人耕种、畜牧知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卬(公元前四世纪初)无弋爰剑之孙。其时,秦献公初立,进兵渭首征氐、狄,卬因惧秦人压迫,携部落人众从赐支河曲(今玛曲一带)西徙,子孙各自寻找适宜的住地,数支入川,一支入藏,一支徙居白龙江流域,史称参狼羌,与湟中一带羌人隔绝。
  滇良(活动在王莽统治时期)烧当羌酋,世居河(指黄河)北大榆谷(青海境内),烧当羌族权制之继承从滇良开始明确。东汉初期,滇良部常受先零、卑湳侵掠,滇良纠合诸部击败,占有其地,南与钟存结合,烧当羌开始强大起来,成为各部羌人之领袖。滇良子孙从一世纪中期到末期的50年内,与中原王朝军队转战于洮河、大夏河、黄河及湟水流域,有3个子孙战败降汉,先降的滇岸,得汉“归义侯”及“大都尉”封号。迷唐 (生活在东汉时期)滇良之曾孙。其父被汉护羌校尉张纟于设计用毒酒灌杀,迷唐誓报父仇,以金钱、子女联络烧河、汉煎等部,进攻陇西。汉军多次强攻其小榆谷根据地,迷唐率部远走赐支河曲。
  吐谷浑 (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延袭凡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阿柴 (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为吐谷浑之九世继承者。阿柴执政时,征服氐羌,成为强国。辖有青海北部及东部一带(包括今甘南),遣使到南朝刘宋处朝贡,刘义符在243年封他为浇河公(青海贵德),自称沙州刺史。阿柴临死,将20个儿子叫到床前,各发一箭,一折即断,将箭捆起,无人能折。籍以教育子弟团结一致的道理。其后代至唐时,曾先后封“西平郡王”、“河源郡王”。
  弥忽南北朝时羌人所建宕昌国首领梁勤之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约424年后)附魏,封为宕昌王,其子弥黄封为甘松侯(治所在今迭部县境)。
  贺兰祥 (514-562)字盛乐,双亲早丧,寄养舅父处。幼有胆略,17岁任北周之威烈将军,在历次战役中屡建功勋,官至大将军。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吐谷浑犯凉州,贺兰祥、宇文贵率师讨伐,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数战,攻拔洮阳、洪和2城(均在今临潭县境),置博陵郡,领博陵、宁人2县 (今临潭羊永及卓尼奇盖族一带)。嗣后,又创建洮州,因功进封凉国公。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离世,谥号景。
  慕容三藏隋代燕(今河北北部)人,南北朝时北齐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慕容绍宗之子。自幼天资聪颖,勇健好武。初随其父仕齐,始职太尉府参军事,寻迁备身都督。武平初袭爵燕郡公。曾因军功授武卫将军、武卫大将军、右卫将军。577年,齐亡而仕北周。北周武帝因三藏父子“诚节著闻”,授三藏开府仪同大将军。581年,杨坚立国,授三藏吴州刺史。开皇九年,岭南酋长王仲宣叛,诏令三藏为检校广州道行军事,剿灭叛众,收复广州,以功授大将军。开皇十二年任廓州刺史,开皇十五年(595年)授叠州总管。大业元年 (605年)授和州刺史,三年转任淮南,寻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大业七年(611年)卒。李勣生活在隋末唐初,曹州离狐(今山东省境)人。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初赐姓李,因犯李世民讳,去“世”字,乃为李勣。隋末曾参加翟让、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归唐后,屡立战功,深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太宗临终,恐李勣不能善事其子,谪为叠州都督,又嘱其子李治在即位后重用升迁,以使其感恩诚服。李治尊父谋,累迁李勣为尚书左仆射。
  拓跋赤辞唐代党项羌拓跋部豪酋。时拓跋部族分布在甘南迭部、玛曲及川北一带。初臣服于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待其甚厚,并与之联姻。唐贞观初,诸羌相率附唐。贞观九年(635年),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率军攻吐谷浑,途经拓跋氏领地,与拓跋赤辞畝血立盟,赤辞允诺资助粮运,道彦承允军不扰侵。但道彦兵行至阔水(今迭部达拉河上游之地),见赤辞无备,突袭羌部,掠牛羊数千。赤辞怨怒,遂伏兵狼道峡(今迭部大峡),道彦中伏死伤万余人,只得退保松州。唐廷闻知其事,降罪道彦“减死徙边”。此后,岷州都督刘师立遣员招抚,拓跋赤辞率众内附唐廷,被唐王赐姓李氏,封西戎州都督,以松州为都督府治。列其地为懿、嵯、麟、可等三十二羁縻州,迭部境内有州九。后为吐蕃大军所逼,内徙庆州(今甘肃庆阳及宁夏银川等处)。
  邱神勣 (?~077)唐高宗时左卫大将军行慕之子。684年,武则天命其逼杀章怀太子,又委罪黜为叠州剌史。曾率军讨伐博州反武周军士,所到之处,对降服将士斩尽杀绝,且荼毒百姓以冒军功,得以升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天受二年(691)以逆党罪被诛。为武周时23名酷吏之一。
  李晟 (727-793)字良器,临潭人,唐朝名将。晟幼好骑射,18岁从军,屡立战功,曾在高当川击破叠州叛羌,在罕山击宕州连狂羌,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同正。唐广德初,击破党项羌高玉等,以功授特进、试光禄卿、转试太常卿。唐大历初,李抱玉任凤翔节度使,李晟为右军都将。769年,吐蕃军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李抱玉令李晟率兵5000解围,李晟说:“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即率千人疾出大震关、攻克定秦堡,俘虏首领慕容谷镭而还,蕃军闻之即撤兵,灵州之围遂解。李晟因功升开府仪同三司,继升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并总游兵。773年,节度使马麟被吐蕃军困于盐仓 (今甘肃泾川县西北)李晟率部解围,救出马麟,以功封合川郡王。而马麟则嫉贤妒能,令李晟回京。代宗留李晟为宿卫、授右神策都将。德宗即位后,吐蕃又袭剑南,即令李晟领神策军救援,授太子宾客。建中二年(781年),魏博镇田悦叛唐,以李晟领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神策行营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平乱。783年,朱泚又叛,德宗调泾原兵东下,路过长安时全军亦叛,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占据京城,拥朱泚为帝。李晟率军与拥有5万重兵的李怀光协同平叛,兵临咸阳,李怀光却串通朱泚共同反唐,李晟处在二者夹击之中。他临危不惧,鼓激将士英勇作战,终于击败叛军,收复长安。以再造唐室之功拜为司徒兼中书令。李晟曾上书德宗,以泾州倚边,屡害戎师,要求兼备耕种以积军粮,防御吐蕃东进。德宗即诏李晟为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仍充陇右泾原节度使兼管内诸军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封西平郡王。为除李晟,吐蕃尚结赞施计反间,唐遂解除李晟兵权。793年8月,李晟谢世。德宗大悲,令朝庭上下致哀5天。封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愬字元直(773-821)临潭人,名将李晟之子。好骑善射,颇有筹略。曾任坊、晋二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814年,兵踞申、光、蔡3州的吴元济叛, 唐数度兴兵,连年不克。愬上表求战,于816年任唐、隋、邓(今豫、鄂交界处)节度使,驻军吴元济西。愬沉勇长算,表面不肃军政,以麻痹对方,暗中抚养士卒,善待降将以伺战机。次年冬,出其不意,乘雪夜突袭蔡州。一举生擒吴元济,成为战史中奇袭之范例。817年进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襄、邓、隋、唐、郢、均、房等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818年,青州节度副使李师道叛,愬又任武宁节度使,生擒叛将50名。平乱之后,授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昭义节度使、魏博节度使。821年10月在河南洛阳谢世,唐穆宗为其破例加等治丧,赠太尉,谥号“武”。
  李愿 (?〜825)临潭人,唐名将李晟之子,偕父荫提任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赐门戟(古代官员仪仗)。797年,唐德宗在延英殿召见李愿兄弟9人,各赐衣1袭,绢3000匹,并授以官职。李愿转为左卫大将军, 继又提任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夏州剌史、武宁军节度使,后因病告退,以其弟李愬代之。病愈后,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822年任检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李愿之先,张靖为汴帅,为安抚军心,屡厚赏将士,财币告罄。李愿到任,尝赍不及张,却以严刑统治属部,又令妻弟窦缓领兵,窦缓借姐丈之威贪污纳贿,群情聚怨。牙将李臣刚、薛志忠、秦邻等人乘夜刺杀窦缓,李愿闻变逃脱,而妻死乱兵之手。为此贬愿为隋州刺史,念愿父有功于国,免于加罪,遂转为左金卫大将军。后又恢复检校司空兼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825年卒,赠司徒名号。
  李听 (779-839)字正思,李晟子,临潭人。7岁以父荫授太常寺协律郎,后随吐突承璀讨王承宗,提任神策行营兵马使。唐元和中,讨伐李师道时,李听为楚州刺史,统帅淮南军,屡立战功。814年,以功授检骑左散骑常侍,夏州刺史,夏、绥、银、宥节度使,次年改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灵盐节度使。在任时辖区的光禄渠年久失修淤塞荒废,为恢复屯田以省转运粮饷,兴修渠道灌田千顷,被授检校工部尚书、并次第任检校兵部尚书、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及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828年,率军平魏博叛军,以功封凉国公。事后,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魏州之乱系李听所致,遂解李听兵权。旋又复检校司徒、邠宁节度使。832年,转为武宁军节度使。次年出守凤翔,后又为河中尹,河中、晋、慈、隰节度使。839年病逝,赠司徒。
  王佖唐将,临潭人,李晟之甥,雄武善骑射。多年随李晟东征西讨。朱泚之乱,佖与李汕逾苑墙血战告捷,以功授神策将。后与吐蕃战于泾源,以伏兵击蕃军,几获蕃军首领尚结赞,升授左卫上将军。
  尚思罗 (生活在中唐以后)吐蕃宰相。曾驻守甘南一带。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赤热巴金之兄达磨将执政的赤热巴金刺杀,造成吐蕃内乱。住在洛门川的吐蕃讨击使尚昆热,阴谋自立为王,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与持反对态度的尚思罗开战,尚思罗兵败退守松州(四川松潘境),联合苏毗、羊同、吐谷浑各部落,总兵8万,护守洮河防线。尚昆热残虐多诈,苏毗等受他煽惑,疑而不战,尚昆热指挥轻骑渡河,得降众10余万,尚思罗遂被擒杀。
  玉察 (生活在815年后),属吐蕃“东氏”18部落中之玉察氏。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率军东攻唐军,居留甘青交界处,为喀加措周(今夏河县境内之喀加六部落)的始祖。
  瞎毡 (?-1058)唃厮啰前妻李氏所生。唃厮啰政权后期,李立遵与唃厮啰政见不和而决裂,李氏遂之失宠。1036年,李氏带瞎毡与磨毡角依附李立遵,迁居龛谷,控制黄河以南洮水流域。宋为使唃厮啰政权属部的河湟各派政治力量都成为抗击西夏的助臂,派官员赵旳给李氏投书致礼,招其归附。1039年封瞎毡为澄州团练使。瞎毡遣使入宋,进贡名马190匹、金12两、铁甲1付,之后历年派使入贡,都得到加倍的回赐,从而加强了河湟一带少数民族与北宋之间的交往。1054年4月(宝和元年)瞎毡率兵援助宋军弹压渭州沙精谷蕃部立有战功,宋廷倍加封赐,月增大彩5匹,角茶5斤。给其妻李萨勒封号。瞎毡又娶秦州伏羌寨蕃部李克星女为妻。1058年(嘉祐三年)瞎毡卒,长子木征承袭其职。
  唃厮啰(996〜1065)本名欺南陵温殘逋,吐蕃赞普后裔,出生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磨榆国。12岁时,适逢河州番人何郎贤业,见唃厮啰相貌奇伟,谋可利用他的高贵出身,以号令和统一河湟一带各不相属的吐蕃部落,便领回河州,安置在蓊心城(今夏河县麻当)不久,河州另一吐蕃酋长耸昌厮均,又将其迁往移公城(今夏河县甘加八角城),并称他为唃厮啰(即佛子)。占据宗哥的大喇嘛李立遵,邈川大酋温甫哥,得知赞普后代在河州,遂凭借自己的实力,将唃厮啰迁至廓州(今青海省化隆县),又于1015年迁至宗哥城(今青海省西宁市东南平安)建立地方政权。1032年,由邈川大酋温甫哥取代李立遵的地位,唃厮啰于邈川(青海乐都县)逐步建立起一个统辖河湟地区、拥兵六七万的唃厮啰政权。属地东接北宋,北连西夏。既是宋夏攻击对象,又是宋夏拉拢对象。在对北宋、西夏的态度上,基本上采取了亲宋抗夏政策,曾多次遣使入宋进贡,与宋进行茶马交易,宋亦多次遣使回赠,并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1032年唃厮啰杀温逋哥,移都青唐城(青海西宁市)o1038年,北宋政府又加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其子孙历受宋封,政权延续百年。1065年,69岁的鞘厮啰身故,三子董戬嗣位。
  木征又名赵思忠(?〜1077)宋代甘青藏族地方政权首领,瞎毡之子。瞎毡卒,木征年幼不能自立,由青唐族头领瞎药鸡罗和僧鹿遵迎居洮州,谋立为王,以统辖洮、岷、迭、宕等州及武胜军诸羌。后迁河州,转迁安江城。熙宁年间,木征屡败于宋将王韶,遂于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举洮州、河州降宋。宋帝赐姓名,并授荣州团练使。六月,封其母为寿安郡君,妻包氏为咸宁郡君,在洮州、河州划地50顷。1077年木征领宋军擒拿当地大首领隆吉卜,宋以功迁木征为合州防御使。是年,木征死,宋赠封“镇洮军节度观察留后”。
  董戬 (1032-1083)又译为董毡,唃厮啰第三子,系唃厮啰三妻乔氏所生。从小甚得父母宠爱,随母住历精城(今夏河县桑科古城),受到良好教育, 青年时代就参予军政事务,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名盛一时。1065年继位。执政后,基本上执行唃厮啰所制定的内外施政措施,继续巩固和发展唃厮啰政权。1067年,北宋授董戬为检校太保,董戬遣使赴宋贡献方物,次年加太保,进太傅。望他如乃父,抑制西夏,成为宋之助臂。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袭环、庆2州,宋军死伤惨重,董戬提兵援宋,乘虚入西夏境,获胜而还。为嘉其功,宋赐玺书袍带。事后,西夏王朝向董戬提岀改善关系的建议,并以夏国公主秉常妹下嫁董戬子蔺通吐为妻。董戬应了这门亲事,与宋处于对抗状态,从而中止了政治、经济交往。自此,河湟一带的经济发展大受影响,军事上也节节失利。董戬复着手改善与宋的关系,于熙宁十年(1077年),遣使赴宋进贡,关系逐步恢复正常,授董戬为西平军节度使。元丰四年(1081年),董戬出兵3万与宋军联合攻西夏,战绩卓著,进封武威郡王。由于联盟的形成,西夏深感不安,曾派使到董戬住地,希望通好,并许割地加官,都被董戬拒绝。1083年10月,董戬卒,养子阿里骨继为青唐主。
  果庄 (?-1091)又名青宜结鬼章,系董戬属部大将。1072年,宋军克武胜关(后改熙河),宋将王韶继续向湟水流域推进。董戬为保卫唃厮啰政权,令大将果庄率数万之众出河州,数战于五牟谷(今和政县南)、多移谷、铁城(今临潭县陈旗)等处。复聚兵洮、岷,不断打击宋军,使宋来回调兵遣将,穷于应付。为扫清果庄在熙河地区的势力,宋在派大军之外,积极起用旧蕃部首领合攻,历10余年而未竟,即以宋爵羁縻之,始于1077年授果庄为廓州刺史。1082年,果庄随董戬出征,攻打西夏边城有功,宋授其为甘州团练使。1083年,董戬死,阿里骨继位,遂改弦易辙,令果庄收复被宋占领之熙河6州,果庄即联合西夏袭宋,一举破洮州,并挥众加固城池。岷州知州种谊与姚兒两路出师,利用大雾掩护,包围洮城。当浓雾散开,果庄军见城已被困,疑宋军从天而降,仓促迎战,果庄及其大首领9人兵败被擒,监送宋京。1091年,病卒于汴京。
  阿里骨 (1039〜1096)出生在于真(今新疆和田),幼随其母至青唐定居,其母事董戬,故为养子。青年时即随董戬出征西夏,征服蕃羌不肯归附的部落,屡建战功,成为董戬的得力助手。1077年,授松州刺史。1082年,率兵协宋攻西夏,战绩卓著,被授肃州团练使。董戬晚年,事无巨细皆委于阿里骨,董戬亡后,阿里骨承袭青唐主。继位后,即改变联宋抗夏的自保方略,以期利用西夏之力收复熙河6州之地。1087年,与西夏相约攻宋,派大将果庄领兵,倾河湟之力,一举占领洮州。宋廷大震,即遣将分兵,两路向果庄发起反击,不日克城,生擒果庄等9人。自此,阿里骨一蹶不振,唃厮啰政权每况愈下。阿里骨在洗、河2州之败,深知失策。于是效法先祖唃厮啰、董戬,向宋廷纳贡,上表谢罪,并求释放果庄。此后,连年朝贡不断。宋廷依董戬例,给阿里骨予以封赐。两地民族之间的往来也渐趋频繁。
  赵阿哥昌吐蕃乌斯藏掇族人,系诸羌豪富之一,世居临洮,附宋后赐姓赵。阿哥昌貌甚伟,勇猛过人。金贞佑年间(1214〜1216年)因军功授熙河节度使。金归元后,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挥兵西征。于中统元年(1260年)任赵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课农安民,遂成世袭土司,年80卒于官。
  青宜可南宋时雄据叠州的蕃族首领,部众43族,拥城14座,青宜可“劲勇得众”,史称“为陇南蕃族中的雄强者”。南宋庆元元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附金。1206年被金朝任叠州副都总管加广武将军。
  李文忠 (1339〜1384)明初将领,字思本,小字保儿,吁盼(今属江苏)人,朱元璋姊子,19岁为将,骁勇善战。洪武二年(1369年)从常遇春克开平(今内蒙正蓝旗)继又连次出击,重创元军,封曹国公,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18族番族反明。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平乱,事平后在东笼山南筑城戍守,并置洮州卫。因劝帝少杀戮被视为不顺受责, 未几病死。太祖疑文忠被毒亡身,将诸医及其妻皆斩,亲为文忠致祭,追封为岐阳王,并配享太庙、立肖像于功臣庙,位列第三。
  些地(约生活在元末明初)藏王赤热巴巾派驻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西达尔吉长子的一系,与弟傲地同出生于四川若尔盖的浪道(作格浪哇)。他们为寻找一块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走出草地,过黑河、黄河,经作格曼玛(今夏河县属)直至洮州达高坡定居拓垦,转又迁徙雷马沟(现属卓尼县木耳乡)苦心经营,遂使财力、人力居当地各部落之首。其时,佛教萨迦派在政治、宗教方面地位极高,些地兄弟为图发展,专程赴卓尼寺院朝拜,受到寺院的支持。遂成为卓尼头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沐英征洮州3副使之叛,些地率部随军建功。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收复迭部18旗,调员守护茶马司,戍守地方尽职尽责,后赴京朝贡,封为正千户,并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由此,些地成为集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卓尼世袭土司与宗教领袖。
  金朝兴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为朱元璋部下开国大将,忠勇多谋,屡建战功,官至都督佥事,兼秦王佐相。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任金朝兴为奉国将军、都督,随沐英征洮州。金朝兴率先取甘朵,俘虏首领,继又追击积石州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纳等,收复了洮州纳麟七站地。又奉李文忠之命,在当地土司南秀节的尽力配合下,修筑洮州城,以功晋封宣德侯。其弟鼎兴、建兴俱授卫指挥使。洪武十四年(1381年),跟随颖川侯傅友德征伐云南,战死疆场,追封为沂国公,葬于金陵玉品山之阳。其后代至今仍居临潭县新城。
  南秀节 (?~1388)明永乐帝赐姓咎,称咎南秀节,藏族,洮州底古族头目,为临潭咎土司始祖。受封土司后,始建土司衙于临潭县流顺乡眼藏族村,后移驻东山,旋迁资堡。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南秀节率部落诸族,投曹国公李文忠。次年,又调集各族协修洮州(今临潭新城)城池。洪武十九年(1386年),随洮州指挥马华出征叠州(今迭部)有功,授世袭中千户所百户职,防守洮州边隘。洪武二十年(1388年)南秀节病卒,其子卜尔结承袭其职。土司职务先后承袭19代,最末一代为咎振华,1936年袭职。
  刘贵 (?〜1392)直隶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县)人。1366年,以总兵之职率兵攻克濠州(安徽凤阳)、安丰(安徽寿县),后又克潞(山西长治市)、泽(山西晋城)、平阳(山西临汾)绛州(山西新绛)及四川成都等地,亦曾驻守河南,后调任大同前所守御。洪武初年,因初得天下,尚需勇毅之士来巩固政权,朱元璋将有功战将分封官职,昭信校尉刘贵因屡立战功,进以武秩使子孙世代承袭,调往洮西寺古多(在今临潭县流顺沟口)一带,开垦土地,招军守御,并在洮河南湾建堡1座。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十一月,因战受伤,次年去世。是年十月,子刘顺袭职。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刘顺病逝,其子刘聚袭职。其地之名,实以刘顺之名称之,并延传至今(即今临潭县流顺乡)。刘氏世居红堡子,此堡至今尚存。
  永鲁扎又名永鲁扎剌肖,约活动于元末明初,系着逊藏族头目(今卓尼县申藏乡卓逊一带),故又称着逊小杨土司,为洮州3土司之一的小杨土司始祖。洪武三年(1370年)随洮州18族归顺明廷。永乐年间以功授昭信校尉,实授洮州卫指挥使司着藏族百户,治理土务,守把关隘。宣德二年二月壬戍(1427年3月1日)曾赴京朝贡。后其子宗扎承袭土官百户职,至宗扎子朵儿只秀承袭后, 于明正德年间因功加不支俸土官副千户之职。
  侯显 (生活在洪武、宣德年间)甘肃省临潭县人。显自幼顽悖好动,背着家人沿路乞讨进京入宫充做小太监。明成祖欲见乌斯藏(今西藏)尚师哈立麻,派侯显选壮士健马,赍书币赴藏迎请。陆行万里,历尽艰辛,始于永乐四年十二月(1405年)返京,历时3年。成祖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园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侯显以奉使有功,从司礼少监擢升为太监。他完成赴藏任务后,又参与了郑和的第2次、第3次下西洋活动。永乐十一年(1413年),成祖派侯显出使尼八剌(今尼泊尔)地勇塔(今印度境内一小国),不辱使命,尼八剌王沙的新葛遣使随显入明,并表方物。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明成祖欲同榜葛剌(今孟加拉)诸国通使,又命显率舟师出行,使明朝政府与榜葛剌等国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多种方物。永乐十八年九月(公元1420年),侯显再次出使榜葛剌,代表明廷调解榜葛剌与邻国诏纳朴儿的纠纷,两国化干戈为玉帛。这即表现了明廷在南亚诸国的威望,同时也显示了侯显高超的外交才干。宣德二年四月(1472年),由洮州中千户所百户咎卜尔结护送,侯显第5次赴乌思藏并出使尼八剌等处抚谕,历时2年始返京城。由于侯显多次出使,为加强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联络,密切藏汉民族关系,特别是对南亚诸国的邦交多有贡献。他多出使西藏均从洮岷一路通过,并在其地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其后,明帝派钦差二人随侯显一同返里,在故乡贡玛的旧寺址上修建了叶尔哇寺。这座寺院的土垣状如城池,稍呈圆形,故又称圆城寺。该寺由侯姓传承世袭,俗称侯家寺。
  李达 (1356〜1444)字时中,原籍凤阳(今安徽)府定远县人,定居临潭县新城乡。其父李胜随朱元璋定鼎南京。达生性英勇,长通兵略,随军战于云贵一带,屡立战功,授官南卫指挥,累至陕西都督佥事。永乐元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授李达为洮州卫都督,世袭指挥佥事。他抚安军民、练军马、修墩台、戍守地方,并建卫学,在洮州坐镇40年,辖区百姓安居乐业,农牧兴旺。正统十年(1444年)寿终,享年88岁。谢世后明英宗追封其为荣禄大夫。李达之子李淋于正统七年(1441年),袭指挥使,正统十二年(1446年)晋级都指挥,卒后追封为镇国将军。李澈之子李隆袭指挥使,死后赠昭勇将军,李隆之子李瀚,李瀚之子李彬,李彬之子李曜均袭指挥使,亡后皆葬于古洮州城西大石山脚下之李氏坟莹。
  杨遇春甘肃省临潭县人,明洪武年间,出征扬州、濠梁等处,因战功授福建汉州卫所世袭镇抚,死后,追封为武德将军。其子杨聚袭父职后,战死疆场,追封为洮州卫世袭千户。杨聚之子杨俊以下4代依例为世袭千户。
  范应忠原籍安徽省合肥人。明代定居临潭城关镇范家咀村。洪武十一年 (1378年)随西平侯沐英征岷州梅川,继随金朝兴征洸州3副使,后奉曹国公命修筑洮州城,留守洮州卫,授正千户之职。范应忠之子范鼎,明洪武十六年 (1383年)从军,先后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升授世袭副千户,其五世孙范廉于承化九年(1472年)以其祖辈均忠朝树功,晋升为洮州卫所世袭正千户,范廉的子孙历辈承袭至明末。
  宋忠原籍直隶州二乡屯头村人,定居临潭县流顺乡宋家庄。明建文三年(1401年)出征大店、小河、济负山等处,因战功擢升为徐州正千户,永乐元年(1402年),调任洮州卫世袭正千户。去世后葬于村南6公里今卓尼县木耳乡雷马村脚户弯山桠豁处,坟莹尚在。宋忠之后三代均承袭正千户职。成化十二年(1475年)其重孙宋浊在洮州古占一带征战树功,升授洮州卫指挥佥事。其后世袭者五代。
  曹文华甘肃省临潭县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曾任四川监察御史,后调京师任职,因他时时进谏:要皇帝亲近政绩显著有功于国者,不要被一些屑小谋私者所迷惑,赏罚要分明,并提出减轻百姓赋税等事。故有贤名。
  汪大溶 (1456〜?)甘肃省临潭县人。1465年,汪大溶9岁时,在洮州卫举办的童子试上一举夺冠,被视为神童,后中进士,曾任山东宁阳县知县,累官至巡察御史。汪大溶为能届时赴任,破常例于正月初二赴老师、舅父、岳父处拜年,随即去祖坟祭奠。因其至孝,故自此以后,其后裔一直沿习正月初二给先人上坟的惯例。
  赞普些地的长子,为卓尼第2任土司。明洪熙元年(1425年)始,代父管理部分事务。明天顺三年(1450年)承袭父职。其弟仁钦龙布于1440年2月26日被任陕西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番僧都纲,于是赞普依靠其弟在卓尼寺院的特权和影响,将政教事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赞普之子扎西于天顺年间袭父职,孙噶吉于成化五年(1469年)承袭为第4任土司,并兼卓尼寺法台,其智勇双全,虔信佛教,使土司政权日趋巩固。
  杨洪藏名旺秀,噶吉长子,卓尼第5任土司。明正德年间承袭父职,进京朝觐,赐姓杨,更名洪。其时,土司之势力范围已大加扩展,即将主要办事机构与部分家眷由原驻地雷马沟移居今卓尼县城。在统领境内藏族的基础上,又将明洪武初到洮州地区屯军和屯田的汉族军民垦殖之部分土地,改为“兵马田”。杨洪为一虔诚的佛教徒,平时潜心于佛教理论的研习,并屡向寺院奉献供养、布施。其生卒年月不详。
  杨臻藏名贡保达吉,系杨洪之子,为卓尼第6任土司,于嘉靖十七年 (1538年)袭职。其时,明王朝日趋衰败,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为绥靖地方,修筑了西起峪古石崖(今卓尼县扎古录乡属),中经达加、甘布塔、官洛、土桥、边古壕,东至八角山石墩,接连河州的边墙,同时还筑起了卓尼城垣。嘉靖三十年(1551年)进京,受到了明世宗的召见,并封为世袭指挥佥事,赐“慈惠禅师”印。
  杨葵明藏名噶藏旺秀,系杨臻之子,为卓尼第7任土司。自幼拜名师学习藏汉两种文字,对政教事务颇有见地。明万历年间承袭父职,即向外扩展势力,征服了纳浪、申扎、车巴、迭当等洮河阴面13个部落。万历十年(1582年)带领这些部落头人进京朝见皇帝,明廷赐以衣冠及佥事大印,并下谕:“这些林居强悍者都交付你管理”,从此卓尼土司更受明王朝器重,也使卓尼土司统治区域更加扩大。
  杨国龙藏名扎西热卜旦,杨葵明之子,为卓尼第8任土司,明天启年间承袭。其弟杨国峰依例入寺为僧。天启时,全国各地的反明起义风起云涌,杨国龙趁明王朝无力顾及边务,征服异已、扩充地域、发展经济、大兴土木,修建了格萨尔王殿和卓尼寺大经堂。
  杨朝梁 (1642〜1692)藏名才旺东主,卓尼第9任土司,杨国龙长子。在历代土司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精通藏族传统的历算知识,为印刷佛经,又学会了造纸术与冶金术。1669年2月,亲自用金汁书写《八千颂》,并请善书者整理抄写了一部《甘珠尔》。又将北京、里塘、卫藏等不同版本的《甘珠尔》作精心校刊,用银汁重新书写。在职期间,筑成卓尼寺周边围墙,建起旗布寺(纳道寺)。并收服上迭的益哇、哇巴、曼麻卡送(今迭部县上半部)等34部族。康熙十三年(1674年)起,数度率兵协助清廷剿抚“三藩之乱”,收服洮、河2州,转战巩昌、临洮、阶州、岷州等地,以功授洸岷协副将,又封甘州城土司(未赴任),后又旨令朝梁为驻兰总尉,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上京面求康熙皇帝准他留守故地。康熙允求,并赐其子孙后代均获土司头衔,每年赏银244两。回居卓尼后,即在整饬内务,清理户籍,寓兵于民及平衡市价等方面采取措施。完善统治机构之后,派兵收服欧化和卡加6部、迭部17部落,并委头人管理。为巩固统治,采取佛化措施,自身也是晚年忏悔,崇信佛教,广舍布施,维修寺院,完成政教合一的大业,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去世。
  杨威藏名罗桑东主,系杨朝梁之子,为卓尼第10任土司。威幼拜名师苦读,颇有学问。青壮年时,正处于洮州、岷州、巩昌一带兵荒马乱的岁月,康熙十四年(1675年),奉命率兵7000余人随父转战洮州、岷州、西固一带,战功卓著,被清廷授随营游击兼指挥佥事之职。后于康熙二十年(1682年)进京,被康熙召见。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噶尔丹屡扰内外蒙古,杨威率兵到达奥西(疑为厄鲁特西部)。噶尔丹闻风遁逃,未动刀枪即凯旋回师。其在土司任时,曾兼录珠寺法台。主持新修了铜佛及阿闪佛殿,并用白银640两,整理补全了 《丹珠尔》大藏经,对宏扬佛教付诸颇多精力与财力。1692年病逝。
  察罕丹津系黄河南蒙古亲王,号岱青和硕齐,藏语称才旺丹增,元太祖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固始汗之5世孙。今拉卜楞地区为其辖区,拉卜楞寺之侧建有亲王府。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嗣其父博硕克图济农之位,被封为多罗贝勒。为巩固和硕特蒙古在藏区的统治地位以及个人对佛教格鲁派的信仰,他先后派人赴西藏请德高望重的甘南籍名僧阿旺宗哲(即嘉木样1世)来辖区建寺,在其辖区部落征集民夫及建材,修成80根柱子的大经堂和内殿,使拉卜楞寺初具规模。其时西藏政局混乱,拉藏汗与第司桑吉嘉措对垒,接着为废黜第6世达赖仓央嘉措,另选格桑嘉措为6世达赖之争,察罕丹津、罗卜藏丹津与拉藏汗反目。在清廷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慑下,双方同意清廷安排,将格桑嘉措移住青海塔尔寺。察罕丹津保护新达赖的举动,博得蒙藏群众的信任,加之其听命于朝廷,于1718年晋封为多罗郡王。1723年,清廷以青海诸王公历年效忠朝廷之事绩各加封赏,察罕丹津晋封和硕特亲王,驻前首旗。同年7月,罗卜藏丹津叛乱,察罕丹津激烈反对,叛乱平息后,辖境安宁,僧俗更为拥戴。1735年谢世,因其子早夭,即以仲兄墨尔根诺颜的孙子旺舒克承袭。
  杨汝松藏名摩哨贡布,生于1686年,杨威之子,为卓尼11任土司。1693年年仅7岁时承袭父职,由其母摄理政务。后与内蒙阿拉善王爷摩达颜之女曼香哇联姻,为卓尼土司和蒙古亲王联姻之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舟曲武坪24部番民起事,杨汝松奉命征服,划为4旗,归属卓尼。所谓西固“黑番” 四旗即始于此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与其弟阿旺赤勒嘉措国师进京朝觐,适逢康熙出宫游猎,将其一行编入随从行列,汝松表演马术与射技,康熙大喜,赏赐甚丰。并赐改卓尼大寺为“禅定寺”,敕书匾额,“禅定寺”由此而得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叛军进入前藏,汝松奉命率兵前往通天河中游驻守增援,继又出兵收复欧化等地,辖区不断扩大,其边缘地带鞭长难及,遂将迭部的撒茹、仓茹归松州管辖,将下作格归河州管辖。康熙六十年 (1721年)六月起,集德格、里塘、北京、西藏4种版本《甘珠尔》抄本的蓝本,主持刻写卓尼版《甘珠尔》大藏经,历时10年始竣,花费白银17525两。其卒年不详。
  杨冲霄藏名嘉样闹布,杨汝松之子,系卓尼12任土司,1733年袭职。1725年考包各部发生民变,杨冲霄奉命出兵讨平,受清廷嘉奖。清政府为加强边备,决定在青海乔当科筑城,杨冲霄从属民中抽调壮男五百多,克期完成,因功受赏,被封为“奏员总督的顶戴花翎,政教2业的施主”。他的后半生精力、财力均放到画佛像、造佛塔上面,请画师绘制了12班智达、18罗汉、白绿度母等60多幅佛像,塑成宗喀巴佛像、翡翠度母、海螺观音等佛像珍品。次弟罗桑丹贝坚参出家为僧,曾派使者去西藏朝拜班禅大师,大师赐封为“卓尼堪布诺门汗”名号,并赐了大印。卓尼大寺“堪布”之名号始于此时。杨冲霄之妻仁钦华宗,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地享有盛誉,许多寺院都保存其刺绣的佛像,尤以剌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称。其子杨昭,藏名索南钦佩,曾中武举,未及承袭,先父而亡。
  杨声 (1743〜)藏名丹松次仁,卓尼第14任土司9其父杨昭早逝,12岁的杨声虽袭土司职务,政务由其祖母仁钦华宗代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年届18岁的杨声,始在祖母的协助下亲涉政教事务。因受祖母影响,继承了信仰佛法的家风。继其先祖杨汝松刊印《甘珠尔》佛经之后,准备再刊刻一部《丹珠尔》佛经。遂于1766年恭请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样•恭却久美昂吾至卓尼,为刊刻《丹珠尔》编排纲目并作序。同时组织人力将搜集到的那塘版、德格版、北京版互相参照精心整理,校正讹误,历时20余载,花费白银16106.2两,终于刊刻出负有盛名的卓尼版大藏经,引起国内外藏学界的高度重视。刊刻《丹珠尔》是将亿万字的经文,一刀刀刻在坚实的木板上,不啻为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完成对藏文化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薛国相甘肃省临潭县人,约生活在清朝嘉庆年间,少年时刻苦攻读经史,年长后从军,智勇双全。在一次平叛战斗中,飞弹从左腮入,他竟从嘴里吐出,继续追击敌众至胜。因屡立战功,清廷授以松潘镇营都司,后升为北直真定镇署古北口提督,薛国相之子薛成龙,曾任天津葛固营游击,咸丰间,在镇压捻军起义中中炮身亡,其孙薛廷璋亦从军为把总,战死疆场。
  杨宗业 (1780〜约1813)杨宗基(?〜1844年)系卓尼14任土司杨声之长、次子,分别为卓尼第15、16任土司。宗业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父职,因参与征剿苏四十三起事,受清廷兵部号纸及三品顶戴的赏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以剿通渭县石峰堡田伍起事,建功受赏。其一生受清廷调遣,戎马倥惚,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夭亡,由其弟宗基兼袭土司之职。宗基幼时依例出家,任禅定寺僧纲,取法号为钦嘉久美道吉,俗名拉尊洛桑仁钦丹增。其一生主要从事佛事活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去世。
  洪布刚究素努脱巴二人皆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5年)黑错(今合作)4沟藏族反清斗争领袖。道光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全国各地掀起反清斗争。1845年,黑错四沟藏族牧民按传统习惯北移放牧,遭到西宁镇总兵站柱部属的袭击;1864年,黑错牧民南返原牧地,又遭清兵劫掠。藏族群众忍无可忍,便在部落首领洪布刚究与素努脱巴的率领下,聚集千八百众,抗击官军。5月11日,西宁镇总兵站柱、知府庄俊率大军剿捕,从那沙、更力、迭庄推进,藏族群众竭力狙击。官军兵分两路夹攻,一路在黑错山口受到藏族牧民的马队袭击,另一路从格河、沙沟包抄,巨炮连发,所有村舍、寺院,悉被焚毁,牧畜财产洗劫一空,藏族群众被迫退至美武岗岔,凭险拒守。部分避居扎尕草原一带的森林之中。7月,黑错四沟群众及寺院僧众,在洪布刚究、素努脱巴的率领下,再次掀起反清斗争。清政府即派西宁办事大臣达洪阿亲率大军镇压,洮州同知严长宦、照磨唐宝,协同卓尼土司杨元、卓尼着逊千户杨国成从洮州西北部进攻,黑错四沟群众,在洪布刚究、素努脱巴的领导下,多次打退清兵进攻,并击杀着逊千户杨国成,但终因众寡悬殊、四面受敌而兵践败途。首领洪布刚究与素努脱巴惨遭杀害,大部分反清起义者均遭厄运。
  杨元藏名仁钦丹增青嘉陈勒道吉,系杨宗基第3子,生于道光八年(1878年),卓尼第17任土司,道光二十四年(1841年)袭职。他精通藏汉两种文字,做事颇有见地,原西藏地方政府使团进京,需经洮州衙门引见,经杨元疏通,允许直接呈报,杨元因此受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随青海大臣达洪阿剿捕黑错(合作)反清群众,清廷赏杨元三品顶戴。同治二年(1852年)二月十一日,洮州回民起事,马大汉乘乱入,土司杨元遣番兵伏于羊撒 (今临潭羊沙)寨,前后截击,马部溃逃。继又参剿循化起事之撒拉族,因功赏给二品花翎加志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四年(1863年)四月洮岷协营守备李发珍与任职洮州的河州镇标千总丁永安(均系回族),与外来回众应合,洮岷尽陷,杨元据洮河之南,率兵渡河,背水出击,收复洮州新旧2城,因功赏头品顶戴。之后,除奉命助剿外,率兵驻守洮州边境隘口,相机用兵,使同治十年的马占鳌反清军队未得深入洮境,杨元因头等军功晋升1级。杨元平日除处理日常政务之外,早晚敬佛诵经,并与其弟贡嘎宁布共同主持兴建佛寺,先后在路珠寺建立续部学院,在恰盖寺建起因明学院,他在任时,卓尼禅定寺及其所属寺院正处鼎盛时期。其卒年无考。
  杨作霖藏名才旺索南道布吉,杨元之子,卓尼第18任土司。自同治二年 (1863年)随父剿抚洮岷反清各部,’前后4年,屡立战功。同治六年(1857年)清廷赏花翎二品顶戴。后又以收复洮州、攻克官堡,战绩卓著,于同治九年(1870年)赏加头品顶戴。光绪元年(1875年)代父署理土司事务,光绪六年正式袭任。因无兄弟,身兼禅定寺僧纲、护国禅师职。杨作霖任职期间,全国上下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光绪六年(1880年),卓尼土司辖区舟曲瓜子沟暴发了以古旦巴为首的反清斗争,遭到清廷镇压。为防止干戈再起,清廷令杨作霖及宕昌马土司继续搜捕,但杨作霖助剿既不得力,搜捕又未尽职,引起清军不满,于是,其地位也随之动摇。卓尼土司延袭462年,到杨作霖时,正处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崩溃前夜,土司统治亦岌岌可危。而此时的杨土司亦破先祖之例,变顺从为反抗,与清王朝发生对抗冲突,出现了土司管不了属民,政府抚不顺土司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想归流又不敢,想安抚而不顺,最后只采取蚕食周边和包围之法,逐步压缩其势力范围。杨作霖无子,临终前与秘书李养山商定,由侄孙杨积庆承袭土司职务。
  包永昌 (1834〜1911)字世卿,甘肃省临潭县人。他自幼秉赋敏慧,勤奋好学。后中清光绪丙子(1876)解元,丁丑进士,赴广东就职,先后任高要县、归善县、新会县、三水县、香山县、新宁县知县。1879年在豫省赈捐,加同知衔。是年已卯科任广东乡试弥封卷官,1881年署理万州。在初治万州之前,适此地黎族反清斗争正炽,先后长达6年,包永昌奏准清王朝,冒险前往就职。莅任后,他首先摸清乱源,继而招纳乡勇,编练团丁,本着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针,治理黎区,未及1年,起义军领袖相率归服,地方渐趋昌盛。包永昌为求长治久安,发扬民族自尊自强精神,举办社仓以平果,创义学以敦教育,进而筹设养济院、育婴堂,以期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并不时助救航海遭风遇难船只,举凡一切应兴应革事业,莫不次第区别缓急,雷厉风行,使久称闭塞之区的万州,从此顿成安乐之乡。包永昌理政之绩,深得清廷器重。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保奏,清王朝颁旨:“包永昌知州守治功绩,均有可观,深堪嘉许”,遂封赠3代,初授“朝议大夫”,晋授“荣禄大夫三品衔加四级”。1888年,调充戊子科广东乡试受卷官。1890年,为苏浙筹赈出力加四品顶戴。1891年调任广东乡试同考官,后任琼州府崖州知州。1894年请假回籍。1895年,适逢甘青河湟事变发生,即将波及家乡临潭县,包永昌为确保桑梓安全计,曾在村前西寿山赠资建筑坚实碉堡(现名山坡堡子),规模之大,可容万人;后来又闻莲峰书院基金短细,便慷慨捐银,以期动工兴建;凡对乡会赴试者皆赠助川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主持总纂《洮州厅志》(洮州名儒宋育辰、副贡吕芳规、岁贡祝昌龄、廩生汪映奎等参加分纂),历时70多天脱稿,并著有《甘肃人物志》40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东省遭灾惨重,包永昌听到后慷概解囊。清王朝为之嘉许,遂颁赐“乐善好施”匾额以褒扬其功德。清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一日辞世。
  党其昌 (1870〜1911)字世五,甘肃省临潭县人,光绪丁酉(1897年)举人,其能文善书,性洒脱,喜交游,墨迹被人所重。历任广西省昭平、藤贺、怀集等县知县,太平府督补同知、梧州军民府同知、梧州知府。后弃文就武,调广西右江剿匪统领,加三品衔。宣统元年(1909年)改任右江统领,为广西第一镇统制。民国初旅居京沪等地,被推举为甘肃省临时参议院议员。1912年3月赴闽南任福建南路巡抚使,6月改授陇东视察使,未抵任即卒于京。
  冯克勋字子能,甘肃省临潭县人,清咸丰(1852)进士。曾任云南呈贡县知县,为人敦厚老成、持身励志,初赴任时,边军恣横,克勋执其尤者处之, 地方遂安。在任期间,均徭节费,与民生息,民心悦戴,后任昭同府大关同知时病故。房吉 (生活在清末民初)字聚星,甘肃省舟曲县人,晚清秀才。民国初年,随杨增新赴新疆,曾任知县,后升任新疆省民政厅长。自哈萨克族事变后,遂无音讯。
  黄位中 (1869〜?)藏族,又名贡保东珠,西康理化(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拉卜楞寺大活佛5世嘉木样和4世阿莽仓的生父。清末时曾任理塘三营官(实为土司)的管事。辛亥革命后,黄位中被任命为理塘县的东路保正,管理莫拉乡和毛亚乡,人称抗保正。1920年9月,黄位中偕全家护送被确定为4世嘉木样转世灵童的次子黄正光到达拉卜楞寺,举行座床大典。其后任拉卜楞寺总管,定居拉卜楞。以“佛父”身份曾率僧俗人众抗击宁海军,1929年宁海军撤离拉卜楞。民国甘肃省政府对“练达老成”的黄位中曾委以各蕃总办、省政府顾问等职。
  杨积庆 (1889〜1937)字子余,藏名罗桑丹增南杰道吉,卓尼第19任土司。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承袭。自幼兼习藏汉两文,喜读书阅报。任土司时,其领地、人口已具相当规模,辖地包括卓尼、迭部、舟曲等48旗(部落)、520族(村)、2万多平方公里,属民13750人。为了巩固土司制度并谋求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健全机构,强化统治制度;经济上,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并开设自己的贸易商号“义美利”, 将商品交换尽可能控制在卓尼境内;军事上,在沿习“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门兵制度的同时,着重从事正规军和常备兵的建设,改善武器装备,聘请教官进行正规训练。并在洮河沿岸和军事要地修碉堡、筑工事,完成了一整套对内对外的军事设施。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杨积庆参与洮州厅查办江岔、占哇抢劫案,陕甘总督升允以“卓著勤劳”保奏,加军功一级,赏戴花翎。1914年白朗领导的农民义军向临潭进军,他率藏兵堵截,拆毁了位处洮岷要冲的野狐桥。杨因此受北洋政府的五等文虎勋章。1922年,创办了卓尼柳林小学,1926年,奉命修通卓尼至松潘公路。1928年河湟事变发生后,被甘肃督办刘郁芬委任为洮岷路游击司令,并拨给武器军饷,调兵把守土门关。后遵刘郁芬部戴靖宇电令,发生了临潭回民蒙难事件,伤害了回藏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友好感情。1937年,杨积庆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命令,派其部下团长姬从周给胡宗南部队往四川运盐、粮,姬的卖力,深得胡之赏识,遂委姬为“前方剿匪司令”,因受杨阻未能就职,引起姬的怨愤。7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迭部,杨私下接济红军四五十万斤小麦。事后,为掩饰其事,将红军留下纸币和一些破旧枪枝,做为堵击红军的“战利品”,送交甘肃省政府。红军进驻临潭县后,杨即投书,并派员选送良马2匹、肥羊数只,星夜送往临潭,以示诚意。驻防临潭旧城的马步芳部马得胜屡败于红军,令杨出兵,杨以种种借口按兵不动。在此情况下,长期觊觎卓尼的国民党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利用卓尼的内部矛盾,并以兵力支持,姬从周等于1937年率兵叛杨,杨积庆及其长子杨昆同时遇害,后称“博峪事变"。
  邓隆 (1884〜1938)字德舆,号玉堂、睫巢子、睫巢居士等,甘肃省临夏市人,国民党员。18岁考廩膳生,19岁中解元,20岁中进士,任四川新都知县。辛亥革命后,参加国民党,任甘肃省参事会参事、戒烟总局局长等职。1934年6月〜1935年7月,邓隆任夏河县县长,任职期间,夏河的治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民事纠纷、草山纠纷很少发生,他则利用公暇,钻研民族宗教理论。写出了《密宗四上师传》、《密宗问津录》5卷、《番佛名义》6卷、《藏文注释》、《文字般若集》等稿本。公开发表的有《拉卜楞之藏经》、《拉卜楞设治之经过》等著作。
  李和义 (?〜1939)字仲方,祖籍甘肃省临夏县人,定居临潭县冶力关乡。光绪年间,李和义随父迁夏河,曾在清水塘、桥沟村居住,后投入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门下任司书。1930年,鲁大昌拿着段琪瑞政府颁发的“甘肃讨逆军第二路司令”的委任状去找李和义,2人同属红帮会、一拍即合,便盟誓结义。鲁遂赴临潭、岷县等处拉笼收买县武装骨干及地方土匪,一时成了气候。李即谏鲁:“虽有磁基,不如乘势。”1931年,鲁被国民党收编,李和义移家临潭旧城,并将追随自己的人马带出夏河。鲁委其为团长,率军驻临潭温旗,李在其地为非做歹使用敲诈绑架手段搜罗枪支、钱财、马匹。此时,驻岷县的鲁部勾心斗角,原收买的地方土匪首领不遵调遣,鲁利用匪首张忠杀了景平娃,转则利用李和义翦除张忠,委李为旅长。李则移家临潭冶力关,以留后路。李和义任旅长后,赴武都驻防。这一升调,李和义更加放胆,苛榨百姓,扩充实力。他虽接受鲁的领导,但阳奉阴违。1931年,马廷贤盘踞陇南,血洗礼县,刘郁芬请四川军阀邓锡侯、牛锡龄入甘支援,李和义眼红川军的装备与辎重,就在川军大部追剿马廷贤时,他劫了川军的辎重。鲁获悉后,即令把“战利品”运到岷县,李觉自己羽毛已丰,遂不予理睬。川军回武都,用调虎离山之计,使李遭伏,全军覆没,李带伤逃至文县,收罗残兵。伤愈后,又去岷县投靠鲁,鲁觉李尚可利用,便免一死,授营长空衔。游荡半年后,请求派驻冶力关。1934年,新疆军阀金树仁,为扩充实力,以重金托鲁大昌从洮岷一带招兵,鲁即复授李和义旅长职务,让其设法筹办。李正中下怀。便从和政、康乐、岷县、临潭等地网罗千余人,在大肆搜刮新城百姓之后,率众从临潭出发西上,在玛曲欧拉渡黄河,遭马步芳部狙击,弹尽粮绝,大部人马抛尸黄河边,至此,他只得收拾残兵踏上归途。鲁知其情,急令骑兵截杀,以除后患,李仅率30人潜逃冶力关,做起山大王。1936年8月,红军长征到岷县,李和义觉得时机又到,以鲁部旅长名义,到岷县西大寨、清水沟一带去与红军接头,受到朱德、徐向前的接见。他建议占领城内空虚的临潭县以做休整,然后攻取临洮、兰州。这一建议被红军采纳,遂于8月14日进驻临潭县城。在新城,他参与各种活动,发动妇女给红军做干粮、缝鞋袜,表现积极,因而加入了共产党,并被任命为 “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李和义就职后,率百余人西上旧城,参与了击败马部马得胜骑兵的战斗。后随红军东进,看到红军被前堵后追的状况,就在漳县新寺镇,杀害红军干部,叛变革命。在洗劫新寺镇后,星夜逃返冶力关,再次啸聚莲花山,杀人越货,盗卖寺庙文物,砍伐森林贩卖木材。为时不久,国民党政府下令通缉,数月后被卓尼设治局从扎古录乡录日岔村捕获,押解岷县处死。
  李春魁朱克俭二人均生于清末,活动于民初,同是甘肃省临潭县人。早年结伴进入武昌陆军学校。1911年10月100,2人从学校参加武昌起义,并因李在起义中建立功勋,1912年6月,黎元洪颁给奖励首功执照,陆军新编十四师成立后,李春魁为师参谋处科长、陆军中校。抗日战争中任江阴要塞司令。1949年赴台湾。朱克俭在武昌起义后,回家开设私塾授业。陆军学校迁至天津后,他又重返母校学习,朱克俭曾任绥远都统署参议,陇南模范团团长,陆军第二集团第七方面军教导团教官、甘肃省政府军事科长,驻甘绥靖公署少将参议。1927年病故于兰州。
  包述侁 (1883-1941)字次骏,号良玉,甘肃省临潭县人,自幼读私塾, 年20赴巩昌府(今陇西县)考中秀才,后经甘肃当局选荐,投考保定军校,毕业后,由清廷选拔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1909年5月28日毕业。回国后,清廷陆军部照章赏给包述侁“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步兵协军校”。1911年4月,清王朝实施责任内阁制时,委包述侁以“参议官”空衔。他拒绝赴任,于7月离京南下,经人介绍,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约定在各自省籍,分头起事。包述侁立即返甘,在兰州四下策动倒清活动,后因事失密,险遭杀身而逃离甘肃,投奔同学阎锡山,任山西陆军步兵混成旅第五团少将团长。1921年前后,包述侁因事在京偶遇绥远都统马福祥,遂应邀受委都统署中将参谋长,为马福祥参赞戎机,治理地方。1925年马福祥奉调离职,入京候缺。绥远都统一度由包述(侁代理,后被调任为安徽省公安厅长。适逢同乡故人裴建澤奉命赴甘肃河州任镇守使,包赠其衣冠并加勉励。包在京数年,自感年逾半百,精力日竭,不图再有机缘,遂携眷离京返甘,甘肃主政朱绍良鉴于包为昔日之同学同僚,任包述侁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公署中将高级参谋,及甘肃省咨议等职。1937年,包述侁留省期间,曾有榆中县薛达其人,奉委接任临潭县长,出任前,他曾热忱拜谒包述侁,包以勿贪勿暴,勤政爱民之语嘱勉。岂料薛达到临潭未及一年,竟贪污成癖,终被揭露免职而去。1938年,包述侁返归故里,居家4载病终。
  海镜清 (1865〜1944)回族,甘肃省临潭县人,幼读私塾,曾考取优廩生,就聘在马福禄部为幕宾,先后担任教读、书记、军需官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时,因协理军务有功,被保举知府、盐运使衔,赏戴红顶花翎,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随简练军入京防守,二十六年(1900年)在反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保卫战中(即“庚子之役”),出谋划策,克尽职守。民国政府成立后返回故里,被选为临潭县议员。后受凉州镇守使马廷勳之聘,任参谋5年,继因父病回籍,辅佐县城防务,保全地方。后又受甘州镇守使马璘之聘任参谋长,晚年定居肃州,收徒讲学,并为故里提供编纂县志资料,将地方名儒王喜科、莲峰书院筹建者赵学健等人士之传记写成寄回。并撰成《依禄亘古祭祀日期册》、《依禄亘古家传坟院册》等,介绍了洮州海氏来源,为研究临潭回族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1944年故于酒泉。
  李品芳字兰亭,(1903〜1947)甘肃省舟曲县人,曾在国民革命军刘郁芬部任职。后代理山东省泰安县长。旋连任5届福建省清流、同安等县县长,始转任第八战区(兰州)少将参议等职。1947年逝于台湾。
  房西苓 (1893〜1948)甘肃省舟曲县人,陇南(天水)军校炮科毕业。曾就职于孔繁锦部,后投冯玉祥部吉鸿昌74师任参谋。1928年,冯玉祥兴师北伐,因房西苓参与军机有功,被提升为副旅长。“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房西苓随宋哲元的29军请缨杀敌,在喜峰口与日军激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鼓起全军斗志。负伤后,被强行送往后方医院,当他从报纸上看到自己被列入阵亡将士名单时,激动地说:“我只要活着,仍要杀敌报国,尽到一个军人的天职!”房西苓英勇抗日,立功受奖的喜讯传到家乡,家乡民众集资制巨匾,上书“攻克大敌”四字。之后,其所在部队移驻张家口,房西苓在教导团学习,并赴庐山受训,归队后兼任教导团队长。于1935年随军进驻北平,在1936年日军制造的“朝阳门事件”中,房西苓处事果敢,下令开枪还击挑衅日军,又任副旅长,派往南京陆军大学进修。1936年冬,回北平负责故都城防。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房西苓所在的29军又打响了全国抗战的第一枪。平津撤守后,随军移驻保定,后奉命在津浦线作战,并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40年5月,在鄂西大会战中,他的左腿被日军炮火所伤,治愈后重返前线,但行动不便,就以77军少将参议衔,从事后勤工作,为军队筹措粮秣,直到抗战胜利后,房西苓因患肺疾,更加腿残,便带病回归故里,逝于老家。
  黄祥 (1898〜1957)藏名嘉洋,甘肃省夏河县人。幼入拉卜楞寺学经,16岁被选为4世嘉木样卫士,5世嘉木样坐床后,委为拉卜楞塔哇的“夏哇” (管理属民的行政长官)。1918年,宁海军马麒部占领拉卜楞,黄祥参加僧俗代表团赴兰控告。继在美武组织反马司令部,集结藏兵万余,亲自率领,在夏河甘加、桑科等处,与马军激战。马部溃逃八角城石洞,3天未敢岀来。1925年底,随黄正清组成10人代表团,再赴兰州,向刘郁芬控告马麒。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宣侠父的帮助下,在兰州组建了 “藏民文化促进会”,进行舆论宣传,并通过省府干预协调,马部撤离该区。1928年,拉卜楞番兵司令部(后改为保安司令部)成立,黄祥任第一团团长,主管拉卜楞地区的治安及寺院的警卫工作,秉公处理许多民事案件,经他处理的草山纠纷,一般能使部落头人心悦诚服。拉儿代和麦秀两部落结冤几十年的纠纷,经他调解,重归于好。1930年,黄祥还俗。1940年担任夏河首届参议会参议长。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甘南藏区动荡不安。27日,国民党夏河县长殷裕国和保安司令部大部官兵撤往阿木去乎一带,夏河县城一片混乱。黄祥挺身而出,维持治安,稳定局势。28日,解放军代表李福林到夏河,黄祥闻讯,即组织人员到唐乃河村迎接,并在当日晚协同李福林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夏河县各部门旧职人员座谈会。次日,派韩志华等3人去临夏见王震司令员,介绍夏河情况。31日,解放军代表刘育华,从卓尼县到夏河,黄祥热情接待,并与刘一同去做警察局长的工作,以稳定社会治安。9月5日,王震亲函通知:“黄祥议长暂代县长……继续维持社会治安为盼”。12日,夏河县政府以“祥字第一号”文,向全县通电。并拿出1000块银元筹粮买草,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20日,临夏专员牙含章与62军186师556团副团长刘光奇率部接管夏河,黄祥布置安全防卫,组织万名群众,夹道欢迎。22日,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黄祥当选县长。1951年7月为抗美援朝战争,带头捐献人民币1000元,并走乡串户,发动群众,全县募捐两架飞机款。11月1日,他以热爱和平的爱国人士身份,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阿木去乎区长次致木,听信匪特谣言,带领部分群众进山为匪。黄祥亲自动员争取,不数日,次致木带回百余为匪群众回乡劳动。7月,他以西北军政委员会藏区访问2分团副团长的身份,先后到西仓、作格等地,召集部落头人会议,为解放军进剿马良股匪排除了各方面的阻力。12月,甘南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夏河成立,黄祥为副主任委员,并兼任甘南剿匪委员会副主任,禁烟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9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区各族各界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6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自治州副州长。年底,黄祥在甘、青、川、康四省边境工作扩大会上表态,坚决拥护在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并于1956年在甘肃牧区工作会议后,主动提出将家产大部上交国家,被政府谢绝。1956年,甘南藏区社会动荡不安,中共甘南州委与政府成立工作团,黄祥任3分团团长。抱病赴碌曲各地,与活佛、头人座谈,宣传政策,为稳定局面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6月,碌曲晒银滩群众与解放军发生误会,酿成流血事件,黄祥闻讯,不顾病情恶化亲往解决。9月,中央决定接黄祥赴南京治疗。但因病情沉重,1957年2月逝世于兰州饭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献花圈,以志悼念。
  丁立夫 (1902〜?)原名丁学礼,字立夫,回族。甘肃省临潭县人,共和国建立前曾任临潭县参议员,三青团监事会监事,第二届县参议会参议员,县文献委员会委员。旧城民族二校校长,为发展地方民族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建国后曾担任临潭县旧城市市长,临潭县政协副主席。1955年任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在土改,平叛,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政治运动中协助地方政府工作,.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后在赴省学习期间失踪,下落不明。
  杨世杰 (1918〜1958)又名杨占仓,藏名贡保先木,藏族。佐盖美武五部落世袭土官,1942年5月30日袭职。1938年加入国民党,1940年任美武乡乡长,并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1946年,赴南京国立政治大学特训班受训,1948年当选国大代表。南京之行,使他有机会游历内地,接触进步青年,对他思想触动很大,返乡后,便积极支持“拉卜楞革命青年同学会”的政治活动,并保护逃亡到其领地的进步青年免遭迫害。他得悉解放军到临夏的消息,便派吴振纲等携带缴获国民党散兵枪枝的清册,赶赴临夏接洽。当随军记者杜鹏程先期到达美武时,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详析夏河时局,派班智达护送杜鹏程前往夏河会晤黄祥。1949年9月,夏河解放后,杨世杰被选为夏河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委员,并任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后改为夏河县民兵司令部)副司令。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表达对共产党的赤诚, 他多次请求政府,上交了自己的财产土地,国家利用他上缴的牲畜和生产工具, 在美武办起了第一个国营牧场。1952年,马良股匪流窜甘南地区,大搞武装暴乱。杨世杰以朝拜为名,越境去了印度,因接触到一些背叛祖国的人员,也曾散布一些不满共产党的言论,1955年,受霍尔藏仓•华尔丹嘉措的劝告,便一同回国。到夏河后,受到政府的关怀照顾,并委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州政府副主席之职,但因其未彻底消除顾虑,加之患疾,挂职未就。1958年,美武发生武装叛乱,杨世杰力劝受蒙蔽群众及自己的亲友不要参加叛乱,又冒生命危险,护送美武乡干部70余人安全抵达合作,不幸的是,由于平叛扩大化, 杨世杰亦以现行反革命罪被错捕,患肺炎病故狱中。1988年,甘南州人民政府给他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
  杨廷选 (1898〜1960)字万清,系卓逊第18代小杨土司杨永隆之长子, 私塾毕业,儒化较深。于民国初年承袭父职,辖7族30户,报房居民243口。辛亥革命后,所辖百姓开始拒种户田、兵马田,不交租粮,不听差遣,土司制度名存实亡。于1946年改土归流,结束了卓逊土司五百余年的封建统治。在国民党临潭县政府的策划下与资堡咎土司辖区联合成立同仁乡卓逊公署,所属仍为2土司原辖区,咎、杨分任正副乡长,兼藏兵大队正副队长。同时因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原土司私塾的基础上创建了卓逊小学,吸收藏、回、汉三族子弟入学,并积极倡导植树造林,造福一方。1949年11月,杨廷选受卓尼土司杨复兴率部起义的影响,将部分家产贡献给当地人民政府。后临潭县人民政府在原同仁乡的基础上成立团结区,杨廷选任区长。期间受到西北军政委员会藏区访问团的慰问,之后曾任临潭县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州政协委员、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于1960年病故。
  孙久德 (1916〜1968)又名孙长贵,陕西省子长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2月,从陕西子长县参加革命。先后任陕西秀延县经济委员会总务科长,陕甘宁财务部巡视长。1937年,参加甘肃合水县店子区工作团,后任镇原县南三镇中心区委组织科科长,镇原县常委、组织部长,镇原县委副书记、书记。1949年6月,调陇东地委组织部任副部长,同年秋,又调任岷县地委常委、组织部长,武都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监委书记,地委书记等职。1956年,任甘肃省财贸部副部长,兰州市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12月,任甘南州委第一书记,1964年4月,调甘肃省计划委员会任副主任。
  香巴才让 (1923〜1968)又名李应芳,藏族,甘肃省舟曲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占单乡副乡长、舟曲县农会副主任、舟曲县联合区区长、舟曲县民政科副科长等职。1953年进中央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舟曲县县长、县委书记。1956年,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候补委员,1958年,在甘南德乌鲁铜矿工作,1959年,调州农业处任副处长、处长之职,1965年,任甘南州州长。1968年3月15日,不慎落井身亡。
  昝善庭 (1899〜1971)名天元,以字行世,藏族,是临潭县最后一任土司昝振华之父,也是土司权力的实际执掌者。1919年毕业于临潭县东街小学,1933年7月,赴资堡代理土司职务,并兼临潭县资堡乡乡长。1943年,其子昝振华从军校毕业,正式接任土司职务后,又返老家主持农务。1949年9月,临潭和平解放,昝善庭参加工作,任临潭县团结区区长。1956年,当选临潭县副县长,1964年,任县政协常委,1965年,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71年去世。
  冯永炳 (1913〜1973)四川省阊中县人。1933年从阎中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在红30军236团任青年干事。1936年,在甘肃渭源县二区任区委书记。1944年,在甘肃捞山任检查站站长。1945年,在陕西省延安县三十里铺检查站任站长。1947年,任延河支队三大队队,后调陕甘宁边区保卫部。1948年,在河北党校土改团工作。1949年,在岷县专署公安处工作。1950年任卓尼公安局局长。1954年,任甘南州公安处副处长。后入中央公安学院学习,返州后,任公安处处长。1957年,任甘南州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73年病逝。
  赵子康 (1918〜1975)陕西省清涧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米脂县团区委书记、关中分区青年救国委员会主任、赤水县委组织部长、淳化县柳林区委书记、延安市委组织部长、延安县县长等职务。1947年,任中共延西支队领导,在国民党军队围剿时,他带领部分同志,坚持游击战,数次突围他都一马当先,并在火线上多次抢救伤员。甘肃解放后,他任过临夏县委书记、东乡县委书记,1952年调入甘南工作。中共甘南工委成立时,工委书记徐国珍主管军队剿匪工作,朱侠夫书记体弱多病,适应不了高原生活,因此,工委的工作几乎全部压在赵子康肩头,加之,他兼任夏河县委书记,担子很重。当时的甘南,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尚未完全废除,马良股匪烧杀抢掠极度猖獗,整个甘南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在复杂严峻的现实面前,赵子康认真贯彻党对民族地区实行的“慎重稳进”方针,正确执行政策,领导军民剿灭了甘南境内的匪特。并在卓尼县的西尼沟,迭部县的洛大,以及临潭县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同时,彻底禁绝罂粟种植,很快恢复农牧业生产。1954年10月4日•在中共甘南工委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赵子康被选为副书记。为了切实解决各族群众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他经常深入基层村寨,访贫问苦,搞调查研究,并及时加以解决,使甘南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在五十年代中期,有了显著提高。1955年,卓尼北山和夏河美武闹草山纠纷,赵子康率工作组驻扎高寒缺氧的扎尕梁两月余,进行实地调解磋商。他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不惯的困难,和牧民打成一片,坚持同吃、同住、同劳动,推心置腹的谈心,与当地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5年,他当选政协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主席。1961年,遵循西北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赵子康带领甘南州委、州政府的干部深入县乡,在部分农牧区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经济政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为了顾全大局,减少损失,先后将民族干部马青年、沙里士、杨复兴等送省保护起来,而自己则顶着“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坚守岗位,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并诬为“甘南最大的党内走资派”、“三反分子”,剥夺人身自由,白天挂重牌游街示众,大小会批斗,晚上关“牛棚”,鼻梁与肋骨均被打断,身心遭受严重摧残。1969年,赵子康调离甘南,任甘肃省劳改工作管理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由于长期奔波于甘南草原,积劳成疾,加之“文革”中的残酷折磨,不幸于1975年10月17日病逝。赵子康在甘南的岁月里,踏遍了甘南的山山水水,他曾先后与7位州委书记共事,自己一直身居副职,任劳任怨地做好党的工作,勤勤恳恳地当人民的老黄牛,甘南的干部群众至今仍众口一词地赞扬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张建纲 (1916〜1980)河北省唐县人。1938年在唐县参加革命,在唐县游击队、唐县县委工作,后任定唐县委书记、游击队政委,冀家区党校总支副书记、组教科长,冀察区三分区独立二旅、十二旅、二十四旅等部队任政治部主任。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95师副政委,后任西北独立二军二师政委。1953年后,历任宁夏农林厅厅长、党组书记、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临洮地委书记等职。1963年6月至1966年5月,为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省委委员。调离甘南后,任华亭矿务筹建处主任,天水地委副书记、平凉地委书记、甘肃省农委主任、甘肃省副省长等职,1980年病逝。
  汪佐清 (1932〜1980)东乡族,甘肃省东乡县人。1952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分配原籍四甲区搞文教工作,后任该区团委书记、区长。东乡县团委书记,临夏州团委副书记、书记、东乡县委副书记,广河县委书记等职。1970年,调任甘南州委常委,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4月,因意外事故去世。
  孙铁峰 (1904〜1980)原名孙逢泰,甘肃省武都县人。1932年,在国民党中央军官补习班结业后,又进入南京高级工兵学校学习,先后参加三青团、国民党、军统、红帮、复兴社等组织,在国民党部队担任过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参谋、副官、正、副团长及西固县(今舟曲县)县长等职。1935年,被派往平凉、庆阳一带阻击东进红军,1939年夏,赴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荣立战功。其后在河南、陕西一带警戒河防,封锁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驻军陕西洛川石底镇,因私放32名八路军穿过防区,被胡宗南以“通共”罪名拟处死。幸得部下连夜放走,遂潜逃兰州,旋被胡宗南的侦缉队捕获。在兰州、西安两处军事监狱内,受到了共产党员李兴初、要海良等人的关照,深受教育。后经同乡王锐青、尚佐周通过寇永吉(甘肃省财政厅长,亦与孙同乡)周旋,依靠王治岐、郭寄峤(甘肃省政府主席)等人说情保释、始得出狱。重新安置在武都,任第八战区专员公署保安副司令。孙铁峰返回武都后,与同到武都工作的王锐青关系至密,1948年初,省民政厅长赵龙文在武都绥靖分署召开“保密小组”会议,有人提出王锐青有共产党嫌疑,赵即令全城戒严搜捕,严令不得走漏风声。散会后,孙铁峰深夜急奔王锐青处,让其化装出城,脱离险境。1949年春,王锐青进城动员孙铁峰筹划起义,孙未决断。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部长范明派人到武都,争取蒋云台,同时动员孙铁峰早日投向人民,他始醒悟,并接受一野政治部指示:“竭尽全力组织力量,随时策动地方武装起义,做好迎接解放武都的内应工作”。孙铁峰即在部队中秘密联络人马,并召集会议,但因处事不密,被武都警备司令部察觉,大加搜捕,孙即将时任保安团长的地下党员龙一飞送出城外。这一举措,引起赵龙文的怀疑,他认为不宜把孙铁峰留在武都。恰遇西固县长因病赴兰州,便派孙铁峰去西固代理县长。孙铁峰在西固,积极组织力量、扩大武装,然后派尚维周去武都高山巩家庄,请示地下党负责人王锐青,要求加入组织。1949年8月,经王锐青介绍,孙铁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西固地下党支部,积极开展工作,扩充地方武装,剿灭匪患,驱除散兵。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解放军派人到西固联络。孙即下令修复被国民党军毁坏的桥梁公路,配合解放军解放了官亭镇。官亭解放,武都吃紧,他即与尚佐周密议,大造“大军即将进攻西固”的舆论,迫使驻西固的李惠民师连夜撤出县城,驻兵南峪。孙铁峰按王锐青“保护好粮食”的指示,多次击退李部进攻。并于11月1日,率自卫队及党、政、军、警300余人,在驼岭山北峰龙山寺举行了武装起义。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武都专区建设科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赴京参观,受到中央领导接见。1980年,因病谢世。
  王治国 (1916〜1984)陕西省延安市人。1936年参加革命,曾任延安市南街抗日救国会主任,延安市政府助理员。后入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离校后任延安市政府民政科科长、延安县县长兼法院院长。1953年,任甘南自治区第一副主席,区工委第二书记。1956年,调离甘南。任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书记、院长、党组副书记。省农林厅厅长、省建设工程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省建筑总公司党委书记、省房管局副局长等职。1982年离休,1984年去世。
  徐国珍 (1912〜?)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49年为甘肃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2年2月兼甘南藏区临时工委书记和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1955年为兰州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任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1964年不再兼任甘南的职务。1965年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冯有才 (1913〜?)陕西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4月任甘南军分区党委书记。1968年4月为中共甘南州革命委员会核心组长。1969年7月调出甘南,卒年不详。
  郭如岳 (1901〜1990)甘肃省临潭县人,初受临潭西道堂之聘,在民族小学执教。1927投笔从戎,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安军事政治学校,后分编入伍, 在第5路军6师政治处当宣传员,蒋冯联合后,编入工兵队,继被选入电器培训班。1928年,蒋冯分裂,郭如岳在驻西安的第14军特种兵旅教导团任工兵助教。14军投靠蒋介石后,赵博生、李青云、郭如岳3人,以野外演习为名,带教导团赴汉中,由于中途断粮、土匪阻扰,又被14军派员招回,赵博生即介绍李、郭2人赴山东董振堂部作参谋。不久,该军奉调赴赣转剿红军,董振堂、赵博生、郭如岳在江西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蒋介石手令孙连仲逮捕26路军中的共产党人,董振堂即令郭如岳写信与红军联系,1931年,26路军在宁都起义。起义后,郭如岳任红军五军团37师师长,在指挥围攻赣州、水口、浒湾等战役中,数度负伤住院。伤愈后,任闽赣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抚东军分区司令员、红军34师参谋长、第100团团长。他任抚东分区司令员时,曾生擒敌旅长万钟山。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郭如岳留中央苏区,任中央军区司令部第一科(作战科)科长。中央军区在宁都突围时,郭如岳因饥劳过度,晕倒被俘,以“危害民国罪”叛刑15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在释放政治犯时获释,沿南得铁路线行乞北上。后投由徐州溃退到河南的国民党60军,化名郭天任,被选为“便衣轰城队”,在九江、长沙等处,与日军周旋,搞地下抗日活动。后改编为别动军,在铁路、公路沿线毁路炸桥,公开抗击日军。日军投降后,别动军改为交通警察。郭利用赴南昌招兵之机,逃往上海,由流浪而从商。3年后,上海解放,郭如岳写信与陈毅联系,陈毅介绍他到3野9兵团,任教导团的教育参谋。1950年,9兵团赴朝鲜参战,教导团留驻辽宁。抗美援朝胜利后,郭如岳参加了志愿军慰问团,慰问结束后,自动离职,回临潭老家务农。1981年,他被选为甘南州政协委员,临潭县政协委员,1990年因病去世。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无弋爰剑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滇良
相关人物
迷唐
相关人物
吐谷浑
相关人物
阿柴
相关人物
弥忽
相关人物
贺兰祥
相关人物
慕容三藏
相关人物
李勣
相关人物
拓跋赤辞
相关人物
邱神勣
相关人物
李晟
相关人物
李愬
相关人物
李愿
相关人物
李听
相关人物
王佖
相关人物
尚思罗
相关人物
玉察
相关人物
瞎毡
相关人物
唃厮啰
相关人物
木征
相关人物
董戬
相关人物
果庄
相关人物
阿里骨
相关人物
赵阿哥昌
相关人物
青宜可
相关人物
李文忠
相关人物
些地
相关人物
金朝兴
相关人物
南秀节
相关人物
刘贵
相关人物
永鲁扎
相关人物
侯显
相关人物
李达
相关人物
杨遇春
相关人物
范应忠
相关人物
宋忠
相关人物
曹文华
相关人物
汪大溶
相关人物
赞普
相关人物
杨洪藏
相关人物
杨臻藏
相关人物
杨葵明
相关人物
杨国龙
相关人物
杨朝梁
相关人物
杨威藏
相关人物
察罕丹津
相关人物
杨汝松
相关人物
杨冲霄
相关人物
杨声
相关人物
薛国相
相关人物
杨宗业
相关人物
杨宗基
相关人物
洪布刚究
相关人物
素努脱巴
相关人物
杨元藏
相关人物
杨作霖
相关人物
包永昌
相关人物
党其昌
相关人物
冯克勋
相关人物
房吉
相关人物
黄位中
相关人物
杨积庆
相关人物
邓隆
相关人物
李和义
相关人物
李春魁
相关人物
朱克俭
相关人物
包述侁
相关人物
海镜清
相关人物
李品芳
相关人物
房西苓
相关人物
黄祥
相关人物
丁立夫
相关人物
杨世杰
相关人物
杨廷选
相关人物
孙久德
相关人物
香巴才让
相关人物
昝善庭
相关人物
冯永炳
相关人物
赵子康
相关人物
张建纲
相关人物
汪佐清
相关人物
孙铁峰
相关人物
王治国
相关人物
徐国珍
相关人物
冯有才
相关人物
郭如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