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师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2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教师队伍
分类号: G451.2
页数: 7
页码: 1423—1429
摘要: 教师队伍中主要对甘南州的初等学校教师、中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教师队伍 甘南州

内容

一、初等学校教师
  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甘南地区始有现代学校教育。当时西固分州有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4所,教习6人。
  1935年,甘南地区卓尼、临潭、夏河、西固有小学104所,教师138人,平均每校1.33人。次年即有初小127所,教师263人。
  1949年,甘南地区有小学88所,教职工90余人(内含夏河师范和临潭中学教师)。1952年,临潭县初小教师缺额达80%。甘南藏族自治州(区)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增多,教师队伍扩大。1956年全州有小学194所(初小162所,完校32所),教职员610人。1957〜1958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中,全州中、小学教师中有254人被划为“五类分子”,占教职工人数的38%。同年,实有教职工552人。
  1961年,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全州教职工调整中,小学教师减少116人,其中改行30人,精减下放12人,调回原籍9人,离职63人,开除2人。全州小学教职工只有868人。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州有小学教职工89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大批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一部分教师被关进 了“牛棚”,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在学校盲目发展的同时,教师队伍急剧膨胀,其中60%以上是民办教师。一度出现了“中教不够小教顶、小教不够招社请”的现象。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难以立即消除,甘南教育摊子过大,战线过长,教师素质差的问题仍然存在。据1978年统计,全州3378名小学教师中,有民办代课教师2037人,占60.3%。
  1978年以后,对中小学民办代课教师进行了短期培训,并通过业务考核和文化考试,辞退了不能胜任的民办代课教师。到1984年,全州共有小学教职工3349人,其中专职教师3189人,民办代课教师567人(仅占小学教职工总数的16.9%)。从学历情况看,小学专职教师中,中师、高中毕业以上的233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3.2%。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也有很大的发展,全州有少数民族教职工13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9.1%,其中藏族教职工1094人。在232所藏语文授课的小学中有藏语文教师521人。1990年底,全州有小学教职工3305人,其中少数民族1477人,占全州小学教职工总数的44.7%(其中藏族1168人,占少数民族职工的79.1%)。全州有小学专职教师3109人,其中民办招聘教师426人,专职教师中,具有中师和高中以上学历的2420人,占77.8%。小学教师中,有2244人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教师442人,一级教师1066人,二级教师609人,三级教师187人。
  二、中等学校教师
  甘南地区最早的中等学校是创建于1928年的临潭县初级中学(1929年停办),有教职员13人,其中大学毕业5人。1946年,西固县成立初级中学,有教职工6人。拉卜楞实用初级职业学校(1946年改为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在1941年有教职员17人,多由兰州工校毕业的技术人员担任,最多时达20人。1947年成立的临潭县中学(今临潭一中)在1949年有教职员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南中等教育迅速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州普通中学教职工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3人。到1971年,全州普通中学教职工313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教职工86人, 其中专任教师53人。
  1990年,全州普通中学教职工有1506人,其中少数民族444人(内含藏族321人),占总数的29.5%。另有中学招聘代课教师106人。中专教职工324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人(含藏族105人),占中专教职工的41.7%。职业中学教职工37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含藏族4人),占21.6%。在全州1424名中学、中专、职中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54人,占17.8%;大专毕业的736人,占51.7%。在全州进行“双语”教学的21所藏中和八年制学校中,有藏语文教师102人。
  三、高等学校教师
  1985年创办甘南有史以来第一所高等学校一一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职教师42人(有讲师2人)。到1990年合作师专有教职工178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52人(含藏族41人)。79名专职教师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21人,助教34人,未定职称的21人。专职教师的学历如下:硕士生毕业3人,大学本科毕业69人,大专毕业6人,中专毕业1人。
  省中医学院1989年于甘南卫校附设藏医系,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6人。
  甘肃佛学院创办于1986年,1987年有教职员工15人。1990年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3人。
  四、教师的管理任用和培训
  (一)管理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接办了一批学校,整顿接管了教师。1953年自治州政府成立了文教处,负责全州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对学校坚持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提倡县、区在自愿的前提下创办小学,帮助国家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
  “文化大革命”以前甘南州中等学校教师的调配由州文教处管理,教师在系统内调整须报省教育厅备査,调离学校须报省教育厅批准。1972年后教师由州县组织部门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管理工作逐步规范。1979年4月,根据省委组织部和省革委会的通知,甘南州中学(含州直小学)教师由州文教局管理,小学教师由各县文教局管理。1983年以后,全州各县相继在乡政府成立了乡教育管理委员会(简称乡教委),并根据“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乡教委在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给了一定的自主权,规定乡中心以下小学教师在学区内调整,由乡教委决定,报县文教局备案,乡中心以上中小学教师仍由各县文教局调配和管理。
  1953~1962年甘南州中小学教职工数单位:人
  1971~1985年甘南州中小学教职工数单位:人
  1990年甘南州教职工数单位:人1987〜1990年甘南州专职教师学历情况单位:人
  (二)任用
  共和国建立后,因教师普遍缺乏,牧区学校大部分教师由还俗僧人充任。从1961年开始,对全州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整和精减,两年共调整精减中小学教师377人,当时全州每个小学教学班平均只有教师0.9人。“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全民大办学校,教师严重缺员情况下,吸收部分社会青年补充教师队伍,但素质普遍很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平反了400多名教师的冤假错案,纠正了300名教师的遗留问题。1978年和1982年分别召开全州教育系统先进学校、先进教师表彰大会,全州有一大批中小学公、民办教师受到了表彰奖励。与此同时,全州各县、学校也都在县、校范围内表彰奖励了一批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1977年以来,陆续从中小学民办、代课、招聘教师和五大毕业生及其它地区中通过文化考试和业务考核,择优选招了1071名中小学公办教师,弥补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的不足。1981年,州文教局组织对全州1100多名中小学民办(代课)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和文化考试,对其中考试成绩好、胜任教学的招为公办教师;对成绩较好,基本胜任教学的740人分别统一颁发民办教师《任用证》或《留用证》;对其中较差的360多人予以辞退,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从1987年开始,陆续在全州中小学、中专、幼儿园和教育系统一些事业单位的3855名教师和361名中、小学民办教师中,首次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有3340名公派教师和317名民办教师取得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中专和中学教师中,获得副高级职务(中学高级教师和中专高级讲师)的75人,获得中级职务(中学一级教师和中专讲师)的349人,获得初级职务的596人(二级教师职务409人,三级教师职务187人)。小学幼儿园教师中,获得高级教师职务(中级职务)432人,获得一级教师职务1028人,获得二级教师职务658人,获得三级教师职务202人。另外,还有在小学工作的1人获“中学高级教师”职务。民办教师中,评出中学三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138人, 小学二级教师108人,小学三级教师62人。对获得任职资格的教师,由各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予以聘任。
  (三)培训
  短期培训共和国建立前甘南地区教师除在假期短期接受民国政府的“强化”教育外,基本没有什么业务培训。卓尼土司杨积庆自1935年以来陆续选派当地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内地深造,学成回来后在地方小学任教。
  1952年,临潭县各级初小教师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而且缺额达80%,为此临潭县举办了师资培训班,招收社会上失业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初小教师,先后共办3期,每期30〜50人,学习4~5个月,解决了小学急需。1959年暑假期间,对全州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小学教师以县为单位学习,中学教师集中到州府所在地合作学习。
  1960年,西北民院设立了师资培训班,招收藏族地区在职小学教师,学制1年,甘南有43人参加。1961年,甘南在卓尼中学设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卓尼、临潭、舟曲、迭部的教师轮训,夏河师范负责夏河、碌曲、玛曲教师轮训。1964年,选送州内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师7名到甘肃教育学院参加为期1年的短期培训。
  “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在每年暑假,全州中小学教师都要以县为单位,利用20天至1个月时间,集中到各县进行培训学习,其内容以学习文件、开展教育领域的“大批判”,讨论“教育改革”为主。师范学校培养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接管了原夏河简易师范学校,改名为夏河初级师范学校,又于1951年建立了卓尼初级师范学校。在1962年的教育调整中,卓尼初师停办,该校11年中,共培养小学教师400多人。夏河初师于1962年改为中师,1966年迁至州府所在地合作,至1990年共培养学生3815人,其毕业生遍布全州大部分学校。
  1955年秋,在西北民族学院师范班增设了藏族初级师范班,为民族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给甘南州分配保送名额30名。随后,省教育厅制定了《甘肃省举办少数民族师资训练班计划草案》,给甘南州分配22个名额,使甘南州民族师资培训有了政策上的保证。
  1975年,省革委会决定在牧区中学举办民族教师师范班,学生从当时认为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知识青年和少量初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甘南州共招收320人,分别在卓尼、碌曲、玛曲县中学和夏河县完尕滩中学以及甘南民校、甘南师范设班。这部分学生结业后“社来社去”,绝大部分人在当地担任民办教师,其中大部分人在随后的几年中陆续转为公办教师。
  甘南民族学校于1980年将主要任务改为“培养牧区民族小学教师”,以藏、汉语为主进行双语教学。1980年至1990年共培养毕业生10届1062人。
  进修深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采取委托代培、成人高考等各种方式,离职进修培训了一大批在职中小学教师。全州通过省内外高等师范院校进修培训了大专以上学历的中学教师427人;通过卓尼、临潭、舟曲、迭部4县教师进修学校和甘南师范、甘南民校培训小学教师1000多人。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临潭县中学
相关机构
甘肃省中医学院
相关机构
甘肃佛学院
相关机构
甘南州文教处
相关机构
夏河初师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