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共和国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58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共和国民兵
分类号: E158.9
页数: 4
页码: 1350-1353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共和国民兵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地方武装 共和国民兵

内容

—、建立与发展
  1951~1952年,临潭、舟曲两县的农业区先后建立了民兵组织,至1958年底,发展到7673人,除临潭县团结区外,达到一乡一个中队,每村下编2至5个分队,每庄又分编3至5个小分队。
  1953年卓尼、夏河两县在原部落武装(门兵)和自卫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民兵组织;1956年计划在碌曲、玛曲两县建立普通民兵组织,但未能实施,直至1958年平息叛乱后,于1959年建立了一支由52人组成的民兵武工队,至1960年底发展到273人。1962年,随着迭部县的设立,民兵组织也相继组建。
  由于当时对少数民族地区民兵工作规律认识不足,急躁冒进,失误较多,部分民兵曾携械参叛,在平叛和民主改革中,民兵组织内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也发生一些问题。根据当时实际,对全州民兵组织进行了整组,组建了一批脱产和半脱产的民兵连队,在平叛斗争中配合解放军作战。1959年,在全州原有12个参战民兵连队约1400人的基础上,新组建民兵师4个,团30个,营155个,连573个,其中有基干民兵连28个,共有民兵12.4万余人,占当时全州总人口的34%。
  五十年代初期,根据西北军区“在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团结问题未得到解决,当地的民兵干部尚未培养成熟以前,不发展或有重点的发展民兵”的指示,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兵,要重质量不重数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要求,各地区发展民兵时,普遍要求很严,不仅要出身成份好,政治历史清楚,而且要现实表现好。因此,当时组织起来的民兵数量虽不多,但质量高,很有战斗力。六十年代初,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有些地区对民兵政治条件要求过严,致使夏河、碌曲一些地区民兵数量大幅度下降。
  1962年成都会议以后,全州各地按照省军区规定的6个条件对民兵组织进行了整组,民兵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把好政治质量关的同时,还注意把好年龄和身体关,并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在年龄上一般是有小不偏大,对人口过少的牧村,年龄适当放宽,体格要求目测合格即可。唯一劳力不编,多弟兄家庭只编1人。临潭、舟曲两县分编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1984年全州统一只编一种民兵,列入基干民兵,以行政村为单位,能编什么就编什么,一般是50人以上编连,20人以上编排,以下编班。牧区在自然村和牧业点编小组,鉴于牧区妇女劳动强度大,民兵组织又多系骑兵队,因此在骑兵分队中未编女民兵。
  各地在战时兵员动员时,本着既要负担基本平衡,又要使补充组建同一部队的兵员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兵员任务定到党支部,落实到基干民兵中,干部内定到人,为战时快速动员打下了基础。二、民兵政治工作
  全州的民兵政治工作由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教育方法是:四季抓闲季,忙时抓闲时,见缝插针,培训骨干,针对现实,专题教育。政治教育内容,1958年前后围绕剿匪、维护社会治安等项工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革命形势、战备任务、政策纪律、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教育民兵维护群众利益,保守军事机密,严格执行民族政策,配合解放军作战,随时准备参军参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忆苦思甜活动,教育民兵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革命大批判、仇恨旧社会、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国防教育,使民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加深对“无兵不安”理论的理解,教育民兵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英雄,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民兵军事训练
  五十年代主要进行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为内容的五大技术训练,结合州内牧区特点,进行骑术训练和战前训练,如执勤、放哨、应付突发事件等。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主要进行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的“三打”和防化学、防原子、防细菌的“三防”训练。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主要突出对民兵干部、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如大炮及高射机枪等课目。民兵干部的训练由军分区教导队办集训班和各县武装部组织培训,以射击、投弹、爆破、单兵战术以及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训练,提高了民兵的技战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
  四、参加地方建设
  民兵在甘南的各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甘南掀起大规模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全州有33000多名民兵参加。1966年,卓尼县民兵参加了多坝电站的修建工程。1969年参加了卓尼洮河大桥的修建工程。并修筑长1000余米、高2.5米的河堤大坝。卡车乡大力民兵参加了红旗水渠的修建工程。1971年至1973年,全州修公路50公里,投入民兵4280余人;修水渠470条,投入民兵1800余人;修电站3座,投入民兵490人;平田整地4万亩,动员民兵6454人。
  1975年,甘南在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全州248个民兵连、51814名民兵参加,3年内修出梯田43111亩,与河争地2821亩,兴修水渠32条,扩大水浇地8514亩,修筑公路8条,总长48公里,封滩育草84816亩。
  1990年,舟曲博峪乡先后组织民兵232人,义务修出4条总长15公里、宽2.5米的乡村便道和4座均长4米、宽3米的简易桥梁,义务编粮田篱笆1.5万米,修田间鞍房30余间。发挥了民兵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五、先进民兵组织
  舟曲民兵连组建于1958年3月27日,舟岷指挥部成立后编为民兵7连。全连120人,其中党员51名,团员21名,复转军人109人,占全连总数的90.8%;参加过战斗的64人,占全连总数的50.3%;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36名,立过战功的35名,5年以上军龄的33名,获得各类模范称号的3名。
  1958年3月26日晚10时,舟曲县委向全县发出动员参战的紧急通知,从接到通知到7连编队完毕仅用了18个小时就投入了战斗。他们在平叛斗争中,参战44次,缴获各类枪支506支,子弹2039发和其它物资。全连立功的22人,通令嘉奖的25人,队前嘉奖11人,立功受奖人员占全连总数的36.9%。平叛结束后,7连荣获兰州军区授予的“英雄民兵七连”的光荣称号。
  卓尼卡车乡大力民兵连前身是大力民兵小队,1953年接受搜捕马良散匪的任务,他们提腰刀、背火枪,英勇作战,在两个月内搜捕到2名土匪,活捉美蒋特务1名,小分队中2人立功,2人受奖,并派代表出席县民兵剿匪英模大会。六十年代初的数年中,大力54名基干民兵参加实弹射击22次,每次均为优等。全连涌现出6对思想好、武艺精的夫妻民兵,3户全家民兵,均受上级奖励。1965年10月甘南州委、甘南军分区在大力召开现场会授予大力民兵连为先进民兵连称号。
  临潭民兵三连一排临潭民兵3连1排是从平叛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战斗集体,全排36人,有党员5人,团员14人,复员军人5人,全部为当地的骨干与积极分子。平叛中转战于甘、青、川3省交界处,先后作战16次,歼敌数10名,缴获各类枪支15支,子弹130余发,粮食8000余斤和其它物资,荣立集体三等功,受到甘南州委的通报表扬。
  夏河民兵十连在1958年的平叛中受到甘南军分区的通报表彰。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