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物管理
分类号: K871
页数: 4
页码: 1819-1822
摘要: 文物管理始于1949年共和国建立之后,初由县文教科、文教局兼管。1976年成立“甘南州阶级教育展览馆”,内设文物专干1人;1980年,展览馆改为 “甘南州中心文化馆”,内设文物组;1983年更名为“甘南州群众艺术馆”,配备一间文物库房,开始大量收藏文物,并陆续调进专业人员数人。1986年5月17日,正式成立“甘南州博物馆”,隶属州文化局领导。
关键词: 文物 文物管理

内容

文物管理始于1949年共和国建立之后,初由县文教科、文教局兼管。1976年成立“甘南州阶级教育展览馆”,内设文物专干1人;1980年,展览馆改为 “甘南州中心文化馆”,内设文物组;1983年更名为“甘南州群众艺术馆”,配备一间文物库房,开始大量收藏文物,并陆续调进专业人员数人。1986年5月17日,正式成立“甘南州博物馆”,隶属州文化局领导。
  1988年,由省文化厅拔款6万元,于合作腾志街东二路南端新建建筑面积为213.79平方米(16.9米X12.65米)的文物库房;1990年新建建筑面积为163.8平方米(23.4X7.0米)的办公室,同年4月博物馆迁入新址。全馆有职工14名,其中专业人员10人,至此,文物机构健全并独立开展业务。
  全州所属七县均无专门文博单位,由县文化馆代管,并设专职文物干事开展文博业务。
  二、文物普查
  1961年,组织调查甘南地区的藏族寺庙建筑。
  1962年,社教文物工作队张学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甘肃省考古学家)等人对夏河县甘加乡八角城进行了试掘,从层位学上揭示了八角城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至清代废弃。这是运用科学的田野考古学方法对甘南州内考古学遗迹的第一次发掘,它标志着在甘南旧的“金石学”传统的终结,一门新兴的现代化科学考古学在自治州兴起。1974年4月,甘肃省文化厅组织甘肃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第二期考古训练班全体学员,对白龙江及其支流北峪河、岷江(流经宕昌县境内在两河口流入白龙江)和白水江、西汉水、洮河(在岷县境内的一段)等水系进行考古调查,在舟曲、迭部两县发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4处。
  1975年至1988年的14年中,在舟曲县境内白龙江、拱坝河两岸及其沟岔,共发现古文化遗址42处(文化类型包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寺洼山类型、栏桥一徐家碾类型以及秦汉时期氐羌的文化遗物)、古墓葬29处(座)(包括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并调查古城址和堡寨29处、碑刻16块、古建筑9处。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舟曲县境内地面地下文化的调查工作。
  1977年起州阶级教育展览馆组织人员两年内前后两次沿红军长征途经甘南的行军路线,调查红军的活动情况,遗留的标语、军需品等遗物,征集了一批革命文物。并将原立于卓尼县卡车乡安布族村附近台地上的《唐李将军碑》运至州展览馆建亭保存。
  1980年,对临潭、卓尼两县境内的洮河干流(多坝至洸砚)及其支流冶木河、羊沙河两岸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古文化遗址20余处。调查了唐、宋以来的古城址4处和“甘南民变”、红四方面军的活动情况,征集文物100余件。
  1981年8月,调查测绘甘加八角城、斯柔古寺及遗迹。
  1982年对多坝至卓尼县城的洮河两岸进行考古调查,并对发现的也儿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一批石器、骨器、陶器(片)。其中羊卜骨、女阴石雕、性交石雕、陶祖等为寺洼文化中的首次发现,在全国其他文化类型中尚不多见。同时,也发现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一寺洼文化早期遗存。
  1983年发掘被人破坏的卓尼县白塔寺遗址,发现大、小不一的房址6〜7座,清理岀寺洼文化房址1座,填补了寺洼文化考古研究中无房屋居址的空白,出土和采集一大批石器和陶片标本。同年对玛曲齐哈玛乡国青岩画作了调查,此为州境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岩画遗迹。
  1984年,临时组成两个考古调查组,完成卓尼县城至碌曲县桥头洮河两岸,夏河县桑科至土门关大夏河两岸的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10余处,调查古城址4处,明代边墙1处,发掘清理唐墓2座,东汉墓1座,窑址2座。同年11月,又赴白龙江流域,重点调查迭部然闹、达拉沟口,舟曲华年、瓜咱、峰迭等古城址,发现古文化遗址20余处(主要为马家窑文化和部分齐家文化)。
  1987年,州文化局抽调各县文化馆的文物专干,组成三个文物普查小组。同年7月至8月,三组分别调查了卓尼县和临潭县境内峪古至八角明代边墙、堡寨(其中闻门5处,堡寨13处,烽燧11座),复查了陈旗乡古遗址,新发现古文化遗址1处,古墓葬区1处,红四方面军住址1处,边墙1处。发掘清理齐家文化9人合葬墓1座(实为人殉墓,在全国发掘的齐家文化和同类型墓葬中,这是第3座。出土的铜镯,为已发现的齐家文化中为数不多的铜器精品),石岭下房址1座(为州内考古发现的最早房址),征集出土文物150余件,红军借据1张,清同治至民国土地卖买契约200份,杨土司任命书1份,以及采集的大量陶片标本。9月份,省考古队与州博物馆对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进行了复查和调查,新发现遗址5处,古墓葬1处,化石点5处,调查寺院2座。1988年复查了卓尼洮砚、藏巴哇、纳浪等乡,新发现遗址8处,古墓葬区3处,调查了九巅峡栈道桥梁遗迹及摩崖刻石6方、古寺庙1座,清理寺洼文化早期遗存合葬墓1座,清代墓葬3座。同年又重点复查了迭部、舟曲的个别遗址和城址,调查清代碑刻3块(处)。
  1989年4月,临潭县冶力关乡农民景保贵挖土打坯时掘出的宋代窖藏铁币,总重量达1000公斤,除被群众哄抢的外,清理共得400公斤。整理结果,这批铁币均为北宋钱币,最早的为“庆历重宝”,最晚的为“大观通宝”。数量如此巨大的宋代窖藏铁币,在自治州尚属首见。
  三、文物研究
  1979年3月,原州阶级教育展览馆举办了《红军长征文物展》,此为长期性的陈列展览,并展出了红军书写的木板标语,遗留的手榴弹、军号、公文袋、中华苏维埃纸币、煤油桶等实物。
  1982年11月,州中心文化馆文物组组织筹办了自治州唯一一次文物培训班,聘清省博物馆董玉祥、何双全讲课,培训7县文化馆文物人员共13人。
  1986年5月17日,州博物馆成立日首次举办了小型的《甘南出土文物展》。并先后举办《馆藏书画展》及《甘南民俗文物》、《甘南民族服饰图展》等活动。
  1990年5月,州博物馆文物普査队被省文化厅评为“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李振翼、王军被评为“甘肃省文物普查先进工作者。同年,州内部分文物在甘肃省博物馆参加了 “甘肃省文物普查成果及精品展”。1991年,州博物馆参与《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卷》甘南部分的文字说明编写工作。
  从1985年至1990年,自治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地、省、国家级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要有:李振翼的《甘南简史》(即甘南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年获省民族宗教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汉藏商路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发表于《甘肃金融》1990年6期,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石堡城方位之我见》(发表于《西北史地》1985年2期),《八角城调查记(发表于《考古与文物》1986年2期),《中国工农红军过甘南》(发表于《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3期)。裴卷举的《舟曲县历史文物》(即舟曲县文史资料第三辑)。王一清的《甘南民居》(发表于《西北民院学报1990年第2期)、《甘南藏族服饰》(发表于《甘肃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等。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