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艺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艺团体
分类号: G247
页数: 5
页码: 1469—1473
摘要: 1981年5月,甘南州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第一届委员会,并成立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研究等5个协会,选举出各协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等。1982年设立文联常务机构,下设协会工作部、办公室、《达赛尔》编辑部、《格桑花》编辑部4个科室。
关键词: 文化管理 文艺团体

内容

一、甘南州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1981年5月,甘南州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第一届委员会,并成立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研究等5个协会,选举出各协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等。1982年设立文联常务机构,下设协会工作部、办公室、《达赛尔》编辑部、《格桑花》编辑部4个科室。 截止1990年底,自治州已有全国文联各协会会员12人,省文联各协会会员89人,州文联各协会会员达到300多人。其中,文学戏剧家协会118人,音乐舞蹈家协会74人,美术书法家协会69人,电影电视协会28人,摄影家协会67人,民间文艺家协会23人。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展出)和获奖的作者达140余人。其中,文学创作方面60余人,美术、摄影、书法方面40余人,民间文学艺术方面20余人,其他方面20余人,并有17人出版专集专著20多本。
  二、州属艺术团体
  (一)歌舞团
  1953年8月,甘南军分区将所属文工队交由甘南地方政府管理。经过一年多的整顿,于1955年5月4日在夏河县正式成立了近20人组成的甘南藏族自治区文工队(后称甘南州歌舞队),成为甘南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57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歌舞队的节目《哈达献给毛主席》、《拉卜楞组舞》、《背水姑娘》等,颇受专家与观众的好评。1959年歌舞队扩编为甘南歌舞团。1970年,州歌舞团与州秦剧团合并,成立了 “甘南文工团”。1975年,州文工团撤销,恢复原歌舞团和秦剧团。
  1982年,歌舞团根据藏族古典名著《塞•顿月顿珠》创作改编的大型古典舞剧《王子顿月顿珠》演岀获得成功,于1984年、1985年获甘南州第二次专业文艺会演和全省文艺会演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7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受到好评,同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调京在中南海礼堂演出,主要演、职人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到1990年底,自治州歌舞团共有97人,其中有副高技术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30人。有藏族演职人员47人。该团创作各类节目约300多个,演出约1500余场。
  (二)藏剧团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剧团组建于1981年5月26日,是全国第二个专业藏剧团。成立之初有演职人员56人。10年间,该团创作演出了藏戏、独幕藏语话剧、歌舞、曲艺等大中小型剧(节)目70多个。共演出48场。团内取得中级职称的3人,初级职称21人。现有演职人员51人。
  藏剧团创作、上演的大型古典藏族《雍努达美》1984年参加昆明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录相调演,获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优秀节目奖。藏剧团自编自演的剧目有现代藏语话剧、相声、表演唱、独唱、小合唱、器乐曲等,每到一地演出,都受到广大藏族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既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继承发扬了民族优秀文化。(三)秦剧团
  1953年7月1日,卓尼县文化馆创办了“七•一秦剧团”,成为自治州第一个专业秦剧表演团体。1958年10月,合水县群众秦剧团的53名演职人员支援甘南,于1959年2月23日在“七.一秦剧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甘南州秦剧团。自1963年之后又不断从西安和省秦剧团、省戏曲学校招收、调动、分配部分演职人员,使全团人数达到78人。1970年与州歌舞团合并,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艺工作团。1975年11月10日,撤销州文工团,恢复原州秦剧团和州歌舞团建制。1988年10月,撤销州秦剧团。
  (四)豫剧团
  1958年以河南省民权、尉氏、柘城等县一些公社业余豫剧团来甘南的支边人员中抽调250人,在阿木去乎、加尕滩、加门关、洸江、甘加、桑科等6个农场相继组建了业余豫剧团。1958年11月,河南省尉氏县豫剧团40余人支援舟曲县建设,改组成舟曲县豫剧团;1959年8月该团与夏河甘加农场业余豫剧团的部分人员共60余人,并同1960年9月从河南省柘城新接来的豫剧二团50余名演职人员合并组成了拥有118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豫剧团。建团之后,创作排练出了传统和现代豫剧《大闹天宫》、《十夸公社》等60多出戏,在州属各县、乡、农场巡回演出。六十年代初曾以自编节目《南千岭》参加了全省戏剧会演。1963年撤销甘南州豫剧团。
   三、各县艺术团队
  (一)夏河县拉卜楞民族歌舞团
  1976年10月成立夏河县文工队,1989年5月改称夏河县拉卜楞民族歌舞团。演职人员41人(其中藏族37人)。1989年9月,在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女声独唱《仙鹤的真相》,龙头琴弹唱《党的政策照藏区》、《党啊,心中的白塔》,笛子独奏《神鹰》,白格尔表演唱《从雪山那边来的人》获优秀节目奖。歌舞剧《格萨尔王诞生》,还为祝贺1990年拉卜楞寺院大经堂修复开光大典作了演出,得到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夏河民族歌舞团在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自制服装道具为国家节约资金方面,走出了一条“团小人少演出好”的成功之路。他们把售票演出和利用排练室办舞会的收入,全部投入再创作和排练演出活动中。仅1989年和1990年两年演出就达百余场次,收入近万元。这个团还利用自己风格独特、节目丰富的优势,与省外技术、资金雄厚的单位联合拍摄录相,既增加了演出场次,又积累了业务资金。
  (二)迭部县民族歌舞团
  1979年11月成立文工队,1989年10月改名为迭部县民族歌舞团。有职工39人(其中藏族24人)。舞蹈《龙江情》、《醉乐乐》、《沸腾的迭山》及声乐节目女声独唱《我爱迭部山河美》等,获得了1989年9月在兰州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1987年1月,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便在各乡和四川省阿坝州的一些县演出36场,10月又配合迭部县物资交流大会演出歌舞11场。到1990年,演出达200余场,深受山区群众的欢迎。
  (三)玛曲县藏语说唱队
  1973年9月成立玛曲县文工队,1985年10月并入县文化馆后,改为藏语说唱队,全队仅8人组成。为了活跃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1988年,国家为其配备了1辆文化宣传车,他们携带图书、录相、摄影、体育用品和文艺节目,为牧民群众服务。群众亲热地称他们是"大篷车”。他们自编的节目《阿当玛》、《夫妻吵架》、《高原男子汉》、《阿杰春》、《哈罗提》等藏语说唱、相声、弹唱、民歌、舞蹈等,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得牧民喜爱。他们的歌曾被州广播电视台录制成盒式磁带销售,在甘、青、川藏区广为流传。1990年,配合社教工作、法制教育,为牧民群众演出17场,放映录相50场。在全国优秀文化馆 (站)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
  (四)碌曲县文工队
  1972年11月成立,现有13人。文工队建队初实力雄厚,是州内典型的“乌兰牧骑”式的文工队,队员人人一专多能,创作排演了一大批优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男子群舞《牧笛》被省民族歌舞团改编为3个舞,被许多文艺团体演出,影响较大。1982年5月,排演了藏戏《松赞干布》,开创了州县艺术团体演藏戏的先河。同年,被文化部树立为全国文艺团体先进集体。1984年以来,因经费拮据、人员老化等原因,演出活动处于停滞状态。(五)舟曲县文工队
  1979年12月建立,有演职人员32人。1981年春节,文工队在舟曲礼堂作了首场演出。1982年下半年,为了满足群众观赏节目的不同需求,派4人赴省秦剧团学习,并从陕西等地招聘12人,全队增至50多人,成为甘南唯一的1家戏曲与歌舞合为一体的专业表演团体。1984年1月1日,秦剧组沿白龙江两岸乡村演出了古典折子戏《恩仇记》、《玉堂春》等。1984年5月,参加了甘南第二次专业文艺调演,双人舞《赶集》、舞蹈《山庄马铃》、《丰收花鞭》分别获奖。1985年抽调6名骨干演员参加了州歌舞团创作的舞剧《塞•顿月顿珠》的排练与演出,曾与州歌舞团小分队联合赴武都、宕昌、文县、南坪等地,作了一次远距离地巡回演出。1990年,文工队撤销。
  (六)卓尼县文工队
   成立于1979年12月,在1980-1987年短短的8年中创作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节目上百个。舞蹈《欢乐的沙目》、《红青禾》、《冶海湖畔》在1984年全州第二次专业文艺会演中分别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他们为了满足各类观众对文艺节目的不同欣赏要求,还用卓尼地方语言排演出话剧、歌剧等节目,如《三换新郎》、《柜中缘》等,颇受群众欢迎。1986年撤销建制。
  (七)临潭县秦剧团
  成立于1979年12月,为卓尼、临潭、舟曲县以及邻近的外地区喜爱秦腔的群众,演出了多场全本戏和折子戏,特别在春节和物资交流会以及庙会时为演出的高峰期。除演出外,秦剧团还经常派出演员赴临潭各乡进行群众文娱活动的辅导。1990年6月该团撤销,部分演员充实到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