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要战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59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重要战事
分类号: E158.9
页数: 26
页码: 1355-138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在甘南地区发生过的重要战事。
关键词: 地方军事 主要战事

内容

第一节古代战事
  商周征羌之战
  黄帝部族在中原发展过程中,就与羌人发生战争,舜时曾逐“四凶”(指四个羌族部落)到三危(甘青一带)。至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后,曾一度征伐西戎鬼方(即远方)。周朝经过3年的征战,始换来“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统一局面。到周穆王时,曾大举西征,一直深入到今玛曲一带,俘获五个羌部酋长,得到羌族的图腾四白鹿和四白狼,亵渎了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羌人出于对周人的仇恨,与周人断绝关系。
  秦逐戎之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到秦汉交替之际,匈奴强盛,侵袭羌人,羌人内迁狄道、临洮(今岷县)、羌道(今舟曲)等地,才得到暂时安定。
  汉羌在甘南的战事
  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金城、陇西、保塞羌起兵围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今岷县),羌豪布桥率2万余人在望曲谷(今岷县卓尼一带)活动。汉朝廷派马防、耿恭率军3万余人,分兵三路反击,布桥兵败,临洮解围,俘获千余人,牛羊两万余头,勒姐、烧何等羌降于耿恭。元和三年(86年)烧当羌酋迷吾与弟号吾,联合诸羌起兵攻陇西,汉将李章率军迎击,活捉号吾。号吾道:“独杀我,无损于羌,诚得生归,必悉罢兵,不复犯塞。”陇西太守将他放归。当地羌众依然从附迷吾,护羌校尉傅育在追剿羌部时被杀,汉廷即令陇西太守张纡代为校尉,屯兵万人于临羌。章和元年(87年),迷吾再犯金城塞,张纟于遣马防与之会晤,以毒酒药杀迷吾及其属部800余人。迷吾之子迷唐听到恶耗,即联络烧何、当煎、当阗等部羌众再攻陇西塞,与张纡大战于白石城(今夏河属)。永初二年(108年)先零羌豪滇零称帝于北地,联合武都参狼羌及上郡、西河诸羌进军汉地,当煎、勒姐羌破羌道(今舟曲)。永建元年(126年)羌人再度袭边,马贤率军迎击,战于临洮(今临潭、卓尼一带),羌兵死伤千余,降7千余人, 羌部请降。马贤被封都乡侯。后又有羌部犯境,护羌校尉段颎出击,羌部退出塞外,至此,羌悉平。
  魏蜀在甘南的拉锯战
  三国时羌道(今舟曲)属魏国梁州武都郡。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取羌道,始为蜀国所统。
  延熙十年(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的俄何、烧戈、伐同等羌部与蜀兵联攻魏邑,蜀将姜维再出陇西,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姜维安抚降将。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将夏侯霸降蜀,姜维复出西征,不克而还。时魏将邓艾屯兵白水(白龙江)之北,姜维令廖化结营于白水之南,以牵制邓艾,自引军袭洮城,被艾识破未果。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大军攻魏,又被邓艾败于侯和(今临潭)兵退沓中(今舟曲西)。越年,魏兵各路大举伐蜀,邓艾令天水太守直攻蜀营,金城太守杨欣兵抵甘松(今迭部)直进漒川口(今碌曲境),邓艾军直指沓中,魏将诸葛绪统军3万抵阴平以断姜维后路,蜀将廖化急退沓中以为后援,张翼、董厥等将结成外围防线,困守1月,蜀军最后退出了多年苦心经营的驻屯大本营沓中。魏将钟会兵进骆谷,连下数城,姜维只得放弃白水、阴平,退至剑阁。魏军各路齐发,直下成都,蜀汉亡。
  西秦吐谷浑交兵草地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西秦乞伏乾归遣益州等处骑兵2万余众,攻打吐谷浑视罴于度周川,大破其部,视罴退保白兰山。吐谷浑为西秦所败,其王大孩败走身死,树洛干承嗣帅军,遣将罢达率军1万破休官等于白石川(夏河县甘加滩),占领白石城,休官等降者万余。乞伏炽磐继与吐谷浑别部战于长柳川、泣勒川(在临潭、碌曲一带)获大捷。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年)乞伏炽磐攻占漒川(洮河上游碌曲境)进驻沓中(舟曲县西)。
  北魏攻拔吐谷浑洮阳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五月,镇守枹罕的北魏大将长孙百年攻吐谷浑所置之洮阳(临潭县治)、泥和(临潭新城附近)二城,以俘获3万余众取胜。
  北周吐谷浑再战洮阳
  东西魏分裂后,甘南除小部分地方属西魏所辖外,大部分地域重被吐谷浑占领。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北周大将贺兰祥攻拔洮阳、泥和二城。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十二月,宕昌王弥定攻洮州,被总管李贤击走,弥定又引吐谷浑攻石门,复被李贤击溃。
  突厥吐谷浑攻袭洮州
  隋开皇二年(582年)十二月,突厥袭临洮(今临潭),隋遣李长义战,突厥兵退;越年,吐谷浑又攻临洮,洮州刺史皮子信兵败战死。薛举反隋纳羌军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岷山(今白龙江及洮河上游)羌酋种利俗,率部2万投入薛部,兵力大振。不久薛举尽得陇西之地,拥兵13万众。
  唐与吐谷浑党项争战洮叠二州
  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吐谷浑攻洮州、旭州、叠州,被岷州总管李长卿击败。八月,吐谷浑又攻洮州,武州刺史贺亮率兵抵御。
  贞观九年(635年)七月,唐将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各部兵马,大举征伐吐谷浑。吐谷浑兵败。唐将在进军中趁原友好的叠州党项人不备,大肆侵掠,党项首领拓拔赤辞举部反击,唐部全军覆没。
  吐蕃兵占领洮西
  唐代,唐与吐蕃连年争战,兵戈不息。仪凤元年(676年)三月,吐蕃挥师东进,叠、芳、洮一带战火纷起。
  仪凤三年(678年),唐将刘审礼、监察御史娄师德在洮水流域收集残兵,以图再战。周证圣元年(695年)七月,吐蕃军围攻洮州,唐委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统兵抵御。越年,王孝杰、娄师德与蕃将论钦陵、赞婆鏊兵于素罗汗山(今临潭境),唐军连败,王孝杰被唐廷贬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蕃将坌达延、乞力徐率众10万袭洮州,掠监牧(官营牧场),唐遣薛讷为陇右防御使,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副使,与蕃军大战于洮水之滨。神龙中,唐于九曲(玛曲境)逾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两军,并架桥于黄河之上。唐将杨矩收蕃重贿,请唐廷将牧草丰茂的九曲之地划归吐蕃,以为金城公主之汤沐邑。唐廷准奏,遂撤兵以河为界,待秋高马肥,吐蕃大军越河进击,兵发陇右,唐廷大震,急令毁桥拔城,杨矩畏罪自杀,军事重镇石堡城亦陷吐蕃。
  开元五年(717年)七月,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始大破蕃军于九曲。十七年(729年),朔方大总管王祎兵赴陇右,攻拔石堡城,置振武军戍守,吐蕃遣使请和。天宝十三年(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请于九曲之地设洮阳、浇河二郡,并大破蕃军于磨环川(卓尼县境),置神策军戍守。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军攻占洮、迭、芳等州,越年,今甘肃全境被吐蕃军所控。嗢末起义
  五代十国时期,今之甘南均在吐蕃控制之下,原在甘青一带屯田的吐蕃奴隶,乘吐蕃王朝因争夺王位长期混战而分崩离析之机,聚众自保,并发动起义,迅疾聚起1万余帐,控制了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等州。
  宋与唃厮啰甘南塵战
  公元1015年,甘青蕃族大酋拥立唃斯啰为河淳地方政权之首领.统一了甘青一带不相统属的吐蕃各部,并采取亲宋抗夏政策。但在其子董戬
  (亦译董毡)嗣位后,袭边掠地,与宋处于对抗状态。公元1073年秋,吐蕃大将木征又入河州,被宋将王韶击败。王韶率军穿露骨山(太子山),南进洮州,木征尾随其后,被韶力战败走。韶连下数城,尽取岷、宕、洮、迭等州。熙宁九年(1076年),蕃将鬼章(又译果庄)进军岷州,在铁州(今临潭陈旗)被岷州知州钟谔击败。元佑二年(1087年)三月,阿里骨兵进滦州,掳赵醇忠、杀属户大首领皇城使经干穆等千余人,驻兵常家山,分筑洮州为两城以居守。靖国元年(1101年),木征复入河州,洮、岷、迭、宕四城尽失,王韶统军复取。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洮西安抚统军赴循化城(今夏河八角城),李忠兵至骨廷岭,遭遇蕃兵,三战皆败,退守怀羌城(今夏河麻当),因伤重身死,部将亦皆负伤。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童贯遣统制官辛淑献、冯灌收复洮州。斯时,洮州朝夕易主,战事不断。
  宋金洮州争夺战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金将宋弼、阿卢辅攻克巩、洮、河、兰等州,俘获甚众。三月又克阶州(包括今舟曲),欲取文州,因白龙江水涨不得进,故弃阶州。十二月,南宋阶州安抚宋注收复洮州。绍兴十年(1140年)十月,金兵又攻洮州,破铁城堡,被宋军统制孔文清、惠逢击败。斯时,洮州得失无常,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将吴璘遣曹休又复洮州。兴隆二年(1164年),宋军再复洮州时,蕃族首领结什角与其母入乔家族避乱,被蕃族数部拥为首领,投金将移剌成麾下。开禧二年(1206年)十月,金将完颜纲以秦陇之兵南进•率蕃、汉步骑3万出临潭,顺道克宕昌,在洮州置团练使。端平三年(1236年)洮、迭、宕等邻近州县均归蒙古汗国。明军与甘南土著之战
  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李实随军西征,遇番骑于土门峡(今临潭长川),实跃马深入,中矢毙命。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番聚众攻洮州,明以沐英为征西大将军,统兵入洮,翌年,洮州18部落首领三副使叛,沐英发兵擒获三副使,遂置洮州卫以戍。十五年,宕昌土司马珍随明将李文忠征板儿叛众;十九年,洮州底古族头目南秀节随指挥马烨征迭州阵亡;廿八年正月,秦王朱樉率将宁正平定洮、阶、文叛事。天顺六年(1462年)洸岷土著又起兵,陕西巡抚项忠平定;成化五年(1469年),洮州番族拥众掠铁城、后川二寨;二月西固番族聚众千余,攻掠堡寨,指挥同知张翰率兵击退,夺回被掠男妇。次年,张翰率巡兵4百过平定关,与战失利。成化十八年(1482年),洮州番族又起事,兵备道叶珙讨平;嘉靖九年(1530年),洮岷属地的板儿、若笼等番族屡屡起兵,王琼、刘文两将兵进洮岷,遣人开示祸福,洮州东路木舍等三族诚服,岷州东路各族恃险不服,乃分兵覆巢,自是洮岷安宁。后在万历三年(1575年)又有扎著它等族袭洮州,总兵孙国臣挥军大破,俘获甚众。
  明军征剿火落赤叛部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八月,牧居青海的蒙古部族首领火落赤袭旧洮堡(今临潭县治),副总兵李联芳败殁;廿八年(1600年),火落赤又裹胁番族袭击洮岷,固原总兵萧如薰、临洮总兵孙仁发兵抵御,擒俘斩获数千,迫使蒙古叛部远遁。
  闯王义军洮岷受挫
  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闯王义军部将混天星、过天星兵屯洮、岷、阶、文深谷,因番地少粮,义军在与洪承畴所率官军会战中,伤亡惨重。越年李自成率部回攻,再入岷州、西和、礼县山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义军自洮、岷逾太子山入河州,被官军围攻,义军仅以17骑趁夜雾突围。
  清军平息洮河二州吴三桂叛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吴三桂之乱中,总兵潘瑀、副将曹文耀叛清,据洮、河二州,番部亦乘隙肆掠。卓尼土司杨朝梁及其子杨威率土兵与赵宏元、昝成福等土官,配合甘肃提督张勇协战,潘败逃。遂复洗、河二州,继又助战于阶、文、岷、巩等地,甘境澄清。
  清军剿抚西固番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西固番族起事,抢掠边民,西固所守备韩国元进讨,力竭被戕,千总洪章督率乡民抵御,乡民溃败,洪章亦战死。十二月廿三日,西固八楞一带番族,因不满清朝统治,杀伤清兵多人,洮岷协副将张宏印领军镇压,先后剿抚34村。
  清军驱白莲教军出洮州
  嘉庆五年(1800年)五月,白莲教由川境起事反清入洮州番地,因路险跋涉,困毙者甚多。后提督七十五、新愈与哈保率官兵追击,白莲教军败于旧关、新寨等处。进而被围困于铁楼寨。白莲教军乘雨夜突围,进入卓尼土司属地,后入岷州。
  黑错西固番民的反清斗争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中旬,清陕西总督布彦泰派兵进黑错(今合作)搜捕年前藏族反清首领素努脱巴等人,黑错地区番族武装反抗,杀清军官兵数10名,击败清军先行人马。五月,布彦泰令西宁镇总兵站柱率军再渡黄河。清军行至索莽占鹿地方,遭到黑错番民武装强烈抵抗,清军用重炮轰击,番民被迫撤退。清军进至黑错山口,受番民马队袭击,即兵分两路,一路从南山,一路从格河沙沟包抄,番军败退,清兵放火烧毁寺院和附近村庄30余处,番族退至美武岗岔,凭险拒守,接着大部投奔拉卜楞,部分退至川北。七月,黑错四沟番族农牧民和黑错寺僧再次掀起反抗活动。西宁镇总兵剿办不力,被清廷发配新疆,由西宁办事大臣达洪阿亲率大军前来镇压:洮州同知严长宦、照磨唐宝璐、卓尼土司杨元、卓尼卓逊千户杨国成奉命从洮州西北部进攻。黑错四沟民众多次打退清军进攻,并杀死杨国成。由于起事者腹背受敌,再遭失败,首领索努脱巴及大部起义者惨遭杀害。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四川南坪地区番族民众群起反清,攻进甘肃文县野猪关。文县白马峪番民响应,合攻西固、洮、岷等地,西固番族民众亦立即参与。陕甘总督沈兆霖派遣副将李玉珍协司洮岷土司进行武装镇压。在清军和土司兵合力围攻下,起事惨遭失败。其后数年中,西固、文县的反清活动不时爆发。清廷屡派重兵围剿。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西固番族民众在溪岭山、立水沟一带开展反清活动,阶州(现甘肃武都县境)都司刘福升领兵防剿,刘福升和妻子均被起义群众所杀。
  第二节近现代战事
  洮州回族反清斗争
  同治二年(1863年)陕西回民在白彦虎带领下反清,向甘肃纵深发展。河州回族群众在马占鳌率领下起事。清廷调集地方武装土司兵、及地主武装“团练”进行围剿。以马芳为首的洮州回民亦起而反清。清廷委任严长宦为兵备道,专施“讨逆”军务。五月,洮州东乡民团与回军在新城东北三角石山头战斗中失利,死亡数百人。六月,洮州南乡新堡民团在马厂沟与回民军战斗亦遭失败,兵备道严长宦等战死。次年八月,洮州反清回民攻下圆城寺(即侯家寺)进而克洮州城(新城)。回民李发珍、丁永安(原洮州中军都司)亦起而响应,卓尼土司杨元退守卓尼土司堡,民团亦退守南乡新堡、总寨,不敢应战。
  十二月十二日,巩昌(今陇西)知府赵廷芳,委凉州岔口驿都司张廷秀、忠义营都司王化龙等率兵抵洮,协同卓尼土司杨元办理洮州回案。
  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遣曹光忠督军进剿洮州,洮州起事回民首领马芳等人交械投降,接着攻下了洮州城,回军另一首领丁重选被杀。洮州回民反清斗争宣告失败,清军东返陇西。
  十月,洮州回民丁永安再次起事,清军副将周潮旺领兵抵洮,回民夜袭清营,喇嘛川回民援军同时进攻,清军腹背受击。回军乘机入城,杀都司雷兴隆。各路回军集中在洮州新、旧城、太平寨、汪家嘴、喇嘛川等地。十二月初八,洮岷协副将冯光明被杀后,狄道(临洮)回军也进抵洮州,洮州同知熊其光避居卓尼土司衙署。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办理军务。1868年,左宗棠任陈台为洮州同知,回族首领马芳被杀。
  西固各族群众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1912年,西固藏汉群众联合起来,集结两千余人,提出“抗粮抗款”的口号,以坪定关、九原里一带为据点,修筑工事,准备长期与官兵抗衡,并屡次击败官军。最后由于农民武装力量单薄,缺乏组织领导及武器弹药,历时一个月而告失败。1931年4月,民国西固县政府武力强迫三角坪、武坪等地藏民“归化”,遭到当地藏族群众的强烈反抗。坚持斗争数年后失败,三角坪、武坪等地遂归西固县管辖。
  1944年8月,卓尼设治局派插岗四旗(拱坝、铁坝、插岗、博峪)旗长赵国璋为插岗乡乡长,与副乡长赵文耀,户籍主任寇得昌一同前往插岗编制保甲。赵等到达插岗后,先在阴山旗(插岗乡)上河角儿村、古当村、插岗村逐户钉门牌,每个门牌收法币5角。阴山子母舟村藏族群众给赵国璋等准备羊、酒,恳求不钉门牌,免编保甲,赵、寇等不予答应,阴山群众即操起武器对抗,博峪河、铁坝等旗的群众纷纷响应,全旗群众联合起来,组成约有300余人的武装队伍,持枪赶跑乡长赵国璋、赵文耀等,赵等连夜奔武都专署,通过专员丁玺电告岷县专署和甘肃省政府。岷县专署专员张仰文闻报.立即率保安2团赶到武都陈家坝,会同赵国璋等直扑插岗,遭到上千藏兵的还击。撤兵途中又遭埋伏,使保安队丢盔卸甲,专员张仰文被藏兵火枪打掉帽子,兵退陈家坝。张电话训斥卓尼设治局局长刘修月.,刘即派人报告在迭部禁烟的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杨在电尕接见了插岗四旗派来的3位代表,对插岗事件作了详细的了解,遂派参谋长刘济清与书记官吴国屏代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前往插岗处理。刘济清与吴国屏到插岗后,受到群众礼节性的欢迎,即派人去武都陈家坝告诉张仰文,张率二团重返力竹沟,最后达成赔款15万元(伪法币)的协议。10万是开拔费,5万是给张专员赔马。国民党想在卓尼辖区黑番四旗编制保甲的行动在当地藏族群众的坚决抵抗下,以失败告终。
  白朗率兵入临潭
  1914年3月,白朗起义军进入甘肃,经泾川、平凉、陇西、礼县、西固(今舟曲)、宕昌、岷县等处。卓尼土司杨积庆的藏兵毁野狐桥以利防守。义军以布绳为桥渡洮水,绳断伤亡三、四百人,即拆民房木料架桥,逾河击溃藏兵。甘肃提督马安良派马阁臣到临潭旧城以“白狼来了杀回灭教”来蛊惑人心,致使四方回民两千余人集中旧城,由当地乡绅组织起地方武装,以防白朗向河州前进。临潭旧城各方协商:汉民守卓尼梁,老教守敏家嘴、青崖,西道堂守西凤山。25日,白朗抵临潭新城击溃杨土司守军。在新城张贴安民告示,宣传政治主张。县长林凤韶退守旧城,旧城回民队伍与杨土司藏兵会合,虽在范家嘴截击义军取胜,但损失惨重。城内回民男女老少千余人集结在礼拜寺自焚,白朗军入城见状急赴现场抢救。城外回民逃往藏区。5月1日,白朗军向退守西凤山的西道堂军开火,道堂军不支,退守那子卡一带。白朗军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遇到给养困难,加上不了解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兵力损失很大。遂于5月4日退回岷县。
  拉卜楞群众抗击宁海军
  1916年,拉卜楞寺因内部矛盾激烈,寺内大管家李宗哲为争权而投向宁海军镇守使马麒,马麒派其弟马麟率部包围拉卜楞寺。拉卜楞地区藏军与马部先后激战于甘加、桑科滩,藏军在宁海军机枪、大炮优势兵力的攻击和西军统领马国良部联合夹击下,遭到很大伤亡,拉寺阿莽仓活佛被迫逃到阿木去乎。马麟遂进驻拉卜楞。
  阿莽仓以阿木去乎为基地,联络当地各部落头人集兵反攻。马寿、马麟及驻临夏的西军马国良部,于1918年11月经卡加、黑错攻入阿木去乎,放火烧寺,屠杀僧俗,抢掠财物。马寿率兵焚掠沙沟、卡加沟、隆哇沟、上下八沟17族村寨及隆哇、卡加等多处寺院。拉卜楞寺院集合僧俗数千人要求马麟撤兵,当场被马部击杀50余人。1920年,马麒又率万余人,配以大炮、机枪,由甘加滩直扑拉寺,打死僧俗多人,寺院附近房舍被毁,驱散住户上万人。后拉卜楞寺僧侣联络美武、双岔等部落藏族群众,并得到青海、四川的一些部落支援,调集藏兵万余人,奋起反抗马部的暴行。因僧俗群众装备简陋,人员缺乏训练,抵抗失败,黄位中、嘉木样、黄正清等暂住卓尼恰盖寺,后又转移到临潭县莲花山。接着黄位中与宫布才旦、拉毛加布在卓尼沙冒召开各部落头人会议,布署再次抗击。四川省阿坝6族、若尔盖12部落和三乔科声援参加,共集结藏兵近2万人于桑科滩。于8月26日遭马军偷袭,损失惨重。马麒再入拉卜楞寺,勒令僧众每人交纳白银50两,因无力交纳,僧人逃亡几尽。黄正清等即赴兰州呼吁,控告马部罪行,获得各界支持。后民国政府将拉卜楞地区划归甘肃,脱离青海,马军撤回西宁,拉卜楞设立设治局,事件方告解决。
  马仲英焚掠甘南
  1928年10月,因反抗国民军捕杀回族新、老教头目而起兵的马仲英部6万余人,由河州西南出槐树关,经甘南的美武、斜藏地区向临潭进军,10月24日清晨突入临潭旧城。当时旧城由国民军白连升支队第三大队驻守,仓促应战于大庙河,旋被击退,残部从老虎湾逃往洮河两岸,马仲英部由斜藏沟经申藏出长川直扑临潭新城(县政府所在地),在火焰口地方遇赴旧城换防的白连升第一大队百余人,激战数小时后,白部全被打死。次日,马军占据临潭县城。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奉甘肃省政府之命,派杨楹、杨锡龄、赵希云率所辖骑兵,分别驻守土门关、莲花山两地。后闻马仲英已由捷径夺取临潭旧城,即令部属退守洮河南岸,以图自保。马仲英占领临潭旧城后,立即派福音堂美国牧师艾名世前往卓尼博峪给杨积庆土司送信,要杨帮助解决过路军费及敦请杨旧城会晤。杨拒绝了马仲英的要求,并积极做好堵截准备。26日,马部即攻取卓尼,烧毁土司衙署。30日 ,马仲英率军东去岷县。
  11月26日,马仲英部马廷贤(曾任凉州26师副师长)携家眷、亲信共六、七十人及驮队从临夏赴临潭,行至卓尼完科沟时,遭斜藏、完冒藏民截击,劫走金银财物,并掳取马廷贤之妾,击杀所带护卫。马廷贤策马逃到岷县,向马仲英求援。时正值马部被国民军吉鸿昌部队追击,便于30日回师临潭旧城,又派艾名世去卓尼向杨土司索要马廷贤的小妾及所劫财物。杨因马妾已被下属杀死,只得否认。于是马仲英便于12月1日下令血洗完科、斜藏沟及阿子滩13个村庄,烧毁江口寺和白石崖寺院,抢掳牛羊马匹财物,同时攻打卓尼,烧毁禅定寺,寺内六百多年的典籍文物、精美艺术品化为灰烬。接着沿洮河西上,直至玉古、大华路、夏河的失拉、参多及卓尼的阿子滩、沙冒、申藏一带数十村抢掠、烧杀。至12月18日,始撤离临潭去夏河,夏河藏兵阻击马仲英入境,被击败。马部入县城,在全歼卓母山守兵后,放火烧了拉卜楞寺院的宗喀巴佛殿,杀害了贡唐罗哲仓大师,即率部西走青海。同月,国民军吉鸿昌部由天水、陇西开赴临潭,师部进驻县城,吉部旅长冯安邦与杨土司在旧城会晤。冯安邦留吴团协助卓尼杨锡龄办理善后,旅部撤离旧城。时长川村聚集附近数村回民群众,其中有很多牛马商贩,这些人有枪械并善射击,便派村民去报告国民军吴团长,说长川有土匪。吴部即与藏兵进军,受到伏击。双方枪炮猛烈,激战两日,团长阵亡仍不能取胜。冯安邦调全旅围攻,用迫击炮轰击,房屋尽毁,才将长川攻下,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清真寺有许多妇女儿童,冯即下令停止剿杀。
  1929年,吉鸿昌率部到临潭查办善后,处决了马全喜(马尕西顺之子)、苏全个等。之后,吉部撤离临潭返回兰州。
  马尕西顺之乱
  马尕西顺,原籍河州(临夏)人,住临潭旧城上古城,在“德盛马”商号打杂,加入“哥老会”,任小头目。马仲英占据临潭旧城时,他曾参与其间。有二子,一子死于长川之役,另一子被冯安邦军处死。冯安邦及卓尼杨锡龄撤防后,他认为时机已到,亲率50余人返回旧城,聚众作乱。昼伏夜聚,侍机以泄私愤。1929年5月30日,马尕西顺在旧城杀人祭旗,宣告起事。次日新城的白眉毛等亦杀人响应。旧城民众或南渡洮河,或撤至北山、斜藏一带藏区避难。临潭县长魏锡周,一面电告甘督刘郁芬,一面派新城商会会长张永清、绅士陡述祖前往旧城,邀请回族绅士王德寿、敏连哥、马四十九、敏三哥、“德盛马”号马大姐、西道堂马明仁、马寿山、“哥老会”昆仑山大爷牛慧远以及夏畲田、苏士远等人出面协商。张永清答应了马尕西顺提出的八项条件,从旧城商会拨款3000元(银元)以作遣散马尕西顺部属投奔他处的费用。旧城商会会长马寿山提出要马尕西顺交出所有枪支后,再行拨款。因马尕西顺反对,协商未成,马尕西顺便率百人赤膊挥刀,冲向西道堂(马寿山是西道堂教主之胞兄),当时有老教上下寺阿訇及回族绅士,抱着《古兰经》痛哭相劝,始未引起事端。敏连哥等为挽救危局,发动学校师生,到处张贴标语,划城内和河滩以下为良民区,散发良民证,以维护地方正常秩序,贏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许。但却引起马尕西顺的愤恨,他派人刺杀了敏连哥、马四十九、敏三哥等3人,威逼老教回民跟他造反,从康乐邀来张彦明、黄占彪、胳膊司令以作后援,临潭县长魏锡周将此情况呈报刘郁芬,刘电示杨积庆除派章明卿团长、白连升营长前往剿办外,“责成杨积庆负责剿办,迅速扑灭,以除后患”。杨积庆即派杨锡龄率兵在旧城西凤山一带布阵包围,马尕西顺派人连夜去康乐石墩湾,邀来马延寿、张颜明等数百人,于6月18日夜袭杨锡龄营地,杨败退那子卡一带。6月20日马率众追击直至峪古河口。杨部抢渡洮河因人多船翻,淹死和被打死数10人,跟随前往的西道堂和其他一些回民逃到车巴沟避难。6月22日马尕西顺攻入卓尼,禅定寺又遭厄运,驰名中外的《甘珠》、《丹珠》经版毁于火海中。同日占据新城,城内居民大都逃往洮阴藏区避难,未及逃走的人惨遭杀害。
  6月24日,国民军章明卿团和白连升支队开进临潭,在雷祖山、马连坡一带被马尕西顺击败。国民军复调李松昆师支援,马尕西顺在新城附近的红山牙岘、张湾一带,被国民军击溃,逃往旧城,携家属财物逃往临夏,被裹胁群众一时大乱,扶老携幼从斜藏沟向临夏方向逃遁,被藏兵和国民军夹击,死伤甚众,未逃跑的回众四、五百人全部躲在清真寺内。国民军某团长在进寺讲话时,不意被马尕西顺残匪开枪射击,该团长大怒,遂包围了清真寺,用机枪扫射后纵火焚寺。事后李松昆部和卓尼土司杨积庆遵照刘郁芬、戴靖宇电示,使上庄回众多人蒙难于旧城南门外。国民军于7月16日全部撤离临潭,省府命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部驻防新、旧城。鲁大昌兵扰临潭
  1930年2月,国民革命军甘肃讨逆第一路总司令鲁大昌率兵来临潭,其部李和义煽动警察队谢巡官哗变,轰走临潭县长魏锡周,后省派崔璠来临潭任县长,因刘郁芬部撤走,崔不敢就职,遂将临潭县印交给杨积庆后离去。鲁大昌要派鲁桂芳为临潭县长,向杨索取县印,杨土司以未奉省命拒交县印。鲁大昌便派团长李和义为总指挥,率顾涂团集兵临潭南乡秦关,杨土司亦派营长寇凤林等率藏兵驻羊化桥两军隔河对峙,11月120,李和义暗派劲骑绕过杨部驻地,由温旗渡口黑夜渡河,占领羊化村后的山神林,居高临下,向藏兵射击。同时李部正面攻破羊化桥,两面夹击,寇凤林部被击溃。姜麻子营长阵亡。余部逃到多坝,杨锡龄率兵将李部追兵击退,藏兵死伤70多人,李和义占据河阴纳浪、羊化、秋古等村后,大肆进行抢掠纵火,烧毁民房60多处。是时有临潭陡述祖、贾易山、高竹岗等与岷县李贵悟,乔寿山等不忍洮岷再罹浩劫、冒锋刃之险从中斡旋,双方罢兵,结果临潭县人民除给李和义部队粮料30万斤外,还被勒索银洋5000元作为兵费。此后鲁桂芳不仅成为临潭县县长,而且成了“甘边警备司令部指挥”。他大肆进行搜刮,仅摊派军服款一项达4万元。全县每人平均1元,鲁大昌以“新编14师”师长名义。派独立骑兵营长张兆锡率兵驻扎临潭县城。1932年12月,该营哗变,半夜砸开新城所有铺面进行抢劫。商民深受其害,损失达10万金巨。旧城亦遭变兵劫掠。
  1933年双岔(现碌曲双岔乡)与12部落头人因争夺寺院教权,双岔头人拉代向鲁大昌求援。鲁早已垂涎临、卓,企图控制藏区(碌曲地属临潭所辖,但地方实权控制在土官头人手里)。即派旅长梁应奎率骑兵团、特务营、手枪营前去镇压藉以占据碌曲。鲁部前骑行至西仓兰甸沟,遭到12部落的伏击,死亡1百余人,团长顾某亦被打死。5月30日凌晨,鲁军攻入西仓根岔,村民闻讯逃离,鲁兵纵火焚毁房屋,抢劫财产,见人就杀,西仓寺院和尚22人被捕,除1人脱逃外,21人全被屠杀,并将1位活佛绑至西仓桥墩,开膛剖腹。寺内除大经堂和3个囊欠因驻兵未烧外,其余10多座经堂、佛殿和囊欠,以及其它建筑、文物、古迹俱付之一炬。继又包围登知神林,搜捕隐藏的僧俗人众。将30余众用铁丝穿透锁骨串牵而去。后12部落头人加毛出面上书甘肃省政府,省政府派军界人士邓宝珊和夏河知名人士黄正清前往碌曲查办,查办结果由寺院出2万元,以赔偿鲁战时的损失。因鲁兵焚烧了西仓寺院,便相互抵销了结;12部落出两万银元,以赔偿鲁兵命价。12部落藏民为了不再受鲁兵的骚扰,含冤以牛羊马匹折价交清了这笔冤枉债。
  腊子口之战
  1935年9月、1936年8月,红军长征先后两次过甘南,途经玛曲、迭部、临潭3县的广大地区,行程6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10余次,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攻克闻名遐迩的天险腊子口,并在临潭县建立了红色政权。
  1935年秋,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川西北后,甘肃省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当即电令国民党陆军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在岷县——腊子口——西固(今舟曲)一线布防截击,并调遣唐淮源第20师前往岷县增援。鲁大昌急忙调兵遣将,将其弟所属二团从武都两水镇调往临潭县新堡一带设防,第二旅由陇西调至岷县西大寨一线堵截,第五团由西礼调到岷县西南30里之三岔门扼守,第六团、第一团和两个营及12师的两个营调到腊子口地区,修筑工事碉堡,扼守险关隘口,妄图凭借腊子口这道天然屏障,把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之中。
  9月15日黄昏,红军司令部命令红1军团2师担任前卫,第四团为先头团,从迭部旺藏寺出发,向天险腊子口开进。
  腊子口(藏语意为高山关隘),位于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河谷,东西两岸有陡峭的石崖对峙,形成一条长30多米、宽8米,高达数10米的隘口,腊子河穿峡而出,水深流急,河上横架着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连接两面山脚,要过腊子口必须通过此桥,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鲁大昌凭借这个天然屏障,设置两道防线部署重兵,第一道在小桥后面,第二道在朱立沟口,小桥后的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的封锁工事,坡后是纵深工事。东面突出的山峰腰体上也筑了几个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小桥隘口。
  16日下午4时,红军前卫团经过黑多黄土梁的灌丛直抵腊子口,战斗打响后,红军数次发起进攻,因白天隐蔽不好,未能得手。晚7点钟,团长王开湘带领一、二连骑牲口渡河,绕道对岸崖下。连长迅速爬上崖壁,用裹腿带、干粮带结成绳索,把战士一个个吊上去,依次逐层住上攀登。当夜0点,担任正面突击的六连20个勇士在连长杨信相的率领下向隘口猛冲猛打,但因地形险要,又得不到右侧两个连队的配合,六连勇士在枪林弹雨中连续冲锋5次,都未能凑效。凌晨3时许,六连当即召开火线党、团员大会,组织了由15名党、团员组成的敢死队,分成3个突击小组,制定了两路接近敌人的战斗计划。
  次日深夜,红军敢死队员们攀着崖壁上横生的荆棘向桥下摸去,开始了第6次进攻,第一组的勇士们伸手抓住桥底的横木往对岸运动,突然,一个战士拉断横木掉进河里,惊动了敌人,刹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4名红军急忙隐藏到一块巨岩之后,侍机而动。六连指导员胡炳云听见枪响,趁敌人只顾朝桥下射击的机会率领二三十名战士冲到桥边,摔出一排手榴弹,跃身冲进桥头上敌军的立射工事。一阵猛射,打得敌兵乱作一团,这时隐伏在桥下的4名勇士也从岩石后翻上桥面,挥动大刀冲杀,敌兵慌不能抵,此时,红军发出总攻信号,枪炮声、呐喊声震撼峡谷。鲁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仓惶逃命。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追击不到2里,敌军又凭借朱立沟口的第二道险关顽抗,掩护溃军退却。右侧后的1营敌人走投无路,被红5连和头天晚上爬上岩顶的第1连上下夹击,敌人被压到绝壁边沿,少数敌军官跳崖毙命,余皆缴械投降。据守第二道险关的敌人,也在6连的两次猛烈冲锋下,全线崩溃。17日晨,红军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这时,敌增援中队赶到,数门大炮向红军轰击,以掩护残敌逃命,红军即兵分两路。向敌后运动,以绝其归路。敌人发现红军迂回运动,掉转头来拼命奔逃,跑了90里,估计红军不会再追,就在大草滩休息。不料,红军随后即到,敌早已溃不成军。第二天红军顺利到达哈达铺(今宕昌哈达铺乡),部队经过大整编,建立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挺进陕北。
  1935年7月2日,红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会师甘孜。会师后,两军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分三路北上,徐向前率中路纵队,朱德率左路纵队,董振堂率右路纵队于8月1日到达包座地区。中央闻红二、四方面军到达包座后,电示“四方面军到包座略作休整后,宜迅速北进,二方面军随后进到哈达铺后再休息,以免敌人封锁岷西线,北出发生困难”。朱德、任弼时联合致电中央:“候兵力稍集结后,即向洮(今临潭)岷(今岷县)、西固 (今舟曲),约8月中旬,主力向天水——兰州大道出击”。8月初,朱德、张国焘联合签署《岷洮西固战役计划》,决定相继占领洮、岷、西固,向天水、兰州方向策应一方面军。国民党为了阻击二、四方面军北进,加强在甘南的布防,鲁大昌的新编14师又在岷州(岷县)、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一线部署兵力。盘踞青海的马步芳在同德、大河坝至黑错(今合作)一线设防,蒋介石还调动胡宗南进入陕甘,以为后援,命王均、毛炳文阻击红军主力军的会师。四方面军为了保证北上抗日的顺利实现,曾派5千人从川北、阿坝、玛曲的齐哈玛一带佯攻青海,牵制马步芳部不能东进。曾在齐哈玛与马部激战,完成任务后撤回原路,随大军北上,二、四方面军出甘南州迭部县的达拉沟,沿白龙江经尼傲峡、麻牙寺,到达代古寺和洛大新寺,离开白龙江北上,到达腊子口。8月9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30军88师攻占了腊子口,歼灭鲁大昌的守军约一个营,并顺利地越过达拉山(红军称岷山),于8月9日攻下哈达铺,消灭敌人上千人,缴枪千余支。
  红军与马彪部之战
  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占领临潭,组建苏维埃政府时,马步芳令马相旅、马彪旅急赴夏河县边境的甘加滩一带截堵。并将临夏各县民团,分别调拨于老鸦、土门、新营、槐树等关及三家坝等地设防。8月31日,红二方面军进抵岷县、卓尼、美武及康乐一带,声势浩大。马彪旅所属两个营,于9月7日始迟迟由甘加滩八角城移驻卡加,马步芳严令前进,9月两营到完科洛,与红军少数部队接触,即被击溃。其时红军另一部经黑错北移,马彪率所部又由黑错犯卓洛,13日与红军激战。红军继续东进,14日,双方对峙于临潭旧城,该城东北关一带营垒为红军据点,马彪部营长马占成乘隙进犯3个关卡,15日,马彪攻陷临潭旧城,继续进犯临潭新城时受挫溃退。18日,红军由新城展开攻势,马彪部两个连迭受重创,于19日退到美武旧寺,余部亦于21日退守黑错。马步芳急忙电召马彪、马朴、马德、马元海召开军事会议,重新部署。红军在撤离临潭旧城前两日,马步芳命令驻守黑错的马彪,向临潭方面进兵。10月1日从黑错出发,2日抵达旧城,在卓洛、完科洛又受创。马忠义自甘加滩赴援,行至观音沟,闻红军英勇,即中止不进。时红军已决定挥师东向,阵地陆续转移,马彪乘隙进据临潭旧城,对驻守西凤山的红军采取原始的火牛阵,最后打下西凤山的瓦窑双坟堆时,碉堡内仅有的两个红军战士,竟脱险归队。
  石门事变
  1936年9月30日凌晨,红军趁早雨撤离临潭新城,出北门经羊沙、甘沟、冶力关,直指临洮、渭源。
  红军在临潭的工作队长徐登云等10人未及撤离冶力关,惨遭以朱秀山为首的“民团”杀害。当时因故留在临潭扁都村的周干民部长和5名红军战士及民兵大队长范云山带领整编的5个中队民兵准备随红军北上。整编的5个中队是:石门沟为一中队,河阴五寨(磨沟至唐旗)为二中队,河阳五寨(占旗至小弯儿)为三、四中队,马旗沟为五中队,约四百多人。各中队长都从队员中指任,每个中队派了1名党代表,范云山任团长。在石门口村集中的当天夜里,原“民团”大队长徐灵哥,暗中勾结岷县北乡“民团”,内外配合,带领马饮河、唐旗等处的亡命之徒杀害了5位红军战士,范云山亦陷入重围,与徐博斗中因寡不敌众,突围后沿山路向新城方向而去。徐灵哥等包围周部长住地窦巨川家,窦手持双斧,赶走歹徒,周部长乘机冲杀出去,得岷县蔡家崖一个外号“四路游”的人帮助,渡过洮河,连夜直赴岷县。“石门口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红军一部顺洮河而下,直抵石门口,攻下石门峡崖洞,生擒凶手朱更金、何羊保子等人。红四方面军大部队离开甘南后,马步芳和鲁大昌先后派遣部队进驻临潭,杀害掉队的红军战士,搜捕苏维埃政权成员和积极分子,就连他们的家人亲友,也遭株连,范云山在新城惨遭杀害。
  甘南农民起义
  1943年甘肃南部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以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族、撒拉等各族人民共同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这次起义是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下爆发的。
  1941年春,甘肃省进步人士为了加强民主联合阵线,坚持抗日,成立了“西北民主政团”。抱着“抗战到底,保障人权,结束党治,革新内政”的宗旨,在洮河一带进行串连活动。当时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派款之苦,早已酝酿起义。政团成员王仲甲、肖焕章秘密联系,掀起了各民族人民联合武装大起义。
  当时在卓尼水磨川寺学经的和政松鸣岩寺活佛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在卓尼康多、勺哇一带组织了一个“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以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当地藏族、土族青壮年韩东主、韩加措、金尼直、尼尕、塔斗塔勤、罗赛、曹达拉,还有年旦增(外号“辣椒”营长)。同时秘密联络卓尼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以备后援,肋巴佛和临潭冶力关的汪鼎臣、八角的任效周(人称“任大”)相友善。他们经常与临洮的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和临夏地区的马福善等互相往来,频繁接触,结成志同道合的战友,共筹举事。并利用民间组织“哥老会”头目汪鼎臣、黄建伟(人称“黄点名成”,二人均系“哥老会”大爷)、任效周等人,在临潭冶力关、八角、甘沟、羊沙和康乐的足古川一带,加强活动,吸收当地群众和逃荒农民参加反抗运动。为了获得武器,还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工作,取得国民党驻武都骑兵独立营营长张英杰(和政人,人称尕张,“哥老会”成员)的响应。张英杰以筹办军饷为名,派下属柳连副在冶力关开“军风号”木行,以与肋巴佛的“草登草哇”取得联系。1942年,肋巴佛的“草登草哇”愈加壮大,影响越来越广。汪鼎臣、黄建伟和任效周的“哥老会”组织也遍布临潭东路、北乡。在此形势下,肋巴佛率领当地农民喊出了“官逼哩,民反哩,家家门上钉板哩”(指“钉门牌”)的呼声。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晚在临洮苟家滩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的有王仲甲、马福善、肖焕章和肋巴佛的代表年旦增等。他们约定在1943年农历三月二日宣布起义。
  1943年1月,王仲甲在临洮衙下集附近公开活动。临洸西乡边家湾回、汉人民在马福善的领导下,在卧龙寺起义,喊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接着,临洮紫松乡农民在王仲甲、肖焕章等领导下掀起“抗粮、保命、反贪污”的起义。他们的起义,在甘肃引起很大的震动。
  肋巴佛配合王、马两路起义军,于农历二月二十日率领48名藏、土族青壮年,以朝拜常爷池为名,来冶力关与汪鼎臣、黄建伟密商急速举事事宜。八角任效周、康乐杨家河王万一等率起义农民来冶力关。二十二日,“哥老会”成员300多人在冶力关聚会,并号召冶力关、斜角滩、足古川和甘沟的农民积极参加起义。二十三日,手执大刀、长矛、镰刀、斧头、棍棒的各族农牧民来到冶力关,在常爷庙杀牲祭旗,然后在泉滩召开誓师大会。会上,正式宣布肋巴佛为司令,汪鼎臣、任效周、黄建伟、王万一为副司令。将起义军分编为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任效周,副师长王三(临潭八角人);第二师师长汪鼎臣,副师长王万一(康乐线家湾人),姜希廉、杨茂清、邢生贵等为营长。任效周代表司令部宣布起义宗旨:“反对国民党,接洽共产党,抗日反蒋”。他们的部署是“先打新城,后到武都接张英杰,然后去延安接洽共产党”。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饥寒交迫的农民组成,所以又叫“饥民团”。其时东乡族人马木哥(人称眼窝司令)也在宁定(今广河县)巴尖沟宣布起义,前来冶力关与肋巴佛会合。二十四日起义军向临潭县城(新城)开进。当晩进驻甘沟、羊沙,选拔精干青壮年300多人为先锋队,跟随胁巴佛直奔新城。午夜,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二十五日拂晓,先锋队随赶“早营”(即赶早集)的人进入城内,包围了县政府。当时,县长徐文英刚刚起床,闻枪声,偕妻持枪,上房顶反抗。驻守县城的保安队和警察听到枪声后,胡乱打了几枪,便逃之夭夭。徐文英夫妇见势不妙,冲出县府往城南逃走,至南门庙被起义军用乱矛戮死。同时,杀死了县党部书记长赵廷栋和邮政局长苟克俭,对城中居民毫无伤害,城内秩序安定。农民起义军攻克新城后,打开监牢,放出犯人,随即撤离县城,开往石拉路、大桥关山区地带进行休整。
  临潭县东南乡一带的饥民,纷纷参加“饥民团”,起义军迅速扩大,已达4000余人。农历三月一日,起义军从石拉路、大桥关出发,经阎家寺、马旗沟,向岷县进军。当进军至高楼子,突遇岷县保安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饥民团”撤到梨园、磨沟一带。次日,一部分突破石门口封锁区到达甘沟;一部分翻越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然后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洮河到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率领的起义军会师。
  会师后,起义军正式定名“甘肃省农民抗日救国军”,并提出口号:
  1.甘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2.纳不起粮,缴不起款,雇不起壮丁的人一致团结起来,打倒谷正伦、朱绍良!
  3.被虐待而死亡的壮丁家属一致团结起来,打到兰州,报仇雪恨!
  4.甘肃人民誓死不作亡国奴,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
  5.打倒贪污无能的政府,建立廉洁清明的政府!
  6.铲除虐待壮丁的兵役机关!
  7.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8.甘肃各族永远再不受贪官污吏的挑拨离间,互相残杀!
  门楼寺会师后,声威大振,各地人民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的不绝于道,每次都有数百人。起义军很快发展到5万多人,其影响波及临洮、康乐、临潭、洮沙、漳县、渭源、通渭、陇西、岷县、武山、会川、榆中、定西、卓尼、宁定、皋兰等10多个县。
  1943年4月中旬,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的领导下,向武都进发。并发出讨伐国民党的檄文。义军沿九甸峡经新堡、柏林、总寨,包围了岷县梅川镇。随后又撤至申都、闾井,继续南下。在途中连打数仗,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2挺,子弹1.5万余发。义军主力在宕昌稍事休息后,即入武都境。驻武都第八战区直属骑兵营营长张英杰弃城率部来迎。两军会合后决定张英杰再返武都阻止康县方面来敌。刘鸣攻打西固,守军落荒而逃,县长王凯儒投降。起义军遂任命王尊元为西固城防司令,龙一飞为县长,留300人驻守西固,余部急速进军武都。
  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和不断壮大,对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威胁极大。蒋介石责令朱绍良、范汉杰调动军队镇压。从4月中旬开始,调3军12师吕继周由兰州向榆中、洮州进攻;第七师李兴龙由定西向洮西地区进攻;骑九师张占奎由陕西凤翔经陇南向岷县进攻;38军暂编15师康庄经天水向临洮进攻,后改由武都、岷县堵截;以暂编59师盛文为续进部队,由陇东向临洮进攻;马步芳的骑兵一团及步兵二团在宁定、康乐、和政各县堵击。地方团队有交通司令马锡武的骑兵团、甘保五团、临洮甘保四团、岷县甘保二团、武都甘保六团及各县的自卫队,还有驻兰州空军8大队25中队,对起义军进行围攻。
  起义军主力到达武都,张英杰、王德一(人称“王阴阳”)率部与主力军会合,准备夺取武都。国民党从陕西调第7师、第12师和第59师,向起义军疯狂进攻。十万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在武装精良的敌人面前,只好放弃攻占武都的计划,从甘泉镇等地撤岀。这时地方保安队看到有3个师的正规军作后盾,一个个出来拦路堵截,给起义军撤离造成极大的困难。起义军撤出甘泉镇后,在村坝后山与敌军激战一天,给敌以沉重打击,使敌不敢冒然前进。起义军撤到草川崖,召开有各路领导人参加的草川崖会议,决定分兵3路,向延安进军。王仲甲、杨华如为右路,张英杰为左路,刘鸣、肋巴佛、肖焕章为中路。草川崖会议后,起义军中矛盾开始显露。各路军不能协同作战,各自为政的分裂倾向明显化。个别领导严重脱离群众;一些领导之间互相猜疑和忌妒;农民的思乡情绪抬头,致使士气日益低落。6月间,起义军在敌人追击下,退到礼县桃坪,经旋水到武山滩歌镇,后又至岷县,在蒲麻梁与保安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0支。蒲麻梁的胜利,扫清了起义军重返洮河流域的障碍,一举撤回会川的罗家磨。时起义军仅余1万多人。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半夜,张英杰降敌。敌59师、7师等3个师,疯狂围攻,起义军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主力部队被冲散,无法统一行动。
  自农民起义军撤出临潭新城,岷县专员胡受谦派保安2团进驻,并命其团长张民戎为县长。张民戎在新城四山修建碉堡,以防起义军。农历五月,省政府正式派郑执中为临潭县长;张民戎仍为团长,主持防务,派保安大队长曹植进驻羊沙,妄图消灭留守的农民军黄建伟部。黄建伟闻讯,率部包围羊沙堡,战斗一打响,又撤至窑化沟埋伏,击溃尾追敌人后。起义军再次包围羊沙,张民戎急来救援。起义军迅即撤回冶力关。当黄建伟听到起义军大队回师洮河一带时,速率部沿河布防接迎大军渡河。过河后,起义军马福善部驻临潭八角;肋巴佛部驻康乐景古、阿那;王仲甲驻康乐阿古山一带。他们在潘家集、何家山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后,分散潜伏,保存实力,以图再起。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轰动西北的农民革命战争暂时偃旗息鼓。
  起义失败后,国民党一面采取诱骗手段,组织了“甘肃省灾区宣慰委员会”,散发布告、“良民证”和贷款,分头到榆中、定西、渭源、陇西、临洮、洮沙、康乐、临潭等县,“安抚”农民;一面调动大批军警,进行“清乡”,实行血腥镇压。12师吕继周和暂编59师盛文在康乐杨家河、线家滩、景古城和临洮的衙下集、苟家滩一带,先后以“通匪罪”枪杀青壮年农民300多人,搜捕壮丁500多人,抢掠各类牲畜数千头。与12师进驻冶力关的同时,岷县专员胡受谦也派保安队来甘沟、冶力关,命宁克家、冯霞波“清乡”、“办善后”。他们互相勾结,采取搜捕、诱骗、追剿等手段,惨害起义人员。黄建伟接受敌人收编,后又逃脱,隐姓埋名,直至解放。叛变革命的张英杰及其弟张英奎被敌人枪杀在临洮飞机场。汪鼎臣、任效周、王万一隐藏康乐,被人告密,押到冶力关,非刑拷打7天之久,敌人终未得知肋巴佛的去向。他们个个英勇不屈,1943农历八月十四日被杀害于冶力关泉滩。邢生贵被保安队押送到新城杀害,以头颅祭奠了前临潭县长徐文英夫妇、王德一(即王阴阳)被12师押到临洮,和部下10余人全被枪杀于甘沟村。肋巴佛与年旦增等人在白石山、松鸣岩一带的密林中藏身。年旦增在途中被捕,押赴临洮,与王德一同时被害。王仲甲隐藏在衙下一带,准备待机再起。解放前夕因叛徒出卖被捕,兰州解放前夕押赴武威杀害。
  59师进驻水磨川,没收肋巴佛的财产,拆毁他的寺院,亲属埋名四处逃散。肋巴佛在辗转逃匿奔波中,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6年他从夏河到渭源,参加了夏尚忠、毛得功等人领导的游击队。不久,经高健君、牙含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农历四月,他去延安学习,在平凉安国镇,因汽车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1岁。
  这次起义,是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抗日活动影响和感召下,发动起来的一次革命运动。前后达7个月时间,波及20多个县,参加的有七、八个民族,是一个具有民族联合阵线性质的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撼了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与进攻,客观上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卓尼北山事件
  1942年卓尼北山与夏河美武因草山纠纷,临潭县派保安大队前去解决,被北山藏兵误认为美武藏兵,打死10余人。临潭保安队和美武藏兵联合向北山藏兵发起进攻,北山藏兵拼力还击,事态扩大。甘肃省派员处理,北山赔偿保安队损失1000银元,马15匹,枪15支,以结此案。因此引起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和当地藏民的极度不满。杨麻周又调集藏兵数百,部分留守北山,部分由小头目杨才尕率领,袭击国民党军,杨麻周星夜带人马赴卓尼,准备接杨复兴及其母杨守贞到北山。以北山为根据地,策动48旗武装暴动,杨守贞为确保卓尼杨家统治权益及30余名赴冶力关参加军事会议人员的安全,严令杨麻周立即停止一切反政府行动。就在杨麻周留居卓尼之际,杨才尕已率部偷袭了驻多麻寺的国民党周体仁部的第20团营部,将驻军一个营长、两个连长和百余名士兵全部杀掉。同时,康多一带群众小规模偷袭连续不断,先后打死打伤周体仁警卫部队300多人。周体仁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卓尼赴冶力关开会的30多人,除杨一隽外,将头目杨赛高、手枪队长梁书拉、警卫连长宗其秀等地枪决,其余人员全部解除武装,押送军部审讯,并派部队向多麻寺、康多水磨川寺等处进攻,烧毁了多麻寺院及附近的6个村庄,掠去白洋6680元,牛羊1600头(只),马500匹,枪500支。同时,岷县专员胡受谦也派刘济清与骑兵25团团长戴效戎包围了卓尼禅定寺。要杨守贞交出杨麻周,杨麻周自动出来后被押,对杨复兴母子实行监控。周体仁军部移驻临潭县城(新城)。北山事件经临潭绅士马志青、赵明轩等人出面斡旋并答应周提出的3项条件:
  1.没收杨麻周属地北山一带的全部枪支、土炮、刀矛和马匹。
  2.罚款白洋10万元以偿命价。
  3.将杨麻周等人解省法办。
  条件谈妥后,除将卓尼大头目杨峻枪杀于新城南郊,发还杨一隽等枪支马匹释放回卓。杨一隽回卓尼后,始知杨麻周在押,于是又星夜赶赴北山,检点没收的全部枪支、马匹,并分摊罚款,为期一月始将全部物品运往新城军部,北山农牧民因此而倾家荡产。
  事后,周体仁又以杨一隽催款不力,与杨麻周一道押送兰州,杨一隽终以“手令部属,袭击国军”的罪名,被杀于兰州。杨麻周通过卓尼司令部用金钱重贿后,保住性命,判刑15年。数年后即保释回乡,卓尼北山事件终结。
  解放西固之战(南峪之战)
  1949年8月国民党西固县长孙铁峰率部起义,驻碧口的赵龙文,即电令驻武都的王治岐和驻西固县南峪的李惠民,立即歼灭孙铁峰领导的起义武装力量。11月8日,赵又电令338师的一个团和武都专员李永瑞,新任西固城防司令兼县长边固火速到达南峪,协同247师作战,他们探听西固城并无解放军驻扎,便出动全部兵马,分3路连夜向西固县进发。孙铁峰得知敌兵大举来攻,即命自卫队与警察发动和帮助城内群众紧急疏散,并令镇守南山和尖子石的部队火速撤离,转移集结后移驻黑峪寺,转赴宕昌,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2月6日,驻两河口的62军先头部队开始分两路进发,一路由孙铁峰等作向导直下武都,一路由沈容海带路沿白龙江西进。李惠民在南峪和大川布署兵力,并在大道两侧制高点上设置多处据点和暗堡,妄图阻止大军西进。但当解放军兵至大川时,守敌胆怯西逃,只有守据大川西头炭窑山古刹中的敌军向解放军疯狂扫射,对岸暗堡中的火力也射向解放军,被紧追的逃敌遂掉转马头向先头部队扑来,解放军面临3面火力威胁,且天已黄昏,为减少损失,部队撤回大川、土桥子两村。是夜,侦察部队的夜战连、老虎连由起义人员王喜德等作向导从化马过河翻越晚霞山,绕道大川北山顶隐蔽。8日午后,两连战士不顾一日一夜跋涉的疲劳,即与敌展开激战,用一排兵力将寺院四面包围,迅速冲向寺院,迫使敌人缴械投降,控制了南峪以北的制高点。为了牵制敌人,保护南峪木桥,解放军战士趁天黑下山,伪装混入敌群过了桥,粉碎了敌人毁桥的阴谋。9日黎明,追击247师的两个侦察搜索连队抵达哈河坝村,中午,解放大军到达插岗。
  南峪激战前,李惠民在县城的后卫部队百余人,窜至县城西南的马土山,见无路可逃,便向解放军投诚。12月10日,各族群众张灯结彩,欢庆西固解放。接着成立接管委员会,甘南全境遂告解放。
  剿灭马良股匪
  共和国建立初,在以甘南为中心的川、甘、青3省交界的广大藏区,曾流窜和盘踞着大小20股土匪,其中以原国民党马步芳部团长马良和马步芳参事室少将高参马元祥为首的反革命武装股匪,人数最多,危害最大。这伙匪徒在台湾“中美联合办公室”和“国民政府游击委员会”的直接指挥与接济下,纠集“土改”、“镇反”运动中从内地逃亡出来的恶霸地主、旧军官、兵痞、流氓,公开进行反革命武装破坏活动。他们窜扰的范围为:东起现今甘南州的迭部县,南迄四川省西部的黄胜关、墨洼一带,西至现今甘南州玛曲县欧拉乡和青海省的河南县、同德县,北达甘南州的夏河县和临夏州的南部地区,以甘、川两省交界的郎木寺、包窝藏、迭部等为中心,建立据点,扩充反革命力量。其主要分布于上、下迭部和碌曲县西仓、双岔一带的崇山密林之中,他们配合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蒙骗和拉拢藏区一些不明真象的头人及群众,大肆造谣惑众,四处烧杀抢掠,煽动暴乱,拦劫军车,袭击刚刚建立的一些区、乡人民政府,妄图把广大藏区变成进行反革命活动和颠覆人民政权的据点,致使甘、青、川边陲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人心不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共产党在广大藏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建立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国民党特务于1950年12月潜入临潭旧城,吸收发展特务组织“中国国民党西北战地特务工作委员会”成员,搜罗土匪、地痞、流氓200多人,企图进行反革命暴乱。1951年,反革命组织“救民军”第一军军长马维良、副军长王占良和匪特张二不都,在迭部藏区大肆活动,秘密串联发展反革命成员100多人,准备暴乱。1951年2月底,台湾国民党政府委任马元祥为“中华反共救国军第103路司令”,指挥青海地区的反革命组织活动。与此同时,曾窜扰在甘南碌曲县一带为匪的原国民党青海省府参议敏海峰,被盘踞于川西的国民党“川康甘青边区游击司令”傅秉勋委任为“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军第7纵队司令”。不久,傅秉勋又授其参谋长刘华初以“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军第9纵队司令”之职,开辟所谓的“黑水以外的第二基地”。这些直接受美蒋遥控指挥的股匪,成为甘、川、青边境地区的反共武装。
  马良受委任后,于1952年3月底在甘南碌曲县西仓新寺正式打出了“103路”的旗号,在台湾当局的援助下,积极网罗零散匪盗,收编小股土匪,招募兵痞流氓,强挟群众入匪,组织发展反革命武装力量。到1952年11月底,其势力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近700人,并分编8个纵队,委任头目。1953年初,马良奉命将潜伏在甘南迭部一带的边仙桥股匪400余人收编为第九纵队,因边不愿接受马良的制约,一直独立活动。1952年12月,马元祥在碌曲县甘、青交界的李卡如山区正式组成了“102路”股匪,编为7个纵队,至翌年春,聚匪380余人。敏海峰受傅委任,于1953年3月在迭部县甘、川交界地区成立了“独七纵队”,分编成8个支队,匪徒380多人。1952年8月,傅秉勋“司令部”在四川黑水地区被解放军西南部队摧毁后,由于马良竭力扩大匪势,深得台湾当局的赏识,遂7次对其进行空投支援,计空投特务18名,各种武器近千件及大量的军事物资,并直接指挥其行动,使马良股匪的势力得到迅速扩大。下半年,马良、敏海峰派人到甘、川藏区部落,以赠枪支弹药和高官厚禄为诱饵,拉拢不明真象的十几个部落的土官、头人率众入伙。马良、马元祥并多次派人去临夏、临潭和青海等地,秘密串联国民党旧军官和恶霸地主之类人员入伙,并在临夏建立了输送匪徒进甘南的秘密联络点,同时在临夏、临潭等地秘密发展潜伏匪徒2000人。到1953年解放军进剿前夕,诸匪中以马良人众势大,枪多粮足,成为川、甘、青交界地区,各路股匪的最高首领。
  此股匪徒编写、散发反革命传单,大肆造谣惑众。煽动反革命暴乱,袭击基层人民政权。1952年5月,在马良的策划和煽惑下,夏河县阿木去乎乡头人集兵骚乱,公开驱赶当地驻军和政府工作人员。是月,马良又策动西仓、双岔的9部落头人,聚众2000余人,阻止解放军进兵,打伤战士20多人,夺走机枪1挺、步枪2支。同年六月,边仙桥匪纵队副司令杨启荣、陈子范率匪徒200余人,袭击洛大区人民政府,杀害区委书记、区长各1人,劫枪8支,牲畜10头,人民币900元及衣服等物资。是年8月170,边仙桥再次派匪徒攻打岷县西川区公署,抢劫步枪4支。1952年10月13日,马良股匪在甘南各县及迭部县制造了多起截杀干部,阻劫军车,抢劫物资事件,收集军事情报,组织反革命“救国军”、“复仇团”等,活动极为猖獗。
  1952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西北军区和西南军区在成都共同商讨了配合剿匪问题,决定由西南军区抽调5个团的兵力,协同西北军区作战。当年12月底,西北军区在兰州召开了剿匪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甘、青剿匪指挥部,从西北军区抽调10个团的骑兵、步兵、工兵和两个汽车连及5架飞机,作为剿匪的主力,对如何进剿马良股匪作了研究部署。1953年1月,西北军区甘青指挥部(简称“剿指”),在甘南夏河县成立,彭绍辉任司令,廖汉生任政委,徐国珍任第一副司令员,高维嵩任第一副政委,朱声达任第二副司令员,朱侠夫兼任第二副政委,黄正清兼任第三副司令员,龚兴为任参谋长。为了支援和配合军队的剿匪战斗,同年3月5日,中共甘南藏区工委在夏河县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区剿匪委员会(简称“剿委”),黄正清任主任,王治国、杨复兴、黄祥、王如东、赵子康、金巴襄佐、杨丹珠、丁立夫、王殿清、冯永炳任副主任,吸收各族各界代表人士56人为委员。
  1953年2月,“剿指”调集西北军区和青海省果洛支队共10个团的兵力,参加剿灭马良股匪战斗,根据西北军区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以首歼马良股匪为原则,采取突然、迅速地奔袭”战术,“剿指”于当年3月50,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进剿命令。3月28日,“剿指”又根据匪情变化,重新调整了战斗部署,即令:公安11团、西北军区骑1团,组成左路纵队,由11团团长吴作启和骑1团政委慕明君指挥,驻剿、游剿盘踞在上迭部和若尔盖县粗路、热路沟、奔巴沟、江岔一带的边仙桥、敏海峰股匪;西北军区骑2团和果洛支队组成右路纵队,由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书茂指挥,西渡黄河,至玛曲乔科一带,跟踪追歼马元祥匪部;骑1师和骑11师32、33团组成中路纵队,由骑一师首长指挥,向窜至四川唐克地区的马良、刘华初股匪合围,直到歼灭为止。作战命令下达后,各参战部队紧急动员,积极备战,准时奔赴各自的剿匪战场。经过唐克、什藏寺等大小30余战,基本上歼灭了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诸路股匪主力,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这次剿匪斗争,共毙、俘、降土匪达1853名,除活捉了匪首马良、马硕卿,击毙马元祥和边仙桥,逼降敏海峰外,还俘虏国民党“川康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总指挥部”中将指挥兼“中华人民反共突击军第204路”中将司令周迅予,国民党四川剑阁专员、“川康甘青边区游击司令指挥部”副司令何本初,西南游干班少将副主任兼“川东游击”总指挥王旭夫等,共击毙、俘虏台湾空投特务16名,缴获电台19部,各类轻重武器近700支,子弹7万余发,骡马500匹,大烟近百斤及其他一大批军需物资。
  此后,对漏网和重新聚集并流窜在夏河、卓尼、临潭、碌曲等地继续为非作歹的散匪,中共甘南工委、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甘南军分区,提出了“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清剿为辅,以武工队在党政军统一领导下,结合党政中心任务,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对匪进行招降和瓦解争取工作,团结群众,孤立匪特与积极的军事清剿相结合的方针”,并作了具体部署。终于在1956年3月,全部肃清了残匪,共歼灭匪徒700余名,收缴各种枪支1395支,子弹5500余发,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彻底胜利。
  平叛
  1957年冬和1958年春,正当甘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自治州局部地方发生了武装叛乱。
  在帝国主义间谍和西藏反动农奴主及其维护人的唆使下,在暗藏的极少数反动分子的欺骗威胁下,个别不法分子聚集,破坏电杆、公路,围攻县、乡政府,杀害基层各族干部和群众,抢劫和烧毁国家财产,破坏民族团结等。这次叛乱,是那些不愿意放弃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坚持与人民群众为敌的极少数反动分子挑起的。他们坚持反动立场,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对抗人民政府,反对社会主义,妄图颠覆人民政权。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面临封建经济基础即将土崩瓦解,腐朽的封建制度即将崩溃之际,他们利用政府工作中的某些“左”的缺点、错误,蒙骗、煽动和强迫那些一时不明真象的群众,公开与人民为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各族人民强烈要求平息这场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合内卫公安部队和各族民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民族中上层人士的积极协助下,以政治争取为主,配合必要的军事打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平息了这场武装叛乱。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