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诊所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诊所医疗
分类号: R197.6
页数: 2
页码: 1640—1641
摘要: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拉卜楞寺藏医门诊、贡巴寺曼巴扎仓藏医门诊、玛曲县夏秀寺藏医门诊等藏医门诊的介绍。
关键词: 藏医药志 藏医医疗 藏医诊所

内容

夏河县拉卜楞寺藏医门诊在拉卜楞寺寺管会的支持下于1959年成立,这是自治州成立后由寺院最早成立藏医门诊。门诊服务工作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由于当时没有藏医院,拉卜楞寺医学院的门诊在治病救人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8年以后,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解散,医学院的僧侣返回原籍,大多数人在当地社队干部及群众的支持下,坚持采药制药,给群众防病治病。1980年又恢复了门诊,自采、自制各类散、丸、膏等剂型藏成药100多种,日门诊量长期保持在20人(次)左右,年经济收入达4万余元。
  贡巴寺曼巴扎仓藏医门诊1986年门诊开设时,仅有部分乡村医疗站捐的3000多元的药材,而后几年里积极开展药材采集与藏成药的炮制。截止1990年底,制作散、丸、膏等剂型的藏成药50多个品种;年均门诊量1800多人次;纯收入1500元以上。
  玛曲县夏秀寺藏医门诊藏医门诊部于1985年自曼巴扎仓建立后设立,有医务人员6名,以3人为一组,每3个月轮换一次。他们自己动手采集药物,制成各种藏成药品130多种。
  医务人员们在没有住院部的情况下,热情接待远来求医的患者,设法给病人解决食宿等困难,深得患者赞誉。自开办以来,月均门诊700余人次,年均门诊收入7000元左右。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门诊越办越好,声誉越来越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阿木去乎寺藏医门诊1980年设立。门诊占用房屋3间。门诊部除自采、自制的药品外,另从夏河、合作、西宁、拉萨等地购买藏药材和藏成药;同时购进常用中西药品针剂等,进行藏西医结合诊治。门诊开办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平均每天就诊人数不下于35人次,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门诊收入的75%上交寺管会,余皆用作周转金和奖励基金。
  加茂贡寺院藏医门诊1982年建立门诊,面积为50多平方米,有门诊医生5人,至1990年底,有藏成药100多种;另有常用西药十几种。门诊周转金为5000元左右,年均就诊病人1500多人次;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碌曲县玛艾乡曲科尔寺藏医门诊1987年开设。门诊部僧侣藏医人员16名,均系四川若尔盖县著名藏医学者旦科的门徒。他们自力更生,去野外采集了大量药材,并加工生产了百余种藏成药。通过几年的努力,门诊愈办愈红火,深受广大僧俗群众的欢迎。
  科才寺藏医门诊是1980年初科才寺重建后,效仿其它寺院“以寺养寺”的成功经验,发挥藏医人才较多的优势,建立藏医门诊部。门诊部设病床2张,以藏西医结合的形式,面向科才广大牧民群众服务。年均诊治患者21600多人次,年均收入为15600多元(其中西医收入为8000多元,藏药收入为7600多元)。他们在寺院藏医门诊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