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影放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电影放映
分类号: J943
页数: 4
页码: 1473—1476
摘要: 1951年3月,西北民委组织划界工作团来甘南,从全省仅有的3个电影队中抽调了1个电影队,在甘加和拉卜楞河南村大教场放映电影《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群众闻讯,骑牛乘马数十里赶来观看,盛况空前。
关键词: 文化管理 电影放映

内容

一、管理机构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59年以前,全州各电影放映单位直接向省电影公司租片放映。1959年底,成立了州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其人员由地方人事部门管理,财务直接由省电影公司管理,省公司提供经费和影片拷贝,州管理站给各放映单位供片。1981年,州县各电影放映公司改为文化企业管理,均实行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州电影公司主管全州影片发行调度、电影器材供应等工作。州、县文化行政部门实行宏观管理,省公司实行业务指导。
  二、放映设施
  1958年,省文化厅投资10万元,州财政补助5万元,在州府合作建成了甘南州第一座电影院,当年12月开始营业。观众厅面积为438.5平方米,观众席位是长条4座靠背椅,共796个,1984年更换为822个单人翻座靠背铁椅,有可供剧团演出的舞台及乐池。有35毫米“天机”放映机2台,幻灯机1台,均使用碳棒弧光灯,供碳棒电源的直流发电机1台。1965年碌曲县利用县政府会堂放影电影。次年,夏河县放映站使用长江54-35毫米放映机放映电影,日均不足1场。八十年代前,州县共有6家电影院,使用放映机为新曙光、松花江5501、长江16毫米等,观众座位少,大部分电影院放映场次日不足1场。八十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对电影放映的需求增加,放映质量要求提高。为适应新形势,州、县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放映设施,更换放映设备,先后新建了玛曲、卓尼县电影院,改造重建了夏河、临潭等县电影院。其中合作电影院、夏河电影院、迭部电影院等可放映35毫米普通遮幅、宽银幕及宽银幕立体声各类影片。此外,迭部七九二矿、迭部林业局、洮河林业局、地质队、合作民族师专等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电影放映机构。1988年1月,自治州第一家集体承办的乡镇电影院——临潭新城电影院建成使用。截止1990年,全州在册各类放映单位137个,工作人员264人,共放电影18362场,观众达520万人次,放映收入189.69万元。
  三、电影放映
  1951年3月,西北民委组织划界工作团来甘南,从全省仅有的3个电影队中抽调了1个电影队,在甘加和拉卜楞河南村大教场放映电影《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群众闻讯,骑牛乘马数十里赶来观看,盛况空前。
  1952年7月,中央少数民族访问团西北分团甘南藏区访问团到甘南后,分为2个团进行访问活动,并各带1个电影放映队。这2个电影队,在近1年的访问活动中,几乎走遍甘南,放映近500场,观众达15万人次。放映的影片有《新中国的诞生》、《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电影放映设施一览表
  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原访问团的2个电影队,扩建为“甘南牧区文化服务队”。文化服务队在开展图书阅览、照像、广播、搜集民间音乐舞蹈等工作的同时,依靠牛马驮运,常年在碌曲、玛曲、夏河、卓尼一带的农牧区进行电影放映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954年,甘南又成立了1个电影队,主要活动在临潭、卓尼、舟曲。至此,全州已有放映队3个,放映人员17人,其中藏族5名、回族1名。年放映700多场,观众20万人次。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州已有电影放映单位16个。每县都有2个电影队,共有放映人员47人,年放映电影3680场,观众103万多人次。
  1966年至1975年,全州放映单位发展到70个,已有部分社办电影,放映人员近200人,这期间的影片除8个“样板戏”和《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外,其余影片全部停止发行。1975年全年仅放映电影1882场,平均每个放映单位年放映场次不足27场;观众总数仅达50余万人次。1979年至1984年,全州102个公社几乎全部有了电影放映队。不足2万人的玛曲县就有32个电影队,其中28个生产大队也自办电影放映单位。全州电影放映队发展到了166个,放映人员272人。此后全州各县、社、大队所办的电影队除临潭外,均开始逐年减少。全州放映单位由原来的166个减少到111个。当年放映场次为13553场,比1980年减少5292场,观众299万人次,比1980年减少71万多人次。夏河县九甲乡唐乃合村的藏族青年普化甲和甘加乡八角城村藏族青年尕藏昂杰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办起了州内最早的2个个体电影队。1990年底全州个体电影队已发展到76个,占全州农牧区电影队总数的80%。1990年,农牧区104个电影队共放映电影10431场次,观众达364.40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达到277.7万元,发行收入为112.48万元。
  四、电影藏语翻译与配音
  1964年,碌曲县试搞电影放映过程中用藏语现场配音,使藏族观众第一次听到了用本民族语配音的电影。1965年在夏河电影队的协助下,现场配音《天山上的红花》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曾在夏河、碌曲、玛曲的牧业点上巡回映出8场,藏族观众反映极好。1966年,开始在影片边涂磁录音,录制了《苦菜花》、《天山上的红花》、《农奴》、《英雄儿女》等影片。
  1972年底,州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组建了电影译配组。1973年下半年试制成功利用8.75毫米影片平衔磁带录还配音讯号的装置,录制了第一部用藏语配音的电影《龙江颂》,由省电影公司组织到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天祝、阿克塞、肃北、酒泉、阿拉善右旗,巡回映出并现场表演,引起全国少数民族省区的重视。云南、贵州、青海、四川、新疆、内蒙等7个省区、200多人次来甘南参观学习,交流经验。1976年10月,在临夏电影机械研究所的大力协助下,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能使用乐效声带,带有译制厂译制影片效果的8.75毫米双片道译配放映机,填补了我国民族语电影译制的空白,并用此样机很快译制出《枫树湾》等5个节目、18个拷贝的影片。1982年,州电影公司译配组添置了一台8.75、16、35毫米影片的小型涂磁机,便利了译配工作。此时译配组人员已增至12人。1984年州电影公司及所属藏语译配组双获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民族语片发行放映先进集体》奖和译制片《喜盈门》的优秀奖。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