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5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艺创作
分类号: I04
页数: 15
页码: 1495—1509
摘要: 自藏传佛教传入甘南之后,寺院的高僧就著书立说,他们之中或以撰写前辈人物传记见长,或以创作“年俄合”诗(藏族格律诗)见长,或以创作颂偈体、道歌体、格言体诗歌见长,或以创作或改编藏剧剧本见长,兼而能之的大学者甚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文艺创作

内容

第一节文学
  一、创作活动
  自藏传佛教传入甘南之后,寺院的高僧就著书立说,他们之中或以撰写前辈人物传记见长,或以创作“年俄合”诗(藏族格律诗)见长,或以创作颂偈体、道歌体、格言体诗歌见长,或以创作或改编藏剧剧本见长,兼而能之的大学者甚多。其中,拉卜楞寺第三世贡唐仓贡曲乎丹贝仲美(1762〜1823年)最著名,他是十八世纪藏族杰出的学者和诗人,他一生著作颇丰,其文学作品中尤以格言体诗《水喻格言》、《木喻格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另一位产生深远影响者是琅仓•尕布藏乐和希嘉措(1901-1988年)。他一生致力于藏族传统戏剧的研究、实践和革新。其戏剧文学代表作有《松赞干布王》、《罗摩衍那》、《坚实的信仰》、《赛•顿月顿珠》,他开创了藏戏从广场走上舞台的先例。
  历代文人墨客在甘南用汉文写作的诗文传世者甚少。从唐、宋至明、清,录入史籍、地方志的诗赋、题记、题联、墓铭、奏议、祭文、碑记等遗作不多,成卷者有清代洮州(今临潭)赵维仁的四卷《继园诗抄》及陈钟秀的四卷《味雪诗存》称道于世。
  共和国建立之初,拉卜楞寺名僧贡却嘉措创作《东方的大海星》等六言诗一组迎接解放,歌颂领袖,《夏河报》偶有翻译的藏族新民歌见载,始为我州新文学的先声。1963年建州10周年之际,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多人诗集《金色的骏马》。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时在外地工作的甘南籍作家益希卓玛于1954年发表散文《山谷里的变化》,电影文学剧本《在遥远的牧场上》于1957年获国家文化部和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电影剧本征文奖,乃我国藏族作家撰写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亦为藏族第一个获国家级奖者。丹真贡布于1955年在《甘肃文艺》发表长诗《拉伊勒与隆木措》并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创作不辍,又在《诗刊》、《青海湖》、《延河》、《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30多首。他曾主编国庆30周年文学专集《格桑花》。益希卓玛和丹真贡布当可推为甘南当代文学的先行者。1957年4月《甘南报》汉文版开办文艺副刊《百灵鸟》(其后,曾先后数易其名为《牧笛》、《牧歌》、《小草》)之后,发表带有不同年代政治色彩的散文、小小说、杂文、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
  1966年至1978年,时有配合政治运动的带有浓厚政治宣传色彩的文学作品见诸于州内外报刊。1979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自治州的文学创作以益希卓玛的短篇小说《美与丑》,藏族第一部儿童长篇小说《清晨》为标志,呈逐年蓬勃发展之势。
  1983年,州文联印行铅印本《甘南小说散文选》、《甘南诗歌选》,选入13人的短篇小说、11人的散文、51人的诗作,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新时期甘南文学创作的态势。
  到1990年,全州基本形成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百多人的文学创作群体,甘南文学创作进入相对繁荣期。自治州的影视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好成绩。如贡卜扎西与人合著的电视剧本《苏鲁梅朵》、尕藏才旦与扎西东珠合写的电视剧本《南来的风》均由甘肃电视台投入摄制,在中央电视台及其它省市电视台播出,并于1987年作为艺术交流节目送往法国播放。自治州的作者们已公开出版发行小说、诗歌、散文20多部。有10多人的作品已被分别选进《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诗选》、《藏族当代文学丛书》(藏文)等各个专集以及《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唱给毛泽东的歌》、《当代教师诗歌散文选》等书籍中。
  二、文学期刊
  (一)格桑花
  1980年冬,州文化局决定由州群众艺术馆创办文学期刊《格桑花》,16开本,64页码,2、5、8、10月出刊(季刊)。1982年起,转由甘南文联主办,中共甘南州委宣传部主管。该刊遂由试办时的以文学为主兼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门类的综合性文化刊物演变为纯文学刊物。
  《格桑花》创刊初期只有1名专职编辑,后聘任5名业余编辑。1984年成立编委会,并配备专职编辑3人,兼职编辑1人。办刊经费由地方财政从事业费中列支。自创刊到1990年底,共出刊42期,刊发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1532篇 (首),近420万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225幅。
  《格桑花》为甘南文学事业培养了一批运用汉语文创作的作者或作家。常年坚持写作者约200人,其中,在省内外较有影响者约20人。刊发的作品中有9篇获省级以上文学奖。
  (二)达赛尔
  由甘南州文联主办,中共甘南州委宣传部主管。1982年7月创刊,为甘肃省唯一一家藏语言文学刊物,16开本、84码。初为不定期,自1983年定为季刊,每季末出刊。办刊经费由地方财政从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初由业余编辑参与阅稿和审定稿件。1983年始有专职编辑。截至1990年底,《达赛尔》已出版34期,发表各类体裁作品2342篇(首)近785万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368幅。其中有14篇(首)小说、散文、诗歌被国家民族岀版社选入优秀文学作品集《百花集》中,《魔女轶事》等作品入选《当代藏族文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书籍中。其发表的作品中有17篇(首)获省级以上奖。常年向《达赛尔》投稿的作者保持在400人左右,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作者队伍。其中在五省区有声誉者约45人。为繁荣甘南州文艺创作,推动藏语文向普及化迈进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特准公开发行。
  三、重要作品摘录
  (一)历代作品名录
  (二)当代作品名录
  1980〜1990年甘南州文学创作获省级以上奖励作品
  (三)当代专著
  1980年以来甘南作者出版专著一览表第二节美术
  一、创作活动
  甘南的美术活动,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自治州属舟曲县的咀坪、掌坪,临潭县的磨沟、迭部县的然闹等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遗址,均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出土。到青铜器时代的寺洼文化,出现生殖器崇拜的石雕作品。至秦汉时代,则有玛曲县齐哈玛的岩画,舟曲汉墓出土的规矩铅铜镜以及氐羌人所居华严城内出土的饰有月牙纹、刺纹的铜镜。北魏时,吐谷浑人所筑之临潭牛头城内出土的红岩石狮、石猴圆雕及有莲花纹、昆虫草纹的瓦当、兽面纹的勾滴等。唐宋时代则有菱花铜镜、三蛇纹铜镜及铸有佛教人物图饰的铜镜,以及卓尼羊坝城、临潭菜子墓出土的唐代雀纹、羽人纹以及佛教人物画像等。其中艺术水平最高的属“唐李将军碑”的碑额群龙浮雕及两侧朱雀瑞草纹浅浮雕。
  佛教的传入及兴盛,使美术活动趋于频繁。自元代始,随着众多寺院的兴建,装饰彩绘、壁画浮雕、木刻泥塑等宗教造型艺术便应运而兴,且历经数朝而不衰,因而保留下来大量的壁画、塑像、布帛画(藏语称“唐卡”)等艺术品。同时,各大寺都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历代艺术品,如拉卜楞寺保存的黑陶长颈壶及青铜器时代的器皿簋等大量文物。卓尼禅定寺保存的一尊蛇心檀木雕成的佛祖释迦牟尼立像,工艺精湛,传为元朝之物,堪称稀世珍宝。
  共和国建立之后,各县次第设立文化馆,美术活动始有组织机构,各县的美术活动渐趋活跃,小规模的书画展览也相继出现。
  甘南州的美术活动主要以群艺馆为中心开展。群艺馆有专业美术工作者10人(长期保持在5人左右)。馆内每年必举行美术辅导和创作活动,并先后聘请国内著名画家来甘南举办讲座,大批著名画家来甘南写生。名画家相继来甘南,对甘南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州群艺馆也不失时机地组织交流,并为一些画家举办画展,还将一些画家馈赠个人的作品,集中为《当代名画家作品选》展出。也组织甘南画家赴文化发达地区参观交流,选送人员赴内地进修,坚持深入生活,使甘南作者艺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创作出一批好作品。
  1972年开始连续5年,自治州宣传部门抽调具有一定创作水平的14名美术工作者集中州府,以每年5个月的时间专搞创作,为全省美展选送作品,推动了全州美术活动的开展。
  1984年,州群艺馆搜集、整理藏族民间图案200幅在兰州、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首都美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新闻媒介做了广泛宣传。
  1985年后,佳作不断涌现。老一代美术工作者,刘鹤龄、刘魁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他们的传略均被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大辞典》。一批青年美术工作者也迅速成长起来,青年画家桑吉才让,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桑吉才让雪域油画展”,沪上各报竟相刊登其作品。州群艺馆先后为文建国、吕祥生、贾兴合、马麟等青年画家举办个人作品展。截止1990年底,甘南画家创作的48幅美术作品参加了省级以上展览,其中有10人的作品获奖,有9人的作品被收入作品集出版。
  二、美术作品
  甘南画家被编入册作品一览表
  甘南画家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览获奖作品一览表
  第三节音乐舞蹈
  一、创作活动
  音乐创作最早在拉卜楞寺。嘉木样四世(1856〜1917年)喜欢交际,爱好旅行,晚年酷爱音乐,经常在别墅组织诸侄女奏乐,并亲自指挥,他能演奏多种乐器,以扎聂琴最为精湛。创作了《阿玛来》、《玛格日》等弹唱曲,这些曲目深受藏族群众喜爱,流传很广泛。共和国建立后,音乐舞蹈的创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优越的民俗环境中以民族民间歌舞为丰厚的土壤,得以逐步发展。
  1957年舞蹈“哈达献给毛主席”参加了全省文艺汇演,获得大会好评,“拉卜楞组舞”被调往兰州为外宾演出,小舞剧“背水姑娘”的剧照被刊登在《中国戏剧报》上。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的音乐舞蹈创作队伍日趋壮大。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段亚平、祁殿臣、杨飞3名,省音乐家协会会员13名,省舞蹈家协会会员8名。创作活动与演出紧密结合。有20多个节目参加了全国、全省的文艺调演,其中,大型古典舞剧《塞•顿月顿珠》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84年获全州第二次专业文艺会演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5年参加全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一等奖,1987年,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同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调京演出。该剧受到来自加拿大、法国、瑞典、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等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获奖作品
  1955〜1990年甘南音乐舞蹈创作演出获奖情况一览表
  续表
  第四节戏剧
   一、“南木特”藏戏
  “南木特”藏戏是具有甘南地方特色的剧种。它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甘南藏传佛教文化与民间艺术。1945年,五世嘉木样组织人员创作、排练“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以加强藏汉民族团结。翌年春,该戏在拉卜楞寺演出,盛况空前,观众达数万人之多,得到了广大僧俗观众的盛赞。
  “南木特”藏戏是综合了西藏藏戏、恰木(拉卜楞寺每年7月举行类似广场剧的宗教法舞活动)、京剧、拉卜楞地区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的新的地方剧种。该剧种产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为两种模式:一为只在寺院演出的寺庙“南木特”,由活佛或高僧编导,有音乐伴奏诵唱、道白,并辅之以舞蹈,表演程式固定,僧侣饰演剧中人物,在舞台演出;另一种是民间“南木特”藏戏,由农牧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每逢节日及集会期间,在田间、牧场或居家场院演出,自娱自乐,它对服装、道具、效果、化装,不作苛求,一般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穿着打扮近似或同于生活着装,各戴一墨镜,能区分男女和角色身份即可演出。
  甘南藏族自治州“南木特”戏社团分布表共和国建立后,南木特藏戏得到长足发展。1955年春,拉卜楞红教寺根据佛经故事改编、排练演出了《智美更登》。同年夏季,该剧赴兰参加西北五省区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荣获奖旗一面。1958年至1959年,藏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禁演。1960年,“南木特”重新演出,且传至青海、四川等地。
  1964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藏戏停演,许多“南木特”活动者和艺人遭受迫害。1978年后,一批民间业余藏戏队蓬勃发展起来,夏河县九甲乡昂去乎村成立了一支藏戏队,有30多人组成,排练演出了《诺桑王子》、《降魔》等戏。1980年,拉卜楞红教寺藏戏队演出了《赤松德赞》。1981年5月,碌曲县文工队练演了传统“南木特”剧《松赞干布》,成为自治州首次演出“南木特”戏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982年,甘南州文化局组织进行了首次全州藏戏调演,有碌曲县文工队、夏河县昂去乎藏戏队、夏河县红教寺藏戏队、拉卜楞寺藏戏队、甘南州藏剧团等文艺团体参加演出,历时7天,观众达数万人。
   二、秦腔
  明末清初,西固(今舟曲县)南峪村民自发举办“南峪戏会”演出秦腔眉户小折戏。1909年,临潭县新堡也有了唱眉户、秦腔的业余组织。1936年,临潭县王家坟村的林六十得创办了秦腔戏班“福盛班”。共和国建立前,各地秦腔业余戏班在农闲时演出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八件衣》、《下南棠》、《铡美案》等。
  共和国建立后,自治州内先后成立了卓尼“七•一秦剧团”和州秦剧团等专业文艺团体,秦剧演出走上了以群众性自娱自乐和专业文艺团体相结合的道路,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文化大革命”后期,曾由州委宣传部组织了一个由部队、报社、党校、剧团、中学等单位抽调16人组成的社会性剧目创作组,创作移植了大、中型新剧目15出,如《刘英俊之歌》、《红嫂》、《焦裕禄》等。
   三、眉户
  甘南地区眉户小调主要在临潭、卓尼、舟曲等地的汉族地区流行,其剧目有《张连卖布》、《牧童放牛》、《下四川》、《蓝桥相会》、《李彦贵卖水》等。
   四、豫剧
  1958年,由河南省来甘南的支援边疆建设青年队组建“桑科农场业余豫剧团”等剧团7个,后由这些剧团的骨干分子于1959年8月组建为甘南豫剧团,排演传统剧目并改编或创作演出现代戏60多出,如《大闹天宫》、《文成公主》、《下陈州》、《十夸公社》、《南千岭》等。1963年豫剧团撤销后演出活动亦停止。
  五、话剧
  话剧作为新兴的剧种,在甘南地区的创作、演出较为稀少,只在州歌舞团以及各县文工队(宣传队)的歌舞节目中偶尔出现。最早岀现的话剧是《崔勋才》,1960年曾赴河南开封等地慰问河南“支建青年”家属时演出。之后,又于1961年、1964年由州歌舞团创作演出《主人》、《草原宽又宽》,1976年演出大型话剧《锦绣前程》等。
   第五节书法
  一、书法创作
  甘南州境内的书法活动可上溯到唐代。州博物馆所藏的《唐李将军碑》正面为唐楷间杂个别行书字,碑头为小篆,碑阴下部为宋代刻的行楷,字体结构颇类苏、黄,上部为魏书风格的元代石刻。而藏于舟曲县文化馆的《丈地均粮碑》及当地房氏先祖房临溪之墓志铭则为明人手迹。清代书法活动渐次频繁,至民国时,由于舟曲、临潭、卓尼一带相继开办学校,赴兰州等地求学者增加,因而书法创作活动频繁。共和国建立后,甘南的书法创作活动活跃,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法队伍迅速壮大,其创作活动也由自发性向有组织性转变,并多次举办书法展览,有多人作品参加了省级或国家级展览活动。1984年自治州书法爱好者成立了“绿原书法学会”,举办书法讲习班、书法交流展览等活动,掀起了习书热潮,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当时有会员69人,其中藏文书法4人,当年办展3次,展出作品180余件。
  1989年,州青年联合会成立甘南州青年书法家协会,有会员76人,并举办书法展览活动。从此,州内书法活动更趋活跃。有许多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全国各种类型的书法赛事,且频频获奖,作品也被收入各赛事的各类书画集中。同时,各学校、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城建环保局、计划生育委员会、税务局等单位时有职工书画展览活动,州政协的“联谊活动日”,也将书法交流作为主要活动项目之一。由于州内习书活动起步较晚,甘南书坛仅王英武、张鸣凤、阿丁、刘德盛、奂俊昌、辛万毅等数名书法家为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另有甘肃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3名。
  二、藏文书法
  甘南地区藏文书法的兴起,当源于唐代吐蕃王赤松德赞兴佛抑苯与朗达玛灭佛之期,时有大批僧侣逃亡安多地区。随着寺院的兴起和大量抄写佛经的需要,僧人中便出现善书者。由于宗教思想的制约,僧人习书极为认真,便形成了如汉文馆阁体的规范写法。随着时间推移,藏文书法讲究书写的艺术形式,遂使风格多样,加上当时印刷技术落后,经文大多以手抄为主,从而造就了大批书法家。拉卜楞寺历代高僧,自幼将书法作为一门功课研习,在书法上均有一定造诣。
  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人擅长书艺者甚众。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的广泛和深入,藏文书法者队伍迅速壮大,先后有一批著名书法家活跃于书坛。同时,藏文书法研究也得到重视,著名藏族学者毛兰木嘉措撰著出版了《藏文格式简述》、《藏文五体书法贴》,成为新学书法者的指南。
  自治州群艺馆曾多次举办藏文书法展览,作品由少到多,加上“绿原书法学会”展出的作品,累计200余幅。
  第六节摄影
  共和国建立前,藏族人王佐卿曾于1917年在临潭县旧城办起甘南最早的一家照相馆“留芳照相馆”,之后卓尼、夏河两地始有人开设小照相馆。由于交通不便,照相器材昂贵,摄影活动极少开展。
  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甘南报》的创办和各县文化馆的次第设立,始有新闻摄影活动。1958年,从事专业摄影及业余爱好者仅数人。1963年后,从事摄影活动者渐众,但艺术摄影作品仍极为稀少。随着摄影事业的向前发展,艺术作品随之出现。1972年5月230,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之际,甘南举办了第一届摄影艺术展览,此后除自治州艺术部门主办的各种书画摄影联展外,还举办过十余届摄影艺术作品展览,累计参展作品在500件以上。
  1981年,甘南文联成立美术摄影协会,有摄影会员37人。其中有9人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一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