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村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村体育
分类号: G812.4
页数: 3
页码: 1537—1539
摘要: 甘南州农村体育主要以临潭、卓尼、舟曲3县为主,其它部分县的农业区亦有活动开展。农历6月6日,临潭的莲花山花儿会,来自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岷县等地的群众除参与佛事活动及对歌,亦有赛马、赛走骡、武术、打醮等体育活动。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农村体育

内容

甘南州农村体育主要以临潭、卓尼、舟曲3县为主,其它部分县的农业区亦有活动开展。农历6月6日,临潭的莲花山花儿会,来自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岷县等地的群众除参与佛事活动及对歌,亦有赛马、赛走骡、武术、打醮等体育活动。
   流传于农村的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万人拔河、荡秋千、拔腰、玩龙灯、浪山、踩高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1958年以后,农村掀起篮球热,农村的公社、大队所在地是篮球比赛的集中地点。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体育活动有些消沉,但为时不久,即有所恢复和发展。1975年,甘南州体委在卓尼县申藏公社举办了全州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议,并举办射击运动会。表彰了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申藏公社和碌曲县郎木寺公社郎木寺大队。同年卓尼县申藏公社被甘肃省体委命名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农牧区群众体育活动进入高潮。
  1990年全州农牧区举办各种体育竞赛53次,参加运动员14378人次.观众25000人次。利用节假日开展体育活动的乡、镇占全州乡镇总数的43%。其中碌曲县尕海乡连办17年民族运动会,夏河县牙利吉乡连办13年,碌曲县双岔乡连办8年,拉仁关乡连办7年,西仓、阿拉乡连办6年。卓尼县申藏乡还出现个人集资举办体育比赛的盛举。
  由于农村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甘南州内许多农牧区被评为体育先进单位受到国家体委和甘肃省的表彰。舟曲县、碌曲县成为农村体育先进县。1975年卓尼县申藏公社斜藏大队党支部书记拉日九代表申藏乡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体育运动大会,国家体委颁发了“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锦旗一面。在1978、1982、1984年的五届、六届等全省运动会上卓尼县的申藏、夏河县的牙利吉、被评为农村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碌曲县的尕海更是连续多次被评为农民体育先进集体、农村体育先进基层单位。
  流传于州内农村的主要体育活动项目:
  打秋千打秋千也称“打秋”,主要流行于卓尼、临潭等县的农区。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至二月初之间开展,或在平场上栽杆,或利用屋梁、大树枝拴好绳索,供孩子玩耍,也有青年男女相约,进行秋千比赛的,主要较量技术高低、花样多少、胆量大小。有的秋千高达10余米,来回晃荡,十分自如。秋千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玩耍,一人者双脚站立绳上,用力下蹲以催动秋千来回摆荡;二人玩者,绳上置一块木板,二人对面站立于板上,互相用力蹬。也有一人坐绳上,另一人两脚分立踩绳,催动秋千摆荡。另一种是将木制牛车大轮,连同大木轴立起,使两木轮形成垂直状,一轮着地,再压上大石块,以求稳固,在距地面约1.5米的上轮横置一根约10厘米粗、4〜5米长的木杆,木杆两端拴上绳环,二人分别坐于绳环之中,其余人极力推之,使上轮和横木杆快速转动。
  踢毽子主要盛行于临潭、卓尼、舟曲和夏河等县,毽子用鸡毛、牛毛、羊毛或狗毛等栽在古钱币方孔中制成。每逢冬季主要在青少年及儿童中开展。毽子的踢法有踢、拐、盘、剪、转、跳、蹲等40多种动作,也有将动作组合起来成为系列的,每个动作反复5次,先完成各种规定动作者为胜,负者要为胜者上“毛”,即将毽子投递给胜者的脚面,胜者可将毽子任意踢向一方,使输者东奔西跑,左拦右挡,最后以胜者踢空或踢出的毽子被负者挡住为止。
  打蚂蚱打蚂蚱为临潭、卓尼2县的少年儿童所喜欢,其方法是用12毫米左右粗,10厘米长的木棍,将两端削尖,作为“蚂蚱”,平置地上,用另一块长30厘米左右木板条敲击"蚂蚱”尖头,使之弹起,趁势再用力将“蚂蚱”击向远方,击得最远者为胜。
  蹬棍(扳棍)此项活动在农村和部分牧区流行。它是群众喜爱的一项角力项目,比赛时两人相对坐在地上,取1根长约1米的木棍,各以双臀伸直交叉握棍中央处,然后双方将两腿伸直,两人脚底相蹬,发令后双方即用力拉蹬,拉蹬时双膝不能弯曲,以将对方臀部拉离地面为胜。
  龙灯舟曲城关和临潭新城地区的农民群众,正月十五喜欢闹龙灯。龙灯用竹子制作,铁丝扎成龙头、龙尾,用染色布料做成金黄色、青兰色的龙身,点燃蜡烛或安装电灯,由10多名青年人支撑起来,在“夜明珠”的引导下,配合锣鼓鞭炮在街道、庭院欢腾起舞,情景动人,深受群众喜爱。
  踩高跷踩高跷是临潭县和舟曲县城关乡青年的传统项目。高跷由木头做成,高不过4尺,粗细不等,上部装有蹬脚的横木,用布条或细绳扎在腿上,不停地在地上移动、前后走步、轻跳、慢跑等,演出前饰成传统剧目中人物,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穆桂英挂帅”等等,配合唱曲、锣鼓等乐曲进行表演。
  跑纸马跑纸马流行于卓尼县藏巴哇乡包舍口村,一般从正月初六晚开始至正月十六日晚结束。其方法由数十名参赛青年身跨战马(用竹条扎成马头和马身,中间扎一个圆圈固定于参赛者腰部,外面糊彩色花纸,内点燃蜡烛),身着战袍,手执战旗,成双成对,两军对阵,双方配以铿锵的打击乐器,嘹亮的号角,在手执龙灯的“马头儿”率领下,时而若游龙受惊,时而徐步追逐,一张一驰,时骤时缓。其动作、场面,活脱脱一副壮观的两军对阵图。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打秋千
相关专题
踢毽子
相关专题
打蚂蚱
相关专题
蹬棍
相关专题
龙灯
相关专题
踩高跷
相关专题
跑纸马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