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0
页数: 7
页码: 1437—1443
摘要: 初等教育中主要描述了清末民初时期至1990年甘南州所辖地区的县学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初等教育 甘南州

内容

清末民初,甘南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加之根深蒂固的宗教影响,初等教育非常落后。小学数量少、质量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很低。藏族儿童上学的更少,能读到小学毕业的就微乎其微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洮州厅和西固分州依据《钦定学堂章程》始设小学堂。有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4所,教习6人,学生120余人。民国时卓尼杨土司于1922年将自办的私塾改为高等小学校(即现在的柳林小学),从临潭请一贡生任校长,从岷县延请两名教师任教,有学生六七十人(主要还是土司衙门的官员子弟),汉、藏学生各半。为了让更多的藏族学生入学,学校增设藏文课。同时还下令洮河沿岸二三十里以内的部落派送藏族子弟入学。1928年,学校改为卓尼第一区公立第一小学校,由政府接办,并从兰州师范学校延请教师,由于学校愈办愈正规,时有临潭学生来此上学,学生增自百余人。一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被保送到岷县师范或岷县中学上学。1931年时,这所学校有学生90人(其中高小生30人,初小生60人),历届高小毕业生共50余人。
  1922年壬戊学制颁布后,卓尼在第二区和第三区各设立一初级小学,夏河设立拉卜楞藏民小学。另外在洛大(迭部县)及临潭的石门口、东草山、石拉路和古战等藏汉杂居区也都设立了初级小学。1928年,夏河又成立了中山小学及县立第一初级小学和县立藏民汉语学校等。
  1934年临潭成立了新城女子小学,有学生130人。同年《甘肃民国日报》报道,当时夏河人口6000人,学龄儿童1800人,入学率为3.1%;西固(今舟曲)人口23515人,学龄儿童11555人,入学儿童347人,入学率为3%;临潭人口27282人,学龄儿童8725人,入学率为23.9%。
  1935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又据夏河县政府“请颁令各中等学校,对于边远地区学生升学实行优待收容”之请,通令省内各有关中等学校,对报考各有关中等学校的甘南藏族学生,实行优待录取的办法。通过上述措施,这一时期甘南藏区学校数和藏族子弟入学人数均有所增加。
  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拨边疆文化教育专款。其时,甘肃省教育厅用中央文化教育补助费在夏河、临潭和岷县(当时甘南部分藏区属岷县)各建藏族小学10所,这就是所谓边教的“发韧时期”。
  1935年甘南各县初等教育概况1942年甘肃省政府拨款,在藏、回族聚居的夏河、卓尼等7个县局,设立了省立学校12所。其中,中心学校2所,即省立卓尼设治局柳林中心小学和省立夏河县拉卜楞中心小学。次年,临潭西道堂教主马明仁创办了启西女子小学。
  四十年代中期,甘南的初级教育发展较快,到1947年时,甘南已有小学127所,学生9223人,教职工263人,其中藏族小学13所,学生926人,教职员29名。当时甘南藏族聚居区共有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约45所,学生2500人,教职员80余人,其中卓尼有24所,学生1420人,教职员47人;夏河有13所,学生926人,教职员29人;临潭有(藏民小学)3所,学生90人,教职员3人;岷县的洛大乡(今属迭部县)有2所,学生68人,教职员2人,西固有(藏民小学)2所;会川县裕民乡(今属卓尼)有1所。据1949年统计,全州共有小学91所,学生共3067人。
  共和国成立后甘南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1953年,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在夏河和卓尼等县的藏族小学高年级增加藏文教学时间。1956年,碌曲、玛曲两县各成立初小1所,其他县增设初小、完小29所。1957年,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减免学费的规定》,鼓励少数民族儿童入学,全州在校藏族儿童占19.15%。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学校数量猛增,全州在“苦战3个月,实现小学教育普及”的口号下,只用15天就达到“社社队队有小学”。5月底全州共有小学402所。是1957年的1.92倍;在校学生38651人,是1957年的2.2倍;其中藏族学生13444人,是1957年的4倍。在纯牧区洮江县(今碌曲和玛曲县)3个月办起帐篷小学26所,是1957年的6.2倍;有学生4333人,入学率达到94.2%。
  从1958年的秋季开始,藏族小学一律采用甘肃省自编课本。到“文化大革命”前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贯彻《小教条例》,执行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小学教育恢复正常。1966年至1976年“文化革命”期间,停止编写藏文教材,停止开设藏文课程,降低或取消了助学金和一些免费待遇,一些牧区寄宿制小学改为走读小学,因此,甘南民族教育遭受损失。
  1980~1990年甘南州小学生数及三率情况
  1990年甘南州小学藏汉双语教学情况1978年以后,甘南州小学教育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1980年,碌曲、玛曲和夏河3个牧业县创办了夏河桑科、玛曲曼日玛等5所寄宿制小学。随后迭部、卓尼等县又发展寄宿制小学6所。到1990年底,全州共有小学700所,有学生50927人,其中藏族学生254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7.25%,藏族儿童入学率72%。
  夏河藏民小学1927年11月8日由“藏民文化促进会”创办拉卜楞藏民小学。1949年,学校设5级3个教学班,教学人员4人,学生42人,其中女生2人。到1990年,有12个教学班,学制6年,教学人员40人,学生510人。这所学校是省、州、县三级重点小学,先后培养出藏族各类人才1千余人。
  临潭西道堂启西小学抗战初期,临潭县成立“回民教育促进会”,西道堂以集体的经济力量扶持发展教育。1920年5月,在临潭旧城“天兴隆”总号内附设小学1所,有学生10名左右。1921年8月于西凤山创办启西小学(初称 “普慈小学”),招收各民族子弟就读。设国语、数学、历史、地理、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每周加授阿拉伯文3小时。1926年,第一届毕业生有7名,毕业后均到兰州上中学。1929年学校停办,1934年重办。校名虽多次更改,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但经费始终由西道堂支付。该校学生最多时达150~200余名。
  舟曲县城关第一小学舟曲县城关第一小学的前身是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州同知黄为楷创办,当时有教职工2名,学生16名,校址在城北孔庙左侧之兴文巷。学堂设置的必修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和体操等8门;随意课有图画和手工2门。每周上课30小时,读经讲经每周12小时,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改为西固县立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必修课有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和体操等9门;随意课有手工、商业和农业等3门。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讲经12小时,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1912年小学堂第一届毕业学生4人,1915年第二届毕业学生4人。以后仍为每3年毕业一届,毕业之后再招新生。1938年起,学校更名西固县福津镇第一保国民小学,开始每年招生。至1949年,累计毕业学生477人。
  1950年3月,原福津镇第一和第二国民学校合并,改为西固县立西街小学, 共有学生118人。校舍总面积为5550.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5平方米。有教职工7人,其中勤杂工1人。1978年,学校发展到小学5年制并附设初中班,共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688人。1949年至1986年累计毕业生共2888人。
  到1990年底,共有16个班、725名学生,教职工44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专职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8人,二级教师8人。学校共有教学仪器120余件,图书2万余册。1990年毕业学生123人,其中87人升入中学。
  卓尼县柳林小学卓尼县柳林小学的前身为卓尼初级小学和卓尼高等小
  学校,是卓尼最早设立的一所小学。
  1921年,土司杨积庆把设在唐尕川的私学迁到关帝庙,命名为卓尼初级小学,向平民开放,并责成衙门成员率先送子弟入学,当时有学生20余人。次年,麻尼滩的新校舍竣工后,命名为卓尼高等小学校,学校经费由土司衙门担负。学制开始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到1927年改为6年。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藏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体操、音乐和图画等。课本均由土司衙门购买,免费发给学生。其时,在校学生数曾达到130余名。1928年,学校改为公立,但经费仍由土司衙门拨发。后校舍遭兵燹。1931年,即在旧址重建学校。1938年改名为卓尼柳林高级小学。1940年全校共有学生124名,共有6个班,6名教师。1942年,省政府将学校改为省立卓尼柳林中心学校,学校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校长也由省教育厅任命。共和国成立后,赵文炯为第一任校长。1990年,学校有16个班,602名学生(其中男310人,女292人;藏族359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小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5人,三级教师12人。
  1990年9月,学校被省委和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同年,校少先大队部被团中央和国家少工委评为学赖宁先进大队部。柳林小学自建校以来,共培养了4000余名合格毕业生。
  碌曲县郎木寺乡尕尔娘牧读小学尕尔娘牧读小学的前身为尕尔娘村学,1958年开办。建校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牧区群众居住分散,学生流动大,多年来末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1986年6月份开始试办牧读小学。根据《试办牧读小学试行办法》,每年2月15日至6月9日和10月10日至下一年1月15日集中授课。每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和9月15至10月9日为帐圈集中辅导复习时间,全年假期70天。由于采取“在牧区枯草季节牧民定居时集中上课,游牧季节固定教师巡回辅导”的办法适应牧业生产特点,很受群众欢迎,入学率也有提高。到1990年底,学校3个班,共有学生29人(男16人,女13人)均为藏族。有2名招聘教师(藏族)。
  夏河县科才寄宿制小学从1958年开始办学校,至1980年尚未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1981年乡党委和乡政府根据当时全乡学生流动大、办学效益差的具体情况,动员牧民群众自筹资金,办起了乡寄宿制中心小学。同时还调整了乡内学校布局,使全乡学校布点相对集中。随后县上拨款扩建了校舍,并给每个学生每月补助生活费4元,学生在学校里吃住,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增加到了102人。1982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原定措施,把学生的粮户关系转到学校,按居民标准供应口粮,乡上从公共积累中给每个学生每月补助口粮款4元,生产队给本队学生购置灶具,并供给燃料,家长供给衣服、被褥、酥油和每年1只羊的肉食,学生增加到170人。到1986年底,学校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2名。199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4.9%,巩固率为100%,合格率为80%以上。从1981年到1987年,学校共毕业学生91人,其中63人考入县藏族中学。
  玛曲县曼尔玛寄宿制小学玛曲县曼尔玛小学始建于1958年。1979年春季改为寄宿制小学。1987年有学生253名,教师20名,其中公办教师10名,民办教师10名。另有放牧员、挤奶员和炊事员等临时工8人。学校有7个教学班,开设藏语文、藏数学、汉语文、思想品德、体育、音乐和美术等7门课。学校还设大龄青年缝纫扫盲班1个,有学员22名。学校修建在海拔3300多米的乔科草原上,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有校舍84间。由于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重视,聘请夏秀寺活佛尕藏成来担任名誉校长。由于采取了得力的措施,使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都有很大提高。学校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合作第一小学合作一小建于1963年,是甘南州的省属重点小学之一。到1990年底共有22个教学班(其中4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两个JIP计划班),学生879人,有教职工58人,小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19人,二级教师4人。
  学校占地总面积为48.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658平方米,有固定资产612133.21元。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管理、重视质量。1989〜1990年度全校语文合格率为92.4%,数学合格率为91.3%,双科合格率为89.5%;语文优秀率为30.2%,数学优秀率为50.9%;语文和数学平均分分别为75.9和75.7;体育达标率为95.5%;学生近视率控制在20%以下。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