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医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2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医学教育
分类号: R29
页数: 6
页码: 1617—1622
摘要: 本章节主要描述了甘南地区的医学教育情况以及各教学机构的介绍。
关键词: 甘南州志 医药卫生 医学教育

内容

第一节传统教育
  —、师带徒
  中医经千百年的发展,治疗方法逐渐增多。自治州境内至清朝始有师傅带徒弟边传授医学知识边实践,逐渐发展到坐堂行医,并采集、培育加工中草药。师傅带徒之法,仅在西固(今舟曲)等县出现,但为数极少。
  二、拉卜楞寺医学院(曼巴扎仓)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拉卜楞寺创建医学院(曼巴扎仓),在寺僧中培养藏医药人员,此为甘南医学教育之始(详见藏医志)。
  三、拉卜楞初级实业职业学校
  193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在拉卜楞开设初级实业职业学校,该校当时曾设卫生班,招收学生50名。原以招收藏族学生为主,然在入学学生中藏族仅一、二名。于1941年毕业,嗣后即行停办。
  第二节专业培训
  一、州西医学习中医班
  自治州卫生局从1972年至1978年,先后举办了3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72年,首届在州党校开学,27名学员来自全州各县基层医疗单位,其中有兰州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毕业生3人,余为中专毕业,均有两年以上西医实践经验,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温病学》、《伤寒论》等中医临床课及经典著作。学完全部课程后,在州人民医院实习1月。
  1975年、1976年又连续举办了第二、三届学习班,共培训学员42人,全为在职西医人员,开设课程中增加了《针灸常识》,删去’《伤寒论》与《温病学》两门,临床实习1月。
  1977年,在甘南师范学校举办了以学习中医为主,兼开部分西医基础课的 “赤脚医生”学习班。40名学员中除少数西医专职人员外,大部分来自全州农牧区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开设课程除上述6门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外,还开设了 《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寄生虫学》、《诊断学》等4门西医基础课。学员学完全部课程结业后均返回原单位。1980年全州从社会上招收中藏医100名,参加此届学习班的绝大部分赤脚医生被录用为国家正式卫生技术人员。
  二、甘南师范医护班
  1973年至1975年,甘南州卫生局在甘南综合专科学校(今甘南师范学校)举办医护班1期。招收初中毕业的学员48名,学制2年半,开设西医基础课、中西医临床课12门及政治、体育等普通课程。医护班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州县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1977年底,经过考试,全部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
  第三节专业学校
  —、县办卫生学校
  1958年夏河、舟曲、临潭3县各创办卫生学校1所。夏河县卫校设医务、妇幼保健2个班,首批招收学生68人,1960年停办;临潭县于1959年在县医院设初级卫校,学制1年,1960年停办;舟曲县于1960年1月创办初级卫校,不到1年时间亦停办。
  1979年,夏河、临潭、舟曲3县被甘肃省卫生厅列为全省40个举办卫生学校的县,承担培训各自县内卫生人员的任务,学制定为1年,教学大纲及教材由省卫生厅提供。年底,夏河县卫校建成校舍16间,临潭县建成15间,舟曲县建成544.5平方米的二层楼1栋,占地面积700平方米。1980年3县卫校相继开学招生,夏河卫校招收了40名赤脚医生(西医、藏医各20名),实际报到28名,进行了6个月的培训;临潭卫校招收40名赤脚医生,实际报到34名,培训期为1年,学员结业后一律回公社合作医疗站工作;舟曲卫校招收学员50名,分设放射及妇幼2个专业,培训期为3个月。1983年,夏河卫校招收第二批赤脚医生20名(西医、藏医各10名),培训期6个月。
  二、甘南州卫生学校
  州卫生学校1959年6月筹办,原校址在今合作一中北侧,受省卫生厅和甘南州双重领导。学校设医士、护士两个专业,第一届学制为3年,第二届学制为4年,开设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文化课、专业基础及临床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当时有教员8人、工勤人员2人,临床课由州人民医院医生兼任。前后两期学生共95名,入学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等,故有45名学生在预科班就学。1961年撤销。1975年,甘南州卫生学校在合作东街重建,规模为在校学生200名,占地面积35亩。截止1989年,累计基建投资达144.5万元,总建筑面积为8617.46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图书室、阅览室、教研室、办公室、餐厅、礼堂以及生活福利附属用房等设施,实验大楼安装了太阳能设备,先后购置各类设备43.9万元,其中教学设备19万余元。
  卫校设置医士、护士、妇幼医士以及短期培训赤脚医生、卫生防疫、西医学中医等专业,同时要求学校以培养藏族医务人员为主,注意中、西、藏医相结合。为了使甘南卫校逐步发展到800名学生的规模,以适应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从1979年至1989年,累计投资619.74万元,在校学生每年人均占有经费1366元。
  (一)管理体制
  甘南州卫生学校为县级中等医学教育事业单位,实行双重领导,隶属甘南州卫生局主管,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计划和基本建设等由甘肃省卫生厅统一安排。1985年机构改革前,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6年后,实行校长负责制,内部设2处1室,即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
  (二)专业设置
  建校初设置医士、藏医士、护士3个专业,1984年增设妇幼医士专业,1981年开办医士预科2个班,1982年开设在职护士专业训练班,1985年开设职工医士班,1987年开办技工护理专业班。
  (三)学制
  医士专业、妇幼医士专业学生的入学程度为高中毕业,学制3年;藏医士专业学生的入学程度为初中毕业,首届学制为3年,从第二届起改为4年;护士专业首届招收初中生,1980年改招高中生,1987年又改招初中生,学制为3年。1980年、1981年招收2期预科班,学制为1年,考试合格者转入医士班。
  (四)教材
  各西医专业均使用全国统一教材,藏医专业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为蓝本,由任课教师自编,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修达到完善。1984年,中央卫生部、国家民委确定统编全国中等藏医学校各科教材,甘南卫校承担了部分教材的编写任务,1985年,甘南卫校教师黄希杰、看召本编写的《藏语文》教材,在拉萨藏医教材审稿会上评审通过,刊印发行。1987年由•州卫校教师编写的《病源病理学概要》、《诊断学概要》、《药物常识》、《解剖生理学》、《针灸常识》等5种教材,在成都藏医教材编审会上通过刊印发行,同年卫校教师朱学伍被增补为全国中等学校藏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五)师资队伍
  1979年有教学人员20名,翌年增至24名,1982年增加到30名,至1989年底,教职工总数达97人。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1981一1989年,先后选送到州外、省外高等医学院校进修深造23人次,并对每学期未,安排课程的青年教师一律到州人民医院病房上班,以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学校先后于1982年和1987年两次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现有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18名,助理级29名。
  (六)教研组
  建校初,设普通学科、基础学科、临床专业学科3个大学科教研组,1984年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基础护理、中医、藏医藏文、解剖、病理、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化学、生化、生理、药理、普通课、体育等11个教研组,1989年又调整为内科、外科、基础、藏医、普通5个教研室。
  (七)教学设施
  实验室最先建成解剖生理、生物、理化、基础护理4个实验室,1982年实验大楼落成后,建成各学科实验室10个,有显微镜20余台,尸体20余具, 幻灯机、心电图机以及其它设备,使实验课开设率达40%。1988年,建立电教室1个,配备电影放映机、幻灯机、放像机、电视机等教学设备。
  图书资料1979年建校时购进各类图书1661册,以后逐年订购添置,至1989年底已藏各类书籍12676册,其中医学类7409册,文艺类2229册,工具书759册,其它书籍2219册。阅览室每年订报16种,杂志160余种,其中医学杂志近140种(包括9种英文版,7种俄文版杂志)。
  实习基地甘南州人民医院、州藏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迭部林业局职工医院、卓尼洮河林业局职工医院以及各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均为州卫校的教学实习基地。1986年起,连续3年妇幼医士专业及部分医士专业的学生在省妇幼保健医院、兰医二院、兰州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兰空医院实习。
  1987年为扩大藏医专业实习基地,选部分学生到青海省藏医院、四川若尔盖县藏医院实习。同年,职工医士班到陕西省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
  (八)学生
  州卫校从1979〜1989年,累计招生32个教学班级、1222名学生,其中藏族学生493名,占学生总数的40.3%;其它少数民族学生86名,占学生总数的7.1%;汉族学生643名,占学生总数的52.6%。
  1979年开始,从参加全州统考的学生中择优录取。自1983年起,开始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将招生指标落实到各县并与录取的考生签订合同,毕业后按合同到各县工作,同年开始,藏医士专业每年下达武威地区天祝县定向指标2名。1987年,招收高中毕业待业城镇的女青年46名,定向分配到基层医疗单位。1988年为解决玛曲县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下达招生指标21名,从玛曲县牧民及干部职工子女(愿在乡卫生院工作8年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学制4年,毕业后分配到县属7个乡卫生院工作。
  1989年,甘肃省中医学院的藏医系在甘南卫校设立专科班,学制为3年,首届就近招生28名。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