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盲
分类号: G722.4
页数: 3
页码: 1453—1455
摘要: 本节主要对甘南州的民众教育、文盲扫除工作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扫盲 甘南州

内容

一、民众教育
  早在民国初年,西固县设立平民义务学校1所。1926年,西固县设讲演所和阅报所,经费35元。1929年,国民政府《民众学校办法大纲》施行后,甘南的民众教育也开始逐步有所发展。夏河县在建县初期,设有两处平民学校,分别附设于县立中山小学和拉卜楞初级藏民小学内,以夜校形式教导平民识字,由两所小学的教师兼职授课。卓尼有民众学校3所,职员6人;讲演所3所,职员3人。夏河有阅报所1所,职员1人。其时,在临潭和西固也有类似的教育机构。
  1936~1937年甘南民众教育机构简况单位:所、处1939年4月,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在夏河县创办巡回施教队,由中央教育部补助一部分经费,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和康乐教育,后因故停办。1941年又由中央教育部复办,改称教育部拉卜楞巡回施教队,核拨经费1000元,有职员9人(其中队长和总干事各1人),验和总务4个组。其主要活动是:举办画报、张贴壁报、调查、召开学术座谈会以及油印发行夏河藏汉文《民报》过医药、图画、音乐和画报等为宣传手段,两次去桑科、
  玛、欧拉、乔科、阿万仓、果洛康撒、康格、中阿坝、加仓和唐克等安多藏区巡回施教。同年,撤销巡回施教队。1940年,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在中英庚款董事会、甘肃科学馆和西北防疫处的支持下,设立夏河县民众教育馆1处。该馆有职员3人,由庚款董事会每月供给330元。后因经费短缺与县图书馆合并。
  二、文盲扫除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扫除文盲工作。甘南根据省上制定的“有步骤,有重点,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开展识字运动,减少文盲”的方针,以冬学和夜校为主要形式进行扫盲工作。农村采用省上编的《冬学文化课本》和《冬学政治教材》,聘请本地学校教师和其他识字人员担任教师。县镇职工业余学校的扫盲识字班采用人民出版社编的《职工识字课本》,每周至少学习6小时,多在晚上(夜校)上课。
  1953年,临潭有扫盲班1个,学员共42人,业余教师1人;卓尼有扫盲班1个,学员共50人,业余教师1人;夏河有扫盲班4个,学员共219人(男89人,女130人),业余教师4人。1956年,全州成立常年民校8处,夜校59处,识字组6处,共“脱盲”21263人。扫盲专职教师45人,业余教师503人。1957年,甘南开始农牧业合作化,同时组织扫盲大军奔赴第一线,采取“包教包学”、“小先生制”、“能者为师”和“互教互学”等方法,掀起扫盲高潮,“脱盲”49050人。1958年,甘肃省《关于扫除文盲鉴定标准和鉴定办法》施行,确定脱盲标准是:干部、职工必须会认2000个以上常用汉字,农民、市民会认1500个以上常用汉字;能阅读通俗书报;会写200至300字的简单应用文。到年底,全州有扫盲班(点、组)24616个,已使80078名青壮年脱盲,占文盲总数的64%。1959年,甘南扫盲指挥部召开现场会议,组织了“冬季扫盲大战。“1960年,恢复州级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1964年8月,甘南藏族自治州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扫盲工作以政治夜校的形式进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扫盲工作由州教育局主管,有关部门协助,但由于受资金等各种因素影响,扫盲教育发展缓慢。1986年至1988年,甘南教育局编印了藏文扫盲课本,并在扫盲工作中注意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
  1986~1990年甘南州农村扫盲教育情况单位:个、人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