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宗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3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宗教教育
分类号: G512.73
页数: 6
页码: 1457—1462
摘要: 宗教教育中主要对甘南自治州的佛教经堂教育、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寺办学校、佛教高等教育工作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宗教教育 甘南州

内容

第一节佛教经堂教育
  一、卓尼禅定寺
  卓尼禅定寺是安多藏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创建于元朝元贞初年(1295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禅定寺设置参尼扎仓,即显宗哲学院,专修显宗教义,以《五部大论》为主要修习内容。
  显宗哲学院共有11个级,按所学经卷命名,一年级为辨红白色班,二年级为辨理初级下班,三年级为辨理初级中班,四年级为辨理初级上班,五年级为《般若经》一班,六年级为《般若经》二班,七年级名为“第四品”,八年级名为“记要”,九年级名为“中观论”,十年级“戒律”班,十一年级“俱舍论”班。学业优秀者可取得“噶热巴”学位,后晋升为所属各寺院赤哇(法台),任职3年后可任大经堂总法台3年。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居巴扎仓,即密宗续部学院,主修密宗教义。
  密宗续部学院有8个级,每三年升级,分“杰热木”(生起次第)4个级, “作热木”(圆满次第)2个级,上下知尕2个级。在此期间,学习经典,念诵声韵,绘制彩色坛城等,学完“杰热术”和“作热木”,考试合格者,升到上下知尕班级。上完8级取得“俄仁巴”学位,可晋升为禅定寺所属各寺院的赤哇。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设置撒里瓦扎仓,即天文历算学院,专修天文历算和堆绘坛城。此外,还设置欠巴扎仓,即法舞学院,修习法舞和必读之经典。
  二、夏河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座重要寺院。它位于夏河县城西部,是一世嘉木样华秀•阿旺宗哲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的黄教教育的一所最高学府。
  拉卜楞寺设六大学院,在继承藏族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培养造就了许多精通藏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民族人才。铁桑郎(闻思学院)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主要习修《集为经》和五部大论。从般若部毕业后,经过严格的答辨,成绩合格者,授“然卷巴”学位。完成12学级课程,成绩出类拔萃者授“多然巴”学位,通称为“格西”(意为“善知识”)。
  居巴扎仓(续部学院)分上下两部,即居迈巴扎仓(下续部学院)、居多巴扎仓(上续部学院)。所谓上下是以拉萨的母寺中的上下学院的地理位置而言。续部两学院是专修密教的。所谓“续部”是沿袭古印度佛教中“续部师”宗派而来的,秘密传授真言,专以持咒结印为要法。此二学院设3个学级,每年经口试,学业优异者授“俄仁巴”学位1名。
  丁科尔扎仓(时轮金刚学院)是专修时轮天文历算的。主要研究天文、历算、数学、因明、语法和诗词等。分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学级,年限无定。曼巴扎仓(医药学院)是专门修习、研究医药学的。僧人除修习《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著名藏医典籍外,每年4月下旬和6月、8月各采药数日至十余日。
  吉多尔扎仓(喜金刚学院)主要研究修习藏文法、书法、音乐、舞蹈和堆绘彩砂坛城等。
  拉卜楞寺曾培养出许多高僧:如哲贡巴•丹巴然吉以《安多政教史》著称;土观•却吉尼玛呼图克图以《宗教源流镜史》而驰名;藏族历史名著《白史》的作者根敦群培和著名学者毛尔盖•三木旦都在该寺修习过。历代嘉木样都有著作传世。
  第二节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明代由于移民和回族将士屯戍,大批回民留住洮州。洪武年间,在新城和旧城修建了清真寺,各清真寺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传习经典以培养宗教人才,经费由信教群众负担。根据所授课程分为3级,初级的学生学习阿文单词及简单经文;中级的学生称满拉,学习文法基础课程、文学作品《班牙尼》及教法书 《伟尕耶》4册;高级的课程主要是《尕最》(即对《古兰经》的注释)、伊斯兰教哲学《克俩木》及用波斯文撰写的《俟三尼》等。
  清光绪年间,拉卜楞(今夏河拉卜楞镇)始建清真寺。清宣统元年(1909年)洮州厅(今临潭)回族人马启西创立了西道堂。民国时期,西道堂先后建成旧城西大寺、太平寨寺、卓洛寺、拉直寺、台子街寺、长川寺和尕路提寺等7座,开学阿訇8人,在寺学生95人。其它教派在黑错(今合作)、新城和旧城等地也建有清真寺。这些清真寺的创建,对临潭和夏河回民经堂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寺办学校
  一、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
  随着经堂教育的形式化,清末时,政府就开始在寺院提倡新式教育,并采取措施兴办各种喇嘛学校,对僧侣进行新的文化知识教育。民国时期,又把对僧侣的新式教育列入社会教育而积极推广,既对僧侣进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进行职业化的训练。甘南藏区最早的这类学校当属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
  1939年3月,禅定寺宋堪布在卓尼创办卓尼禅定寺喇嘛半日制学校。1942年7月,学校改称甘肃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隶属教育部,“旨在培植一般年幼喇嘛,略识普通国文,粗具科学知识”,“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才”。
  讲习所设所董事4人,所长1人,教务主任1人兼教国文,督导主任1人兼教藏文。学生分3个级,共70余人,采取复式教学。课程基本与国民学校相同。讲习所规定凡禅定寺15岁以下僧童必须入学,修业期限为6年。教育部每月拨款1200元作为讲习所经费。
  二、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
  1943年秋天,拉卜楞寺向中央建议在其寺内设立青年喇嘛职业学校。其宗旨是对藏文研究有素的青年喇嘛得以接受现代教育,从事边疆大业之推进。此建议被国民政府“立即应允”。
  1945年4月,国立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成立并正式开学。校长为嘉木样,所有教职员由校方聘请通晓藏文藏语的5名人士充任。学校设教导和事务两处,教导主任由教育部选派,事务主任由校长聘任。教导处下设教务、训导、体育、卫生等组;事务处下设文书、出纳、庶务等组,并附设工厂1所。另外还设有经济稽核委员会、课外活动委员会和补充教材编辑委员会,分别担任学校的经济稽核、课外活动指导和教材编辑等工作。
  学生由拉卜楞寺青年喇嘛中选送。除按普通学校管理外,酌情保留了僧人戒律。1945年有学生100名,分甲乙两班上课。课程设置分普通课目和职业课目两类。普通课目有公民、国文、藏文、常识、算术、音乐、体育、图画、习字及藏族传统的天文历算和医药等;职业课目设有编物学、纺织学、整理漂染学和工厂实习等。
  这所学校在办学之初学生公费无着,每日仅上午上课,而教育部则认为 “半日制不便公费,倘能按照《普通职校章程》办理,公费待遇则无问题”。是年秋天,遂按普通职校编制每日授课7小时。
  1946年春天,又续招1班学生42名,全校合计142名,分甲、乙、丙3班上课。因学生系青年喇嘛,故一般教材很不适用。于是学校从地方需要出发,编辑藏汉文各科教材,并采取新法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同年,教育部又决定将这所学校改为师范。将2年制纺织科改为4年制边疆师范科;将纺织科二上级改为边师二上级;原纺织科一上级改为2年补习二年级。课程设置方面取消纺织课,加授英语课。学生来自甘肃、青海和四川3个省,而以甘肃学生最多。校名沿用未变。
  按规定,边师科4年内共开设公民、国文、数学、藏文、美术、音乐、体育、历史、地理、博物、化学、物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地方自治、教育通论、边地知识、卫生、医事、实用技艺和教育实习等21门课程,其中实用技艺课又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印刷组,乙组为医药组,由教师指导学生任选习一组。每周教学时数为34—38学时。按规定补习班两年内开设团体训练、音乐、体育、美术、国语、藏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和劳作等12门课程。1947年学校停办。
  第四节佛教高等教育
  甘肃省佛教协会于1985年在夏河县拉卜楞寺近邻筹建甘肃省佛学院。1986年7月1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通过4年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爱国爱教,立志为抢救、继承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服务;宗教上学修并重,掌握藏传佛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法仪,能独立胜任一般佛事活动;毕业时,哲学班具有藏传佛教的讲解和辩经能力,理论班具有佛教文化的教学、研究和写作能力;体育上积极锻炼,身体健康。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发给大专毕业证书。
  学校从甘肃藏传佛教寺院招收录取学员(多数为藏族,亦有个别蒙古族或土族学员);学员毕业后,根据“寺来寺去”的原则分赴各寺院,担任寺管会主要负责人、委员、秘书、寺院教师、会计或法律辅导员等,有的还被聘请为附近学校的兼职教员。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处和3个教研组。全校共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3人、教学助理人员5人。
  学院根据学员文化基础和各寺实际,设佛教哲学(主学五部大论)和佛教理论(主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宗教课、文化课和政治课的基本比例为7:2:1。宗教课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和五部大论(释量、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的主要章节,以及念诵佛教基本知识、佛教基本仪规、佛经文选和藏族史等;文化课主要讲授藏文正字学、藏文文法、藏文修辞、藏文书法、藏汉语文选、应用文、梵文书法及中外史地简介等;政治课主要讲授民族宗教政策、法律常识、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等。此外还举办与宗教有关的法律法规摘要、寺院管理、翻译基本知识、医疗卫生常识、会计基础和珠算等专题讲座。
  在佛事仪规训练方面,主要结合教学,有目的地参加拉卜楞寺的重要节日活动及辩经活动,学院内也经常进行辩经及承担施主要求的佛事祈祷活动。
  学院占地1.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有经堂、法堂、藏经楼、教室、藏汉文图书室等。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居巴扎仓
相关机构
撒里瓦扎仓
相关机构
曼巴扎仓
相关机构
甘肃省佛学院
相关机构
吉多尔扎仓
相关机构

相关作品

卓尼禅定寺
相关作品
拉卜楞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