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8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基督教
分类号: D635.42
页数: 4
页码: 1729-1732
摘要: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时的巴勒斯坦,唐初传入中国,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之后始传入甘南。据统计,到建国前甘南地区共有基督教教堂17处,教职人员17人,教徒131户、286人。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源流 基督教

内容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时的巴勒斯坦,唐初传入中国,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之后始传入甘南。据统计,到建国前甘南地区共有基督教教堂17处,教职人员17人,教徒131户、286人。
  最早在甘南传播基督教的当推英国人伊斯顿。他于1860年先到卓尼,住在寺台子杨姓家中,通过卓尼土司在卓尼附近开展传教活动。1896年,美籍传教士席汝珍、熊门林(女)、郭尚质(女)、英籍牧师克省悟等4人由西安来到临潭旧城。初来住城内一旅店中,即开始传教。首先接受基督教的人为当地汉民周肇南、袁氏、邱氏等人。周将自己的房屋作礼拜堂用。继于旧城西城壕购买坟地1块,随后又购得房基地1处,连成一片,修建礼拜堂、宿舍、讲堂、灶房、马厩等设施。其形式既有西式楼房,亦有中国大屋顶式建筑,颇具规模,以利扩大基督教在当地群众中之影响。
  面对全民信仰佛教、伊斯兰教的藏、回群众,他们首先大力宣传耶稣救世、行浸礼、做礼拜等活动,一面搞救济、办慈善,以医传道。并在门口贴上“饥渴赴义者来饮生命水,劳苦负重者快登福音门”的对联,但收效甚微。他们只得先以汉族聚居地为重点,以临潭县的新城、卓尼县的羊巴、录巴寺等地发展教徒,建立教堂。进而在旧城建立了“中国基督教宣道会华西部委办”,管辖岷县、陇西、临洮、临夏及临潭、卓尼的传教活动。
  1909年,克省悟在卓尼下城门马家设立福音堂,继于1916年购买马家附近房屋土地,扩大地盘,修建了礼拜堂及宿舍等。1909年,美籍传教士孙守诚等人,在新城南门河桥头占用公地修建了6间西式楼房,在新城西街购买方姓人家的房基地1处,修起礼拜堂,进行聚会传教活动。
  这些外籍传教士,在购地建教堂的同时,也建起了自己的坟茔。如席汝珍、克省悟等人在卓尼购得藏族赵僧纲的录巴寺1处,改建为耶稣教堂,并在教堂背后,修成坟茔1处。凡附近地域的外籍传教士及其亲属死后,不分男女老幼皆葬于此,并立碑石,用英、汉、藏3种文字勒铭。据建国前的不完全统计,此墓地葬有:美籍传教士熊门林、郭尚质(两人均于1908年因瘟疫故去),华西部委办长美籍传教师裴文华(1937年病故兰州,葬于此),美籍教士新普送(席汝珍)之子新振华(1932年路过甘肃华家岭遭劫殒命)也葬于此墓地。
  外籍教士在甘南的活动多次受到甘南各族群众的抵制,乃至被驱赶出境。早在1898年,德人赫尔德乐由贵州到碌曲拉仁关、西仓一带活动,被当地群众驱逐。同年,英国人僖得生一行3人,由青海同仁到达夏河活动,即被逐出境。1898年,英籍克省悟一行3人到夏河,被当地群众及拉卜楞寺僧驱赶,不让居留。1902年,席汝珍(新普送)、克省悟一行4人赴卓尼活动,亦受阻,后疏通当地土司,方才立住脚跟。
  为传播基督教教义,传教士们在汉区立足之后,即设法进入牧区。吸取前面的教训,他们改变方式,学汉藏语言,穿藏衣,取藏名,宣扬藏、回、汉教与基督教“同为一源”之说,多次进入草地,并将其经文译为藏文,印成彩色画片、小册子赠给藏族群众。辛亥革命后,先后到甘南草地活动的外籍教士有: 汪肃鹤、胡启华、海映光、谭振帮、德克尔、韩淮道、孙守诚、吕成章、贾牧师等均系美籍,还有美籍女教士熊门林、郭尚质、何教士、甘教士、巴教士、高格菲教士、斐教士(斐文光之妹)、吕教士(吕成章之女),挪威籍教士饶约翰等。美籍传教士格雷布诺,学习藏文,取汉名季维善,给其妻取藏名得吉草,长子取藏名贡去乎金巴(汉名神保存),次子藏名贡去乎金排(汉名神保全)。美籍牧师维格纳取藏名谢日布刀吉、汉名魏雅格。他们疏通当地土官头人,以便开展活动。新普送之子新振华,熟悉藏文,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身着藏服,曾深入到拉卜楞寺、玛曲欧拉寺宣传教义。胡启华赴合作,艾名世去郎木寺,海映光前往循化,孙守诚深入迭部、常住卓尼,而季维善则在拉卜楞下塔哇张家店布道讲经。1921年,季维善等在拉卜楞上层人士的支持下,以每年向拉卜楞寺交房租510串铜钱为条件,由该寺供木料、劳力,在拉卜楞之河南村建起神召会教堂、宣道会教堂各1座。在黑错(今合作)、阿木去乎、郎木寺等地相继建起教堂。并在大夏河对岸修成西式楼房1幢,胡启华在合作亦建成楼房1座。虽然能在藏区立足,但教徒寥寥无几。因此便以免费医疗、低息贷款和兴办各类学校的方式扩大影响,宣传教义,发展教徒。1911年,教会在旧城教堂内附设高等女学堂1所,校长由美籍牧师吕成章兼任,教员有王汝器、周凤林(周肇南之子)等。1912年女校迁往岷县。1914年,又在录巴寺教堂内附设高等小学校1处。校长张露天,教员陈维新(均系临潭籍教徒),学生袁鼎三、赵海山、石光林等20余人亦为教徒。1919年,高小迁往临洮,录巴寺只留初级男校1所。除按当时中国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材教学外,规定无论信教与否,每周必听2小时的“圣经”,逢礼拜日要作礼拜祷告。此外,在遇天灾人祸时搞社会救济,如1929年,临潭因马尕西顺之乱,教会于次年发给当地藏汉族生活特别困难户每人1块白洋(共发4000元)。
  二、基督教在甘南的教派之争
  来自各国的基督教传播者,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但由于教派不同,又不时产生分歧,有时斗争还很激烈。境内教派有宣道会、神召会和安息日会。
  临潭、卓尼一带的传教士,均奉基督教宣道会(新教)的差遣,但在1913年,席汝珍与克省悟产生教派分歧,席被克撤职回籍。席回美国后,加入基督教神召会,重返旧城,取名新普送(其意为重新将福音普遍传送世人),在岷县设立了神召会,广泛宣讲神召会宗旨,与克省悟的宣道会对峙起来。新普送将原宣道会定的传道员月薪由5两白银增加到8两。这样宣道会的传道员纷纷改投神召会门下,神召会的信徒日增,势力渐大。新普送即在岷县大南门外购地修房,内设贫儿园。在临潭旧城南门建教堂1处,并在新城、羊沙、戚旗等地借民房做礼拜。舟曲县虽系藏族聚居之地,但因地邻汉区,基督教的传播也不亚于临潭、卓尼。1926年,美籍牧师陈维德、岷县籍传教士孟明世、蒋得明等在西固(即今舟曲)成立了神召会。到1936年,已在城关、巴藏、大峪、瓜咱、丰迭等地相继建起了神召会的福音堂。祖籍西固巴藏村的马文彬,受岷县神召会差遣,赴西固巴藏传教,在1948年时即公开与岷县神召会分庭抗礼,建立了 “中华基督教会”,1950-1954年,脱离外国教会的控制。1949年前,西固官亭设“内地会”,经沈定海等人的组织动员,于1949年改为“中华基督教支会”。
  三、1949年后基督教的活动及现状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英、美传教士纷纷撤走。临潭、卓尼一带的基督教的活动则由信徒李畔云、夏世彬、王茂德、候克卿等人继承。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新教徒2户、2人。1958年甘南地区平叛反封建斗争以后,暂时停顿下来。1961年以后又开始活动。各差会每晚一次小礼拜,7天一次大礼拜。1962年曾举行大型集会5次,每次最少在40人以上,多者达200多人,时间长达3天以上。关于差会教堂,因教徒不多,居住分散,加之1957年省基督教会有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决定,所以未开放。但对教徒个人的宗教活动不去干涉。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州共有基督教徒137户、273人,“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同其它宗教一样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限制基督教在藏区的发展,而且有不得跨地区进行宗教活动的规定,但在部分农区仍有较大发展。截止1990年底开放基督教堂3处,设活动点9处,自设活动点26处。共有神职人员100人,其中:牧师3人,教师1人,长老25人,执事71人。有基督教徒3763人,主要分布在临潭、卓尼、舟曲、夏河、迭部等县。
  四、基督教的内部组织及宗教节日
  基督教各差会一般设有长老、执事、监督等职。长老负责传教、教务事宜, 执事负责财经,监督有监察教徒作风之责。
  复活节是基督教最主要的节日,纪念耶稣复活,吋间在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星期天。
  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日。时间为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圣诞节纪念耶稣诞生,时间为每年12月25日。
  主日即圣日,为每星期日。
  此外,还有许多节日,由各差会自行举行。
  各差会每年或两年开1次年谊会,每年开1次奋兴会,会上传道洗礼,各地负责人参加。
  此外,天主教等在临潭、卓尼一带亦曾传入,但未传开。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复活节
相关专题
受难节
相关专题
圣诞节
相关专题
主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