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报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5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报纸
分类号: G219.242
页数: 10
页码: 1663-1672
摘要: 1951年10月,为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和省党代会的精神,解决宣传任务繁重与宣传手段落后的矛盾,夏河县工委宣传部建议办《夏河报》,1952年2月22日夏河报社正式成立,同年4月10日正式创刊,4开4版,藏汉两文对照,石印,周刊(每星期四出版)。
关键词: 新闻事业 报纸

内容

1951年10月,为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和省党代会的精神,解决宣传任务繁重与宣传手段落后的矛盾,夏河县工委宣传部建议办《夏河报》,1952年2月22日夏河报社正式成立,同年4月10日正式创刊,4开4版,藏汉两文对照,石印,周刊(每星期四出版)。起初几期发行仅50多份,后印行110份,定价每份为旧人民币400元。全部赠阅,赠阅对象除党政机关外,主要是上层统战人士和各部落、寺院,另与西藏、青海以及一些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报纸交换,并给中央民委、西北民委、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等处赠送。1952年9月省新闻出版处从兰州新兰印刷厂等单位调来印刷工人8人,同时调配四开印刷机1台,元盘印刷机1台,手摇铸字机1台,手工刨条机1台,汉文铜模5付。11月底《夏河报》改为套印(汉文铅字排印、藏文手写石印)。从1953年1月1日起,报纸全部改为铅字排版印刷。
  《夏河报》创刊伊始,全社仅有6人,后陆续调进一批工人和编辑,到1953年1月,全社职工增至23人,人员和设备已初具规模。社内分编辑部和印刷厂。
  二、宣传报道
  《夏河报》从创刊至1953年4月23日共出版55期,每期报纸的容量汉文约5千字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报纸主要配合中心工作,重点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发展生产”的政策和“牧业第一、副业第二、农业第三"的经济发展方针,报道了建政、剿匪、恢复发展生产、培养民族干部等情况。
  为了向进藏干部和军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一版开辟《藏区介绍》专栏,系统介绍甘南藏区的历史概况、自然风貌和藏族生产生活常识、民族风俗习惯。报纸还刊登了《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治法》、《月蚀是怎么回事》、《日蚀介绍》等稿件,向读者介绍科学常识。另外,还设有《读者来信》、《表扬》、《简讯》等栏目,以期与读者沟通。
  报纸初创时期,版面编排采用藏汉文对照形式,先藏文、后汉文;版式简单,藏文排通栏或两栏,汉文排两栏;字号单调,藏文仅有排标题和排正文的2种字号,汉文也只有5种字号。新闻用语没有完全摆脱旧报纸的影响,汉文稿中时或见到文言词语和句式,藏文译文也不很通俗,且词语和拼写不规范。
  第二节甘南报
  1953年5月1日起《夏河报》改为《甘南报》。更名初期报纸仍为藏汉文对照,4开4版,周刊。1953年7月1日起改为5日刊。
  《甘南报》创刊初期,正当甘南藏族自治区筹备成立之时,因此,报纸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主要内容,以突出的位置,大量的版面,报道甘南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历次会议和主要决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第二章报纸
  等消息,编写“宣传员讲话”,刊登《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好处》、《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要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识》等稿件,并开辟《甘南藏区概况介绍》专栏,系统地介绍甘南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报纸内容以地方消息为主,突出牧农业生产的报道。报纸开辟 《畜牧讲座》专栏,宣传生产知识和科学常识。
  1954年3月,甘南报社编辑部实行编采合一制度,即在社是编辑,出外是记者。为补记者的不足,保证稿源,在州工委和各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夏河、卓尼、临潭等县政府及下属的一些部门和机关都成立了通讯小组,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带头写稿,既提高了稿件质量、增加了稿源,又增强了报纸新闻宣传的时效性。
  1955年1月1日起,藏汉文分版出报,《甘南报》进入发展时期。为适应办报形势,充实了新闻从业人员,健全了办报机构,建立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增添了设备,新建了报社印刷厂,报纸的质量明显提高,发行量增多,虽在困难时期停刊1年,但总体呈发展趋势。藏汉文分版后,名称仍为《甘南报》,为5日刊。藏文版为4开4版,全系藏文,只在报头用汉文小字标明“甘南报藏文版”及期数、年月日和报社地址,以资识别和便于邮局发行,藏文报每期可装汉文五六千字的译文。汉文版为8开2版,每期可装8千多汉字,在报头上注明“汉文版”。分版后,汉文版比以前每期增加3千多字,用稿量增多,报纸内容逐渐丰富。据分版初期3个月18期报纸的统计,共刊用稿件308篇,其中国内外及本省新闻89篇、地方新闻219篇,地方新闻占稿件总数的71%,另刊新闻图片和插图30幅。
  1955年5月,甘南工委印发《中共甘南工委关于加强〈甘南报〉的意见》,指出甘南报的对象是农牧民群众和区乡干部。因此,要求报社必须贯彻通俗化的编写方针,做到粗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切实做到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及区乡干部服务。《甘南报》是地方性的小报,应加强地方消息的报道,在篇幅、内容上的比例,地方性的稿件应占2/3,藏文与汉文版在内容上应一致,但因藏文版每期只能容纳等于汉文版1/2的稿件,因而应着重登载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及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稿件。1957年1月1日,《甘南报》汉文版扩大为4开4版。1958年5月1日起,汉文版改为周双刊,每星期三、六出版。
  在1957年开展的“反右”斗争中,一部分编辑被划为“右派分子”,有的甚至定为“反革命分子”。报面上,除转载全国和省内反右的消息、文章外,还以大量篇幅传播州内被划“右派分子”言论,为反右斗争扩大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58年春,甘南部分地方发生武装叛乱,由于交通、邮路、电话线路被破坏,交通通讯中断,甘南报停登地方新闻,只靠收音机抄收新华社消息,刊期也改为每周1期。6月以后,报纸恢复了地方新闻和原刊期,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各族人民开展反封建斗争的情况。8月以后,在“左”倾路线的误导下,《甘南报》宣传逐步“升温”,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活动,以及开垦草原、建立农场发展粮食生产的消息。稿件中多有浮夸虚假成份,报纸言论中,出现了许多浮夸的不实之词。
  1961年春因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州委决定停办《甘南报》。同时撤销甘南报社,甘南报社印刷厂改为甘南印刷厂,划归工交部门领导。大部分编采人员被调往其他单位另行分配工作。同年10月11日《甘南报》复刊。1962年3月310,《甘南报》藏、汉文版均为周双刊,逢星期三、六出版。为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一是编发言论,组织通讯,突出宣传以牧为主、牧副并举、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牧结合的生产方针,报道农牧区实行“三包一奖”的情况;二是加大了对民族、统战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三是开辟并加强了文艺副刊,增加了报纸的知识性和趣味性。1964年8月1日起,汉文版改为周3刊(星期二、四、六出版)》1965年前后,是《甘南报》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通讯员人数达到1800多人(其中藏族30多人),1965年全年来稿12317篇,报纸发行量最高时曾达23068份,汉文版邮局订阅达到2.1万多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甘南报》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于9月20日再次停刊。1968年初,兰州军区派人民解放军对报社实行了军事管制。3月25日报社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即根据兰州军区政治部的指示,着手恢复《甘南报》藏文版。
  1972年5月2日,《甘南报》改为藏汉对照,1、2、3版为藏文,4版为汉文,内容相同;刊期为周3刊(星期二、四、六出版)。每期容纳的汉文字数约四、五千字。初期仍只登新华社消息和转载《甘肃日报》省内要闻。1973年1月始恢复地方新闻。1979年1月1日,《甘南报》汉文版正式复刊,为4开4版,周2刊(星期三、六出版),1985年1月1日起,改为周3刊(星期二、四、六出版);藏文版仍为周3刊(改为星期一、三、五出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报》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调整办报宗旨,明确宣传思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第二章报纸
  一是加强了对经济建设的报道。1979年5、6月份,《甘南报》刊登《舟曲县城关公社三眼峪大队是怎样实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的》调查报告、《玛艾公社不断加强责任制》、《加强领导积极推行'五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鲜明的对比一一好地坪大队分组作业的调查》、《九甲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粮食获得丰收,社员口粮增加》等稿。随着形势的发展,农牧民群众迫切提出要实行“大包干”或“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但很多人顾虑重重,左右观望,为此有针对性地发了《临潭新城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社员满意》、《尕海公社实行牧业大包干到户,社员生产积极性高》等消息,同时也报道了1个生产队内几种生产责任制并行的情况。1984年、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对农区稳定和完善承包责任制、牧区落实草原管护责任制作了大量报道,推动农牧区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根据全州“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在经济宣传中突出了对牧业的报道。先后组织开展《怎样把农牧业搞上去》、《如何解决随着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牧区出现盲目追求牲畜头数和惜售现象》的讨论,大力宣传提高总增,控制净增,加快周转,扩大出栏,增加商品的新思路。随着农牧区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农牧民企业家和乡镇企业,报纸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支持改革。1988年以后组织了颇有声势的宣传,先后组织编发了几十篇有关改革人物的通讯和消息,配发十数篇更新观念的文章,促进了农牧区的改革。
  二是突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1981年9月全州普遍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报纸以消息、图片、问答、言论等形式,增加了报道份量,作了突出宣传。1982年6月,全文刊载《甘南藏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实施办法》,并连续发表《认真贯彻〈实施办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基本国策》等社论,开设《计划生育工作千万不能放松》、《计划生育》专栏,宣传《实施办法》,报道各县深入宣传基本国策,具体落实节育措施情况。1985年5月30日起,与州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开办《甘南报•计划生育版》,用藏汉两文分别出版,4开4版,每月1期,除一部分由州计划生育委员会分送基层外,大部分随《甘南报》附送读者,推动全州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表扬。
  三是突岀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1979年后,藏、汉文版都开设《民族政策再教育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讲话》、《〈甘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讲话》等专栏,系统地宣传了民族政策,并开辟《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园地》、《民族教育》等专栏,刊载介绍藏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文稿和图片;在时事版增设《兄弟民族在前进》、《民族地区》、《民族介绍》等栏目,转载其他民族地区的消息。这些宣传增进了全州各民族的团结。
  四是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的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报》开辟《新人新事新风尚》、《新风赞》等栏目,报道了大量舍己救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1983年后,配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四有”教育,还刊登了许多生动具体的事例,宣传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后来,精神文明的宣传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成为经常性的宣传内容之一。为配合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先后开辟《民主与法制》、《法制宣传》等栏目,选登典型案例、法制知识问答、法律名词解释,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五是下功夫办好副刊。1978年10月8日,汉文版开辟文艺副刊《牧歌》。1979年12月1日,正式开辟文艺副刊《小草》。在突出文艺作品主旋律的前提下,注意作品体裁、题材的多样化。1983年以前,副刊在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上,着墨颇多。如开辟《甘南风物》栏目,系统地介绍了洮州八景和州内其他名胜古迹,介绍各族民俗风情;刊登许多藏族民歌、民间故事和回族花儿等,发表的散文作品偏重于纪实叙事。同时,也发表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杂文。1983年以后,副刊在拓宽题材、扶植诗作方面,用力较多,发表了不同流派的诗作,吸引了州内外一批青年诗歌作者,扩大了报纸的影响。1985年5月,针对散文来稿少,作品题材狭窄、艺术性不强、语言贫乏等现状,发表《呼吁大家辛勤耕耘散文园地》的专文,散文稿件遂有所增加。副刊上还发表大量摄影、书法、美术作品。
  第三节甘南报藏文版
  1955年1月1日,《甘南报》由藏汉对照分为藏文版、汉文版。藏文版初为5日刊,1962年复刊后改成周2刊(星期三、六出版)。1968年6月15日,《甘南报》藏文版第二次复刊后,开张、刊期不变。1972年5月2日起改为藏汉文对照.1979年起恢复藏、汉两种文版,藏文版为周3刊(星期二、四、六出版)。“文化大革命”前的藏文版,性质属《甘南报》汉文版的译文版。1980年8月,设立藏文编辑部,开始走自编自采的道路,《甘南报》藏文版逐渐发展成为一份独立的报纸。
  《甘南报》藏文版每期容量仅有汉文5千字左右,相当于汉文版字数的1/4。第二章报纸
  所用稿件,全部选自汉文版。1959年以前,照汉文稿全译;之后,开始编译(即将汉文稿压缩改编后再译成藏文)。报纸翻译出版工作由翻译组承担,1964年后,翻译组改成编译组,工作范围不变。
  藏文版的工作程序为:选稿一一缩编——审定(汉文稿)——翻译一一审稿——画版一审样(版样)——发排一一校对——审读(清样)——付印。
  “文化大革命”前,选稿和缩编都由翻译人员自己承担。当时,版面也如汉文版有个大致分工:1版要闻、2版经济、3版政文、4版时事。每期汉文版出版后,就选择重要新闻和适合藏文版读者的稿件进行缩编。缩编的原则是,保留原稿的主要内容,压缩重复部分和细节,以增加报纸容量。为了保证缩编的质量和版面安排适当,编委会除安排一位副总编负责藏文版全盘工作外,另外责成一名编委,负责审定汉文缩编稿和版样。缩编稿审定后,翻译人员全文译成藏文,由翻译组组长根据汉文稿进行审定。然后,根据译稿字数并参考汉文版的版式,画出藏文版版样,送审通过后,发藏文排字车间排版。由于工作程序细致严密,一般都能保证报纸质量,未发生重大政治事故。但因系周2刊,在翻译过程,一般稿件见报总比汉文版晩1期,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加之译文风格近于直译,读者反映有些译文比较生硬、牵强,缺乏通俗性和感染力。
  1968年至1972年底,只翻译刊登毛泽东最新指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和新华社重要消息,偶而也从《甘肃日报》上选择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先进个人事迹和本省重大新闻。工作程序稍有变化:汉文稿件由专职汉文编辑负责选编;报纸清样送州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审阅后付印。
  1978年以后,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藏文版对宣传内容作了初步调整,增加地方新闻的比重,突出民族文化特点。译稿在强调准确的同时,重视通俗、通顺,注意改进文风。1979年9月,藏文版首开文艺副刊《邦锦花》,刊登诗歌、散文、格言、谚语、民间故事等,并率先连载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诞生》,陆续开辟《学科学》、《卫生常识》等专栏,丰富了报纸内容,活跃了版面。在翻译稿件时,除方针政策和重大新闻按中央文件和其他藏文报统一提法、用词外,其它稿件不强调整齐划一,允许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科学运用民族语文的构词方式和行文习惯,使译文在通俗化方面迈出一大步。同时对版面进行了调整。继3版专栏化之后,其它各版也开设了《甘南各地》、《简明新闻》、《图片新闻》、《农牧天地》等一批专栏,仅1986年全年共编发各种专栏271个。注意改进版面设计,重视使用图片、刊头、题花、尾花和标题制作,版式改成3栏、4栏,部分标题改为竖排,报纸面貌有了新的变化。第四节通讯联络
  —、通讯员培养
  《甘南报》创刊以来,就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培养,记者下乡采访发展通讯员是随带任务之一。为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和新闻捕捉能力,先后编辑出版以通讯员为对象的内部刊物《甘南报通讯往来》、《甘南报人》、《甘南报通讯》等。1975年后,又举办了多期通讯员学习班,并派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到各县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骨干通讯员。同时为激发广大通讯员写稿、投搞的积极性,甘南报社从1955年开始,开展了优秀通讯员评比和表彰活动。1955年以来,又对通讯员队伍进行了整顿,发放了通讯员证,使通讯员队伍逐年壮大。1953年仅有通讯员74人(其中藏族7人),1956年初通讯员发展到367人(其中机关干部326人,农民5人,藏族13人),1965年,通讯员发展到1800多人(其中藏族30多人),到1990年底,已形成一个辐射全州各行业的通讯员网络。
  二、通讯小组和报道组
  《甘南报》创刊伊始,为保证稿源,甘南工委要求各部门建立通讯小组,积极为党报写稿。夏河、卓尼、临潭等县委、县政府及多数业务部门建立了通讯小组,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担任通迅员,带头写稿。1956年5月,为了加强通讯工作和报纸宣传,报社聘请了一批特约记者,并规定了特约记者的工作范围和具体要求。1964年上半年,对全州各县通讯报道组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各县委和乡党委报道组,对通讯员重新进行了登记,当时有通讯员1800多人,1965年全年来稿达12140篇,创来稿最高记录。1973年前后,州革命委员会和各县革命委员会都成立报道组,配备专人,州报道组5人,各县报道组1至3人,多数公社也成立了报道组。1980年以后,因报道组人员调动频繁,业务归并于各县委宣传部,由新闻宣传干事专司其职。
  三、群众工作
  《甘南报》注意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发挥报纸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除在报纸上开辟《读者来信》、《群众呼声》专栏,选登部分来稿外,还热情接待读者来访。就在群众工作科成立的1985年,接待上访群众68人,收到群众来信103件,公开见报20多件,转办61件。
  从1985年起,还编印《甘南报内参》,印发州委常委及有关主管部门,为州委和政府领导提供情况和工作参考。如在《内参》第2期,刊登了夏河县美武乡羊群发生疫情无人过问的问题,引起州畜牧局和牧研所等部门的重视,迅即派出医疗队前往扑灭疫情。在《内参》21期,披露了 “一个发展中的乡镇企业惨遭破坏”的事实,受到州委、州政府领导的重视,问题得以妥善处理,使企业起死回生,重获发展。
  第五节报纸发行
  《甘南报》创刊初期,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为:“面向藏民兼顾回、汉民,适当照顾区乡干部,重点放在牧业方面,文字应以粗通文字的人能看懂。”报纸发行采取赠阅和订阅两种办法,即机关、学校(初小以上)、团体及集镇商民订阅,各区乡、部落、寺院及有关人士一律赠阅。1953年报纸发行数为1400份,其中赠送700多份,订阅600多份(其中省外订阅130多份)。
  1955年藏汉文分版后,藏文版发行496份,汉文版发行1038份,直到1958年初,报纸发行量徘徊在千份左右。“大跃进”时期,报纸发行量猛增,1960年1月份的报纸发行数总计13500份,其中汉文版13000份,藏文版500份。
  1962年复刊后,报纸发行大幅度下降,1963年初,汉文版发行367份,藏文版发行555份(含赠阅)。1964年起开始回升,当年一季度2种文版发行数为1629份,其中订阅629份(汉文版475份,藏文版154份)。1965年底,报纸发行最高达到23068份,其中汉文版订阅数为21000多份,藏文版订阅数为600多份。
  1968年《甘南报》(藏汉版)复刊后,发行1700多份,全部赠阅。1972年后始有部分订户。1978年初,报纸赠阅1624份,订阅395份,共计发行2019份。
  从1980年起汉文版全部改为订阅,发行量逐年增加。截止1990年底累计总印数达到600多万份。藏文版仍采用订阅和赠阅两种方式,赠阅的范围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藏族聚居的行政村、藏族中小学和藏传佛教寺院。第六节报纸广告
  《甘南报》早在1955年2月就开始办理广告业务,但仅限工商广告和遗失声明、启事等,业务量很小,“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
  1984年9月,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广告业务许可证,《甘南报》正式开办广告业务。经营范围为:承办本报国内广告业务,代理全国报纸广告业务。随着经济发展,刊登的广告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至1990年广告业务年收入1.5万元左右。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