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急性传染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急性传染病
分类号: R51
页数: 11
页码: 1581—1591
摘要: 本章节主要描述了甘南州地区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关键词: 医药卫生 疫病防治 传染病

内容

—、鼠疫
  (一)流行概况
  甘南州旱獭面积有200万公顷,疫源面积为12.3万公顷,其中夏河县12.3万公顷,碌曲县458公顷。共和国建立前,鼠疫在甘南州的流行范围广、疫点多、发病高、传播快,死亡率高,给人民的生命带来了严重危害,但历史上文字记载甚少。据夏河县拉卜楞寺院藏文档案资料记载,该县鼠疫最早发生在1754年。经鼠防专业人员拜访当地老人和查阅历史资料,自1754一1948年的近百年间,甘南州在历史上有疫点29处,发病大约749人,死亡744人,大都属猎獭剥食而传染。
  1953年甘南州建政后即开展了鼠疫防治工作。1959年在重点疫区的夏河县成立了防疫指挥部。同年,甘肃省卫生厅自然疫源地调査队在夏河县九甲地区的自毙旱獭斧形盖蚤和死者尸体中分离出鼠疫杆菌,从细菌学证实了甘南州夏河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和人鼠间有鼠疫病流行。省、州、县卫生部门共同工作,在夏河县4个乡判定疫点17处,划定疫源地面积12.3万公顷。1962年6月,甘肃省自然疫源地调查队在碌曲县双岔大庄1只自毙旱獭骨髓中分离出鼠疫杆菌1株,判定疫源面积458公顷,判定动物间疫点1个,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碌曲县有鼠疫动物病的存在,并在鼠间流行。
  1949一1970年,全州共判定疫点18个,发病人数36人,死亡27人;判定疫源地面积124210公顷。
  甘南州1754-1948年人间鼠疫流行统计表
  说明:此统计因为资料记载不太一致,故有些数字不十分准确。甘南州1949-1970年人间鼠疫流行统计表
  (二)监测防治
  甘南州自1959年经鼠疫细菌学证实了有鼠疫动物病的流行后,相继成立了鼠防专业机构,每年开展鼠疫查源和监测工作。从1962年开始,主要以收集各种动物和昆虫为被检材料。1970〜1989年,全州共收集14324匹(只),其中捕获动物13663匹(只),自毙动物661匹(只),收集材料的点共26个。其中收集喜马拉雅旱獭13900只,占收集总数的97%;收集各种昆虫6818组,其中旱獭体外寄生蚤6334组,占总昆虫数的92.3%,洞干游离蚤占4.65%,其它昆虫占2.4%。
  1974年被动红血球凝集试验用于鼠疫查源和监测,开始收集各种被检血清。1974〜1989年,共收集各种被检血清11591份。其中收集旱獭血清9433份,占81.4%;狗獾血清35份,占0.3%;艾鼠血清44份,占0.38%;藏系绵羊血清2001份,占17.3%;狗血清76份,占0.66%;狼和猫血清各1份,对一些自毙材料和蚤类共做反相血凝试验85份,结果均为阴性。通过上述灭獭拔源及监测工作,1970年后再未发现鼠疫动物病的流行。1986年碌曲县双岔大庄485公顷疫源地正式通过国家和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 “稳定控制”标准。
  二、天花
  自治州建立前,天花流行地区较广,对人群危害甚烈。1930年,碌曲县双岔地区的卡日、大庄、九尼、尔地等地天花流行,仅尔地一村染上天花的62人中死亡42人。1947年,夏河县部分地区亦有天花流行。自治州建立后,拨发大量牛痘疫苗,委派医务人员深入基层,为广大农牧民儿童免费种痘。1955一1959年,全州累计完成种痘96860人,基本控制了天花流行。最后5例天花病例发生在舟曲县,未造成人员死亡。1960年后天花绝迹。
  三、白喉
  经对白喉病普查,其疫区主要分布在卓尼、舟曲、临潭、夏河、碌曲5县。由于对该病广泛进行类毒素的预防接种,迅速控制了白喉的流行。但在七十年代初,由于有些地区放松了白喉类毒素的接种,发病率又有回升。据全州疫情资料统计,1970年全州发病2例,发病率0.51/10万,无死亡。1972年发病2例,发病率0.45/10万,无死亡。1973年发病数达最高峰,全州共发病20例,发病率达4.54/10万,无死亡。1974〜1976年共发病2例。:1976年后,全州各地均无病例报告。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菌苗的广泛使用,全州各县均无白喉病例发生。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流行概况
  该病在全州传播甚广,几乎每年均有发病。1963年全州发病2例,死亡1例。1965年发病10例,无死亡。1966年发病7例,死亡4例。七十年代,发病最低的年份为1970年,发病3例,发病率0.76/10万。发病最高的年度为1973年,发病58例,发病率13.61/10万。八十年代,发病最低年度为1983年,发病3例,发病率0.57/10万。发病最高年度为1985年,发病37例,发病率6.91/10万。
  (二)流行规律
  周期性。发病每隔1〜2年后有1次小的流行。在七十年代,这种流行规律甚为明显,即1973、1975、1977、1979年等,每次都有1次小流行高峰。八十年代后,这种流行规律不甚明显。流行季节多在冬春寒冷季,流行高峰则在2〜5月份,此后逐渐降低。发病年龄分布明显。0〜15岁病例占全部发病人数的80%以上,儿童带菌率高。发病分布无明显地区差异。全州各地均有病例报告。
  甘南州1960-1989年流脑发病情况
  甘南州1980-1989年流脑发病地区分布
  (三)防治措施及效果
  注射流脑菌苗自1980年使用提纯的流脑多糖菌苗以来,1985〜1989年全州累计发放流脑菌苗32780支。由于流脑菌苗的大量注射,全州流脑发病率逐渐下降,从1985年的6.91/10万降至1989年的0.91/10万,下降97.25%。
  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监测1980年,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对合作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健康人群流脑带菌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合作地区健康人群流脑带菌以B群占绝大多数,由此得出合作地区流脑流行以散发为主要特征。
  五、百日咳
  (一)流行概况
  据七十年代资料统计,舟曲、临潭、卓尼3县为高发区。1970〜1979年,全州共发病16983例,死亡111人,病死率为0.65%。除1973年和1974年两年发病较少外,其它各年份平均发病人数在2000例左右,发病最高的年度是1977年,发病3849例.发病率为809.74/10万,死亡9例,死亡率1.89/10万。八十年代初发病率仍较高,其后逐年呈梯阶状下降,从1980年的213.47/10万下降到1989年的1.45/10万,下降了99.32%。
  甘南州1970-1989年百日咳发病情况
  (二)防治措施及效果
  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死率。从五十年代开始百日咳菌苗的预防接种。1959年全州完成百日咳菌苗接种62964人。1985-1989年,全州累计下发百白破三联菌苗89121支。由于疫苗的大量注射, 该病流行逐年下降,预防效果良好。
  六、麻疹
  (一)流行概况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河县唐尕昂地区的龙哇沟发生麻疹流行,死亡儿童52人。甘南建州后曾有过几次规模较大的麻疹流行。1955年3月发生的麻疹大流行,以夏河、卓尼两县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临潭、玛曲两县,共发病3575人,死亡201人。同年12月至次年6月,临潭县洮阳区发生麻疹流行,发病319人,死亡135人。卓尼县新堡区发病128人,死亡91人。在半年时间内,全州共发病5350人,死亡632人。1958年冬至1959年春,临潭县的200多个村麻疹流行,有麻疹病人2594人,死亡78人。同期,舟曲县亦发生麻疹流行,发病412人。1963年,碌曲牧区发生麻疹大流行,发病最高年龄者为58岁。1964年至1966年,全州共发生麻疹病人8603例,死亡224例。主要集中在临潭、夏河、舟曲和卓尼4县。
  1975年,夏河县麻当公社发生麻疹流行,共发病500余例,死亡22人。1976年3月,玛曲县曼尔玛公社发生麻疹暴发流行,全公社4个大队、14个生产队的15岁以下的672名儿童中,发病412人,死亡34人。此次流行由外源传播引起。1980-1989年,全州共发生麻疹病人4922人,死亡71人。
  (二)流行特征
  五十年代,甘南州麻疹流行以暴发流行和大流行为主要形式,一旦发生疫情,即迅速蔓延,且死亡率较高。六十年代后,麻疹流行减弱,但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村时有局部暴发流行。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易感儿童的积累,仍处较多的流行状态。八十年代,随着冻干麻疹活菌苗的广泛使用,发病人数迅速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明显下降,并得到控制。
  甘南州1980-1989年麻疹发病率动态
  甘南州麻疹发病无明显地区差异。在牧区,由于居住较分散,起初为散发性流行,数年后往往酿成一次规模较大的流行。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7岁儿童,占56.76%。8~15岁儿童发病占
  35.48%,15岁以上占7.78%。
  (三)免疫监测
  1988一1989年,通过对夏河、临潭、卓尼、碌曲、迭部等5县的麻疹患者抗体水平的测定,麻疹抗体阳性率达90.32%,平均抗体滴度1:26.56。从全州历年监测麻疹抗体的水平看,抗体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滴度都是比较高的,机体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
  七、痢疾
  (一)流行概况
  细菌性痢疾是甘南州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之一。1963一1966年,全州共发生3980例,死亡30人。1970一1979年,全州共发病54131例,死亡754人,病死率为1.39%,发病率在231.48〜2244.34/10万之间,除1978一1979年发病率超过2141.95/10万外,其它各年度发病率趋于稳定。1980〜1989年,全州共发病33221例,死亡141例。特别是1985年后,发病率下降明显,发病率较七十年代下降38.62%,发病数下降91.23%,死亡数下降90.7%。
  甘南州1970-1989年痢疾发病死亡例数
  1970-1989年各县痢疾发病情况表
  (二)防治
  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教育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增强预防意识,把好“病从口入”关。对流行地区重点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疫区进行处理,如喷洒敌敌畏灭蝇,漂白粉进行饮水消毒等。
  八、伤寒副伤寒
  (一)流行概况
  伤寒、副伤寒是甘南州常见的传染病之一,遍布全州各县,多为散发性发生,偶见局限性暴发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发病。1929〜1930年,卓尼县城郊沙盖、大族一带发生暴发流行,仅24户人家的沙盖村发病20余人,死亡6人。1952年2月份,舟曲县峰迭村发生伤寒,患者30余人,死亡4人。1959年在玛曲县欧拉也曾流行。1963〜1966年,全州共发病59例,无死亡。1970〜1979年,全州总发病146例,死亡2例,发病率在0.25/10万〜13.84/10万之间,病死率1.37%。发病最低的年度是1970年(年发病1例),发病最高的年度是1979年 (年发病68例),仅舟曲县发病达64例,发病率高达65.22/10万,占七十年代总发病数的69.86%。
  1980〜1989年,全州共发现伤寒、副伤寒病人811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0.37%。发病最低年度是1983年(年发病1例),发病最高年度是1981年 (年发病734例),发病最高的是舟曲县,发病率35.28/10万。
  1970-1989年甘南州伤寒副伤寒发病及死亡情况
  (二)流行特征
  甘南州伤寒、副伤寒流行重点地区是舟曲县(与地理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七十年代的发病人数占全州总发病人数的91.64%。在近十余年中发生数起流行,流行方式以水型为主。发病高峰期在8~10月之间,发病无明显年龄差异。
  (三)防治
  甘南州自五十年代开始,在疫区重点人群中注射伤寒菌苗,以加强人群免疫力。1950〜1952年,注射霍乱伤寒二联菌苗3546人。1959年,全州共预防注射伤寒菌苗5428人。
  九、病毒性肝炎
  (一)流行概况
  1970〜1979年,全州共发病141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61/10万,死亡15人,病死率为1.06%o1978年最高年度发病298例,最低年度1974年发病39例。1980〜1989年,全州共发病1730例,年发病率为31.99/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12%。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居全州各种传染病之首。
  1970-1989年甘南州肝炎流行情况表
  (二)防治
  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对市场食品及食品生产单位加强管理,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杜绝上市。对确认为急性肝炎病人,动员患者家属及时送医院隔离治疗。同时各级卫生防疫部门采用丙种球蛋白、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甲、乙型肝炎。自1987年以来,甘南州卫生防疫站购进5000人份乙肝疫苗,进行了预防接种。
  十、脊髓灰质炎
  (一)流行概况
  1963一1966年,全州共发病93例,死亡1人,年平均发病率为6.64/10万。七十年代后,随着脊髓灰质炎活菌苗的大量投服,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徘徊在0.24/10万至3.32/10万之间,个别地区且有局部暴发流行。1970〜1979年,全州共发病37例,发病率0.8/10万。其中舟曲、夏河、碌曲3县占总发病数的1.08%。1982年后,州、县防疫部门开始有冷链装备,疫苗运输、保存条件大为好转,保证了疫苗的质量。随着全州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病率明显下降。1980-1986年,全州共发病7例,无死亡。1986年后已连续3年无病例报告。
  (二)防治
  自国家于六十年代试制成功脊髓灰质活菌疫苗后,1964年全州各地喂服小儿麻痹糖丸2000人份,投服率达95%。此后,在全州适龄儿童中普遍投服小儿麻痹糖丸,基本控制了灰质炎的发生。特别是自1986年以来投服三型糖丸,有效地控制了该病流行。
  十一、炭疽
  (―)流行概况
  1970一1979年,全州共发生129例,死亡1例。其中夏河县发病54例,卓尼县发病35例。发病最高年份是1976年(发病50例),其中卓尼县占发病总数的70%。其它年份发病不超过20例。1980一1989年,全州共发病199例,死亡2例。其中玛曲县129例,夏河县58例,碌曲县12例。发病数比七十年代上升54.26%。通过普査,该病高发区为玛曲、碌曲、夏河3县。
  (二)流行规律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七、八、九3个月为该病流行的高峰季节。从染病年龄上看,青壮年发病最高。15〜45岁人群的发病占总发病数的80%左右,且男多于女。
  (三)防治
  对牧区群众,特别是直接接触畜群的放牧、挤奶人员加强了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了病情报告制度,对疫区人、畜进行炭疽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同时对病源地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