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7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公共卫生
分类号: TU993
页数: 12
页码: 1568—1579
摘要: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组织大批人员深入农村、牧区,调查民情民俗,发现极少数地区人口发展缓慢、素质差,地方病、传染病流行蔓延,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稳步发展。针对这一实际,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坚持长期的卫生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派出大批医疗队、防疫队等,走村串户,深入帐圈、村落,利用节日及群众集会,用图片、模型和大量实例进行宣传,讲解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意义。随着农牧区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全州开展了改厕、改圈、改灶及病区改水工作。
关键词: 甘南州志 医药卫生 公共卫生

内容

第一节爱国卫生运动
  —、宣传教育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组织大批人员深入农村、牧区,调查民情民俗,发现极少数地区人口发展缓慢、素质差,地方病、传染病流行蔓延,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稳步发展。针对这一实际,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坚持长期的卫生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派出大批医疗队、防疫队等,走村串户,深入帐圈、村落,利用节日及群众集会,用图片、模型和大量实例进行宣传,讲解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意义。随着农牧区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全州开展了改厕、改圈、改灶及病区改水工作。
  1981年,配合“五讲四美”活动,张贴卫生宣传标语、放映幻灯片,并编印《卫生与健康》小册子2期、2500册。1984年,在全州广泛开展灭鼠活动,编印了《群策群力消灭鼠害》和《灭鼠知识选介》等宣传材料,同时在合作街头增设卫生宣传专栏,创办《甘南卫生》不定期小报,刊登各类卫生科学知识。1986年开展卫生科教百日活动,在合作放映除害灭病内容的科教影片25部、183场,观众达53889人次。1988年,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无烟日”活动,散发倡仪书2000份。
  二、卫生管理制度
  1975年1月,自治州颁发了《城镇卫生管理条例》,各县制定了《除害灭病卫生工作“纲要”规划》。
  1980年9月,州爱卫会制定《卫生检查标准(试行)》,发各县爱卫会及州级各单位执行。1984年10月,州爱卫会与州城建处联合发出《关于合作地区卫生管理若干规定九1988年11月,建立了合作地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队伍,专门负责公共卫生监督工作。
  三、治理卫生环境
  ((一)除害灭病
  五十年代,全州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仅1958年,共消灭麻雀1294899只,老鼠434913只,旱獭12594只,苍蝇19195斤,蝇蛹1703斤,野狗8333只,其它害兽害鸟6741只。六十年代后,除害的重点转移到灭鼠方面。:1979年,消灭各种鼠獭3600多只。1984年,全州草原灭鼠成绩突出,共灭鼠596200只,灭鼠面积达595000亩,平均灭效在90%以上。农田和家庭灭鼠亦获得一定成绩。卫生部门拨消杀药物款2万元,大力杀灭蚊蝇及清除其孳生地。1985年会同公安等部门,在合作地区扑杀野犬621只。1986一1987年,在合作及各县城镇进行了灭鼠工作,并培训灭鼠技术骨干64人。甘肃省爱卫会无偿提供敌鼠纳盐1吨,州政府拨专款购杀鼠灵1.5吨。合作地区投放药物单位102个,占应投放单位130个的78.5%。经效果考核,灭杀效果明显,鼠密度下降到7.86%,下降率为72.38%。
  (二)治理环境卫生
  1960年,全州共整修街道453条,公共厕所6034个。1979年五• 一和十 •一节前夕,在全州发动群众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爱国卫生突击活动,并与临夏州及州内各县之间进行了对口检查。这次突击活动中,州、县城镇共投入劳力58000多人次,清除垃圾2300多吨;农牧区投入125000多人次,清除粪肥垃圾等1万多吨。1984年,州政府拨款1.5万元,由合作市政公司在合作地区新建垃圾台6个,垃圾箱20个,垃圾围栏11处,购买拉运垃圾翻斗车1辆。碌曲县新增垃圾箱(筒)37个,新建和维修了公厕,增加了环卫工人。1985年,在合作地区开展了以清理垃圾、整顿园林、疏通渠道、管理猪狗为内容的爱国卫生突击活动。参加近万人,清理垃圾46吨,疏通渠道13700米,填平垃圾坑106个,修整便道6条,小桥8座,制做卫生箱30个。同时,合作市政公司与合作地区沿街单位签订了“四自一保”(即自扫门前路、自护门前树、自养门前路、自清门前沟、保持门前环境优美无脏乱杂物)合同承包责任书,划定责任区域,增强了各单位搞好环境卫生的责任性。专业清洁队路面清扫面积达到合作地区路面的43.9%,日清运垃圾近8吨。
  1987年,州政府筹集资金100万元,完成了合作地区8项卫生治本工程。即:中街改造配套工程,加宽新建腾志街公路,做钢管围栏3900米,改栽松树美化市区;盘旋路花坛工程,在花坛内修建了城标一羚羊雕塑。还有粮站坡防洪工程,过境公路工程,市政公厕工程,西一路、西二路改造工程及开辟西六路工程。此后,重点新建了街心花园,做了350米长的钢管围栏;修建了舟曲东路砼大桥;改建了玛曲东路公厕1座。同时,治理了东西环支路。新修防汛河堤370米,新建砼油管桥1座,补修市区油路5000平方米。
  (三)改水
  长期以来,不少山区群众“人住半山高坡,饮水人背畜驮”,吃水十分困难。还有不少地区,群众长期饮用不合卫生标准的水而成为地甲病、氟中毒病等地方病的高发区,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共和国建立后,在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的同时,加快病区改水工作。七十年代,农牧区开展的“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厕、改圈、改灶、改水和改善周围环境)与防病治病相结合。在舟曲县城办起了土自来水,解决近3000人的饮水问题。碌曲自1977年至1979年的3年中,防病改水14处,解决799户、3281人和11634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1979年,甘南州卫生局与水电局在碌曲县联合召开全州防病改水现场会,制定了防病改水规划。是年共改水79处,改水大队24个,解决了16630人和92793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到1984年,全州已普查出生活饮用水源3645个点(眼),并造册画图建档。采集82份水样,进行了检验分析,共检16个项目,获数据2400个。至1989年,仅国家投资已达1298.02万元,共完成改水工程467处(项),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45%,并解决了48.67万头 (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其中,病区改水投资113.4万元,已完成全部中等以上氟病区的改水任务,使病区17个乡25个自然村的15723人和3万多头(只)牲畜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四、创建文明卫生单位
  在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活动中,坚持开展检查评比,及时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促进了创建文明卫生单位活动。夏河县九甲乡曼克尔生产队自1958年起,一直坚持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显著。在1964年的卫生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成为甘南州基层爱国卫生活动的一面旗帜。这个队在鼠防拔源工作中成绩也很显著,曾受到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共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领导的好评。1978年,根据省爱卫会决定,与临夏州进行了爱国卫生对口检查。从对州级机关、碌曲县、夏河县机关及附近社队共98个单位进行检查的情况看,甘南州的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新的进展,城乡卫生面貌得到初步改观,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已经开展起来。从1979年到1989年,全州由州爱卫会命名的“文明卫生单位”86个,卫生先进单位121个。
  第二节食品卫生
  六十年代,合作地区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年平均仅20余名,至七十年代,合作地区的食品抽样检查年平均也仅有百余份。大部分县防疫站因无检验设备,未能开展对食品的监督检验。1979年,对甘南乳品厂、甘南肉联厂、玛曲冷库、甘南州副食品加工厂和7个县的副食品加工厂共11个单位生产的20余种各类食品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除甘南乳品厂外,其它各厂均无保健设施,职工体检未形成制度,各厂污水未经处理而排放。同时,食品加工生产水平落后,技术差,检验制度不健全,产品卫生质量不过关。经检验,州食品加工厂、玛曲县食品加工厂等5个单位生产的酱油,各项指标不合格率为20〜60%。砷含量在5份产品中2份超标,细菌总数有3份超标。州食品加工厂、玛曲县食品加工厂等7个单位生产的醋,砷含量高达5%,不合格率为57%,细菌总数量高达292万个/毫升,7份检品中6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85.7%。7个单位中有6个单位使用非食用色素。1984一1989年,州县防疫部门共检测各类食品2398份,合格率为73.6%。1983年〜1989年,在合作、卓尼、碌曲等地共发生细菌性食品中毒9起,中毒178人,其中死亡2人。
  八十年代以来,甘南州从事食品生产经销的单位和个体户越来越多。据统计:1981年全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户为437人,1985年发展到2705人,到1989年又增加到5264人。对这些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坚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检查。自1984一1989年全州累计体检了20172人次,年体检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对患单项转氨酶增高、慢性肝炎等不合格人员分别进行书面通知,调离工作岗位,对体检合格者发“健康证”。自1983年以来,每年进行1〜2次全州性的食品卫生大检查。并配备了食品卫生监督员。到1989年,全州共有监督员35人。
  第三节劳动卫生
  甘南州的劳动卫生工作起始于六十年代。初期,仅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职业病由医疗单位给予诊治。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和职工人数的增加,到七十年代才将劳动卫生正式列入卫生防疫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开始了有计划的防治工作。
  一、劳动卫生监测
  1979年,全州工矿企业发展到74个,其中国营32个,集体42个。存在粉尘危害的有15个,毒物危害的12个,有尘、毒危害的车间、工段作业点等共45处。经对7个厂矿抽样调查,粉尘浓度每平方米达9.6〜160.4毫克,均超过国家允许浓度范围。种类有水泥粉尘、煤粉尘、棉絮粉尘、皮屑粉尘、橡胶粉尘等;毒物有铅、苯、酸化物和少量的氰化钾。接触粉尘的职工993人。1979年前,全州因尘毒危害而死亡的职工累计达15人,其中矽肺5人,中毒10人。尚有矽肺病职工7人,疑似矽肺病职工35人,其它职业病63人。
  八十年代后,厂矿企业开展了建立卫生档案工作。甘南州厂矿企业118个(州级29个,各县89个),建卫生档案29个,建档率为24.57%。据查,全州接触粉尘工人为465人,占12.22%;接触毒物的466人,占12.25%;接触物理因素的60人,占1.57%。对上述人员进行体检及矽肺病流行病学调查,查出新发尘肺病人11例。共抽样调查36个单位,采样21份,高温作业调查3份,调查结果均未超标。1987年对夏河麻当、临潭新城两个水泥厂进行了粉尘浓度、游离二氧化矽含量、温度、湿度、风速等的测定,夏河水泥厂共采粉尘样品36份,有8份超标;临潭新城水泥厂采样10份,有9份超标。
  二、职业病防治
  1974年10月成立州职业病诊断小组,负责州级各厂矿企业单位的矽肺病诊断工作。各厂矿企业单位采取设置防尘等有关设备,改进职工劳动场所条件,对现症病人积极动员就诊治疗。甘南州农机厂水箱车间的十数道工序,均接触铅尘、铅蒸气、强酸、苯等多种有毒物质,严重威胁着职工身体健康。该厂为改善职工劳动场所条件,先后架设了排气管道、铅炉罩,修建隔离室,减轻了尘毒危害。甘南州印刷厂和报社铸字车间、汽修厂电工小组职工,常年接触铅蒸气和铅粉尘,为预防职业病发生,分别安装了铅炉罩、排气扇等排铅通风设备,基本控制了铅毒危害。甘南州乳品厂乳粉车间安装了纱窗,厂内铺设油路7300多平方米,使厂区粉尘大为减少。夏河县水泥厂对粉尘较严重工段进行规划,改革部分工艺流程,将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化操作,自制了皮带运输机、圆盘喂料机、密封筒等,控制粉尘危害收效显著。大部分厂矿企业按规定给职工发放营养补助费或营养品;坚持一年一度的职工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诊治。
  三、学校卫生
  1953年起,在各级学校普遍开展建立卫生制度,推广青少年广播操,宣讲卫生常识等健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中学开设了《生理卫生》课。
  1959年,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在德乌鲁市(今夏河县)的拉卜楞、美武、博拉乡,临潭县的柳林乡(今卓尼县柳林镇),洮江县的阿木去乎乡(今夏河县阿木去乎乡),对3157名藏族中小学生(其中:男性1754名、女性1403名)'从身长、体重、胸围、坐高等方面进行了测量调查。
  1984年开始,在城镇中小学中开展了学生体检建档工作。通过体检,发现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主要疾病有眼疾、耳病、结核、龋齿、扁桃体肿大等,尤以视力低下较为严重。经统计,小学生视力低下率为19.31%,高中毕业班平均视力低下率为44.89%。1988年,经对部分中小学生体检,中小学学生视力减退率为28.6%,沙眼为22.6%,龋齿为23.56%,沙眼、龋齿减退略有降低。至1989年,全州中小学生体检建档38567名,占全州学生总数的53.99%。卫生防疫部门除进行体检调查、发放药物外,对突出的学生视力低下等病症向校方提出了防治建议,学校逐步改善条件,落实预防措施。
  第四节妇幼保健
  一、妇幼保健工作
  共和国建立前,妇女及儿童的疾病和健康不为社会所重视,尤其牧区妇女长年超负荷劳动,生儿育女没有任何的保健措施,以致疾病缠身,甚至丧失劳动能力。产妇及婴幼儿致残枉死者也屡见不鲜。加之,性病蔓延,严重影响妇女的生育能力和婴幼儿的成活率。
  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央、省政府曾多次派出民族访问团、医疗队深入农牧区,调查妇女儿童疾病,送医送药上门,免费治疗,解除妇女儿童患病的痛苦。五十至六十年代,甘南州陆续建起州、县妇幼保健站,在“文化大革命”中并入州、县人民医院时,仍设有妇产科或妇幼股,负责妇幼保健工作。乡级卫生院尽力配备妇幼医生,以承担农牧区妇女的生育和妇女儿童的疾病防治。1974年恢复州、县妇幼保健站,同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至1977年,已建起州、县妇幼保健站6个,配备工作人员33名;全州102个公社中,配备妇幼医生74名;603个大队中,培训女赤脚医生572名。1979年实现了县县有妇幼保健站的目标。1989年,州、县妇幼保健站职工已达95人,其中,妇幼保健医生44人,儿童保健医生19人,护理、助产师17人,辅助科室卫生技术人员5人,行政工勤人员10人。各级综合医院及厂矿医院中妇科技术人员78人,儿科25人,妇幼保健专职工作人员3人,床位168张。全州108个乡镇中,有妇幼专职人员25名,兼职人员37名,开展妇幼保健业务的卫生院89所。882个村委会中,开展妇幼保健的村有109个。乡村医生400人,接生员447人,并建有村级接生站97个。
  自治州在妇幼保健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每年诊治大量的妇女儿童疾病,并有计划地开展新法接生、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和儿童疾病的防治,有力地保障了妇女儿童健康。但因自治州的妇幼保健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低、设备简陋、经费短缺,加之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等原因,给全面落实妇幼保健措施造成一定困难。农牧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部分赤脚医生、新法接生员、保健员等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弃医从农或经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级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二、妇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
  共和国成立后,各地都把推行新法接生做为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对广大群众进行破除迷信,改造旧习俗,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大力改造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员,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建立新法接生站,为产妇采用新法接生提供了方便。1951年冬季,西固县(今舟曲县)由武都专署培训保健员5名,回县后改造旧产婆36人,培养新法接生员5人,建立接生站9个。同年8月,临潭县组织10名旧产婆和4名职工家属,利用产妇挂图和"张大妈接生”、"妇婴常识”等宣传材料学习新法接生知识,同时开展器械消毒等临床实习,效果良好,成为推广新法接生的骨干。夏河县1951年到1952年,共培训新法接生员96人.,建立接生站18个。
  1954年甘南州已建起接生站31处,其中:卓尼县15个,夏河县11个,临潭县2个,舟曲县3个,全年新法接生婴儿822人。次年,纯牧区的玛曲、碌曲两县亦开始推广新法接生的宣传教育,并在县级职工家属中实施新法接生45人。1956年碌曲县卫生院为近郊基层首次培训新法接生员11人,其中当地藏族青年妇女8人。新法接生32人。
  1954一1958年夏河县先后建立接生站13个,培训村级接生员115名,新法接生率由33.7%提高到51%,新生儿死亡率在3〜6.4%之间。
  1958年后,各县妇幼保健站相继撤并,县医院分设防疫妇幼保健股(组)负责培训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至1964年,全州较巩固并能发挥作用的接生员达到273名,接生站(组)170个。为调动接生员工作积极性,除给她们增加工分补贴外,还规定接生收入的70%归己,30%作为补充药械开支,使其较好的发挥了作用。但由于新法接生普及面不广,特别是牧区基本上处于空白,使甘南州的新法接生率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
  1976年甘南州各县新法接生统计表单位:人、套
  1977年随着州县妇幼保健站的恢复建立,新法接生得到较快推广。1979年,全州出生婴儿10501人,新法接生4683人,新法接生率为44.60%。新生儿死亡32人(破伤风2例,难产13例、窒息17例),死亡率为3%。。1980年随着农牧区生产体制改革,接生员报酬难以落实,历年培训的接生员和大队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弃医务农,大量流失,数量急骤下降。新法接生基本上仅限于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城郊群众,而广大农牧区除遇难产求医外,仍沿袭旧的接生方法。1981年全州出生婴儿8933人,其中新法接生948人,新法接生率仅为10.6%。1982年后,州县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检查督促接生员工作及落实报酬等措施,使新法接生又开始回升。1985年全州共培训接生员228人,新法接生率为30.8%。1986年,确定夏河县为甘南州普及新法接生的示范县,集中人力财力抓普及新法接生,先后举办接生员培训班11期,初训、复训接生员53名,并在王格尔塘乡孔秀花家办起了甘南州第一个个体接生站,无偿配备了产床和产包。全县出生婴儿1426人,其中新法接生1066人,新法接生率达到75%,住院分娩率达34%,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至1.4%。,婴儿和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8.9%。和0.3%。,各项指标居全州各县之首。是年,全州新法接生率达到41%,比上年度提高10.2%。此后,各县亦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培训新法接生员,使新法接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989年,全州新法接生率达59.7%,产妇死亡15人,新生儿破伤风死亡仅3例,产妇无1例产褥热发病,新法接生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妇科常见病防治
  甘南州妇幼保健机构组建后,逐步开设了妇幼专科门诊,开始妇科常见病的普查普治工作。
  1976年,首先在纯牧区的玛曲县尼玛公社及农区的迭部县电尕公社开展试点普查,共普查育龄妇女612人,患有各种妇科疾病的妇女254人,患病率为42%。其中各种妇科炎症发病最高。用苦豆纸试治妇科炎症病人360人,有效率达到90%以上。1978年,甘南州各县全面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据碌曲、夏河、临潭、卓尼4县及合作地区统计,共普查育龄妇女9244人,患病人数5170人,患病率高达56%,其中子宫脱垂患者167人,尿痿病患者12人。州妇幼保健站在合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妇女病查、防、治工作,共查育龄妇女1110人,患有各种妇科病的有681人,占受检人数的61.35%。对已查出的患病妇女进行了宫颈炎、阴道炎等妇科病治疗。共治疗479人,治疗率65.5%。
  合作地区妇科病发病情况合作地区妇科病治疗效果表
  除表列外的其他102名阴道炎、盆腔炎及附件炎等慢性炎症患者亦采取了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减轻或达到好转。
  1980年7月至8月,为培训治疗妇女“两病”(尿痿、子宫脱垂)人才,在舟曲县举办甘南州妇女“两病”防治学习班。州、县23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在甘肃省防治妇女“两病”手术队人员的指导下,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手术治疗15例,无一例感染,均痊愈出院。是年,拨付•'两病”专款4000元,免费治疗子宫脱垂病人28人。
  1981年后,自治州对妇女妇科常见病继续采取边査边治的办法,而且以门诊治疗为主。1984年共普查育龄妇女4957人,发现患各种妇科疾病者2926人,患病率高达59.03%。在所患疾病中,以宫颈炎、阴道炎最为普遍。此年,全州门诊诊治妇科疾病5763人(次),1989年门诊量达到21982人(次)。在搞好常见病査治工作的同时,对“两病”仍实行免费治疗。1989年,全州共查出妇女“两病”患者32人,其中子宫脱垂患者25人,尿痿患者7人,对3名子宫脱垂和4名尿痿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其余均施行了药物治疗。
  1980年甘南州妇女“两病”分布表
  1988年,全州开始试行孕产妇保健保偿制,夏河、临潭、卓尼3县及州级还制定了孕产妇入保试行办法。业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孕产妇入保,当年即入保49人。此年,妇幼保健部门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开展婚前健康检查,使妇女保健工作开始向防治结合转化。当年有166对进行了婚前健康检查。
  三、儿童保健
  五十至六十年代,各级医疗单位设立妇幼科(室),配备儿童专职医生,专门为儿童诊治疾病。七十年代各级妇幼机构建起后,把儿童保健列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儿童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并随着计划免疫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群众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儿童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发病率下降。
  1976年,甘南州妇幼保健站建立妇幼门诊,当年小儿就诊900人次,对儿童进行流脑、麻疹等疫苗注射600人次。次年预防接种(百日咳、白喉、流脑)576人次,接种牛痘1000人。
  1978年,为确切掌握儿童健康状况,提供儿童保健工作的科学依据,对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进行早期防治和矫正,对合作地区3~7周岁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共检查627人,患各种疾病的204人,发病率为33%。
  1978年合作地区3~7岁儿童体检结果表
  此后两年,针对儿童蛔虫症发病率高的特点,自治州重点开展了儿童体内驱虫工作。
  1979-1980年甘南州儿童蛔虫症查治情况表
  1981-1982年,夏河、碌曲、临潭、卓尼4县及合作地区对4058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査,査出患病儿童3327名,患病率为81.99%,所查患病儿童中有沙眼、营养不良、寄生虫、佝偻等多种疾病,尤以沙眼、寄生虫病数量最多。对沙眼、寄生虫病、佝偻病等进行了免费治疗。
  1984年,全州普遍开展以宣传优生优育为内容的学龄前儿童体检活动,共对9所小学8所幼儿园及6个城关镇的集体、散居儿童4780名进行了健康检查,查出各种疾病患者2929名,发病率达62.2%。对2142名患病儿童进行了对症治疗,使治疗率达到73%。
  1984年甘南州部分学龄前儿童体检结果表
  1985年临潭、夏河、卓尼、玛曲、碌曲等5县对2637名学龄前农牧区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査。在体检的同时,对农村儿童免费发放了驱虫药物。
  甘南州部分县学龄前儿童体检结果表
  在搞好儿童健康检査的同时,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抚育保健知识和卫生常识,并帮助幼儿园、托儿所等落实卫生保健制度。夏河县还坚持给幼儿园儿童喂服鱼肝油丸,增加户外活动,加强预防治疗,使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的佝偻病由1983年的48.5%下降到1986年的30%。1986年迭部县妇幼保健站正式开设妇幼门诊。至此全州各县都有了专门的儿童保健业务技术部门。
  1988年,儿童保健转移到以计划免疫为中心的预防保健上,配合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全力抓计划免疫措施落实。
  1989年,又实施计划免疫保偿制,使儿童保健进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阶段。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