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线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有线广播
分类号: G219.242
页数: 4
页码: 1673-1676
摘要: 1956年5月,中共甘南州委决定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有线广播站,编制5人,配编辑、机务、藏、汉语播音员各1人。广播站刚成立时,每天播音3次,共3小时,除转播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联播节目、省台藏语节目外,还开办了自办节目,内容有州内新闻、政策讲话、科学讲话、卫生常识讲话等,用藏、汉两语播出。初期,高音喇叭主要架在合作城区。
关键词: 新闻事业 广播 有线广播

内容

1956年5月,中共甘南州委决定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有线广播站,编制5人,配编辑、机务、藏、汉语播音员各1人。广播站刚成立时,每天播音3次,共3小时,除转播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联播节目、省台藏语节目外,还开办了自办节目,内容有州内新闻、政策讲话、科学讲话、卫生常识讲话等,用藏、汉两语播出。初期,高音喇叭主要架在合作城区。1958年利用电话线通到德乌鲁铜矿。中央台、省台召开广播大会,自治州召开群众大会,广播站按时开机转播。1960年甘南有线广播站归属甘南人民广播电台,停办自办节目,主要转播中央台、省台和甘南台节目。1968年2月,州革委会成立后,甘南有线广播站由州革委会政治部直接领导。1976年5月又合并到甘南电台。呼号改为合作地区广播站。1979年5月,合作地区广播站撤销。
  (二)各县广播站
  甘南境内最早的夏河县广播站成立于1951年6月,当时称“城镇有线广播站”。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时的庆祝大会,就是通过有线广播转播大会实况的。1956年3月10日,卓尼县广播站成立,工作人员由原收音站的2人增至4人,每天2次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每次90分钟,并发展通讯员140名,自办不定期的节目。
  1956年7月,临潭、舟曲两县广播站成立。至此,全州已建政的4个县均设立广播站。玛曲县广播站成立于1964年8月,当时县站只有1人,机房设在县文卫科内,给县直机关安装了4只12.5瓦的高音喇叭。早、中、晚3次转播中央、省台的节目5个多小时。
  迭部县广播站成立于1968年12月160,当时叫“迭部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广播站”。由革委会政治部领导,工作人员3名,全天播转节目时间为5小时,县城附近8个藏族村寨也能听到县站广播。
  碌曲县1969年6月成立“碌曲县毛泽东思想广播站”。利用电话线杆架设广播线3公里,装高音喇叭5只。
  八十年代各县站开始使用开盒式喇叭和盒式录音机,新的仪器仪表开始普及使用,转播及播出节目质量、收听效果均有明显改进。各县技术力量不断加强,有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5名,技术员7名。夏河、碌曲、卓尼等县还在自办节目中开设藏语广播,并以藏语文艺为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三)乡(镇)广播放大站
  甘南州乡(镇)广播站建站初期,一般都是先由县上架通该地的有线广播,逐步建立起乡(镇)放大站。
  甘南州首先建立乡(镇)广播放大站的是夏河、舟曲。夏河县于1959年建立了德乌鲁、博拉、美武和夏河师范学校、阿姨山铜矿5个放大站。舟曲县于同年建立起了全县第一个放大站——城关公社放大站。1969年4月,卓尼县在纳浪、扎古录、柏林、刀告、尼巴等公社设立放大站,1971-1972年,又在木耳、卡车、大族、申藏、阿子滩、完冒、恰盖、新堡、洮砚等公社设立放大站, 全县除地处边远的康多公社处,其余各社均通广播。迭部县于1972-1976年在益哇、尼傲、达拉、洛大、花园、腊子6个公社建起放大站。玛曲县于1975年7月在曼尔玛建立草原上的第1个广播站。1977年1月又建起阿万仓公社放大站,设备有270瓦扩音机1台,电唱机1台,601收音机1部,601录音机1台,利用照明电线杆,架通了2个大队的广播,安装喇叭13台。1971〜1972年,碌曲县建立郎木寺、双岔、拉仁关、尕海公社放大站。碌曲县广播站还根据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办起了13个半导体带喇叭的广播点,配发红旗牌半导体收录两用机,收放中央台和省台广播。
  (四)农牧区广播网
  五十年代,夏河、舟曲、卓尼、临潭4县即架通县城附近的乡(镇)村的广播线路,安装喇叭,群众收听到广播。卓尼县于1956年架通县城至卡车的广播线路55杆公里,串通了柳林、大族、卡车3区乡的沿河村庄。1957年又架通县城至录竹、新堡、洮南、洮北、柳林5个区的乡村广播线路100多杆公里,入户喇叭2000多只,通播率40%。1959年夏河县架设广播线路197公里,安装喇叭1277只,其中高音喇叭27只。全州入户喇叭达到4028只,平均每15户有1只喇叭。
  六十年代,甘南州农村广播网的建设主要是利用邮电线路传输为主,广播和电话同杆同线。牧区县为配合“牧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由省上配发一批半导体收音机,专人开放、保管,随畜群游牧携带,平时组织牧民集中收听广播。
  七十年代后期是甘南农村有线广播发展的高峰。广播管理部门以县广播站为中心,由近到远,逐步发展广播线路。临潭县广播局自己动手,3年时间生产水泥杆700多根,到1979年架通县城到店子的广播专线,全长52公里,使5个公社的广播线路连接一起。夏河县城到九甲、达麦公社,碌曲县站到西仓、玛艾、双岔公社,舟曲县站到大川、南峪公社,卓尼县站到木耳、纳浪也都架起了广播专线,全长160公里。全州入户喇叭6.4万多只。在牧区根据游牧特点,重点发展小片广播网,即以乡放大站为主,在架设一些乡级机关广播线中,带少量牧户,其它分散牧户仍以半导体及收音机为主要收听点。到1979年底,全州共有小片广播网(点)399处。为适应农牧区广播网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州、县两级采取办学习班的办法,对县、社广播员进行业务培训。主要学习无线电基础知识、线路匹配、收音机、扩大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技术,同时采取师傅带徒弟、以老带新和巡回检查辅导的办法,为基层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
  甘南州农村有线广播曾于1970年前搞过广播载波,夏河、临潭、舟曲等县都分别组织载波会战,自行研制、仿制一批载波器材,利用电话线路及时有效地传送了广播信号。1985年后,临潭、夏河、卓尼县和合作分别建成调频广播。
  二、广播工作
  全州各县的广播站通过转播中央、省、州台的节目和自办节目进行广播宣传。各县广播站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全省联播》、《对农村广播》和甘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等节目作为必转内容。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各县广播站因无专职编播人员,自办节目时办时停。八十年代以来,陆续调配了编、采、播、译人员,宣传力量有所加强。在转播中央台、省台和州台节目的同时,各县都有一些自办节目。夏河县广播站1953年始办1年自办节目,六十年代后,时办时停,1983年开始恢复正常。每天自办节目40分钟。栏目有《夏河新闻》、《文化与生活》、《法制园地》、《青年之友》等,用藏、汉两种语言播出。节目相互穿插,每周各播出3~6次,主要反映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新事物、新经验及新成就,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有很强的地方及民族特色。碌曲县的自办节目主要以藏语为主,每天60分钟。迭部县自办节目,每天10分钟。舟曲县建站初期即自办节目,1979年以后,调配专职编采人员,正式开始自采、自编新闻和专稿。临潭县于1959年起就有自办节目,新闻10分钟,文艺30分钟。卓尼县自办节目每天1小时15分钟。各县在开展自办节目的过程中,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办广播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热爱广播宣传的骨干力量。
  各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从实际出发,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农村经济政策,介绍农牧业科技知识和兴办乡镇企业的经验。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在新闻节目里,大量报道农村、牧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普及法律知识。在自办节目中根据群众需要和民族特点,办好文艺节目。夏河、碌曲、玛曲等县广播站组织力量录制了临潭花儿、舟曲民歌进行播放,还定期不定期地播放秦腔和其他西北地方戏曲。在春节等民间传统节日期间,播放灯会实况、社火曲子,深受群众喜爱,活跃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
  1990年底甘南州农村有线广播基本情况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