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合作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合作医疗
分类号: R197.1
页数: 2
页码: 1602—1603
摘要: 甘南州的合作医疗虽产生、发展于七十年代初期,但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孕育了它的雏形。五十年代,在不断加强和改善甘南各地医疗卫生设施条件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为农牧区培训了大批的不脱产卫生员,并以各种形式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卫生院、大队卫生所和生产队保健站(室)。到1959年底,全州已有农村卫生院46个,大队卫生所87个,小队保健站(室)573个。六十年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训了大批半农半医、半牧半医的基层卫生人员,逐步建立了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网。据统计,仅1966年,全州就培训不脱产、半脱产及其他卫生人员1156人,为七十年代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甘南州志 医药卫生 合作医疗

内容

甘南州的合作医疗虽产生、发展于七十年代初期,但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孕育了它的雏形。五十年代,在不断加强和改善甘南各地医疗卫生设施条件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为农牧区培训了大批的不脱产卫生员,并以各种形式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卫生院、大队卫生所和生产队保健站(室)。到1959年底,全州已有农村卫生院46个,大队卫生所87个,小队保健站(室)573个。六十年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训了大批半农半医、半牧半医的基层卫生人员,逐步建立了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网。据统计,仅1966年,全州就培训不脱产、半脱产及其他卫生人员1156人,为七十年代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0年,甘南州所属各县的社、队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站,办站形式主要有公社办、大队联办、大队办3种形式,其中90%以上是大队办。办站资金来源一般采取社会筹集和从生产队公益金中提取。在治疗上主要采用土方、土药为群众防治疾病。药物来源基本上都是实行自采、自种中草药,并自制、自用。在收费上大都采取全免和半免的收费办法。经过不断努力,到1972年,全州599个生产队中已有493个实现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发展到1176人。夏河、临潭、舟曲3县还抽调人员,先后开设县办卫生学校培训赤脚医生。截止1976年底.全州合作医疗站发展到603个,全州各大队均实现了合作医疗。在这些合作医疗站中,实现免费医疗的有139个,实现半免费医疗的有256个,免半费以上的有208个。全州赤脚医生发展到1640名(其中女赤脚医生510名),平均每个大队有赤脚医生2.72名;全州2509个生产队中,有卫生员1343人,接生员1039人,平均每个生产队有1个以上的卫生员或接生员。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队伍的发展壮大,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降低了发病率。1976年,全州各种传染病发病率较上年下降16.68%°。
  1978年以后,由于生产体制的变革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州各县约有半数以上的合作医疗站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赤脚医生人数也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1982年对全州大队医疗站进行了整顿。并从实际出发,对大队医疗站在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采取国家与社队共同扶持、分年投资、分批巩固、逐个办好的办法,使全州645个大队中的380个医疗站得到巩固。
  为了稳定赤脚医生队伍.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问题,从1984年起,全州7县除临潭、舟曲两县的乡(赤)医由省上按每人每月6~8元拨款补助外,其它5县均由地方财政拨款,按每人每月6〜12元给予补助。
  1989年,全州的乡村医疗站已恢复到494个,有乡村医生411人,卫生员365人,在医疗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