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外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课外体育
分类号: G807.02
页数: 2
页码: 1545—1546
摘要: 1921年以后,随着新学制的兴起,州境已有“晨练”、“晨操”的活动,但只限于跑步,并不作操。自抗日战争爆发,内地有些学校搬迁来甘肃,内地教师来甘肃任教,徒手操,逐渐在各地学校兴起,晨操中加进了徒手操。普遍采用的步骤是先跑10分钟而后作操。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

内容

1921年以后,随着新学制的兴起,州境已有“晨练”、“晨操”的活动,但只限于跑步,并不作操。自抗日战争爆发,内地有些学校搬迁来甘肃,内地教师来甘肃任教,徒手操,逐渐在各地学校兴起,晨操中加进了徒手操。普遍采用的步骤是先跑10分钟而后作操。
  共和国初期,在第一套广播操公布以前,体操都是由体育教师按体操的原则要求自编动作授课的。1952年起,国家体委公布了“第一套广播体操”和“第一套儿童广播操,”至1990年的37年中,国家前后公布了六套广播操和五套儿童广播操,作为早操和课间操的基本内容。在开展两操的组织形式方面,也以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异,班级多的学校,一般采用以班为主进行课间操活动,班级少而校园异常宽阔的学校,大都采用全校集体活动,由体育教师统一指挥。为了把两操活动纳入正规,列入了学年先进班集体的评比内容,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天天有统计,周周有评比”的记录统计工作,全校评选先进班集体时,作为第一手材料,推动了两操的广泛开展。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锻炼活动。按照儿童、少年、青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营养条件和体育活动原则,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训练。
  课外体育活动,在甘南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重视了三个落实和五个结合,灵活机动的开展了活动,基本上达到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目的。
  三个落实:
  班组落实。大部分学校都是采取一个教学班,不分年龄,不分强弱,不分性别而按人数分为两组,每组20〜30人。两组人数相等,便于组织活动,便于对抗竞赛、便于互相帮助、便于促进团结。也可按性别、体能、技能分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场地器材落实,每次活动,由体育教师、学生中的体育委员,负责安排场地与领收器材,避免出现冲突,保证场地器材的充分利用,做到有条不紊。
  时间落实。农牧区学校多安排在每周一、四训练,代表队训练时间为每周二、五。
  五个结合:
  课余活动与传统项目、业余重点班承担的训练项目相结合。
  课余活动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开展相接合。
  课余活动与体育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相结合。
  课余活动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
  课余活动与假日的社会比赛、校内的运动会相接合。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