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29
颗粒名称: 藏医药志
分类号: R29
页数: 36
页码: 1623—1658
摘要: 本志主要讲述了《甘南州志》中甘南藏族的医药史,包括藏族医疗机构,藏族药物种类和产地,藏族药的制作等内容。
关键词: 地方志 甘南州志 藏医药志

内容

第一章藏医机构
  第一节县级藏医院
  —、夏河县藏医院
  甘南州人民政府在1976年上半年,批准夏河县人民政府《关于筹建夏河县藏医院的报告》。由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药品检验所及夏河县卫生局共同投资12万元,于1977年在夏河选址动工,开始筹建全国第二所、甘肃省第一所全民所有制藏医院。基建历时两年,于1978年底竣工。与此同时,调集了原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名藏医旦巴、果洛合曼巴、桑木旦、图布旦和一批新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藏医,有技术专长的民间藏医,还有学过西医护理的藏族护士,组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藏医专业人员队伍。
  经过紧张的筹备,夏河县藏医院于1979年1月1日建成并正式开诊。
  夏河县藏医院的旧址,在夏河县城大夏河南岸,占地面积为53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30平方米,基建投资共16万元。设门诊部、住院部、药浴室、药房、制药作坊等。开业初有老藏医5人,青年藏医8人,护士2人,共有医务工作者15人。住院部设有病床12张。藏医院旧址因建筑面积太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藏医事业和不断增加的病员需要。为此,夏河县政府拨经费30多万元予以重建。1984年新藏医院竣工并搬迁完毕,开始在新址接诊。新院占地面积为883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73平方米,大大增加了服务用房,扩大了服务范围。科室主要有门诊部、住院部、药浴室、治疗室、图书室、药物标本室、后勤办公室等。门诊分别有内科、妇科、儿科、神志病科、骨科、X光室等。并设院长办公室、文书室、财会室等。在总建筑面积中,业务用房90间,共1893平方米,办公用房5间共120平方米,住宅用房36间,共760平方米。千元以上器材有:X光机1台、粉碎机2台、糖衣机4台、捣药机2台、筛药机1台、切片机2台。另有救护车1辆,北京吉普车1辆。
  截止1990年底,全院共有职工4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名,行政后勤工作人员5名。在40名卫技人员中,藏医主任医师1人,藏医副主任医师1人,藏医主治医师4人,初级藏医、西医医务工作者34人。
  二、碌曲县藏医院
  碌曲县藏医院1980年开始筹建,到1981年上半年竣工。同年12月22日正式开诊。属全民所有制单位,隶属碌曲县卫生局主管。医院地址在县城西部,座北向南。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基建投资12万元,建筑面积882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558平方米,办公用房108平方米,住宅用房216平方米。
  医院分住院部和门诊部。住院部设有病床17张,大型医疗设备有50毫米 X光机1台,粉碎机2台,糖衣机4台,救护车1辆。
  建院初期仅有职工11人,到1990年底增加到18人。其中藏族17人,回族1人;藏医药人员14人,中西医业务人员2人,行政后勤人员2人。
  三、玛曲县藏医院
  玛曲县藏医院于1984年12月22日建成,1985年1月1日正式开诊。医院隶属玛曲县卫生局主管的事业单位。院址在玛曲县城中心,占地面积为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20平方米,住宅用房386平方米,业务用房为317平方米,其它占用77.95平方米。基建投资15万元,固定资产总计为20万元;业务流动资金有32712元。无大型器械。置有单目显微镜1台,小型粉碎机1台,制丸机1台,救护车1辆。玛曲县藏医院设有内科、妇科、儿科、治疗室、制药室、药房等6个科室,无住院部及病床。
  1990年底,玛曲县藏医院共有医务人员12人,其中藏族10人,汉族2人; 藏医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3人,医士2人,药工1人,行政后勤人员4人。四、卓尼县中藏医院
  卓尼县中藏医医院筹建于1985年5月,1987年7月15日正式开诊。医院属全民所有制单位,隶属卓尼县卫生局主管。院址建于卓尼县城东南方洮河之滨,占地面积3889平方米,基建投资28.8万元,建筑面积566平方米。建筑结构为具有藏族特色的现代建筑。主楼为“凸”型三层单面楼,下设中医部,上设藏医部。大楼前后建有藏药加工房、职工宿舍等平房共16间。固定资产20.5万元,其中医疗设备2万多元。现代化医疗设备有胆结石治疗仪,B超诊断检查仪,50MAX光机及拍片设备1套,骨外科固定器械、直肠检查镜、产床、万能手术箱等;有救护车1辆。
  藏医门诊部设有诊断室、治疗室、调剂室、药房及加工房、药物阴干室等。加工房内设有制丸机、压片机、粉碎机、切片机等。
  第二节藏医科室及藏医门诊部
  一、县人民医院藏医科
  1956年,夏河县人民医院门诊部,首次建立藏医科。1978年,碌曲县人民医院开设藏医科,由一名藏医临时负责,并抽调6名赤脚医生参加工作,炮制了70多种丸、散、膏、丹等藏成药品。
  二、州政协藏医门诊部
  根据州政协第四届二次会议的提案,1964年12月12日由甘南州宗教事务处和文教卫生处联合发出《关于在合作成立藏医门诊部筹备工作的通知》,甘南州政协决定在合作寺院筹建一所藏医门诊部。
  藏医门诊部的大夫,由当时的州政协委员达永巴•罗布藏和扎西加措以及其后到职的加洋尼玛等担任。门诊部自制藏成药达百余种,日均门诊量30余人次,当年创收1000多元。1966年初“文革”开始,州政协藏医门诊被迫停办。
  三、郎木寺藏医门诊部
  碌曲县郎木寺藏医门诊部于1981年成立。设有诊断室、办公室、药房等;有业务周转金2600多元。自采藏药材50多个品种;自制藏成药丸、散等剂型近60个品种。郎木寺门诊部年门诊量达8000人次左右,年业务收入万元以上,是个管理好、收入可观的藏医门诊部。
  四、卓尼县麻路藏医门诊部
  卓尼县麻路藏医门诊部在麻路中心卫生院内开设。1981年5月19日开诊后,县卫生局投资3000元,作为业务周转金。藏医门诊部共有5间平房,其中药房1间,库房1间,诊断室兼宿舍3间。门诊部院内种植大黄、藏木香等药材。到1983年底,采集的藏药达200种,计1300多斤;购买的药材有83种;制藏成药品86种。
  1984年1月,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麻路藏医门诊部“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锦旗1面。
  五、迭部县藏医门诊部
  七十年代大办合作医疗站时,迭部县桑巴公社等个别社队开办过藏医合作医疗站,颇受群众欢迎。
  1989年底,迭部县卫生局在县人民医院开办藏医门诊。其后在藏医门诊部的基础上,修建迭部县藏医院。
  六、卓尼县中藏医院临潭藏医门诊部
  卓尼县中藏医医院开诊以后,卓尼县主管部门与临潭县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在临潭县城关租房,设立藏医门诊部。1989年7月15日正式开诊,有藏医工作者2人,固定资产投资5000元,备有藏成药80种。
  藏医门诊部自开诊至1990年底,一年多的时间,共接待患者9000多人次,业务收入为11000多元。就诊患者中,除卓尼县所属牧区乡的藏族群众外,临潭县的回族群众占就诊人次的65%左右。藏医门诊部的建立,既方便了各族群众,又填补了临潭县历史上无藏医的空白。
  七、舟曲县拱坝藏医门诊部
  1988年,舟曲县专门邀请夏河县藏医旦巴到舟曲行医。1990年10月1日,在藏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一拱坝乡,设立了藏医门诊部。门诊部有藏医工作人员5人。自开诊到年底门诊人次不断增加,门诊收入达到600元。以上各县乡级卫生院的藏医工作人员,大都自己采药、制药,或从外地购药,积极开展藏医业务工作。但有些乡卫生院的藏医人员因各种原因,暂时没有开展藏医业务。
  玛曲县藏医门诊一览表
  碌曲县藏医门诊一览表
  注:设在郎木寺的藏医门诊部,属县卫生局主管,不在此列。
  卓尼县藏医门诊一览表
  迭部县藏医门诊一览表舟曲县藏医门诊一览表
  第二章藏药
  藏药按其资源分为矿物、植物、动物3类;按药物形状和药用部分划分为珍宝、石类、土类、木类、芳香、草木、全草、动物8类;按其功能可分为广谱清热、清“赤巴”、治血分病和血分骨髓传染病、肺病、“龙”病和兼热病症、热性“培根”病、“培根”性“龙”病、黄水病及杀虫灭菌、止泻、利水、解毒、催吐、泻下、引类等18类。
  药物的性味功能可分为六味(甘、酸、咸、芳、辛、涩)、八性(重、腻、凉、钝、轻、粗、热、锐)十七功能(柔、重、温、腻、固、寒、钝、凉、软、稀、淡、燥、热、轻、锐、糙、动)。六味的疗效功能按顺序,前渐小、后渐大。药物的十七功能可制伏疾病的二十种特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重克锐,凉克热,软克硬,稀克腻与粗,燥克泻与温,淡克实,热克寒,轻克重,锐克钝,粗克柔,动克固。
  第一节资源
  甘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藏药及中草药资源。根据地貌、植被、土壤的特性,甘南药材资源分布可划分为3个区系。
  积石山西倾山高原区大致包括玛曲县全部,碌曲、夏河两县西部。属高寒湿润气候区。该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较少,所产的药用植物多为高原特有的寒冷环境中生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如水母雪莲花,藏黄莲、裸茎金腰子、美丽凤毛菊、冬虫夏草、卷叶贝母、甘肃贝母、党参、羌活、短管兔耳草、二叶獐牙菜、甘青蚤缀、甘青乌头、奇林翠雀、兰石草、白苞盘骨草、西藏沙棘、红花绿绒蒿、五脉绿绒蒿、狭叶红景天、小丛红景天、异叶米口袋、粗茎秦艽、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基松等。
  药用动物有:林麝、盘羊、藏狗、牦牛、山羊、狼、马鹿、胡秃鹫、藏雪鸡等。
  药用矿物有:寒水石、冰洲石、孔雀石、高岭土、金砂、石脑、石燕、石胆、黄矶、蛇菊石等。
  岷迭高山峡谷区位于积石、西倾山原区以东、洮河与白龙江分水岭以南。大致包括舟曲县、迭部县和卓尼县的洮河以南地区。大部分属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生态环境较优,菌类和种子植物类丰富。所产药用植物有:唐古特瑞香、红花角蒿、藓生马先蒿、鹿衔草、猴头菌、猪苓、骨碎补、伸筋草、华山松、侧柏、粗榧、当归、赤芍、细辛、党参、升麻、沙苑子、半夏、鬼臼、祖师麻、偬木、多种五加、五味子、天麻、喜马拉雅紫茉莉等等。药用动物有:黑熊、棕熊、林鹿、大灵猫、梅花鹿等等。
  临卓山地丘陵区位于西倾山以东,岷迭高山峡谷以北,是甘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包括临潭、卓尼以及夏河东部地区,属寒温湿润区。该区的植被由西北亚高山草甸植被,山地草甸植被向东南寒湿性针叶林,针阔叶植被过渡,植物名类较为丰富。所产主要藏药材有:锦鸡儿、瑞香狼毒、小花紫堇、窄叶鲜卑花、珍珠梅、黄花棘豆、草原老鹳草、青海杜鹃、达乌里秦艽、黄芪、红芪、宽叶羌活、柴胡、甘肃丹参、黄芩、黄精、款冬花等。药用动物有:狐狸、水獭、狼、胡秃鹫等。药用矿物有:金矿石、铜矿石、自然铜、炉甘石、石膏、滑石、蛇菊石等。
  此外,全州分布较广、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药用植物有沙棘、皱叶酸模、珠牙蓼、椭圆叶花茅、蕨麻(人参果)、蒲公英、高原毛茛、黑蕊虎耳草、藏茴香、藏木香、藏菖蒲等等。
  第二节采集
  藏医药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徒传承。除熟读背诵药典外,辨认、采集藏药历来是一项必修课。为此他们翻山越岭,踏遍甘南及邻近地区的山山水水,发掘药物资源。通过调查研究和采药、用药实践,逐步筛选出几个资源丰富的重点地区,作为甘南藏药资源区和传统采药点。
  —、达里加山
  达里加山位于夏河县甘加乡北部边缘地区,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是积石山山脉的分支。方园约有1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其主峰海拔4636米,山峭坡陡,山峦间有高山草甸和高山湖泊。气候多变,地势复杂,是各类动植物和稀有藏药生产的优良地域,其资源有:藏黄莲、雪莲、总状花绿绒蒿、裸茎金腰子、唐古特乌头、党参、奇林翠雀、虎耳草、红景天、垂头菊、五灵脂、雪鸡、麝香等药材。其中最为盛产的药物是红花绿绒蒿、蓝花绿绒蒿、唐古特乌头、藏黄莲、土牛黄等。上述这些药物在藏药配方中是最为常用的藏药材。达里加山以盛产品种繁多的名贵药材而驰名,它自古就留下了医者们的行踪。
  1784年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医学院)成立后,多次到此山采集过药物,并被认定为首选传统采药点,历代相传,至今不衰,历来被称为“药物宝库”。现在,无论研究和采集药物的个人,寺院医学院的僧侣,或夏河县藏医院、州藏医药研究所及内地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植物药物研究者们都到过此山,采集过丰富而珍贵的药物。尤其在每年七月至八月黄金季节,前去达里加山采集药物及药物标本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
  二、太子山
  太子山,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北端,藏语称“阿尼念钦”,距合作约50多公里。面向甘南卡加,背靠临夏。山前整个坡面绿草成茵,植被好;山后裸岩林立,主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一座独立的大山。周围群山连绵,是甘南历代藏医采集药物的必去之地,也是历史上传统采药点。
  太子山草药资源丰富。一般常用藏药有矮金莲花、溪畔银莲花、白花龙胆、花丽龙胆、蓝花龙胆、唐古特乌头、唐古特红景天、木茎蓼、白花秦艽、蓝花秦艽、水母雪莲花、总状花绿绒蒿、甘肃蚤缀、凤毛菊、兰石草、党参、鹫鸟粪、五灵脂等。山脚下灌木成丛,其中有黄花杜鹃、三棵针、水柏枝、沙棘、鬼臼等多种药用植物。近年来到太子山去采集藏药的单位有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和夏河县藏医院。太子山是州境藏药资源的蕴藏地,也是州内藏医药专业人员见习药物的天然药圃之一。
  三、清水沟
  清水沟位于夏河县曲奥乡(原清水乡),是甘南到临夏、兰州往返的必经之地。距合作60多公里,海拔2500米〜3000米之间。清水沟具有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气候特色和地理特点,地势地貌与青藏高原的东大门一一土门关以东有明显的区别。动植物生态极佳,药物种类繁多。常用藏药资源有短叶石雪柏、石雪柏、甘青韭、羊齿天门冬、草本悬钩子、藏茴香、马蔺花、长管马先蒿、骨碎补、绢毛毛茛、糙果紫堇、萼果香薷、山麻黄、菥萤子、兰石草、天蓝苜蓿、手掌参、铁棒槌、短穗虎耳草、芹叶铁线莲、柳状叶凤毛菊、赤芍、羽叶点地梅、刺柏、刺玫、绢毛菊、木茎蓼、红果黄精、垫状卷柏等等。清水沟不仅是甘南地区传统的藏药采集地带,而且与甘南高原气候相对而言,比较温和,距临夏、合作都较近,交通十分方便。是藏医机构、藏医学校和省内其它研究机构见习和采集藏药低谷类药物的理想去处。
  四、光盖山
  光盖山距卓尼县城大约有40多公里。位于迭部和卓尼之交界处,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此一地带生长有种类繁多的藏药材,是贡巴寺曼巴扎仓的传统采药点,也是现在该县各级藏医机构采集藏药的良好地域。
  光盖山的药物极其丰富。禽类有大鵟、兀鹫、小云雀、藏雪鸡等。兽类有岩羊、原羚、黑熊、盘羊、狼、旱獭、狍子、马鹿、麝等。植物类药物有草本悬钩子、秦艽、三颗针、马蔺、油松、刺柏、湿生扁蓄、大黄、唐古特红景天、绢毛菊、藏黄莲、绵丛菔、五脉绿绒蒿、总状花绿绒蒿、木茎蓼、糙果紫堇、黄花杜鹃、翼首草、唐古特乌头、水母雪莲花、手掌参、铁棒槌、小垂头菊、裸茎金腰子、斑唇马先蒿、唐古特虎耳草等。矿石类药物有:方解石、石灰华、炉甘石、石灰石等。
  第三节藏药炮制
  一、整理成药配方
  在藏医药典籍中,载有诸多藏成药的配方,各地传统的藏医机构、藏医世家、名家,又有大量的秘方、验方留传于世。收集、整理藏医古方,结合实际,有计划地继承和应用古方,是各地藏医机构在藏成药生产中的首要任务。
  在藏成药配方的整理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改变医典配方中的药味,只是将医典中各种药味的剂量更加准确化、合理化,并将剂量单位转化为国际单位克,对制方过程中的加工工艺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藏成药配方的整理和应用方面,各县藏医院都是以医典为根据,结合自己的传承和临床实践经验,并参考当地群众的需要和生产条件,制定各自的协定处方,各地的加工工艺也不尽相同。以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为例,自建所以来就着手整理藏成药配方,到1990年底已整理出546方,其中临床配制320方。这320方藏成药包括5种常用的剂型,即汤剂(32种)、散剂(192种)、丸剂(64种)、膏剂(16种)、珍宝剂(16种)。已载入该所药物研究室编写的《藏医配方选编》中。
  藏药对甘南地区的常见病、地方病、多发病疗效甚佳。如“仁钦章觉”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七十味珍珠丸”治疗中风偏瘫、血压不调、脑震荡后遗症等,临床疗效都比较显著。洁白丸(日格尔)是一种健脾和胃、分清泌浊、止痛止吐的常用胃药,主要用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呃逆呕吐等症,深受群众的青睐。甘南藏药以天然纯正、用药量小、疗效显著、服用方便、价格适宜等优势,享誉医药市场。
  二、改进生产工艺
  数百年来,甘南地区的藏成药生产,以自采、自购、自制、自用的分散形式和手工操作的方式为主。设备简陋,工艺粗糙,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产品质量优劣不一,再加产量很小,应用不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近十多年来,随着新型藏医机构的建立,藏成药的生产也迈开了新的步现在,甘南州的藏成药生产,已从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步转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各级藏医院、所已能生产各种剂型的藏成药近300种,其药物原料要求严格,炮制工艺精细,制作过程复杂。
  各县藏医院及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药厂,刚建成之时,藏成药的生产仍较落后,整个炮制过程有的全靠手工操作,年产量较低。近几年来,相继增加了一部分生产设备。夏河县藏医院新增加了粉碎机2台,捣膏机2台,晒药机2台,糖衣机2台,切片机2台。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药厂,现有粉碎机2台,球磨机1台,大小糖衣机4台,封口机2台。散剂经粉碎机等机械加工后,比手工捣研快而精细,年产量迅速增加;丸剂经机械加工后,丸粒大小均匀,松紧适宜,表面光滑,便于吞咽。在使用现代生产设备的同时,注重了药品的包装,聘请有关专家设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商标图案。截止1990年底已有盒装、袋装、瓶装等药品包装,且附有配方、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的说明书。
  三、藏成药品种与产量
  甘南州的藏成药,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产量、品种逐年增加。夏河县藏医院,1982年自采药物60多种,250余公斤,价值3000多元;年购进药材150种,1500余市斤,价值1万多元;年自制药品130种,1900余公斤,价值1.5万元。到1990年,自采药物60多种,共900余公斤,价值为3万余元;年进购药材154种,共计4300公斤,价值54597元;年自制药品109种,共计3300公斤,价值107763元。几年来共炮制丸、散、膏、丹等藏成药280多种。
  碌曲县藏医院1990年的制剂情况与建院初期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每年自采药材从20种提高到36种,价值约为600元;自制藏成药已达200种,较1982年的70种提高了2.9倍。
  卓尼县中藏医院藏医门诊部,1987年开设之初,藏药材有300种左右,藏成药有87种;到1990年,购进和采集的藏药材达332种,炮制和加工的藏成药达96种之多。
  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药厂,建厂初期一年生产140种藏成药,年产量仅为400余公斤;1990年生产320种藏成药,产量共3000公斤(其中包括散剂1000公斤、丸剂1700公斤、珍宝剂300公斤),总价值达28万元。
  第四节名贵藏成药
  甘南州制药厂、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药厂生产出的藏成药,有数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或州级优质产品。
  一、洁白丸
  甘南州制药厂生产的洁白丸,曾荣获1983年国家经委颁发的优质新产品金龙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中成药健康杯银杯奖。甘南用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药厂生产的洁白丸,获1989年甘肃省“兴陇杯”科技发明铜杯奖。洁白丸是甘南藏药的名优产品,历史悠久,各县藏医院、集体、个体诊所、寺院门诊均普遍制作,畅销甘、青、川一带,深受群众喜爱。甘南州制药厂生产的洁白丸,因有生产批号,畅销于全国十多个省区。
  二、各类珍宝丸
  藏成药珍宝丸制作,是传统藏成药生产项目中的高难项目。主要原因是原料奇缺,价格昂贵,炮制工艺十分复杂严格。历史上,除西藏拉萨药王山寺与“门孜康”有小批量的生产传延外,其他藏区几乎没有制作。近十多年来,随着甘南州藏医事业的发展,珍宝丸的研制、生产已刻不容缓。然而,除碌曲藏医院曾试制过一、二种外,各县藏医院均无生产。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自1987年以来,以谨慎的科学态度,向西藏、四川、青海的专家求教,多次请专家亲临指导,进行了不定期的批量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计有: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珍珠丸、芒觉珍宝丸、二十五味松耳石丸、佐达珍宝丸、七十味珍珠丸、仁钦章觉等7种。研究珍宝丸的最尖端、最重要的关键工艺是“仁钦坐台”(即水银炭)的炼制。为此,州藏医药研究所于1989年成立了攻关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奋战40天,终于精炼成功。“仁钦坐台”的炼制成功及以它作为主营原料的7种珍宝丸的研制成功,将甘南州的藏药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藏研所附属药厂生产的各类珍宝丸产品的质量,得到了西藏、四川、青海等藏医专家的认可和称赞。
  七十味珍珠丸藏语称然纳桑培,原载于藏医典籍《医药精集•万木部》本药在藏医临床已沿用一千多年,是藏医防治心脑血管的珍宝类丸药。由珍珠、仁钦坐台、藏红花、玛瑙、珊瑚等七十味名贵藏药组成,具有解毒、解痉、调压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癫狂痫症、血压不调,脑震荡及中毒类疾病。年老体弱者服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体力,具延年益寿的功效。近年经过临床疗效研究,对高血压脑病、脑溢血、偏瘫后遗症、冠心病、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总有效率分别为94%、95.5%、89%、96%、87%。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中国“丝路节”银质奖,自治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十五味松耳石丸本药原载于藏药经典《益寿》中,是由松耳石、珊瑚、藏红花等二十五味药物组成,具有清势、舒肝、止痛、明目等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瘀、肝中毒、肝痛、肝硬化、肝渗水及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胆囊炎。对病毒性甲、乙型肝炎临床总有效率94.7%,急慢性胆囊炎临床总有效率为95%。曾获首届中国“丝路节”银质奖。自治州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十五味珍珠丸系藏医珍宝类名贵产品,主要成份由珍珠、牛黄等二十五味珍贵药物组成。具有安神开窍、舒筋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震颤、昏迷不醒、神志紊乱、谵语发狂等中风、癫痫、面神经麻痹、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神经性疾病。适用于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等症,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97%。
  二十五味鬼臼丸由鬼臼、喜马拉雅紫茉莉、枸杞子等二十五味药物组成。具有调经血、祛风镇痛的功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心烦血虚等妇科杂病。适用于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滴虫性、念珠菌性、老年性)、慢性子宫颈炎、月经失调等症。观察病例30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3.5%、94.5%、100%。
  仁青章觉丸在藏医临床已沿用一千多年,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特效珍宝品,主要成份由仁钦坐台、藏红花、牛黄、熊胆等一百多种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各种胃炎及癌前期病变,晚期消化道癌症的疼痛、溃疡病、肝病及疮疡疔毒、水肿喉痧等,无病者服用可调解胃肠功能,预防消化道肿瘤,补益身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重度肠化和腺体异性增生的癌前期病变临床总有效率为87%。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可缓解症状,延长寿命。治疗消化性溃疡病远期临床总有效率为94%。
  第三章藏医医疗
  第一节诊断与治疗
  一、藏医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产物。它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影响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吸收各民族医学的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独特而又系统的民族医药理论。《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学理论的基础著作。
  藏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把人体的生理、病理概括为“龙”、“赤巴”、“培根”为中心的三因平衡学说。“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主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赤巴”可译作“火”,其功用主要是生产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助消化,长气色,壮睡眠,生智慧。“培根”可译为“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龙”、“赤巴”、“培根”三者各有特能,各司其职,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共同支配和影响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常,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所以藏医把三因平衡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施药、护理等各个方面,成为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二、藏医诊断
  藏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其中尤以望、切、问更为重要。
  (一)望诊
  观察舌质和舌苔。如患“龙”病的病人舌质红、干而糙;患“赤巴”病的人舌苔淡黄而厚;“培根”病人的舌苔白厚滑而潮润。
  观察小便。这种诊断方法在藏医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观察小便的色、气、味、泡沫。尿热时,需观察色、气、味、泡沫;温时需观察尿中的絮状物和表面的浮漂物;冷时需观察尿由热变冷所需的时间,冷却所开始的部位以及颜色变化情况等。此外还要观察搅拌时的声响和搅拌后的沉淀物。一般情况下,“龙”病病人的小便色清、泡沫多而大、沉淀物极少;“赤巴”病人的小便色赤黄,气大而味臭,沉淀物多;“培根”病人的小便色白而味小,泡沫小而多,沉淀物很少。
  观察神色。
  观察肤色。藏医认为肤色变化和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例如脸色红或黄者为 “察”(即血)或“赤巴”病的表现,脸色白而无血色者系“培根”病的表现,而 “龙”病患者的脸色则是灰或黑色。
  (二)切诊
  切诊中最主要的为脉诊。脉诊分寸、关、尺三部。脉象可归纳为31种,其中如浮、沉、迟、数、虚、实、洪、微……等均与中医的脉象一致。“龙”病患者的脉象主要是中空而有间歇,“赤巴”病患者的脉象浮而洪大,“培根”病患者的脉象沉溺而迟缓此外,具体疾病也各有其表现的脉象特征。
  (三)问诊
  询问的内容包括年龄、起病的原因和转变情况,环境和得病的季节,寒热疼痛的部位和时间,饮食起居方面的嗜好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医生还要根据疾病的属性,各有其询问的内容。
  (四)闻诊
  主要是闻病人的气息、尿味、口臭等。藏医在诊断时,根据“龙”、“赤色”、“培根”3种疾病类型所表现出来的20种症候特性,来确定病人是属于3种疾病类型中的哪一种,抑或是属于两种或三种疾病类型混合症状,最后确定其属于“寒症”或“热症”,再投药或外治。
  除上述诊断法外,藏医也用一些“药物试验诊断法”及“实验性诊断法”等。
  三、藏医治疗
  藏医对疾病的治疗有内服和外治两种,并很注意饮食和环境的配合治疗。在饮食方面,根据三大类型疾病的性质,各有其宜吃和禁忌的饮食。在环境方面,也有寒、暖、安静等不同的护理要求。
  内治法藏医根据“龙”、“赤巴”、“培根”三大疾病归纳为寒、热两大类型,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应用的方剂也均有寒性与热性的区分。由于三大类型疾病各具不同的特性,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利用药物的6种味、8种作用和17种效能来扶倾纠偏,以恢复机体正常的功能。若属三种类型的合并症,则分别轻重主次予以治疗。例如龙赤病,症状的表现若以“龙”病为主时,治疗方法则以“龙”病为主。以急者治表,缓者治本的原则进行治疗。在发病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发病的阶段及进程而予以治疗,如疾病初起常投以引药或温和药物以促使疾病的成熟,在中期则根据病情用药物以消除病痛,在恢复期注意调理。外治法藏医有多种外治法,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1.针炙疗法
  (1)针炙疗法出自甘肃省敦煌石窟的藏文针炙图,是七世纪以前吐蕃族绘制的,图中藏文穴位部分记述较详。
  (2)艾炙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和发病穴位进行艾炙治疗。
  2.拔罐疗法
  (1)拔火罐。
  (2)拔牛角罐将牛角置于患处,用皮管抽气,抽气后患处出现红斑和肿包,然后用小刀划破,再用皮管抽气,用于关节炎和“黄水”患者。
  3.放血疗法
  放血的患者必须是身强力壮者.放血前应先1日3次连服3天由“阿肉拉”、“觉肉拉”、“帕肉拉”三果组成的“哲布松汤”,放血的季节一般在春天桃花开放的的某日下午(早晨不宜放血)。放血时在离放血穴位3指以上处绑扎, 在穴位上纵切一小口,一般情况下,病在上体在臂部放血,病在下体在腿部放血,病在头部者放血亦在头部,放血多少视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这种疗法对于“察病”、“赤巴病”、传染病、炎症、肝症等引起的热症效果显著。
  4.药物外治法
  (1)烟薰法将药物粉末撒在火盆中燃烧(以炭火不使药物着火为准),使药物所产生的烟气充满室内。此疗法适于“龙病”的晕倒、过度饥饿、神经衰弱和神经不正常等患者。
  (2)药物酥油烫将肉豆蔻粉末和藏茴香包于纱布中•放入温烫的酥油中,然后取出放在病人需炙的穴位上。此法适于“龙病”以及心绞疼等患者。
  (3)药浴法将配制的药物煎成药液,加入酒曲,放置一二日使其发酵,然后加温给病人洗浴,洗浴时加入一些青稞酒。此法宜于半身不遂、瘫痪、关节炎、肾寒、痔疮等症,还可用天然温泉浴疗疾病。
  5.涂药按摩法
  将药物磨成细粉涂抹于患者按摩部位,然后进行按摩。此法宜于瘫痪、关节炎以及“龙病”患者。
  6.熨法
  (1)热熨法以盐或青稞等放锅內炒热,用布包好,置患处熨烫。此法宜于“培根”病患者。
  (2)冷熨法用山泉溪流中的小卵石敷于病人喉管气穴中或双眉中间。此法宜于鼻衄或呕吐病人。
  此外,藏医在外治方面,也采用脓疮切开、药物洗涤、药物和纱布包扎,以及眼药水滴眼治疗等。
  第二节医院医疗
  夏河县人民医院藏医科1956年8月14日,甘南州政府介绍青海果洛籍的著名藏医康曼巴,到夏河县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并负责藏医科的工作,开展藏医门诊。还请来了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中擅长于采药、制药的优秀僧医旦巴加措,协助康曼巴炮制加工药物。夏河县人民医院藏医科,自制藏成药百余种,每天接待患者约20余人次。开办后,坚持了4年,到1961年,因遇到各种困难而停办。停办后,康曼巴去甘加定居,旦巴加措仍回寺院曼巴扎仓。
  夏河县藏医院自1979年建院后发展很快,其声誉迅速在甘南地区和甘、青、川藏区及部分蒙古族地区传播。1982年底夏河藏医院设有病床12张,年均住院病人26人次;年门诊患者12000多人次,年总收入35000多元;年自采药物60多种258公斤,价值3000多元;年购进药材150种1500余公斤,价值10000多元;年自制药品130种1950余公斤,价值15000元;年销售药品收入在25000元以上。
  随着医疗设备、环境等条件的改善,在藏医治疗皮肤病、妇科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用自行研制的药浴、药酒等疗法结合内服药物进行治疗,疗效达到90%以上。年均门诊病人为34030人次。年住院部、门诊部业务收入为114223元。
  截止1990年底,流动资金4万元。年自采药物60多种,共900公斤左右,价值人民币3000多元;年进购药材154种,共计4300公斤,价值54597元;年自制药品109种,共计3300公斤,价值107673元;年均销售药品计4300公斤,收入为104781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藏医院共炮制出丸、散、膏、丹等藏成药280余种。
  碌曲县藏医院在办院方向上,坚持突出藏医特色,诊治患者以藏医药为主,辅之必要的西药。充分发挥了藏医医药不分家的传统,始终坚持了藏药的自采、自制、自用为主的特色。年自采药材20〜36种,年自制丸、散、膏、丹达36种300多公斤,基本上保证了医疗的需要。碌曲县藏医院重视名贵藏成药的研制工作。在外地著名藏医指导下,成功地炮制出了“二十五味松耳石丸”、“佐达珍宝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珍宝类藏成药。由于此类药物临床疗效显著,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截止1990年底,年均住院病人为238人次,年均门诊病人为13000人次。年均收入69000元。流动资金由建院初的3万元增加到14万元。
  玛曲县藏医院1990年底有医务人员12人,其中藏医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3人、医士2人。当年自采药材230多种,约1500公斤,库存药材125种1250公斤左右;自制各种藏成药80多个品种。年均门诊病人有13000多人次,年均门诊收入在32000元以上。因为无住院病床,经全体医务人员努力,每年春夏两季,支起帐篷接收住院病人。帐篷“住院部”平均每年接待患者100人次以上,好转率95%,治愈率达8&95%,解决了部分高原牧民的住院难问题。
  卓尼县中藏医院建成时有藏成药87种,开诊后不断收购、自采、自制,补充扩大。并首次制作“洁白丸”20余公斤,由于疗效显著,邻近县的群众也纷纷前来购买,藏医部年均就诊的患者达3000人次,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并在临潭县城关设立了藏医门诊部。截止1990年底,卓尼县中藏医院共有医务人员22名,其中藏医人员8名。
  第三节诊所医疗
  夏河县拉卜楞寺藏医门诊在拉卜楞寺寺管会的支持下于1959年成立,这是自治州成立后由寺院最早成立藏医门诊。门诊服务工作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由于当时没有藏医院,拉卜楞寺医学院的门诊在治病救人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8年以后,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解散,医学院的僧侣返回原籍,大多数人在当地社队干部及群众的支持下,坚持采药制药,给群众防病治病。1980年又恢复了门诊,自采、自制各类散、丸、膏等剂型藏成药100多种,日门诊量长期保持在20人(次)左右,年经济收入达4万余元。
  贡巴寺曼巴扎仓藏医门诊1986年门诊开设时,仅有部分乡村医疗站捐的3000多元的药材,而后几年里积极开展药材采集与藏成药的炮制。截止1990年底,制作散、丸、膏等剂型的藏成药50多个品种;年均门诊量1800多人次;纯收入1500元以上。玛曲县夏秀寺藏医门诊藏医门诊部于1985年自曼巴扎仓建立后设立,有医务人员6名,以3人为一组,每3个月轮换一次。他们自己动手采集药物,制成各种藏成药品130多种。
  医务人员们在没有住院部的情况下,热情接待远来求医的患者,设法给病人解决食宿等困难,深得患者赞誉。自开办以来,月均门诊700余人次,年均门诊收入7000元左右。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门诊越办越好,声誉越来越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阿木去乎寺藏医门诊1980年设立。门诊占用房屋3间。门诊部除自采、自制的药品外,另从夏河、合作、西宁、拉萨等地购买藏药材和藏成药;同时购进常用中西药品针剂等,进行藏西医结合诊治。门诊开办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平均每天就诊人数不下于35人次,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门诊收入的75%上交寺管会,余皆用作周转金和奖励基金。
  加茂贡寺院藏医门诊1982年建立门诊,面积为50多平方米,有门诊医生5人,至1990年底,有藏成药100多种;另有常用西药十几种。门诊周转金为5000元左右,年均就诊病人1500多人次;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碌曲县玛艾乡曲科尔寺藏医门诊1987年开设。门诊部僧侣藏医人员16名,均系四川若尔盖县著名藏医学者旦科的门徒。他们自力更生,去野外采集了大量药材,并加工生产了百余种藏成药。通过几年的努力,门诊愈办愈红火,深受广大僧俗群众的欢迎。
  科才寺藏医门诊是1980年初科才寺重建后,效仿其它寺院“以寺养寺”的成功经验,发挥藏医人才较多的优势,建立藏医门诊部。门诊部设病床2张,以藏西医结合的形式,面向科才广大牧民群众服务。年均诊治患者21600多人次,年均收入为15600多元(其中西医收入为8000多元,藏药收入为7600多元)。他们在寺院藏医门诊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第四节民间藏医
  甘南地区的民间藏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七、八世纪吐蕃时期,藏医药学随着军队的流动而传播,并逐步发展成为民间医疗的主体。在以师带徒、以父传子为主传承的同时,甘南学僧都去西藏求学,西藏医学高僧来甘南传医,以及同其他民族医学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有力地促进了甘南民间藏医的发展。民间藏医遍布甘南各地,大到寺院、土司官邸,小到部落、村庄,均有民间藏医的活动。共和国成立前,甘南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素质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各种疾病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民间藏医在解除病痛、延续生命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有的擅长内科,有的精于骨科、儿科、妇科和五官科,自采藏药材,自制藏成药,因病施医,治病救人。历史上著名的藏医有扎吾曼干、古达曼巴仓、娘仓卡隆曼干、贡却慈智木、智华、谢雄曼巴、南木真嘉措、智华达吉等等,均有独到造诣,为藏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州政府十分重视藏医药事业,支持对藏医药典藉的整理、挖掘和研究,鼓励民间藏医开展医疗工作。七十年代甘南州掀起了大办合作医疗站的热潮,把分散在各地的大批民间藏医吸收到合作医疗站,发挥藏医的土医、土药、土方和自采、自种、自用、自制的优势,使合作医疗迅速发展。全州599个生产大队中493个建立了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达1176人,其中应用藏医藏药的合作医疗站和藏医赤脚医生接近50%,特别在玛曲、碌曲、夏河等纯牧区几乎全部为民间藏医。
  碌曲县尕海公社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初建于1970年。最初有两名赤脚医生,曾一度扩充到8人,有房间6间,设有简易病床6张。有制药用的粉碎机1台,X光透视机1台,还有其他一般常用医疗器械设备,除选购一定数量的常用西药外,以自采自制藏药为主,藏成药最多时达100多种。他们还从四川购进原料,制成名贵藏药“珍宝丸”。最多时年门诊量曾达4000余人次;住院200余人次;收入6000余元。到八十年代,合作医疗站大都解散,但尕秀村合作医疗站,一直坚持办了下来。截止1990年底,尚库存藏药材约3500多公斤。1976年,获甘肃省卫生厅授予的“全省卫生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82年11月获 “全省模范集体”称号;1983年12月,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战线先进集体”称号。
  卓尼县刀告乡龙多大队合作医疗站,共有赤脚藏医5名,诊疗室3间,药房2间,病房4间,病床7张,常用医疗器械基本齐全。自制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的藏成药87种。他们坚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自采自制藏药,精心为群众防病治病,改变了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赢得了牧民群众的赞扬和信任,先后多次被评为州、县的先进单位。
  夏河县九甲公社解放大队合作医疗站,成立于1972年6月1日,共有赤脚医生3名(其中藏医2名,西医1名,保管兼药工1名)。止1976年共采集藏药115种1250公斤;自制藏成药49种250公斤;年门诊量1736人次,其中本大队社员就诊895人次,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的信任。
  当时合作医疗站办得好的还有碌曲县郎木寺公社郎木寺大队合作医疗站,夏河县九甲公社前进大队合作医疗站、革命大队合作医疗站,科才公社萨尔吉大队合作医疗站,卓尼县尼巴公社尼巴大队合作医疗站等。
  1979年以后甘南各地的民间藏医更加活跃,自治州政府对民间藏医给予大力扶持,除有计划地选拔部分民间藏医到全民所有制的医疗单位工作外,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藏医药学习班,不断提高民间藏医的医疗水平。在藏药材及藏成药的供应上,也热情支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还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这些措施调动了民间藏医药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至1990年,甘南各地基本上一个大的村子就有一名藏医乡村医生。在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网,加强农牧区基层的医疗保健工作,恢复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民间藏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典型医案
  藏药治疗乙肝贡去乎才旦,男,35岁。自述长期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且时而肝区隐痛不适,伴口苦口干、恶心、胸闷、畏寒、病史近半年。来我院体查:体温37.5C,脉博67次/分,脉象浮而紧。肝功:谷丙转氨酶98单位,麝草浊试验5单位,HBsAg(+),结合临床,符合乙肝诊断标准。
  扎西,男,39岁,牧民。长期低烧、食欲欠佳、肝区不适,尤在吃了旧酥油、糌粑后加重,时而恶心、口干、眼睛涩而视物不清,小便色黄如浓茶,大便干燥而秘,脸及身体发黑且皮肤有紫癫。体查:体温37.8C,脉博78次/分,血压18.7/11.3KPdo肝功:谷丙转氨酶105单位、麝草浊6单位、HBsAg(+), 结合临床,确诊为肝炎。
  治疗方法:两例患者均口服藏药治疗,服药方法为每天早上服九味牛黄散,中午服八味红花散加八味茵陈散,晚服“曼塞”。
  结果:患者服藏药15天后,症状均消失。3个月后经医院肝功化验表明:全部指标均达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服药期间未产生不良反应,病人出院后随访半年,无任何症状复发,两例均达显效标准。
  讨论:乙肝是目前医学界较难攻克的疑难病症之一,随着人类对“回归自然”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传统医药的疗效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乙肝属藏医肝病18种分型中的“钦格”范畴,九味牛黄散清肝热,扩张血管;八味红花散加八味茵陈散,则提高免疫机能,疏通肝脏血管,降酶保肝作用显著;“曼塞”则综合调节肝脏机能。诸药合用疗效肯定,无副作用,值得推广运用。
  藏药治疗胆石症桑吉草,女,45岁,藏族,牧民。患者自述恶心呕吐,乏力,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吐苦水,巩膜微黄。体查:脉博85次/分,体温37.8C,脉眩而紧,舌苔厚而稍黄,尿色黄淡而白,结合临床,藏医辩证为“赤巴过盛症”。经门诊B超确诊为胆囊内多发性结石,且最大结石直径为0.6厘米,遂在门诊治疗。以藏药“十味诃子散”为主(甘肃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制剂试验厂出品),每日早、晚用温开水冲服,每次3克,视病情辅配其它药物,连服2个月为一疗程。服药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忌大蒜、陈酥油等辛辣及酸性食物。结果:连服二个疗程后B超复查发现结石完全排净,胆总管清晰,患者痊愈(上述医案均为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提供)。
  第四章藏医教育
  第一节民间藏医传承
  藏医药做为一门科学,它在民间的传承方式大致有两种,即:藏医世家父传子、子传孙的传承方式;师傅传徒弟的传承方式。藏医世家传承方式在民间占主导地位。他们有正规的教育方式,首先学习藏文、正字法、修辞等,打好文化基础后,开始循序渐进地背诵藏医《四部医典》,然后系统地讲授医典的各个章节,传授临床诊疗技术和药物的炮制加工技术。父辈们把一生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孙们,后辈人继承的是数代人的经验。如原属迭部地区有名的藏医世家古达曼巴仓,其家族连出7名藏医,代代医技高超。又如17世纪碌曲双岔的洛措曼干,其家族连出7名藏医,是甘南典型的藏医世家。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一般是有抱负而热爱藏医药事业的有为青年,他们投拜名藏医为师,勤勤恳恳、潜心学习。修业完成后,就自立门户,单独行医。学藏医的人,有僧侣出身的,也有俗家出身的。总之,以藏医《四部医典》为根据,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准则,以背诵、讲解为手段,以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认真学习,精心研究。出师以后,他们大都能独立诊断疾病,以自采的各类药物,加工炮制成藏成药,灵活地应用于患者身上。
  第二节寺院教育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医药学院)
  1763年,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在拉卜楞寺创建了时轮学院(丁科扎仓),主要修习和研究藏历天文星算。时轮学院的少部分僧侣(约三、四十名)组成了一个班,专门学习与藏历关系十分密切的藏医学。此后学习医学的僧侣一直保持在100名上下。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藏历木龙年)曼巴扎仓(医药学院)正式竣工,全称为“医学院医方明利他洲”(藏语为:曼巴扎仓索柔颜盘琅)。是年,57岁的二世嘉木样同有关人员亲赴西藏拉萨,向第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进言,请求委派医学高僧到拉卜楞寺医学院任教。达赖准其所求,以给青海河南亲王委派保健医生的名义,选派著名藏医学家藏曼•益希桑布(俗称迈尔干•艾木其)和他的弟子多杰然卷巴、药王山寺的优秀医徒迈尔干•罗桑达吉等名医,先后抵拉卜楞寺,给医学院传授医理。从此,拉卜楞寺医学院继青海塔尔寺医学院之后,成了安多地区培养医学僧侣的专门机构。
  医学院归属该寺上议会领导(上议会是由寺主嘉木样主管的最高佛宫组织)。医学院内设法台(赤哇)1人,主管宗教事务;执法僧官(格贵)1人,执行规章戒律,维护经堂及僧侣采药等集体活动期间的秩序;经头1人,主持并监督学僧诵经;大财务总管2人,主管财经事务;小财务总管2人(司采药财务和玛尼财务),分别主管采集药物和五月法会期间的财务;僧众代表6人,出席上下议会。
  与整个拉卜楞寺院的经济体制相一致,医学院也有自己的专有资产,一般有森林、土地及基金等,属于寺院集体所有财产。其它收入,来源于募化、布施和奉献。医学院在今夏河县达麦乡当卫道地方有森林一处,供该院使用林产品,拥有的土地主要散布在今大夏河沿岸的达麦乡当卫道、山塘、尤口、乎尔卡加等村及九甲乡的勒吉合、洒易囊、兰木西、福地沟等处。这些土地都出租给当地农民,每年收取租粮,布施给学院僧侣,或作为学僧采药时的口粮。医学院的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类布施所得。上述各种不同来源的财产,系医学院的固定资产。除少量布施给僧侣外,其余皆主要用于本学院的维修、扩建、购药、制剂等项事宜,由大小财务司分工负责管理使用。
  1958年反封建斗争后,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僧侣家庭的供养、群众自发的布施和门诊收入。
  医学院殿前厢廓内,曾挂有绢绘人体解剖、脉络等彩图18幅,系仿照17世纪西藏著名学者第司•桑吉嘉措所编绘之彩图复制的。现无存,不知转存何处。厢廓楼上,原为医学院的书库,存有数百包珍贵的医学典籍、资料、档案等。六十年代后,移交拉卜楞寺统一收藏。医学院院内17间抚廊的墙壁上,绘有藏医基础理论(《四部医典》第一部、第二部)的示意树图,供教学观摩之用。医学院西边,有厨房1所,还有广植树木的露天诵经院1处。1959年起,增设了门诊部和制药室。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曼巴扎仓的藏医教育有其各自的制度、要求,但大部分大同小异。在各寺院中,以拉卜楞寺曼巴扎仓规模最大、制度完善、研习严格而著称。
  学僧拉卜楞寺医学院初建时,学医僧侣是从时轮学院抽调来的,后来由农牧民信徒自愿送子弟剃度入寺。僧侣数经常保持近百人,最兴盛时期,多达150名左右。
  医学院僧侣以年龄、学历分为初、中、高3个学级,建立有考试、升级等一系列的学习制度。每个学级的修业年限不固定,凡经过多年学习、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依次升入中、高级班。在高级班学习多年的僧侣,还有通过答辩获取“曼仁巴”学位的制度,后来因得不到重视,未能坚持始终。自幼年入医学院为僧开始,直到老年,除个别被邀请到外地、外寺当医学教师或任活佛的保健医生之外,均以习研与实践医学为终生事业。
  教师与教材拉卜楞寺医学院除从拉萨等地聘请的教师外,也从本学院百余僧侣中,将勤奋好学、修毕各级学科且出类拔萃的医僧遴选为主要教师。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也可从高级班中选拔8〜10人充当教师给低级班讲学授课。此外,每个学僧均有自己的师傅,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或一徒多师。他们大都与教师同吃同住,授受传承,习研医理。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教师。但在宣讲佛法、传授医理的主要聚会场合,必须是有很高医学造诣、且在曼巴扎仓内考取最高学位的高僧方可任教。
  医学院遵照传统,以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基本教材,进行宣讲、背诵和研讨。在钻研《四部医典》的同时,还必须修习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医药著作。如:蒙古族丹达尔巴的《四部医典释难•诃子丽鬘》,第司•桑吉嘉措的《蓝琉璃》、《医学概论•吠琉璃镜•宴仙喜筵》,藏曼•益希桑布的《麦干教诫》,帝玛尔•丹增彭措的《晶珠本草》,宿喀尔•年尼多杰的《知识总纲》、《千万舍利》,宿喀尔•洛哲杰波的《先师亲传》,贡去乎德勒的《实验百方》,达尔茂•曼仁巴•罗桑曲扎的《〈后续部〉释难》等等。
  教学及研习制度拉卜楞寺医学院每年的教学活动、讲授内容、采药实习去向等,均由法台等主管人在冬季大讲经和改选“格贵”时提前统一安排,全年按期执行,形成制度,年年照办。
  从农历10月起的冬季3个月中,要求学院全体僧侣在背诵《四部医典》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选学《四部医典》的各种讲解本、注释本等医学典籍。高级班的僧侣,一般都要精心研读20多部医学典籍。在学习过程中,学僧必须逐年按照一定的程度进行有组织的讲授、实践活动。在教学方式上,规定每位僧侣均以背诵的形式汇报个人的学习成绩。每年农历四月底,由学院的负责人和老年藏医20多人主持,逐班逐人地进行背诵、回答式考试。成绩优秀者,予以表扬;成绩甚差者,予以批评教育甚至体罚。
  医学院初、中、高三等学级的修习次第中,医药学方面的要求为:
  初级班:必须背诵《四部医典》的《总则本》和《后续本》第一、二章及其他5部佛经,方可升入中级班。
  中级班:必须背诵《四部医典》和《论述本》、《秘决本》两部及其他3部佛经。
  高级班:要求对《四部医典》背诵如流。其次,要学习《蓝琉璃》、《先师亲传》等注释本,并从事《四部医典》的研究。
  在学习过程中,每年2〜4月这3个月中,根据医学院法台的旨意,把初、中级班分编为5个学习班,规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传授不同的医药知识。第一班讲授《四部医典》的《秘诀本》,让他们了解并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和医疗方法;第二班学习和掌握病情的诊断方法和疾病的分类;第三班学习和掌握针刺放血、火炙等方法;第四班掌握和了解症候、辩症施治、药物制剂、治疗、养生护理等方法;第五班聆授《四部医典》的《总则本》,掌握和认识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等知识,学至4月底,组织高僧学者20余人,从第一班开始,逐次进行严格的学业考核检查。考核结束后,集中系统讲授几天解剖挂图,分别学习人体投影图、肌肉、骨骼及火炙部位、刺血部位及危禁部位说明等。
  上述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短期(一般三天)采药实践活动,将采到的各种标本带回寺内,由老年学者讲解各种药物的生态、性味、功能、主治及其药用部分等。
  另外,医学院把采集药物正式列入一门主要课目来学习。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采集药物、辩别药物、炮制加工、制剂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医疗水平和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每年要根据时令季节,从农历六月初一开始,有选择地到佐盖曼玛、佐盖多玛、科才、阿木去乎、牙利吉、吉仓、桑科、甘加、曲奥、麻当、扎油及青海同仁县的多哇、河南蒙旗县的达参等地进行长时间的药物学教学实习和药物的采集。在采集药物的过程中,有一个传统习俗,即每一位药物采集者都要吟诵“药物加持咒”,祈愿所采的药物功效倍增。此外,还要特别注重药物阴阳山差别和采集过程中的初步加工方法。这种采集药物和见习药的方法,从该学院建立初延袭至今。由此可见,医学院的整个课程中,药物学所占的时间、地位都很重要。
  拉卜楞寺医学院采集药物的时间,在特殊时候可以破例延长或缩短,但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每一个地区需要15天左右。根据药物枝、叶、根、茎、花、果的药用部分和适宜的采集时间而定,按季节分别外出采集。
  拉卜楞寺医学院还另设制药作坊。制药时间一般从7月下旬开始,由该院全体僧众参加。于8月间,根据本院的传统进行加持仪轨,全体集会诵经7天, 祈祷各药“灵验”。这种仪轨结束后,即将部分药品散发给所有医学院的僧侣使用,部分药品供应求诊病人。
  二、贡巴寺曼巴扎仓
  卓尼县车巴沟贡巴寺创建于1886年。该寺是由寺主喇嘛噶绕•察罕呼图克图•吉增香巴吞多•更尕坚赞在年届50岁时(1884年)开始筹备创建的。
  1884年农历八月初七,在赤钦活佛等的主持下,举行卜勘寺址、乞地、净地等仪轨,划地奠基。1886年4月,车巴沟的所有僧俗群众,背石运土,开始建造大经堂及各扎仓。1887年,曼巴扎仓初见规模。1888年秋,贡巴寺曼巴扎仓竣工。曼巴扎仓首任法台是夏奥俄仁巴•贡却诺布。
  车巴沟贡巴寺医学院建立70多年后的1962年,由于历史原因,全被毁坏,医僧流落民间。“文化大革命”后期,部分藏医人员被合作医疗站吸收,任赤脚藏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院重新开放,车巴沟牧民自发地出力出钱,很快就重建了新的医学院(曼巴扎仓)。在医学院尚未竣工之前,就有不同年龄的医学僧侣60多人集于寺内等待求学。
  贡巴寺曼巴扎仓的学僧,亦分为初、中、高3个学级,总学制定为13年。初级班学5年,主修《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和第四部《后续部》,要背诵如流,深刻领会。结业后升入中级班,学制3年,主修《四部医典》的第二部《论述本》经考试后成绩优良者升入高级班。高级班学制5年,主要学习 《四部医典》的第三部《秘诀本》和《先师亲传》、《秘诀补遗》等藏医名著。高级班结业的医僧,始有获得保健医师称号之资格,成为全寺僧侣公认的医生。
  贡巴寺医学院,每年在农历六月初四和八月中旬两次外出进行认药、采药的实习活动。扎仓的全体医学师徒,一起到光盖山、华尔干山等地实习。每个学僧都要采集各种药物标本,每天出山回归后都要面试。不但要正确地辨认药物,还要对药物的生态习性掌握娴熟,功能主治背诵如流。成绩良好者,给予当众表扬;不及格者,当众严厉批评,并罚其劳役1日。
  三、郎木寺曼巴扎仓
  郎木寺在碌曲县西南,甘川交界的白龙江发源处,是第五十三任噶丹寺赤哇(法台)坚赞僧格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创建的。建寺200年后的1948年,就在该寺第五世赛赤活佛洛桑南杰•龙仁桑盖的主持下,拆除了一座新建不久的静修院,在它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小规模的曼巴扎仓。正当曼巴扎仓向正规发展之时,郎木寺遭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1990年,郎木寺恢复重建,但是曼巴扎仓尚未恢复。
  四、夏秀寺曼巴扎仓
  1985年,在甘肃省人大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的关心支持下,玛曲县曼尔玛乡夏秀寺增设曼巴扎仓。其后,嘉木样活佛又亲赴夏秀寺,安排成立医学院的一切事宜。
  医学院初建时,在册僧侣有18名。是年邀请拉卜楞寺医学院的旦增、加洋洛斋等前来夏秀寺讲课,并协助开办了藏医门诊部。至1990年底,医学院僧侣增至40名。
  夏秀寺医学院经常性地从拉卜楞寺医学院聘请老师,讲学授业,并进行医药灌顶仪式等活动。其各种宗教仪轨,均与拉卜楞寺医学院相同。五、卓尼禅定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前后,卓尼第九代土司才旺东主(汉名杨朝梁),在卓尼大寺修建了药师殿,奉立了药师佛,常年举行医事、法事活动。
  1760年,第十四代土司丹松才让(汉名杨声)承袭父职后,在其祖母仁钦华宗(李氏太太)的协助下,修建了一座药师宫。仁钦华宗专为此宫绣了 “唐卡”,用各种珍宝嵌缀塑造了药师小佛殿的“唐卡”。
  禅定寺自建立药师殿以来,年年有医事活动。在医事活动期间,患病的朝佛信徒,纷至沓来。1929年农历五月十七日,药师佛殿和其它扎仓大殿一样,被马仲英部队洗劫,殿内稀世文物化为灰烬。
  六、美武岗察寺
  岗察寺•噶丹桑主林,由仲巴嘉察巴的弟子鄂玛日朝巴修建。该寺无药师佛殿。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约在1805年以后,“在拉卜楞寺阿莽道扎的指示下,建立了《四部医典》的讲听制度”。自此以后,这种讲习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并关闭了寺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岗察寺的医事活动同时得到恢复。寺院组织僧侣学习藏医理论典籍,举行药师佛的各种佛事活动。
  七、其它寺院
  在甘南境内的黄河、洮河、白龙江、大夏河等流域有近百座大小不等的寺院和静修院。根据《安多政教史》等有关资料记述:夏河的大小霍尔仓地方,有药师殿11处。这些药师佛殿,每月上弦和下弦逢十日举行胜乐、密集的仪轨, 从不间断。另有迭部的旺藏寺、白古寺、卓尼的卓洛寺等处,均有极为殊胜的药师佛宫及药师佛仪轨。其中卓洛寺的僧纲格隆贡乔楚承、格隆阿旺贡乔旺秀叔侄二人都精通医学。
  第三节业务学习与交流
  夏河县藏医院职工经常性的藏医业务学习都以《四部医典》为主。自1979年建院时起,每周星期一的早上定为业务学习时间,有时还举行小型藏医理论知识研讨会,或疑难病的分析讨论会。按照传统教学法,强调对医典经文的背诵,中青年藏医人员皆用背诵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1985年,夏河县藏医院与拉卜楞寺曼巴扎仓联名,请西藏著名藏医学者图次仁和巴登丹增前来,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讲学和业务指导,使藏医院在理论水平、药物炮制、医疗技术方面有了新的提高。藏医院还先后向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及临夏第七陆军医院、西北民族学院医疗系派出5名专业人员学习藏医、西医。
  夏河县藏医院在从事医疗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藏医科研和藏医古籍整理等工作,完成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17篇。夏河县藏医院还翻印了藏药学专著《晶珠本草》及《四部医典解释》、《藏医历史》等有关医学资料。
  碌曲县藏医院在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搞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挖掘、整理古典医籍及名贵药品的研制等方面,亦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选派了3名藏医士到西藏藏医院,4名藏医人员到四川省若尔盖藏医院进修深造;选送2人到州人民医院学习放射、检验技术。1988年农历正月,请来四川省若尔盖的著名藏医旦科,举办了为期45天的藏医理论进修班,全县40名藏医工作人员参加,大大提高了藏医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医疗技术。
  州藏医药研究所也多次组织中青年藏医人员,聆听老藏医讲解经典著作,传授临床经验,还坚持给不懂藏文、藏医的护士教藏文,讲授藏医药基础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第四节学校教育
  —、甘南卫校藏医士班
  甘南州卫生学校建立于1979年。建校初期,即将藏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了藏医士专业班,使藏医教育纳入了国家正规教育的轨道。
  藏医士专业开设初期,仅有一名专职教师。截止1990年底,有专职教师12名,其中高级讲师2名,讲师2名,助理讲师7名;专业课教师11名,普通课教师1名。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甘南卫校先后多次邀请四川、西藏及州内有名望的藏医,给师生授课或开办专题讲座。并派中青年教师,轮流前往西藏等地进修、提高。另一方面,甘南卫校历年来坚持将一部分品学兼优的藏医士班毕业学生留校,然后通过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担任教师,这部分人员已成为藏医教学的重要后备力量。
  藏医士专业开设24门课程。第一部分普通课4门,即政治、藏语文、汉语文、体育,共813学时;第二部分专业课15门,其中基础课8门,即藏医概论、藏医人体学、藏医病机学、藏医药物方剂学、藏医诊断学、藏医外治学、藏医保健学,共884学时;临床课7门,即藏医内科学、藏医热病疫病学、藏医神志病学、藏医五官科学、藏医儿科学、藏医妇科学、藏医外科学,共1082学时。第三部分西医及针炙学课程5门,即解剖生理学、病源病理学、诊断学概要,药物常识、针炙常识,共144学时。
  藏医士专业开设初期,教材极为缺乏。除个别教师手中有《四部医典》油印本外,再无教材和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藏医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广泛搜集材料,先后刻印了《四部医典》及《宝瓶明灯》、《实践集》等藏医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20多种1600余册,从而改善了教材奇缺的状况。
  遵照1984年9月在内蒙古召开的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的决定,1985年开始,由甘肃、青海两省牵头,组织5省区力量,编写和审定了全国中等藏医专业教材15门,均于1987年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甘南州卫生学校承担编写的《藏语文》与《解剖生理学》、《病源病理学》、《诊断学概要》、《药物常识》、《针炙常识》等6门课教材,分别于1985年、1987年完稿,审查通过,当年刊印发行,并投入使用。
  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士专业的教学方法,不仅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讲授、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四部医典》等专著的有关内容,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年夏、秋之季,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认药、采药。为了便于教学,学校设有实验室、标本室等。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每届学员在修完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安排约10个月的临床实习。赴四川、青海和州内各藏医机构进行临床、制药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79年开办的藏医士专业,第一期学制为3年。
  1981年起,学制改为4年。截止1990年底,共招收7届241名学员,历年共毕业5届148名,占全州藏医工作人员208人的70%。毕业学生分布在全州各县的藏医院及19个藏医门诊部,从事藏医药临床工作.已成为基层藏医的主力军。二、甘肃省中医学院藏医系大专班
  为了培养高层次的藏医药人才,提高在职藏医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经甘肃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甘肃中医学院从1989年起,在甘南州卫校开办了藏医系。藏医系学制3年,同年招收首批学员28名。
  藏医系大专班共开设27门课,分基础课、临床课、中西医课。基础课12门: 马列、体育、藏文、藏医概论、藏医人体学、藏医病机学、藏医诊断学、藏医药物学、藏医保健学、藏医方剂学、《晶珠本草》选、《四部医典》;临床课共9门:藏医内科学、藏医热病疫病学、藏医外科学、藏医妇科学、藏医儿科学、藏医五官科学、藏医外治学、藏医治疗学、藏医神志病学;中西医课7门:解剖生理学、病源病理学、药理学、西医基础及常见病、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学、卫生学。
  截止1990年,藏医系大专班有专职藏医教师6名,其中高级讲师2名,讲师1名,助教2名;另聘兼课藏医教师3名,开设的中医课与部分西医课,由甘肃中医学院派师前来授课。
  第五节培训进修
  一、各类培训班
  (一)夏河碌曲卓尼藏医培训班
  1976年至1977年,由夏河县卫生局主持,在拉卜楞寺院年智合仓昂欠内,先后举办了两期藏医赤脚医生培训班。每期6个月,参加学员共43人(第一期15人,第二期28人)。由老藏医旦巴授课,通过培训,学员能够识别200余种当地特产的藏药材,能诊治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30余种,初步掌握了30余种藏成药的炮制方法。碌曲县在郎木寺连续数年举办了赤脚医生藏医学习班,培训了一批藏医赤脚医生,在大队合作医疗站服务。卓尼县也在刀告乡卫生院、扎古录藏医门诊部,举办过藏医赤脚医生培训班。
  (二)若尔盖培训班
  七十年代初期,碌曲、玛曲、迭部、卓尼等县先后约有五、六十名藏医赤脚医生,自带干粮行李,远到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红星公社(热合当巴),投师于名藏医旦科、尼玛等门下,参加藏医培训班。培训的时间大都在1年左右,部分人连续多次参加培训,以后这些人大多数都成为甘南州各地藏医医疗机构的骨干力量。
  (三)县办卫校培训
  1980年4月22日,夏河县卫生学校成立。首届招收赤脚医生40名(实际报到28名),分编为西医、藏医班,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1983年,该校招收了第二批赤脚医生20名(西医10名,藏医10名),培训期为半年。
  三、进修
  1984年,甘南州藏研究所派出3人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分别学习胃镜、心电图、B超的操作。
  1988年9月,夏河县卫生局选派青年藏医去西北民族学院医疗系学习西医。使其在掌握藏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知识。
  1989年,甘南州卫生局从在职藏医队伍中,选送5名品学兼优的青年藏医, 到西藏藏医学院学习(本科代培生)。
  截止1990年底,派往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进修人员共4批21人。
  第五章藏医药科研
  第一节藏医药研究所
  —、规模及机构设置
  1980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研究所,6月7日甘南州政府将原州人民医院公用房无偿划拨给藏医药研究所,从8月起陆续抽调人员开展工作。
  1984年藏医药研究所设立了行政办公室、藏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临床研究室、药物研究室、附属藏医院和附属试验药厂6个科室。截至1990年底,共有职工5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名。建筑面积3765平方米,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医疗设备价值9万元,周转资金55万元。
  二、科技信息资料的收集
  自治州藏医研究所建立后,重视科技信息资料的收集。1984年建成了图书资料室。
  截止1990年底,图书资料室共计投资3万余元。历年订阅各种杂志30余份,报纸10份左右。收集购置以藏医药为主的藏、汉医药、天文历算、文史资料、中华大藏经等,共计1755册。其中新装本1168册,长条木刻本721部;藏文版资料1324册,汉文版资料721册。此外,绘制藏医挂图30幅,藏医解剖图10幅;购置生理、病理标本和模型各1套;搜集整理药物标本400种,共1000份;加工炮制藏成药标本320多种。
  为了加强和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关系,研究所还与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及省内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州内有关单位建立了横向联系。
  三、附属藏医院
  1984年,研究所附属藏医院成立。附属藏医院下设住院部、门诊部、中心药房、医办室、护办室、治疗室、X光室、胃镜室、B超室、心电图室、化验室等业务科室。
  附属藏医院成立后,由于条件限制,住院部未及时开展业务,1988年10月开始接收住院病人。1990年病床数逐步增加到27张,年均收治住院病人260余人次,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藏药使用率为85%。全年住院部和门诊部的业务收入由1987年的6万元增长到12万元;就诊病人数由1987年的11000人次提高到13000余人次,为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附属藏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也由1987年的10人增加到1990年的21人。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有效地保证了医院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附属试验药厂
  1981年5月开设简易藏医门诊部时,曾设有一所简陋的制药作坊,用手工生产几十种藏成药,以供门诊的急需。1984年,建立了研究所附属制药厂。此后,药品生产发展较快,人员设备逐年增加,藏成药品从原来的七、八十种增加到180种,数量亦大大增加。
  1989年12月建成了制药楼,设立了药厂办公室、配剂室、炮制室、粉碎车间、制丸车间、包装车间等6个车间及科室。制药设备有:中型粉碎机1台,小型粉碎机1台,糖衣机2台,制丸机1台,电冰箱3台。
  1990年底,附属实验药厂藏成药品种增加到250多种,年制药3000多公斤。年创毛利15万多元;库存药材350多种,价值20多万元;周转金从1988年以前的4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18万多元。自采药种类多达130种以上,约2000余公斤,价值近万元。试验药厂生产的许多药品,除满足本所外,还向州内各县、乡及外省兄弟单位提供一定批量的成药或药材。
  第二节科研活动
  1960年由自治州科委、科协和州人民医院联合编写的《甘南藏医调查》铅印成册,介绍了甘南藏医的沿革和藏医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等藏医医药知识,并附有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3幅壁画及51种外治器械的图样,这是现代对甘南藏医的一次较系统的研究活动,对促进藏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4年7月起,根据国家新药典六省区藏药会议精神,由夏河县药品标准办公室编写了 “洁白丸”、“八味沉香散”、“九味石灰华散”等3种藏成药标准,1978年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79年甘南州承担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病因病机条目的编写任务,经反复修改后于1990年出版。
  1984年起,自治州藏医工作者承担了全国中等藏医《藏语文》、《解剖生理学》、《诊断学概要》、《病源病理学概要》、《药物常识》和《针炙常识》教材的编写工作,1987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三节科研成果
  —、获奖科研项目
  1990年以前获奖科研项目表
  二、各类论文简介
  截止1990年底,甘南州藏医药工作者,写成藏汉文的各类论文近50篇。其中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交流会的近20篇。
  三、名贵藏成药研制
  1986-1988年,在四川省著名藏医学者旦科的指导下,甘南藏医研究所试制成功了 “二十五味松耳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珍珠丸”、“芒觉珍宝丸”、“佐达珍宝丸”等藏成药。1989年6月在西藏著名藏医专家朝如• 次郎的亲临指导下,首次制成了 “七十味珍珠丸”、“仁钦章觉”两种名贵珍宝丸,并通过了鉴定。1990年又在青海省有关专家的协助下研制精炼了 “仁钦坐台”等名贵藏成药。
  1990年底前公开发表的藏医论文一览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专题

岷迭高山峡谷区
相关专题
临卓山地丘陵区
相关专题
洁白丸
相关专题
七十味珍珠丸
相关专题
二十五味珍珠丸
相关专题
二十五味鬼臼丸
相关专题
仁青章觉丸
相关专题
针炙疗法
相关专题
拔罐疗法
相关专题
放血疗法
相关专题
药物外治法
相关专题
涂药按摩法
相关专题
熨法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卓尼禅定寺
相关作品
美武岗察寺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达里加山
相关实物
太子山
相关实物
清水沟
相关实物
光盖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