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596
颗粒名称: 科学技术志
分类号: G322.042
页数: 32
页码: 1381—1412
摘要: 本志主要描述了甘南州的科技机构、科普宣传教育、科技成果、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科学技术志 甘南州

内容

第一章科技机构
  第一节科技管理机构
  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成立于1959年1月。1961年12月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合署办公,两个机构,一套班子,统称科委。1962年4月撤销建置,其业务由州文教卫生处代管。1971年,州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增设科技组,1976年1月设立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管理局,下设标准计量所、科教电影队和太阳能研究室。1979年1月撤销管理局,仍设科委。科委内设办公室、科普科、科管科,下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心实验室和州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两个事业单位。1985年4月,州科委与州科协设立,科普科划归科协,科委保留科管科和办公室。标准计量所由自治州经济计划委员会接管。
  第二节科技协会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
  1959年9月26日,经中共甘南州委、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科协成立后,制订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试行章程(草程)》。至1960年10月,州科协有专职干部3人,兼职6人。县(市)、机关、事业、厂矿企业科协共4个,有专职干部3人、兼职干部12人。人民公社科协12个,有兼职干部24人。
  1961年12月20日,州科委与科协合署办公,各县科委、科协也相继合并。1962年4月,州科委并入州文教卫生处。1980年,甘南州科学技术协会恢复,与州科委合署办公。1987年底,全州7县亦先后恢复科协组织,时有专职工作人员25人。
  二、各类专业学(协)会
  科协恢复后,各种协会、学会相继成立。到1990年底,州、县自然科学学会(协会)发展到40个,会员2488人。其中,州级学(协)会12个,会员1449人;县级学(协)会28个,会员1039人;乡(镇)级科普协会发展到66个,占全州乡总数的61%,会员1893人。
  甘肃省畜牧兽医学会甘南分会1979年11月16日成立,挂靠在州畜牧局。设有州属7县及州河曲马场、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检疫站、草原工作站、畜牧兽医学校、畜牧局、科委、科协、糖业烟酒公司、玛曲渔场等18个学组,有会员309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10名,中级职称的会员46名。第一届理事会由29人组成。
  甘南州农学会1979年12月26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夏河、卓尼、临潭、迭部、舟曲5县分别成立农学会(或农林学会),有会员15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2名,中级职称的会员15名。第一届理事会由9人组成。
  甘南州林学会1984年3月7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农林局。夏河、卓尼、临潭、迭部4县也分别建立了林学会(或农林学会),有会员4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会员1名,中级职称的会员20名。第一届理事会由11人组成。
  甘南州气象学会1979年7月成立,挂靠在甘南州气象局。设有夏河、碌曲、玛曲、卓尼、临潭、迭部、舟曲7个学组,有会员85名。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会员16名。主办《甘南气象》不定期刊物。第一届理事会由11人组成。
  甘南州农牧业机械学会1985年10月21日成立,挂靠在州农机处,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会员101名。卓尼县亦成立牧机学会,有会员67名。主办《农牧业机械化》不定期刊物。第一届理事会由5人组成。中华医学会甘南分会1985年8月1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卫生局。设有防疫、妇幼、中医、内科、外科、护理、五官7个学组,夏河、碌曲、卓尼、临潭、迭部5县分别建立了分会,有会员43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35名,中级职称的会员125名。主办《甘南医药》不定期学术刊物。第一届理事会由35人组成。
  甘南州数学学会1981年9月15日成立,挂靠在合作民族师专数学系。夏河、玛曲、临潭3县也分别组建了数学学会,有会员10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11名,中级职称的会员50名。第一届理事会由18人组成。
  甘南州化学学会1986年7月22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合作一中,有会员3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2名,中级职称的1名。
  甘南州珠算学会1985年10月21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财政局,有会员54名。
  甘南州物理学会1986年7月22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合作一中,有会员2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6名,中级职称的会员9名。
  甘南州档案学会1988年8月17日成立,挂靠在甘南州档案局,有会员133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会员5名,主办《档案工作简讯》不定期刊物,内部交流。
  甘南州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1986年7月22日成立,有会员24名。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会员3名。第一届理事会由22人组成。
  甘南州河曲马场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10月7日成立,有会员20名。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会员3名。第一届理事会由5人组成。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七九二矿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12月22日成立。分设铀矿冶、技术经济、科技情报、机电、财务、医务、教育7个分会。该科技协会为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分会、甘肃省核学会的团体成员,有会员29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12名,中级职称的会员49名。第一届协会理事会由19人组成。
  三、甘南农牧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随着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牧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由农牧民技术骨干自愿结合、自愿组织起来的新型技术服务组织一一农牧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在自治州兴起。1990年底,建立黑木耳栽培、育肥牛、古建筑等农牧民专业技术研究会9个,发展会员293人。第三节科研机构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简称牧研所)
  1956年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兽医实验诊断室”,室址设在夏河。1958年7月,将诊断室改为“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68年,研究所与甘南州兽医防治工作队、甘南州家畜检疫站3个科级单位合并成立“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
  1975年1月又撤销工作站,仍分设“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甘南州兽医防治工作队”、“甘南州家畜检疫站。“1976年成立“甘南州草原工作队” 与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1978年,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升格为县级科研单位。内设行政办公室、畜牧研究室、草原研究室,1979年草原研究室并入州草原工作队。
  牧研所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有千元以上设备仪器41台 (件),汽车2辆,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
  牧研所档案室共有各类档案386卷,其中科技档案362卷;图书资料1200册,各类期刊合订本815册,科技资料300册。截止1990年12月,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共有职工45人,科研人员30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2人。
  二、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
  1959年9月,在德乌鲁农场试验站的基础上设立。编制15人,划拨办公室6间(120平方米),土地52亩。1960年底撤销,1962年初恢复,1963年又撤销。1964年3月成立州农业试验站。1968年秋,将州农技、水利、林业3站合并为州农林水利工作站。1978年恢复州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年3月,州政府决定将州食品公司经营的奶牛场划归农科所经管,共接收奶牛32头,土地80亩。至1990年12月底,州农科所实有职工43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其中中级职称的7人,初级职称的12人。占地20亩,建筑面积5017平方米,有千元以上设备仪器9台(件),汽车2辆,固定资产32万元。1990年当年有经费8.8万元,承担的科研、试验和技术推广项目10项。三、州牧业机械科学研究所
  五十年代后期,自治州成立了州小农具办公室,开始搞小农具改革。六十年代后期,由甘南州农业机械管理局组织引进和推广农牧机械。1971年,州农机厂设立了农机技术改革小组,开展农牧机具的技术改进和研制工作。1972年5月成立州农具研究所,所址设在州农机厂,编制9人。1978年4月,更名为甘南州牧业机械科学研究所。至1990年底,州牧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实有职工24人,其中中级职称科研人员3名,初级科研人员5名。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1801平方米,有千元以上价值的设备仪器10台(件),固定资产55万元。1990年当年有科技经费4.1万元,承担的科研、试验和技术推广服务项目8项。
  四、州藏医药研究所
  1980年4月17日成立,为独立的县级藏医药科研机构。1984年藏医药研究所内设藏医理论研究室、天文历算研究室、临床研究室、药物研究室、附属藏医院、藏药实验药厂。至1990年,藏医药研究所实有职工56人,卫生科技人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2人,中级科技人员5人,初级30人,其它科技人员6人。
  研究所占地面积22.7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汽车1辆,固定资产总值约80万元。1990年科研经费2.5万元,承担科研项目6项。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医疗、藏药生产三结合的综合型藏医药科研机构。
  五、州科委太阳能研究室
  1974年11月成立甘南州太阳能利用研制小组。1977年5月成立甘南州科技局太阳能研究室。1990年底,研究室有职工13人,中级科技人员2人。建筑面积820平方米,价值千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台(件),汽车1辆,固定资产18万元。
  六、州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0年2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制15人,直属州科委。至1990年底,科技情报所实有职工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名,初级3名,工人技师1名。研究所占地2亩,建筑面积236平方米。有千元以上设备仪器5台(件),固定资产10万余元。七、天文历算学院
  卓尼禅定寺天文历算学院藏语称萨里瓦扎仓,于1952年由禅定寺堪布罗桑丹贝坚赞创建,是一座习研和传授藏族天文历算学的专门机构。初建时,堪布自任整个学科的讲授人。后来学院分为4个学级,即:九九班、五要素班、曜基数和太阳基数班、五曜班。完成学业后,在四月法会期间要编写出一本藏历。七月法会要完成全年五曜和“东久”的运算任务。八月法会期,要列出五行占算中的47石子和松树13枝的应用方法,并同时完成以藏传时宪历公式为依据的汉历书编撰。禅定寺高僧扎巴谢珠的藏族天文历算著作,为学院的主要教材,沿用至今。
  拉卜、楞寺时轮学院藏语称丁科扎仓艾瓦却科尔琅。意为“时轮学院容智法轮洲”。1763年由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创建。学院以时轮天文历算学为主进行研习。分初、中、高3学级,每级年限不定,必须学完各级课程且要考核合格方可升级。最盛时僧众达400名。时轮学院是培养藏族天文历算人才的专门机构。时轮历是一种相当科学的古代天文学,但对于天气变化、日月蚀等要求数据精密,有时难免出现误差。为此,拉卜楞寺为了体现藏族天文历算发展中的互补性,1879年由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徐创建了喜金刚学院,主修以汉传“时宪历”为主的天文历算学。按定制时轮学院要逐年编写出一部以时轮历为主的《藏族气象历书》,喜金刚学院需编写出以时宪历为主的历书,并公之于众,求得全寺僧众监督指正,以便提高历书的质量。这一措施对发展和完善藏族天文历算学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章科普宣传教育
  第一节科普宣传
  1953年以前,甘南地区的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实为一片空白。自治州建立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气象、农业等项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知识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逐步展开。
  在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州科委、科协联合有关部门,通过举办讲座、图片展览、发布信息、发放资料、创办刊物、放映电影、设科技宣传栏、科普墙,为新闻单位投送稿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提供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广播等方式,全州先后有30多万人(次)接受了农牧业生产科技知识的宣传,使科技知识的普及面逐步扩大。
  —、科技赶集赶会
  1985年6月,州科协、科委及临潭科委、科协,利用临潭县新城乡端午节群众集会之机,联合举办了为期3天的新城乡科技赶集活动。展出科技图片、实物标本等展览,同时发布科技致富信息,发放实用技术资料,讲播实用技术,放映科技电影,以及科技咨询服务。继这次科技赶集之后,各县和部分乡镇纷纷利用各种群众集会开展科技宣传活动。
  截止1990年底,全州各级科协累计举办“科技赶集、赶会”等科普宣传及科技综合服务活动达31次,展出《西北地区多种经营展览》、《农村科技致富100例》、《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等科技图片6000多幅,展销农、林、牧、气象、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等药械、标本、良种和科技新产品2120种,提供科技信息900多条,发放科普和实用技术资料70000余册(份)。全州各行业科技人员积极下乡、下社,为23790名职工群众进行了义务科技咨询和诊治疾病、验血型等便民服务。讲、供、看结合,影、声、展并举,受到农牧民的欢迎,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
  1986年,州、县科协及所属有关学会,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加强与扶贫、畜牧、农林等部门的横向联合,分别深入到临潭、舟曲、卓尼3个贫困县的31个乡镇,举办科技巡回宣传。通过科技图片的展出、科技资料的发放、科技录音的播放、科技电影录相的放映,并组织科技人员讲解,使5.46万名农牧民群众受到科技知识的教育。
  二、科技兴农(牧)宣传月活动
  1986年和1987年配合“卫生科技影片百日映出”、“农林科教电影汇映月” 及省科协科技声相宣传活动,放映科教影片和录相带。1984年〜1990年,共放映科教电影、录相470场,观众达20万人(次),使自治州的科技宣传普及率逐年提高。
  1990年,为贯彻国务院科技兴农的决定,由州科协牵头,依靠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组织各县科协、州县学会,协调农林、畜牧、农机、气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20多个科技部门、团体配合,在全州7县、河曲马场、玛曲渔场及合作10个点举办了“州县科技兴农(牧)宣传月”活动。将国务院《关于科技兴农的决定》录成藏汉两种语言进行播放,并展出各类科技图片5187幅,展销科技产品1912种,向群众赠送科技适用资料1083种、17448册(份),提供技术信息177条,为5093名群众诊治疾病,先后有510名高、中、初级科技人员参与活动,累计为1.53万名群众进行科技咨询,宣传面遍及全州农牧区,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
  三、科普刊物
  1961年起,州科委、科协,先后将州人民医院、科协、医疗卫生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合编为《甘南地方病调查论文汇编》和《甘南藏医调查》。中华医学会甘南分会将医疗卫生科技人员的论文编为《甘南医药》陆续发表,供医疗卫生人员交流;州农学会将农业科技人员撰写的优秀论文编纂成《甘南州农业科技论文集》,论文集中刊出包括农业历史,土壤科学、品种资源、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技术作物、布局与区划、良种推广、植物保护等农业科技论文38篇。一方面是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总结交流;另一方面也便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983年,甘南州科协创办旨在促进农牧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刊物《甘南科普》;为加强农村牧区实用技术的推广,在1988年又陆续编印了《甘南州民族科普丛书》。其后,又相继创办《科普简讯》、《农牧业机械化》、《甘南气象》等不定期科普刊物10多种,发行8.7万册,分别送往科技户、科技致富能人、乡镇科协会员手中。并对农牧民生产、生活中对科技知识的应用作多方面的报道。甘南州科协还将适于牧民的科普资料译成藏文,以方便广大牧民的需要。为便于科技信息的传递和新技术的引进,《甘南科普》与国内80多个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单位、科协组织建立了资料交换网络。
  1985年始,与甘南州广播电台合办“信息窗口”节目,提供科技知识、科技经济信息151条。
  同时举办各种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及参加省级举办的竞赛活动,由各专业技术单位组队参加,使科技知识更加深入普及。第二节科技教育
  —、培训
  自治州各级科协和学会,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农牧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1980~1990年的10年中,州、县科协及学会或配合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1058期,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0.1万人(次)。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400期,培训科技人员1.72万人(次)。临潭、夏河两县科协还为184名农、牧、水电、农机、建筑等行业的农牧民技术骨干评定了技术职称。1990年,州、县农学会配合农业部门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3期,培训人员2118人(次)。使农民较快掌握了农药、化肥、稀土微肥的使用方法和浸种拌种、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等项技术。教育部门也积极配合,开展以当地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活动。自治州及临潭、迭部的农业广播学校从1984年起,累计招生1300余人,办多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300多期,2.5万人接受了培训。同时举办乡镇领导干部的专业技术培训,并利用“以会代训”的办法,传授专业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指导和参与生产活动。自改革开改以来,为各类专业户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多次。
  二、进修深造
  在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的同时,随着知识的更新,自治州各技术单位的人员积极参加专业自学考试,各级组织也选送一批人员进入大专院校深造。职工进修的途径:一是通过专业考试与成人考试;二是师傅带徒弟(藏医);三是选送干部深造。1987年,自治州参加文化和技术“双补”考试的5000多名职工中,有4000多人已达合格。州电大工作站有卫星电视教学班67个,1000多人参加正常学习,亦有不少职工参加了农业广播技术学校的学习。从1981年到1990年,州内参加高、中等自学考试的人数达8803人,已获单科合格证书3952张;获得大专文凭的有42人,中专文凭的28人;参加专业证书考试的208人,其中获得大专证书的54人,同时各专业技术部门大都选送职工进入各类大学对口进修深造。从1984年开始,仅甘南州林业系统选送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到大中专进修的有754人。选送进修的学校有甘肃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以及北京政法等学院,也选送一批到甘肃省林校、白龙江林业职工中专等校学习。
  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或与专业研究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联合进行科研考察活动。仅1980~1990年的10年中先后举办各种学术讲座42次,参加听课人数达2万多人次。
  三、青少年科普教育
  1986年7月,甘南州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成立。之后即举办了合作地区中小学生星期日创造发明学习班,有100多名学生参加。学员自己制作潜望镜50余件,热气球14件。1987年和1989年,举办了合作地区中小学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制作竞赛活动。1990年,举办了全州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784人,参赛论文411篇(件),参观展览的学生5000人(次)。推荐10篇(件)论文作品参加了全省第四届、第五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全部获奖。合作二中初中一年级学生杜永红制作的“多用转笔刀”荣获全省第四届青少年创造发明作品一等奖,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1988年至1990年,州、县科协在教育、民族宗教部门的配合下,举办中小学生科技夏令营和科技知识竞赛14期,参加学生1224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各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向着经常化、正规化、阵地化发展,各中小学的科技活动中心(室)逐步建立,航模、无线电、生物、音乐、绘画等科技兴趣小组发展迅速,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1990年甘南州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被评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受到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教育委员会、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表彰。
  第三节科技交流
  一、学术交流
  甘南州各学科学会成立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史观,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从而促进了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截止1990年底,州县各学会举办交流活动170多次,交流科技论文和调查报告1600多篇,其中许多论文见诸科技期刊及论文汇编。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中,有较高学术价值、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就有40多篇,并获得奖励。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发表并获奖的论文24篇。藏医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和出版医学专著7篇(本),并向西藏自治区召开的藏医学术研讨会提交了7名作者的6篇论文,在甘肃省民族医学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提交论文9篇,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天文历算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论文1篇。甘南气象科技人员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有两篇被选入《甘肃省天气预报新技术方法应用研究成果汇编》一书。
  从1988年开始,州科委、科协、农林局、经济研究室、畜牧局等多家单位、学会,先后邀请各学科专家及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扶贫项目论证会,提供可行性论证报告10篇;全州农业技术人员地膜洋芋栽培技术研讨会后,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膜洋芋栽培技术规程》;在振兴甘南农牧业经济研讨会上,州内科技人员提交论文85篇。
  二、书刊交流
  州内科技界除专业学会在研讨会期间论文交流外,书刊交流亦占较大比重。由州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甘南科技》期刊,已发行29期共4.8万册,刊登科技稿件300余篇,刊物与全国各省、地、市300多家单位的情报刊物进行交流。1985年10月,开始编辑《科技信息》期刊,至1990年底已发行22期,累计印发1.2万份。州科协创办的《甘南科普》杂志,与国内80多个科学技术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流网络。州卫生局在1979年创办《甘南卫生》期刊,先后刊载医务科技人员的学术文章168篇,1981年停办后,中华医学会甘南分会又于1985年创办《甘南医药》杂志,刊印5期、5000册,共刊载医药专业的各类稿件233篇,刊物与国内49个省、地级医学情报所、学会及省内17个地市学会交流。州科协和州人民医院还将医务专业人员撰写的论文合辑为《甘南地方病调查论文汇编》及《甘南藏医调查》两书。
  三、科技讲座
  1980~1990年,各级学会邀请国内外及省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42期,听讲人数达2万人(次)。
  应邀前来甘南讲学考察的专家、学者、教授有:著名病毒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院院长彭加木,甘肃省科委主任魏庆同,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朱宣人,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龚得福,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宋宗水,西北林学院王佐民教授、杨茂生副教授,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史忠礼副研究员、章稻山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林业厅吕树润高级工程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周克高级工程师,甘肃省林学会尹作栋高级工程师,甘肃省林业厅张汉豪高级工程师,兰州水保站吴佐祺高级工程师,天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张掖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白龙江林管局、洮河林业局等单位高级工程师安定国、傅辉恩、赫卓峰、葛维芳等以及美国雪豹联合考察队的专家。这些进行考察的专家们,大都与甘南科技人员联合考察,并且对调查项目写出了调查报告,不仅对甘南州科技人员大有裨益,而且对甘南的牧、林、农业方面的建设开发起到促进作用。
  四、外出考察学习
  在“请进来”的同时,自治州的各行业科技人员还“走出去”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1975年,州畜牧局组织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及夏河、碌曲、玛曲3县畜牧兽医人员,组成7人小组赴青海省牧区参观学习半细毛羊鉴定、整群方法和牧区选种畜培育经验;1979年组织畜牧、兽医、草原技术人员赴四川若尔盖、红原两牧业县学习草原改良、绵羊改良和牦牛改良经验;1980年,西科河羊场、李恰如牧场、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各派1人参加全国半细毛羊育种讲习班;1982年,甘南州级综合部门及林业部门组团赴吉林省上营森林经营局学习“局社结合、林农结合”的经验,考察磐石县“依靠群众,发展林业”的做法,返回后向各县印发“上营森林经营局组织社队参加林业生产,农林结合调查报告”,介绍和推广了上营的先进经验。为甘南州实行林农结合,共富共荣,建设林区起了很大作用。
  1984年,甘南州畜牧业考察团一行19人,前往青海省海北州的门源、祁连、岗察县,海西州的天峻县、海南州的乌兰共和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县、新巴尔虎左旗、右旗、满州里、黑龙江省的安达县等处考察学习。回州后对整个考察学习进行了总结汇报。1987年,迭部林业局充分发挥林业企业转产的剩余人力、技术和设备优势,走横向联营、办外向性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创汇的路子,组织人员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了原始森林考察,制定承包设计与采伐方案。第三章科技成果
  第一节科研项目
  —、畜牧业科研项目
  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地方畜种资源和天然草场资源调查;半细毛羊杂交改良试验推广;牦牛、黄牛的改良试验;甘加干旱草原和尼玛退化草场改良试验;氟乙酰胺灭鼠试验;羊群小搬圈、培育割草场试验;犊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研制;马沙门氏杆菌病疫苗制造;绵羊寄生虫动态调查;藏系绵羊化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培育研究;马鼻疽防治试验研究;德国美利奴羊与欧拉羊杂交试验;绵羊寄生虫病研究;羊链球菌病调查研究;玛曲尼玛等地绵羊猝疽诊断;夏河地区新藏杂种绵羊的研究;绵羊消化道线虫与肺线虫病的研究;合作猪杂交试验;绵羊胃肠线虫病防治委节动态的研究;牛副伤寒、羊瞎眼病(小萱草根中毒)的诊断;驱虫净和敌百虫合并用药驱除绵羊小型肺线虫试验;绵羊泰勒焦虫病药物防治试验;家畜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研究;山地黄牛改良;综合技术服务;羊肝片吸虫病的综合防治试验;牛缺哮病防治研究;快速养猪技术引进试验;耗牛体人工培殖牛黄的应用推广;甘南犊牛嗜皮菌病调查诊断;应用福尔马林溶液对绵羊腐蹄病进行群体蹄浴的试验研究;羊泰勒焦虫细胞裂殖体人工培养等,共计完成36项,其中研究项目122项,中试项目12项,推广应用及其它项目12项。
  二、农业科研项目
  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科研项目有高寒阴湿地区塑料大棚建造和蔬菜栽培试验;化学药剂防除野燕麦的效果试验;肚里黄青稞的提纯复壮;麦鞘毛眼水蝇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研究;青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大麦品种资源研究;芥菜型春油菜新品种“甘芥一号”油菜;油菜新品种7709-2-4;甘南高寒阴湿地区小油菜丰产栽培试验示范;青稞新品种选育;高寒阴湿地区青棵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甘肃大麦品种资源研究和利用;高寒阴湿地区粮食作物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甘肃大麦品种志的编写等14项。
  三、牧机科研项目
  州牧机研究所完成的科研项目有液压回转式推土铲的设计与制造;旋转式抛土与开沟机设计与制造;山地平整机设计与制造;耗牛挤奶机设计与制造;芫根联合收割机设计与制造;青贮饲料联合收割机设计与制造;草原松土补播机设计与制造;背负式割草机设计与制造;移动式羊药液喷淋机设计与制造;家用炊灶式热水暖气锅炉装置;饲草料贮存加工、颗粒饲料加工、骨肉粉加工机械的选型与合理配备;GBC-2.1型牧草耕播机、山地平整铲运斗、剪毛机、奶油分离器、圆盘式割草机、指盘式搂草机、牧草打捆机、脱粒机等的作业技术推广等27项。
  四、林业科研项目
  林业科技人员完成的科研项目有临潭、洮江、德乌鲁市3县市47个公社的规划设计方案;洮河林业局采育择伐营林生产方式的推广;甘南高寒地区杨树引种培育;KJ3架空索道杠杆式自动卸材装置;无线电报话装置在伐区作业中的应用研究;高寒地区云杉育苗技术研究;大夏河林区森林病虫害普查;大夏河林区粗枝云杉选优;人工云杉幼林疏林鼓建母树林技术试验;数字编码穿孔式林班和小班调查档案及小班经营档案卡片;卓尼县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甘南州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紫果云杉优良林分选择;高寒地区落叶松引种试验;临潭县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人工云杉幼林立木材积表的编制和应用;甘南州林业区划;舟曲县花椒桔啮跳甲的防治;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调查;卓尼县建设沙棘和果椒两个经济林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报告;迭部树木资源调查;索首自动脱钩、增离索道自动卸材和索道集运材高新技术推广;卓尼县植物资源调查;太阳能温室针叶树扦插育苗试验;西藏沙棘生态调查和栽培试验;华北落叶松工程造林管理技术;双岔林区粗枝云杉选优技术标准;迭部林区昆虫区系统调查研究;甘南州白龙江沿岸经济林基地规划设计;大夏河水源涵养用材基地规划设计;舟曲林区树木资源调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甘肃省舟曲县总体设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舟曲林业局和中路河林场博峪施业区总体设计;甘南州森林资源统计;甘肃省森林资源档案微机管理系统;华北落叶松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甘南野生蕨麻资源调查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洮河林区用材林基地示范推广;甘肃省一千万株树木容器育苗培育与推广;甘南州森林病虫害普查;落叶松红瘿球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研究;甘南州森林大型真菌调查;冬虫夏草人工保护培育试验研究;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甘肃省冷杉尺蠖
  生物学特性观察防治;白龙江、洮河林区森林病虫害普査等48项。
  五、气象科研项目
  州气象科技人员先后参与国家、省列及州列的科研项目有:湿有效能量在预报中的应用;北方暴雪客观预报;藏系绵羊膘情和气象条件动态分析。并完成省气象局科教处下达的夏河县天然草场牧草产量气候动态研究;甘南州春季大暴雪气候特征及中短期天气预报方法;甘南牧草产量预报研究;塑料大棚蔬菜栽培的试验;甘南8月大雨预报程序;高空物理量的计算程序;甘南藏族自治州综合农业气候区划等项目。
  六、太阳能科研项目
  州太阳能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完成正抛物面轴外聚焦太阳灶研制;平房太阳能采暖试验;甘南太阳能浴池示范试验;太阳能热水系统越冬问题的研究;电热毯试验;太阳能活动房与帐篷试验;太阳能发电的补充装置及用电器具的研究等项目。
  七、藏医药科研项目
  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整理出《总则本释义•明灯》、《藏药剂型类鉴》、《藏医如意大全》、《仲则•犊牛宝瓶》、《玛拉雅药物释难》、《密诀补遗症候集析》等7部藏医典籍。与夏河县藏医院合作完成了藏药洁白丸、八味沉香散、九味石灰华散的整理与改进,同时编写出《藏族气象历书》、《1991年气象历书》、《藏历•文殊喜著》、《常用药方剂选编》、《常用藏药汉语名称辑析》、《本草古晶明鑑》、《甘青地区生态录像》,整理编辑出《藏医配方集锦》,完成仁钦坐台、芒觉珍宝丸、二十五味松耳石丸、七十味珍珠丸、仁钦章觉等7种藏药丸的研制以及喜玛拉雅紫茉莉甘南产地的发现与应用。藏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藏医药治疗慢性气管炎临床观察等项目。八、星算研究项目
  星算研究室的科技人员于1985年首次编写出安多地区《藏族火虎年气象历》一书之后,次第编写出《藏族火兔年气象历》、《土龙年气象历》、《土蛇年气象历》以及铁马年、铁羊年气象书历。同时完成1987~2087年的藏族历书。
  第二节优秀科技成果
  共和国成立40年来,自治州各学科科技人员在为各产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的同时,从各项生产的需要和甘南州的实际出发,开展了各项科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仅畜牧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科研、推广、资源调查与区划、畜产品开发、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项目102个,其中55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省、州科技进步奖。林业科技人员先后完成50项成果,受省、州奖励的成果26项。农业上引进粮食品种6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30多个,选育出多种优良品种,完成全州农作物品种资源的调查、征集、整理、鉴定、编目和生态区划的研究。气象科研、农牧机研究、医学科学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1978~1990年获厅级奖的科技成果项目续表
  1978~1990年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项目统计表
  1978年省州科学大会奖励的优秀科技成果项目统计表1988年获甘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项目续表续表第四章科技推广
  第一节畜牧业
  一、草原改良
  在六十年代,草原工作着重进行灭虫灭鼠等保护措施。七十、八十年代开始对甘加干旱草原进行改良试验,对尼玛退化草场、桑科灌丛草场实施改良培育,在碌曲、玛曲、夏河3个牧区县引种牧草,进行牧草区域引种试验、优良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牧草飞播试验,同时完成夏河、临潭、玛曲、碌曲、迭部等县的草场资源调查与区划,以及自治州的栽培牧草区划,这一系列试验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州草场建设的发展。截止1990年,全州累计建成围栏草场44万亩,人工培育多年生牧草16万亩。从1985年〜1990年,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16.31万亩,开发轮歇地和荒地种草17.49万亩,围栏后牧草产量均比天然草场提高2~4倍。在围栏的基础上实施灭鼠、施肥、管护、合理利用等综合技术措施,推广以人工捕杀为主,药物和生物技术为辅的综合灭鼠技术。1980年以来,全州年均捕杀中华鼢鼠40多万只,保护草场286万亩。对灭鼠后的草场推行围栏禁牧、补播优良牧草、施肥、合理利用等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加快草场植被的恢复,提高了草场生产能力,全州综合治理草场60.61万亩。同时对退化草场进行改良中间试验,在弃耕地上补播当地优良牧草和试种多年生牧草,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场获得成功后大面积推广。通过选育和引种驯化,筛选出有推广价值的外来红豆草、黄花木樨、聚合草、老芒麦、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高大披碱草、青海鹅冠草、蔺伏旱熟禾、扁冰草、栉伏冰草等11个品种,及当地优良牧草中华羊茅、多茅雀麦、圆柱披碱草、紫羊茅、花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黑披碱草等7个品种。
  草原建设促进了甘南州饲料工业的发展,全州已建成饲料加工厂2座、加工点80个、形成年加工、配合混合饲料3700吨,草粉2770吨的生产能力。
  二、畜种改良
  1985年,提高杂种羊繁殖成活率综合技术措施和杂种羔羊屠宰试验获得成功后,找到以茨新藏杂交组合的最优方案。以茨盖型为主的杂种羊体质结实,抗逆性强,对高原自然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剪毛量较藏羊增长1倍以上,毛质明显改善,细度达56〜58支,符合毛纺工业要求标准,生产性能高于当地藏羊。碌曲县李恰如牧场实现羊的良种化,每年可提供一定数量的淘汰羔羊,供群众育肥增收。临潭县新城、古战两乡,绵羊改良面达80%,卓尼县申藏乡下甘藏村已达95%以上。1990年,绵改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沿岸,每年授配母羊10万只,产活杂种羔羊6万只。
  牛的改良在河曲马场用黑白花、海福特、安格斯种公牛的冻精与牦雌牛进行种间杂交,产犊成活265头;在李恰如牧场以西蒙达尔杂种一代公牛与牦雌牛进行种间杂交,3年产犊成活270头。提高牦牛生产能力试验完成后,3年经济效益达16万元。西牦犏牛已成甘南牧区、半农半牧区理想的经济型牛种;1980年在大夏河沿岸和临潭、卓尼两县,以黑白花和西蒙达尔种公牛冻精为主,进行山地黄牛改良试验。1983〜1985年,临潭、卓尼两县的12个乡共产杂种牛犊1000头。经过推广,至1990年全州累计成活8956头;用野牛冻精和半血野牦牛交配牦雌牛,并在夏河佐盖多玛、佐盖曼玛、牙利吉和碌曲县李恰如牧场推广应用,3年累计产犊成活757头。牦牛体人工培植牛黄技术和牛羊育肥技术推广到1990年,已植核牛19019头,取牛黄700克。
  三、畜病防治
  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于五十年代后期,查清了畜禽传染病40多种,各类牲畜、家畜寄生虫病20种(属),掌握了流行规律,并编写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禽疫病普查报告》,为科研和防治畜禽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960年,研究成功藏系绵羊化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并大面积预防注射。七十年代初,研制了马副伤寒弱毒菌苗和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1013万毫升,马副伤寒弱毒菌苗25万匹份,除满足州内需要外,还供应省内外有关单位开展防治工作。州牧研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兽医科技人员协作研究羊泰勒氏焦虫病,裂殖体人工培育成功,这是免疫方面的重大突破。“甘南州应用布氏菌羊型5号免疫牛羊防治布病的效果”项目推广应用在布氏杆菌病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牛瘟、牛肺疫已消灭,马鼻疽等危害家禽家畜的19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得到了控制。
  畜牧、兽医、草原方面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甘南州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连续7年获得丰收。1990年底,全州牧业总产值达9267万元。
  第二节林业
  通过多次林业调查,全面查清州内森林资源分布、消长及其变化情况,为保护森林、合理利用开发森林及发展林业提供了可靠依据。为丰富高寒地区城镇和四旁绿化的杨树品种,大夏河林业总场完成了“甘南高寒地区杨树引种培育”试验,筛选出适应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城镇绿化的青杨、小青杨、北京杨、新疆杨和乡土树种小叶杨,并大面积推广。原大夏河林业总场对高寒林区云杉育苗做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云杉育苗技术措施。研究成果推广后,仅合作试验苗圃4年共出圃造林苗和城市绿化用的云杉大苗471万株,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林区推广云杉造林面积达9.6万亩。在高寒地区落叶松引种试验成功的同时,开展落叶松工程造林试验,造林面积1.6万亩。州麻牙园艺场承担的“提高苹果生产能力试验”,总结出了合理施肥、科学修剪、主要虫害防治3项技术措施,实施后,苹果园亩产由1988年的213.2公斤上升到1990年的475.7公斤,并且在白龙江沿岸的花园、旺藏、洛大等乡的苹果产区进行技术推广,推广面积3500亩。
  1981年至1982年,在全州进行了林木病虫害调查,仅大夏河林区普查出林木病、虫、天敌31种。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已基本掌握了一些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分布区系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
  第三节农业
  六十年代推广蚕豆窄行播种方法,每亩平均增产28%。洋芋栽培推行单垄双行种植,增产10〜20%。并推广了洋芋套种蚕豆,蚕豆套种大芥等栽培技术。舟曲小麦套种玉米试验达到了两熟增产的目的。施用燕麦敌、燕麦灵等农药大面积防治黑燕麦,平均药效达80%。选育出适应高寒山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青稞品种“肚里黄”,被载入全国大麦品种志,1970年开始推广,当年亩产225公斤,最高亩产达275公斤,创造了高寒地区的高产典型,肚里黄青稞的覆盖面积已达80%以上。30年来,全州累计推广小麦和玉米良种达460多种,先后引进门源油籽、黄芥、清油四号、川油十号、奥罗油籽等品种。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甘芥一号”油菜新品种,已在全州大面积推广。“七五”期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采用大面积科技承包的形式,推广增施化肥、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优良品种,间作套种,扩大复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地膜覆盖,改革耕作制度等一系列丰产栽培技术成果和实用技术,使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
  第四节气象
  —、气候科研技术推广
  在完成农牧业气候资源调查分析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全州气象局、站,积极做好农牧业气象区划成果的推广应用,主动配合各级农业区划部门围绕当地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以及重点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区划开发规划,重大农牧业投资项目等,开展各种专题分析,为党政部门决策服务。夏河县气象站在推行农牧业气候区划成果应用中,从当地畜牧业最为突岀的4种气候因素方面开展牲畜年终存栏数的预测预报服务,提出生产建议和措施。自1984年以来,牧业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夏河县气象站还设立服务联络点,与桑科牧场签定牧事活动周年服务合同,从点上总结经验,在全县开展服务。为使农牧业气候区划得以充分利用,还开展了《夏河县天然草场牧草产量气候动态研究》、《藏系绵羊膘情和气象条件动态分析》课题研究。并与县草原站协作,完成了引种燕麦熟性分析的专题报告,对不同熟性的燕麦,提供在当地适宜种植区域。完成了禾本科多年生牧草热量条件分析,提供了可行性引种的气候依据,避免了引种过程中的盲目性。全州各气象站,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不同类型区划成果应用服务材料。如《甘南地区几种主要粮食作物适宜播种期及其适应种植区域划分》,从气候角度分析论证了青稞、春小麦、油菜以及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及其适应种植区域,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产业结构以及退农还牧提供科学依据。舟曲县气象站编写的《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的气候条件分析》,为全县推广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高空探测
  1960年1月1日,经国家气象局和省气象局批准在甘南州气象台建立高空气象观测点。地址选在合作镇小平滩气象台院内,海拔2887米,因探空场地四周环境不符合技术规定要求,1976年12月迁到合作镇西山坡地面观测场旁。1977年1月1日开始改用701雷达测风。
  从1983年1月1日起每天北京时间7点15分和19点15分开始探空观测。在完成日常业务工作外,还要完成经上级业务部门指定增加的临时性业务工作。1963年7月,为配合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合作进行的冰雹试验,在省气象局布置和派人协助下,增加了每天北京时13时1次探空观测和平衡气体观测,1978年12月1日至1979年11月30日,省局指示控空组参加全球大气试验的测报工作,保证了气象情报的质量和时效,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第五节其它产业
  —、牧业机械
  民国时期,甘肃省水利林牧服务公司在1941年引进一批小型奶油分离机,在拉卜楞建立奶品加工厂,为境内牧业机械引进之始。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在牧区推广羊毛剪刀,用奖励、救济、销售等形式向群众推广。1957年开始推广毛剪、毛刷。从1962年起开始推广剪毛机械,从一机4头发展到一机20个剪头,每次引进都要举办培训班、培训人员,而且通过示范和竞赛活动向整个牧区推广。1979年夏河县被列为全国畜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县,建立了夏河县牧业机械推广站,这个站先后购进大中型拖拉机、汽车及牧草耕作、收割等全套机具120台(件),包括运输、播种、碾压、打捆等机具,承担了全县机械化草原改良和牧草种植任务。
  自治州农牧业机械学会成立后,先后配合州农机处、牧业机械研究所,从1980年开始推广GN-50型手摇奶油分离器,平均每百公斤牛奶比传统分离法多提取奶油10〜15%,至1990年已推广全州牧区3万台,深受牧民欢迎。同时推广活动羊圈2500套,固定式药浴机11台,移动式喷淋药浴机4台。
  二、黑木耳栽培
  迭部县科协组建的“黑木耳专业技术研究会”在全县推广黑木耳栽培技术,至1990年底,发展黑木耳专业户95户,年产黑木耳1万公斤,产值20万元, 为当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好门径。
  三、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研究室推广太阳灶1300台,推广各种太阳能采暖房4万多平方米, 建成太阳能浴池7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00台,以及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照明设备。
  第五章科技服务
  第一节气象监测服务
  —、气象机构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气象工作始于1952年,在夏河县桑科滩建立起州内第一个气象站——甘肃省夏河气象站。在1958年以前,甘南州气象业务由西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甘肃省军区气象科、甘肃省气象局直接管理。1959年1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对所属台站的气象业务工作实行省、州两级管理。1962年撤局,改为州气象台,1963年改台为局。1965年又撤局改台,1972年再次改台为局。至1990年底,州气象局内设人秘政工科、业务科、预报科、服务科、总务科及州局观测站。州属7县亦于1956年后次第建立县气象站。8个站中,州气象局观测站和玛曲站属国家基本站,余为一般站。
  州观测站从1952年开始对空盒气压表、气温、湿度、风云、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蒸发、积雪、地面状态等项目正式进行地面观测,之后渐次使用先进设备。同时逐年增加观测项目。1960年1月1日,甘南州气象台建立高空气象观测点,同年10月1日组建乙种太阳辐射观测点(1962年停止工作)。1958〜1959年,除郎木寺气象站外,各站普遍开展农业气象观测,1960年后大部分站停止观测。1973年,各气象站又对青稞、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育状况和土壤湿度、自然物候等项目进行观测。1980年10月,恢复并建立农业气象观测基本站网,玛曲县站被定为国家级牧业气象观测基本站。1986年省气象台确定州气象局观测站在合作开展农牧业气象观测,1987年4月被列为省级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到1990年底,全州共有气象技术人员11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7人,中专程度的66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58人,技术员8人。
  甘南州气象站一览表
  二、天气预报
  1958年,开始依据大台天气预报,结合当地天气特点,补充订正制作天气预报,通过当地有线广播、电话、黑板、油印等方法向社会发布。1959年,建立“甘南藏族自治州德乌鲁气象台”,配备了专职预报、填图等技术人员和专用电台,用手工抄收亚欧区域内的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开始了自己分析、制作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历史。至1976年,全州各县气象台、站建成,州、县两级天气预报、服务网络随之建立。八十年代,全州各台、站次第配发传真接收机,可以直接接收国家气象局和区域气象中心二级传真广播,增加了信息量,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了更多的依据。1985年之后,州台和部分县站先后配发机算机、引进MOS预报、专家系统等多种先进设备,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1988年,全州气象台、站建立了单边带通讯网络,气象情报、预报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为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搞好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开展了为各个行业的专业天气预报和服务,拓宽了服务面。
  三、行业服务
  (一)农业
  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州气象部门就围绕农业的不同生产季节,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降水趋势、逐月降水、汛期、播种期降水趋势、早晚霜冻、温度、春季第一场透雨、春末初夏旱、伏旱等。1985年,舟曲县气象站预报了县境3月末至4月初的干旱及伏期有中等偏强的伏旱预报,并及时开展了服务,当地领导部门积极采取了防旱、抗旱措施,仅城关、江盘两乡增产粮食37万斤。1988年初,因上年度全州大范围降水偏少,出现了伏旱、秋旱连冬旱的严重干旱,甘肃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全省各地防旱、抗旱。州气象局及时作出甘南州2月份降水偏多,3月份继续偏多的预报,州政府以此指导春耕生产,取得明显效益。舟曲、迭部等站针对一些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地区有效的复种气候资源,开展了复种作物气候条件分析预报。
  (二)牧业
  从1960年起,各气象局、站结合自治州实际情况,针对危害牧业生产的寒潮、低温、大风雪、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先后开展了牲畜越冬、春乏期低温、寒潮、大风雪的预报,各类牲畜掉膘、抓膘的预报,牧草返青、枯黄以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热量、降水预报。1982年5月12日,夏河县出现了寒潮大风雪天气,县气象站事先发出预报,县政府立即电话通知各牧区采取防范措施,仅甘加公社与同样天气情况的1970年相比,减少牲畜死亡损失约4万余头(只)。1983年,玛曲县春寒天气对牧业生产极为不利,县气象站连续报准了3月22日的中雪伴降温、4月10日低温连阴雪及4月20日的大风雪天气,并及时进行服务,使各类牲畜安全渡过春乏期。全县在有灾之年,成畜保活率达94.7%,仔畜成活率达80.3%。夏河县气象站在1984年3月制作发布了种植牧草的专题预报, 畜牧部门依据天气预报积极安排,播种日期较往年提前30~
  40天,秋后收割,亩产鲜草3500〜5000斤,比天然牧草产量提高了7〜10倍.比往年迟播的牧草产量提高了两倍以上。全州气象局站在长期的牧业服务中,总结出了牧业上的八节气和各个关键牧事季节的服务指标,紧密配合冬春转场、产羔、剪毛、抓膘、屠宰、牲畜疫病等牧事活动,积极开展长期天气预报服务,拓宽了服务内容,扩大了服务效果。
  (三)林业
  林区各气象台、站,主动为发展林业提供天气预报,以及对林业生产有影响的火险预报。1984年4月,迭部县气象站为配合全县植树造林,预报了两个相对多雨的植树最佳时日,植树成活率明显高于往年。1988年开始,州气象局与州农林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森林火险监测预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各气象局站紧密配合,积极主动开展森林火险预报。1988年2月,洮河林业局主动与卓尼、临潭两县气象站横向联合,成立森林防火组织。并制定实施方案,两站紧密配合,为护林防火及时发布火险预报,此后几年内,洮河局所属林场再无林火发生,1990年甘肃省林业厅授予洮河局“护林防火先进单位”。洮河局主动申报嘉奖为护林防火做出优异成绩的卓尼气象站。
  (四)防汛
  每到汛期来临之际,州属气象局站积极配合防汛指挥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预报。州气象局每年都成立汛期服务领导小组,并制定值月制度、领导班子值周制度、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天气会商制度等,及时主动地向防汛指挥部门抢发短、中期降雨天气预报。1984年汛期,为确保相邻的武都城防安全,州气象局积极协作,组织郎木寺、迭部、舟曲气象站,每天向武都拍发雨情情报,准确提供白龙江上游天气实况和未来天气预报,受到武都地区的褒扬。临潭气象站在1987年5月230,准确预报了全县当日夜间的中到大雨、局部地方有暴雨伴冰雹的天气过程。由于服务及时,当地政府重视,减轻了危害与损失。仅城关砖瓦厂就避免经济损失1万多元。同年8月25日傍晚,临潭出现雷雨冰雹天气,因气象站事先做了预报,同时向政府和有关单位进行服务,县防汛指挥部立即部署防洪抗灾,通知城关、新城两变电所采取跳闸停电措施,砖瓦厂覆盖晾晒砖坯,事后调查得知,全县重点防汛工程地段、水库未遭受洪水破坏,供电部门7万多元的设备免遭损失。
  每年汛期,各气象站还分别为刘家峡、永靖、兰州水文总站、碧口、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郑州)拍发固定、予约雨晴电报。
  (五)重大活动
  1984~1985年,夏河、碌曲两气象站分别为甘肃电视台在夏河拍摄电视剧《苏鲁花开了》,天山电影制片厂在碌曲拍摄《大漠禁令》以及为全省青年联谊活动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使他们利用有利时机完成任务,深受赞扬。从1984年起,临潭、卓尼、迭部县气象站为配合本县物资交流大会,提供短期、中期天气预报,并通过交流大会专设的有线广播进行现场服务,确保大会顺利进行。1986年5月,州气象局根据州委安排及空军部队关于做好气象保障的要求,及时准确的预报了12〜17日的天气变化,为保证胡耀邦总书记、田纪云副总理以及中央和省委领导来甘南顺利视察,受到甘南州委和部队领导的表扬,空军气象局领导亲自来州气象局向参加服务的人员表示感谢。
  (六)专业有偿服务
  此项服务是根据用户对天气预报的不同需求而专门提供的预报服务。1985年6月〜1990年底,州气象局同甘南建材厂、公路段、交通局工程队、环保站、草原工作队、农科所以及劳改大队等10多个单位签定专业有偿服务合同45份, 定期、定时地按合同内容及要求,进行天气预报服务。临潭、卓尼、夏河、舟曲、迭部、碌曲、玛曲各县气象站分别与有关单位签定专业有偿服务合同85份,并按合同单位的要求进行服务。为了搞好专业有偿服务,州气象局专门设立了服务机构,除了依靠常规天气预报方法外,还采用气象卫星云图、警报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和新技术,进行现场服务和传递服务,努力提高预报质量的服务针对性。为了拓宽服务领域,州气象局将用户单位按行业划分,建立应用气象指标,分门别类调查整理,编写了《甘南气象专业服务指标汇编》。
  第二节地震预测
  —、地震机构
  甘南州地震领导小组成立于1975年,1976年在气象局内设立地震办公室。时有职工3人。1979年,地震办公室归属州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从1975年起,各县次第设立地震机构,除碌曲县由政府办公室兼管外,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玛曲6县均设地震办公室。同时在全州城乡建立群众业余地震测报点54个(后保留8个骨干测报点),宏观哨8个,义务宏观员484人。
  1975年,国家地震台兰州地震大队在合作建起第一个专业地震台,1987年,兰州地震研究所在迭部、舟曲各建1座强震台。甘南州在1984年起逐步建成迭部、舟曲、玛曲等地方测震台,以及州地震办公室水氡
  、迭部林业局的水氡等测震设施,观测项目达到7个。并建立8个州、县电台和两个乡测报点电台组成的通讯网络,完善了自治州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同时于1986年加入甘肃中部五地、州、市(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地区、临夏州)及青海西宁市地震办公室组成的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地震联防协作区,加强了与相邻地区地震工作的横向联系。
  二、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以群测群防、预防为主开展的。从1974年起,开展群众性的以“四土”(土地电、土应力、土地磁、地倾斜)手段观测资料预报地震,后因观测手段科学性差、物理量属性不清、干扰因素多、仪器精度低、观测环境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对“四土”手段进行了清理整顿,只保留了8个骨干监测点。为提高监测质量,1984年后,利用州内和邻近地区地震部门的水氡、倾斜、测震和“三水一动”(水动态、水味、水质及动物异常)等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资料,综合分析预报地震。1987年,建立了以观测“三水一动”监测项目的8个骨干宏观哨。对观测结果,采用周、月、半年和年终会商制度综合分析。会商时各县主管监测手段的人员介绍各手段出现的变化,并介绍邻近地区的相关资料及省内地震动态,经充分讨论,形成州内地震趋势意见,报送省局及自治州政府,同时报送联防区成员单位。
  按国家规定,地震预报由省一级人民政府发布(主要指一年、几个月或几天之内的短临预报),地、州、市、县政府只在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来不及请示报告时,才可发布48小时内的地震临震预报,并同时向上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或泄露。
  三、行业服务
  地震部门的专业技术性很强,测报地震是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甘南又是重点监测区,所以,州台、站在做好监测预报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搞好测、报、防、救、建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抗御灾害能力。通过广播报刊、板报、宣传橱窗、编印散发地震科普知识材料、举办讲座、报告会以及赶集、赶会、设立街头咨询台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乡镇的宏观测报员则既是地震信息联络员,又是地震知识的宣传员。为了提高自治州的综合抗震能力和人民群众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了防震规划。1980年,由州城建局牵头,并委托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抗震所对合作城区、夏河县城、碌曲县城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1989年,聘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周锡元和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总工程师、研究员陈丙午为顾问,由地质矿产部562综合大队的科技人员及各县城建局成员参加编制了自治州抗震防灾规划。
  经20余年的工作实践,自治州地震业务人员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1月8日,迭部县境发生5.9级地震之先,州台已向省台预报数据,并做出准确判断,因震中在光盖山区,居民点少,岩崖崩裂,滚石仅砸死、砸伤16头牦牛。4个藏族村寨房屋普遍裂缝,墙皮剥落,房顶烟囱被震倒。此次预报,不仅准确及时,且预报震级与省台误差很小,受到省台的表彰奖励,自治州也同时给予褒奖。
  第三节科技咨询
  州、县科委、科协以及厂乡镇科协的建立,推动了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及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渴求科技知识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因而科技咨询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全州科委、科协以及农、林、牧、气象、地震、医疗卫生等专业单位,在每次科技宣传活动中,专门设立咨询台,由科技人员坐台值班、分项答询。特别在1985年兴起的科技赶集、赶会活动中,开展大量的咨询服务。仅在临潭新城的一次赶会活动中,就为2万多名群众进行了义务咨询。1990年,州科协牵头的“科技宣传活动月”,自治州科技人员先后为15300多名群众进行了咨询服务。
  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扶贫活动”、“星火计划”以及“发现一个人才、掌握一门技术、办起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富起来”、“四一燎原”等活动中,始终做好咨询服务,在畜牧、农、林、医等各项发展项目中,科技人员通过培训讲课开展技术咨询,从而使咨询服务活动成为科技脱贫致富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作品

《甘南科技》
相关作品
《科技信息》
相关作品
《甘南科普》
相关作品
《甘南卫生》
相关作品
《甘南医药》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