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科技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1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科技服务
分类号: P412.1
页数: 7
页码: 1406—1412
摘要: 本章科技服务中主要对甘南州的气象监测服务、地震预测、科技咨询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科技服务 气象观测服务 甘南州

内容

第一节气象监测服务
  —、气象机构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气象工作始于1952年,在夏河县桑科滩建立起州内第一个气象站——甘肃省夏河气象站。在1958年以前,甘南州气象业务由西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甘肃省军区气象科、甘肃省气象局直接管理。1959年1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对所属台站的气象业务工作实行省、州两级管理。1962年撤局,改为州气象台,1963年改台为局。1965年又撤局改台,1972年再次改台为局。至1990年底,州气象局内设人秘政工科、业务科、预报科、服务科、总务科及州局观测站。州属7县亦于1956年后次第建立县气象站。8个站中,州气象局观测站和玛曲站属国家基本站,余为一般站。
  州观测站从1952年开始对空盒气压表、气温、湿度、风云、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蒸发、积雪、地面状态等项目正式进行地面观测,之后渐次使用先进设备。同时逐年增加观测项目。1960年1月1日,甘南州气象台建立高空气象观测点,同年10月1日组建乙种太阳辐射观测点(1962年停止工作)。1958〜1959年,除郎木寺气象站外,各站普遍开展农业气象观测,1960年后大部分站停止观测。1973年,各气象站又对青稞、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育状况和土壤湿度、自然物候等项目进行观测。1980年10月,恢复并建立农业气象观测基本站网,玛曲县站被定为国家级牧业气象观测基本站。1986年省气象台确定州气象局观测站在合作开展农牧业气象观测,1987年4月被列为省级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到1990年底,全州共有气象技术人员11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7人,中专程度的66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58人,技术员8人。
  甘南州气象站一览表
  二、天气预报
  1958年,开始依据大台天气预报,结合当地天气特点,补充订正制作天气预报,通过当地有线广播、电话、黑板、油印等方法向社会发布。1959年,建立“甘南藏族自治州德乌鲁气象台”,配备了专职预报、填图等技术人员和专用电台,用手工抄收亚欧区域内的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开始了自己分析、制作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历史。至1976年,全州各县气象台、站建成,州、县两级天气预报、服务网络随之建立。八十年代,全州各台、站次第配发传真接收机,可以直接接收国家气象局和区域气象中心二级传真广播,增加了信息量,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了更多的依据。1985年之后,州台和部分县站先后配发机算机、引进MOS预报、专家系统等多种先进设备,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1988年,全州气象台、站建立了单边带通讯网络,气象情报、预报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为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搞好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开展了为各个行业的专业天气预报和服务,拓宽了服务面。
  三、行业服务
  (一)农业
  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州气象部门就围绕农业的不同生产季节,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降水趋势、逐月降水、汛期、播种期降水趋势、早晚霜冻、温度、春季第一场透雨、春末初夏旱、伏旱等。1985年,舟曲县气象站预报了县境3月末至4月初的干旱及伏期有中等偏强的伏旱预报,并及时开展了服务,当地领导部门积极采取了防旱、抗旱措施,仅城关、江盘两乡增产粮食37万斤。1988年初,因上年度全州大范围降水偏少,出现了伏旱、秋旱连冬旱的严重干旱,甘肃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全省各地防旱、抗旱。州气象局及时作出甘南州2月份降水偏多,3月份继续偏多的预报,州政府以此指导春耕生产,取得明显效益。舟曲、迭部等站针对一些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地区有效的复种气候资源,开展了复种作物气候条件分析预报。
  (二)牧业
  从1960年起,各气象局、站结合自治州实际情况,针对危害牧业生产的寒潮、低温、大风雪、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先后开展了牲畜越冬、春乏期低温、寒潮、大风雪的预报,各类牲畜掉膘、抓膘的预报,牧草返青、枯黄以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热量、降水预报。1982年5月12日,夏河县出现了寒潮大风雪天气,县气象站事先发出预报,县政府立即电话通知各牧区采取防范措施,仅甘加公社与同样天气情况的1970年相比,减少牲畜死亡损失约4万余头(只)。1983年,玛曲县春寒天气对牧业生产极为不利,县气象站连续报准了3月22日的中雪伴降温、4月10日低温连阴雪及4月20日的大风雪天气,并及时进行服务,使各类牲畜安全渡过春乏期。全县在有灾之年,成畜保活率达94.7%,仔畜成活率达80.3%。夏河县气象站在1984年3月制作发布了种植牧草的专题预报, 畜牧部门依据天气预报积极安排,播种日期较往年提前30~
  40天,秋后收割,亩产鲜草3500〜5000斤,比天然牧草产量提高了7〜10倍.比往年迟播的牧草产量提高了两倍以上。全州气象局站在长期的牧业服务中,总结出了牧业上的八节气和各个关键牧事季节的服务指标,紧密配合冬春转场、产羔、剪毛、抓膘、屠宰、牲畜疫病等牧事活动,积极开展长期天气预报服务,拓宽了服务内容,扩大了服务效果。
  (三)林业
  林区各气象台、站,主动为发展林业提供天气预报,以及对林业生产有影响的火险预报。1984年4月,迭部县气象站为配合全县植树造林,预报了两个相对多雨的植树最佳时日,植树成活率明显高于往年。1988年开始,州气象局与州农林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森林火险监测预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各气象局站紧密配合,积极主动开展森林火险预报。1988年2月,洮河林业局主动与卓尼、临潭两县气象站横向联合,成立森林防火组织。并制定实施方案,两站紧密配合,为护林防火及时发布火险预报,此后几年内,洮河局所属林场再无林火发生,1990年甘肃省林业厅授予洮河局“护林防火先进单位”。洮河局主动申报嘉奖为护林防火做出优异成绩的卓尼气象站。
  (四)防汛
  每到汛期来临之际,州属气象局站积极配合防汛指挥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预报。州气象局每年都成立汛期服务领导小组,并制定值月制度、领导班子值周制度、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天气会商制度等,及时主动地向防汛指挥部门抢发短、中期降雨天气预报。1984年汛期,为确保相邻的武都城防安全,州气象局积极协作,组织郎木寺、迭部、舟曲气象站,每天向武都拍发雨情情报,准确提供白龙江上游天气实况和未来天气预报,受到武都地区的褒扬。临潭气象站在1987年5月230,准确预报了全县当日夜间的中到大雨、局部地方有暴雨伴冰雹的天气过程。由于服务及时,当地政府重视,减轻了危害与损失。仅城关砖瓦厂就避免经济损失1万多元。同年8月25日傍晚,临潭出现雷雨冰雹天气,因气象站事先做了预报,同时向政府和有关单位进行服务,县防汛指挥部立即部署防洪抗灾,通知城关、新城两变电所采取跳闸停电措施,砖瓦厂覆盖晾晒砖坯,事后调查得知,全县重点防汛工程地段、水库未遭受洪水破坏,供电部门7万多元的设备免遭损失。
  每年汛期,各气象站还分别为刘家峡、永靖、兰州水文总站、碧口、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郑州)拍发固定、予约雨晴电报。
  (五)重大活动
  1984~1985年,夏河、碌曲两气象站分别为甘肃电视台在夏河拍摄电视剧《苏鲁花开了》,天山电影制片厂在碌曲拍摄《大漠禁令》以及为全省青年联谊活动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使他们利用有利时机完成任务,深受赞扬。从1984年起,临潭、卓尼、迭部县气象站为配合本县物资交流大会,提供短期、中期天气预报,并通过交流大会专设的有线广播进行现场服务,确保大会顺利进行。1986年5月,州气象局根据州委安排及空军部队关于做好气象保障的要求,及时准确的预报了12〜17日的天气变化,为保证胡耀邦总书记、田纪云副总理以及中央和省委领导来甘南顺利视察,受到甘南州委和部队领导的表扬,空军气象局领导亲自来州气象局向参加服务的人员表示感谢。
  (六)专业有偿服务
  此项服务是根据用户对天气预报的不同需求而专门提供的预报服务。1985年6月〜1990年底,州气象局同甘南建材厂、公路段、交通局工程队、环保站、草原工作队、农科所以及劳改大队等10多个单位签定专业有偿服务合同45份, 定期、定时地按合同内容及要求,进行天气预报服务。临潭、卓尼、夏河、舟曲、迭部、碌曲、玛曲各县气象站分别与有关单位签定专业有偿服务合同85份,并按合同单位的要求进行服务。为了搞好专业有偿服务,州气象局专门设立了服务机构,除了依靠常规天气预报方法外,还采用气象卫星云图、警报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和新技术,进行现场服务和传递服务,努力提高预报质量的服务针对性。为了拓宽服务领域,州气象局将用户单位按行业划分,建立应用气象指标,分门别类调查整理,编写了《甘南气象专业服务指标汇编》。
  第二节地震预测
  —、地震机构
  甘南州地震领导小组成立于1975年,1976年在气象局内设立地震办公室。时有职工3人。1979年,地震办公室归属州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从1975年起,各县次第设立地震机构,除碌曲县由政府办公室兼管外,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玛曲6县均设地震办公室。同时在全州城乡建立群众业余地震测报点54个(后保留8个骨干测报点),宏观哨8个,义务宏观员484人。
  1975年,国家地震台兰州地震大队在合作建起第一个专业地震台,1987年,兰州地震研究所在迭部、舟曲各建1座强震台。甘南州在1984年起逐步建成迭部、舟曲、玛曲等地方测震台,以及州地震办公室水氡
  、迭部林业局的水氡等测震设施,观测项目达到7个。并建立8个州、县电台和两个乡测报点电台组成的通讯网络,完善了自治州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同时于1986年加入甘肃中部五地、州、市(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地区、临夏州)及青海西宁市地震办公室组成的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地震联防协作区,加强了与相邻地区地震工作的横向联系。
  二、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以群测群防、预防为主开展的。从1974年起,开展群众性的以“四土”(土地电、土应力、土地磁、地倾斜)手段观测资料预报地震,后因观测手段科学性差、物理量属性不清、干扰因素多、仪器精度低、观测环境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对“四土”手段进行了清理整顿,只保留了8个骨干监测点。为提高监测质量,1984年后,利用州内和邻近地区地震部门的水氡、倾斜、测震和“三水一动”(水动态、水味、水质及动物异常)等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资料,综合分析预报地震。1987年,建立了以观测“三水一动”监测项目的8个骨干宏观哨。对观测结果,采用周、月、半年和年终会商制度综合分析。会商时各县主管监测手段的人员介绍各手段出现的变化,并介绍邻近地区的相关资料及省内地震动态,经充分讨论,形成州内地震趋势意见,报送省局及自治州政府,同时报送联防区成员单位。
  按国家规定,地震预报由省一级人民政府发布(主要指一年、几个月或几天之内的短临预报),地、州、市、县政府只在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来不及请示报告时,才可发布48小时内的地震临震预报,并同时向上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或泄露。
  三、行业服务
  地震部门的专业技术性很强,测报地震是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甘南又是重点监测区,所以,州台、站在做好监测预报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搞好测、报、防、救、建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抗御灾害能力。通过广播报刊、板报、宣传橱窗、编印散发地震科普知识材料、举办讲座、报告会以及赶集、赶会、设立街头咨询台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乡镇的宏观测报员则既是地震信息联络员,又是地震知识的宣传员。为了提高自治州的综合抗震能力和人民群众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了防震规划。1980年,由州城建局牵头,并委托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抗震所对合作城区、夏河县城、碌曲县城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1989年,聘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周锡元和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总工程师、研究员陈丙午为顾问,由地质矿产部562综合大队的科技人员及各县城建局成员参加编制了自治州抗震防灾规划。
  经20余年的工作实践,自治州地震业务人员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1月8日,迭部县境发生5.9级地震之先,州台已向省台预报数据,并做出准确判断,因震中在光盖山区,居民点少,岩崖崩裂,滚石仅砸死、砸伤16头牦牛。4个藏族村寨房屋普遍裂缝,墙皮剥落,房顶烟囱被震倒。此次预报,不仅准确及时,且预报震级与省台误差很小,受到省台的表彰奖励,自治州也同时给予褒奖。
  第三节科技咨询
  州、县科委、科协以及厂乡镇科协的建立,推动了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及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渴求科技知识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因而科技咨询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全州科委、科协以及农、林、牧、气象、地震、医疗卫生等专业单位,在每次科技宣传活动中,专门设立咨询台,由科技人员坐台值班、分项答询。特别在1985年兴起的科技赶集、赶会活动中,开展大量的咨询服务。仅在临潭新城的一次赶会活动中,就为2万多名群众进行了义务咨询。1990年,州科协牵头的“科技宣传活动月”,自治州科技人员先后为15300多名群众进行了咨询服务。
  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扶贫活动”、“星火计划”以及“发现一个人才、掌握一门技术、办起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富起来”、“四一燎原”等活动中,始终做好咨询服务,在畜牧、农、林、医等各项发展项目中,科技人员通过培训讲课开展技术咨询,从而使咨询服务活动成为科技脱贫致富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