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575
颗粒名称: 军事志
分类号: E158.9
页数: 50
页码: 1331-1380
摘要: 该志详细的记录了甘南地区关于军事内容系统性的概况。
关键词: 地方军事 地方武装

内容

第一章军事机构及驻军
  第一节军事机构
  —、元代前的军事机构
  秦汉以前,中国西部就生息着被称为“戎”的部族,羌人即是西戎游牧族的一支。汉景帝时,准许羌人研种留何率领其部落内迁陇西,保守边塞,遂分居于狄道、氐道、羌道(今舟曲)。羌道是甘南历史上所设的第一个军政机构, 治所在今舟曲县的坪定乡境。
  西汉时为解决边境问题,曾大规模用兵。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羌战争结束,汉朝设置护羌校尉以监护诸羌,治所设于令居。神爵二年(前60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后,尉治改设临羌。其后,在夏河甘加设白石县,治所在今之八角城。东汉在临洮(今临潭)设南部都尉。
  三国时蜀汉景耀五年(262年),蜀将姜维曾屯田沓中(舟曲西)以戍守。
  西晋永嘉末年吐谷浑占据今临潭等处。咸和二年(327年),前赵刘曜之子刘胤率将刘允与前凉韩璞战于洮河之滨,前赵占据今临潭,在临潭设置侯和、石门等屯护军,碌曲境内设漒川护军,迭部境内设甘松护军。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晋分氐羌为二十部各为镇守。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吐谷浑曾修筑洮阳、泥和二城,分兵留守,并置西海、河源二郡(今碌曲、玛曲一带)以巩固洮水流域。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年),抚远将军羌酋梁仚定为南洮州刺史,北周明帝武成中,在古甘松地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并于洮州置总管府。北周在今临潭县设洮阳防。
  隋开皇四年(584年)在洮州设总管府,增设迭州总管府(大业初废),在芳州置恒香戍以加强防卫力量。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隋之临洮郡置洮州,洮州属陇右道秦州都督府管辖。贞观五年,洮州移治洪和城,于其地设临洮镇(贞观五年又废)。永徽五年(654年)废叠州都督府,另置洮州都督府。仪凤二年(677年)在洮州置漠门军,在距城西160里地置广恩镇,叠州置长利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于距积石300里之黄河九曲地方逾河筑城,设独山、九曲两军,并造桥于黄河之上。开元十六年(728年)设合川守捉。天宝七年(748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克石堡城,在洮阳郡西置神策军。十三年(754年)又克黄河九曲之地,在枸罕索恭川置天成军,在其西百余里的雕窠城(今夏河甘加)置振威军。当时,陇右18军仅甘南境内就有4军,各军有督将统领。神策军在抵御西部的军事威胁中起过重要作用,后成为皇室禁军,享有“恕死罪”的政治特权。
  五代十国时期,吐蕃占领甘南全境,州境各防地均由吐蕃兵驻防,以洮州为临洮城。五代时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州境吐蕃归唐,升洮州为保顺军,设保顺军节度使、洮州观察使驻防。
  宋神宗时,吐蕃人唃厮啰在今青海建立政权,拥兵东进,控制了整个甘南地区,宋朝以王韶率军,于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岷、迭等处,并在洮州置团练,军事归刺史。州东置铁城、通岷二堡及中寨、梨园、磨沟、王旗四寨;在今舟曲置武坪、沙滩、峰迭峡等寨,并分兵驻守各寨及团城堡(疑为西固城)、平定关。南宋时,宋金连年争战,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甘南境内除今舟曲属宋利州西路统辖外,余皆为金所据。金在今临潭境内置通佑堡及铁城堡据守。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甘南属宣政院辖地,归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并于洮州设元帅府,任元帅1员、达鲁花赤1员、知事1员;西固设蕃汉军民千户所;在今玛曲县境设术赤站。
  二、明代军事机构
  洮州卓尼土司府明洪武初,朝廷派大臣招谕少数民族各部,并视情分封。洮州地区的三土司、五僧纲即形成于其时。土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卓尼杨土司始祖些地以迭部达拉等部族归附明朝,并在守护茶马交易所及卫戍边防中屡立战功,被封正千户,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统辖卓尼全境(包括今迭部及舟曲部分地区)。洮州底古族头目昝
  南秀节也因功授洮州卫千户所百户,设百户所于今临潭之眼藏族。
  洪武六年(1373年)置洮州常阳18族等处千户所6个,百户所9个。
  西固军民千户所洪武七年(1374年)设西固军民千户所(属巩昌府),十五年(1382年)改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属陕西都司)。西固军民千户所委正副千户7员,百户5员,吏目1员,均为世袭。守备1员率军驻防。
  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18族番酋三副使叛明,沐英领命征讨,修筑洮州城(临潭新城)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5个千户所。
  副总兵府在洮州卫西街,明正统时建为守备署,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为参将署,万历六年(1578年)改设副总兵府,设副总兵1人,参将5人,守备8人,分守西固、旧洮堡、岷州等处,并在洗州卫东门外设演武场。
  旧洮营都司署治所在旧洮堡,隆庆五年(1571年)改设守备署。旧洮营街北有中军署,后改为旧洮营都司署。
  三、清代军事机构
  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西固守御千户所并入阶州,设州同管辖。雍正八年(1730年)洮州设洮岷中营(绿营)旧洮营。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明洮州卫为洮州厅,设洮州副总兵营。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辖甘加21寨。今夏河县境行政归循化厅,军事由河州总镇节制。
  洮州副总兵营隶属陕西河州镇,驻洮州,领洮州、旧洮堡、西固等6营,并直辖塘9处,隘汛5处。
  洮岷协营协署在厅治东街。协署之西设中营都司署。洮岷协营设副将1员,中军都司1员,千总2员,把总4员。
  旧洮州营旧洮州营设中军都司1员,在哨把总1员,左右哨把总2员,左右经制、外委6员,左右额外外委4员,分防八角汛把总1员。
  旧洮营卓尼堡指挥使(兼护国禅师)辖520族,设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
  西固营都司1员,千总1员。四、民国车事机构
  中华民国初建时的北洋政府在甘南地区仍沿袭清制。1927年始将临潭行政公署之“三班”改为政务警察队,其地无驻军。1928年拉卜楞设治局改称夏河县,设番兵游击司令部。1933年改为拉卜楞保安司令部。1938年春,甘肃省主席刘郁芬为堵截马仲英,委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游击司令,辖藏兵3个团和1个自卫队。1937年,卓尼土司杨复兴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司令。1938年卓尼设治局与司令部合办为期10个月的军官教导队,招收学员百人,结业后分配司令部任职。
  1936年,西固警察所成立,下设警佐1人,巡官1人,警员80人。同年西固成立民众自卫团,中、东、北各设总团,各置团总1人,排长1人。西、南区及各小村镇均设散团。1938年西固建立“民众抗敌后援会救护队”之交通队、消防队、警察队。
  五、共和国军事机构
  共和国成立后,在原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撤销后,从该指挥部和甘肃省军区机关、咸阳军分区等单位抽调部分军人,于1953年8月1日在夏河县正式成立了甘南军分区,隶属甘肃省军区。同时将临潭县人民武装部(原为临夏军分区辖属)、夏河县人民武装部及卓尼民兵司令部划归军分区领导。分区机关设参谋科、军事训练科、调查统计科、组织动员科、政治工作科、干部科、警卫通讯排、电台等,编制253人。
  1954年6月,军分区机关首次整编。
  1956年3月,第二次整编后,改名甘肃省夏河军分区,隶属兰州军区领导。内设司令部,下设参谋科、机要科;并设财务科、后方勤务科,编制142人。下辖卓尼民兵司令部及5县人武部、公安大队(后移交地方);代管公安11团、甘肃省军区独立团、兰州军区独立骑兵第1团。
  1957~1960年又进行了三次整编,编制及内设机构、管辖部队多次变化。1962年7月第六次整编,分区改隶甘肃省军区。司令部下设作训科、通信科、动员科、军务科、机要科、管理科、通信排、电台;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后勤部下设供给科、卫生科,编制323人。辖临潭、卓尼、迭部、夏河、舟曲、碌曲、玛曲7县人武部,省军区步兵第2团及分区农场、牧场、子弟小学、幼儿园等;代管兰州军区的农场、牧场。1965年2月,成立甘南州武装工作队,编制35人,归甘南军分区领导。1966年7月,公安部队整编,原公安大队编为军分区独立营,7县公安队改编为县中队,共275人,隶属甘南军分区。1967年初,独立营、县中队与省内地县部队换防。
  1975年12月,分区所属独立营及7县中队交州公安机关建制领导。1976年4月,将甘肃省军区独立骑兵团一、二、四连和团兽医所整编为甘南军分区独立骑兵营,甘肃省军区独立第四营改为甘南军分区独立营。
  1977年至1985年甘南军分区进行了五次整编,独立骑兵营改为独立骑兵连,并撤销了部分科室,编外定编单位为尕海军牧场、阿木去乎农场。1986年6月,分区所属7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1990年10月1日,收归军队建制。
  第二节驻军
  一、明代以前驻军
  甘南境内自西汉起就有中原王朝的军队驻守。神爵元年(前61年)汉将赵充国平定羌乱后,在夏河甘加建八角城,留兵屯田。同年七月彡
  姐羌攻陇西,汉右将军冯奉世率兵进击,战后亦屯田养兵于白石。东汉时,在今卓尼县境设南部都尉,驻兵戍守。
  三国时,甘南处魏蜀争战之地,两国常有重兵驻守对峙。魏兵曾驻守羌道,被蜀将陈式攻占;蜀阴平太守廖化曾筑城于漒川之成重山以戍守;魏将邓艾曾驻兵洮阳,兵屯侯和的姜维屡次出战不利,退守沓中(舟曲之西)屯兵戍守。
  晋代,西秦军攻占漒川,以王松寿镇守。
  南北朝时,吐谷浑占领甘南全境,筑洮阳、泥和二城以置戍。后被北周贺兰祥攻占,置洮州,驻兵不详。
  唐仪凤二年(677年)漠门军(驻洮州城内)共有兵员5500人,马200匹。上元元年(760年)吐蕃攻打神策军,唐将卫伯玉率千人守御,皆战死。合川守捉率兵1000人,马50匹。吐蕃占领甘南后,原城池兵员无载。
  宋代,唃厮啰政权兴起,统辖河湟、洮水、大夏河流域,后被宋将王韶收复。宋仁宗封唃厮阴为保顺、河西节度使,洮州、凉州刺史,洮州、叠州均为其防区, 曾派重兵戍守。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宋军加固洮州城,同时收复叶公城,委赵吉权知叶公城,怀羌城亦有宋军戍守。大观二年(1108年)宋在旧临洮城设团练州,兵员无载。
  元代置洮州元帅府,驻军人数不详。西固设蕃汉军民上下千户所,辖军户1110户。
  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洮州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明1卫统军5600人)洮州副总兵府共有马战兵300名,步战兵400名,战马328匹;旧洮州守备营都司署共有步守兵200名;西固千户所除世袭千、百户之士兵外,有守备1员,率军199人驻防。成化十九年(1483年)洮州守军除凉州操备官军700余名外,尚有戍兵2200余名,时因兵员不足,乞请明廷补充兵员。
  二、清代驻军
  洮州土司报部兵额报兵部土兵2000名(内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土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把守闇门5座、隘口25处;小杨土司报兵部土兵10名,把守隘口3处;洮州咎土司报兵部马兵50名,步兵100名,把守闇门1座,隘口2处,设土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2员,经制2员,外委2员。
  洮岷协营设副将1员,下设中军都司、千总、把总等,率马战兵300名、步战兵400名、守兵300名、马328匹,由河州镇总兵节制。
  洮州营马兵200名、步兵200名、守兵300名。同治七年(1868年)招额外马、步、守兵356名。光绪十年(1884年)调拨河州练军马兵28名。二十三年(1897年)裁减洮州营马兵15名、步兵19名、守兵27名。二十五年(1899年)调拨河州练军马兵2名、步兵7名、守兵7名。二十七年(1901年)始,陆续裁减马步守兵111名。
  旧洮营驻步兵200名、并有马战兵及守兵。后在同治、光绪年间4次裁减,余守兵109名。
  西固营原驻兵273名,后裁马兵18名、步兵55名、守兵12名、马10匹,实存193名。
  洮州总兵营辖塘汛驻军东路之店子塘、高档堡塘各驻守军3名;西路之长岭坡塘驻军5名,卓尼土兵10名协守;南路之朱昌寨塘、新堡塘各驻军3名;北路之板桥塘、羊撒塘、甘沟塘、三圣庙塘各驻军3名,大岭山隘汛、莲花山马鸡梁隘汛、木札壕隘汛各驻军5名,石咀隘汛驻军3名,八角汛驻军20名,设把总1员。三、民国驻军
  1921年,宁海军统领马麒派1营兵力驻拉卜楞。1927年,拉卜楞划入甘肃省,马部撤防,甘肃派保安大队100人进驻。
  1925年,刘郁芬主甘,为翦除地方军阀,曾与驻军岷县的国民党新编14师鲁大昌部激战,鲁部败退临潭,驻军3日。
  1929年5月,临潭马尕西顺作乱,国民党李松昆师与章甫卿团相继进驻临潭,并命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驻兵临潭新城。
  1931年鲁大昌部的独立骑兵营驻防临潭。1933年鲁部第2旅进驻临潭。
  1943年甘南农民起义,国民党八战区命周体仁军及12师吕继周部1万余人进驻临潭新城及冶力关地区。
  1949年1月,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扩充武装,在甘南各地伊斯兰教徒中抽组“志愿军”到青海受训。后由长官公署少将高参韩起录率返临潭,与地方上层人士商议,编为混成旅,马寿山任少将旅长,但“混成旅”很快解体。10月中旬,国民党247师残部1千余人进驻西固。12月,在博峪向人民解放军投降。
  四、共和国驻军
  (一)人民解放军
  兰州军区独立骑兵第一团兵员929人,原由甘南军分区代管。1956年1月,正式划归甘南军分区隶属。1958年扩编为1376人。1962年,该团划归兰州军区新组建的骑兵第2师骑五团,后移防调出。
  兰州军区独立骑兵第三团兵员1324人。1958年4月进驻甘南,后调防青海。
  甘肃军区独立团兵员1001人,原由甘南军分区代管。1956年12月改编为公安内卫73团,1957年1月编入公安内卫70团,1959年4月改为甘肃公安内卫2团。
  公安内卫十一团兵员1771人,1955年由甘南军分区代管。1956年12月改为公安内卫70团,1957年4月,与公安内卫73团合并。1959年3月改为兰州军区独立步兵第二团,1962年7月又改为甘肃省军区步兵第2团,1969年底改编为陆军第20师58团,调防宁夏。
  甘南军分区骑兵大队1953年8月1日奉中央军委令,在夏河组建甘南军分区的同时,组建甘南军分区骑兵大队,编制208人。1954年移防调出。
  甘南军分区独立营1953年8月1日与甘南军分区同时组建,1955年8月1日改编为民警大队后移交地方。1966年7月公安部队整编,改为甘南军分区独立营,编制186人。1970年,改为甘肃省军区独立第4营,1976年4月改为甘南军分区独立营。1977年整编为两个连,共236人。1982年10月调防兰州。
  甘南武装工作队1965年2月甘肃省委批准组建,编制35人,隶属甘南军分区。1975年11月撤销。
  骆驼队1959年组建,编制164人,1960年3月撤销建制。
  甘南临时野战医院1959年组建,共62人,1960年撤销。
  甘肃省军区骑兵独立团原为兰州军区独立第2师7团,1969年移防甘南,1970年11月改为甘肃省军区独立骑兵团,1976年4月,缩编为甘南军分区独立骑兵营(团属第三连归定西军分区辖),编制450人。1983年2月,骑兵营部分调防,原营属二连改为甘南军分区独立骑兵连。
  (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武装警察部队甘南支队1966年7月,公安部队整编,州属7县公安队整编为县中队,归甘南军分区领导。1975年12月,又将7个县中队交甘南州公安机关领导。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地方内卫任务同时移交地方公安部门。1982年,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甘南支队,辖甘南武警直属一、二中队及7县中队。
  武装警察部队甘南武警三中队1990年2月组建。其主要任务是处置突发暴力事件,维护全州的社会治安。
  第三节历代驻甘南武官名录
  一、西汉一一元代二、明代三、清代四、中华民国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章军事设施
  第一节军事地位
  甘南地处祖国大陆中心,是连接西北和西南的兰(州)成(都)公路必经之地,又是甘、青、川3省交界之地,东西向沿河谷和丘陵区可直通青海,形成了古代“吐谷浑道”或称“唐蕃古道”之河南道,南北向以山间古道沟通河州、洮州、迭州、宕州、西固、松、茂、益州间的交通往来,战略地位非常重 要,为历代兵家所争,朝得暮失,频繁易主,成为拉锯战的主要区域,所以域 内故关旧寨,残城废堡随处可见。第二节古城堡寨
  —、古城
  甘南在明代以前系边防要地,其现存的古堡古城遗址,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一方之军政治所;一为国防要塞。属军政治所的有临潭县古占乡的牛头城、卓尼县卡车乡的阳坝城、卓尼县城、夏河县甘加乡的八角城、迭部县的迭州古城、舟曲县峰迭乡的瓜咱城、峰迭城、巴藏乡的华严城,这些古城均建于险要的交通要道上。今临潭县的旧城、新城乡之洮州古城、扁都乡的鸣鹤城、舟曲县的西固城、迭部县达拉沟口的芳州城等均建于开阔平坦的川原交通枢纽地带。而国防要塞大都筑于交通枢纽附近的高阜之上,如碌曲县赛银滩的漒川城、迭部县电尕乡布岗山头的布岗城、舟曲县坪定乡的坪定城、卓尼县扎古录乡的神策军古城等。境内还有为数较多的阶段性防御堡寨。
  二、堡
  堡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土、石等建筑的小城,甘南的古堡集中在临潭、卓尼、舟曲3县,以临潭最多。
  临潭县冶力关乡有石关堡、寨子堡、石庙堡、大岭堡;羊沙乡有羊沙堡、小岭堡、白松堡、大草滩堡、双堆堡;八角乡有八角堡、茹尔羊堡、双河堡;陈旗乡有铁城堡;三岔乡有三岔堡、高楼堡、济洮堡(今名新站堡)、鬼壕堡;店子乡有驴房堡;总寨乡有总寨堡、石旗堡、常旗堡、郑旗堡;羊永乡有羊永堡、李岗堡、白土堡、孙家磨堡;长川乡有长川堡、沙巴堡、汪怀堡、千家寨堡、羊升堡、土门堡;流顺乡有流顺堡、水磨川堡、山坡堡子;新堡乡有琵琶新堡;扁都乡有刘旗堡;古占乡有古占堡;新城乡有过关堡;城关乡有旧城堡等。
  卓尼县申藏乡有俄藏新堡、俄藏旧堡、卓逊堡;阿子滩乡有关洛堡;纳浪乡有纳浪堡、温旗堡、羊化堡。
  舟曲县大川乡有骨堆坪堡;除瓦乡有成麻堡等。
  三、寨
  寨是宋代在边区设置的军事行政单位。洮州设置的寨有:刘旗寨、石旗寨、三岔寨、下川寨、上川寨、温旗寨、郑旗寨、土门寨、古占寨、黄胡族寨、徐百户寨、马旗寨、甘沟寨、石庙儿寨、羊沙寨、石岭寨、中寨、黎园寨、磨沟寨、王旗寨。洮州卫所管地方属秦州营防汛管辖的寨有:冷落山寨、各路山寨、木兰寨。洮州卫所管地方属岷州营防汛管辖的寨有:柏木赤寨、章哈沟寨、鹿儿坝寨、镇羌寨、镇平堡寨、大栏寨、石关儿寨、栗林寨、占藏竜寨、颠角寨、宕昌寨、老鼠川寨、西固口寨、白水寨。
  西固城(今舟曲县)辖区的寨有:水灌峪寨、杀贼桥寨、黄鹿坝寨、枣川寨、两河口寨、安家陵寨、白鹤桥寨、枸林平寨、陈家坝寨、烟筒堡寨、新兴寨、清红坝寨、朱家山寨、小山平寨、鹿川寨、龙王山寨、马儿崖寨、天池平寨、沙坝寨、秋池平寨、砖窑平寨、鹿坝寨、武坪寨、沙滩寨、峰贴峡寨、南峪寨、西寨、黄水弯寨、靖边寨、垭头寨、横岩寨、沙川寨、平羌寨。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管辖南番21寨,均在今夏河境内:甘家寨、火力藏寨、上南喇寨、黑错寨、下哈家寨、下则盖寨、咱又寨、多儿替寨、常冈寨、木垛寨、其暗寨、希力宁巴寨、那力工寨、思计寨、嗩户洞寨、章哇寨、波合拭寨、果莽寨、波拉寨、哈恰、群驼倮、高达寨、上哈家寨。
  第三节边墙关隘
  —、边墙
  明代边墙南起卓尼县阿子滩乡玉古村,向北经过达加,巴舍、七什、干布塔、官洛、俄藏、土桥等村寨,筑有闇门和隘口多处,然后转向东经临潭县冶力关至八角山顶石墩出甘南界,进入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其边境川原筑墙,山脊挖壕,各段不相连属,边墙高10米余,厚二、三米,为明时的军事要塞。明边墙自玉古村石崖起至达加闇门30里,达加至干布塔阁门30里,干布塔至官洛闇门15里,官洛至俄藏闇门15里,俄藏至土桥闇门60里,土桥至边古壕70里,边古壕至上八角山顶石墩与河州交界处30里。
  另建有边古壕(在洮州城北110里)、木栅壕(在洮州城北160里)。
  二、关
  关是历代在守御地内设置的门卡,防御要塞。松岭关,在临潭县店子乡东黑松岭上。
  黑石嘴关,在临潭县扁都乡东黑石嘴山上。
  石岭关,在临潭县新城北15里石岭山下。
  大岭关,在临潭县冶力关乡大岭山上。
  八角关,在临潭县八角乡。
  羊沙关,在临潭县羊沙乡。
  洮州关,在临潭县羊永乡。
  三岔关,在临潭县三岔乡,后关废为堡。
  高楼关,在临潭县三岔乡,后关废为堡。
  旧桥关,在临潭县总寨乡杨华桥村。
  新桥关,在卓尼县木耳桥北岸。
  坪定关,在舟曲县坪定村。
  武都关,在舟曲县城西20里,现舟曲县峰迭乡武都关村。
  九原关,在舟曲县坪定乡九原村。
  冶力关,在临潭县冶力关乡。
  在今临夏州与甘南州夏河县分界处设置有:莫泥关、老鸦关、土门关、石嘴关、多支坝关、上西儿关、槐树关、新营关、思巴关。
  明时在今卓尼县北山地区与临夏州分界处设有:陡石关、大马家滩关、小马家滩关、麻山关、安龙关(俺陇关)。
  三、闇门
  设在边墙各段的通道称闇门。
  截古哈闇门在今迭部县益哇沟口,派兵20名,内住铁布、亦哇、扎尕那等6族。
  达加闇门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达加村,派兵10名,内住术布等12族外,住善扎、迭当等20族。
  甘卜他闇门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甘卜他村,派兵11名,内住甘卜他等24族。
  官洛闇门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官洛村,派兵11名,内住必恶等16族。
  土桥闇门在今卓尼县恰盖乡,派兵11名,内住约沙等14族。(以上五闇门由土司杨积庆派兵把守)
  俄藏闇门在今卓尼申藏乡俄藏村。四、隘口
  隘口是在险要地形上设置的小型防御设施。古洮州境内以下隘口在清末民初皆由各土司僧纲派兵把守。
  甘卜他隘口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内住旦藏等10族,派兵6名。
  巴舍隘口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派兵6名。
  七什隘口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内住古占等14族,派兵6名。
  峪谷壕隘口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内住术布、卓洛等4族,派兵2名。
  官洛隘口在今卓尼县阿子滩乡,内住必恶等16族,派兵6名。
  斜藏隘口在今卓尼县申藏乡。
  以上六隘口皆由土司杨积庆派兵把守。
  青土坡隘口在卓尼县申藏乡(由临潭小土司杨永隆派兵把守)。
  乌藏隘口在临潭县新城乡西北70里,通河州道。
  红腰岘隘口在临潭县新城乡西北(由临潭土司昝天锡派兵把守)。
  铁缠山隘口在卓尼县恰盖乡(由临潭土司昝天锡派兵把守)。
  卓逊隘口在卓尼县申藏乡。
  莫都儿隘口在羊永乡(以上两隘口由临潭土司杨永隆派兵把守)。
  驼龙隘口在临潭县新城南80里。
  搭扎隘口在今卓尼县纳浪乡,内住答丸等7族,派兵4名。
  麻儿隘口在今卓尼县木耳乡,内住麻儿等3族,派兵4名。
  截古哈隘口在今迭部县益哇乡益哇沟。
  迭当隘口在今卓尼县扎古录乡。
  扯坝隘口在卓尼县尼巴乡华尔干山,内住尖车等4族,派兵4名。
  些藏隘口在卓尼县完冒乡,内住麻列等10族,派兵6名。
  以上隘口由土司杨积庆派兵把守。
  牙麻六隘口在卓尼申藏乡。
  喇那二哈隘口在卓尼大峪沟迭山山口。
  癿古禾隘口在卓尼县大峪沟,内住癿古等4族,派兵4名把守。
  黑番目日隘口在舟曲县插岗梁上,内住岔岗等18族,派番兵6名把守。
  阿夏麻路隘口在迭部县阿夏乡境内,内住党拜等7族,派兵4名。
  刚古路隘口在迭部县境内,内住郭义等10族,派兵6名。
  达拉同盖隘口在迭部县达拉乡,内住答力等6族,派兵4名。加的山当古刻隘口距洮城500余里,内住加的等15族,派兵4名。中那山书那隘口距洮城500余里,内住和力等25族,派兵4名。当多必若隘口在迭部益哇乡当多沟口。
  牙爱墩隘口在迭部县益哇乡亚安村南,内住牙爱等3族,派兵4名。哈占沟隘口在卓尼县卡车乡下卡车村附近,内住赛树等12族,派兵4名。
  拉力沟隘口在今卓尼县大族乡拉力沟内,内住拉力等8族,派兵4名。大峪隘口在今卓尼县木耳乡大峪沟,内住扎列等6族,派兵6名。
  纳浪隘口在今卓尼纳浪乡,内住纳浪等6族,派兵6名。
  驼洛隘口在今卓尼县纳浪乡,内住驼洛等4族,派兵4名。
  边古壕隘口在今卓尼县勺哇土族乡,内住上冶、关哈等9族,派兵6名。
  五、墩
  墩是古代为迅速传递军事情报,在视角以内各高地不等距而筑的土堆,绵延千百里,由边关直达京城。
  古洮州(今临潭新城)东路有:三岔墩、郑旗墩、打柴沟墩、永宁墩、高山墩、三十里墩、沟口墩、凤凰墩、章哈沟墩、渡口墩、石庙墩、吴麻墩、马相沟墩等。
  南路有:朱昌墩、资卜墩、大本不墩、石嘴墩、梨园墩、三十墩、常旗墩、立纳墩、驼龙墩、河南墩、石旗墩、窑头墩、把截墩、山口墩、四湾濠墩、站沟墩、后山墩、苜蓿墩、后沟墩、怕人墩、小本不墩、前山墩、河沟墩、后山墩等。
  北路有:安家山墩、新墩、白土坡墩、石岭墩、小岭墩、双喉墩、羊撒墩、下店子墩、旧寨墩、茄儿羊墩、石庙墩、蜂儿崖墩、大山口墩、重台山墩、镇平墩、哈巴山墩、大草滩墩、了高楼墩、大岭墩、长岭山墩等。
  以上三路由洮州(临潭)总兵管辖。
  西南路有:沙儿包墩、六牙墩、神仙墩、莽奇墩、黄胡族墩、杨升墩、火烟墩、六纳墩、长喇嘛川墩、插草墩、马排墩、文布墩、吉星山墩、木秀墩、前口墩、李岗墩、铁缠山墩、他日墩、羊永墩、西平墩、首麻六墩、白土坡墩、卓逊墩、西沟墩、姜家林墩、流顺川墩、阎家墩、烟筒山墩、干柴沟墩等。西北路有:扎松墩、谷峪墩、甘布前山墩、达加墩、牛头墩、甘布后山墩、官洛墩、城西墩、包家大顶墩、恶藏墩、石沟墩、大川口墩、麻奴墩、新添墩、竜哈墩等。
  以上二路属旧洮堡守备管辖。第三章地方武装
  第一节部落民兵
  甘南大部分地区远至秦汉之羌族部落及其后之党项、吐谷浑、吐蕃直至以后的藏族部落,均属“兵民不分,合则为兵,散则为民”的部落兵。明代,卓尼部落首领些地内附,被封为土司后,逐步实行“兵马田制”,凡耕种土司一份土地或在土司辖区的草山放牧者都有纳粮和当兵的义务。平时务农放牧,战时1户1兵,自备马、枪、弹、粮应征,因此又称“门兵制”。一接到集兵令,各旗总管或长宪(旗长)迅即率兵员到土司衙门集结,根据战争规模,由土司(或指定头目)率领,另设“传号”1至2人为帮办,立即开赴前线。按土司衙门的规定,北山、日扎、卡俄等5旗为先锋,朱扎7旗为土司卫队。战争中若有头目阵亡,则给头目的儿子发给世袭总管尕书(执照),兵丁阵亡发给达汗尕书(抚恤证明书),其子孙不再充服差役。对外来入籍者,由总管、长宪报请土司批准,发给尕书,谓之“吃田地”。吃了田地(即占有或使用一份土地)就按兵马田制出兵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明、清两代,土司所辖兵马的调动,均受两朝所设洮州卫、洮州厅军事机构的节制。在获中央政府批准后,按军情急缓发出集兵令,派员送抵各旗,军情紧急用火燎鸡毛信件快速传递,连夜集兵。清代报兵部兵员为2000名(其中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其实按当时户数计,土司兵员可达1万余人。常年防守4大闇门及25处隘口的兵员实行轮换制。
  夏河地区在清代以前实行兵民不分的部落民兵制。清代,随着拉卜楞寺的建立,所辖范围逐步扩大,寺院组建了嘉木样卫队,这是拉卜楞地区第一支专业武装力量。并在辖区实行“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门兵制,由寺院发令集兵。到民国时期,拉卜楞地区划归甘肃时的1927年,拉卜楞部落民兵总数为13680余人,枪支火炮2210支(仅限辖区13部)。设治局成立后,辖区扩大1倍,部落民兵增至5万余人,枪支4100余支。当地兵力均由黄正清控制,没有民团和常备军,仍延用旧例,遇事以鸡毛令箭传递各部落,按部落人口比例抽调兵员,由总管头人或寺院委派的“吉哇”(带兵官)率兵集结,征集1万以内的兵员由设治局通过寺院嘉木样办公厅下令,遇有重大军事行动还可调遣四川、青海省的一些部落兵。1924年在与宁海军的战斗中,一次就集结3万余人。
  临潭境内的昝土司以及舟曲、卓尼等地的小土司、僧纲等均在自己所属部落征集兵员。据调查统计,甘南地区在共和国建立之前共有86个部落,32181户、163198人,可集兵25015人,枪15062支,马23514匹。其中卓尼辖48旗、16掌尕,共13104户、73648人,可集兵9120人,枪3444支,马3978匹;夏河辖21部落,共12380户、53430人,可集兵7891人,枪7004支,马9863匹;临潭辖7个部落,共1281户、6848人,可集兵2000余人,枪20支,马379匹;玛曲辖6部落,共3070户、13239人,可集兵3504人,枪2536支,马5785匹;碌曲辖3部落,共2346户、16033人,可集兵2500余人,马3509匹。
  部落兵的教育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为司令当兵,神佛旨意,理应效忠”。军事训练大都在农牧业间隙,以骑术和射击为主。民国建立后,地方军阀拥兵扩地,土司们为自保也从外地聘请教官,进行简单的战术训练,如1938年卓尼曾创办军官教导队。1948年卓尼举办“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军事干部训练班”。
  第二节拉卜楞保安司令部
  1928年,拉卜楞地区在嘉木样卫队的基础上成立“拉卜楞番兵司令部”,黄正清任司令。拉卜楞附近十三庄的藏族群众500余人(有步枪200余支)与设治局保安大队100人构成该组织的武装力量。1933年12月26日改称“拉卜楞保安司令部”,直属省政府领导,军事编制为一混成旅,时有兵员3000人,枪械2800余支,少将旅长黄正清任司令,省府每月拨给军费4000元。
  司令部设参谋长、副官长、军需、军法等处,在编36人。下辖3个骑兵团,每团有兵1121人,其中骑兵三团又设骑兵大队两个,每队兵员170人,另设特务连109人,同时成立159人的保安大队和36人的手枪队,在编兵力为3862人,为常备部队,辖属省保安司令部,发给粮饷。武器装备共有杂枪4360余支,100瓦无线电收发报机一台,10瓦、15瓦发电机各一台,由民国军政部委派台长1人、报务员2人、机务员1人。司令部每年对士兵进行数次军事训练,以骑术、射击为主。1949年7月23日,改编为民兵司令部。
  第三节洮岷路保安司令部
  1929年冯玉祥任命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隶属西北边防督办。司令部所辖三个藏兵支队,兵力3000余人。1932年甘肃宣慰使孙蔚如又改委洮岷路保安司令,藏兵支队改设团。1937年,杨复兴继任保安司令。司令部沿袭当时陆军建置,设八大处(参谋处、秘书处、军需处、政训处、军法处、军械处、副官处,驻兰州办事处),司令部下辖3个骑兵团及警卫连。三团兵源区依次为上冶北山7旗为一团,洮河沿岸为二团,上下迭部、黑番为三团。各团营两级军职皆由与土司有亲缘关系之人充任,营以下由旗长、总管、头人兼任。1948年,杨复兴从南京陆军大学受训返回后,立即筹组警卫营。先后组建了警卫第一、二连,兵员各120人,全部配备国产步枪,并组建机炮排,拥有小炮、轻重机枪等军械,兵员未及配齐,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兵临岷县,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众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
  第四节民团自卫队
  1927年,临潭县属六区各设民团,每团设团总。
  1928年,卓尼杨土司组编一支自卫队。
  1936年,西固组建民众自卫团,分中、东、北三区总团,每区设团总1名,排长1名。并在西、南两区及各小村镇设立散团。
  第五节共和国民兵
  —、建立与发展
  1951~1952年,临潭、舟曲两县的农业区先后建立了民兵组织,至1958年底,发展到7673人,除临潭县团结区外,达到一乡一个中队,每村下编2至5个分队,每庄又分编3至5个小分队。
  1953年卓尼、夏河两县在原部落武装(门兵)和自卫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民兵组织;1956年计划在碌曲、玛曲两县建立普通民兵组织,但未能实施,直至1958年平息叛乱后,于1959年建立了一支由52人组成的民兵武工队,至1960年底发展到273人。1962年,随着迭部县的设立,民兵组织也相继组建。
  由于当时对少数民族地区民兵工作规律认识不足,急躁冒进,失误较多,部分民兵曾携械参叛,在平叛和民主改革中,民兵组织内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也发生一些问题。根据当时实际,对全州民兵组织进行了整组,组建了一批脱产和半脱产的民兵连队,在平叛斗争中配合解放军作战。1959年,在全州原有12个参战民兵连队约1400人的基础上,新组建民兵师4个,团30个,营155个,连573个,其中有基干民兵连28个,共有民兵12.4万余人,占当时全州总人口的34%。
  五十年代初期,根据西北军区“在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团结问题未得到解决,当地的民兵干部尚未培养成熟以前,不发展或有重点的发展民兵”的指示,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兵,要重质量不重数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要求,各地区发展民兵时,普遍要求很严,不仅要出身成份好,政治历史清楚,而且要现实表现好。因此,当时组织起来的民兵数量虽不多,但质量高,很有战斗力。六十年代初,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有些地区对民兵政治条件要求过严,致使夏河、碌曲一些地区民兵数量大幅度下降。
  1962年成都会议以后,全州各地按照省军区规定的6个条件对民兵组织进行了整组,民兵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把好政治质量关的同时,还注意把好年龄和身体关,并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在年龄上一般是有小不偏大,对人口过少的牧村,年龄适当放宽,体格要求目测合格即可。唯一劳力不编,多弟兄家庭只编1人。临潭、舟曲两县分编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1984年全州统一只编一种民兵,列入基干民兵,以行政村为单位,能编什么就编什么,一般是50人以上编连,20人以上编排,以下编班。牧区在自然村和牧业点编小组,鉴于牧区妇女劳动强度大,民兵组织又多系骑兵队,因此在骑兵分队中未编女民兵。
  各地在战时兵员动员时,本着既要负担基本平衡,又要使补充组建同一部队的兵员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兵员任务定到党支部,落实到基干民兵中,干部内定到人,为战时快速动员打下了基础。二、民兵政治工作
  全州的民兵政治工作由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教育方法是:四季抓闲季,忙时抓闲时,见缝插针,培训骨干,针对现实,专题教育。政治教育内容,1958年前后围绕剿匪、维护社会治安等项工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革命形势、战备任务、政策纪律、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教育民兵维护群众利益,保守军事机密,严格执行民族政策,配合解放军作战,随时准备参军参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忆苦思甜活动,教育民兵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革命大批判、仇恨旧社会、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国防教育,使民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加深对“无兵不安”理论的理解,教育民兵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英雄,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民兵军事训练
  五十年代主要进行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为内容的五大技术训练,结合州内牧区特点,进行骑术训练和战前训练,如执勤、放哨、应付突发事件等。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主要进行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的“三打”和防化学、防原子、防细菌的“三防”训练。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主要突出对民兵干部、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如大炮及高射机枪等课目。民兵干部的训练由军分区教导队办集训班和各县武装部组织培训,以射击、投弹、爆破、单兵战术以及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训练,提高了民兵的技战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
  四、参加地方建设
  民兵在甘南的各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甘南掀起大规模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全州有33000多名民兵参加。1966年,卓尼县民兵参加了多坝电站的修建工程。1969年参加了卓尼洮河大桥的修建工程。并修筑长1000余米、高2.5米的河堤大坝。卡车乡大力民兵参加了红旗水渠的修建工程。1971年至1973年,全州修公路50公里,投入民兵4280余人;修水渠470条,投入民兵1800余人;修电站3座,投入民兵490人;平田整地4万亩,动员民兵6454人。
  1975年,甘南在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全州248个民兵连、51814名民兵参加,3年内修出梯田43111亩,与河争地2821亩,兴修水渠32条,扩大水浇地8514亩,修筑公路8条,总长48公里,封滩育草84816亩。
  1990年,舟曲博峪乡先后组织民兵232人,义务修出4条总长15公里、宽2.5米的乡村便道和4座均长4米、宽3米的简易桥梁,义务编粮田篱笆1.5万米,修田间鞍房30余间。发挥了民兵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五、先进民兵组织
  舟曲民兵连组建于1958年3月27日,舟岷指挥部成立后编为民兵7连。全连120人,其中党员51名,团员21名,复转军人109人,占全连总数的90.8%;参加过战斗的64人,占全连总数的50.3%;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36名,立过战功的35名,5年以上军龄的33名,获得各类模范称号的3名。
  1958年3月26日晚10时,舟曲县委向全县发出动员参战的紧急通知,从接到通知到7连编队完毕仅用了18个小时就投入了战斗。他们在平叛斗争中,参战44次,缴获各类枪支506支,子弹2039发和其它物资。全连立功的22人,通令嘉奖的25人,队前嘉奖11人,立功受奖人员占全连总数的36.9%。平叛结束后,7连荣获兰州军区授予的“英雄民兵七连”的光荣称号。
  卓尼卡车乡大力民兵连前身是大力民兵小队,1953年接受搜捕马良散匪的任务,他们提腰刀、背火枪,英勇作战,在两个月内搜捕到2名土匪,活捉美蒋特务1名,小分队中2人立功,2人受奖,并派代表出席县民兵剿匪英模大会。六十年代初的数年中,大力54名基干民兵参加实弹射击22次,每次均为优等。全连涌现出6对思想好、武艺精的夫妻民兵,3户全家民兵,均受上级奖励。1965年10月甘南州委、甘南军分区在大力召开现场会授予大力民兵连为先进民兵连称号。
  临潭民兵三连一排临潭民兵3连1排是从平叛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战斗集体,全排36人,有党员5人,团员14人,复员军人5人,全部为当地的骨干与积极分子。平叛中转战于甘、青、川3省交界处,先后作战16次,歼敌数10名,缴获各类枪支15支,子弹130余发,粮食8000余斤和其它物资,荣立集体三等功,受到甘南州委的通报表扬。
  夏河民兵十连在1958年的平叛中受到甘南军分区的通报表彰。第四章拥政爱民
  第一节剿匪建政
  1950年,中央军政委员会组成以马矿务为团长的西北访问团来甘南,帮助组建政权。1952年2月,以剿匪部队首长及地方干部为核心,组成中共甘南藏区临时工作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并将其部分成员留调甘南帮助建政。
  共和国初建时,在以甘南为中心的甘、青、川3省交界的藏区,曾流窜和盘踞着以原国民党马步芳部的团长马良和参事室少将高参马元祥为首的反革命武装股匪。这伙匪徒在“中美联合办公室”和“国民政府游击委员会”的直接指挥与接济下,纠集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中逃亡的恶霸地主、旧军官、兵痞流氓等2000余人公开进行武装破坏活动,他们烧杀抢掠四处骚挠,袭击刚刚建立的区乡政府,致使整个甘南及邻近地区人心惶惶,社会秩序混乱。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l953年,成立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在甘、青、川3省人民的积极配合下,经过5次重大战斗和30多场小规模围剿,歼匪1853名,活捉匪首马良,击毙马元祥,取得了剿匪工作的胜利。
  建政之初,为了彻底铲除在甘南为害较广的罂粟种植,部队配合地方政府组成工作组,深入各县种植区宣传政策,厉行查禁,发动群众铲除毒苗。累计铲除38.5万亩,查获大烟1.2万公斤,使历史上烟毒为患且屡禁不绝的这一严重社会问题,从种、运、销、吸四个环节上基本得到根除。为人民的健康,恢复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抢险救灾
  驻甘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民兵,积极参加地方的各项建设,特别是在群众遇到各种自然灾害时,那里有急、难、危、重的工作,那里就有人民解放军及民兵参加。
  1981年,舟曲县发生山体滑坡,阻断白龙江水,县城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军分区首长率战士亲赴灾区参加抢险战斗,县人民武装部及时动员280余名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共抢救出汽车1辆,柴油机1台,面粉70万斤,抢修简易便道2.5公里,搬迁群众103户,拆除危房561间。
  1984年3月16日,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二工段索道沟采伐区森林发生特大火灾,着火面积1万余亩,形成一道10多公里长的火网,甘肃省军区配合省政府协同自治州党政军机关组成灭火领导机构,动员迭部、舟曲两县3000余民兵及时奔赴火灾发生地,经过四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扑灭了大火。
  1985年4月,夏河县拉卜楞寺大经堂失火,县人民武装部在半小时内,集结夏河九甲乡、拉卜楞镇民兵300余人,立即赶赴现场,于当日下午扑灭大火。1988年7月6日,卓尼县城遭泥石流袭击,甘南军分区部分人员及骑兵连一排全体战士组成突击队,迅速赶赴灾区,抢修排水沟,清理县委、政府机关、粮站等单位淤积泥石,搬迁政府机关档案,经过6天奋战,共抢运面粉3万公斤,与武警一起搬运粮食8.5万公斤,军分区还派出医务人员,为灾区人民送药治病,卓尼人武部也动员民兵积极投入抢险救灾活动。
  第五章重要战事
  第一节古代战事
  商周征羌之战
  黄帝部族在中原发展过程中,就与羌人发生战争,舜时曾逐“四凶”(指四个羌族部落)到三危(甘青一带)。至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后,曾一度征伐西戎鬼方(即远方)。周朝经过3年的征战,始换来“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统一局面。到周穆王时,曾大举西征,一直深入到今玛曲一带,俘获五个羌部酋长,得到羌族的图腾四白鹿和四白狼,亵渎了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羌人出于对周人的仇恨,与周人断绝关系。
  秦逐戎之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到秦汉交替之际,匈奴强盛,侵袭羌人,羌人内迁狄道、临洮(今岷县)、羌道(今舟曲)等地,才得到暂时安定。
  汉羌在甘南的战事
  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金城、陇西、保塞羌起兵围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今岷县),羌豪布桥率2万余人在望曲谷(今岷县卓尼一带)活动。汉朝廷派马防、耿恭率军3万余人,分兵三路反击,布桥兵败,临洮解围,俘获千余人,牛羊两万余头,勒姐、烧何等羌降于耿恭。元和三年(86年)烧当羌酋迷吾与弟号吾,联合诸羌起兵攻陇西,汉将李章率军迎击,活捉号吾。号吾道:“独杀我,无损于羌,诚得生归,必悉罢兵,不复犯塞。”陇西太守将他放归。当地羌众依然从附迷吾,护羌校尉傅育在追剿羌部时被杀,汉廷即令陇西太守张纡代为校尉,屯兵万人于临羌。章和元年(87年),迷吾再犯金城塞,张纟于遣马防与之会晤,以毒酒药杀迷吾及其属部800余人。迷吾之子迷唐听到恶耗,即联络烧何、当煎、当阗等部羌众再攻陇西塞,与张纡大战于白石城(今夏河属)。永初二年(108年)先零羌豪滇零称帝于北地,联合武都参狼羌及上郡、西河诸羌进军汉地,当煎、勒姐羌破羌道(今舟曲)。永建元年(126年)羌人再度袭边,马贤率军迎击,战于临洮(今临潭、卓尼一带),羌兵死伤千余,降7千余人, 羌部请降。马贤被封都乡侯。后又有羌部犯境,护羌校尉段颎出击,羌部退出塞外,至此,羌悉平。
  魏蜀在甘南的拉锯战
  三国时羌道(今舟曲)属魏国梁州武都郡。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取羌道,始为蜀国所统。
  延熙十年(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的俄何、烧戈、伐同等羌部与蜀兵联攻魏邑,蜀将姜维再出陇西,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姜维安抚降将。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将夏侯霸降蜀,姜维复出西征,不克而还。时魏将邓艾屯兵白水(白龙江)之北,姜维令廖化结营于白水之南,以牵制邓艾,自引军袭洮城,被艾识破未果。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大军攻魏,又被邓艾败于侯和(今临潭)兵退沓中(今舟曲西)。越年,魏兵各路大举伐蜀,邓艾令天水太守直攻蜀营,金城太守杨欣兵抵甘松(今迭部)直进漒川口(今碌曲境),邓艾军直指沓中,魏将诸葛绪统军3万抵阴平以断姜维后路,蜀将廖化急退沓中以为后援,张翼、董厥等将结成外围防线,困守1月,蜀军最后退出了多年苦心经营的驻屯大本营沓中。魏将钟会兵进骆谷,连下数城,姜维只得放弃白水、阴平,退至剑阁。魏军各路齐发,直下成都,蜀汉亡。
  西秦吐谷浑交兵草地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西秦乞伏乾归遣益州等处骑兵2万余众,攻打吐谷浑视罴于度周川,大破其部,视罴退保白兰山。吐谷浑为西秦所败,其王大孩败走身死,树洛干承嗣帅军,遣将罢达率军1万破休官等于白石川(夏河县甘加滩),占领白石城,休官等降者万余。乞伏炽磐继与吐谷浑别部战于长柳川、泣勒川(在临潭、碌曲一带)获大捷。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年)乞伏炽磐攻占漒川(洮河上游碌曲境)进驻沓中(舟曲县西)。
  北魏攻拔吐谷浑洮阳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五月,镇守枹罕的北魏大将长孙百年攻吐谷浑所置之洮阳(临潭县治)、泥和(临潭新城附近)二城,以俘获3万余众取胜。
  北周吐谷浑再战洮阳
  东西魏分裂后,甘南除小部分地方属西魏所辖外,大部分地域重被吐谷浑占领。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北周大将贺兰祥攻拔洮阳、泥和二城。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十二月,宕昌王弥定攻洮州,被总管李贤击走,弥定又引吐谷浑攻石门,复被李贤击溃。
  突厥吐谷浑攻袭洮州
  隋开皇二年(582年)十二月,突厥袭临洮(今临潭),隋遣李长义战,突厥兵退;越年,吐谷浑又攻临洮,洮州刺史皮子信兵败战死。薛举反隋纳羌军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岷山(今白龙江及洮河上游)羌酋种利俗,率部2万投入薛部,兵力大振。不久薛举尽得陇西之地,拥兵13万众。
  唐与吐谷浑党项争战洮叠二州
  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吐谷浑攻洮州、旭州、叠州,被岷州总管李长卿击败。八月,吐谷浑又攻洮州,武州刺史贺亮率兵抵御。
  贞观九年(635年)七月,唐将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各部兵马,大举征伐吐谷浑。吐谷浑兵败。唐将在进军中趁原友好的叠州党项人不备,大肆侵掠,党项首领拓拔赤辞举部反击,唐部全军覆没。
  吐蕃兵占领洮西
  唐代,唐与吐蕃连年争战,兵戈不息。仪凤元年(676年)三月,吐蕃挥师东进,叠、芳、洮一带战火纷起。
  仪凤三年(678年),唐将刘审礼、监察御史娄师德在洮水流域收集残兵,以图再战。周证圣元年(695年)七月,吐蕃军围攻洮州,唐委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统兵抵御。越年,王孝杰、娄师德与蕃将论钦陵、赞婆鏊兵于素罗汗山(今临潭境),唐军连败,王孝杰被唐廷贬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蕃将坌达延、乞力徐率众10万袭洮州,掠监牧(官营牧场),唐遣薛讷为陇右防御使,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副使,与蕃军大战于洮水之滨。神龙中,唐于九曲(玛曲境)逾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两军,并架桥于黄河之上。唐将杨矩收蕃重贿,请唐廷将牧草丰茂的九曲之地划归吐蕃,以为金城公主之汤沐邑。唐廷准奏,遂撤兵以河为界,待秋高马肥,吐蕃大军越河进击,兵发陇右,唐廷大震,急令毁桥拔城,杨矩畏罪自杀,军事重镇石堡城亦陷吐蕃。
  开元五年(717年)七月,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始大破蕃军于九曲。十七年(729年),朔方大总管王祎兵赴陇右,攻拔石堡城,置振武军戍守,吐蕃遣使请和。天宝十三年(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请于九曲之地设洮阳、浇河二郡,并大破蕃军于磨环川(卓尼县境),置神策军戍守。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军攻占洮、迭、芳等州,越年,今甘肃全境被吐蕃军所控。嗢末起义
  五代十国时期,今之甘南均在吐蕃控制之下,原在甘青一带屯田的吐蕃奴隶,乘吐蕃王朝因争夺王位长期混战而分崩离析之机,聚众自保,并发动起义,迅疾聚起1万余帐,控制了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等州。
  宋与唃厮啰甘南塵战
  公元1015年,甘青蕃族大酋拥立唃斯啰为河淳地方政权之首领.统一了甘青一带不相统属的吐蕃各部,并采取亲宋抗夏政策。但在其子董戬
  (亦译董毡)嗣位后,袭边掠地,与宋处于对抗状态。公元1073年秋,吐蕃大将木征又入河州,被宋将王韶击败。王韶率军穿露骨山(太子山),南进洮州,木征尾随其后,被韶力战败走。韶连下数城,尽取岷、宕、洮、迭等州。熙宁九年(1076年),蕃将鬼章(又译果庄)进军岷州,在铁州(今临潭陈旗)被岷州知州钟谔击败。元佑二年(1087年)三月,阿里骨兵进滦州,掳赵醇忠、杀属户大首领皇城使经干穆等千余人,驻兵常家山,分筑洮州为两城以居守。靖国元年(1101年),木征复入河州,洮、岷、迭、宕四城尽失,王韶统军复取。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洮西安抚统军赴循化城(今夏河八角城),李忠兵至骨廷岭,遭遇蕃兵,三战皆败,退守怀羌城(今夏河麻当),因伤重身死,部将亦皆负伤。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童贯遣统制官辛淑献、冯灌收复洮州。斯时,洮州朝夕易主,战事不断。
  宋金洮州争夺战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金将宋弼、阿卢辅攻克巩、洮、河、兰等州,俘获甚众。三月又克阶州(包括今舟曲),欲取文州,因白龙江水涨不得进,故弃阶州。十二月,南宋阶州安抚宋注收复洮州。绍兴十年(1140年)十月,金兵又攻洮州,破铁城堡,被宋军统制孔文清、惠逢击败。斯时,洮州得失无常,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将吴璘遣曹休又复洮州。兴隆二年(1164年),宋军再复洮州时,蕃族首领结什角与其母入乔家族避乱,被蕃族数部拥为首领,投金将移剌成麾下。开禧二年(1206年)十月,金将完颜纲以秦陇之兵南进•率蕃、汉步骑3万出临潭,顺道克宕昌,在洮州置团练使。端平三年(1236年)洮、迭、宕等邻近州县均归蒙古汗国。明军与甘南土著之战
  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李实随军西征,遇番骑于土门峡(今临潭长川),实跃马深入,中矢毙命。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番聚众攻洮州,明以沐英为征西大将军,统兵入洮,翌年,洮州18部落首领三副使叛,沐英发兵擒获三副使,遂置洮州卫以戍。十五年,宕昌土司马珍随明将李文忠征板儿叛众;十九年,洮州底古族头目南秀节随指挥马烨征迭州阵亡;廿八年正月,秦王朱樉率将宁正平定洮、阶、文叛事。天顺六年(1462年)洸岷土著又起兵,陕西巡抚项忠平定;成化五年(1469年),洮州番族拥众掠铁城、后川二寨;二月西固番族聚众千余,攻掠堡寨,指挥同知张翰率兵击退,夺回被掠男妇。次年,张翰率巡兵4百过平定关,与战失利。成化十八年(1482年),洮州番族又起事,兵备道叶珙讨平;嘉靖九年(1530年),洮岷属地的板儿、若笼等番族屡屡起兵,王琼、刘文两将兵进洮岷,遣人开示祸福,洮州东路木舍等三族诚服,岷州东路各族恃险不服,乃分兵覆巢,自是洮岷安宁。后在万历三年(1575年)又有扎著它等族袭洮州,总兵孙国臣挥军大破,俘获甚众。
  明军征剿火落赤叛部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八月,牧居青海的蒙古部族首领火落赤袭旧洮堡(今临潭县治),副总兵李联芳败殁;廿八年(1600年),火落赤又裹胁番族袭击洮岷,固原总兵萧如薰、临洮总兵孙仁发兵抵御,擒俘斩获数千,迫使蒙古叛部远遁。
  闯王义军洮岷受挫
  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闯王义军部将混天星、过天星兵屯洮、岷、阶、文深谷,因番地少粮,义军在与洪承畴所率官军会战中,伤亡惨重。越年李自成率部回攻,再入岷州、西和、礼县山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义军自洮、岷逾太子山入河州,被官军围攻,义军仅以17骑趁夜雾突围。
  清军平息洮河二州吴三桂叛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吴三桂之乱中,总兵潘瑀、副将曹文耀叛清,据洮、河二州,番部亦乘隙肆掠。卓尼土司杨朝梁及其子杨威率土兵与赵宏元、昝成福等土官,配合甘肃提督张勇协战,潘败逃。遂复洗、河二州,继又助战于阶、文、岷、巩等地,甘境澄清。
  清军剿抚西固番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西固番族起事,抢掠边民,西固所守备韩国元进讨,力竭被戕,千总洪章督率乡民抵御,乡民溃败,洪章亦战死。十二月廿三日,西固八楞一带番族,因不满清朝统治,杀伤清兵多人,洮岷协副将张宏印领军镇压,先后剿抚34村。
  清军驱白莲教军出洮州
  嘉庆五年(1800年)五月,白莲教由川境起事反清入洮州番地,因路险跋涉,困毙者甚多。后提督七十五、新愈与哈保率官兵追击,白莲教军败于旧关、新寨等处。进而被围困于铁楼寨。白莲教军乘雨夜突围,进入卓尼土司属地,后入岷州。
  黑错西固番民的反清斗争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中旬,清陕西总督布彦泰派兵进黑错(今合作)搜捕年前藏族反清首领素努脱巴等人,黑错地区番族武装反抗,杀清军官兵数10名,击败清军先行人马。五月,布彦泰令西宁镇总兵站柱率军再渡黄河。清军行至索莽占鹿地方,遭到黑错番民武装强烈抵抗,清军用重炮轰击,番民被迫撤退。清军进至黑错山口,受番民马队袭击,即兵分两路,一路从南山,一路从格河沙沟包抄,番军败退,清兵放火烧毁寺院和附近村庄30余处,番族退至美武岗岔,凭险拒守,接着大部投奔拉卜楞,部分退至川北。七月,黑错四沟番族农牧民和黑错寺僧再次掀起反抗活动。西宁镇总兵剿办不力,被清廷发配新疆,由西宁办事大臣达洪阿亲率大军前来镇压:洮州同知严长宦、照磨唐宝璐、卓尼土司杨元、卓尼卓逊千户杨国成奉命从洮州西北部进攻。黑错四沟民众多次打退清军进攻,并杀死杨国成。由于起事者腹背受敌,再遭失败,首领索努脱巴及大部起义者惨遭杀害。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四川南坪地区番族民众群起反清,攻进甘肃文县野猪关。文县白马峪番民响应,合攻西固、洮、岷等地,西固番族民众亦立即参与。陕甘总督沈兆霖派遣副将李玉珍协司洮岷土司进行武装镇压。在清军和土司兵合力围攻下,起事惨遭失败。其后数年中,西固、文县的反清活动不时爆发。清廷屡派重兵围剿。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西固番族民众在溪岭山、立水沟一带开展反清活动,阶州(现甘肃武都县境)都司刘福升领兵防剿,刘福升和妻子均被起义群众所杀。
  第二节近现代战事
  洮州回族反清斗争
  同治二年(1863年)陕西回民在白彦虎带领下反清,向甘肃纵深发展。河州回族群众在马占鳌率领下起事。清廷调集地方武装土司兵、及地主武装“团练”进行围剿。以马芳为首的洮州回民亦起而反清。清廷委任严长宦为兵备道,专施“讨逆”军务。五月,洮州东乡民团与回军在新城东北三角石山头战斗中失利,死亡数百人。六月,洮州南乡新堡民团在马厂沟与回民军战斗亦遭失败,兵备道严长宦等战死。次年八月,洮州反清回民攻下圆城寺(即侯家寺)进而克洮州城(新城)。回民李发珍、丁永安(原洮州中军都司)亦起而响应,卓尼土司杨元退守卓尼土司堡,民团亦退守南乡新堡、总寨,不敢应战。
  十二月十二日,巩昌(今陇西)知府赵廷芳,委凉州岔口驿都司张廷秀、忠义营都司王化龙等率兵抵洮,协同卓尼土司杨元办理洮州回案。
  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遣曹光忠督军进剿洮州,洮州起事回民首领马芳等人交械投降,接着攻下了洮州城,回军另一首领丁重选被杀。洮州回民反清斗争宣告失败,清军东返陇西。
  十月,洮州回民丁永安再次起事,清军副将周潮旺领兵抵洮,回民夜袭清营,喇嘛川回民援军同时进攻,清军腹背受击。回军乘机入城,杀都司雷兴隆。各路回军集中在洮州新、旧城、太平寨、汪家嘴、喇嘛川等地。十二月初八,洮岷协副将冯光明被杀后,狄道(临洮)回军也进抵洮州,洮州同知熊其光避居卓尼土司衙署。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办理军务。1868年,左宗棠任陈台为洮州同知,回族首领马芳被杀。
  西固各族群众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1912年,西固藏汉群众联合起来,集结两千余人,提出“抗粮抗款”的口号,以坪定关、九原里一带为据点,修筑工事,准备长期与官兵抗衡,并屡次击败官军。最后由于农民武装力量单薄,缺乏组织领导及武器弹药,历时一个月而告失败。1931年4月,民国西固县政府武力强迫三角坪、武坪等地藏民“归化”,遭到当地藏族群众的强烈反抗。坚持斗争数年后失败,三角坪、武坪等地遂归西固县管辖。
  1944年8月,卓尼设治局派插岗四旗(拱坝、铁坝、插岗、博峪)旗长赵国璋为插岗乡乡长,与副乡长赵文耀,户籍主任寇得昌一同前往插岗编制保甲。赵等到达插岗后,先在阴山旗(插岗乡)上河角儿村、古当村、插岗村逐户钉门牌,每个门牌收法币5角。阴山子母舟村藏族群众给赵国璋等准备羊、酒,恳求不钉门牌,免编保甲,赵、寇等不予答应,阴山群众即操起武器对抗,博峪河、铁坝等旗的群众纷纷响应,全旗群众联合起来,组成约有300余人的武装队伍,持枪赶跑乡长赵国璋、赵文耀等,赵等连夜奔武都专署,通过专员丁玺电告岷县专署和甘肃省政府。岷县专署专员张仰文闻报.立即率保安2团赶到武都陈家坝,会同赵国璋等直扑插岗,遭到上千藏兵的还击。撤兵途中又遭埋伏,使保安队丢盔卸甲,专员张仰文被藏兵火枪打掉帽子,兵退陈家坝。张电话训斥卓尼设治局局长刘修月.,刘即派人报告在迭部禁烟的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杨在电尕接见了插岗四旗派来的3位代表,对插岗事件作了详细的了解,遂派参谋长刘济清与书记官吴国屏代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前往插岗处理。刘济清与吴国屏到插岗后,受到群众礼节性的欢迎,即派人去武都陈家坝告诉张仰文,张率二团重返力竹沟,最后达成赔款15万元(伪法币)的协议。10万是开拔费,5万是给张专员赔马。国民党想在卓尼辖区黑番四旗编制保甲的行动在当地藏族群众的坚决抵抗下,以失败告终。
  白朗率兵入临潭
  1914年3月,白朗起义军进入甘肃,经泾川、平凉、陇西、礼县、西固(今舟曲)、宕昌、岷县等处。卓尼土司杨积庆的藏兵毁野狐桥以利防守。义军以布绳为桥渡洮水,绳断伤亡三、四百人,即拆民房木料架桥,逾河击溃藏兵。甘肃提督马安良派马阁臣到临潭旧城以“白狼来了杀回灭教”来蛊惑人心,致使四方回民两千余人集中旧城,由当地乡绅组织起地方武装,以防白朗向河州前进。临潭旧城各方协商:汉民守卓尼梁,老教守敏家嘴、青崖,西道堂守西凤山。25日,白朗抵临潭新城击溃杨土司守军。在新城张贴安民告示,宣传政治主张。县长林凤韶退守旧城,旧城回民队伍与杨土司藏兵会合,虽在范家嘴截击义军取胜,但损失惨重。城内回民男女老少千余人集结在礼拜寺自焚,白朗军入城见状急赴现场抢救。城外回民逃往藏区。5月1日,白朗军向退守西凤山的西道堂军开火,道堂军不支,退守那子卡一带。白朗军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遇到给养困难,加上不了解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兵力损失很大。遂于5月4日退回岷县。
  拉卜楞群众抗击宁海军
  1916年,拉卜楞寺因内部矛盾激烈,寺内大管家李宗哲为争权而投向宁海军镇守使马麒,马麒派其弟马麟率部包围拉卜楞寺。拉卜楞地区藏军与马部先后激战于甘加、桑科滩,藏军在宁海军机枪、大炮优势兵力的攻击和西军统领马国良部联合夹击下,遭到很大伤亡,拉寺阿莽仓活佛被迫逃到阿木去乎。马麟遂进驻拉卜楞。
  阿莽仓以阿木去乎为基地,联络当地各部落头人集兵反攻。马寿、马麟及驻临夏的西军马国良部,于1918年11月经卡加、黑错攻入阿木去乎,放火烧寺,屠杀僧俗,抢掠财物。马寿率兵焚掠沙沟、卡加沟、隆哇沟、上下八沟17族村寨及隆哇、卡加等多处寺院。拉卜楞寺院集合僧俗数千人要求马麟撤兵,当场被马部击杀50余人。1920年,马麒又率万余人,配以大炮、机枪,由甘加滩直扑拉寺,打死僧俗多人,寺院附近房舍被毁,驱散住户上万人。后拉卜楞寺僧侣联络美武、双岔等部落藏族群众,并得到青海、四川的一些部落支援,调集藏兵万余人,奋起反抗马部的暴行。因僧俗群众装备简陋,人员缺乏训练,抵抗失败,黄位中、嘉木样、黄正清等暂住卓尼恰盖寺,后又转移到临潭县莲花山。接着黄位中与宫布才旦、拉毛加布在卓尼沙冒召开各部落头人会议,布署再次抗击。四川省阿坝6族、若尔盖12部落和三乔科声援参加,共集结藏兵近2万人于桑科滩。于8月26日遭马军偷袭,损失惨重。马麒再入拉卜楞寺,勒令僧众每人交纳白银50两,因无力交纳,僧人逃亡几尽。黄正清等即赴兰州呼吁,控告马部罪行,获得各界支持。后民国政府将拉卜楞地区划归甘肃,脱离青海,马军撤回西宁,拉卜楞设立设治局,事件方告解决。
  马仲英焚掠甘南
  1928年10月,因反抗国民军捕杀回族新、老教头目而起兵的马仲英部6万余人,由河州西南出槐树关,经甘南的美武、斜藏地区向临潭进军,10月24日清晨突入临潭旧城。当时旧城由国民军白连升支队第三大队驻守,仓促应战于大庙河,旋被击退,残部从老虎湾逃往洮河两岸,马仲英部由斜藏沟经申藏出长川直扑临潭新城(县政府所在地),在火焰口地方遇赴旧城换防的白连升第一大队百余人,激战数小时后,白部全被打死。次日,马军占据临潭县城。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奉甘肃省政府之命,派杨楹、杨锡龄、赵希云率所辖骑兵,分别驻守土门关、莲花山两地。后闻马仲英已由捷径夺取临潭旧城,即令部属退守洮河南岸,以图自保。马仲英占领临潭旧城后,立即派福音堂美国牧师艾名世前往卓尼博峪给杨积庆土司送信,要杨帮助解决过路军费及敦请杨旧城会晤。杨拒绝了马仲英的要求,并积极做好堵截准备。26日,马部即攻取卓尼,烧毁土司衙署。30日 ,马仲英率军东去岷县。
  11月26日,马仲英部马廷贤(曾任凉州26师副师长)携家眷、亲信共六、七十人及驮队从临夏赴临潭,行至卓尼完科沟时,遭斜藏、完冒藏民截击,劫走金银财物,并掳取马廷贤之妾,击杀所带护卫。马廷贤策马逃到岷县,向马仲英求援。时正值马部被国民军吉鸿昌部队追击,便于30日回师临潭旧城,又派艾名世去卓尼向杨土司索要马廷贤的小妾及所劫财物。杨因马妾已被下属杀死,只得否认。于是马仲英便于12月1日下令血洗完科、斜藏沟及阿子滩13个村庄,烧毁江口寺和白石崖寺院,抢掳牛羊马匹财物,同时攻打卓尼,烧毁禅定寺,寺内六百多年的典籍文物、精美艺术品化为灰烬。接着沿洮河西上,直至玉古、大华路、夏河的失拉、参多及卓尼的阿子滩、沙冒、申藏一带数十村抢掠、烧杀。至12月18日,始撤离临潭去夏河,夏河藏兵阻击马仲英入境,被击败。马部入县城,在全歼卓母山守兵后,放火烧了拉卜楞寺院的宗喀巴佛殿,杀害了贡唐罗哲仓大师,即率部西走青海。同月,国民军吉鸿昌部由天水、陇西开赴临潭,师部进驻县城,吉部旅长冯安邦与杨土司在旧城会晤。冯安邦留吴团协助卓尼杨锡龄办理善后,旅部撤离旧城。时长川村聚集附近数村回民群众,其中有很多牛马商贩,这些人有枪械并善射击,便派村民去报告国民军吴团长,说长川有土匪。吴部即与藏兵进军,受到伏击。双方枪炮猛烈,激战两日,团长阵亡仍不能取胜。冯安邦调全旅围攻,用迫击炮轰击,房屋尽毁,才将长川攻下,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清真寺有许多妇女儿童,冯即下令停止剿杀。
  1929年,吉鸿昌率部到临潭查办善后,处决了马全喜(马尕西顺之子)、苏全个等。之后,吉部撤离临潭返回兰州。
  马尕西顺之乱
  马尕西顺,原籍河州(临夏)人,住临潭旧城上古城,在“德盛马”商号打杂,加入“哥老会”,任小头目。马仲英占据临潭旧城时,他曾参与其间。有二子,一子死于长川之役,另一子被冯安邦军处死。冯安邦及卓尼杨锡龄撤防后,他认为时机已到,亲率50余人返回旧城,聚众作乱。昼伏夜聚,侍机以泄私愤。1929年5月30日,马尕西顺在旧城杀人祭旗,宣告起事。次日新城的白眉毛等亦杀人响应。旧城民众或南渡洮河,或撤至北山、斜藏一带藏区避难。临潭县长魏锡周,一面电告甘督刘郁芬,一面派新城商会会长张永清、绅士陡述祖前往旧城,邀请回族绅士王德寿、敏连哥、马四十九、敏三哥、“德盛马”号马大姐、西道堂马明仁、马寿山、“哥老会”昆仑山大爷牛慧远以及夏畲田、苏士远等人出面协商。张永清答应了马尕西顺提出的八项条件,从旧城商会拨款3000元(银元)以作遣散马尕西顺部属投奔他处的费用。旧城商会会长马寿山提出要马尕西顺交出所有枪支后,再行拨款。因马尕西顺反对,协商未成,马尕西顺便率百人赤膊挥刀,冲向西道堂(马寿山是西道堂教主之胞兄),当时有老教上下寺阿訇及回族绅士,抱着《古兰经》痛哭相劝,始未引起事端。敏连哥等为挽救危局,发动学校师生,到处张贴标语,划城内和河滩以下为良民区,散发良民证,以维护地方正常秩序,贏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许。但却引起马尕西顺的愤恨,他派人刺杀了敏连哥、马四十九、敏三哥等3人,威逼老教回民跟他造反,从康乐邀来张彦明、黄占彪、胳膊司令以作后援,临潭县长魏锡周将此情况呈报刘郁芬,刘电示杨积庆除派章明卿团长、白连升营长前往剿办外,“责成杨积庆负责剿办,迅速扑灭,以除后患”。杨积庆即派杨锡龄率兵在旧城西凤山一带布阵包围,马尕西顺派人连夜去康乐石墩湾,邀来马延寿、张颜明等数百人,于6月18日夜袭杨锡龄营地,杨败退那子卡一带。6月20日马率众追击直至峪古河口。杨部抢渡洮河因人多船翻,淹死和被打死数10人,跟随前往的西道堂和其他一些回民逃到车巴沟避难。6月22日马尕西顺攻入卓尼,禅定寺又遭厄运,驰名中外的《甘珠》、《丹珠》经版毁于火海中。同日占据新城,城内居民大都逃往洮阴藏区避难,未及逃走的人惨遭杀害。
  6月24日,国民军章明卿团和白连升支队开进临潭,在雷祖山、马连坡一带被马尕西顺击败。国民军复调李松昆师支援,马尕西顺在新城附近的红山牙岘、张湾一带,被国民军击溃,逃往旧城,携家属财物逃往临夏,被裹胁群众一时大乱,扶老携幼从斜藏沟向临夏方向逃遁,被藏兵和国民军夹击,死伤甚众,未逃跑的回众四、五百人全部躲在清真寺内。国民军某团长在进寺讲话时,不意被马尕西顺残匪开枪射击,该团长大怒,遂包围了清真寺,用机枪扫射后纵火焚寺。事后李松昆部和卓尼土司杨积庆遵照刘郁芬、戴靖宇电示,使上庄回众多人蒙难于旧城南门外。国民军于7月16日全部撤离临潭,省府命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部驻防新、旧城。鲁大昌兵扰临潭
  1930年2月,国民革命军甘肃讨逆第一路总司令鲁大昌率兵来临潭,其部李和义煽动警察队谢巡官哗变,轰走临潭县长魏锡周,后省派崔璠来临潭任县长,因刘郁芬部撤走,崔不敢就职,遂将临潭县印交给杨积庆后离去。鲁大昌要派鲁桂芳为临潭县长,向杨索取县印,杨土司以未奉省命拒交县印。鲁大昌便派团长李和义为总指挥,率顾涂团集兵临潭南乡秦关,杨土司亦派营长寇凤林等率藏兵驻羊化桥两军隔河对峙,11月120,李和义暗派劲骑绕过杨部驻地,由温旗渡口黑夜渡河,占领羊化村后的山神林,居高临下,向藏兵射击。同时李部正面攻破羊化桥,两面夹击,寇凤林部被击溃。姜麻子营长阵亡。余部逃到多坝,杨锡龄率兵将李部追兵击退,藏兵死伤70多人,李和义占据河阴纳浪、羊化、秋古等村后,大肆进行抢掠纵火,烧毁民房60多处。是时有临潭陡述祖、贾易山、高竹岗等与岷县李贵悟,乔寿山等不忍洮岷再罹浩劫、冒锋刃之险从中斡旋,双方罢兵,结果临潭县人民除给李和义部队粮料30万斤外,还被勒索银洋5000元作为兵费。此后鲁桂芳不仅成为临潭县县长,而且成了“甘边警备司令部指挥”。他大肆进行搜刮,仅摊派军服款一项达4万元。全县每人平均1元,鲁大昌以“新编14师”师长名义。派独立骑兵营长张兆锡率兵驻扎临潭县城。1932年12月,该营哗变,半夜砸开新城所有铺面进行抢劫。商民深受其害,损失达10万金巨。旧城亦遭变兵劫掠。
  1933年双岔(现碌曲双岔乡)与12部落头人因争夺寺院教权,双岔头人拉代向鲁大昌求援。鲁早已垂涎临、卓,企图控制藏区(碌曲地属临潭所辖,但地方实权控制在土官头人手里)。即派旅长梁应奎率骑兵团、特务营、手枪营前去镇压藉以占据碌曲。鲁部前骑行至西仓兰甸沟,遭到12部落的伏击,死亡1百余人,团长顾某亦被打死。5月30日凌晨,鲁军攻入西仓根岔,村民闻讯逃离,鲁兵纵火焚毁房屋,抢劫财产,见人就杀,西仓寺院和尚22人被捕,除1人脱逃外,21人全被屠杀,并将1位活佛绑至西仓桥墩,开膛剖腹。寺内除大经堂和3个囊欠因驻兵未烧外,其余10多座经堂、佛殿和囊欠,以及其它建筑、文物、古迹俱付之一炬。继又包围登知神林,搜捕隐藏的僧俗人众。将30余众用铁丝穿透锁骨串牵而去。后12部落头人加毛出面上书甘肃省政府,省政府派军界人士邓宝珊和夏河知名人士黄正清前往碌曲查办,查办结果由寺院出2万元,以赔偿鲁战时的损失。因鲁兵焚烧了西仓寺院,便相互抵销了结;12部落出两万银元,以赔偿鲁兵命价。12部落藏民为了不再受鲁兵的骚扰,含冤以牛羊马匹折价交清了这笔冤枉债。
  腊子口之战
  1935年9月、1936年8月,红军长征先后两次过甘南,途经玛曲、迭部、临潭3县的广大地区,行程6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10余次,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攻克闻名遐迩的天险腊子口,并在临潭县建立了红色政权。
  1935年秋,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川西北后,甘肃省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当即电令国民党陆军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在岷县——腊子口——西固(今舟曲)一线布防截击,并调遣唐淮源第20师前往岷县增援。鲁大昌急忙调兵遣将,将其弟所属二团从武都两水镇调往临潭县新堡一带设防,第二旅由陇西调至岷县西大寨一线堵截,第五团由西礼调到岷县西南30里之三岔门扼守,第六团、第一团和两个营及12师的两个营调到腊子口地区,修筑工事碉堡,扼守险关隘口,妄图凭借腊子口这道天然屏障,把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之中。
  9月15日黄昏,红军司令部命令红1军团2师担任前卫,第四团为先头团,从迭部旺藏寺出发,向天险腊子口开进。
  腊子口(藏语意为高山关隘),位于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河谷,东西两岸有陡峭的石崖对峙,形成一条长30多米、宽8米,高达数10米的隘口,腊子河穿峡而出,水深流急,河上横架着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连接两面山脚,要过腊子口必须通过此桥,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鲁大昌凭借这个天然屏障,设置两道防线部署重兵,第一道在小桥后面,第二道在朱立沟口,小桥后的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的封锁工事,坡后是纵深工事。东面突出的山峰腰体上也筑了几个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小桥隘口。
  16日下午4时,红军前卫团经过黑多黄土梁的灌丛直抵腊子口,战斗打响后,红军数次发起进攻,因白天隐蔽不好,未能得手。晚7点钟,团长王开湘带领一、二连骑牲口渡河,绕道对岸崖下。连长迅速爬上崖壁,用裹腿带、干粮带结成绳索,把战士一个个吊上去,依次逐层住上攀登。当夜0点,担任正面突击的六连20个勇士在连长杨信相的率领下向隘口猛冲猛打,但因地形险要,又得不到右侧两个连队的配合,六连勇士在枪林弹雨中连续冲锋5次,都未能凑效。凌晨3时许,六连当即召开火线党、团员大会,组织了由15名党、团员组成的敢死队,分成3个突击小组,制定了两路接近敌人的战斗计划。
  次日深夜,红军敢死队员们攀着崖壁上横生的荆棘向桥下摸去,开始了第6次进攻,第一组的勇士们伸手抓住桥底的横木往对岸运动,突然,一个战士拉断横木掉进河里,惊动了敌人,刹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4名红军急忙隐藏到一块巨岩之后,侍机而动。六连指导员胡炳云听见枪响,趁敌人只顾朝桥下射击的机会率领二三十名战士冲到桥边,摔出一排手榴弹,跃身冲进桥头上敌军的立射工事。一阵猛射,打得敌兵乱作一团,这时隐伏在桥下的4名勇士也从岩石后翻上桥面,挥动大刀冲杀,敌兵慌不能抵,此时,红军发出总攻信号,枪炮声、呐喊声震撼峡谷。鲁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仓惶逃命。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追击不到2里,敌军又凭借朱立沟口的第二道险关顽抗,掩护溃军退却。右侧后的1营敌人走投无路,被红5连和头天晚上爬上岩顶的第1连上下夹击,敌人被压到绝壁边沿,少数敌军官跳崖毙命,余皆缴械投降。据守第二道险关的敌人,也在6连的两次猛烈冲锋下,全线崩溃。17日晨,红军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这时,敌增援中队赶到,数门大炮向红军轰击,以掩护残敌逃命,红军即兵分两路。向敌后运动,以绝其归路。敌人发现红军迂回运动,掉转头来拼命奔逃,跑了90里,估计红军不会再追,就在大草滩休息。不料,红军随后即到,敌早已溃不成军。第二天红军顺利到达哈达铺(今宕昌哈达铺乡),部队经过大整编,建立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挺进陕北。
  ■1935年7月2日,红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会师甘孜。会师后,两军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分三路北上,徐向前率中路纵队,朱德率左路纵队,董振堂率右路纵队于8月1日到达包座地区。中央闻红二、四方面军到达包座后,电示“四方面军到包座略作休整后,宜迅速北进,二方面军随后进到哈达铺后再休息,以免敌人封锁岷西线,北出发生困难”。朱德、任弼时联合致电中央:“候兵力稍集结后,即向洮(今临潭)岷(今岷县)、西固 (今舟曲),约8月中旬,主力向天水——兰州大道出击”。8月初,朱德、张国焘联合签署《岷洮西固战役计划》,决定相继占领洮、岷、西固,向天水、兰州方向策应一方面军。国民党为了阻击二、四方面军北进,加强在甘南的布防,鲁大昌的新编14师又在岷州(岷县)、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一线部署兵力。盘踞青海的马步芳在同德、大河坝至黑错(今合作)一线设防,蒋介石还调动胡宗南进入陕甘,以为后援,命王均、毛炳文阻击红军主力军的会师。四方面军为了保证北上抗日的顺利实现,曾派5千人从川北、阿坝、玛曲的齐哈玛一带佯攻青海,牵制马步芳部不能东进。曾在齐哈玛与马部激战,完成任务后撤回原路,随大军北上,二、四方面军出甘南州迭部县的达拉沟,沿白龙江经尼傲峡、麻牙寺,到达代古寺和洛大新寺,离开白龙江北上,到达腊子口。8月9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30军88师攻占了腊子口,歼灭鲁大昌的守军约一个营,并顺利地越过达拉山(红军称岷山),于8月9日攻下哈达铺,消灭敌人上千人,缴枪千余支。
  红军与马彪部之战
  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占领临潭,组建苏维埃政府时,马步芳令马相旅、马彪旅急赴夏河县边境的甘加滩一带截堵。并将临夏各县民团,分别调拨于老鸦、土门、新营、槐树等关及三家坝等地设防。8月31日,红二方面军进抵岷县、卓尼、美武及康乐一带,声势浩大。马彪旅所属两个营,于9月7日始迟迟由甘加滩八角城移驻卡加,马步芳严令前进,9月两营到完科洛,与红军少数部队接触,即被击溃。其时红军另一部经黑错北移,马彪率所部又由黑错犯卓洛,13日与红军激战。红军继续东进,14日,双方对峙于临潭旧城,该城东北关一带营垒为红军据点,马彪部营长马占成乘隙进犯3个关卡,15日,马彪攻陷临潭旧城,继续进犯临潭新城时受挫溃退。18日,红军由新城展开攻势,马彪部两个连迭受重创,于19日退到美武旧寺,余部亦于21日退守黑错。马步芳急忙电召马彪、马朴、马德、马元海召开军事会议,重新部署。红军在撤离临潭旧城前两日,马步芳命令驻守黑错的马彪,向临潭方面进兵。10月1日从黑错出发,2日抵达旧城,在卓洛、完科洛又受创。马忠义自甘加滩赴援,行至观音沟,闻红军英勇,即中止不进。时红军已决定挥师东向,阵地陆续转移,马彪乘隙进据临潭旧城,对驻守西凤山的红军采取原始的火牛阵,最后打下西凤山的瓦窑双坟堆时,碉堡内仅有的两个红军战士,竟脱险归队。
  石门事变
  1936年9月30日凌晨,红军趁早雨撤离临潭新城,出北门经羊沙、甘沟、冶力关,直指临洮、渭源。
  红军在临潭的工作队长徐登云等10人未及撤离冶力关,惨遭以朱秀山为首的“民团”杀害。当时因故留在临潭扁都村的周干民部长和5名红军战士及民兵大队长范云山带领整编的5个中队民兵准备随红军北上。整编的5个中队是:石门沟为一中队,河阴五寨(磨沟至唐旗)为二中队,河阳五寨(占旗至小弯儿)为三、四中队,马旗沟为五中队,约四百多人。各中队长都从队员中指任,每个中队派了1名党代表,范云山任团长。在石门口村集中的当天夜里,原“民团”大队长徐灵哥,暗中勾结岷县北乡“民团”,内外配合,带领马饮河、唐旗等处的亡命之徒杀害了5位红军战士,范云山亦陷入重围,与徐博斗中因寡不敌众,突围后沿山路向新城方向而去。徐灵哥等包围周部长住地窦巨川家,窦手持双斧,赶走歹徒,周部长乘机冲杀出去,得岷县蔡家崖一个外号“四路游”的人帮助,渡过洮河,连夜直赴岷县。“石门口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红军一部顺洮河而下,直抵石门口,攻下石门峡崖洞,生擒凶手朱更金、何羊保子等人。红四方面军大部队离开甘南后,马步芳和鲁大昌先后派遣部队进驻临潭,杀害掉队的红军战士,搜捕苏维埃政权成员和积极分子,就连他们的家人亲友,也遭株连,范云山在新城惨遭杀害。
  甘南农民起义
  1943年甘肃南部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以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族、撒拉等各族人民共同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这次起义是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下爆发的。
  1941年春,甘肃省进步人士为了加强民主联合阵线,坚持抗日,成立了“西北民主政团”。抱着“抗战到底,保障人权,结束党治,革新内政”的宗旨,在洮河一带进行串连活动。当时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派款之苦,早已酝酿起义。政团成员王仲甲、肖焕章秘密联系,掀起了各民族人民联合武装大起义。
  当时在卓尼水磨川寺学经的和政松鸣岩寺活佛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在卓尼康多、勺哇一带组织了一个“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以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当地藏族、土族青壮年韩东主、韩加措、金尼直、尼尕、塔斗塔勤、罗赛、曹达拉,还有年旦增(外号“辣椒”营长)。同时秘密联络卓尼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以备后援,肋巴佛和临潭冶力关的汪鼎臣、八角的任效周(人称“任大”)相友善。他们经常与临洮的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和临夏地区的马福善等互相往来,频繁接触,结成志同道合的战友,共筹举事。并利用民间组织“哥老会”头目汪鼎臣、黄建伟(人称“黄点名成”,二人均系“哥老会”大爷)、任效周等人,在临潭冶力关、八角、甘沟、羊沙和康乐的足古川一带,加强活动,吸收当地群众和逃荒农民参加反抗运动。为了获得武器,还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工作,取得国民党驻武都骑兵独立营营长张英杰(和政人,人称尕张,“哥老会”成员)的响应。张英杰以筹办军饷为名,派下属柳连副在冶力关开“军风号”木行,以与肋巴佛的“草登草哇”取得联系。1942年,肋巴佛的“草登草哇”愈加壮大,影响越来越广。汪鼎臣、黄建伟和任效周的“哥老会”组织也遍布临潭东路、北乡。在此形势下,肋巴佛率领当地农民喊出了“官逼哩,民反哩,家家门上钉板哩”(指“钉门牌”)的呼声。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晚在临洮苟家滩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的有王仲甲、马福善、肖焕章和肋巴佛的代表年旦增等。他们约定在1943年农历三月二日宣布起义。
  1943年1月,王仲甲在临洮衙下集附近公开活动。临洸西乡边家湾回、汉人民在马福善的领导下,在卧龙寺起义,喊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接着,临洮紫松乡农民在王仲甲、肖焕章等领导下掀起“抗粮、保命、反贪污”的起义。他们的起义,在甘肃引起很大的震动。
  肋巴佛配合王、马两路起义军,于农历二月二十日率领48名藏、土族青壮年,以朝拜常爷池为名,来冶力关与汪鼎臣、黄建伟密商急速举事事宜。八角任效周、康乐杨家河王万一等率起义农民来冶力关。二十二日,“哥老会”成员300多人在冶力关聚会,并号召冶力关、斜角滩、足古川和甘沟的农民积极参加起义。二十三日,手执大刀、长矛、镰刀、斧头、棍棒的各族农牧民来到冶力关,在常爷庙杀牲祭旗,然后在泉滩召开誓师大会。会上,正式宣布肋巴佛为司令,汪鼎臣、任效周、黄建伟、王万一为副司令。将起义军分编为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任效周,副师长王三(临潭八角人);第二师师长汪鼎臣,副师长王万一(康乐线家湾人),姜希廉、杨茂清、邢生贵等为营长。任效周代表司令部宣布起义宗旨:“反对国民党,接洽共产党,抗日反蒋”。他们的部署是“先打新城,后到武都接张英杰,然后去延安接洽共产党”。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饥寒交迫的农民组成,所以又叫“饥民团”。其时东乡族人马木哥(人称眼窝司令)也在宁定(今广河县)巴尖沟宣布起义,前来冶力关与肋巴佛会合。二十四日起义军向临潭县城(新城)开进。当晩进驻甘沟、羊沙,选拔精干青壮年300多人为先锋队,跟随胁巴佛直奔新城。午夜,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二十五日拂晓,先锋队随赶“早营”(即赶早集)的人进入城内,包围了县政府。当时,县长徐文英刚刚起床,闻枪声,偕妻持枪,上房顶反抗。驻守县城的保安队和警察听到枪声后,胡乱打了几枪,便逃之夭夭。徐文英夫妇见势不妙,冲出县府往城南逃走,至南门庙被起义军用乱矛戮死。同时,杀死了县党部书记长赵廷栋和邮政局长苟克俭,对城中居民毫无伤害,城内秩序安定。农民起义军攻克新城后,打开监牢,放出犯人,随即撤离县城,开往石拉路、大桥关山区地带进行休整。
  临潭县东南乡一带的饥民,纷纷参加“饥民团”,起义军迅速扩大,已达4000余人。农历三月一日,起义军从石拉路、大桥关出发,经阎家寺、马旗沟,向岷县进军。当进军至高楼子,突遇岷县保安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饥民团”撤到梨园、磨沟一带。次日,一部分突破石门口封锁区到达甘沟;一部分翻越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然后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洮河到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率领的起义军会师。
  会师后,起义军正式定名“甘肃省农民抗日救国军”,并提出口号:
  1.甘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2.纳不起粮,缴不起款,雇不起壮丁的人一致团结起来,打倒谷正伦、朱绍良!
  3.被虐待而死亡的壮丁家属一致团结起来,打到兰州,报仇雪恨!
  4.甘肃人民誓死不作亡国奴,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
  5.打倒贪污无能的政府,建立廉洁清明的政府!
  6.铲除虐待壮丁的兵役机关!
  7.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8.甘肃各族永远再不受贪官污吏的挑拨离间,互相残杀!
  门楼寺会师后,声威大振,各地人民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的不绝于道,每次都有数百人。起义军很快发展到5万多人,其影响波及临洮、康乐、临潭、洮沙、漳县、渭源、通渭、陇西、岷县、武山、会川、榆中、定西、卓尼、宁定、皋兰等10多个县。
  1943年4月中旬,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的领导下,向武都进发。并发出讨伐国民党的檄文。义军沿九甸峡经新堡、柏林、总寨,包围了岷县梅川镇。随后又撤至申都、闾井,继续南下。在途中连打数仗,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2挺,子弹1.5万余发。义军主力在宕昌稍事休息后,即入武都境。驻武都第八战区直属骑兵营营长张英杰弃城率部来迎。两军会合后决定张英杰再返武都阻止康县方面来敌。刘鸣攻打西固,守军落荒而逃,县长王凯儒投降。起义军遂任命王尊元为西固城防司令,龙一飞为县长,留300人驻守西固,余部急速进军武都。
  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和不断壮大,对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威胁极大。蒋介石责令朱绍良、范汉杰调动军队镇压。从4月中旬开始,调3军12师吕继周由兰州向榆中、洮州进攻;第七师李兴龙由定西向洮西地区进攻;骑九师张占奎由陕西凤翔经陇南向岷县进攻;38军暂编15师康庄经天水向临洮进攻,后改由武都、岷县堵截;以暂编59师盛文为续进部队,由陇东向临洮进攻;马步芳的骑兵一团及步兵二团在宁定、康乐、和政各县堵击。地方团队有交通司令马锡武的骑兵团、甘保五团、临洮甘保四团、岷县甘保二团、武都甘保六团及各县的自卫队,还有驻兰州空军8大队25中队,对起义军进行围攻。
  起义军主力到达武都,张英杰、王德一(人称“王阴阳”)率部与主力军会合,准备夺取武都。国民党从陕西调第7师、第12师和第59师,向起义军疯狂进攻。十万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在武装精良的敌人面前,只好放弃攻占武都的计划,从甘泉镇等地撤岀。这时地方保安队看到有3个师的正规军作后盾,一个个出来拦路堵截,给起义军撤离造成极大的困难。起义军撤出甘泉镇后,在村坝后山与敌军激战一天,给敌以沉重打击,使敌不敢冒然前进。起义军撤到草川崖,召开有各路领导人参加的草川崖会议,决定分兵3路,向延安进军。王仲甲、杨华如为右路,张英杰为左路,刘鸣、肋巴佛、肖焕章为中路。草川崖会议后,起义军中矛盾开始显露。各路军不能协同作战,各自为政的分裂倾向明显化。个别领导严重脱离群众;一些领导之间互相猜疑和忌妒;农民的思乡情绪抬头,致使士气日益低落。6月间,起义军在敌人追击下,退到礼县桃坪,经旋水到武山滩歌镇,后又至岷县,在蒲麻梁与保安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0支。蒲麻梁的胜利,扫清了起义军重返洮河流域的障碍,一举撤回会川的罗家磨。时起义军仅余1万多人。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半夜,张英杰降敌。敌59师、7师等3个师,疯狂围攻,起义军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主力部队被冲散,无法统一行动。
  自农民起义军撤出临潭新城,岷县专员胡受谦派保安2团进驻,并命其团长张民戎为县长。张民戎在新城四山修建碉堡,以防起义军。农历五月,省政府正式派郑执中为临潭县长;张民戎仍为团长,主持防务,派保安大队长曹植进驻羊沙,妄图消灭留守的农民军黄建伟部。黄建伟闻讯,率部包围羊沙堡,战斗一打响,又撤至窑化沟埋伏,击溃尾追敌人后。起义军再次包围羊沙,张民戎急来救援。起义军迅即撤回冶力关。当黄建伟听到起义军大队回师洮河一带时,速率部沿河布防接迎大军渡河。过河后,起义军马福善部驻临潭八角;肋巴佛部驻康乐景古、阿那;王仲甲驻康乐阿古山一带。他们在潘家集、何家山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后,分散潜伏,保存实力,以图再起。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轰动西北的农民革命战争暂时偃旗息鼓。
  起义失败后,国民党一面采取诱骗手段,组织了“甘肃省灾区宣慰委员会”,散发布告、“良民证”和贷款,分头到榆中、定西、渭源、陇西、临洮、洮沙、康乐、临潭等县,“安抚”农民;一面调动大批军警,进行“清乡”,实行血腥镇压。12师吕继周和暂编59师盛文在康乐杨家河、线家滩、景古城和临洮的衙下集、苟家滩一带,先后以“通匪罪”枪杀青壮年农民300多人,搜捕壮丁500多人,抢掠各类牲畜数千头。与12师进驻冶力关的同时,岷县专员胡受谦也派保安队来甘沟、冶力关,命宁克家、冯霞波“清乡”、“办善后”。他们互相勾结,采取搜捕、诱骗、追剿等手段,惨害起义人员。黄建伟接受敌人收编,后又逃脱,隐姓埋名,直至解放。叛变革命的张英杰及其弟张英奎被敌人枪杀在临洮飞机场。汪鼎臣、任效周、王万一隐藏康乐,被人告密,押到冶力关,非刑拷打7天之久,敌人终未得知肋巴佛的去向。他们个个英勇不屈,1943农历八月十四日被杀害于冶力关泉滩。邢生贵被保安队押送到新城杀害,以头颅祭奠了前临潭县长徐文英夫妇、王德一(即王阴阳)被12师押到临洮,和部下10余人全被枪杀于甘沟村。肋巴佛与年旦增等人在白石山、松鸣岩一带的密林中藏身。年旦增在途中被捕,押赴临洮,与王德一同时被害。王仲甲隐藏在衙下一带,准备待机再起。解放前夕因叛徒出卖被捕,兰州解放前夕押赴武威杀害。
  59师进驻水磨川,没收肋巴佛的财产,拆毁他的寺院,亲属埋名四处逃散。肋巴佛在辗转逃匿奔波中,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6年他从夏河到渭源,参加了夏尚忠、毛得功等人领导的游击队。不久,经高健君、牙含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农历四月,他去延安学习,在平凉安国镇,因汽车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1岁。
  这次起义,是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抗日活动影响和感召下,发动起来的一次革命运动。前后达7个月时间,波及20多个县,参加的有七、八个民族,是一个具有民族联合阵线性质的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撼了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与进攻,客观上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卓尼北山事件
  1942年卓尼北山与夏河美武因草山纠纷,临潭县派保安大队前去解决,被北山藏兵误认为美武藏兵,打死10余人。临潭保安队和美武藏兵联合向北山藏兵发起进攻,北山藏兵拼力还击,事态扩大。甘肃省派员处理,北山赔偿保安队损失1000银元,马15匹,枪15支,以结此案。因此引起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和当地藏民的极度不满。杨麻周又调集藏兵数百,部分留守北山,部分由小头目杨才尕率领,袭击国民党军,杨麻周星夜带人马赴卓尼,准备接杨复兴及其母杨守贞到北山。以北山为根据地,策动48旗武装暴动,杨守贞为确保卓尼杨家统治权益及30余名赴冶力关参加军事会议人员的安全,严令杨麻周立即停止一切反政府行动。就在杨麻周留居卓尼之际,杨才尕已率部偷袭了驻多麻寺的国民党周体仁部的第20团营部,将驻军一个营长、两个连长和百余名士兵全部杀掉。同时,康多一带群众小规模偷袭连续不断,先后打死打伤周体仁警卫部队300多人。周体仁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卓尼赴冶力关开会的30多人,除杨一隽外,将头目杨赛高、手枪队长梁书拉、警卫连长宗其秀等地枪决,其余人员全部解除武装,押送军部审讯,并派部队向多麻寺、康多水磨川寺等处进攻,烧毁了多麻寺院及附近的6个村庄,掠去白洋6680元,牛羊1600头(只),马500匹,枪500支。同时,岷县专员胡受谦也派刘济清与骑兵25团团长戴效戎包围了卓尼禅定寺。要杨守贞交出杨麻周,杨麻周自动出来后被押,对杨复兴母子实行监控。周体仁军部移驻临潭县城(新城)。北山事件经临潭绅士马志青、赵明轩等人出面斡旋并答应周提出的3项条件:
  1.没收杨麻周属地北山一带的全部枪支、土炮、刀矛和马匹。
  2.罚款白洋10万元以偿命价。
  3.将杨麻周等人解省法办。
  条件谈妥后,除将卓尼大头目杨峻枪杀于新城南郊,发还杨一隽等枪支马匹释放回卓。杨一隽回卓尼后,始知杨麻周在押,于是又星夜赶赴北山,检点没收的全部枪支、马匹,并分摊罚款,为期一月始将全部物品运往新城军部,北山农牧民因此而倾家荡产。
  事后,周体仁又以杨一隽催款不力,与杨麻周一道押送兰州,杨一隽终以“手令部属,袭击国军”的罪名,被杀于兰州。杨麻周通过卓尼司令部用金钱重贿后,保住性命,判刑15年。数年后即保释回乡,卓尼北山事件终结。
  解放西固之战(南峪之战)
  1949年8月国民党西固县长孙铁峰率部起义,驻碧口的赵龙文,即电令驻武都的王治岐和驻西固县南峪的李惠民,立即歼灭孙铁峰领导的起义武装力量。11月8日,赵又电令338师的一个团和武都专员李永瑞,新任西固城防司令兼县长边固火速到达南峪,协同247师作战,他们探听西固城并无解放军驻扎,便出动全部兵马,分3路连夜向西固县进发。孙铁峰得知敌兵大举来攻,即命自卫队与警察发动和帮助城内群众紧急疏散,并令镇守南山和尖子石的部队火速撤离,转移集结后移驻黑峪寺,转赴宕昌,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2月6日,驻两河口的62军先头部队开始分两路进发,一路由孙铁峰等作向导直下武都,一路由沈容海带路沿白龙江西进。李惠民在南峪和大川布署兵力,并在大道两侧制高点上设置多处据点和暗堡,妄图阻止大军西进。但当解放军兵至大川时,守敌胆怯西逃,只有守据大川西头炭窑山古刹中的敌军向解放军疯狂扫射,对岸暗堡中的火力也射向解放军,被紧追的逃敌遂掉转马头向先头部队扑来,解放军面临3面火力威胁,且天已黄昏,为减少损失,部队撤回大川、土桥子两村。是夜,侦察部队的夜战连、老虎连由起义人员王喜德等作向导从化马过河翻越晚霞山,绕道大川北山顶隐蔽。8日午后,两连战士不顾一日一夜跋涉的疲劳,即与敌展开激战,用一排兵力将寺院四面包围,迅速冲向寺院,迫使敌人缴械投降,控制了南峪以北的制高点。为了牵制敌人,保护南峪木桥,解放军战士趁天黑下山,伪装混入敌群过了桥,粉碎了敌人毁桥的阴谋。9日黎明,追击247师的两个侦察搜索连队抵达哈河坝村,中午,解放大军到达插岗。
  南峪激战前,李惠民在县城的后卫部队百余人,窜至县城西南的马土山,见无路可逃,便向解放军投诚。12月10日,各族群众张灯结彩,欢庆西固解放。接着成立接管委员会,甘南全境遂告解放。
  剿灭马良股匪
  共和国建立初,在以甘南为中心的川、甘、青3省交界的广大藏区,曾流窜和盘踞着大小20股土匪,其中以原国民党马步芳部团长马良和马步芳参事室少将高参马元祥为首的反革命武装股匪,人数最多,危害最大。这伙匪徒在台湾“中美联合办公室”和“国民政府游击委员会”的直接指挥与接济下,纠集“土改”、“镇反”运动中从内地逃亡出来的恶霸地主、旧军官、兵痞、流氓,公开进行反革命武装破坏活动。他们窜扰的范围为:东起现今甘南州的迭部县,南迄四川省西部的黄胜关、墨洼一带,西至现今甘南州玛曲县欧拉乡和青海省的河南县、同德县,北达甘南州的夏河县和临夏州的南部地区,以甘、川两省交界的郎木寺、包窝藏、迭部等为中心,建立据点,扩充反革命力量。其主要分布于上、下迭部和碌曲县西仓、双岔一带的崇山密林之中,他们配合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蒙骗和拉拢藏区一些不明真象的头人及群众,大肆造谣惑众,四处烧杀抢掠,煽动暴乱,拦劫军车,袭击刚刚建立的一些区、乡人民政府,妄图把广大藏区变成进行反革命活动和颠覆人民政权的据点,致使甘、青、川边陲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人心不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共产党在广大藏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建立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国民党特务于1950年12月潜入临潭旧城,吸收发展特务组织“中国国民党西北战地特务工作委员会”成员,搜罗土匪、地痞、流氓200多人,企图进行反革命暴乱。1951年,反革命组织“救民军”第一军军长马维良、副军长王占良和匪特张二不都,在迭部藏区大肆活动,秘密串联发展反革命成员100多人,准备暴乱。1951年2月底,台湾国民党政府委任马元祥为“中华反共救国军第103路司令”,指挥青海地区的反革命组织活动。与此同时,曾窜扰在甘南碌曲县一带为匪的原国民党青海省府参议敏海峰,被盘踞于川西的国民党“川康甘青边区游击司令”傅秉勋委任为“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军第7纵队司令”。不久,傅秉勋又授其参谋长刘华初以“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军第9纵队司令”之职,开辟所谓的“黑水以外的第二基地”。这些直接受美蒋遥控指挥的股匪,成为甘、川、青边境地区的反共武装。
  马良受委任后,于1952年3月底在甘南碌曲县西仓新寺正式打出了“103路”的旗号,在台湾当局的援助下,积极网罗零散匪盗,收编小股土匪,招募兵痞流氓,强挟群众入匪,组织发展反革命武装力量。到1952年11月底,其势力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近700人,并分编8个纵队,委任头目。1953年初,马良奉命将潜伏在甘南迭部一带的边仙桥股匪400余人收编为第九纵队,因边不愿接受马良的制约,一直独立活动。1952年12月,马元祥在碌曲县甘、青交界的李卡如山区正式组成了“102路”股匪,编为7个纵队,至翌年春,聚匪380余人。敏海峰受傅委任,于1953年3月在迭部县甘、川交界地区成立了“独七纵队”,分编成8个支队,匪徒380多人。1952年8月,傅秉勋“司令部”在四川黑水地区被解放军西南部队摧毁后,由于马良竭力扩大匪势,深得台湾当局的赏识,遂7次对其进行空投支援,计空投特务18名,各种武器近千件及大量的军事物资,并直接指挥其行动,使马良股匪的势力得到迅速扩大。下半年,马良、敏海峰派人到甘、川藏区部落,以赠枪支弹药和高官厚禄为诱饵,拉拢不明真象的十几个部落的土官、头人率众入伙。马良、马元祥并多次派人去临夏、临潭和青海等地,秘密串联国民党旧军官和恶霸地主之类人员入伙,并在临夏建立了输送匪徒进甘南的秘密联络点,同时在临夏、临潭等地秘密发展潜伏匪徒2000人。到1953年解放军进剿前夕,诸匪中以马良人众势大,枪多粮足,成为川、甘、青交界地区,各路股匪的最高首领。
  此股匪徒编写、散发反革命传单,大肆造谣惑众。煽动反革命暴乱,袭击基层人民政权。1952年5月,在马良的策划和煽惑下,夏河县阿木去乎乡头人集兵骚乱,公开驱赶当地驻军和政府工作人员。是月,马良又策动西仓、双岔的9部落头人,聚众2000余人,阻止解放军进兵,打伤战士20多人,夺走机枪1挺、步枪2支。同年六月,边仙桥匪纵队副司令杨启荣、陈子范率匪徒200余人,袭击洛大区人民政府,杀害区委书记、区长各1人,劫枪8支,牲畜10头,人民币900元及衣服等物资。是年8月170,边仙桥再次派匪徒攻打岷县西川区公署,抢劫步枪4支。1952年10月13日,马良股匪在甘南各县及迭部县制造了多起截杀干部,阻劫军车,抢劫物资事件,收集军事情报,组织反革命“救国军”、“复仇团”等,活动极为猖獗。
  1952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西北军区和西南军区在成都共同商讨了配合剿匪问题,决定由西南军区抽调5个团的兵力,协同西北军区作战。当年12月底,西北军区在兰州召开了剿匪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甘、青剿匪指挥部,从西北军区抽调10个团的骑兵、步兵、工兵和两个汽车连及5架飞机,作为剿匪的主力,对如何进剿马良股匪作了研究部署。1953年1月,西北军区甘青指挥部(简称“剿指”),在甘南夏河县成立,彭绍辉任司令,廖汉生任政委,徐国珍任第一副司令员,高维嵩任第一副政委,朱声达任第二副司令员,朱侠夫兼任第二副政委,黄正清兼任第三副司令员,龚兴为任参谋长。为了支援和配合军队的剿匪战斗,同年3月5日,中共甘南藏区工委在夏河县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区剿匪委员会(简称“剿委”),黄正清任主任,王治国、杨复兴、黄祥、王如东、赵子康、金巴襄佐、杨丹珠、丁立夫、王殿清、冯永炳任副主任,吸收各族各界代表人士56人为委员。
  1953年2月,“剿指”调集西北军区和青海省果洛支队共10个团的兵力,参加剿灭马良股匪战斗,根据西北军区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以首歼马良股匪为原则,采取突然、迅速地奔袭”战术,“剿指”于当年3月50,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进剿命令。3月28日,“剿指”又根据匪情变化,重新调整了战斗部署,即令:公安11团、西北军区骑1团,组成左路纵队,由11团团长吴作启和骑1团政委慕明君指挥,驻剿、游剿盘踞在上迭部和若尔盖县粗路、热路沟、奔巴沟、江岔一带的边仙桥、敏海峰股匪;西北军区骑2团和果洛支队组成右路纵队,由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书茂指挥,西渡黄河,至玛曲乔科一带,跟踪追歼马元祥匪部;骑1师和骑11师32、33团组成中路纵队,由骑一师首长指挥,向窜至四川唐克地区的马良、刘华初股匪合围,直到歼灭为止。作战命令下达后,各参战部队紧急动员,积极备战,准时奔赴各自的剿匪战场。经过唐克、什藏寺等大小30余战,基本上歼灭了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诸路股匪主力,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这次剿匪斗争,共毙、俘、降土匪达1853名,除活捉了匪首马良、马硕卿,击毙马元祥和边仙桥,逼降敏海峰外,还俘虏国民党“川康甘青边区反共突击• 1380 •
  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军事志
  军总指挥部”中将指挥兼“中华人民反共突击军第204路”中将司令周迅予,国 民党四川剑阁专员、“川康甘青边区游击司令指挥部”副司令何本初,西南游干 班少将副主任兼“川东游击”总指挥王旭夫等,共击毙、俘虏台湾空投特务16 名,缴获电台19部,各类轻重武器近700支,子弹7万余发,骡马500匹,大 烟近百斤及其他一大批军需物资。
  此后,对漏网和重新聚集并流窜在夏河、卓尼、临潭、碌曲等地继续为非 作歹的散匪,中共甘南工委、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甘南军分区,提出了 “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清剿为辅,以武工队在党政军统一领导下,结合党政中 心任务,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对匪进行招降和瓦解争取工作,团结群众,孤立 匪特与积极的军事清剿相结合的方针”,并作了具体部署。终于在1956年3月, 全部肃清了残匪,共歼灭匪徒700余名,收缴各种枪支1 395支,子弹5 500余 发,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彻底胜利。
  平叛
  1957年冬和1958年春,正当甘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开 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自治州局部地方发生了武装叛乱。
  在帝国主义间谍和西藏反动农奴主及其维护人的唆使下,在暗藏的极少数 反动分子的欺骗威胁下,个别不法分子聚集,破坏电杆、公路,围攻县、乡政 府,杀害基层各族干部和群众,抢劫和烧毁国家财产,破坏民族团结等。这次 叛乱,是那些不愿意放弃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坚持与人民群众为敌的极 少数反动分子挑起的。他们坚持反动立场,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对抗人民政府, 反对社会主义,妄图颠覆人民政权。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 面临封建经济基础即将土崩瓦解,腐朽的封建制度即将崩溃之际,他们利用政 府工作中的某些“左”的缺点、错误,蒙骗、煽动和强迫那些一时不明真象的 群众,公开与人民为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各族人民强烈要求 平息这场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合内卫公安部队和各族民兵,在中国共 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民族中上层人士的积极协助下,以政治争取为主, 配合必要的军事打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平息了这场武装叛乱。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洮州卓尼土司府
相关机构
西固军民千户所
相关机构
副总兵府
相关机构
旧洮营都司署
相关机构
洮州副总兵营
相关机构
洮岷协营
相关机构
旧洮州营
相关机构
舟曲民兵连
相关机构
夏河民兵十连
相关机构

相关作品

截古哈闇门
相关作品
达加闇门
相关作品
甘卜他闇门
相关作品
官洛闇门
相关作品
土桥闇门
相关作品
俄藏闇门
相关作品
甘卜他隘口
相关作品
巴舍隘口
相关作品
七什隘口
相关作品
峪谷壕隘口
相关作品
官洛隘口
相关作品
斜藏隘口
相关作品
青土坡隘口
相关作品
乌藏隘口
相关作品
红腰岘隘口
相关作品
铁缠山隘口
相关作品
卓逊隘口
相关作品
莫都儿隘口
相关作品
驼龙隘口
相关作品
搭扎隘口
相关作品
麻儿隘口
相关作品
截古哈隘口
相关作品
迭当隘口
相关作品
扯坝隘口
相关作品
些藏隘口
相关作品
喇那二哈隘口
相关作品
癿古禾隘口
相关作品
黑番目日隘口
相关作品
阿夏麻路隘口
相关作品
刚古路隘口
相关作品
达拉同盖隘口
相关作品
牙爱墩隘口
相关作品
拉力沟隘口
相关作品
纳浪隘口
相关作品
驼洛隘口
相关作品
边古壕隘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