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寺办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寺办学校
分类号: G512.73
页数: 3
页码: 1459—1461
摘要: 本节主要对甘南州的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等寺办学校创办工作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寺办学校 甘南州

内容

一、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
  随着经堂教育的形式化,清末时,政府就开始在寺院提倡新式教育,并采取措施兴办各种喇嘛学校,对僧侣进行新的文化知识教育。民国时期,又把对僧侣的新式教育列入社会教育而积极推广,既对僧侣进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进行职业化的训练。甘南藏区最早的这类学校当属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
  1939年3月,禅定寺宋堪布在卓尼创办卓尼禅定寺喇嘛半日制学校。1942年7月,学校改称甘肃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隶属教育部,“旨在培植一般年幼喇嘛,略识普通国文,粗具科学知识”,“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才”。
  讲习所设所董事4人,所长1人,教务主任1人兼教国文,督导主任1人兼教藏文。学生分3个级,共70余人,采取复式教学。课程基本与国民学校相同。讲习所规定凡禅定寺15岁以下僧童必须入学,修业期限为6年。教育部每月拨款1200元作为讲习所经费。
  二、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
  1943年秋天,拉卜楞寺向中央建议在其寺内设立青年喇嘛职业学校。其宗旨是对藏文研究有素的青年喇嘛得以接受现代教育,从事边疆大业之推进。此建议被国民政府“立即应允”。
  1945年4月,国立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成立并正式开学。校长为嘉木样,所有教职员由校方聘请通晓藏文藏语的5名人士充任。学校设教导和事务两处,教导主任由教育部选派,事务主任由校长聘任。教导处下设教务、训导、体育、卫生等组;事务处下设文书、出纳、庶务等组,并附设工厂1所。另外还设有经济稽核委员会、课外活动委员会和补充教材编辑委员会,分别担任学校的经济稽核、课外活动指导和教材编辑等工作。
  学生由拉卜楞寺青年喇嘛中选送。除按普通学校管理外,酌情保留了僧人戒律。1945年有学生100名,分甲乙两班上课。课程设置分普通课目和职业课目两类。普通课目有公民、国文、藏文、常识、算术、音乐、体育、图画、习字及藏族传统的天文历算和医药等;职业课目设有编物学、纺织学、整理漂染学和工厂实习等。
  这所学校在办学之初学生公费无着,每日仅上午上课,而教育部则认为“半日制不便公费,倘能按照《普通职校章程》办理,公费待遇则无问题”。是年秋天,遂按普通职校编制每日授课7小时。
  1946年春天,又续招1班学生42名,全校合计142名,分甲、乙、丙3班上课。因学生系青年喇嘛,故一般教材很不适用。于是学校从地方需要出发,编辑藏汉文各科教材,并采取新法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同年,教育部又决定将这所学校改为师范。将2年制纺织科改为4年制边疆师范科;将纺织科二上级改为边师二上级;原纺织科一上级改为2年补习二年级。课程设置方面取消纺织课,加授英语课。学生来自甘肃、青海和四川3个省,而以甘肃学生最多。校名沿用未变。
  按规定,边师科4年内共开设公民、国文、数学、藏文、美术、音乐、体育、历史、地理、博物、化学、物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地方自治、教育通论、边地知识、卫生、医事、实用技艺和教育实习等21门课程,其中实用技艺课又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印刷组,乙组为医药组,由教师指导学生任选习一组。每周教学时数为34—38学时。按规定补习班两年内开设团体训练、音乐、体育、美术、国语、藏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和劳作等12门课程。1947年学校停办。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