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年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青年组织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6
页码: 1148-1153
摘要: 三青团西固县区队1937年下半年,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筹备发展组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干事会西固县直属区队。时有团员20余人,由县民兵团副团长李雪谷、董久修分别担任正、副区队长,办公地址设在县城戒烟所内。
关键词: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青年组织

内容

三青团西固县区队1937年下半年,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筹备发展组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干事会西固县直属区队。时有团员20余人,由县民兵团副团长李雪谷、董久修分别担任正、副区队长,办公地址设在县城戒烟所内。1944年上半年,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分团部筹备处,下属3个区队、9个分队,有团员120人左右。王玺任分团干事会干事长,薛维唐任书记,并设干事、监事各5人,下设组织、宣传、总务3个股,分别由薛宗唐、洪廷楷、刘世瑞任股长。至1947年上半年,县分团下属有13个区队、4个直属分队,计团员880多人,创办刊物《青年刊h1947年11月,三青团西固分团部奉令办理党团合并事宜,全县1000余名团员被甄别造册,转为国民党员。原三青团干事长转任国民党县党部副书记长,干事转为县党部执行委员,监事转为监察委员。分团部撤销。
  三青团卓尼区队三民主义青年团卓尼组织始建于1940年,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直属卓尼区队,区队长由杨生华兼任,区队副队长由杨复兴兼任。1944年至1945年三青团卓尼区队集体发展各学校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三青团员。1949年2月,卓尼区队改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直属卓尼分团干事会,杨生华兼任干事长,马步良任书记,下设两个股。当时全县建有区队3个,分队5个,团员总数220余人(其中兼有党员双重身份者约占三分之一左右)。1947年冬,党团合并后杨生华专任党部书记长,马步良任副书记长。
  三青团临潭县区队1940年5月,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临潭区队成立,县长聂迥凡兼任区队长,教育局长徐士魁任区队副队长。区队成立后,借助县政府召开行政会议的机会,发展了一批三青团员(人数不详)。1942年2月,三青团临潭县区队长由徐士魁兼任,訾兆麟为区队副队长,下辖7个分队,发展团员102人。1944年4月,三青团临潭县分团筹备处成立,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任命临潭县长郑执中兼任临潭分团筹备处主任,訾兆麟为书记,下设6个区队、17个分队,共有团员168名。同年9月17日,临潭县政府明令各学校校长、教师一律赴三青团临潭分团筹备处办理入团手续,以期达到“团务与教育密切配合”。1945年8月1日,三青团临潭分团筹备处创办了《临潭民报》作为三青团刊物,每月2期,每期约印百份,主要摘登《民国日报》、《和平日报》、《西北日报》的新闻和地方时事。1946年10月,三青团临潭分团干事会正式成立,三青团甘肃省支团干事会任命李识音为临潭分团干事会干事长,訾兆麟为干事兼书记,下辖8个区队、25个分队,共有三青团员363人。1948年8月,国民党中央下令全国的三青团并入国民党,三青团临潭分团干事会遂被并入县国民党执委会。
  三青团夏河县区队1939年,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夏河县开始筹建组织,当时定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直属拉卜楞区队,省支团任命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兼区队长。区队部有职员5人,下辖7个分队,共有团员96人。1941年,拉卜楞区队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在县委会的赞助下,向商界劝募400银元,作为购置飞机专款。
  1943年6月26日,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命令直属拉卜楞区队更名为“夏河分团筹备处”,黄正清、王国钧等四人当选为筹备处临时干事会干事,由黄正清兼任主任,王国钧兼书记。1944年8月,书记王国钧调离。1945年5月,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长宋洛指派黄正明、黄祥、邵光宇、蒋毓美、惠应祥等5人任夏河分团筹备处临时干事会干事。1946年,在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的指令下,夏河分团干事会正式宣布成立,黄正清、黄正明、李育栋、邵光宇、阴景元、马兆麟等六人就任干事会干事(后甘肃支团增派冯国栋为干事),任命黄正清兼分团干事会指导员,黄正明兼干事长,冯国栋兼书记。8月270,在成立大会上,黄正明等宣誓就职,开展团务活动。1947年12月,根据国民党甘肃省执行委员会命令,夏河县党部和三青团夏河分团合并,三青团员全部转入国民党。省党部任命汉世荣为夏河县党部书记长,冯国栋为副书记长,原三青团夏河分团干事长黄正明调省党部任职,三青团至此宣告结束。三青团夏河分团筹备处,曾刊行“工作月报”,办过拉卜楞“青年壁报”。二、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区工委的建立,于1953年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夏河、临潭、卓尼也先后成立了县团工委和17个区工委。团工委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协调全区团工委的干部配备,组织全区3县、3个行政委员会、26个区(市)、103个乡的1508名团员和3800多名青年,开展清匪肃特、建设政权、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1955年7月2日,甘南团工委在夏河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二次团县委书记(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二届工作委员会。临潭、夏河、卓尼、舟曲4县亦相继成立县团工委,碌、玛两县配备专职团干,全区有26个区设立团区工委,有50个乡建立了团的基层组织。1957年1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之后,根据团中央《关于召开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建议更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又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按照团章规定,以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共青团甘南州委员会。
  1957年9月1日至11月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州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甘南州第二届常务委员会。1959年,全州团的组织进一步扩大,全州团员总数达14978人,其中,少数民族团员2589人。有4个县建立了团委、26个区中的22个区,117个乡中的50个乡都相继建立了团的基层工作机构。至1960年底,全州社社都建立了团的组织。1963年共青团甘南州委号召全州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有72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学习和各项活动,涌现出“五好青年”520名。
  1964年后,各级团组织号召全州团员、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争当“无产阶级革命化青年”,全州评选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642名。为了有计划地培养牧区青年藏族干部,团委于1966年初在合作成立“甘肃省团校甘南分校”。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开始,甘南各级团组织受到“红卫兵”冲击,工作陷于瘫痪。中共“九大”以后,甘南州各级团组织开始恢复,于1969年在全州83个单位开展了整团建团工作。至1971年底,全州团员总数达到11400名,发展新团员2500名,处理超龄团员1300名。
  1973年全州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以团员为骨干的业余宣传队,以团支部为单位建立了文化室。团员、青年业余文化生活比较活跃。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全州各级团组织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四化建设,落实共青团十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展创建优秀团支部的活动,举办56期团干训练班。训练团干781人,发展1576名新团员,办理1177名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有135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表彰命名8个先进团支部。在各族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涌现出先进集体57个,先进个人287人。其中,团中央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2名,团省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个,“新长征突击手”2名。夏河县民警中队团支部被团省委树立为全省突击队十面红旗之一,授予“保卫四化建设的尖刀”称号。
  1982年后,甘南州各级团委认真贯彻共青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动员各族青年开展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内容的“学雷锋”、“五讲四美”活动,为甘南州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在每年三月份开展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共召开动员会、广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1818次,参加人员162800多人(次)。与此同时,组织团员、青年学雷锋,树新风,送温暖,大做好人好事。1984年3月,团州委号召全州各级团组织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读书活动的热潮。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0多期,有3000多名团员参加“文化、技术”双补活动,提高了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和文化水平。在农牧区开展“四能手”(即百母百羔能手、防疫治病能手、配种接羔能手、放牧饲养能手)、两户(青年科技户、科技示范户)竞赛活动,25名专业户、重点户受到表彰,青年中“两户”达到300多户。
  1986年后,甘南团的工作重点是在科技示范户、青年专业户、中学生、各级青年中发展党员,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州108个乡镇共配备团干157名。同时在全州1419个团支部中开展“晋等升级争旗”活动,在农牧区重点开展推广新技术、争夺丰收杯的竞赛活动。紧紧抓住“种植、养殖、加工一起上,发展乡镇企业”的关键,以“实用技术培训,转变农牧民传统观念,扶持科技示范户,培训青年星火带头人”为突破口,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农、林、牧、副、渔、服装加工等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人员1843人;组织实施了 “丰收杯”大奖赛活动,有近千名青年参加,为此,团省委颁发“优秀组织奖”。
  三、甘南州民主青年联合会
  青年联合会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联系团结各界青年的群众性组织。甘南州青年联合会于1956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在青联中的核心作用,广泛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一切统一战线青年,为甘南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56年6月,甘南岀席甘肃省青联第一届代表大会的40名代表,在兰州举行会议,协商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民主青年联合会”,选举产生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之后,根据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临潭、碌曲、卓尼、夏河四县相继召开县青年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民主青年联合会。部分区、村亦成立了青年代表组、友谊会、联谊会、团结会等组织,对动员组织各族青年参加共产党和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5年为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自治州选派了15名青年,参加团省委组织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团,于1966年国庆节前赴北京学习参观,开阔了眼界,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团结、教育各族青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各级青联组织被冲击,青联委员中大部分被揪斗,青联工作一度中断。直至1984年9月,州青联召开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青联工作始得恢复。并根据自治州经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智力开发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搞好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各族各界青年的广泛团结,引导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率先改革;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甘南而贡献青春”的工作任务,团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参与改革。在智力开发、观念更新、横向联谊、对外宣传甘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州青联还建立了会员团体,即甘南州青年摄影协会、甘南州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均隶属州青联领导;设立3个界别工作小组(合作地区科技工业组、文化教育组、民族宗教党政组),扩大了青联组织和各界青年的交流和联系。
  1984年10月,由州青联组织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赴沿海各城市参观学习。1985年9月和1986年10月又相继组织第二、三批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去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第一批参观团在北京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的接见,该活动还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洛桑的高度评价,称其为“远见之举”。当时,“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甘南报”以及香港“大公报”都专题进行了报道。
  建立与无锡市、阿坝州等市、州团委、青联之间的友好往来。1984年10月,第一批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在无锡参观期间,通过双方青联负责同志的接触,协商达成友好协议。此后,1986、1987、1988三年中,无锡市教育学院、轻工业学院先后为甘南州培养专业人才2000多人。无锡市青联还出资1万多元,建成合作市中心的“羚羊雕塑”,1988年10月州委、州政府领导带领甘南州经济考察团赴无锡进行考察,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广泛地进行了磋商,达成一些经济合作的意向性协议。1989年州青联与四川阿坝州青联建立友好联系。由于州青联在甘南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被团中央评为“七五竞赛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