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7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源流
分类号: D635.42
页数: 47
页码: 1687-1733
摘要: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古印度通过西域及东南沿海传入中国。其主要特征是将梵文经典译为汉文,以汉语传播的称为“汉语系佛教”或汉传佛教。甘南州内信仰汉传佛教者为数不多。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源流

内容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古印度通过西域及东南沿海传入中国。其主要特征是将梵文经典译为汉文,以汉语传播的称为“汉语系佛教”或汉传佛教。甘南州内信仰汉传佛教者为数不多。而从古印度经喜玛拉雅山传入西藏后,逐步传至其它藏区和蒙古地区的,习惯上将梵文译为藏文,以藏语传播的佛教,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藏区影响较大,不仅波及政治、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独特的政教合一制度,是甘南州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
  公元七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通过尼泊尔传入藏区。传入甘南的文字记载见于《洮州志》重兴寺碑文,“洮,古边地也,出城之域西二十步许,有寺焉,曰'竹当恰盖',番名也。寺创于唐,自唐而宋,千年有余,其名不替,循故事也,迄至国朝洪武十六年,寺重修,改名重兴寺,敕赐也。”可见藏传佛教在唐朝就已传入甘南地区。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赞普郎达玛为了独揽大权,利用人民不堪重负的不满情绪,排斥把持政权的贵族,摒弃佛教,兴苯抑佛,拆毁寺庙,放逐僧侣,迫使许多僧侣纷纷避居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因此得以在甘南地区广泛传播。
  甘南藏区群众,最早信仰苯教,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便次第出现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派别。
  (二)教派
  宁玛派按甘南藏语之发音,又称“娘玛派”,教徒称娘玛哇,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派。宁玛派是八世纪时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等弘传的,因而该派尊奉莲花生为祖师。宁玛派重密宗而轻显宗,专事诵经吟咒和埋伏藏的形式修习传承。派别名称是与后弘期产生的教派区分,而将前弘期的佛教称为“宁玛”,意为古旧。该派僧人因穿赭红僧衣、戴红帽,汉族人则俗称“红教”。宁玛派重密宗,以师徒、父子传承,以分散发展为主。由于宁玛派经典传承不甚严格统一,加之宗教活动与发展僧徒以分散为主,故发展缓慢。宁玛派在甘南的传播,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是在唐朝晚期吐蕃郎达玛抑教之时,西藏僧侣辗转逃至安多地区的湟水、黄河、洮河流域,有僧人曾修行于聂贡智噶尔(今夏河县甘加乡白石崖洞),而寺院的创建见于同一史籍者已至北宋。
  宁玛派在甘南最早建成的寺院是位于今临潭县流顺乡的叶尔哇寺,该寺由阿底峡大师、太赛仓彦的弟子建成并加持。
  噶举派噶举派在南宋宁宗时曾在大夏河流域传播。见诸史籍者有西藏佛学家希杰决鲁派女僧玛久拉仲于藏历第三胜生木龙年(1184年),曾率徒携经籍法器等抵达雅尔莫合隆山沟(即今夏河县王格塘尔之德尔隆沟脑)掩埋了伏藏。其后,止贡噶举派的久殿贡保(1143〜1217年)的亲教弟子仁谦桑保、曹玉格年、宗喀道让等颇有成就的瑜伽学者三人,为了传播止贡噶举派的教义,莅临安多地区,途径郎木寺到达雅尔莫合隆,住锡修禅。他们在原铁匠炭窑之处(今称迪德尔山)一反常规方向建造了一座佛塔,在一座形如白海螺的山头埋下了许多伏藏,并于直合拉贡保山筑了几个镇地石堆和“拉布则”(祭祀山神处)。止贡噶举三大学者住锡期间,当地西果尔村的密乘瑜伽师年保拉杰拜在仁谦桑保的门下,其于藏历第四胜生水马年(1222年)在三大学者修持的故址建小寺一处,这座小寺称德尔隆寺。德尔隆寺在1558年后改宗格鲁派。现在,甘南境内已无噶举派的寺院。
  萨迦派萨迦派的创始人贡却杰波于公元1073年,在自己的家乡西藏萨迦(意为灰白土)建寺,以地命寺名,并得教派之名。因萨迦派寺院外墙均涂以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横条纹,故汉族称其为“花教”。其教派主要弘扬道果,传授密显教法。
  公元1244年(宋淳佑四年)蒙古忽必烈为忏悔征服大理及南宋的暴行,派其子阔端与萨迦大德八思巴北行,倡导自皇宫直至西南方向建成108座寺院。八思巴的四大弟子把安多南部的苯教分别改宗为萨迦派。公元1253年,忽必烈在六盘山接见了八思巴,接受了佛教,他采取“用其俗而柔其人”的策略,尊八思巴为国师。于是在青藏高原皇帝之诏与国师之命并行,萨迦派随之兴盛。萨迦派的传入,以卓尼大寺(即禅定寺)之建立为标志。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萨迦法王八思巴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见。1254年途经卓尼,他见其地山川灵秀,遂命精通经典、具有功德的萨迦高僧西绕益西在此建寺弘法,作了建寺树塔的具体安排,并赐许多所需之物,创造了建寺条件。因寺址外原有一株高大奇特的马尾松,寺院就以马尾松的藏语音“卓尼”作为名称,卓尼之地名亦随寺而称。西绕益西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先后建成吉祥集密佛殿、佛塔和释伽佛像,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同时与当地的苯教、宁玛派经过一番斗争,使萨迦派在甘南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寺侧的宁玛派小寺也随之废弃。卓尼大寺遂成为藏传佛教之信仰中心,直至明代天顺年间,始改宗格鲁派。
  格鲁派十五世纪宗喀巴改革宗教,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它是西藏佛教各教派中最后兴起的教派。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藏语中亦有“黄帽派”之称,而汉族人则称其为黄教。格鲁派主张不分显密,必须严守戒律。由于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格鲁派迅速上升为具有领导地位的教派,形成了完整的政教合一制度,同时以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为代表,在藏区形成了数以千计的活佛转世系统,拥有广泛的信教群众。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次第建成。到清代,甘南各地的寺院,几为格鲁派所统辖,其它教派的寺院则日趋衰微。
  二、藏传佛教寺院
  (一)拉卜楞寺属寺
  1.政教两权统归拉卜楞寺管理,并由拉卜楞寺派更察布(代表)和吉哇 (总管)、赤哇(法台)管理属寺及其所属部落一切政教事务的寺院21座。2.教权属拉卜楞寺,并由拉卜楞寺派赤哇(法台)或经师、僧官、更察布 (代表)管理教务的寺院有33座。
  3.与拉卜楞寺在宗教上有密切关系,但拉卜楞寺不直接管理其政教事务的寺院40座。第一章宗教源流
  (二)禅定寺属寺
  1.委任世袭法台的属寺(3座)
  2.委派法台定期轮换的属寺(12座)
  3.隶属禅定寺但不委派法台的属寺(31座)4.隶属禅定寺的静修院(25座)
  (三)郎木寺属寺
  (四)德尔隆寺属寺三、重点寺院简介
  (一)拉卜楞寺
  1.寺院简史
  拉卜楞寺全名为“噶丹夏知布达尔吉扎西伊苏奇委琅”,简称拉章扎西奇。拉卜楞寺的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曾就学于拉萨哲蚌寺之郭莽学院,任过该学院法台,故康藏一带藏族群众又称为“安多扎西郭莽”(意为安多吉祥多门院)。
  拉卜楞寺座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端,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自第一世嘉木样奠基建寺,历六世嘉木样不断增修扩建,成为集殿宇、经堂、佛宫、佛塔、僧舍等组成的具有藏族特色的庞大建筑群,占地面积达一千余亩。整个建筑群体巍峨庄严、金碧辉煌,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青海蒙古和硕特前首旗亲王察罕丹津派员赴藏,敦请在藏修习的甘南籍高僧阿旺宗哲(即第一世嘉木样活佛)返里建寺弘法,阿旺宗哲于次年东返,选定大夏河滨之扎西奇地方为寺址开工兴建。先后建成闻思学院(俗称大经堂)和续部下学院。一世嘉木样曾于1711年被达赖益西嘉措赐郭莽额尔德尼诺门汗名号,1720年被清康熙皇帝册封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到二世嘉木样时建成时轮学院,医药学院经堂也动工修建。并积极扩充属寺,108寺的规模就在此时形成。二世嘉木样曾被西藏地方政府授予“具善明教班智达诺门汗”称号,清乾隆皇帝在1722年册封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呼图克图”。第三世嘉木样经手完成了医药学院的建筑,他曾被清道光皇帝册封为“扶法禅师”。第四世嘉木样时,建成喜金刚学院,清光绪皇帝曾颁赐“广济禅师”印册,袁世凯封他为“广济静觉妙严禅师”。第五世嘉木样建成续部上学院,并扩建了各佛殿,民国政府曾授“辅国禅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称号。拉卜楞寺先后历经六世嘉木样280余年的增修扩建,成为一处具有六大学院、四十八座佛殿及众多活佛宫邸、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
  2.寺院组织
  拉卜楞寺建立后,随着教区的不断扩大,属寺陆续增加,寺院组织机构也随之健全和完善。嘉木样一世在寺院初建时,指定了教务、事务、嘉木样食宿管理及杂务人员各一人。寺院建起后,设立法台主管全寺宗教事务,掌堂师负责执行规章戒律,领经师领导僧众诵经,吉哇(财务长)管理全寺财务,“郭尼尔(佛殿管理员)负责经堂的一切财产,形成管理体制的雏形。
  二世嘉木样为适应寺院大发展之局势,设立了教务会议(下议会)及嘉木样座前茶会(上议会)组织。上议会为嘉木样佛宫组织,负责嘉木样本人及佛宫有关事宜;下议会为全寺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全寺的宗教、政务、财务、外事和司法,首脑依然为嘉木样。上下议会开会时,嘉木样因事外出或商议一般问题时,嘉木样和总法台可派代表参加。这即为其后的嘉木样佛宫组织、或嘉木样座前会议以及嘉木样办公厅内专设嘉木样代表的由来。到第五世嘉木样时,寺院组织更趋完善。1940年,五世嘉木样对拉卜楞寺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改革,成立了由他亲自领导,总法台主持的办公厅组织(议仓),统辖全寺及属寺、部落的一切政治、宗教、军事大权,取代了嘉木样座前会议和教务会议的权力,使寺内权力高度集中。
  嘉木样拉章(佛宫)组织表磋钦措都(教务会议)组织表
  仲贾措兑(嘉木样座前会议)组织表
  议仓(嘉木样办公厅)组织表3.活佛
  拉卜楞寺院的活佛,除嘉木样大活佛外,曾有四大赛赤、八大堪布、十八囊欠之说,事实上,拉卜楞寺各种等级的活佛远不至此。根据其由来及等级高低,大致可分为一是在西藏噶丹寺任过法台者;二是在西藏郭莽学院及有关大寺任过堪布者;三是在发展宗教,如建寺等方面有重大贡献而被达赖和嘉木样封为赛赤者;四是取得格西学位的喇嘛,在拉卜楞寺及其属寺任过法台者;五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曾任大活佛的经师者。
  赛赤佛位有:贡唐仓、萨木察仓、德哇仓、霍尔藏仓、喇嘛噶绕仓、阿莽仓、赛仓。
  堪布佛位有:郭莽仓、嘉仓、德唐仓、堪布•诺门汗、堪臣•俄项格勒合仓、达龙巴达持、俊尕尔仓、襄佐堪布仓、昂藏仓呼图克图、华热哇仓、加派华仓、阿莽强哇仓、诺如仓、琅仓、努古仓、贡却桑盖仓。
  相当于堪布佛位的有:江若仓、雍曾仓、惹仓、念智仓、索智仓、热旦加措仓、哲贡巴仓、霍尔仓、加夏茸仓、高达仓、洛藏金巴仓、俄项扎西仓、色拉仓、觉拉仓、拉然巴仓、居尔洪仓、达隆且仓、郭察仓、托古仓、措都仓、达格仓、更登达吉仓、多华尔参巴哇仓、达让仓、拉考仓、夏秀仓、作格多丹仓、甘珠尔哇仓、姜夏尔仓、察科持、却藏仓、措卡哇仓、阿木去乎仓、麦西木道仓、达尔干堪布仓、年妥焦巴哇仓、贡哇仓、华热赛尼仓、剌嘛彭措仓、轿卡尔仓、贡秀仓、久格仓、强木格仓。
  属侧席地位的活佛有:赛理仓、特尔玛仓、三木卡丁科尔仓、丹仓、韩仓、岗卡仓、柔扎仓、恰骨仓、耶尔哇仓、加夏茸强哇仓、则卫参巴哇仓、章哇仓、江总仓、扎油仓、松巴仓、郭察仓、尤加仓、华然达隆仓、郭烈仓、西仓夏茸仓、苏通仓。
  地位在侧席之上,堪布之下的有光日仓(女),她在拉卜楞寺建有佛邸,但不能在拉寺学经,遇重大集会时有她的位置。
  因活佛等级不同,权力有大有小,其居住乘坐、佣人、布施等均以他们的地位来定。譬如嘉木样大活佛可乘八抬大桥,赛赤、呼图克图、堪布虽也可乘,但只能在寺外乘轿;嘉木样及各赛赤佛邸的外墙可涂黄色,堪布级的只能涂红色;堪布级以上的佛邸可修楼房、高大门,并允许嵌饰斗拱,彩绘油漆,以下则不可。使用佣人也是从50余人逐级减至四、五人。
  4.法会与纪念日
  拉卜楞寺的定期法会较多,大型法会一年有7次,其中以正月祈愿法会(毛兰姆法会)和七月说法会(敦贝柔扎法会)的规模最大、最隆重。届时,来自甘、青、川、内蒙等地信徒聚集一起,欢度节日。
  (1)祈愿法会自正月初三夜起至正月十七日结束,历时15天,法会期间,寺院大法台亲临讲经,全寺僧人每日到大经堂诵经6次,其中晨辩与晚辩是在辩经场考取“然卷巴”与“多仁巴”学位的答辩会。会期还要进行下述几项活动。
  正月初八放生节在图丹颇章院内举行,届时,让群众参观寺院所藏之珍宝,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牲畜系上彩绸,洒上净水后放生,被放生的牲畜,任何人不得猎取。
  正月十三亮佛会在寺院斜对面南山麓的亮佛台上,将长约54米,宽约24米的弥勒佛象展示供观瞻。僧众诵经,群众肃然默祷。
  正月十四法舞会在大经堂门前举行。参加舞蹈者戴面具佩饰,在乐队伴奏下,表演情节舞蹈,意为驱魔镇邪,使新的一年吉祥平安。
  正月十五晚酥油花供灯会各学院僧众用酥油彩塑各种佛像、历史人物、花卉果蔬,固定在支架上陈列,前置铜制酥油灯,灯光使油塑更加艳美,游人争相观赏。
  正月十六“转弥勒” 寺僧抬弥勒佛像,乐队伴奏,绕寺一周。正月法会即告结束。
  (2)七月法会从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每日聚会7次,法会主要内容有:
  宗教辩论每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为时两天。首日由大法台讲经,学院法台质疑,次日由学院法台讲述,大法台提问,互相对答,滔滔不绝,以示任法台者具有高深的学问。从七月初一开始,每日早、午即开展佛教哲学的辩论,参辩者为六至十二学级的优秀僧人和各班级中有地位的活佛,以及当年 “然卷巴”学位的获得者。
  七月初八米拉劝法会是日晨,先在大经堂后亮佛,同时在冬季讲经台陈列历辈嘉木样佛及其他大活佛的遗物。午时在广场演出圣僧米拉日巴劝化猎人贡保多吉的佛教舞剧。
  (3)四月会(娘乃节)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成道、涅槃的纪念日,以闭斋(禁食)和转嘛呢经轮为主要形式。是日寺院全部开放,让僧俗人众朝拜。九月二十三日也举行一次规模较小的“娘乃节”。
  (4)燃灯节每年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经堂换置新供,屋顶置灯,焚香膜拜。以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宗喀巴的两名高足弟子以及嘉木样二世的圆寂日都在十月二十五日前后,故拉卜楞寺燃灯节为三天。
  (5)二月法会从二月初四开始至初八日结束。初五为一世嘉木样圆寂日,寺僧诵经祈祷,入夜各建筑物顶上置酥油灯以示纪念。二月初八亮宝,由僧众各持一件名宝珍器绕寺一周后,列置讲经台,供人观瞻。
  (6)时轮金刚法会在三月十五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后,讲授金刚本源之日。
  (7)禳灾法会九月二十九日举行。由四十余名表演经验丰富的人戴面具,在乐队伴奏下跳法舞。
  (8)历世嘉木样圆寂纪念日活动一世为二月初五;二世为十月二十七日;三世为九月初六日;四世为二月二十二日;五世为二月二十三日。
  (二)禅定寺
  1.寺院简史
  禅定寺,藏语全称为噶丹谢周当增达吉琅(兜率论修禅定兴隆洲),亦称卓尼大寺。座落在洮河北岸卓尼县城北的台地上,建成于1295年,历经十九代杨土司鼎力支持,苦心经营,不断增修,外有城垣围护,内有佛殿层叠,一度曾雄伟壮观,为甘青藏区三大佛教寺院之一。但自民国初年起,屡遭战乱,几度兴衰,到十九代土司杨积庆时重振宗风,直至共和国建立初。“文化大革命”期间,夷为农田。1980年重修,国家投资30万元,群众捐资10多万元,修建大经堂、佛殿63间,僧房43间,僧众123人。
  晚唐时,吐蕃朗达玛抑佛,僧人外逃,有的逃至洮河流域修行传教。《安多政教史》记载:卓尼山后之叶尔哇寺建于北宋,卓尼宁玛寺当在其时建成。蒙古汗国占领西北后,萨迦法王八思巴应忽必烈之邀途经卓尼,见此处风水极好,乃留其随员萨迦巴“格西”西饶益西负责建寺事宜。西饶益西经过与宁玛派的斗争,于1295年建成卓尼寺,因将原址高大的马尾松做了大殿柱子,卓尼藏语称马尾松为“召乃”,汉语译写为“卓尼”,寺院因此得名,地名亦随寺名而生。寺建成后,得到杨土司始祖些地的支持,寺院得以发展,特别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些地献地内附,明王朝封些地为卓尼土司之后,便开始了“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历史,如遇独子,则身兼二职。明朝天顺年间卓尼寺堪布仁钦龙布(第三代土司扎什布之弟)赴藏学经归里,将寺院改宗格鲁派。寺名亦改为噶丹谢周林(译为兜率论修寺),自己坐主法台,制定了严密的寺规,使格鲁派教义发扬光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阿旺赤勒加措被康熙皇帝封为“大国师”,并赐“禅定寺”匾额,从此卓尼大寺改称禅定寺。到杨汝松任土司时,刊刻了举世闻名的卓尼版《大藏经》,耗银33631两,禅定寺因之名冠藏区,成为卓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寺僧众达3100余人。公元1927年后,三马(马仲英、马廷贤、马尕西顺)相继起事,使辉煌的禅定寺及其珍贵文物,特别是大藏经印版化为灰烬,寺院从此衰落。以后虽经第十九代土司兼僧纲杨积庆重建,新建四大经堂及佛殿.但入寺僧人总不及前,仅400余人。杨积庆被刺后,年仅4岁的次子杨丹珠继任寺主,民国政府授“辅教普觉禅师丹珠呼图克图”衔号。此后,又续建了天文历算学院、法舞学院及佛塔、佛殿等建筑,直至共和国建立。
  2.组织制度
  禅定寺最高负责人为僧纲,总揽全寺宗教教育、行政、司法等项事务。僧纲为世袭,僧纲之下设三套组织(1)戴哇雄,简称“戴”(即僧官衙门)。“戴”下设大小头目,大头目主管寺本部行政事务,代表寺主办理属寺事务。大头目下设班头2人,负责监察全寺僧人持戒情事。班吏5〜10人,负责各地递送通知、传人等杂务。(2)坐床喇嘛办事处,简称“喇”,即通称的赤哇(法台),管理全寺宗教、法事活动。(3)尚署组织是吉哇(总管)办公处(卓尼方言读吉为“西”),简称“西”,是办理寺本部各学院事务的行政机构。设大管僧1人,负责判理案件和维持寺院秩序。下设17米那(按僧人籍贯把禅定寺辖境分为17个教区,米那为该教区代表)负责本教区各项事宜。尚署下还设吉哇(总务处),包括总务人员、会议人员等。
  禅定寺宗教组织系统表禅定寺行政组织系统表
  3.活佛及高僧
  禅定寺自仁钦龙布改宗格鲁派起,共有6任专职堪布,他们分别为:仁钦龙布、阿旺赤勒加措、洛桑旦巴加参、俄旺凯宗加措、贡去乎达木曲加措、罗桑丹增陈勒加措(杨丹珠)。
  禅定寺的转世活佛有6位。他们分别是“嘉当仓、伊犁仓、德哇仓、古雅仓、麻当仓、宋堪布仓。
  获法台地位的高僧有6位。他们是贤扎拜老、客格拜老、道索拜老、坚扎拜老、智子拜老、岳撒拜老。
  4.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
  (1)正月祈愿大法会为期15天。正月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给佛尊献酥油花,十六日跳法舞,密宗院诵“吉卜尔”经,送“施食”,举行镇魔驱邪仪式。
  (2)三月春季中期经会为期15天,各扎仓分别举行。
  (3)四月法愿大法会除诵经外,举行密宗答辩考试、晒佛、抬弥勒佛绕寺、密宗院用彩砂制作集密佛坛城。
  (4)五月加持嘛呢经会为期7天。各扎仓举行夏季经会。
  (5)六月发愿法会为期7天,举行财宝佛法舞及晒佛活动。
  (6)七月秋季经会为期1月。密宗院举行大自在佛坛城仪轨。
  (7)八月秋季中期经会为期20天,居巴扎仓举行怖畏金刚坛城仪轨。
  (8)九月毛兰木法会由显宗院主持。密显院举行沐浴开光加持大会。
  (9)十月二十五日法会纪念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
  (10)十一月冬季经会集体诵经1月。
  (11)十二月廿九日举行跳法舞、送施食、镇魔驱邪活动。
  禅定寺每隔3年,在正月十六日举行一次盛大的“打章噶儿”的神舞法会, 是日,在经堂前置一巨型大铁锅,内盛青油,用大火烧滚,在鼓、钹
  、法号声中,全寺喇嘛静坐上侧诵经,只有欠巴扎仓喇嘛戴各色面具跳法舞。稍后,一僧一手持黑色哈达,一手持人头骨盘将硫磺、食盐、白酒等混合物迅疾倒入滚油锅,一时声如雷震,火焰丈许,黑烟冲天,甚为惊人。继将“施食”(用酥油炒面捏就的各种怪异形象)投入距寺200米的火堆,意为驱邪镇魔。
  (三)郎木寺
  1.寺院简介
  位于达仓郎木的赛赤寺(简称郎木寺)藏语称噶丹协珠皖嘎尔卓委琅,意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位于甘、青、川3省接壤地带的碌曲县郎木寺乡境。寺院依坡而建,朱墙黄瓦,参差错落,掩映于古柏之中。公元1748年,曾任噶丹寺第五十三任法台的坚赞僧格(1678〜1756年)创建了这座寺院。
  寺院初建时,河南蒙旗(今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亲王丹津旺舒克作为檀越奉献了寺址,并从其辖地奉献了香火户及草场。卓尼土司杨汝松、杨冲霄先后为寺院赠送了卓尼版《大藏经》、供器、乐器、僧人座垫以及一些寺属庄园、森林、土地等,并承诺作寺院的施主。四川辖麦加、热河东巴、郎哇等地呈献了第一批僧源,亦允诺作四季学期的施主。寺属部落双岔农牧区6部、阿拉5部、姜地3部、仓儒5部、章卫诺姜及塔儒贡哇2部、哲隆巴苏木泰贡切、迭部3部、以及麦加、博吾、旺藏、下木果尔、嘎尔娘、卡西、文巴、塔哇等也为建寺给予大力资助。坚赞僧格为第一任法台。他是碌曲县双岔乡秦科尔岗村人,曾在拉萨就读,深研佛理,取得然卷巴学位。55岁任噶丹寺法台,70岁返里兴建郎木寺,先后建起赛赤佛宫、讲经院,同时应合作寺之请求,多次讲经,善结法缘,佐•格勒嘉措和泽脱活佛即将合作寺奉献于坚赞僧格护持。坚赞僧格圆寂后,由出生于博拉部落朝套村(今夏河县博拉乡)的洛藏嘉参僧格 (1757-1849年)为二世赛赤佛;三世赛赤佛洛藏嘉华丹增僧格(1854〜1876年)是夏河县科才人;四世赛赤佛洛藏丹增僧格(1877〜1939年)于二世同出一家,曾兴建时轮学院和印经院;第五世赛赤佛洛桑南杰龙仁桑盖,1938年生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热河东巴,现任甘南州政协副主席。
  2.寺院组织
  郎木寺内的组织系统是在大活佛郎木赛赤佛之下有活佛7名,堪布3人,派往外寺的法台6人,磋庆喇嘛雄勒巴1人(大经堂办事喇嘛),密宗上师1人,执金刚师1人,医学上师1人,拉热巴1人,大小领经师8人,格贵(执法僧)4人,大小吉哇23人(财务管理人员),印经院头领1人,磋都(议员)4人,更察布(寺院派出代表)3人,聂尔哇(管理员)1人。总计执事58人。郎木寺组织系统表
  3.寺院规模
  寺内建有闻思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印经院等5大学院, 还建有弥勒佛殿、马头金刚殿、护法殿、怙主殿、莲花生祖师殿、大金瓦殿、狮面母殿、大佛塔、大灵塔及以赛赤佛宫为首的8大佛宫,下属寺院11座。
  4.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
  (1)正月祈愿大法会共12天。十三日亮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宣讲嘛呢经论。十六日抬弥勒佛绕寺等活动。
  (2)七月法会跳法舞。
  (3)十月五供节共5天,奉祀万盏供灯、嘛呢丹丸修供、跳法舞。(4)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抛施食法会共5天。
  (5)历世赛赤佛圆寂纪念日。
  郎木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80年国家投资修复开放。
  (四)德尔隆寺
  1.寺院简史
  德尔隆寺,藏文全称为“德尔隆意嘎却增琅”。寺址位于夏河县王格尔塘乡境内,寺院依山面水,环境清幽。寺名因所处地之山谷而得名。
  德尔隆,汉译为宝藏谷。其处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传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玖拉仲掩埋伏藏之地。她之后,又有止贡噶举派大师久殿贡保率弟子在这里修行传教,当地人密乘瑜伽师年波拉杰拜在其弟子仁谦桑保门下。年波拉杰于1222年在其师尊修行处建起信奉噶举派和宁玛派两个派别的小寺一座,从此,这座小寺一直由年波家族的后裔护持。传至年波释迦嘉木参时,他去西藏求学,朝觐了达赖喇嘛根敦嘉措,即接受了格鲁派学说。学成东返后,于1558年将德尔隆附近的帕旺静修院和达宗静修院归并到德尔隆寺,并建造了可容500人的大经堂,遂将寺院改宗格鲁派。改宗之后,仍沿袭原来的一些旧规,每年在寺主佛邸举行诵颂大密宗马头明王和密宗本尊金刚橛的仪轨。
  第一世嘉木样从西藏返回后,曾命弟子年波家族的僧人年波噶居维修德尔隆寺,并命为“德尔隆意嘎却增林”。嘉木样一世71岁时,根据玛玖拉仲的预言,详细了解了德尔隆的山水形胜及其附近地名,遂于1718年正月率徒亲赴仔细踏勘,找到山洞,命其上座弟子赛•俄旺扎西挖岀伏藏一宝瓶、无量寿佛像、白色法螺、经文等,并留下了摩崖铭文:“洞内伏藏挖掘已毕,复置布禄金刚宝藏”。嘉木样佛住锡期间,年波噶居将寺院奉献,嘉木样佛遂命赛•俄旺扎西 (即一世赛仓佛)主持其寺。由此,历世赛仓佛便成为德尔隆寺的寺主。
  德尔隆寺的寺主赛仓佛已历六世,依序为一世赛仓俄旺扎西(1678〜1738年)青海同仁籍;二世赛仓俄旺绛央扎西(1739〜1813年)夏河甘加人;三世赛仓罗桑扎西绕杰(1817〜1879年)青海同仁籍;四世赛仓罗桑扎西丹贝坚赞 (1880-1888年)青海同仁籍;五世赛仓罗桑扎西赤烈嘉措(1889〜1937年)青海同仁籍;六世赛仓罗桑华旦曲吉道吉,1938年生于青海同仁之铁吾部落。现任甘南州政协副主席、合作民族师专副校长、教授。
  2.所属教区及组织制度
  德尔隆寺原辖11个部落和11个属寺。11部落分别为郭宁部落、上牙首部落、下牙首部落、曲奥部落、合作部落、上卡加部落、下卡加部落、隆哇部落、上南木拉部落、下南木拉部落。11个属寺为上卡加寺、下吉寺、佐尔盖旧寺、阿强尕寺、隆哇尕寺、沙沟寺、沙沟尕寺、崖玉寺,以及卓尼的尚冶寺和青海同仁的瓜什则寺。
  德尔隆寺仅是赛仓佛之住锡地,该寺与其它属寺权利等同,无权对所属部落及寺院发号施令,只有赛仓活佛系统才是处理辖区政教事务之中枢,赛仓佛以属部、属寺的远近施行有效的管理,对外县外省的寺院派自己的代表(更察布)进行管理。遇有重大事件,由赛仓佛邸的大法台发出通知,召集部落头人及寺院寺主商讨解决。
  赛仓佛是宗教领袖,下设经师以教授活佛,并可代表活佛处理诸多宗教事务,故须推举品德学问超众者任之,任期3年,亦可连任。活佛家人则负责活佛的日常生活。经师之下所设的“乃端”是全寺僧人的教师,推荐治学严谨的高僧担任,任期3年,亦可连任。乃端之下设翁则、格贵2职,翁则由学问高深、声音洪亮者充任,格贵负责教规僧纪的遵行。
  德尔隆寺宗教组织表
  赛仓佛同时又是掌管属民的首领。其下设襄佐1人,协助赛仓佛掌管全部行政事务,襄佐在所属部落推选,但须是僧籍,且要德才兼备,深孚众望,可由赛仓佛直接委任或由属部推举数人,由赛仓佛遴选。襄佐任期3年,亦可连任。襄佐之下设更察布8名、聂日哇1名、磋都1名。更察布是活佛派往属寺、属部,管理财经、司法及军事的代表,任期3年;聂日哇即管家,掌握佛邸土地收入及属寺属部的行政、经济、司法。任职人员,凡办事不力者,可提前解除职务。聂日哇之下设吉哇2人,负责活佛的迎来送往;郭业1人负责管理佛殿财产、法器及供养,并兼佛邸之粮食出纳;措尼负责基层组织的管理。
  温布负责活佛的起居饮食,此职由活佛近亲担任。温布下设仲尼作助手,仲尼下设素洪负责活佛的饮食,拉德由俗人充任,负责活佛出行时的骡马车驾。素特巴为活佛的厨师。
  德尔隆寺行政组织表
  3.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在大经堂诵《度母经》。
  正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在赛仓佛邸诵读《大藏经》。
  三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金刚狮子法会。在寺院经堂燃千盏明灯,用彩色细砂堆制坛城,诵《怖畏金刚经》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后讲授时轮金刚本源之期。
  四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在经堂供灯千盏、净水千瓶、奉佛千尊、以纪念释迦佛祖。
  六月初一至初七日,僧俗男女聚集经堂诵嘛呢经,转经轮、绕转寺院。六月十五至八月初一,僧众每日在寺诵夏经,禁妇女人寺。
  八月中旬,择吉日在释迦佛殿诵经5天。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大威德法会,在寺内诵经、制坛城。
  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纪念宗喀巴圆寂法会,入夜燃灯万盏。
  十一月初八至十五日,在赛仓佛邸诵《贡保经》致请护法神。二十九日在经堂前跳法舞。
  腊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经堂诵《贡保经》致谢护法神。
  每年尚有不定期的诵经活动。
  (五)合作寺
  1.寺院简史
  合作寺(噶丹曲琅)俗称嘉木卡尔寺,位于自治州首府合作北端坡地,佛殿经堂鳞次栉比,前有现见解脱佛殿,俗称九层楼,碧瓦红墙,巍峨庄严,为合作地区一大景观。
  合作寺的兴建年代及创建人,有几种说法。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该寺由生于甘加察喀的大学者贝•希饶却丹兴建。贝•希饶却丹曾求学于西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格西,他返归故里后,在合作土官拉本的支持下,在土官的嘉木卡尔庄园旧址建造护法殿,此后,寺院陆续建成。另据传说,藏历第十胜生土羊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青海隆务的玛玛尔活佛彭措达尔吉,被合作部落的先祖录加贤后裔中的一土官请来,并布施资财,建起了1座静修院。藏历第十一胜生火鼠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圣嘎丹嘉措也曾住锡斯处修禅,并传授弟子。藏历土马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合作土官拉本和果佐百户2人,作为檀越,由贝•希饶却丹将静修院扩建,并广招僧源,规模渐大。
  藏历第十二胜生铁虎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恳请拉卜楞寺大活佛嘉木样莅临合作寺讲经,按嘉佛之意,建起了讲经院和禅修室。十三胜生土蛇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又请嘉木样活佛四大弟子之一的赛赤活佛(即郎木赛赤寺的创建者、曾任西藏噶丹寺五十三任大法台的坚赞僧格)在合作寺建立五部大论的讲辩论制,委任法台,制定清规。由此,赛赤佛成为合作寺的寺主,已传六世。合作寺鼎盛时,僧侣曾逾千人,现有僧人500余人,僧舍200余所。
  2.寺院组织
  合作寺院组织系统合作寺院的学制设置有《集兴学》3个班,《悟慧论》、《新论》、《般若》、《入中论》、《俱舍论》、《嘎热木》6个班,共9个学级,主要修习五部大论。
  3.合作寺的法会
  正月初三日至十六日为祈愿法会。
  二月初三日始,举行春季学期法会,为期1月。
  三月十七日开始,举行春季第二期法会,其中四月初一至四月初三为僧人辩经时间。
  五月十七日始,举行夏季学期法会,为期1月。
  六月十五日起,修夏安居。从二十二日起,举行5天的嘛呢丹丸修供法会;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举行多玛供施法会。
  七月法会从初一开始,为期12天。
  八月初三日起,举行秋季学期法会,为期1月。
  九月十七日,举行“嘎萨尔”法会,为期20天。
  十月二十二日,在宗喀巴圆寂日,举行为期8天的致祭佛事。
  十一月十七日,举行冬季学期法会,为期1月。
  十二月二十五日,举行为期5天的禳灾佛事。
  上述法会之外,每月初十依列举行大威德自入法会以及有关活佛圆寂纪念佛事等。
  (六)拉卜楞宁玛寺(宁玛派)
  1.寺院简史
  拉卜楞宁玛寺名为桑钦盟吉琅(意为密乘兴盛洲),汉语名“红教寺”,虽然宁玛派传入甘南的时间早于格鲁派,但这座宁玛寺却是由拉卜楞寺格鲁派大活佛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徐创建的。寺院创建时间为藏历第十五胜生铁龙年(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嘉木样于是年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在录堆乃果过香浪节时,吩咐建寺,嗣后于火猪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四月,让果穆塔尔活佛举行祈福消灾法事,并委任了这座寺院的格贵(执法僧)、翁则 (经师)、道吉增巴(法台),同时赠予白架裟、莲花生大师绣像、勇猛上师画像及法钹
  等,祝愿寺院与日俱盛。寺院的吉哇(管家)在拉卜楞大寺的香火户中选派,吉哇享有同红教僧人同样的特权。果穆塔尔活佛并创立了每月初十举行法事仪轨的传统。
  其时,宁玛僧人较多,但无聚会诵经场所,暂借河南蒙古亲王华交热丹的寝宫作为经堂,1906年,四世嘉木样将“菩提法苑”赐为经堂,名为“奥坚丹巴达吉林”(莲花生大师教法昌盛洲)。第五世嘉木样洛藏嘉样益西丹贝坚赞在世时,又多次为宁玛寺捐款,并划拨地址,让果达哇活佛加持地基,在拉寺曼巴扎仓(医药学院)的资助下建起经堂及净厨,委任格尔底活佛为首任赤哇(法台),并为其建成囊欠(佛邸)。五世嘉木样佛为新建经堂的僧人赠以僧衣、鼓钹等法器,并将经堂命名为“桑钦盟吉琅”。同时明示该寺为“俄化扎仓”(密咒学院),排列拉寺6扎仓之后。是故,该寺又被称作拉卜楞俄化扎仓。该寺的寺规也是由嘉木样佛制定的。
  宁玛寺共设3个班级,下班闻习全部经卷的诵读及诵读声韵,兼学朵玛(施食)制作,并习写书法。中班习文法《三十颂》、《正字学》、《诗学》等,上班闻习密乘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该寺先后出过周加、贡保才丹两位著名密咒师,在美国也有贡保才丹的弟子。寺院现有僧人30余众。
  2.寺院组织
  3.寺院的主要法事
  夏季学期诵颂八部佛经
  秋季学期念修《金刚撅法》
  冬季学期诵颂《狮面母法》
  每月上旬、下旬定期举行一些法事。
  (七)白固寺(萨迦派)
  1.寺院简况
  白固寺(又译作百果寺)位于迭部县多儿乡境内,是州内仅有的1座佛教萨迦派寺院。原属卓尼杨土司辖地。公元1780年四川秋吉寺的更登活佛来此游览,认为此地风水极好,若建一寺院必定会发展。1785年更登专程来多儿沟与白固、后西藏、然子3村的头人商妥建寺事宜,开始动工兴建,同时,从3村选派几十名青年去四川秋吉寺学经,学成返寺。当初白固寺院共辖白固、然子、后西藏3个村落。到1865年,寺僧已发展到百余人。随着寺僧的增多,寺院不断扩大,又辖四川省属的大业村和在尼傲的半个村子,共辖4个半村。到1958年时,该寺设备已臻完善,有经堂6座,僧侣210人,占本寺所辖4个半村总人口的27%。1958年该寺封闭。1981年重新恢复开放,现有僧众82人,经堂1座,僧房83间。
  2.寺院组织
  白固寺在宗教管理系统上设有压床(赤哇)、堪布、僧官、经头、吉哇等。分为3等,压床最高,是本寺最大的掌权者;第2等是堪布,是压床的行政内务官,压床依靠堪布处理内务,必要时也可代理压床职权,掌管全寺;第3等是僧官,管理人事组织;经头主持教经、学经、念经;吉哇专管寺院的财经杂务。按白固寺的规定,压床7年一任;堪布3年一任;僧官、经头、吉哇由压床、堪布任命或选举。僧官1年一任,经头3年一任,吉哇一般任期亦为3年。寺院各级官职由卓尼大寺及四川秋吉寺委派,按规定年限选任。称职者可以连选连任,也可升级。
  白固寺第一任压床是秋吉寺院委派的活佛次智木;到1958年的200多年历史中共有5位压床,最后一任压床是阿巴(公元1942年委任的)。堪布是阿扎巴,僧官是次智木尼玛,经头是巴旦次智木,吉哇共12人,每两人为1经位,分管6处。官却吉哇负责念官却佛经、大藏经的财务;桑德吉哇,负责念桑德经典的财务;格日吉哇负责念格日经时的财务;卜哇吉哇负责念卜哇经时的财务;措欠吉哇是专管各会期的财务官,格果吉哇是专管压床、僧官、经头、堪布等上层人士生活事务的财务官。
  白固寺寺院组织
  3.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
  正月曼洛祈愿法会12天,二月节度时庙会7天,三月格时庙会7天,四月尔九庙会4天,女南庙会14天,五月卡西玛庙会7天,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寺庙会45天,九月柔德庙会7天,十一月南九玛庙会7天。全年九次庙会共110多天,所需粮食32000余斤(其中大米1000余斤)、银元1100多元、铜钱500多串,酥油上千斤,还有茶叶、糖等。(八)拉卜楞觉姆寺(尼姑寺)
  1.寺院简况
  觉姆寺位于县城西侧之王府村后山腰,通称“宏仓俄”,与拉卜楞寺隔山相依,觉姆寺建寺仅60余年,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时(1920年)青海河南蒙旗一个称贡曲卓玛的蒙古族老尼姑(一说为里塘阿玛),经征得拉卜楞寺拉科仓活佛的同意,在宏仓俄山腰扎帐修行。后经拉卜楞寺的大施主河南亲王贡噶环觉夫妇和亲王之母施舍地皮资财,方在宏仓俄山腰辟地建起寺院,寺内有经堂1座,僧舍90余间,女尼人数增至500余人。在1958年的反封建斗争及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寺院被毁,女尼遣返原籍参加劳动。1981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来甘南视察,过问了尼姑寺的情况,后经六世嘉木样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于八十年代初复修寺院,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现有尼姑120余人。
  2.尼姑寺的佛事活动
  清晨5时起床念诵“喇嘛求巴经”(即向资粮田上师献供和意化供品的仪规)。下午2时习“多玛嘉则经”(即施舍百供经)和“喇嘛求巴经”。每月初一、初八中午念诵“娘乃求尕经”(即斋戒仪规)。初十集中念诵“仁增次合”(斋戒持明律仪颂偈)。二十一日念诵“至尊•金刚瑜伽母剔除病根仪轨•出世大吉捷经”、“瑜伽行母颂谒”。1月内集中念诵“嘛尼经”。
  每年的四月初一至十六日上午,集中念诵“娘乃求尕”和“守娘乃”(斋戒禁食,俗称闭斋),闭斋每月数次,每次第1天吃过午餐就禁食,第2天为守日,整日不食不语,第3天早晨开斋。坐禅闭观和斋戒多在冬季进行,是尼姑个人修行的主要项目。坐禅时,独处己室,门上标有谢绝来访的标记。此外,尼姑们要诵颂“泉经”,泉边也是她们修行的主要场所,每个信徒必须坐够108泉, 才算功德圆满。
  附:汉传佛教简况
  汉传佛教于汉明帝时传入中国。根据考古发掘及史料记载证明:南北朝时佛教文化已在甘南白龙江流域的羌汉杂居地传播,营建寺院。盛唐时,今州属的舟曲县境建有净胜寺(大佛寺)、石家山的梵严院。明初,舟曲县翠峰山重塑寺内佛像。“文化大革命”初期查抄的古籍中就有明天顺年间的经籍,被付之一炬。
  汉传佛教别称释门,释门也分宗派。舟曲县境内传布的为临济派,通过释门居士传播。汉传佛教在舟曲代有传人。先代人中,有的也曾求学印度,至今已传至17代。临潭在唐代就有佛寺,自唐而宋以至明清相沿一千多年。有僧纲王元顺主持僧纲司事务。《洮州厅志》载:光绪年间扁都有迎水寺,红崖有天竺寺,羊沙有中禅寺,安乐山有普朝寺.旧城有慈云寺等,僧正司牛广缘主持永灵寺(在今县治)。州府合作东山坡今建有二郎庙,有为数很少的信仰者,那是一个释道兼容的庙宇,庙内有居士宣讲佛经。
  第二节苯教
  一、苯教源流
  在藏传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之前,原始的土著宗教一苯教,已被甘南藏族的先祖们所信仰。苯教崇拜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山林水泽等自然物及自然现象,重祭祀、占卜、跳神禳解等。教徒一般在家作法事,口诵八字真言,以鼓为乐器,嘛呢经轮逆时针方向摇转,重大祭祀活动要杀牲,与后起之佛教不容水火。经长期的发展,苯教与佛教因历史、社会各方面的原因,相互吸收,苯教也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宗教理论,使苯教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土观宗派源流》一书中有如下记载:“在藏地佛教法日尚未升起之前,作为黎明使者的辛派,即称为苯教者,首先来到藏地”。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攻松潘,后连续出兵河、洮、岷、叠、宕等州,留下了不少信仰苯教的士兵及其眷属,苯教随之兴旺。佛教传入后,吐蕃王朝的统治者兴佛抑苯,苯教日衰。其后,苯教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藏传佛教也沿袭了苯教的一些仪轨,苯教经历了由笃苯到伽苯,再到觉苯的3个发展阶段,一直传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州属迭部县有8座苯教寺院,即乃尕寺、沙让寺、扎西寺、谢谢寺、卡让寺、咱日寺、那古寺、黑多寺。而夏河县的作海寺为毗邻地区规模最大的苯教寺院。
  作海寺位于夏河县甘加乡境内,为苯教奠基的350寺之一,相传其寺创建于藏历第一胜生之前的水虎年,即公元1002年,已历时900年。寺院的创建者为珠旺东尼夏普尔(尊称大禅师雍仲嘉参)。此后的500余年未见文字记载。直至藏历第十胜生年,嘎卫尔上师雍仲嘉参与则秀活佛希绕诞生,寺院遂形成了上下两个佛宫。之后,当地又诞生了曲杰嘉哇慈智穆活佛,又建了第三个佛宫,该寺在1958年前有大经堂1座,大佛塔1座,僧舍40多院,寺僧50余人,后遭“文化大革命”劫难。1981年重新修复开放。现重建大经堂1座,大佛塔1座,僧舍30多间,寺僧30余众。寺院拥有当地施主信徒千人及部分外地信徒。寺内有活佛、格贵(执法僧)、温则(经师)、吉聂尔(总管)等僧职人员。
  该寺的法事活动,主要有春季祈愿大法会(农历正月十五日),同时举行供佛法会,规模盛大;夏季举行“嘉哇嘉措”、“都智苏”修持法会;冬季举行消灾回避法事,跳法舞。此外,寺内还经常举行普明、普空、药师、时轮等法会,以及四大会供。每月初八、初十、十五举行抛食驱魔送祟法事;每月上旬、下旬举行长善净恶仪轨等修供法事。
  1990年底甘南州藏传佛教(含苯教)寺院统计表
  夏河县玛曲县
  碌曲县
  舟曲县卓尼县
  临潭县
  迭部县1990年底甘南州藏传佛教活佛登记表
  卓尼县(10位)
  夏河县(43位)迭部县(4位)
  玛曲县(10位)碌曲县(10位)
  舟曲县(6位)
  临潭县(4位)第三节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在甘南的传播
  伊斯兰教亦属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传入甘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曾途经洮州,其所率军人中的“探马赤军”,主要由中亚、西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炮手、贫民所组成,说明元时已有回族人在甘南活动。到明朝时,因“茶马市易”回族人开始在夏河一带活动,洪武十二年(1379年)沐英西征,带来大批军士定居洮州屯田,其中有很多回族将士一如留守洮州的六指挥之一的敏大镛即为回族。为满足部卒的宗教生活要求,明太祖下旨在洮州兴建清真寺(时称礼拜寺),洮州西门的礼拜寺便在此时修成,同期旧城(时称旧洮堡)亦建起礼拜寺。其时,洮州的伊斯兰教仅格底目一派,被称之为回教。
  清乾隆五年(1740年),华寺门宦的创始人河州籍马来迟到洮州传播虎菲耶学理,影响所及,洮州格底目的部分教徒改宗华寺门宦。伊斯兰教在其时渐趋兴盛。嘉庆年间,阿拉伯人丁祥在洮州州治(今临潭县新城)创立了丁门门宦。华寺门宦传至第三代马光宗时,已渐衰微,其教徒马葆真创立北庄门宦,并派其门生敏尚礼在道光初年为驻旧城主持洮州教务的“那伊布”,洮州北庄门宦由他弘传,发展很快,原来尊奉华寺门宦的教徒相继改尊北庄。敏尚礼子孙3代皆为“那伊布”,其孙敏士达生二女,一女招赘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之父马元为婿,马元生二子,一嗣其岳翁族系,姓敏名忠信,一即马启西。其时,北庄门宦正兴盛于洮州。
  咸丰四年(1884年)在拉卜楞经商的伊斯兰教徒人数渐众,回族商人达吾海买等筹资在夏河上塔哇建起清真寺。
  同治七年(1868年)穆夫提门宦传入;同治十一年(1872年)之后,哲赫忍耶教派传入。光绪十七年(1891年)临潭人马启西在今县治(旧城)创立西道堂教派。这一教派在短期内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清末民初,伊赫瓦尼教派传入。伊斯兰教在甘南发展至今,已有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等教派和哲赫忍耶、华寺、北庄、穆夫提、临洮、疯门、大拱北、毕家场等门宦,分属全州54个清真寺。二、教派与门宦
  (一)教派
  格底目格底目为阿拉伯语,意为古老,指遵行伊斯兰教初传时的教理信仰者,故称遵古派、老教、旧派等。其名称在前期主要区别于门宦,当伊赫瓦尼教派创立后,则把以前的教派统称老教。它又是与门宦并立的独立教派。
  格底目在教义上属于正统的逊尼派,在教律上属哈乃斐学派,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古老的一派,传入后,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是比较保守的一派。
  西道堂西道堂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立于甘南州临潭县的一个伊斯兰教派,也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伊斯兰教社团。创始人马启西(1857〜1914年)幼时学经于旧城(今临潭县治)上寺,后转入私塾,随当地名儒范玉麟、范绳武学习数年,在巩昌府(今陇西)考中第四名秀才。返家后闭门攻读,对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王岱舆、马注、马复初等所著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大化总归》及刘介廉的《天方典礼》、《五功释义》等论著潜心研习。1891年在自己家中开设私塾“金星堂”,在讲解《四书》、《五经》的同时,传播宗教知识。1898年又在达子沟北庄门宦的“拱北”设帐讲学。1901年脱离北庄,流动传教,正式宣讲刘介廉学说。后赴圣地阿拉伯朝觐未果,回国后将“金星堂”改名 “西道堂”,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马启西创建的伊斯兰教社团西道堂,是在中国实践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教人)所倡导的“乌玛”制度的宗教团体,其核心是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它破除了传统的仅仅以血缘家庭或部落为基础的单一联结方式,扩大联结范围,把教民团结在“乌玛”内部,形成一种以宗教维系的经济群体,把追求精神归宿的心灵向往和世俗生活的事务态度结合起来。在发祥地临潭,鼎盛时期有400余户、千余人在道堂内过着集体生活,另一部分居住县境内的10多个农庄,过的也是集体生活,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平等消费,其成员之生产、生活、教育、婚丧、瞻养等项均由道堂支配,所有属于道堂的经济收入均为公有,用于道堂建设、教育及一切公共事业。而大部散居甘、青、川、新、宁等省区的教民,则过着一家一户的生活,经济上相对独立。西道堂第三任教主马明仁曾提出农、林、牧、商、学并举,以实现“乌玛”制度,获得一定的成效。1945年前后,为西道堂发展的鼎盛时期,已有10余处农庄,耕地近万亩,参与千余人;林场多处,总面积数万公顷;商号10余个,分布10多个省(区);商西道堂组织机构表(1949年)
  队20个;牧场牲畜存栏数最高时达2万头(只);道堂内设毛皮加工、酿造等各类作坊28个。西道堂集体生活方式历经68年(1890年〜1958年),在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时才告结束。
  西道堂以根据清真教义,并祖述清真教正统,以宣扬金陵介廉氏主张和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为宗旨。在宗教方面,笃信“真主独一”,尊奉《古兰经》、《圣训》,两世并重,严格履行“天命五功”、“人道五典”,实践“三乘之道”,坚持“六信”,重品德、讲信义,主张遵守持以立教者,以清真至上之真宰维系人心同一之本善,发挥其巨大作用,修己爱人,至于爱物,以达到人人向善的目的。在礼仪方面,门宦教派的特点兼收并蓄,教主集权终身,但不世袭。上述主张,颇得汉、回、藏等各族群众之心,因之入堂者日众。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独特的一派,创教百年,教徒达数万人,遍及甘、宁、青、新、川等地。
  第一任教主马启西以教殉身;第二任教主为丁全功,亦遇难归真;第三任教主马明仁继任后重振教务,发展经济,兴办教育,建起清真西大寺,渐次发展,形成规模。第四任教主为敏志道,第五任教主即今之敏生光哈吉。
  西道堂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最高领导者为教主,在宗教上、经济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教主之下设教务、家务两个系统,下辖各行业负责人各执其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中共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西道堂由敏生光哈吉主持教务,继承传统,走上了一条新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西道堂经济文化再度兴起,现已走上由教民几家、几十家出资合作,联合经营的道路。它的两大支柱行业,一是连锁商号,共有30多个公司,分布在甘、宁、青、藏、川及苏杭地区;一是专业汽车运输队。现有东风牌卡车60多辆,每年向县财政上交管理费等费用60余万元。西道堂利用其部分收入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开办幼儿园、联合医院、救济贫困户、植树造林等。
  伊赫瓦尼亦为阿拉伯语,意为弟兄。教派创始人为今临夏东乡县果园乡人马万福(1853-1934年)。其教派最早被卓尼县申藏乡什路村人丁祥传布于临潭长川。丁祥曾负笈朝觐,返归后受马万福学说影响,开始传布伊赫瓦尼学理, 在临潭一带影响很大。1939年,原属北庄门宦的新城南门河清真寺在掌教马子祯的支持下转奉伊赫瓦尼。1944年,旧城的张永年、李云青等17户从北庄分出,在校场建成伊赫瓦尼清真南大寺。
  伊赫瓦尼强调教乘,不提倡道乘,身体力行五桩天命,不能由别人代念经文,为人念经不得收取报酬,教徒亦不得备饭招待。主张一人念,众人听,不高声赞圣,不探望拱北,不用《古兰经》而用钱转费提耶。
  (二)门宦
  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1681〜1766年)甘肃河州(今临夏)人。相传他曾在1740年前后到甘南的临潭传播虎夫耶学理,临潭的部分教徒即尊行华寺门宦。初为旧城下寺、卓洛下寺及太平寨寺,以后信仰者日众,至今华寺教徒占临潭穆斯林总数的40%。夏河亦有部分教徒。
  华寺门宦是教道并重的,马来迟晚年主张凭经立教,凡《古兰经》中有规定的则执行。华寺门宦的道乘修持只限于道统接替人和好道人士,不求所有教徒都遵行。在礼拜、做“尔麦力”、过节日时所念的各种经文都有详细规定。除念《古兰经》夕卜,还求多念《耶路提》和《冥沙勒》。晨礼后重视念《欧拉迪》赞词,埋葬亡人时,以《古兰经》转“费提耶”。
  丁门门宦是清嘉庆年间,由丁祥创立于甘南临潭县的一个门宦。丁祥之经名为艾布•凡塔亥,阿拉伯麦加人。他与弟坦直米迪•舍黑旦•通拉于乾隆、嘉庆之交,到中国南京一带传教,后辗转到甘南,落户临潭县新城西门。他们在阿拉伯虎夫耶道堂学习时的老师,是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的恩师之父,接受的是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学说,且持四大道堂的传教印信凭证及经典。定居新城后,又去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等圣地朝觐。回中国后,又频繁外出留学、传教,先后在新疆叶尔羌、博斯干等道堂进修,并赴也门、叙利亚等国传教,也在兰州、青海、蒙古、宁夏、新疆等地传授丁门学说。丁祥去世后,临潭新城、兰州桦林山、青石湾、宁夏塔桥、新疆班汗达迪、归绥城南及阿拉伯沙目(叙利亚)等地都建了拱北。丁祥长期在外传教,其弟坦直米迪及其子世福久居新城,丁祥即逝,其弟继其衣钵。坦直米迪仅生一女,在清同治六年十月变乱中与坦直米迪一起蒙难新城。坦蒙难后,由丁祥子世福接管教务。世福赴麦加留学17年,回国后在西北各地传教。世福归真后,长子占魁继掌教权,他亦赴阿拉伯留学14年,回归后在甘肃传教3年,又携弟占甲赴麦加留学7年。占魁兄弟殁后,由子丁述堂继承。丁述堂在1961年殁于青海民和,教权由其侄丁真悟继承。“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停止活动。
  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1772-1880年),因其籍临夏东乡县之北庄而得名。马葆真将其门生敏尚礼委派为主持洮州教务的“那伊布”,北庄门宦得以很快的发展。敏尚礼殁后由其子敏永禄继任,永禄逝后由其子敏士达接任,三代之后,北庄门宦渐次衰微。
  北庄门宦是教乘、道乘并重的,“老人家”(教主)必须履行五功,并取得新疆叶儿羌道堂的传教凭据(一若芝)始得传授教门。一般教民只有履行了基本宗教功课后,才能修持道乘。
  穆夫提门宦属虎夫耶的第二大支派,创始人马守贞(1663〜1672年)原籍西宁,后迁临洮,教下称为“高祖爷”。穆夫提门宦已传14辈,约在同治七年(1868年)传入临潭,时值太平天国革命风起云涌,陕、甘、青一带少数民族也举旗反清,穆夫提九代教主马云(1807〜1876年)率众千余,攻克临洮城,清廷出兵镇压,起义遂告失败。流落至甘南临潭的穆夫提教民有马、王、闫等姓,全部进入北庄上寺,一部分进入华大寺。西道堂创立后,部分教民又改尊西道堂,部分改奉了伊赫瓦尼。
  穆夫提在宗教修持上,提倡五项功课,同时注重朝参拱北、拜谒教主。在服饰上,妇女戴盖头或缠包头。在赞圣、念诵先辈教主时须燃香火。
  哲赫忍耶门宦哲赫忍耶为阿拉伯语,是公开、响亮、明显之意。创始人马明心。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反清起义失败后,巩昌一带的部分教民逃至临潭旧城,投入清真上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家川一带经商、逃难的哲派教民定居临潭,教徒渐众,哲赫忍耶的教义得到传播。
  哲赫忍耶除完成正常的教程外,修功办道的功课,主要是高声念诵清真言。每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安排专门时间念诵不同的经文、赞词和长诗,并把各种副功斋做为道乘的功修。
  除上述门宦外,散居全州各县的穆斯林还有信奉灵明堂、崖头、毕家场、临洮、大拱北等门宦的,但人数都比较少。
  三、各教派所属之清真寺
  (一)清真寺分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统计,自治州内共有清真寺52座,有教职人员423人,信教群众2500多户、12800余人,分布在临潭、夏河、碌曲、卓尼4县。
  (二)著名清真寺
  临潭旧城上寺清真上寺为北庄门宦的清真寺,位于临潭县城中心,是自治州内建立较早的清真寺之一。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创建,清康熙乙丑年(1685年)重修,同治元年(1862年)再修,又在民国时期的1912年、1929年两遭兵燹,两次毁后重建。最后建成的寺又毁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1980年再度恢复。新建寺占地3000平方米,大殿可容千人礼拜,后殿为中国传统寺宇式砖木结构,前廓为阿拉伯风格的圆顶建筑,并修成两幢两层教室宿舍楼及7层翘角宣礼塔一座。现有阿訇马启文等5人,信教群众850户、4000余人。
  临潭清真华大寺华大寺又称清真下寺,位于旧城中心,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沐英征剿洮州十八族反明事件时修建,与新城西门清真寺同为全州最早的清真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马来迟到临潭传播华寺教义时重建,嗣后200余年中,曾4次毁于兵燹,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后3次的重建时间依序为:民国1918年由敏步堂主持修复;1938年由敏顺喜筹资复建;1984年由教众集资修成。全寺占地7200平方米,可容1500余人礼拜。信教群众840户,3310人。寺内教众信仰华寺门宦为主,兼容部分穆夫提、法门、灵明堂门宦的尊行者。
  拉卜楞清真寺拉卜楞清真寺位于夏河县城之上塔哇,咸丰四年(1884年)由回商达吾海买创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回商马九及喇氏兄弟扩建,1914年,马二及马蛟又筹资改建为正规大殿,并修起附属建筑。1939年由于马仲英事件的影响,大批难民涌入夏河,拉卜楞地区回族人数大增,清真寺学董马乐天与夏河军政首脑黄正清洽商,将清真寺再次扩建。扩建后的清真寺内,有砖木结构的宫殿式主殿5间,辅殿3间,亭式3层宣礼塔1座,南北厢房24间以及灶房、沐浴间等附属设施。拉卜楞寺大活佛嘉木样五世、保安司令黄正清及和硕特前首旗亲王贡噶环觉等蒙、藏僧俗首领曾送匾祝贺。其寺毁于“文化大革命。”1981年由孔庆禄教长倡导,建成钢筋混凝土殿宇式的礼拜大殿7间,可容800人同时礼拜,同时建成宿舍楼10间及其它建筑物共22间。
  夏河县境内共有各教派、门宦的伊斯兰教徒2786人,其中虎夫耶的华寺门宦、毕家场门宦、临洮门宦、疯门门宦、嘎的林耶的大拱北门宦等信徒2516人,伊赫瓦尼信徒250人,三台教的信徒20人。
  临潭清真西大寺清真西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中心寺,座落在临潭县城(旧城)西侧的西凤山麓。1890年,从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在其宣教之地建立第一座礼拜堂开始,先后历经四次修建。第二次由西道堂第二任教主马明仁主持,按兰州桥门寺格局造型,建成于1925年,1929年毁于变乱。第三次重建于1944年,占地7.5亩,仍按桥门寺造型仿建,1947年竣工。临潭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均表祝贺,民国政府党、政、军要人蒋介石、陈立夫、何应钦、于佑任、白崇禧、马步芳等人也题辞赠匾以贺。20年后毁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1980年开工再建。西寺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奇伟,重檐歇山,绿琉璃瓦砖木雕刻,是一座颇具中国宫殿式古典风格的建筑,1956年被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满拉学经室、经书馆、阅览室、宿舍、盥洗沐浴室等建筑1957年全州伊斯兰教基本情况统计表1990年底伊斯兰教清真寺统计表设施。新建的西寺规模更大,在古典风格为主的建筑体上,置现代玻璃大窗,铺设铜缝水磨石地,檐前装汉白玉石栏,更显古雅庄重。现有马德春等5位阿訇,县内信教群众600多户、3000余人。
  临潭清真老南寺老南寺原称尕南寺,座落于临潭县城城南之校场村,创建于1914年,尊行哲赫忍耶门宦。其寺曾在白朗起义军进入临潭时被毁,重建后的清真寺又毁于1929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家川一带的回民定居临潭旧城经商者日众,鲜海山、马存德等人筹资建成礼拜大殿,又毁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后,于1986年建成砖木结构的中国宫殿式礼拜大殿。
  合作清真大寺合作清真大寺位于自治州首府合作镇人民东街,由马成子、马成功等人创建于1939年。该寺始建时为5间土平房,1948年时,改建为瓦顶大殿,1980年扩建为砖混结构的大殿289平方米,5层宣礼塔1座,两层楼的学房1处及灶房、洗浴间等附属建筑共17间,占地4亩多,该寺遵奉格底目教派,有教众3100余人。
  临潭清真南大寺清真南大寺座落于临潭县城城南,为伊赫瓦尼教派信徒的聚会场所,始建于1944年,占地5亩,砖木结构的大殿400平方米。1958年南大寺被改做粮仓,“文化大革命”中拆除。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后,于1983年重建。新建的南大寺为青砖筒瓦构筑的歇山卷棚式,东、北各建一翘角飞檐的学房、宿舍,与大殿互为映衬,构成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
  合作清真西寺合作清真西寺,座落于自治州首府合作镇人民东街。1949年创建。初建时为土棚平房,有大殿、学房及铺面72间,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由教众捐资重建。新建的大殿为飞檐阴阳瓦建筑,可容400人礼拜,宣礼塔为8角3层,另建2层学房楼1处及洗浴间等16间,并安装锅炉供暖设施,街面开设以寺养寺的铺面10间,经营粮油加工,该教遵行伊赫瓦尼教派,有教众1300多人。
  第四节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传入及活动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时的巴勒斯坦,唐初传入中国,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之后始传入甘南。据统计,到建国前甘南地区共有基督教教堂17处,教职人员17人,教徒131户、286人。
  最早在甘南传播基督教的当推英国人伊斯顿。他于1860年先到卓尼,住在寺台子杨姓家中,通过卓尼土司在卓尼附近开展传教活动。1896年,美籍传教士席汝珍、熊门林(女)、郭尚质(女)、英籍牧师克省悟等4人由西安来到临潭旧城。初来住城内一旅店中,即开始传教。首先接受基督教的人为当地汉民周肇南、袁氏、邱氏等人。周将自己的房屋作礼拜堂用。继于旧城西城壕购买坟地1块,随后又购得房基地1处,连成一片,修建礼拜堂、宿舍、讲堂、灶房、马厩等设施。其形式既有西式楼房,亦有中国大屋顶式建筑,颇具规模,以利扩大基督教在当地群众中之影响。
  面对全民信仰佛教、伊斯兰教的藏、回群众,他们首先大力宣传耶稣救世、行浸礼、做礼拜等活动,一面搞救济、办慈善,以医传道。并在门口贴上“饥渴赴义者来饮生命水,劳苦负重者快登福音门”的对联,但收效甚微。他们只得先以汉族聚居地为重点,以临潭县的新城、卓尼县的羊巴、录巴寺等地发展教徒,建立教堂。进而在旧城建立了“中国基督教宣道会华西部委办”,管辖岷县、陇西、临洮、临夏及临潭、卓尼的传教活动。
  1909年,克省悟在卓尼下城门马家设立福音堂,继于1916年购买马家附近房屋土地,扩大地盘,修建了礼拜堂及宿舍等。1909年,美籍传教士孙守诚等人,在新城南门河桥头占用公地修建了6间西式楼房,在新城西街购买方姓人家的房基地1处,修起礼拜堂,进行聚会传教活动。
  这些外籍传教士,在购地建教堂的同时,也建起了自己的坟茔。如席汝珍、克省悟等人在卓尼购得藏族赵僧纲的录巴寺1处,改建为耶稣教堂,并在教堂背后,修成坟茔1处。凡附近地域的外籍传教士及其亲属死后,不分男女老幼皆葬于此,并立碑石,用英、汉、藏3种文字勒铭。据建国前的不完全统计,此墓地葬有:美籍传教士熊门林、郭尚质(两人均于1908年因瘟疫故去),华西部委办长美籍传教师裴文华(1937年病故兰州,葬于此),美籍教士新普送(席汝珍)之子新振华(1932年路过甘肃华家岭遭劫殒命)也葬于此墓地。
  外籍教士在甘南的活动多次受到甘南各族群众的抵制,乃至被驱赶出境。早在1898年,德人赫尔德乐由贵州到碌曲拉仁关、西仓一带活动,被当地群众驱逐。同年,英国人僖得生一行3人,由青海同仁到达夏河活动,即被逐出境。1898年,英籍克省悟一行3人到夏河,被当地群众及拉卜楞寺僧驱赶,不让居留。1902年,席汝珍(新普送)、克省悟一行4人赴卓尼活动,亦受阻,后疏通当地土司,方才立住脚跟。
  为传播基督教教义,传教士们在汉区立足之后,即设法进入牧区。吸取前面的教训,他们改变方式,学汉藏语言,穿藏衣,取藏名,宣扬藏、回、汉教与基督教“同为一源”之说,多次进入草地,并将其经文译为藏文,印成彩色画片、小册子赠给藏族群众。辛亥革命后,先后到甘南草地活动的外籍教士有: 汪肃鹤、胡启华、海映光、谭振帮、德克尔、韩淮道、孙守诚、吕成章、贾牧师等均系美籍,还有美籍女教士熊门林、郭尚质、何教士、甘教士、巴教士、高格菲教士、斐教士(斐文光之妹)、吕教士(吕成章之女),挪威籍教士饶约翰等。美籍传教士格雷布诺,学习藏文,取汉名季维善,给其妻取藏名得吉草,长子取藏名贡去乎金巴(汉名神保存),次子藏名贡去乎金排(汉名神保全)。美籍牧师维格纳取藏名谢日布刀吉、汉名魏雅格。他们疏通当地土官头人,以便开展活动。新普送之子新振华,熟悉藏文,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身着藏服,曾深入到拉卜楞寺、玛曲欧拉寺宣传教义。胡启华赴合作,艾名世去郎木寺,海映光前往循化,孙守诚深入迭部、常住卓尼,而季维善则在拉卜楞下塔哇张家店布道讲经。1921年,季维善等在拉卜楞上层人士的支持下,以每年向拉卜楞寺交房租510串铜钱为条件,由该寺供木料、劳力,在拉卜楞之河南村建起神召会教堂、宣道会教堂各1座。在黑错(今合作)、阿木去乎、郎木寺等地相继建起教堂。并在大夏河对岸修成西式楼房1幢,胡启华在合作亦建成楼房1座。虽然能在藏区立足,但教徒寥寥无几。因此便以免费医疗、低息贷款和兴办各类学校的方式扩大影响,宣传教义,发展教徒。1911年,教会在旧城教堂内附设高等女学堂1所,校长由美籍牧师吕成章兼任,教员有王汝器、周凤林(周肇南之子)等。1912年女校迁往岷县。1914年,又在录巴寺教堂内附设高等小学校1处。校长张露天,教员陈维新(均系临潭籍教徒),学生袁鼎三、赵海山、石光林等20余人亦为教徒。1919年,高小迁往临洮,录巴寺只留初级男校1所。除按当时中国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材教学外,规定无论信教与否,每周必听2小时的“圣经”,逢礼拜日要作礼拜祷告。此外,在遇天灾人祸时搞社会救济,如1929年,临潭因马尕西顺之乱,教会于次年发给当地藏汉族生活特别困难户每人1块白洋(共发4000元)。
  二、基督教在甘南的教派之争
  来自各国的基督教传播者,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但由于教派不同,又不时产生分歧,有时斗争还很激烈。境内教派有宣道会、神召会和安息日会。
  临潭、卓尼一带的传教士,均奉基督教宣道会(新教)的差遣,但在1913年,席汝珍与克省悟产生教派分歧,席被克撤职回籍。席回美国后,加入基督教神召会,重返旧城,取名新普送(其意为重新将福音普遍传送世人),在岷县设立了神召会,广泛宣讲神召会宗旨,与克省悟的宣道会对峙起来。新普送将原宣道会定的传道员月薪由5两白银增加到8两。这样宣道会的传道员纷纷改投神召会门下,神召会的信徒日增,势力渐大。新普送即在岷县大南门外购地修房,内设贫儿园。在临潭旧城南门建教堂1处,并在新城、羊沙、戚旗等地借民房做礼拜。舟曲县虽系藏族聚居之地,但因地邻汉区,基督教的传播也不亚于临潭、卓尼。1926年,美籍牧师陈维德、岷县籍传教士孟明世、蒋得明等在西固(即今舟曲)成立了神召会。到1936年,已在城关、巴藏、大峪、瓜咱、丰迭等地相继建起了神召会的福音堂。祖籍西固巴藏村的马文彬,受岷县神召会差遣,赴西固巴藏传教,在1948年时即公开与岷县神召会分庭抗礼,建立了 “中华基督教会”,1950-1954年,脱离外国教会的控制。1949年前,西固官亭设“内地会”,经沈定海等人的组织动员,于1949年改为“中华基督教支会”。
  三、1949年后基督教的活动及现状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英、美传教士纷纷撤走。临潭、卓尼一带的基督教的活动则由信徒李畔云、夏世彬、王茂德、候克卿等人继承。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新教徒2户、2人。1958年甘南地区平叛反封建斗争以后,暂时停顿下来。1961年以后又开始活动。各差会每晚一次小礼拜,7天一次大礼拜。1962年曾举行大型集会5次,每次最少在40人以上,多者达200多人,时间长达3天以上。关于差会教堂,因教徒不多,居住分散,加之1957年省基督教会有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决定,所以未开放。但对教徒个人的宗教活动不去干涉。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州共有基督教徒137户、273人,“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同其它宗教一样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限制基督教在藏区的发展,而且有不得跨地区进行宗教活动的规定,但在部分农区仍有较大发展。截止1990年底开放基督教堂3处,设活动点9处,自设活动点26处。共有神职人员100人,其中:牧师3人,教师1人,长老25人,执事71人。有基督教徒3763人,主要分布在临潭、卓尼、舟曲、夏河、迭部等县。
  四、基督教的内部组织及宗教节日
  基督教各差会一般设有长老、执事、监督等职。长老负责传教、教务事宜, 执事负责财经,监督有监察教徒作风之责。
  复活节是基督教最主要的节日,纪念耶稣复活,吋间在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星期天。
  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日。时间为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圣诞节纪念耶稣诞生,时间为每年12月25日。
  主日即圣日,为每星期日。
  此外,还有许多节日,由各差会自行举行。
  各差会每年或两年开1次年谊会,每年开1次奋兴会,会上传道洗礼,各地负责人参加。
  此外,天主教等在临潭、卓尼一带亦曾传入,但未传开。第五节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的信仰者主要为汉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对甘南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的一些活动已融入群众生活之中,形成民俗而普遍存在,如祈祷、斋醮、风水之类即是。
  道教在甘南的传播始于宋、金,而发展于明。明朝统一后,道教深入宫庭,道教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参与朝政,道教事务遂成为朝庭行政的组成部分,政教发生密切关系。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道教在甘南部分地区也相应得到发展。据《洮州厅志》记载:“云山观在新城北凤山之第二峰,明成化初年(1465年)由徐升创建,隆庆五年(1572年)万户侯张演重修,后毁于兵燹,清光绪年间复修”。
  甘南地区传播的道教在舟曲的为正一道,在临潭的为全真道属的派系“华山派”和“龙门派”。虽然,元朝奉佛教萨迦派大德西藏的八思巴为国师,以佛教为国教,抑制了道教的发展,但由于“龙门派”的丘处机及其道门弟子在甘肃传播道教影响深广,信徒甚众,故道教在甘南的部分地区并未衰败,庙观陆续兴建。洮州一地,先后由道士募化建成文昌宫、关帝庙、三清庙、三官庙、三宵殿、财神庙、瘟神庙、城隍庙等多座;西固一地次第建成玄天观、天庆观、东岳庙、文昌宫、灵山寺、鳌山寺等,这些庙观又以历代迭次重新修葺,有的一直保留下来。
  临潭新城东南半里处的雷祖庙,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至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仍有庙会活动。雍正九年(1731年)道士募化建成永灵寺,嘉庆九年重修;雍正十年(1732年)洮州卫掌印守备杨玺在城隍庙之左侧建起药王庙,光绪二年重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建成财神庙;道光十年(1830年)建成火神庙、龙王庙。其邑供奉龙神18位,所以龙王庙建造亦多。到共和国成立初,州内道教宫观庙宇不下40座,但规模都较小。
  1980年后,信教群众集资先后在夏河县城重建关帝庙1座,完尕滩二郎庙1处,达麦二郎庙1座,舟曲县城郊也建起鳌山寺等数座寺庙,自治州首府北端之东山坡上亦建有二郎庙1处,各有道士一、二人不等。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祈愿法会
相关专题
正月初八放生节
相关专题
正月十三亮佛会
相关专题
正月十四法舞会
相关专题
宗教辩论
相关专题
燃灯节
相关专题
二月法会
相关专题
时轮金刚法会
相关专题
禳灾法会
相关专题
正月祈愿大法会
相关专题
四月法愿大法会
相关专题
六月发愿法会
相关专题
七月秋季经会
相关专题
九月毛兰木法会
相关专题
十一月冬季经会
相关专题
十二月廿九日
相关专题
八月中旬
相关专题
二月初三日
相关专题
三月十七日
相关专题
五月十七日
相关专题
六月十五日
相关专题
七月法会
相关专题
八月初三日
相关专题
九月十七日
相关专题
十月二十二日
相关专题
十一月十七日
相关专题
十二月二十五日
相关专题
复活节
相关专题
受难节
相关专题
圣诞节
相关专题
主日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拉卜楞寺
相关作品
禅定寺
相关作品
郎木寺
相关作品
德尔隆寺
相关作品
合作寺
相关作品
拉卜楞宁玛寺
相关作品
白固寺
相关作品
拉卜楞觉姆寺
相关作品
临潭旧城上寺
相关作品
临潭清真华大寺
相关作品
拉卜楞清真寺
相关作品
临潭清真西大寺
相关作品
临潭清真老南寺
相关作品
合作清真大寺
相关作品
临潭清真南大寺
相关作品
合作清真西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