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80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7
页码: 1799-1815
摘要: 八角城藏文史籍称“卡尔雍仲”,意为“万”字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甘加滩偏东的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东北岸台地上。北依言江小丘陵和白石崖,东南与阿尼干乌山接壤,南临央曲河谷地,西为开阔的台地和央拉河谷。
关键词: 文物名胜 名胜古迹

内容

八角城藏文史籍称“卡尔雍仲”,意为“万”字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甘加滩偏东的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东北岸台地上。北依言江小丘陵和白石崖,东南与阿尼干乌山接壤,南临央曲河谷地,西为开阔的台地和央拉河谷。
  八角城由主城垣、外廓墙和护城河三部分构成。主城呈抹角空心十字形,除小部分墙垣坍塌外,保存基本完整。周长2193.4米,面积20万平方米。墙体用砂石、黄土逐层夯成,有排列整齐的夹棍眼,基宽8.5-15米,高12-13.5米,顶宽5.2米左右。在空心十字的南端,城垣正中设城门,外包方形瓮城,门向东,另在西墙垣开一宽2米的弯形夹道,东垣有后代开挖的阙口一个(宽3.6米)。在空心十字的东、西、北三个顶端各筑方形外凸的大型墩台,在抹角处(除十字东端南角无墩台外)又分筑小型墩台,另在十字西端墩台的内侧筑马道一条。
  外廓墙垣绕主城而筑。现存西北、北和东面墙垣,时断时续,长1227.3米。西南廓墙地表尚余部分残迹,墙体用黄土、砂土逐层夯筑,基宽3.5-5.4米,残高4.2米左右。在南城门外东侧,沿台地边缘和断崖筑一不甚规则的方形墙垣,面积约1.8万平方米,墙垣大部颓圮成土埂。
  在外廓与主城之间为开挖的护城壕。壕沟少则2条,多达4条,一般宽在30〜40米之间,深3.5米左右,从北部引央拉河入护城壕,分两支环绕主城,其中绕东城之水,至今长流不息。
  城内建筑布局不详。地表遗物有用红砂岩制成的大型石臼、碾盘、门枢础、门槛石等。出土文物有铜牦牛、铁器和唐、宋时代的铜、铁货币。采集物有泥质灰陶的盆、罐类残片(部分拍印篮纹)、剔花瓷片、青瓷片和黄白釉瓷片。
  据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张学正1962年试掘,未见早于唐代的文化堆积层。八角城始筑于唐代,中经宋、元、明至清代废置。
  桑科古城位于夏河县治迤西10公里处的桑科电站水库西北山头上,城墙依山势而筑,东北靠大山,西南与电站水库相望。长1000米,宽200米,呈一不规则葫芦形,城内建筑遗迹依稀可辨。城墙为黄砂土夯筑,夯层厚10厘米左右,其中有半园、三角形夹棍眼,部分沟岔间用石块垒筑垣基。城外墩台排列有序,形成防御体系。古城下部(山麓)另有一小城,长200米、宽50米,是兵营关卡。出土陶片不甚多,采集到土著文化类型篦纹紫陶片、灰陶片,完整器有泥质灰陶瓮1只。根据出土陶片和城垣构筑特点,此城拟为公唃厮啰董毡居地历精城遗址。
  广秀城位于夏河县麻当乡大夏河西岸台地上,西北倚当日卡大山,西挨且隆沟,东南濒临大夏河,踞险扼大夏河谷地,为古河州通往西南诸地交通咽喉。城垣周长889米,系夹棍夯土板筑,现大部倾圮,西北与东北一段保存完整,残高8米,长200米,基宽7米。东北角设一城门,筑于陡坡上,西南、西北外郭城墩清晰可辨,且有3道护城壕。当日卡山自下而上有烽燧4座。主城下且隆沟河与大夏河汇合处的平地上,依山根另筑一城。此外,麻当乡政府东西两侧又有两座小城堡遗址。城址有板瓦片、筒瓦、琉璃瓦、方砖、兽面瓦当、灰陶片、残石磨盘、宋瓷碗残片等遗物,为宋地方土著文化类器物,拟为唃厮啰来甘青时的居处,宋之怀羌县。今“红墙”地名是“怀羌”的谐音。
  羊巴城一名阳坝城。在卓尼县卡车乡洮河南岸的羊巴村,东距县城20公里。城构筑在三面险绝的录巴山支脉上,跨岗连川,半在山上,下临洮水。城垣部分是天然石岩和壁立的山崖,间以人工补筑(有夹棍眼)。现东城垣断续尚存,长264米,西山根残留50米,残高4.8米,基宽3米,收顶1米,城址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约3000米,地面布满唐代绳纹素面砖瓦。岀土有画像砖、模制画砖、铁人头、石碑残块、彩绘陶骆驼、菱花镜、雕花砖等墓葬物和大量战刀、箭镞。录巴山周边诸山头上,有夯筑墩楼遗址5处,地面散布擂石和陶器、砖瓦残片。隔洮河北岸拉扎口村一带的山头上亦有防御性城墙遗址和墩台烽燧,壕沟纵横,布局严谨,保留有古战场的遗迹。羊巴城即唐代的临潭县和临洮城,也有人认为唐天宝八年哥舒翰攻拔之石堡城即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里曾发现一块八棱石碑,碑文为《石堡城战楼颂》,落款“天宝八载秋七月二十一日记”。
  洮州卫城位于今临潭县新城乡所在地.藏语“土吉瓦”,原名共和城、洪和城,西距县城37公里。唐贞观时曾一度为洮州治所美相县,元代为洮州元帅府驻地洮明初置洮州卫于旧洮堡,洪武十二年(1379年)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取洮州后,在藏族土司协助下,于东陇山下建筑新城,将洮州卫由旧洮堡迁到新城。城依山而筑,北高南低,呈不规则形,分前后两部分,东西宽约1760.米,南北长1189米,高9.9米。除后城北段墙垣已颓圮,其余保存尚完整。城垣四面皆设城门,四门均有瓮城,附设马面多座,另在后城设烽火台3座。洮州卫城气势雄伟,东、西、南三面城墙挺拔陡直,为甘南州古城遗址中最大最完整者。
  牛头城一名羊头城,位于临潭县城西5公里的古战村与卓尼县阿子滩村的交汇处高阜上,西北依大山,东北、东南、西南与古战大庄及农田相连,并有两条小溪环绕。城址呈倒梯形,前低后高,上宽下窄,酷似牛头,故名。城分内外两部分,长485米,最宽处245米,部分墙垣高达12.5米,顶宽6.5米,共有4个阙口。从内墙垣马面及门的构筑推测,城门位于西北墙垣的大阙口处;内墙垣呈曲折形,城门设于正中,两侧呈对称的外凸,现存墙垣马面10处,面积大小不等,有排列整齐的夹棍眼。城垣内外设墩台共6处,均为方台形,其中面积大的位于东北墙垣外,又名“点将台”,边长30米,残高4.5米,城内建筑遗迹有2处,灰坑3座。
  采集遗物有红砂岩雕制的狮像(头残)1座,小猴雕1个,陶印1方(印文为篆书阳文“蒲州之印”),瓦当、筒瓦、板瓦、樺头砖、勾滴等。陶器有罐、盆类,均为泥质灰陶。瓷片分青瓷和白瓷两种。另有铁质生产、生活用具出土。
  据文献和出土文物判断,牛头城拟为东汉时的洮阳城,北魏时吐谷浑王伏连筹曾一度续修,中经唐、宋、元、明至清代废弃。又云牛头城系吐谷浑阿柴时期的都城一莫何川城。
  坪定古城原名平定城,又名平定关堡,位于舟曲县坪定乡先锋村西南突兀台地上,东南距县城约10公里。城略呈长方形,面积12400平方米。城墙依台地边缘底基处层层夯筑,残高10-12米,有夹棍眼,直径12.5~17厘米,东北面设城门。根据城墙夹层及夹棍眼推测,曾两次筑就,始筑年代约在汉代,疑为古羌道,到北宋时为福津县所辖平定关址。据祥庆寺石碑记载,现存城堡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补建,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瓜咱城古名莲花城。位于舟曲县峰迭乡瓜咱村白龙江西岸台地上,城背山临江,高出白龙江河床14〜22米,西北高、东南平缓,东北和东南城垣呈直角,西北和西南近似半圆形。东北城垣残长280米,南城垣残长156米,现存垣迹较完整者为喇嘛山东西向坡地的一段。城四角各筑有墩台1座,现仅存西北角临河岸墩台1处,西、南墙各辟1门。城墙用砂土、砾石夯筑,夯土层厚16〜21厘米,夹棍眼直径8-12.5厘米不等。城址出土青灰色陶瓮、陶瓶和陶罐等。瓜咱城为汉代古城址。
  峰迭古城又名分叠、峰贴峡寨。位于舟曲县峰迭乡西北3.5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冲积扇台地上。南临城外村,东南兵冈城址。城呈长方形,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264米,东西宽163米,面积约42500平方米。城垣薄厚不一,西北与东南垣基残宽8.6米,顶残宽5.2米,残高9米,东北与西南基残宽4米,顶部残宽2米。用砂砾、卵石和粘土混合筑成,夯土层厚11-15厘米,上有夹棍眼。城四角原设城楼,南北辟城门。有水殓道两处,均残留遗迹,主城门外两侧残留对称的两座墩楼,似为“城阙”。城内布局不详,发现有瓦砾堆积层,瓦分布纹和绳纹两种,还有素面方砖。古城为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所筑。
  华严城又名华阳城,今讹为华年城,位于舟曲县立节乡东南2公里的华年村对面的拉尕沟与白龙江交汇处,北为钟灵山,下临白龙江,东依卧龙山,西靠南山,南接鸡冠山。周边陡峻,中间缓平。在较为平缓的山坡及两山的缺口处筑墙垣,在山脊筑墩台。城址平面呈三角形,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390米。城垣用石块和沙土筑成,上有夹棍眼,现残存西段(长‘60余米)和东北部分墙垣,墩台9处(7处位于鸡冠峰山脊上,2处位于西垣上)。其中保存完整的西垣石砌墩台呈三级塔状,平面为方形,基边长7.2米,中层边长6.2米,顶层边长3.4米,通高9.8米。
  城内建筑不详,但发现有砖瓦、陶片和堆积层。此外,在钟灵山和卧龙峰发现有时代较晚的寺庙建筑遗址,采集物有布纹大板瓦、绳纹瓦、泥质灰陶陶片(如罐类、外施绳纹),青、白瓷片和清代铜币。征集品有铜质印一方(为正方形,桥形纽,印文隶篆阴刻“无当司马”,重约75克),铜簇1枚(长5.7厘米)。此城疑为两汉时期活动于此地的参狼羌所筑,南北朝时期仇池国杨难当设在南部的镇守要地。田弘讨平宕昌国后,在其地曾置宕州。
  西固城即今舟曲县城。位于翠峰山下白龙江北岸的冲积扇上,依山面水,地势险要,是古代陇西、武阶通往康藏道的要冲。“西固”一词,本取藏语“赛告”(意为金矿之大门)译音,自汉武帝开辟西南夷后,此地分别属汉羌道县,晋至北周之宕昌国,隋之宕昌郡和唐之宕州怀道郡所辖,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苗彦茂始筑西固城。元置西固蕃汉军民千户所,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置西固城军民守御千户所。十四年(1381年)千户姚富又在原基础上拓展筑修西固新城,以旧城为西关。新城设四门,除东门外,其余三门均建有城楼。明万历三年(1575年)增筑新城,至清光绪七年(1881年),西固城几经维修扩建,城周长2218米,垛堞一千有余。现西关残留城墙一段,长21米,高7.6米,是早期的城墙遗址。驼岭山尚残存一段墙垣,有明显培筑痕迹,为明、清两代增筑重修的。
  大峪沟古城位于舟曲县大峪乡,东距舟曲县城50公里,大峪沟古城分布于马莲坪、溪岭、占力、半沟、年藏、占个咱、地力坎、多拉、阳坡、老地等11处。大峪沟上坪除有古城外,原有一座高8米、周长16米的骨灰塔,塔中存有数以千计的有脊双翼铜箭镞及灰陶罐,下坪险崖处有贯通的地下平甬道和为数众多的外露崖洞工事,为古代军事遗迹。根据地理方位及实地考查资料判断,疑为古沓中戍。
  叠州城位于迭部县治东2公里的然闹村白龙江北岸台地上,“然闹”系藏语城内的意思。除东南面城垣被江水冲毁外,城垣旧貌尚依稀可辨。西、北面残垣各长1000余米。西残墙高3.6米,宽4.4米;北墙高8米,宽6.3米,尚保留20米长一段,墙均系夹棍夯土板筑。遗址内外,彩素陶片及夹砂灰陶片俯拾皆是,制作精良,彩绘娴熟。还出土大量的器物口沿、器腹、器底,并发现有大酒瓮、兵器、生产工具等。据考该城原为吐谷浑马牧城,唐武德时所置叠州城。
  卜岗古城位于迭部县西10公里益哇乡卜岗山顶上,白龙江自西向东而流,益曲河自北向南流,汇流在山脚下。城呈正方形,周长约240米,夯土板筑,有夹棍眼,城墙西、南两段已颓圮为土埂,北墙残留一半,唯东墙保存较完整,残高4.5米,宽3.3米,收顶1米余。
  其地踞高临下,地势险要,扼白龙江峡谷和洮(州)、迭(州)、松(州)、茂(汶)交通咽喉。据唐《元和郡县志》载:(迭州)“今州城在独山上,西临绝涧,南枕羌水”。又清光绪间修《洮州厅志》载:“迭城之北,今属迭部境界,其地名直子,有一城在山顶上,古冢古碑至今犹存,惜无字迹,故不知其名称焉”,所指即卜岗古城,疑为唐代天宝以后的叠州城治。
  芳州古城位于迭部县城东南35公里的达拉沟口,西临达拉河,北滨白龙江,南枕大山。城依地势,呈不规则形,东墙垣从山根一直延伸到白龙江岸,尚留断续三节残垣,长度分别为24米、29米、18米。残垣高8米,基宽7米,收顶2米。南城垣沿南山山脊逶迤而上,筑城遗迹200米,达顶又西北而下130米,至达拉河畔;南、西、北三面均为天然屏障。西城址占地约4万余平方米,尽为麦田,地上暴露出大量鱼尾陶片、灰布纹板瓦,绳纹、素面条砖等。据史书所载和筑城形式判断,此城疑为后魏芳州,北周所置的恒香郡常芬县,唐之芳州城。
  二、古堡址
  旧洮堡在今临潭县治中心,城堡周长1757.5米,高6.6米,基宽6.6米,收顶约4米余。设南、西两门,并于东城角设水洞门一个,两城门皆有瓮城,其城最早为晋代永嘉中吐谷浑所筑,后周于其地置洮阳城,后改为洮州;隋仍为洮州;唐为临洮郡及临潭县治;明初置洮州卫,洪武十二年(1379年)移洸州卫于新城之后,以旧城为堡,明万历时操守杨继芳曾重加修筑,旧洮堡西北并置古战、官洛、俄藏三堡,为旧洮堡之门户,明清时皆戍兵防守。现西城墙毁坏严重,东、南、北三面城墙尚有断续残存。城北被称为“古城”之地,曾岀土大量砖瓦、又城东的寺稞传为吐谷浑的家庙,城西王厂湾即吐谷浑王子的马场云。
  水磨川堡位于临潭县流顺乡水磨川村正中心,东距新城7公里,城略呈正方形,座北向南,北墙长92米,西墙长88米,基厚4米,高8.5米,东南两墙已被毁,建为民房,村内有一石碑,通高2.85米,宽0.72米,厚0.16米,上书:“大明赠武德将军冯公神道”,碑头线雕二龙戏珠图案。从城的形制、修筑特点分析当为明代所筑。
  羊永堡今临潭县羊永乡羊永村,东西距新城、旧城各15公里,城为正方形,每边长80米,高9.3米,基宽4.5米,收顶3米,仅有南城门一座(已毁)。为明代洪武时边将杨荣驻守洮州(后封千户衔)时修筑,亦名杨荣堡,后讹传为“羊永堡”。
  咀儿坪堡位于舟曲县峰迭乡咀坪村,东距县城约20公里,城东西长约107米,南北宽约44米,呈不规则长方形。现存城垣西段较好,东、北、南仅存部分残迹,城只一门,置于南端,现西墙残高8.2米,基厚约9.4米,顶部残宽5.1米,夯土板筑,有夹棍眼,堡内采集物有绳纹陶片和瓦片,釉陶片部分釉质已剥落,据认为是汉代遗存。
  加阿卡堡位于迭部县达拉沟内加阿卡村西黄砂土台地上。达拉河自南向北绕城而过,城址背山面河,现存东西向长24.7米的残垣一段,宽2.6米,夯土厚0.8厘米;南北向长32米的一段残垣,以石砌成,残垣下暴露有火烧灰层和各种陶片。城内出土有相当数量的陶片,其中有桔红色泥质陶片、细夹砂灰陶片、细泥质灰陶片、灰黑色粗夹砂陶片等。据史载,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伐蜀,遣邓艾自狄道趋甘松、沓中以缀姜维。加阿卡堡疑为甘松戍,前凉时张骏曾于此置甘松护军。唐贞观二年(629年)曾置恒香县恒香郡。
  采日玛堡位于玛曲县采日玛乡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下乃玛村沙山南坡上。遗迹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三面被黄沙山环绕。曾捡到各种装饰品、残陶、矛头、箭镞等,有人根据《格萨尔王传》中的记述,认为此即汉代零王国天子珊瑚城。
  赛尔霞沟堡位于玛曲县阿万仓乡以西10公里余的赛尔霞沟顶,遗址座东朝西,东、南、北三面环山,下临河谷;西扼木西合进入果洛的通道。似为公元703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率领吐蕃大军进攻安多时的军事指挥部。
  加木喀尔捏哈堡位于玛曲县至曼日玛公路30公里西北处一岗阜上,堡址座南朝北,北、西、南三面山包环绕,四壁残垣隐约可辨,南北长100米,东西宽97米,呈正方形,内有砖瓦出土。
  州境明代古堡甚多,仅临潭县现存堡址还有刘顺堡、千家寨堡等十余处。
  三、古关戍
  土门关亦名“土门子”,藏名“火尔藏香告”,属夏河火日藏部落地,西距县治75公里,东距临夏市33公里,为明初在河州修筑的二十四关之一。西北侧有达里加山余脉,东南隔大夏河与太子山系相望。关口两侧高山耸立,中为峡谷,关门设在靠西山根处,由西而东截谷口夯筑土墙约5华里,西墙残高8米,残基宽6米,收顶2米,东垣残高4米,残基宽3米,一直延伸到东山顶 ±o墙垣现存410米,余皆倾圮。关墙外有护垣壕,宽4米,深3米,历史上依此关分为“关内”、“关外”,曾为汉藏茶马互市的所在,设关门城楼,关门早启晚闭,并派兵把守。1949年拆除。槐树关藏语称“查干香告”,位于夏河县上卡加太子山腹地,南距土房大庄约25公里,北距临夏市约37公里。关门依山傍河,关墙夯筑而成,长约百米,高约丈余。关墙倾圮,关门已毁,在明代二十四关中,属地理位置雄险者。史载:清乾隆八年(1743年)和1941年曾两次镌立界碑。
  甘南境内尚有坪定关(在今舟曲县坪定)、武都关(在今舟曲县城以西约10公里处的丰迭乡武都关村)、冶力关等。
  干布塔音门位于卓尼县阿子滩乡干布塔村西,岷(县)合(作)公路穿门而过。音门宽约20余米,边墙高6~8米,基厚4~6米,收顶3米。这是明代为加强洮、岷、河三州边防,在甘青交界地带修筑的区域性边墙的一段。它西南自洮河北岸的峪古儿村石崖处起,向东北伸延,经达加、巴舍、七什、干布塔、官洛、俄藏、土桥等多处音门或隘口至临潭县八角乡山顶石墩,出甘南州而入临夏州境。
  第二节古遗址
  磨沟遗址位于临潭县陈旗乡洮河西岸台地的西南角,与磨沟村相接。面积6.25万平方米,部分覆没于磨沟村下。文化层暴露多处,堆积层厚1.8〜2.6米,由灰土、炭屑、陶片、石片、残石器、骨器、兽骨等构成,内含房址两座。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陶色有红、橙黄、灰等,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红陶钵、敛口钵、平沿尖底瓶、夹砂红陶罐、高领罐、折腹罐、双大耳罐等。彩陶纹样有变形鸟纹、勾叶纹、园点纹、网纹、三角纹、弧线纹、带纹等。其它纹饰有绳纹、交叉绳纹、附加堆纹、'篮纹等。器物手制,用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器物口沿及腹上部轮修,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凿、石斧、中间穿孔的石刀、陶刀、陶纺轮、骨锥、石球等;装饰品有不同型式的石环、陶环、赤铁矿石;礼器有玉壁。遗址包含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的不同遗存。
  石门口遗址位于临潭县石门乡石门口村东南70米处孤立的黄土台地上。面积53X130米,文化层长42米,厚5.4〜7.8米,上距地表0.6〜1米,由灰土、石片、卵石、烧骨、灰炕及分土层构成。采集的彩陶片为泥质橙红、橙黄,还有灰陶片、夹砂橙黄陶片和夹砂灰陶片。器形有盆、钵、壶、罐、高领罐、折腹罐、马鞍口双耳罐、侈口罐。器物大多手制,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外壁磨光,有些口沿经过轮修。彩陶片纹饰有宽带纹、平形弧线纹、网纹、圆点纹。采集的石器有磨制石凿、琢制石斧、打制石刀和砍斫器以及砺石等。装饰品有石环。遗址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遗存为主,并含有寺洼文化遗存。
  庙台子遗址位于临潭县总寨乡庙台子台地西部。面积185X130米。文化层长88米,厚1.35-1.4米,上距地表3米。有房址4座,呈上下纵向排列,1座为平地起建的寺洼文化房址,3座为齐家文化涂白灰面房址:其一为窑洞式,另两座为半地穴式。采集到泥质夹砂陶片和少量彩陶片。器形有高领罐、折腹罐、双耳罐、双大耳罐、腹耳罐、腹耳彩陶壶等。石器有带指窝的敲砸器、琢制的石斧、打制的石铲、石刀、研磨器、石磨棒等。
  庄子园遗址位于临潭县石门乡石门口村,遗址面积为3.36万平方米,部分遗址压在庄子园和石门口古堡下。采集文物中有打制和磨制石器两种,其中有椭圆形、半月形的刮削器,青色细页岩残石环。彩陶片火候不纯,表面呈淡褐色,纹式有宽带纹、细网纹、宽弧纹并加饰锯齿纹。夹砂红陶片内壁泛灰色。征集到庄子园出土文物陶器13件,其中有双耳灰陶壶、单耳素面红陶罐、单耳附加堆纹红陶罐等。
  一支川遗址位于卓尼县洮砚乡洮河东岸一支川台地的东南部。遗址面积200X7.3米,文化层长193米,厚0.3-1.85米,由灰土、陶片、石片、兽骨等构成。其中含白灰面房址一座,为半地穴式方形,宽3.74米,有柱洞和灶址。还发现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采集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夹砂红陶、橙黄陶。器形有钵、盆、敛口钵、夹砂红陶瓮、釜、三耳罐、单耳鬲、直口小罐等。
  大族坪遗址位于卓尼县纳浪乡大族坪村所在地黄土台地的东部,南临洮河和公路,西北为山梁环抱,遗址面积4.2万平方米。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为齐家文化遗址,北区为寺洼文化遗址,部分遗址相重合。南区文化堆积层厚0.3〜0.8米,由灰土、烧土构成,内含物很少,暴露遗址有白灰石房址2座,房址为半地穴式,中间为圆底灶坑,居住面为加工考究的白灰涂层,房址平面呈方形。采集陶片为泥质和夹砂质的橙黄、橙红、棕褐、灰黄色,纹饰为绳纹和麻点绳纹。器形有双大耳罐、高领罐。北区文化堆积层厚1〜1.6米,上距地表2-3.6米,堆积层呈浅灰色,质软疏松,内含陶片、石片、兽骨和河卵石。陶片泥质很少,且陶土较粗,夹砂陶以河沙、页岩碎屑、碎陶末和料石粉末作掺和料,有灰、橙红、灰褐、橙黄等色。生产工具有打制的石片,两端刃器、铲、磨棒等。出土陶器有齐家文化的碗、杯、单耳杯、单耳罐、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豆、瓶、侈口罐、敛口瓮等。纹饰为篮纹、划纹、绳纹、戳印短线纹和椭圆形点纹及附加堆纹;寺洼文化的有碗、侈口罐、双鑿罐、双耳罐、腹耳罐、四耳罐等,纹饰仅附加堆纹一种。
  也儿遣址位于卓尼县城西南1公里的洮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台地东临也儿村,西邻达布沟,北为洮河和公路,南依大山,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曾做过小面积试掘。文化堆积层厚达2.5米,由灰土构成,内涵物十分丰富,遗迹有灰坑2座。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两类,前者数量很少,夹砂陶所用掺和料为碎陶末砂和碎骨末,陶质粗疏,火候不高,制作粗糙。陶色不纯,有灰、橙黄、褐等,陶器有钵、方口形器、盅、瓮、侈口罐、双耳罐、腹耳罐等。纹饰有压印纹和附加堆纹、刮抹条(线)纹等。骨器有匙、刮抹器、针、锥、凿、锛、铲、锄及鹿角器。石器有琢制的斧、磨棒、磨盘、打制的斧、刮削器、敲砸器、铲、锄、刀、杵等,另有陶纺轮、陶弹丸等。另外,还有反应其社会意识形态内容的卜骨、石贝、刻画骨管、女阴石雕和象征性交的石雕、陶祖等。动物有牛、羊、斑鹿、赤鹿、梅花鹿及鸟类的遗骨。因其与齐家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与寺洼文化具有共同因素,当为寺洼文化的一种早期遗存。
  然闹遗址位于迭部县城东部的黄土台地上。遗址东临然闹沟,北抵扎那山根,西至迭部县藏族中学,南达白龙江(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层暴露多处,最长一段83米,堆积厚0.5-1.4米不等,呈黄褐色,由灰土、炭屑、陶片、碎石块、红烧土构成,遗迹内含有房址。遗存主要为马家窑类型,次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也有少量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遗物。陶器有碗、钵、盆、壶、瓶、双耳罐等。彩陶纹饰有鸟纹、宽带纹、同心圆纹、涡纹、勾叶纹、锯齿纹、连弧纹、长尖三角纹、羽状纹、园点纹、网纹,有少量器物施内彩和彩绘,其它有绳纹,交叉绳纹、划纹、编织纹、篮纹和压印圆圈纹、附加堆纹。陶质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陶色有橙黄、橙红、橙褐、灰,有少量夹砂白陶。生产工具有石斧、纺轮、穿孔石刀、敲砸器、磨棒等。装饰品仅陶环一种。
  锁子头遗址位于舟曲县白龙江北岸老庄南台地上,地势较高,东南距弓子石乡政府驻地3公里,遗址东临沟壑,西、南依黄土山,北为洼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2〜1.2米,上距地表2-3.6米,由灰土、红烧土、炭屑、兽骨、陶片、残石器构成,遗迹有房址。陶器为钵、瓶、壶、腹耳罐等,陶片为泥质橙红和灰色。彩陶纹饰有网纹、条带纹、涡纹、连弧纹、树状纹、绳纹。另有极少数的彩绘陶器。石器有单面弧刃、石锛、砺石。另有猪、羊遗骨。遗址文化内涵单一,为马家窑类型遗存。
  咀坪遗址位于舟曲县峰迭乡咀坪村西南的黄土台地上。遗址东临坝子村,南靠卧牛山坡,西为瓜咱村沟,面积1.2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1米,上距地表2〜7米,内含陶片、兽骨,暴露遗迹有灰坑、窑穴、房址、墓葬。陶片分泥质橙红、橙黄、灰和彩陶片、夹砂粗陶片。器形有双重口尖底瓶、钵、盆、侈口罐、单耳罐、长颈罐、壶、腹耳大口罐、瓮等。彩陶纹饰有条带纹、同心圆纹、网纹、波纹、勾叶纹、涡纹、平行线纹、羽状纹、连弧纹、草叶纹、火纹、三角纹,其它有交叉绳纹、划纹、篮纹和附加堆纹。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刀、磨棒、磨盘,打制的刮削器、敲砸器,另有玉器1件。遗址包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诸遗存。
  达嘎坪遗址位于舟曲县巴藏乡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的白龙江北岸的黄土台地上。遗址较破碎,被洪沟分割为三块,南临白龙江,东临陆坝沟,西为柳村沟,面积3.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4〜1.6米,上距地表2~3米,由灰土、炭屑构成,内含陶片、石器、人骨及兽骨等。遗迹有红烧土房址、灰坑、窑穴等。遗物有以竹作骨的墙壁残块,.陶片系泥质橙黄、灰陶和彩陶片、夹砂粗陶片。器形为钵、盆、腹耳罐、彩陶壶、瓮、侈口罐,彩陶纹饰有宽带纹、弧边三角纹,其余为绳纹。石器有打制的尖状器、敲砸器、铲、缺口刀、磨盘等。农作物发现有大麻籽。遗址文化内涵为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
  上坝子遗址位于舟曲巴藏乡上巴藏村西北的一、二阶地上,白龙江东岸。面积2.6万平方米,文化层暴露多处,最长一段110余米,厚0.5-2米,上距地表0.8-4米,包含物质丰富,有陶片、石器等,遗迹有房址、灰坑、窑穴、陶窑。陶器有钵、深腹盆,深腹镂孔圈豆、长颈罐、侈口大腹罐、单耳罐、腹耳罐等。彩陶纹饰为宽带纹、圆点纹、网纹、弧边三角纹、平行线纹和涡纹,其它有附加堆纹、绳纹。陶片为泥质橙红、橙黄、灰、灰黑陶、彩陶和夹砂粗陶等。生产工具有陶弹丸、打制的刮削器、敲砸器、琢制的磨棒,磨制的石斧、石铲。其它有制作精细的穿孔石、残陶祖。遗址属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
  北山坪遗址位于舟曲县城东北1.5公里白龙江北岸台地上。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20米,文化堆积层上距地表0.8〜4米,个别距离达6〜7.4米,厚0.2-2.3米。暴露有窑穴、陶窑、灰坑、墓葬。岀土有马家窑文化类型高足镂孔旋涡波浪锯齿纹双联罐、齐家文化橙红陶罐、寺洼文化马鞍口灰陶罐。
  岭儿坝遗址位于舟曲除瓦乡岭儿坝村北,白龙江西岸台地上。西北、西南靠山,东为两郎公路。面积8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距地表1.5-2米,厚0.4-1.2米。暴露有灰坑,打制残石器。出土饰宽带细条波折纹彩陶瓶,长颈高领饰“X”三道划纹灰陶瓶、陶罐,属马家窑类型。
  马各坪遗址位于舟曲县南峪乡白龙江西岸下庄村南500米的黄土台地上,东濒白龙江,南临黑水沟。面积9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4〜1.5米,上距地表1.2-2米。暴露遗迹有房址、窑穴、灰坑,陶片有泥质橙红、橙黄、灰陶和彩陶以及夹砂粗陶。彩陶纹饰有带纹、网纹、平行条纹等,其余有绳纹、刻划纹、戳印纹。刻符“廿一”种。出土陶器有单耳罐、腹耳罐、盆、小口罐、折肩罐、长颈罐、四口罐、双耳罐、单耳杯等。遗址主要为马家窑类型的遗存,墓区时代跨度从马家窑类型至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早期遗存。
  掌坪遗址位于舟曲县峰迭乡北面白龙江西岸的阶地上,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东南临两郎公路和沟门村,西靠大山,东北距城外村约1.2公里,文化层暴露多处,堆积厚0.4〜1.6米,上距地表1.2-2.4米不等,由灰土、红烧土构成,内含陶片、石器、兽骨,遗迹为红烧土房址、窑穴、灰坑。收集到的完整出土陶器有:三联彩陶罐、单耳彩陶罐、双鑿彩陶罐、彩陶壶、豆、钵、单耳罐、双耳罐、瓮等。遗址遗存以马家窑类型为主体,另有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早期遗存(也儿类型)。
  第三节墓葬
  石家山墓群位于舟曲县弓子石乡石家村的黄土台地(石家坪)上,东、北、南为群山环抱,台地平缓。群众修整土地时,台地东南部发现两座坚井洞穴墓,出土物有铜镞和铜戈。在台地东北部也发现土坑墓,出土泥质灰陶钵、罐残片及“半两”钱。石家山墓群是一处包括汉、宋两代的墓葬群。
  井坪墓群位于舟曲县弓子石乡井坪台地上。墓葬形制分竖井砖室和洞室两种。竖进砖室墓有三座,均为小砖砌筑,墓室平面为方形,穹窿顶,单室,出土 “五铢”钱币和少许玉器。洞室墓葬形制为单室,平面呈抹角细腰长方形。出土绳纹灰陶片、铁犁、石磨等。此外,在台地西一座小型土坑墓中,出土一件直柄园形铜镜,纹饰为佛教人物。井坪墓群拟为包括汉代和宋代的一处墓地。
  奂坪墓群位于舟曲县坪定乡奂坪村东北部的黄土台地上,墓葬呈一线排列。墓葬形制为竖穴砖室墓,用小型条砖和楔形砖砌筑,短甬道、单室、券顶,平面呈方形。出土泥质灰陶壶和罐等残片及八孔规矩铜镜一面,系汉代墓葬。
  李家坟墓群位于临潭县新城乡西北3公里石岭山脚下张王堡沟沟脑,南北长92米,东西宽75米。墓莹原建有围垣,神道两侧置石雕羊、猪及墓碑、石香炉等。系明王室特遣工部修造。现封土及围垣、石雕、石碑已不存在,葬室仍原封未动。墓地葬有李达(洮州都督府都督洮州卫指挥使)及其子李献(镇国将军都指挥使)、李隆(指挥使、昭勇将军)等七代李氏家族。
  咀上墓葬位于舟曲县峰迭乡咀儿村古城堡西南面,墓葬形制分竖穴洞室墓和砖室墓。砖室墓为券顶,平面呈方形,用小砖砌就,出土有泥质的罐、盆、壶的残片及双耳罐。主要为汉代墓葬,也有寺洼文化墓葬。
  明承信校尉房公临溪墓位于舟曲县城关乡罗家峪村西北的台地上,1975年秋当地人整修农田时发现。墓葬形制为竖穴洞室墓,单室平面长方形。葬具置墓室中间,为一棺一椁,椁绘云龙和云雀纹,棺涂黑漆,无彩画,棺首正书“明故显考承信校尉房公之灵”十二个金字。棺内置男尸一具,仰面直肢,头东脚西,无冠,用角簪束发,身裹华丽的丝锦衣袍八层,足着青缎厚底鞋,随葬品仅铜壶一件。竖井填土中间置墓志一合,边长46X45厘米,志盖上刻篆书“明故显考承信校尉房公墓志铭”,墓志铭正楷书共33行。
  磨沟一号墓位于临潭县陈旗乡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区内。为长方形抹角竖穴式,口部大于底部,墓底长1.97米,宽1.05米,穴深0.9米,上距地表2.30米。墓中葬成人2具,少年2具、儿童5具。墓主为男性居墓中,面向东北,仰身直肢,双臂环抱于腹部,左手戴铜镯1个。墓中出土物有铜镯、双耳罐1个、小骨珠100余、骨质臂钏1。墓为齐家文化殉人墓。墓主不同寻常的葬式和拥有铸工精美的铜镯,表明其生前据有一定地位和权力。
  大族坪墓地位于卓尼县纳浪乡大族坪。1988年清理了其中一座土坑竖穴式墓葬,内葬人骨架三具、头骨一颗。墓主居左,仰身直肢。随葬陶器,牙饰置于墓主头部和足上。墓葬属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遗存。
  第四节碑刻
  一、碑
  唐李将军碑原立于卓尼县卡车乡安步族村西南的台地上,文物普查时发现碑、座分离匍地,七十年代末移置于甘南州群艺馆院内,1981年公布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搬迁到州博物馆院内,并建造攒尖式碑亭加以保护。
  碑用红色细纱岩雕成,高4.95米,宽1.32米,厚0.5米,碑额雕刻叠装盘绕曲躯龙12条,其中6龙相对戏珠,另6龙头向下作喷水状,正中阴刻“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9个篆书大字、碑身两侧镌刻连续的朱雀瑞草纹样,融员座头部无存。
  碑正文共30行,欧体正书,间有个别行草。文字除上部字迹尚清晰可辨外,下部因风化剥蚀和人为破坏,大部已漫海不清,无法辨认,碑阴为宋、元刻文。
  丈地均粮碑碑现存于舟曲县文化馆。碑身高1.71米,宽0.76米,半圆额,周缘阴刻草叶纹,正中阴刻篆文“丈地均粮碑记”6字,两侧刻麒麟为饰, 碑阴额首阴刻篆文“碑阴之记”,周缘刻饰草叶纹,正文共1188字。
  重修西固城垣碑原立于舟曲县城内十字街口东北民房墙角处,1982年移藏于县文化馆。碑通高1.81米,宽0.68米,碑额刻正书“永垂不朽”4字,两侧刻二龙戏珠,下边依次刻饰琴棋书画纹样,碑身边缘刻饰花草纹。
  永垂不朽碑碑现存舟曲县拱坝乡政府。通高2.05米,宽0.99米,厚0.25米,半圆形碑额,刻楷书“永垂不朽”4字,两侧阴刻双龙纹。
  恩垂万世碑现存舟曲县武坪乡寺院内。弧顶条形。碑身高1.52米,宽0.67米,厚0.05〜0.09米。碑额刻隶书“恩垂万世”4字。碑文落款: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岷州吏目段煊奉委监竖立。
  重修莲峰书院碑现存临潭县新城隍庙。碑上部残,残高1.63米、宽0.7米、厚0.095米。石灰岩石黑灰色。碑文正书。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洮州同知李日乾立。
  筑洮州卫城竣工碑此碑现存临潭县新城隍庙内,为县级保护文物。碑身高1.2米,宽0.78米,厚0.20米;碑文竖行,共13行,每行约16字。明洪武乙未夏五月戊申吉辰立。
  八棱碑原称《石堡战楼颂》碑,碑身由坚细的花岗岩制成,状为八边棱柱,故名。碑石原出自卓尼县卡车乡阳坝石堡城,为唐“天宝八载秋七月二十一日”修筑石堡城战楼而雕凿刊立。八棱碑于清末出土后,民国年间被美国传教士盗走。碑文因年久风蚀残缺不全,计8面,每面5行,每行36字。
  二、石刻
  国青岩画位于玛曲县齐哈玛乡国青村与国岔村之间,黄河支流吉柯河的中段岩壁上,岩画面积约5平方米,用线条勾勒轮廓的方式凿刻而成。有猎人、牧民、牛、羊、鹿个体图画3幅,其中牡鹿形象高大雄健。人物头戴尖形帽,帽顶有3个尖状物,全身裸露,双臂上举,双腿分开。这是州境目前唯一发现的1处岩画遗迹。
  阿赛尔格建藏语音译,位于玛曲县木西合乡木拉阿赛尔强的山崖上,有佛像8尊,凿刻于清乾隆年间。
  木拉郎玛尤玛石刻位于玛曲县木西合乡木拉朗玛尤玛石崖上,高1米,长15米,宽2米,上刻西藏早期历史,宁玛派教史,间以图画。为清乾隆初期所为。
  木拉阿赛尔石刻位于玛曲县木西合乡木拉阿赛尔沟。高1米,长5米,宽2米,雕刻有佛经和部落历史,具有宗教、历史以及乡规民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清康熙年间所为。
  九巅峡摩崖石刻临潭县莲花山与卓尼县白石山之间洮河峡谷岩壁上,记述最早由王朗清藩台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临洮“钦命提督军门,特授河州挂印总镇”何建威饬带会川世袭土司赵元铭修造洗河桥梁的事迹。
  岗岔摩崖石刻位于夏河县美武乡岗岔村下乙沟。全文为“系分官征西大将军差安吉神武(缺二字)将巩昌等卫官军西征迥还(缺二字)此经过记耳”。石刻无年代落款,共3行33字。据云为明洪武初年大将李文忠率军西征途经美武地所刻。
  第五节革命遗址
  俄界现名高吉,藏语音译,为八个山头的意思。位于迭部县达拉河西岸约3公里处的山沟里。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藏式搭板房依山势不规则地分布成三、四层。
  1935年9月50,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一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北上的方针首先抵达该村。9月11日,毛泽东率中央直属纵队(军委纵队)和三军团到达俄界与一军团会合。毛泽东和司令部住于村东头的三座木楼房内,并向左路军发出《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列席会议的有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杨尚昆、李维汉(罗迈)、李德(共产国际顾问)、一军团的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和三军团的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青等。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红军最高领导核心;由李德、叶剑英等人组成编制委员会,进行部队的编制工作。会后,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腊子口战役遗址腊子口位于迭部县腊子乡腊子口村,为红军由川入甘的必经门户。腊子口系迭山的一个隘口,宽30米,两侧为耸立的悬崖峭壁,中间为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面上架有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若要走出腊子沟,必经此隘口,别无他路。
  1935年9月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抵达这里。甘肃军阀鲁大昌以三个团的兵力,在此设了两道防线,妄图阻击红军北上。9月16日黄昏,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政委杨成武、团长王开湘率领下,采用正面攻击与侧翼迂回的战术,经一夜激战,于17日凌晨5时,突破敌人的两道防线,为红军北上和进入甘肃腹地扫平了道路。
  1980年,经中共中央同意由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腊子口建立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碑建于两层坪台之上,坪台四周围以栏杆。碑通高5.5米, 边宽1.4米,下部为碑座。钢筋水泥结构。碑身正面凹刻“腊子口战役纪念碑”8个大字。背面为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越过雪山草地之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扼守的腊子口天险,打开了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胜利道路,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
  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
  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〇年八月二十一日立
  肋巴佛纪念亭肋巴佛纪念亭位于卓尼县城东南洮河南郊郭牙川山腰,建于1988年,亭为仿古六角重檐攒尖顶,两层平台,面积61.8平方米。亭中心置《肋巴佛烈士革命事绩》碑,灰色细砂岩,长条形,长方形碑座,通高3.1米,宽0.85米,厚0.17米,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中刻红五角星,碑身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亭后是肋巴佛遗骨墓葬,其造型平面弧顶方形中部隆起,用砖砌就外抹水泥,高0.91米,宽1.14米,长1.46米。牙含章撰写碑文。
  临潭县苏维埃旧址位于临潭县新城城内北街,原系城隍庙。现存古建筑7座(大殿1座,山门1座,戏台1座,东西厢房各1座,火神庙,雷神祠各1座)、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
  1936年8月14日,红四方面军在朱德、张国焘和徐向前率领下进驻新城,19日在城隍庙宣布建立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县长常云亭,主席赵明轩,副县长赵金玉。黄火青代表红军总部任命李中方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军司令员。之后,又在隍庙召开了由朱德和张国焘主持的“洮州会议”,讨论中央关于 “明令四方面军停止西渡”的指示,会议决定放弃西渡计划。9月29日 ,由朱德作了整军报告并下达北进的命令。
  从8月14日红军驻新城至9月30日撤离,前后驻扎48天。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作品

八角城
相关作品
桑科古城
相关作品
广秀城
相关作品
羊巴城
相关作品
洮州卫城
相关作品
牛头城
相关作品
坪定古城
相关作品
瓜咱城
相关作品
峰迭古城
相关作品
华严城
相关作品
西固城
相关作品
大峪沟古城
相关作品
叠州城
相关作品
卜岗古城
相关作品
芳州古城
相关作品
旧洮堡
相关作品
水磨川堡
相关作品
羊永堡
相关作品
咀儿坪堡
相关作品
加阿卡堡
相关作品
采日玛堡
相关作品
赛尔霞沟堡
相关作品
加木喀尔捏哈堡
相关作品
土门关
相关作品
槐树关
相关作品
石门口遗址
相关作品
庙台子遗址
相关作品
庄子园遗址
相关作品
一支川遗址
相关作品
大族坪遗址
相关作品
也儿遣址
相关作品
然闹遗址
相关作品
锁子头遗址
相关作品
咀坪遗址
相关作品
达嘎坪遗址
相关作品
上坝子遗址
相关作品
北山坪遗址
相关作品
岭儿坝遗址
相关作品
马各坪遗址
相关作品
井坪墓群
相关作品
奂坪墓群
相关作品
李家坟墓群
相关作品
咀上墓葬
相关作品
磨沟一号墓
相关作品
大族坪墓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