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2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0
页码: 1429—1453
摘要: 本章学校教育中主要对甘南州的私塾义学书院官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甘南州

内容

第一节私塾义学书院官学
  —、私塾
  私塾(亦称公学)是由私人在村中或家中开设的教学场所,也有设在寺院之内的。私塾多由地方绅士、地主或土官头人主办。洮州厅(今临潭)私塾有多处。名盛一时者有如新城陡达夫、店子范绳武和旧城范玉麟。西固分州(今舟曲)也设有几处私塾。清末民初,卓尼几代土司都“幼习汉书,汉文汉语皆甚通畅”就是在土司衙门内设私塾的结果。洮州厅马启西(回族)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旧城西风山麓的家中“开馆授徒”,创办私塾,取馆名为“金星堂”,开讲《四书》、《五经》。洮州厅资堡的昝土司和卓逊的小杨士司也曾于家中开设私塾,延师教其子弟。
  二、义学
  义学多设在城镇,其经费半由公助,半由地方捐资。遴选士人中品学兼优者为师。洮州厅的义学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洗州厅同知汪元纲创建的旧义学;光绪十年(1884年)同知李日乾创建的养正学舍;光绪二十年(1894年)贡生孙清瑞创建的端蒙义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贡生杨作梁和武生丁重明等创建的太平寨义学、安乐义学、高风义学、崇正义学和东义学等。
  洮州厅回族人士亦曾努力创办义学。乾隆末年由洮州厅副将观督同廩生敏晋成和丁朝弼捐建回民义学,嘉庆十五年(1810年)又予以扩建,同治初年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武举马呈文、武生马呈图、马明德、敏步云等倡捐、禀官重建。西义学也是乾隆末年由敏晋成创建的。洮州厅回民义学的创建对后世影响颇大。西固分州时有义学12所。
  义学在组织形式上很灵活,在教学内容上也无统一的规定。开始主要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等,进而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儒家经典。
  三、书院
  书院是自北宋至清朝的一种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为主。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洮州卫(今临潭)设凤山书院,学额30人。清乾隆年间创建洮州厅凤麓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洮州厅同知庆梦斋修建莲峰书院,同治五年(1866年)被焚,光绪十二年(1886年)同知李日乾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年)西固分州创建翠峰书院,在西固城西门内。入这些书院上学的大多是回汉族地主士绅的子弟,藏族为数很少。
  四、官学
  据《文献通考》载:“北魏献文帝天安初年(466年)立乡学,郡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以后大郡、中郡、下郡都规定设博士、助教和学生的数额,“郡县学始于此”。可见当时洪和郡(今临潭新城)也有郡县学之设。
  隋仁寿元年(601年)废州县学。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
  唐代今甘南州内的洮州、迭州均为下州,洮州、迭州都督府均为下都督府。下都督府、下州、中下县学生各35名(《文献通考》)。由此可知唐代今甘南境内古代教育的概貌。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洮州卫(今临潭)都督指挥使李达创设卫学,出现过“创墩台瞭望处处农猎;开卫学教化家家诗书”的景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洮州卫镇守徐升重修卫学。
  清朝时各级各类官学与科举制紧密相连,甘南藏区也不例外。朝廷在这里特设了举额,分配了学额和考额,在科举考试中“从宽录取”当地人士。如洮州厅学额廩生40名,增生40名,岁考取文武生各8名,科考文生8名。据《洮州厅志》记载,清朝时,洮州厅有进士2人、举人63人、武举11人、恩贡12人、拔贡4人、优贡1人、副贡2人、岁贡180人、例贡20人。其中有回族、汉族人士,也有藏族人士。康熙年间,同知汪元纲曾整顿在岷州的洮州学田:在南门外共地12段,下籽3石8斗5升;西路官磊火石坡地1段,下籽5斗;东路罗卜沟共地10段,下籽2石;盖边沟共地28段,下籽7石2斗5升,外有庄窠1处、场1处、房屋地基2间。在岷县东门和南门外西寺下、张家坪、南小路,齐家庄等处共有洮州学田145.163亩,系清代洗州学官张某悯念洮州庠生中家境贫寒者捐资所购。西固分州有举人4人。
  第二节幼儿教育
  1957年11月7日甘南州合作幼儿园成立,随后幼儿教育急骤发展,1958年底全州有幼儿园827所,入园幼儿人数为16667人,次年有幼儿园649所,入园幼儿21147人。1960年开始,幼儿园和入园幼儿迅速下降,到1961年有幼儿园5所,入园儿童仅5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幼教事业遭到浩劫。粉碎 “四人帮”后,全州幼教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甘南州是甘肃省JIP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提高小学生能力水平联合革新计划)推广地区之一。自1989年9月起,该计划在夏河和州政府所在地合作的10所小学中实施。加强儿童入学前的有效准备是实施JIP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到1990年,学前教育的人数已达当年新生总数的50.7%。在JIP计划的促进下,全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和训练。
  甘南州幼儿教育基本情况
  1990年甘南州幼儿园基本情况
  第三节初等教育
  清末民初,甘南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加之根深蒂固的宗教影响,初等教育非常落后。小学数量少、质量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很低。藏族儿童上学的更少,能读到小学毕业的就微乎其微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洮州厅和西固分州依据《钦定学堂章程》始设小学堂。有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4所,教习6人,学生120余人。民国时卓尼杨土司于1922年将自办的私塾改为高等小学校(即现在的柳林小学),从临潭请一贡生任校长,从岷县延请两名教师任教,有学生六七十人(主要还是土司衙门的官员子弟),汉、藏学生各半。为了让更多的藏族学生入学,学校增设藏文课。同时还下令洮河沿岸二三十里以内的部落派送藏族子弟入学。1928年,学校改为卓尼第一区公立第一小学校,由政府接办,并从兰州师范学校延请教师,由于学校愈办愈正规,时有临潭学生来此上学,学生增自百余人。一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被保送到岷县师范或岷县中学上学。1931年时,这所学校有学生90人(其中高小生30人,初小生60人),历届高小毕业生共50余人。
  1922年壬戊学制颁布后,卓尼在第二区和第三区各设立一初级小学,夏河设立拉卜楞藏民小学。另外在洛大(迭部县)及临潭的石门口、东草山、石拉路和古战等藏汉杂居区也都设立了初级小学。1928年,夏河又成立了中山小学及县立第一初级小学和县立藏民汉语学校等。
  1934年临潭成立了新城女子小学,有学生130人。同年《甘肃民国日报》报道,当时夏河人口6000人,学龄儿童1800人,入学率为3.1%;西固(今舟曲)人口23515人,学龄儿童11555人,入学儿童347人,入学率为3%;临潭人口27282人,学龄儿童8725人,入学率为23.9%。
  1935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又据夏河县政府“请颁令各中等学校,对于边远地区学生升学实行优待收容”之请,通令省内各有关中等学校,对报考各有关中等学校的甘南藏族学生,实行优待录取的办法。通过上述措施,这一时期甘南藏区学校数和藏族子弟入学人数均有所增加。
  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拨边疆文化教育专款。其时,甘肃省教育厅用中央文化教育补助费在夏河、临潭和岷县(当时甘南部分藏区属岷县)各建藏族小学10所,这就是所谓边教的“发韧时期”。
  1935年甘南各县初等教育概况1942年甘肃省政府拨款,在藏、回族聚居的夏河、卓尼等7个县局,设立了省立学校12所。其中,中心学校2所,即省立卓尼设治局柳林中心小学和省立夏河县拉卜楞中心小学。次年,临潭西道堂教主马明仁创办了启西女子小学。
  四十年代中期,甘南的初级教育发展较快,到1947年时,甘南已有小学127所,学生9223人,教职工263人,其中藏族小学13所,学生926人,教职员29名。当时甘南藏族聚居区共有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约45所,学生2500人,教职员80余人,其中卓尼有24所,学生1420人,教职员47人;夏河有13所,学生926人,教职员29人;临潭有(藏民小学)3所,学生90人,教职员3人;岷县的洛大乡(今属迭部县)有2所,学生68人,教职员2人,西固有(藏民小学)2所;会川县裕民乡(今属卓尼)有1所。据1949年统计,全州共有小学91所,学生共3067人。
  共和国成立后甘南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1953年,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在夏河和卓尼等县的藏族小学高年级增加藏文教学时间。1956年,碌曲、玛曲两县各成立初小1所,其他县增设初小、完小29所。1957年,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减免学费的规定》,鼓励少数民族儿童入学,全州在校藏族儿童占19.15%。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学校数量猛增,全州在“苦战3个月,实现小学教育普及”的口号下,只用15天就达到“社社队队有小学”。5月底全州共有小学402所。是1957年的1.92倍;在校学生38651人,是1957年的2.2倍;其中藏族学生13444人,是1957年的4倍。在纯牧区洮江县(今碌曲和玛曲县)3个月办起帐篷小学26所,是1957年的6.2倍;有学生4333人,入学率达到94.2%。
  从1958年的秋季开始,藏族小学一律采用甘肃省自编课本。到“文化大革命”前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贯彻《小教条例》,执行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小学教育恢复正常。1966年至1976年“文化革命”期间,停止编写藏文教材,停止开设藏文课程,降低或取消了助学金和一些免费待遇,一些牧区寄宿制小学改为走读小学,因此,甘南民族教育遭受损失。
  1980~1990年甘南州小学生数及三率情况
  1990年甘南州小学藏汉双语教学情况1978年以后,甘南州小学教育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1980年,碌曲、玛曲和夏河3个牧业县创办了夏河桑科、玛曲曼日玛等5所寄宿制小学。随后迭部、卓尼等县又发展寄宿制小学6所。到1990年底,全州共有小学700所,有学生50927人,其中藏族学生254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7.25%,藏族儿童入学率72%。
  夏河藏民小学1927年11月8日由“藏民文化促进会”创办拉卜楞藏民小学。1949年,学校设5级3个教学班,教学人员4人,学生42人,其中女生2人。到1990年,有12个教学班,学制6年,教学人员40人,学生510人。这所学校是省、州、县三级重点小学,先后培养出藏族各类人才1千余人。
  临潭西道堂启西小学抗战初期,临潭县成立“回民教育促进会”,西道堂以集体的经济力量扶持发展教育。1920年5月,在临潭旧城“天兴隆”总号内附设小学1所,有学生10名左右。1921年8月于西凤山创办启西小学(初称 “普慈小学”),招收各民族子弟就读。设国语、数学、历史、地理、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每周加授阿拉伯文3小时。1926年,第一届毕业生有7名,毕业后均到兰州上中学。1929年学校停办,1934年重办。校名虽多次更改,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但经费始终由西道堂支付。该校学生最多时达150~200余名。
  舟曲县城关第一小学舟曲县城关第一小学的前身是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州同知黄为楷创办,当时有教职工2名,学生16名,校址在城北孔庙左侧之兴文巷。学堂设置的必修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和体操等8门;随意课有图画和手工2门。每周上课30小时,读经讲经每周12小时,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改为西固县立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必修课有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和体操等9门;随意课有手工、商业和农业等3门。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讲经12小时,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1912年小学堂第一届毕业学生4人,1915年第二届毕业学生4人。以后仍为每3年毕业一届,毕业之后再招新生。1938年起,学校更名西固县福津镇第一保国民小学,开始每年招生。至1949年,累计毕业学生477人。
  1950年3月,原福津镇第一和第二国民学校合并,改为西固县立西街小学, 共有学生118人。校舍总面积为5550.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5平方米。有教职工7人,其中勤杂工1人。1978年,学校发展到小学5年制并附设初中班,共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688人。1949年至1986年累计毕业生共2888人。
  到1990年底,共有16个班、725名学生,教职工44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专职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8人,二级教师8人。学校共有教学仪器120余件,图书2万余册。1990年毕业学生123人,其中87人升入中学。
  卓尼县柳林小学卓尼县柳林小学的前身为卓尼初级小学和卓尼高等小
  学校,是卓尼最早设立的一所小学。
  1921年,土司杨积庆把设在唐尕川的私学迁到关帝庙,命名为卓尼初级小学,向平民开放,并责成衙门成员率先送子弟入学,当时有学生20余人。次年,麻尼滩的新校舍竣工后,命名为卓尼高等小学校,学校经费由土司衙门担负。学制开始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到1927年改为6年。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藏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体操、音乐和图画等。课本均由土司衙门购买,免费发给学生。其时,在校学生数曾达到130余名。1928年,学校改为公立,但经费仍由土司衙门拨发。后校舍遭兵燹。1931年,即在旧址重建学校。1938年改名为卓尼柳林高级小学。1940年全校共有学生124名,共有6个班,6名教师。1942年,省政府将学校改为省立卓尼柳林中心学校,学校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校长也由省教育厅任命。共和国成立后,赵文炯为第一任校长。1990年,学校有16个班,602名学生(其中男310人,女292人;藏族359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小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5人,三级教师12人。
  1990年9月,学校被省委和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同年,校少先大队部被团中央和国家少工委评为学赖宁先进大队部。柳林小学自建校以来,共培养了4000余名合格毕业生。
  碌曲县郎木寺乡尕尔娘牧读小学尕尔娘牧读小学的前身为尕尔娘村学,1958年开办。建校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牧区群众居住分散,学生流动大,多年来末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1986年6月份开始试办牧读小学。根据《试办牧读小学试行办法》,每年2月15日至6月9日和10月10日至下一年1月15日集中授课。每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和9月15至10月9日为帐圈集中辅导复习时间,全年假期70天。由于采取“在牧区枯草季节牧民定居时集中上课,游牧季节固定教师巡回辅导”的办法适应牧业生产特点,很受群众欢迎,入学率也有提高。到1990年底,学校3个班,共有学生29人(男16人,女13人)均为藏族。有2名招聘教师(藏族)。
  夏河县科才寄宿制小学从1958年开始办学校,至1980年尚未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1981年乡党委和乡政府根据当时全乡学生流动大、办学效益差的具体情况,动员牧民群众自筹资金,办起了乡寄宿制中心小学。同时还调整了乡内学校布局,使全乡学校布点相对集中。随后县上拨款扩建了校舍,并给每个学生每月补助生活费4元,学生在学校里吃住,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增加到了102人。1982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原定措施,把学生的粮户关系转到学校,按居民标准供应口粮,乡上从公共积累中给每个学生每月补助口粮款4元,生产队给本队学生购置灶具,并供给燃料,家长供给衣服、被褥、酥油和每年1只羊的肉食,学生增加到170人。到1986年底,学校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2名。199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4.9%,巩固率为100%,合格率为80%以上。从1981年到1987年,学校共毕业学生91人,其中63人考入县藏族中学。
  玛曲县曼尔玛寄宿制小学玛曲县曼尔玛小学始建于1958年。1979年春季改为寄宿制小学。1987年有学生253名,教师20名,其中公办教师10名,民办教师10名。另有放牧员、挤奶员和炊事员等临时工8人。学校有7个教学班,开设藏语文、藏数学、汉语文、思想品德、体育、音乐和美术等7门课。学校还设大龄青年缝纫扫盲班1个,有学员22名。学校修建在海拔3300多米的乔科草原上,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有校舍84间。由于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重视,聘请夏秀寺活佛尕藏成来担任名誉校长。由于采取了得力的措施,使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都有很大提高。学校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合作第一小学合作一小建于1963年,是甘南州的省属重点小学之一。到1990年底共有22个教学班(其中4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两个JIP计划班),学生879人,有教职工58人,小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19人,二级教师4人。
  学校占地总面积为48.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658平方米,有固定资产612133.21元。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管理、重视质量。1989〜1990年度全校语文合格率为92.4%,数学合格率为91.3%,双科合格率为89.5%;语文优秀率为30.2%,数学优秀率为50.9%;语文和数学平均分分别为75.9和75.7;体育达标率为95.5%;学生近视率控制在20%以下。第四节中等教育
  —、中学教育
  民国时期甘南仅有初级中学2所,1926年,临潭县筹建初级中学,1928年正式成立,始有学生44名,这是由临潭和卓尼两地联合筹建的甘南最早的一所中学,1929年停办。1947年10月,临潭中学在新城重新设立。
  1946年西固县(今舟曲)成立西固初级中学,学生40名,教职员工6人,后学校停办。1956年8月,舟曲初级中学复设,招生55人,教职员4人。至此全州有中学2所(临潭、舟曲各1所),学生共444人。合作一中、临潭二中和临潭三中(今卓尼中学)均成立于1958年。至此,全州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1963年时,全州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3处,共有学生684人,其中藏族学生40人。全州除玛曲县外,其余6县和州府合作都有中学和小学附设初中班。
  “文化大革命”期间,甘南普通中学迅速增加。1976年全州共有中学92所,1977年达到123所。
  1980年夏河与玛曲创办了藏族中学,次年在合作一中等校设立了民族班。1982年在舟曲县改建藏族中学1所,在碌曲县创建寄宿制藏族中学1所。1984年在卓尼和迭部创建寄宿制藏族中学各1所。1990年在州府所在地合作筹建合作藏族中学。
  为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藏族小学一样,在藏族中学中也采用以藏语文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或以汉语文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形式。
  合作第一中学学校成立于1958年9月,初名甘肃省合作中学。1959年9月更名为甘肃省德乌鲁中学,以后几易其名。1978年起称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被定为省、州重点中学。建校初期,有教师4名,学生73名,其中初一36人,高一37人。学生中汉族57人,回族5人,藏族11人。到1990年底共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职教师89人(藏族12人),教师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39人。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28人(其中藏族280人)。
  从1981年起开设高中民族班,1984年第一届民族班学生毕业。学校占地面积47418平方米,图书室藏书15810册,理化实验仪器价值4万余元。有教学楼和实验楼共3幢,房屋总计30余幢,建筑面积11310平方米。
  临潭县第一中学临潭县第一中学于1947年10月10日创建,原称临潭县中学,校址在现临潭县新城乡,以后,因教育经费困难,师资缺乏,学生来源少,于1951年2月将高中部撤销。同年3月将校名改为临潭初级中学,其时教职员仅有4人,学生共计89人,其中女生6人,少数民族学生9人,共4个教学班。
  从1959年秋季开始,又改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46个,当时初高中共有学生511名,教职工27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职员2人,工友2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基本建设逐年扩大。1983年,国家投资36万元,修建3层教学大楼一座,使用面积共2036平方米。1985年学校占地110亩,校舍面积6586平方米,藏书14884册,各科教学设备仪器及体育器材设备基本齐全,教职员工共53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共有15个教学班,学生722人,其中高中8个教学班353人,初中7个教学班369人。
  临潭一中建校40余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2875人,高中毕业生3278人。
  迭部县中学迭部县中学建于1967年9月。学校创建时称“东风中学”。当时学校占地面积30.7亩,有土木结构瓦房34间,教职工10人,教学班3个,学生48人1978年后,学生增加到400多人,扩建校舍40间。1983年,学校修建了一幢3层教学大楼,造价30余万元,使用面积1924平方米。1986年学校改名为迭部县中学。到1988年,逐渐健全了实验室、校医室和图书室,并修建了教职工住房。学校建筑面积达4358平方米,藏书8000余册,教学仪器总值12万余元。
  迭部县中学从建立学校到1990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357人,高中毕业生1195人,毕业生考入中专的220人,考入高等院校的48人,在各行各业工作的1000余人。
  夏河县藏族中学1980年,夏河县第一小学恢复藏民小学名称,同年在藏民小学附设藏族初中班2个,即“夏河县藏族中学”前身。1981年10月开始筹建,同年建平房37间,将附设于小学的初中班迁入。1982年后修建了学校大礼堂。1985年建成教学大楼,发展成为藏族寄宿制完全中学。1985~1987年,共毕业学生232名,其中升入大中专院校的有109名,升学率达46.98%。
  1987年夏河藏中有教学班13个,其中高中班3个,初中班10个,在校学生537名,全系藏族;有教职员工54人,其中藏族21人。学校开设藏语文、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和体育等课程,以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
  卓尼县藏族中学卓尼县藏族中学创建于1985年9月。1987年时初中3个年级有6个教学班,学生240人,学生中藏族占78%,其他为汉族和土族等。有教职员工25人,其中专职教师18人。开设课程与普通中学基本相同,增设了藏语文(每班每周6节)。学校有楼房3幢,正面主楼4层,其中有教室12个,东西两幢楼为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另有体育场1处。
  1990年甘南州大中专招生情况
  1990年甘南州普通中学简况1972~1986年甘南州普通中学数和在校学生数二、中专教育
  民国时,甘南仅有简易师范1所。共和国建立初,甘南除夏河初级师范学校外,新设卓尼初级师范学校一所。1959年秋,建成甘南藏族自治州尕海畜牧学校,1962年9月撤销,1966年在夏河桑科重建,1981年10月迁址合作,称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学校。龙迭县(今舟曲县)开办龙迭县初级师范学校,招生50人,教职工8人。1961年龙迭初师停办,1965年林业系统在卓尼设立洮河林校,在校学生40名,教职工8名。学生一部分转入龙迭中学,一部分去生产队任会计。1962年卓尼初师停办。1975年,在甘南师范、甘南民校以及夏河、卓尼、碌曲和玛曲均开办了民族师范班,共有在校学生320人。1979年9月,甘南卫生学校在合作建成。1984年,在州府合作筹建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开始招生。
  甘南师范学校甘肃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于1950年改名为夏河初级师范学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学制3年,在校学生24人。1955年学制改为4年,招生对象仍为小学毕业生。1957年在校学生发展到447人。1962年学校改为中师(仍保留初师班),中师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改学制为3年。1966年9月学校由夏河县迁到州府所在地合作,改名为甘南师范学校,隶属州教育局。
  到1990年底,学校占地65亩,建筑面积为8398.5平方米,教学仪器价值95150元,藏书2.4万册。学校设有教导、总务两处和校务办公室及语文、理化、体育、音乐、美术、数学和文科教研组。全校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421人(其中藏族73人,回族14人)。教职员工共计71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高级讲师8人,讲师12人,助理讲师8人)。学校开设语文知识、文选、数学、政治、藏文、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劳动、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法、小学数学教材及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法、体育及体育教法和美术及美术教法等课程。另外还设选修课电教基础学。学校自建校到1990年底,毕业学生381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32人。
  卓尼初级师范学校1951年,为加速培养小学师资,甘肃省教育厅决定创办卓尼简易师范学校,初设于柳林小学内,同年招收1个班,学生55名。1952年学校迁入卓尼木耳新址。自治州成立前,卓尼简师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1956年改称卓尼初级师范学校,学制定为4年。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经甘南州委研究,对全州中等学校进行调整。卓尼初级师范学校与原临潭三中合并,改名为卓尼中学。
  卓尼初师前后有10届共400余名毕业生。
  甘南藏族中等专业学校该校原称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学校,于1972年9月筹建,1974年11月建成开学。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藏族基层干部、藏族教师和翻译人员。1980年以后,学校实为“民族师范学校”性质,面向牧区小学,培养藏族小学教师。1984年,学制由原来的3年改为4年。1989年改称 “甘南藏族中等专业学校”,到1990年底,有教职员工75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少数民族49人中藏族40人);大专本科学历14人,专科21人,中专3人,相当于大学程度的2人;高级讲师3人,讲师14人。全校共有10个教学班,其中民族师范班8个,干训班和小学教师轮训班各1个。学生338人,其中藏族学生327人。
  学校总面积为154亩,建筑面积为7225平方米,共有房屋389间(其中教学用房87间,办公用房29间,学生宿舍69间,职工宿舍139间)。学校藏书22520册,其中藏文图书1300余册。教学仪器总价值为6万元,音乐器材总价值18万元。
  学校设两处一室,即总务、教导处和校务办公室,并设有藏语文、汉语文、政史、音体美、数学和理化等6个教研组。开设政治、语文、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体育和美术等13门课。藏语文教材由藏语文教研组自己编写。
  建校以来到1990年底,共毕业学生1497名,另外培训小学教师128名。尤其是1980年以后,学校为全州培养了大量小学藏汉“双语”教学教师。据统计, 毕业生中有46.6%在从事教育工作。1986~1990年甘南州中等专业学校基本情况
  第五节高等教育
  (一)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
  为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缓解少数民族师资不足的矛盾,1984年7月30日州委、州政府向省委、省政府请示在州府所在地合作镇建立民族师专。1985年1月3日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于同年8月正式招生。当时,藏语系、汉语系和数学系各招1个班,共114名学生。1986年增设了政史系。
  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承担全省民族地区在职民族初中教师的培训任务,有条件时则可培养甘南需要的其它方面的大专人才。学制:普通班3年,教师进修班2年。
  学校占地200亩,已完成建筑面积20235平方米,建有电子计算机室、物理实验室和电化教育室,有藏汉文图书5万余册(卷)。
  学生来自省内11个地州(市)34个县,包括藏、回、汉等15个民族。到1990年底,在校学生483名,其中少数民族占88.75%。1988年首届毕业生111名,到1990年,毕业累计371人。学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招生范围主要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也适当招收在上述地区定居10年以上的汉族学生和其它自治州、县的少数民族学生。
  截至1990年底,全校有教职工178人,其中专职教师80人(副教授3人, 讲师21人,助教34人,未定职称21人),教职工中藏族41人。(二)甘肃省中医学院藏医系
  1989年9月,甘肃省中医学院在甘南卫生学校内正式成立了藏医系,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了第一批大专班学生30名。藏医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藏医高级实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如下:
  藏医基础课8门:藏医学概论、藏医人体学、藏医病机学、藏医保健学、藏医诊断学、藏医药物学、藏医方剂学和藏医治疗学。
  藏医临床课7门:藏医内科学、藏医热病疫病学、藏医神志病学、藏医外科学、藏医儿科学、藏医妇科学和藏医五官科学。
  藏医经典著作选2门:《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
  西医药课6门:解剖生理学、病源病理学、病理学(含拉丁文)、诊断学概要、常见疾病学(选学)和卫生学。
  中医药课3门:中医学概论(含针灸学)、中药学和中医临床学概论。
  公共课3门:政治、体育和藏文文法。
  总教学时数为282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280学时,实验见习540学时。
  第六节职业技术教育
  1938年12月,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在夏河拉卜楞筹建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次年开学,招收卫生和畜牧两个班,每班学生25名。修业期限为3年,凡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者即可入学。学生毕业后除升入高级职业学校深造外,其余在本区国民小学、卫生实验所或消费合作社任职。课程分普通和专门两种,普通课程有公民、国文、藏文、物理、化学、英文、算术、史地和军训等。卫生班的专门课程有生理、解剖、卫生、药物、细菌、内科、外科、看护、眼科、耳鼻喉、皮肤、医病和卫生实习等;畜牧班的专门课程有家畜解剖、家畜生理、药物学、畜牧学、农学、家畜诊疗学、饲养管理、兽医看护、家畜传染病学、牧场管理、畜产制造和合作概要等。1941年该校改为国立,隶属教育部,增设普通科,并设有卫生实验所、消费合作社、畜牧场和家畜诊疗所等。是年有教职工17人,学生51人(汉族47人,回族3人,藏族1人)。同年该校在距离拉卜楞3华里的鸠家山口东边建成了新校舍。翌年,卫生科停办,改设畜产制造科和畜牧科各1个班,普通科2个班,共4个班,全校学生最多时有168人,教职员最多时有20人。1月,学校交地方接办,改名为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首期招生4个班,共116人。这所学校办校时间长,除培养了卫生和畜牧技术人员外,还培养了一大批小学教师,在甘南有一定影响。
  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在临潭县筹设国立临潭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所。这所学校先以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卓尼分校名义开始筹备,校址选在临潭。是年冬筹备就绪,教育部令单独成立,定名为国立临潭初级实用职业学校。计划先招畜牧科学生,但因经费和师资等困难,未能招生开学。
  1945年4月,夏河又成立了国立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其校宗旨是 “使青年喇嘛得以接受现代教育,从事建边大业”。校长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担任。
  1958年“大跃进”时,甘南州办起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技术中学以及半工半读的拖拉机学校共20所,学生达1460人。
  1959年6月,筹建甘南藏族自治州尕海畜牧学校,是年招收学生42人。这是共和国建立后甘南州成立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962年9月,学校被撤销。1966年,在夏河县桑科重建。1981年10月,学校迁往州府所在地合作,称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学校。
  1972年至1974年在夏河和碌曲县各办1所"五•七”红专学校。到1976年,全州共有“七•二一”工人大学17所,在校学生622人;有“五•七”红专学校5所,在校学生1037人。
  1984年和1985年两年中舟曲和临潭分别改建起2所职业学校。1984年至1986年初全州尚有职业班6个,学生近400人。1988至1990年,先后在夏河县王格尔塘、迭部县洛大和电尕乡进行培训——就业——致富一体化“燎原计划”的试点工作,有700多名回乡青年学到一技之长,其中有253人被乡镇企业聘用。到1990年底,全州共有职业中学5所(舟曲、临潭、迭部、夏河和卓尼县各1所),普通中学开设2年制职业班的有4所,初中开设“三加一”(初中三年毕业后再一年职业技术培训)培训班的学校16所,牧区小学高年级加设专业技术课的学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职业班6个。1983年至1990年,一年制以上职业班累计招生3423名(不含中专普通班),其中二年制以上班招生1392人,毕业967人,一年制班招生2031人,结业1830人。1989年秋,甘肃省中医学院在甘南卫生学校内设立了藏医系,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了第一批学生30名。1986~1990年甘南州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