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诊断与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诊断与治疗
分类号: R242
页数: 5
页码: 1635—1639
摘要: 藏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其中尤以望、切、问更为重要。藏医对疾病的治疗有内服和外治两种,并很注意饮食和环境的配合治疗。在饮食方面,根据三大类型疾病的性质,各有其宜吃和禁忌的饮食。在环境方面,也有寒、暖、安静等不同的护理要求。
关键词: 藏医药志 藏医医疗 诊断治疗

内容

一、藏医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产物。它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影响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吸收各民族医学的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独特而又系统的民族医药理论。《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学理论的基础著作。
  藏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把人体的生理、病理概括为“龙”、“赤巴”、“培根”为中心的三因平衡学说。“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主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赤巴”可译作“火”,其功用主要是生产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助消化,长气色,壮睡眠,生智慧。“培根”可译为“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龙”、“赤巴”、“培根”三者各有特能,各司其职,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共同支配和影响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常,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所以藏医把三因平衡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施药、护理等各个方面,成为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二、藏医诊断
  藏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其中尤以望、切、问更为重要。
  (一)望诊
  观察舌质和舌苔。如患“龙”病的病人舌质红、干而糙;患“赤巴”病的人舌苔淡黄而厚;“培根”病人的舌苔白厚滑而潮润。
  观察小便。这种诊断方法在藏医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观察小便的色、气、味、泡沫。尿热时,需观察色、气、味、泡沫;温时需观察尿中的絮状物和表面的浮漂物;冷时需观察尿由热变冷所需的时间,冷却所开始的部位以及颜色变化情况等。此外还要观察搅拌时的声响和搅拌后的沉淀物。一般情况下,“龙”病病人的小便色清、泡沫多而大、沉淀物极少;“赤巴”病人的小便色赤黄,气大而味臭,沉淀物多;“培根”病人的小便色白而味小,泡沫小而多,沉淀物很少。
  观察神色。
  观察肤色。藏医认为肤色变化和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例如脸色红或黄者为 “察”(即血)或“赤巴”病的表现,脸色白而无血色者系“培根”病的表现,而 “龙”病患者的脸色则是灰或黑色。
  (二)切诊
  切诊中最主要的为脉诊。脉诊分寸、关、尺三部。脉象可归纳为31种,其中如浮、沉、迟、数、虚、实、洪、微……等均与中医的脉象一致。“龙”病患者的脉象主要是中空而有间歇,“赤巴”病患者的脉象浮而洪大,“培根”病患者的脉象沉溺而迟缓此外,具体疾病也各有其表现的脉象特征。
  (三)问诊
  询问的内容包括年龄、起病的原因和转变情况,环境和得病的季节,寒热疼痛的部位和时间,饮食起居方面的嗜好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医生还要根据疾病的属性,各有其询问的内容。
  (四)闻诊
  主要是闻病人的气息、尿味、口臭等。藏医在诊断时,根据“龙”、“赤色”、“培根”3种疾病类型所表现出来的20种症候特性,来确定病人是属于3种疾病类型中的哪一种,抑或是属于两种或三种疾病类型混合症状,最后确定其属于“寒症”或“热症”,再投药或外治。
  除上述诊断法外,藏医也用一些“药物试验诊断法”及“实验性诊断法”等。
  三、藏医治疗
  藏医对疾病的治疗有内服和外治两种,并很注意饮食和环境的配合治疗。在饮食方面,根据三大类型疾病的性质,各有其宜吃和禁忌的饮食。在环境方面,也有寒、暖、安静等不同的护理要求。
  内治法藏医根据“龙”、“赤巴”、“培根”三大疾病归纳为寒、热两大类型,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应用的方剂也均有寒性与热性的区分。由于三大类型疾病各具不同的特性,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利用药物的6种味、8种作用和17种效能来扶倾纠偏,以恢复机体正常的功能。若属三种类型的合并症,则分别轻重主次予以治疗。例如龙赤病,症状的表现若以“龙”病为主时,治疗方法则以“龙”病为主。以急者治表,缓者治本的原则进行治疗。在发病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发病的阶段及进程而予以治疗,如疾病初起常投以引药或温和药物以促使疾病的成熟,在中期则根据病情用药物以消除病痛,在恢复期注意调理。外治法藏医有多种外治法,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1•针炙疗法
  (1)针炙疗法出自甘肃省敦煌石窟的藏文针炙图,是七世纪以前吐蕃族绘制的,图中藏文穴位部分记述较详。
  (2)艾炙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和发病穴位进行艾炙治疗。
  2.拔罐疗法
  (1)拔火罐。
  (2)拔牛角罐将牛角置于患处,用皮管抽气,抽气后患处出现红斑和肿包,然后用小刀划破,再用皮管抽气,用于关节炎和“黄水”患者。
  3.放血疗法
  放血的患者必须是身强力壮者.放血前应先1日3次连服3天由“阿肉拉”、“觉肉拉”、“帕肉拉”三果组成的“哲布松汤”,放血的季节一般在春天桃花开放的的某日下午(早晨不宜放血)。放血时在离放血穴位3指以上处绑扎, 在穴位上纵切一小口,一般情况下,病在上体在臂部放血,病在下体在腿部放血,病在头部者放血亦在头部,放血多少视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这种疗法对于“察病”、“赤巴病”、传染病、炎症、肝症等引起的热症效果显著。
  4.药物外治法
  (1)烟薰法将药物粉末撒在火盆中燃烧(以炭火不使药物着火为准),使药物所产生的烟气充满室内。此疗法适于“龙病”的晕倒、过度饥饿、神经衰弱和神经不正常等患者。
  (2)药物酥油烫将肉豆蔻粉末和藏茴香包于纱布中•放入温烫的酥油中,然后取出放在病人需炙的穴位上。此法适于“龙病”以及心绞疼等患者。
  (3)药浴法将配制的药物煎成药液,加入酒曲,放置一二日使其发酵,然后加温给病人洗浴,洗浴时加入一些青稞酒。此法宜于半身不遂、瘫痪、关节炎、肾寒、痔疮等症,还可用天然温泉浴疗疾病。
  5.涂药按摩法
  将药物磨成细粉涂抹于患者按摩部位,然后进行按摩。此法宜于瘫痪、关节炎以及“龙病”患者。
  6.熨法
  (1)热熨法以盐或青稞等放锅內炒热,用布包好,置患处熨烫。此法宜于“培根”病患者。
  (2)冷熨法用山泉溪流中的小卵石敷于病人喉管气穴中或双眉中间。此法宜于鼻衄或呕吐病人。
  此外,藏医在外治方面,也采用脓疮切开、药物洗涤、药物和纱布包扎,以及眼药水滴眼治疗等。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针炙疗法
相关专题
拔罐疗法
相关专题
放血疗法
相关专题
药物外治法
相关专题
涂药按摩法
相关专题
熨法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