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疫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疫工作
分类号: R185
页数: 2
页码: 1580—1581
摘要: 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境内麻疹、伤寒、痢疾、性病是常见病,麻风、大骨节病、克汀病、布鲁氏杆菌病、甲状腺肿大、氟中毒等地方病为害州内广大地区,天花、鼠疫、霍乱亦曾多次肆虐,妇女疾病更为普遍,婴儿死亡率很高。由于缺医少药,一些癣疥之疾,也得不到治疗,尤其是传染病,患者只能束手待毙。因此,甘南地区人口平均寿命不足30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府重视防疫保健工作,调进一批医务人员,设立防疫保健机构,建全了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五十年代,在培训人员建立机构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对性病、常见病的防治、治疗及普种牛痘和各种预防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关键词: 医药卫生 疫病防治 防疫工作

内容

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境内麻疹、伤寒、痢疾、性病是常见病,麻风、大骨节病、克汀病、布鲁氏杆菌病、甲状腺肿大、氟中毒等地方病为害州内广大地区,天花、鼠疫、霍乱亦曾多次肆虐,妇女疾病更为普遍,婴儿死亡率很高。由于缺医少药,一些癣疥之疾,也得不到治疗,尤其是传染病,患者只能束手待毙。因此,甘南地区人口平均寿命不足30岁。据《夏河县志》载:1705〜1948年,先后流行鼠疫多达50余次,死亡惨重。其时虽有走村串户的游医种痘、疗疾,但索费惊人,劳苦大众只能望医兴叹。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防疫处曾在临潭设处防疫,但收效甚微,不久即撤离。《西固县志概要》记载西固官方在1946年有推行环境卫生之举措,其内容为:禁止在饮水泉内淘洗衣物和随地倾倒垃圾污水,建立公共厕所;严格检查饭馆及市面零售食物;取缔播种水痘;预防传染病。并指定由警察每月或半月检查1次,乡间由乡镇长每月检查2次,并酌情惩奖。在实施过程中,由医官施种牛痘3000余人,为防治时疫,派医赴各乡防疫注射,治愈者颇众。《夏河县略志》也载有同年在夏河曾拟定建修厕所办法,并付诸实施,同时规定每日打扫街市,由警佐室负责,并言收效甚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府重视防疫保健工作,调进一批医务人员,设立防疫保健机构,建全了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五十年代,在培训人员建立机构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对性病、常见病的防治、治疗及普种牛痘和各种预防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1956年,在全州范围内加强了中医药工作,配合消灭“四害”,对防治麻疹及预防接种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并改造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同时在临潭县等107个农业社订立医疗保健合同,定期巡回医疗,使农村群众及时受到预防保健的指导和疾病治疗。1963年,州卫生防疫站开始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控制,防疫保健工作稳步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防疫工作受到很大冲击。粉碎“四人帮”后,各级卫生机构全面贯彻执行《卫生防疫条例》、《妇幼卫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防疫保健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这一时期,重点整顿了各乡卫生院,巩固和发展了农牧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基层卫生院(所)配备了防疫专干或兼职专业人员,使各级医疗机构由医疗型逐步转向医疗预防型。
  1982年,各级政府把计划免疫工作列入目标管理,开展了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为主的预防保健工作,切实抓了医疗卫生的转轨定向,建立和整顿了基层卫生防疫网,到1988年底,全州“四苗”覆盖率超过了85%的指标,经中央卫生部、世界儿童基金会考核,夏河县“四苗”全程免疫达到99.52%,夏河县卫生防疫站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