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5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事
分类号: D035.2
页数: 12
页码: 1202-1213
摘要: 以今夏河县为中心的甘南西部地区,元代为河州路辖地,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明代属河州卫,清初裁卫仍属河州。乾隆二土七年(1762年)分设循化厅,将河州之通判移驻循化,并置南番甘加等二十一寨。当时,吏治归循化厅,军事归河州总镇。桥沟设把总一人驻守。
关键词: 人事管理 人事制度

内容

以今夏河县为中心的甘南西部地区,元代为河州路辖地,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明代属河州卫,清初裁卫仍属河州。乾隆二土七年(1762年)分设循化厅,将河州之通判移驻循化,并置南番甘加等二十一寨。当时,吏治归循化厅,军事归河州总镇。桥沟设把总一人驻守。清初拉卜楞附近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之牧地,1709年河南蒙旗亲王察罕丹津作为根本施主迎请并献地于一世嘉木样,在扎西奇(今拉卜楞)地方大造梵刹,宏振佛教。“最盛时,喇嘛4千,夷夏云集,蔚为宗教都会”。拉卜楞寺既管宗教,又管理部落属民,所有僧俗管理人员均由其自选任命。及至1926年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设置夏河县后才由民国当局委派官员。
  临潭、卓尼地区,元代置洮州元帅府,设达鲁花赤1员。明代设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设指挥6员,千户6员,经历1员。清代设洮州厅,设掌印守备1员,将明代所设经历,改为照磨1员。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改为洮州抚番厅,设同知1员,守备改为参将1员,后又改为副总兵1员,设中军都司、洮岷协营左哨千总、左右哨把总、八角汛把总等。民国初的1913年,始设临潭县政府。卓尼于1937年,爆发博峪事变,省政府派员处理,取消土司衙门制,改为卓尼设治局,并设洮岷路保安司令部。
  东南部舟曲地区,元代设置西固蕃汉军民千户所。明代设军民千户所,有千户7员,百户5员,全为世袭。清代设阶州同知西固分州。民国时期设西固县政府。
  二、寺院土司僧俗官员
  拉卜楞寺院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建寺至共和国建立的240年,是安多地区最有实力的政教合一组织。其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情况是:寺主之下设襄佐1员,总揽一切事务,即总管。与襄佐平列的葛佳堪布1员,意为驾前掌印官。同时,设有拉章仲贾措兑即佛宫联席会议。襄佐以下,设有13位各执其事的官长。索宏钦布1员,为掌管饮食的官长,索宏(食宿)1员。森宏钦布1员,为掌管衣服卧具的官长,森宏(寝服官)1员。阙宏钦布1员,掌管经务法事官长,阙宏(法事官)1员。仲译钦布1员,实际为秘书长。另仲译(秘书)2员。仲聂钦布1员,承宣官长,承担每两日一次的拉章联席会议的主席。另设仲聂(承宣官)4员。更察布1员,意为代表,为拉章联席会议派驻寺本部的代表,其职权是参与寺本部磋钦会议。聂尔哇,即拉章办理军事、司法之长官,有司法官2员,长期住内。列穹哇,掌管财务官,共4人组成。噶巴,掌管纠察,维持秩序,为侍卫纠察官,2人组成。麻钦巴,为光禄寺官,掌庖厨1人。颇章德哇,宫殿掌理官1员。阙康德哇,经殿掌理官1员。夏卜西甲居,为80名侍卫僧组成,由全寺3000名喇嘛中,选出精干人员,并自备枪马,参与出巡侍卫任务,或受命派往各部落任更察布或郭哇(任期3年委以各部落长官)之职,办理部落民刑事务,解决不了的,则上报聂尔哇处理。
  拉卜楞寺院除上述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外,还有六大学院,如大学之各系科。
  卓尼地区,也有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于一身,土司兼寺主的土司衙门政权。这个政权,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其世祖些地献地投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开始,延袭20代,历时500余年,至19代土司杨积庆(1902〜1937年)土司衙门系统趋于完善。土司之下设大头目2人专管军政大权。传号4人,在头目领导下处理一般行政事务和群众纠纷案件。衙门设房科,由掌案(类似办公室主任)领导文书(分别称贴书、经书、文书)数人,负责档案、公文处理、办理讼案等事。并聘红笔师爷1人,负责重要文件起草、赞襄政务。衙门内设大小总管3人,大总管负责全盘总务,二总管管理钱粮、祠堂,下设记帐1人,三总管管理膳食起居及其它杂务。军事上有一、二、三团,各设团长1员,以及各团营、连、排长等,共辖有48旗下 (部落)16掌尕(城郊村落)。管理所属辖区的旗长(又称长宪,舟曲称副爷)32人。旗长由头目和总管推荐,土司首肯,土司办公室悬牌委任,并送捷报。在地处边远的西固“黑番四旗”(即今舟曲县插岗、拱坝、铁坝、博峪等乡),请示不便,特许旗长独立理事,因此权力最大。
  各旗共设总管69人,头人520人。仓官2人,掌理两处粮仓。
  洮州还有“三土司、五僧纲”之设。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根据少数民族部落互不统属的特点,建立的由当地地方政府节制下的土司、僧纲世袭制度,“以本土之人,司本土之事”。既安抚了地方势力,给予了较高的自治权,又将其管辖纳入边疆兵备之编制,以巩固边防,维护统治。
  第二节干部
  一、干部来源
  (一)派遣
  1949年秋,甘南地区原有县级建置的卓尼、临潭、夏河、舟曲相继获得和平解放。随之由上级派来工作组开辟工作,即有一批老区的干部来到甘南,第一批共派到各县工作的有80余名。1952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来甘南慰问,又留下了一批干部,帮助开展工作。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之,不断有大批干部来甘南,参加甘南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二)吸收录用
  甘南州自建政以后,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各项建设。从而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出身穷苦,有政治觉悟,有工作能力,经过培养锻炼的各族青年积极分子。为促进自治区干部民族化的进程,在照顾当地各民族特点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下,采取积极培养、耐心帮助、大胆提拔、放手使用的办法,进行吸收录用。仅1959年一年就从社会上吸收录用各类干部114名。其中:藏族67名,回族1名。并将29名优秀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其中提为科长的24名,区长5名。内有藏族18名,回族1名。六十年代,甘南地区抽调大批干部参加张掖地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在玛曲、临潭等县开展的二、三期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中吸收了一批农牧区积极分子参加,进行培养锻炼,运动结束后,绝大多数吸收录用为干部。七十年代,将“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全部陆续录用。八十年代以后,主要是解决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从1982年到1987年的6年时间内,从城镇待业青年中,吸收录用干部385人。
  (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建州初期,甘南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大中专毕业生很少。截至1963年底,全州仅有高等学校毕业生262人。1964年,国家分配甘南州高等院校毕业生43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05人。1979年,国家分配“社来社去”工农兵大学生110人(包括在职学员14名)。接收派遣中,本着“社来社去,厂来厂去,那来那去”的原则,作了统一分配,对这批政治条件较好(大部分是党团员),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要求使用单位爱护、珍惜、切实安排好、使用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981年后,所有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源源不断地由国家统一分配来甘南,使甘南的干部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四)接收军队转业干部
  对于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坚持了“热情欢迎,积极接收,妥善安置”的方针,分配去向是根据地方需要,本人具备条件作出适当安置。从共和国建国到1961年,全州共接收军队转业干部1073人,其中:党员742人,团员108人,排级干部765人,连级干部248人,营级54人,团级6人。转业后分配去党群政法系统的308人,工交系统161人,农林水利系统210人,财贸系统94人,文卫系统91人,省地质队8人,林业局201人。至1961年底,任科级302人,中级干部34人。
  1964年,将北京军区转业军官33人,福州军区转业军官16人,分别分配到夏河2人,玛曲6人,碌曲6人,卓尼4人,临潭11人,舟曲3人,迭部8人,州级单位9人。1983年将6名军转干部,分别分配到夏河1名,舟曲2名,州水电局、州工商局各1名。1985年,根据党中央裁军百万的决定,为安排军转干部,州上成立军转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1986年,全州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8名。其中:团级2人,营级1人,连排级4人,技术干部1人。分配到行政单位的5人,事业单位的1人,企业单位的2人。并安置随行家属6人。
  (五)“以工代干”转干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缺乏正常的吸收录用干部制度,工厂企业干部遂显不足。因此,各工厂企业先后选调一部分工人从事干部岗位工作,未办提干手续, 从而出现了 “以工代干”。后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缺乏干部,也陆续采用“以工代干”的形式,有的已“代干”十多年,形成了 “干不干”、“工不工”的状况,影响了其积极性的发挥。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劳动人事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1979年上级下达《关于户籍、刑事、治安民警为干部的通知》。按照这一通知精神,在州级公检法部门的户籍、刑事、治安民警中,选拔25名转为国家干部。其中男21人,女4人;藏族3人,回族1人,汉族21人。1981年,将1961年由省畜牧厅暂按工人分配给西科河羊场的7名职工,转为国家干部。1983年,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精神,州上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确定凡属转干范围的人员,一律要进行考核考试,择优转干。经过严格把关,全面整顿,全州从1980〜1990年共有2738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其中少数民族1114名,占转干总人数40.6%,女性719名,占转干总数的26.26%。
  甘南州1980-1990年以工代干人员转干数统计表
  (六)“五大”毕业生吸收录用
  1986年至1989年,为了逐步解决县以下基层单位干部缺编、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少等问题,根据省人事局、省教委关于解决非统配高校及“五大”毕业生使用问题意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公开招收“五大”毕业生。招收对象是城镇及农牧区非在职大专以上毕业生(含结业生),招收条件是:年龄在25岁以下,婚否不限,男女比例不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牧区、热爱基层工作的。同时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规定这次录用干部中藏族考生必须占到50%。
  为了合理解决高级知识分子子女就业问题,对高级职称人员中无一子女有正式工作的,副高职称人员的独生子女没有正式工作的或其子女取得“五大”毕业文凭等上述条件的,优先使用。
  根据上述规定,从1989年至1990年,共录用39名,其中:少数民族12名,女性21名。
  (七)引进科技人才
  1980年以来,开始注意引进科技人才,至1990年,共从外地引进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2人。其中:行政机关15名,教育系统10名,卫生系统13名,农牧系统3名,其它11名。
  甘南州1980-1990年引进各类科技人员统计表
  二、干部结构
  民族结构截止1990年底,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干部14531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6002人,占总数的41.30%。在少数民族干部中有藏族干部5109人,分别占干部总数和少数民族干部数的35.16%和85.12%。
  性别结构全州有妇女干部3376人,占干部总数的23.23%。
  年龄结构全州有18〜25周岁干部2987人,占总数的20.56%;有26〜35周岁的5122人,占总数的35.25%;36〜45周岁的有3094人,占总数的21.19%;46周岁以上的有3328人,占总数的22.90%。
  文化结构全州有大专以上学历干部2582人,占干部总数的17.77%;有中专学历的6606人,占总数的45.46%;高中学历的2095人,占总数的14.4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248人,占总数的22.35%。
  政治面貌结构全州有中共党员干部4743人,占干部总数的32.64%;共青团员干部2350人,占干部总数的16.07%;非党团员干部7438人,占干部总数的51.19%。
  级别结构1989年全州地级干部27人,占干部总数的0.18%,其中藏族20人,占同级干部的74.07%;县级干部435人,占干部总数的3%,其中藏族164人,占同级干部的37.7%;科级干部2379人,占干部总数的16.37%,其中藏族816人,占同级干部的34.30%;一般干部11368人,占干部总数的78.2%,其中藏族干部4421人,占同级干部的38.89%。
  行业结构1989年全州有行政干部5319人,占干部总数的37.43%,其中藏族2144人,占同类干部的40.31%;事业干部3592人,占干部总数的25.28%,其中藏族1174人,占同类干部的32.68%;企业干部1263人,占干部总数的8.89%,其中藏族208人,占同类干部的14.67%;学校干部4035人,占干部总数的28.40%,其中藏族144人,占同类干部的35.71%。
  甘南州1980-1990年干部结构情况统计表三、干部管理
  (一)分级管理
  建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干部管理一直按照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关于任免西北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暂行规定》办理。自治州州长、副州长报中央任免;县长、副县长、州政府各处局长、副处局长及同级人员均由省上任免;县人民政府副科长以上、公社党政正副书记、正副主任及同级人员报州任免;县属科级以下人员,由县任免。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事工作机构被取消,干部管理工作随之趋于混乱状态。直至1983年才逐步恢复正常。
  1984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干部管理实行“简政放权”,下放部分管理权限,州委实行“下管一级”。即管理州直县级单位、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正副职及县纪委、法院、检察院正职干部和州直县级单位的科级正职干部。其余干部均下放到州直县级单位和县直接管理。
  (二)干部培训。
  建州初期1953年10月组建甘南州行政干校。按照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任务,举办不定期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进行干部培训。
  1959年,州行政干校改为州委党校,主要培训县以下各级党员干部。
  1980年以来,鼓励干部参加电大、函大、刊大、夜大、职大等学习。同时,每年从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中,通过考试,择优选送到省内各大专院校委托培训、进行深造。仅1983年就有96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兰州大学、西北师院、兰州师专、甘南卫校等大中专学校代培,使这批干部掌握了各自所学的专业知识。
  (三)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为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权限以及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的管理制度。
  1983年以来,州直各单位、各县根据上级指示,在试点后普遍推行定任务、定编制、定人员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责任制。临潭县还以任务联系报酬的办法, 将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后,先扣除月工资的10%,到年度进行验收,超额者,退还所扣工资,并给予奖励。以此激励干部各司其事,各负其责。有的单位,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在考核中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职工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机关作风建设。
  (四)近亲回避制度
  1987年在全州7个县和州直教育、卫生、农林、畜牧、水电、政法等6个系统对干部近亲结构,作了重点调查。发现7个县党政机关中,有直系亲属在同一单位工作的20人,旁系亲属在同一单位工作的22人,有姻亲关系在同一单位工作的14人。事业单位直系亲属在同一单位工作的55人,旁系亲属在同一单位工作的23人,姻亲关系在同一单位工作的88人。在州直6个系统中,直系亲属在同一系统工作的39人,同一单位的36人;旁系亲属在同一单位工作的10人,姻亲关系在同一系统的63人,同一单位的52人。
  形成近亲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招工、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等工作中,都强调本单位安置,以及在干部调配等工作中不正之风造成的。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并逐步推行近亲回避制度。
  四、干部调配
  (一)干部下放
  建州以来的各个不同时期,全州人事部门重视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下放基层锻炼工作。自1980年以来,州、县均抽调一批长期坐办公室的干部,带职下放到基层工作,担任乡的副书记、副乡长。有的保留原职,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担任原职务,有的调离现职,保留原级,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后,再按原级分配其他工作,有的兼职下放,保留原级,在基层长期“落户”。既加强了基层工作,也锻炼了干部,密切了上下级关系。从1980年至1990年,下放 “面向基层,加强生产第一线”的共299人。
  (二)解决夫妻分居
  从自治州建立以来,就按照先急后缓,采取单调、对调等办法,解决了一批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1980年以来,按照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出 《关于逐步解决职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的通知》精神,更加重视这一工作。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此类问题尤为重视。据统计,从1983年1989年的7年中,全州解决了561名知识分子的夫妻分居问题。同时,在粮食体制下放,企业亏损,“农转非”(农业人口转城镇人口)政策紧缩情况下,也为2474名知识分子干部解决了7053人的粮食、户口关系,使其从农村迁入城镇。
  (三)专业技术人员归队
  对全州分散在各条战线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按其专业特长,逐步调配归队。1980年,对夏河、卓尼、舟曲、临潭等县分散在医疗所的藏医、中医11名,调配到州县医院、藏医院工作,加强了医疗力量。1980年〜199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归队38人。
  (四)干部交流
  1980年至1990年的11年中,全州共交流调动干部1022人,其中有西藏内调干部9人。
  (五)控制人才外流
  自1982年以来,州内知识分子要求调动频繁,人才外流严重,自治州根据1985年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关于当前我省人才流动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精神,下发了《关于干部调配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和强调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动,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逐级报批,并要求各有关单位严格把关。同时,在全州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尽量解决其困难问题,解除后顾之忧,控制人才外流。
  (六)编余人员调配
  建州以来,根据各个时期建设的需要,随时进行余缺调剂,对编余人员统筹统调。在大炼钢铁、平叛反封建斗争及支援西藏等重点工作中,都抽调编余人员进行充实加强;1963年在加强农业战线中,抽调大批干部,以保证重点急需和加强薄弱环节。至于县与县、州与县、州直部门之间的干部调配工作,随工作需要正常进行。
  甘南州各年度干部交流统计表单位:人甘南州1980-1990年加强基层干部统计表
  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1961年甘南州在卫生等系统进行职称评定试点,有一部分人获得初级职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中止。
  1978年国家关于职称评定的一系列文件下达后,甘南州于1981年4月29日组成职称评定委员会。1986年又成立甘南州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州职称改革的日常工作。在州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1986年初,全州的职称改革工作,正式进入首次评聘阶段,到1988年结束。
  1988年下半年起,按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全州对职称改革工作进行了考核复查验收。考核复查结果:全州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8609人,参加考核的6137人。其中优良3502人,占考核总人数的57.1%;合格2595人,占42.3%;不合格40人,占0.6%。续聘6000人,未聘、缓聘75人,解聘8人。取消任职资格4人。
  全州从1987年4月开始,在州、县10个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单位试点的基础上,经过1987、1988两年的职改工作,在全州24个系列的1055个事业单位和33个企业单位中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聘任。省职改办、省教委共下达高级职务限额149个,中级限额1847个,参加评定的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共8609人,首次获得职务的有7073人,占专业人员总数的82.2%,其中获得高级任职资格的有177人,聘任116人;获得中级任职资格的1670人;获得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有5253人。与此同时,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制度。甘南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限额按系列分布情况汇总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