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网点
分类号: R197.8
页数: 4
页码: 1599—1602
摘要: 甘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医务人员和药品极其匮乏,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人们对病魔的危害,只能求神拜佛、占卦问卜、念经消灾,情急竟以香灰为冲剂服用治病。尽管如此,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牧民在实践中还是探索积累了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藏医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常用推拿按摩、刮痧、针刺、放血、拔火罐、艾炙等治疗方法,也使用一些中草药单方、偏方,外敷、内服治疗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接收、整编和扩建了旧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解决广大农牧民就医难问题,陆续建起了一批医疗卫生单位。
关键词: 甘南州志 医药卫生 医疗

内容

甘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医务人员和药品极其匮乏,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人们对病魔的危害,只能求神拜佛、占卦问卜、念经消灾,情急竟以香灰为冲剂服用治病。尽管如此,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牧民在实践中还是探索积累了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藏医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常用推拿按摩、刮痧、针刺、放血、拔火罐、艾炙等治疗方法,也使用一些中草药单方、偏方,外敷、内服治疗疾病。
  明初,江南移民到洮州屯居,带入内地医疗及治疗方法,对州内民间医药改良、治疗方法的改进起了一定作用。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西固(今舟曲)的大川、南峪等处始有业医者采集培育中草药,并行医带徒。如精通伤寒、擅治时疫的李世荣,擅治儿科、种痘、普通疮疡、精于制丹的桑荣南等即为当时医界代表人物。嗣后,中医播及舟曲城关。李世荣之高徒奂炳奎出师后,自设药铺,坐堂行医,深受患者敬仰。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嘉木样二世在拉卜楞寺建成的曼巴扎仓(医学院)已培养出一批藏医人才,使甘南藏区医疗向前迈了一大步,可谓藏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其服务面较窄,仅限寺僧及地方土司、头人,自治州域内的劳苦大众依旧得不到医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美等国传教士进入甘南,以“优惠赐医”的手段笼络人心,以便立足。1921年,美国牧师克利必奴、胡文华等,先后在临潭、黑错(今合作)、拉卜楞、阿木去乎、郎木寺等处建立教堂,通过免费医病来发展教徒,为人们种过牛痘,治过性病。继有瑞典传教士舒雅哥在卓尼木耳桥畔建起教堂,同时办起诊所,治疗花柳病,后来这个西医诊所由教徒兰州人陈子新经营。
  1940年,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决定在夏河县设立卫生院,并由省卫生处委派医师吴炉青等6人,携带少量药品和器材到拉卜楞开设了卫生院。1944年,在原卫生院基础上建立了省立拉卜楞医院,时有民房33间,有工作人员16人,设门诊、住院两部,分内、夕卜、皮肤等科,有病床10张,日门诊量约20人,住院病人日2〜3人。到1948年,又增设了妇产科。1942〜1947年,又先后在卓尼、黑错(今合作)、西固(今舟曲)、新城(今临潭新城乡)建立卫生院并开诊,但因设备简陋,药品缺乏,施医范围有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接收、整编和扩建了旧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解决广大农牧民就医难问题,陆续建起了一批医疗卫生单位。1955年,夏河县卫生院住院部病床由10张增加到30张,同时组建了碌曲、玛曲县卫生院。次年,舟曲县卫生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夏河县卫生院改建为夏河县医院,成为自治州第一所综合性医院o1957年10月,甘南州医院在合作建成并开诊。截止1958年,全州已有州县医院2所,县卫生院5所,区卫生所19所,县区乡妇幼保健站6个,性病防治站1个,农村保健站46个.接生站218个。1958年及以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影响,卫生技术人员、病床均有所减少。1964年后,甘南卫生事业开始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对一些重点医院和卫生院在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充实,使每个县医院医师达到5~7名,护士4〜5名。是年底,全州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13个,病床299张,卫生人员556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员69人。1970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六•二六”指示,北京地坛结核病院的职工分别到临潭、夏河县落户,并组建成临潭新城“六•二六”医院和夏河完尕滩医院。1970一1976年,自治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牧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装备了80个公社卫生院,还向61个公社卫生院进行投资,使全州70%的病床和73%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基层卫生院所。这一时期,国家累计投入卫生事业费1264.8万元,基建投资212.8万元。到1979年,全州有卫生机构118个,病床101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80人,有县以上医院10所,专科病院1所,公社卫生院97所。
  1949-1989年甘南州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单位:个、人、张
  进入八十年代后,自治州卫生事业步入了稳定发展轨道。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等都有了较大改观,形成了以州、县、乡为中心的三级医疗网。截止1989年底,全州设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6个,其中,县以上综合医院9所,中、藏医院5所,中心卫生院15所,乡卫生院48所,门诊部、所42个;设有病床973张;卫生技术人员1313人,其中师以上人员565人,士级605人,员级143人。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一些技术骨干外流,影响全州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75〜1985年的10年间,全州调离甘南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122人,而同期分配到甘南工作的仅有18人。
  甘南州1989年卫生事业结构情况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