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6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档案
分类号: G271
页数: 8
页码: 1516—1523
摘要: 1956年以前,由于自治州初建不久,干部力量也很薄弱,各机关单位档案工作作为文书工作的一部分,起到了保护文件档案的作用。
关键词: 甘南州 档案管理

内容

第一节档案管理
  一、管理机构
  1709年拉卜楞寺建立后,寺内设有藏经楼,专门馆藏藏文经卷和文书档案。中华民国时期临潭、西固、夏河3县及卓尼设治局均设有档案室,室内有管卷员专管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9年10月,甘南州在原州委、州人委机关档案室的基础上建立州档案馆。1962年2月撤销州档案馆,成立州委和州人委两个档案室。1963年4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管理处,同时恢复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馆,两个机构,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直属中共甘南州委和州人民委员会,为事业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档案工作停止。1976年10月恢复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管理处,同时恢复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馆,仍为两个机构,一套工作班子。1983年10月,撤销州档案管理处,保留州档案馆。1984年3月,再次恢复州档案处,列为事业编制。1988年1月州档案处移交给州人民政府,列入政府部门序列,并更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局,仍与州档案馆合署办公,负责对全州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
  各县档案馆自1959年建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亦几经撤、立。直至1982年,7县档案局(馆)才正式恢复,配备干部20名。州级97个单位也逐步建立了档案室,有10个科技单位建立了科技档案室。7个县共建立文书档案室303个,科技档案室9个,综合档案室20个。86个公社建立了综合档案室,640个大队建立了档案专柜。
   二、档案收集
  1965年底,州、县档案处(馆)建立统一的归档制度,并逐步实行了藏文文件与汉文文件一起立卷归档的办法。督促机关各单位建立档案室,并进行业务指导,清理了积存文件。帮助社教工作团收集整理了牧区和城市“四清”运动中形成的社教档案和阶级成份档案。
  夏河、临潭、卓尼、舟曲4县在民国时期分别属临夏、岷县和武都专署管辖,形成的大量文书档案,由于历史的原因,保存下来的很少。共和国建立后,这部分残存的旧政权文书档案由当地公安部门收集和保存。“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上交到州革命委员会保卫部,“文化大革命”后期由州公安局保管。随着档案工作的恢复、整顿,州公安局对这部分旧政权档案进行了清理,在保持原来立卷的基础上,共清理出旧政权档案1351卷,并将这4个县的743卷于1984年移交州档案馆保存,剩余的部分仍保存在州公安局。州档案馆于1986年10月和1989年4月分别从临夏、武都、舟曲收集回原属甘南州区划内的民国时期的档案264卷,后从州公安局接收12包汉、藏文史料,经抢救整理托裱,组成320卷。至此,州档案馆共保管以上4县旧政权档案1327卷。州档案馆还定期接收州直机关档案室应进馆的档案。从1978年至1980年州档案馆接收了州委档案室、州政府档案室1953年至1970年的文书档案6917卷;1981年到1985年接收了州民政局、粮食局、农林局、团委、妇联、教育局、党校、商业局、食品分司、民贸公司、畜产品收购处等单位的文书档案5348卷;1986年至1990年底共接收计划委员会、水电局、卫生局、财政局等单位的文书档案2699卷,财会档案884卷。各县共接收61个全宗、26274卷。
  及时接收临时机构和撤销单位的档案资料。1978年至1980年州档案馆接收了撤销单位州“五•七”干校、阿姨山铜矿、宗教事务处、甘南保险公司的文书档案632卷,科技档案171袋(册),财会档案646册(卷);1981年至1985年接收了撤销单位、临时机构总工会、机关党委、编委、人口普查办公室、憨板铁厂、贫协、调资办公室、劳动局等单位的文书档案696卷;1986年至1990年接收了撤销单位、临时机构大夏河林场、州工业局、整党办、核查办、揭批办、西尼沟疗养院、经打办、经委、经协办等单位的文书档案1846卷,财会档案1408卷(册)。1987年5月,州档案馆将原州委机关档案室的4027册资料接收进馆,作为档案的补充。
  此外,州档案馆还收集了历史上各朝代记载本州情况的史志、年鉴、家谱和建州以来的史料汇编、调查材料、工具书、政治资料、古迹资料和有地方特色的资料。
   三、档案管理
  1956年以前,由于自治州初建不久,干部力量也很薄弱,各机关单位档案工作作为文书工作的一部分,起到了保护文件档案的作用。
  1959年和1960年,甘南州分别召开全州档案工作会议。州档案馆认真贯彻执行了“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和利用档案资料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新方针,加强了自治州少数民族档案的领导和管理,逐步实行藏文文件与汉文文件一起立卷归档的办法,在牧区生产大队一级推行“流动档案馆”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州、县档案机构被撤销,工作瘫痪,部分档案失散。
  州、县档案处(馆)恢复建立以来,逐步制订和健全了规章制度。从1980年起,州档案处先后印发了《机关档案室工作通则》、《州县级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的试行办法》、《整顿州、县级机关档案的方法与步骤》。各县和州级部分单位也都制定了一些必要的制度,提高了档案的管理水平。这一时期还进行了积存文件的清理立卷和鉴定工作。据州直99个单位的统计,完成了清理积存文件任务的87个单位,占87.87%。各县共有县直机关476个,完成清档任务的有442个,占92.89%。全州公社有立档单位105个,完成清档任务101个,占96.19%;大队有立档单位640个,完成清档任务430个,占67.18%。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后,甘南州档案保护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档案馆设施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各种专门档案的利用和管理工作日显重要。如会计、诉讼、教育、审计、地名、统计、艺术等一系列专门档案都能按要求归档后,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单位按照有关专门档案的管理办法,在州档案局的配合和指导下,加强了对这些专门档案的管理。
  从1987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截止1990年底,全州共有省二级档案管理企业5家。1990年第二季度末,州档案局及时组织人力,全面分口进行检查、指导,详细统计了机关档案工作情况,认真进行分析排队,并成立了考评验收小组,有计划地对各单位进行检查和考评验收。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根据不同时期档案管理的特点和需要,自治州采取以会代训、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等形式,累计培训档案管理人员553人(次)。
  第二节馆藏档案
  一、州馆藏档案
  1990年底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共44个全宗28660卷 (册、袋、盒)。
  (一)历史档案
  有1930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4个全宗的档案945卷。档案内容主要是人事任免、官佐花名册、各项经费预决算、薪俸清册,会计记录、民刑事案件、草山、边界、森林纠纷、田赋税收、物价管理及学校教育方面的训令、函电、指令、公函、密令、表册和各种规章、办法、条例等。
  形成档案的单位有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国民党夏河县政府、参议会、夏河县国民党直属边区党部、三青团夏河分团、童子军理事会、藏民文化促进会、警察局、司法处、学校、夏河盐务支局的档案351卷;卓尼设治局、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国民党卓尼党部、司法处的档案306卷;有国民党临潭县党部、县政府、参议会、学校的档案192卷;有国民党西固县党部、县政府、三青团、警察局的档案94卷。
  (二)现代档案
  州档案馆保存了1953年10月至1980年期间甘南藏族自治州建政以来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会档案、工业普查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已故干部档案、印模档案、声像档案40个全宗22993卷 (册、袋)。
   文书档案18868卷。主要是全州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撤销单位的档案,是馆藏档案的主体和核心,收集范围广,内容丰富。
   科技档案171袋(册、盒、卷)。主要是阿姨山铜矿探勘报告、说明书、储量地形图、横剖面图、素描图、化验记录及成果报告。
   会计档案2938卷(册),主要是州委和已撤销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
   已故干部档案71袋。
   印模档案286枚,主要是州直机关各单位的作废印模。
   资料共分18大类、5667卷(册),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有古代和近现代资料。
   二、机关档案
  1990年底,州直机关150个立档单位均已设立了综合档案室和档案专柜,保管各类档案346753卷(册、袋)。其中:文书档案92698卷,科技档案17449卷(袋、盒),各类专门档案182795卷(袋、册),资料35811卷(册)。7个县有县直机关单位约496个,保管各类档案资料213676卷(册、袋),其中:文书档案56777卷,科技档案15348卷(袋),专业档案121974卷(盒),各类资料19577册。
  三、科技档案
  州属工业、交通、水电、基建、农牧业、医疗卫生等12个科研单位的档案室共保存科技档案22539卷(袋、份),其中:农牧业科研方面的1144卷 (袋),医疗方面的有20489份,交通运输方面的110卷(袋)。卓尼县保存科技档案523卷。
  四、专门档案
  会计档案截止1986年9月底,州级60个县级会计单位清理了1953年建州以来有价值的会计档案38125册,登记准备销毁过期的会计档案7233册,州属6县(除舟曲未统计外)共清理会计档案60412册,登记造册准备销毁的会计档案4299册。
  诉讼档案诉讼档案根据刑事、民事、经济3种性质分类按年度、审级、一案一号单独立卷。一个案件从收案到结案所有的诉讼文书,包括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批复等公文、函电、照片、录音等都使用收案时统一编定的案号。从收案到结案的全过程案号不变。同一案件由于审级改变或其它原因形成几个案号的案卷,合并保管。还有些证物等,凡能附卷保存的,随卷保存,不能附卷保存的另行保管,并注明证物的保管处所。
  截止1990年底,州法院保存各类诉讼档案3923卷。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保存各类业务档案3126卷。
  地名档案1987年自治州完成地名普查工作,为完整地保存地名普査成果,州档案处和地名办即按地名档案整理的方法和要求,对文件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组卷、编目,共整顿文书类22卷,地名表7卷,地名文字概括材料16卷,地名卡片18盒,地名图65幅,录音带一盘,资料图书309卷、册。同时,制定了档案管理、借阅、保密、工作人员守则等制度。
   其它档案区划档案、艺术档案、审计档案,都进行了整理、归档,由机关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
   五、宗教档案
  文书档案包括历代王朝给寺院大活佛的封诰、册文、印鉴;寺院的教规、章程、惩罚条例;活佛转世制度,卜算灵童及大小活佛拥戴新寺主的保证书。反映边界纠纷、部落纠纷、民刑事案件的档案文件等。 财会档案寺院、扎仓、各大小活佛及部分僧侣的财产和土地、房屋、森林、牧场、牲畜等占有情况的材料;代畜寺院活佛的牛马羊增减情况的报告书,租粮、租金、利息等登记册;历年各类法会的开支簿册;藏族群众负担派款、派差、供饭、供经等各种摊、捐款形成的材料;向属地、部落广收布施和募化的簿册。科技档案各大学院形成的有关时轮、天文、历算、天体运行测算、日蚀、月蚀的测算和预报;藏医、藏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护理等藏医学理论和技术;藏文文法、正草书法、音乐、舞蹈、佛像雕塑与彩绘及建筑工艺等科技档案。
  历史档案保存形式一般以卷叠式为主。封敕、册文多写在黄缎子上,有的写在纸张上,然后再用绸子托裱卷叠保管。归类存放时,是插在30〜50厘米左右宽幅的整匹布或氆氇上由线绳封好的格子里,每一格子放一件事情的全部卷叠式文书,然后将布或氆氇从尾部开始把全部插进去的文书档案卷折在里面,捆成一个大包。每包都有顺序号,包内每格有格的代号,然后按类归入牛、羊皮封裹的箱子里,箱子按年代编号排列。
  一般历史档案是按年代、作者或文种,把它们粘连起来,卷成小卷,一文一卷,卷口盖有“海螺”印鉴,然后灌蜡密封。每卷有卷的顺序号,按类别装入皮箱,皮箱以年度排列。
   账簿、表册、民刑事案件中形成的文件,用托裱好的红布做封面或封皮,按时间装订成册,分类保管。
  第三节档案服务
   一、编研
  甘南州档案馆接收的档案按地域编了5个全宗号,按不同的接收时期编了目录号、编目、登记、组卷、入库。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查找档案,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除编制《案卷目录》夕卜,还编制了《全文件目录》和《专题目录》,为系统查找档案提供了有利条件。 截止1990年底,自治州档案馆共编制检索工具8种、323册。其中有《案卷目录》192册,《全文件目录》101册,《专题目录》17册,《会议议程目录》7册以及《全宗介绍》、《甘南州档案馆介绍》、《全宗名册》、《档案存放地点索引》等。
  在编目和编制检索工具的同时,还开展了档案史料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组织档案专业人员编写了《中共甘南州委暨各县历届代表会简介》、《甘南州暨各县人民代表会简介》、《民国时期夏河、临潭、卓尼、舟曲参议会记录及提案》、《民国时期夏河、临潭县岁入岁出》等资料汇编。
  二、借阅利用
  据1979、1980、1981年3年的统计,州档案馆提供档案486卷册,接待利用者162人(次)。各县档案馆提供档案2190卷,接待利用者896人(次)。据州直各单位机关档案室不完全统计,提供档案1851卷,接待利用者1389人 (次),初步发挥了档案在机关工作和各项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州档案馆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防止在利用中的破损和散失,积累借阅档案中的经验,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关于档案的保管保密制度》和《关于档案的借阅登记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的订立,使档案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减少了档案在借阅中的泄密、破损、遗失等现象,使档案在各项建设事业上发挥了明显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州档案馆千方百计方便查档和借阅者,通过开设阅览室,外借使用,制发档案证明等方式,共接待档案利用者1535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7400多卷 (册)。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