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音乐
分类号: J607
页数: 5
页码: 1481—1485
摘要: 甘南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创作中继承发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歌。按其形式、内容、演唱环境等,可分为野外歌曲(如拉伊、花儿、劳动号子等)、户内歌曲(如勒、格尔、小调、风俗歌、催眠歌等)、舞歌 (卓)等3大类。
关键词: 民间文艺 民间音乐

内容

一、民歌
  甘南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创作中继承发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歌。按其形式、内容、演唱环境等,可分为野外歌曲(如拉伊、花儿、劳动号子等)、户内歌曲(如勒、格尔、小调、风俗歌、催眠歌等)、舞歌 (卓)等3大类。
  (一)拉伊
  直译为山歌,因其内容大多咏唱爱情,故又称为情歌。拉伊曲调高亢、自由、辽阔。一般单独在山野、牧场唱(忌讳在家中和有亲朋长辈场合唱),也可对唱、轮唱。歌词多为三段式,每段四句或两句,前两段比喻、起兴,后一段表达本意。现在也有因表达新内容而改为三句一首或两段式的。曲头衬词多以"阿拉若嗨”(意为“朋友哎”)起始,调式多以羽、商、征为主。拉伊主要流行在各县的藏族聚居区。其代表性曲目有《第一次见面的姑娘》(夏河)、《请在歌声中传情》(碌曲)、《姑娘绝不负情人》(玛曲)、《心中感谢布谷鸟》(卓尼)、《当你出现在山垭口》(迭部)、《和心爱的人儿在一起》(舟曲)等。
  (二)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州境汉藏聚居区的一种山歌,按其流行区域可分为3类,即临潭、卓尼一带的洮州花儿;舟曲一带的小调花儿;夏河一带的河州花儿。洮州花儿源远流长,根据其旋律特点,疑为古老的西羌民歌与汉族(戍边屯田移民)民歌之融合。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四流派。流行于临潭陈旗、龙元、三岔、石门,卓尼洮砚、柏林、藏巴哇等地的称东路花儿,其代表性曲调有“两叶儿令”(单、双套)、“三闪令”(双套)等,节奏自由,曲调平缓舒展,旋律悠扬旷远,结构严整,叙事性强。流行于卓尼申藏、阿子滩、大族、柳林,临潭城关、古战、术布、卓洛、长川、羊永等地的称西路花儿,以单、双套“尕莲儿令”著称。歌词或一首三句或四句、六句,每首第一句比兴(单句起兴者为单套花儿,两句起兴者则为双套花儿),并冠以衬词“哎尕莲儿”,唱腔高亢嘹亮明快。流行在洮河中上游河套地区的称南路花儿,如卓尼纳浪、多坝、木耳、柳林,临潭店子、总寨、新堡、三岔、扁都等地的“折麻杆令”、“尕缘花儿令”为其代表曲令。旋律隽永悠雅,节拍较为自由;流行于临潭羊沙、八角、冶力关、新城,卓尼康多、勺哇等地的称北路花儿,代表曲调有著名的“莲花山令”(单双套)、“羊沙令”等,其声调高扬,粗犷响亮,情绪炽烈,行腔明丽,爽朗动听,令人折腰。洮州花儿就其内容与篇幅而言,有叙事诗式的“整花儿”,如《十二牡丹》、《廿四节气》、《三国》、《仁贵征东》等,大量的则是情歌式的“散花儿”。建国后,有大量的以反映翻身得解放、婚姻自由、计划生育、农业生产、植树造林和治穷致富为内容的“新花儿”产生。舟曲一带的花儿曲调里揉进陇南地区和岷州花儿的诸多音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歌。夏河一带因与临夏、青海地缘相接,其所操汉语也为临夏方言,故有河州花儿流传,流行曲令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水红花令”等。
  (三)劳动歌曲
  流行于州境内的劳动歌曲种类繁多,曲调别致。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不同,劳动歌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较典型的有《打墙歌》(夏河等县)、《耕地歌》(迭部)、《播种歌》(舟曲)、《割田歌》(卓尼等县)、《堆垛歌》(夏河)、《打场歌》(夏河等县)、《打酥油歌》(碌曲)、《擀毡歌》(碌、玛曲)、《织褐子歌》(碌、玛曲)、《装木头歌》(迭部)、《拉木头歌》(舟曲、迭部)等等。劳动歌曲大致可分为规整型和自由型两种类型。前者节奏规律性强,节拍强弱分明。后者多为散板结构,节奏伸缩性强,可随意吆喝。劳动歌曲以号子式为主,有些仅有简单的歌词略表大意;有些以衬词填充整个旋律;有些无词或只有“久、尼、松”(一、二、三)的数字演唱。
  (四)强勒
  即酒歌,在逢年过节聚会或举办喜事时演唱。大部分曲调节奏自由,粗犷高亢,热情奔放。迭部和卓尼的酒歌中有少部分节奏感较强,深情、纯朴。强勒的演唱形式比较多样,但以独唱或对唱为主。歌词内容较丰富,词句华丽,可分为《颂歌》、《婚礼歌》、《盘歌》、《吉祥歌》等等。演唱时,主、客各持酒碗,依次传递,先唱后喝,酒、歌相融,情绪热烈。强勒的歌词多为两段(也有三段数段的,后者重叙事),调式以羽、征为主。舟曲酒歌,豪放细腻,活泼流畅。酒歌大都以“唔哎”、“吔”、“哎”等衬词起唱。
   在临潭、卓尼、舟曲、夏河等地,还流行一些诸如《尕老汉》、《数麻雀》等汉族地区的酒曲。
  (五)格尔又称"哉柔"("玩乐"之意),是一种流行在安多藏区的古老的表演唱。演唱者只有2人时对面而立,人多时围成圆圈。在自由节拍的起句后,舒臂曲身,徐徐起舞。演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节奏性较强,以“阿谢”(唱、玩之意)等衬词起唱。卓尼勺哇土族的“格尔”受藏族民歌影响较大,虽用藏语演唱,但曲调仍有自己的特色,表演动作也不同于藏族。格尔的曲目繁多,较为普遍传唱的有《仗洛哉》、《桑当达尔》、《阿柔玛》等。
  (六)小调风俗歌
  此类民歌曲目繁多,传唱的地域、民族不同,其内容与曲调有明显的区别。舟曲、临潭汉族农区的风俗歌曲调类似于内地小调民歌。传唱于舟曲一带的《船歌》、《采花调》、《劝孝俗歌》、《织手巾》、《绣荷包》、《十盏灯》、《正月十五闹元宵》等,就带有江南民歌或四川民歌的韵味,或明丽或柔婉。内容多反映风俗民情,如《闹元宵》里唱道:“五月里来端阳节,雄黄酒儿加艾叶,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有的则是侧重传统人物故事的演绎,如《十二朵花》、《八个神仙》等,有的将时令农谚与《西游记》、《三国》、《水浒》等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二十四节气歌》。临潭县羊沙、八角一带传唱的《路远哥》,则从民风传承的角度道出了自明洪武年以来,江苏、安徽大量的“军户”来洮州“军屯”、“民屯”的事实。卓尼藏族地区传唱的《沙麻鲁》(吃长面),一则反映了农区藏族人民擅长于面食制作的技巧高超,二则反映了其普遍的佛教信仰习俗。
  (七)卓(舞曲)
  是夏河、碌曲、玛曲、迭部、卓尼、舟曲普遍流行的舞蹈歌曲,尤以夏河、碌曲、玛曲盛行。"卓"原由嘉木样五世(1916〜1947年)从四川巴塘带来,经群众融合甘南当地歌舞后形成,自成一派。此种歌边舞边歌,舞姿优美节奏鲜明,曲目丰富,为广大群众所钟爱。“卓”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扎西》、《来香奥》、《阿当拉依》、《赛尔浪吾坚恰》等。迭部、卓尼、舟曲的舞歌,有多地舞、马铃舞、巴郎鼓舞、尕巴舞等。歌词格式较自由,曲调与碌曲、玛曲、夏河风格迥然不同。
  (八)盘歌
  是藏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以对唱形式出现,相互盘问和挑逗性的对歌。一般在对唱高潮时插唱,目的在于试探对方才能,或用以逗趣取乐。盘歌的内容极其广泛。天上地下,古往今来,神话传说,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的种种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包;尤其是藏区特有的事物和现象更是它重要的对唱内容。想象丰富,联想奇妙,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二、民族乐器乐曲
  州境内除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之外,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民间乐器。
  牛角琴是流行在玛曲草原上独特而又古老的乐器。此乐器用粗壮的野牦牛角作音筒,以数根马尾作琴弦,造型别致美观。其在藏语口语称为“吾央”,藏文写作“准日扎木聂”,即野牦牛角琴。此琴现已不用野牛角,琴箱是用牛犊皮将1个15X3.5X6.8厘米的木框蒙制而成,只有1个琴轴,于琴码上将弦分为2股,弓平行拉奏,同音双声。一般用于独奏,音色细腻、柔和、优美。牛角琴的主要曲目有《山顶琴声》(表现高原风光的美丽)、《挤奶姑娘》(表现挤奶姑娘欢乐之心情)、《天鹅游湖》(表现天鹅群嬉戏湖中情景)、《羁马欲奔》(表现烈马不甘束缚,企图挣绊而驰骋)等曲目。
  五孔铜箫这种乐器流行于卓尼县勺哇土族乡,是土族独自拥有的民族乐器。此箫一般长40厘米左右,上端直径1.5厘米,下端1.1厘米,用黄铜或紫铜制成。指孔前4后1。此箫吹奏的乐曲多为羽调式五声音阶,节奏自由,曲调舒展、悠扬。流传下来的曲目不多,且无曲名。共和国建立后演奏五孔铜箫的著名艺人有开龙宝扎西(简称“龙宝”)。
  鹰笛藏语称为“唐日”,意为鹰翅骨,是藏族牧民于野外放牧时随身携带的一种自制乐器。此乐器是以巨鹰翅骨所制。在两头粗中间细的翅骨两端凿开骨节,在一头开吹孔,再在骨身钻制6个或5个音孔(亦有3孔4孔的,依翅骨的长短粗细而定)。由于鹰笛只在野外放牧时自娱,故旋律结构受藏族山歌的影响,乐句自由,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多使用装饰性的华彩音,音乐悠长辽阔,清新活泼。鹰笛的演奏曲目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是《江波》(牧歌)、《神鹰》等。近年来鹰笛已从民间走上了专业舞台。夏河县拉卜楞民族歌舞团的才让当知,演奏鹰笛娴熟,他的独奏《牧歌》曾赴兰州和北京演出,并荣获奖励。
  五孔唢呐藏语叫“杂来”,意为“响笛”。这种五孔唢呐在迭部县卡坝乡桑吉寺内发现,因其音孔只有5个,故名。此乐器音域不宽,主要为寺院佛事活动伴奏,曲目主要有《谦贝》、《拉贝》、《登钦加宝》等。
  口弦在舟曲藏族村寨普遍流行,成年女性几乎都会演奏,当地藏族称其为“坚”或“坚得尔”(意为舌弹),汉族称其为“口叩”。在长约10厘米、宽约1厘米的竹片中间削制1个薄簧片,竹片尾端拴条细拉线即制成(原有铁制,现已不见)。演奏时,双唇夹口弦,以口腔气流产生共鸣并控制音量,拉线掌握节奏。此乐器可独奏也可几支按一定音程关系齐奏,无旋律,只有简单节奏、强弱音量和游移滑音。
  佛殿乐佛殿乐俗称“道得尔”。佛殿乐队也称之为“道得尔”。拉卜楞寺的道得尔乐队以管乐、打击乐、弦乐组成。嘉木样在佛殿内祭礼朝拜、受贺摩顶、起居迎送等,皆须演奏乐曲,故又称“嘉木样乐队”或“喇嘛乐团”。此乐队产生于二世嘉木样(1728〜1791年)时期,到五世嘉木样(1916〜1947年)时,乐队成员已发展到24人。乐器配备有骨笛、笙、管子、云锣、鼓、钹、扬琴、四胡、三弦。乐队除了为南木特藏戏、法事、法舞伴奏之外,还演奏其专有乐曲《姜怀希索》(本神犹在)、《仁钦恰巴》(沛降宝雨)、《哇尼华》(万年欢)、《智钦嘉吉》(迎请喇嘛)、《喇嘛旦真》(上师旦真)、《日吾哉俄》(五台山)、《肖卡玛》、《堆澎》等。佛事伴奏乐多传自西藏,是纯粹的宗教乐曲,如《浪麦》、《仰保》、《央益》、《嘛呢》等,历史久远。部分乐曲来源于内地寺庙和宫廷,如《五台山》、《万年欢》等。1980年11月,乐队在迎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庆典中,大显身手,倾吐新声,受到高度赞扬。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作品

牛角琴
相关作品
五孔铜箫
相关作品
鹰笛
相关作品
五孔唢呐
相关作品
口弦
相关作品
佛殿乐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