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13
页码: 1148-1160
摘要: 三青团西固县区队1937年下半年,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筹备发展组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干事会西固县直属区队。时有团员20余人,由县民兵团副团长李雪谷、董久修分别担任正、副区队长,办公地址设在县城戒烟所内。1944年上半年,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分团部筹备处,下属3个区队、9个分队,有团员120人左右。
关键词: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内容

三青团西固县区队1937年下半年,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筹备发展组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干事会西固县直属区队。时有团员20余人,由县民兵团副团长李雪谷、董久修分别担任正、副区队长,办公地址设在县城戒烟所内。1944年上半年,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分团部筹备处,下属3个区队、9个分队,有团员120人左右。王玺任分团干事会干事长,薛维唐任书记,并设干事、监事各5人,下设组织、宣传、总务3个股,分别由薛宗唐、洪廷楷、刘世瑞任股长。至1947年上半年,县分团下属有13个区队、4个直属分队,计团员880多人,创办刊物《青年刊h1947年11月,三青团西固分团部奉令办理党团合并事宜,全县1000余名团员被甄别造册,转为国民党员。原三青团干事长转任国民党县党部副书记长,干事转为县党部执行委员,监事转为监察委员。分团部撤销。
  三青团卓尼区队三民主义青年团卓尼组织始建于1940年,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直属卓尼区队,区队长由杨生华兼任,区队副队长由杨复兴兼任。1944年至1945年三青团卓尼区队集体发展各学校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三青团员。1949年2月,卓尼区队改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直属卓尼分团干事会,杨生华兼任干事长,马步良任书记,下设两个股。当时全县建有区队3个,分队5个,团员总数220余人(其中兼有党员双重身份者约占三分之一左右)。1947年冬,党团合并后杨生华专任党部书记长,马步良任副书记长。
  三青团临潭县区队1940年5月,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临潭区队成立,县长聂迥凡兼任区队长,教育局长徐士魁任区队副队长。区队成立后,借助县政府召开行政会议的机会,发展了一批三青团员(人数不详)。1942年2月,三青团临潭县区队长由徐士魁兼任,訾兆麟为区队副队长,下辖7个分队,发展团员102人。1944年4月,三青团临潭县分团筹备处成立,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任命临潭县长郑执中兼任临潭分团筹备处主任,訾兆麟为书记,下设6个区队、17个分队,共有团员168名。同年9月17日,临潭县政府明令各学校校长、教师一律赴三青团临潭分团筹备处办理入团手续,以期达到“团务与教育密切配合”。1945年8月1日,三青团临潭分团筹备处创办了《临潭民报》作为三青团刊物,每月2期,每期约印百份,主要摘登《民国日报》、《和平日报》、《西北日报》的新闻和地方时事。1946年10月,三青团临潭分团干事会正式成立,三青团甘肃省支团干事会任命李识音为临潭分团干事会干事长,訾兆麟为干事兼书记,下辖8个区队、25个分队,共有三青团员363人。1948年8月,国民党中央下令全国的三青团并入国民党,三青团临潭分团干事会遂被并入县国民党执委会。
  三青团夏河县区队1939年,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夏河县开始筹建组织,当时定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直属拉卜楞区队,省支团任命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兼区队长。区队部有职员5人,下辖7个分队,共有团员96人。1941年,拉卜楞区队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在县委会的赞助下,向商界劝募400银元,作为购置飞机专款。
  1943年6月26日,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命令直属拉卜楞区队更名为“夏河分团筹备处”,黄正清、王国钧等四人当选为筹备处临时干事会干事,由黄正清兼任主任,王国钧兼书记。1944年8月,书记王国钧调离。1945年5月,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长宋洛指派黄正明、黄祥、邵光宇、蒋毓美、惠应祥等5人任夏河分团筹备处临时干事会干事。1946年,在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的指令下,夏河分团干事会正式宣布成立,黄正清、黄正明、李育栋、邵光宇、阴景元、马兆麟等六人就任干事会干事(后甘肃支团增派冯国栋为干事),任命黄正清兼分团干事会指导员,黄正明兼干事长,冯国栋兼书记。8月270,在成立大会上,黄正明等宣誓就职,开展团务活动。1947年12月,根据国民党甘肃省执行委员会命令,夏河县党部和三青团夏河分团合并,三青团员全部转入国民党。省党部任命汉世荣为夏河县党部书记长,冯国栋为副书记长,原三青团夏河分团干事长黄正明调省党部任职,三青团至此宣告结束。三青团夏河分团筹备处,曾刊行“工作月报”,办过拉卜楞“青年壁报”。二、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区工委的建立,于1953年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夏河、临潭、卓尼也先后成立了县团工委和17个区工委。团工委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协调全区团工委的干部配备,组织全区3县、3个行政委员会、26个区(市)、103个乡的1508名团员和3800多名青年,开展清匪肃特、建设政权、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1955年7月2日,甘南团工委在夏河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二次团县委书记(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二届工作委员会。临潭、夏河、卓尼、舟曲4县亦相继成立县团工委,碌、玛两县配备专职团干,全区有26个区设立团区工委,有50个乡建立了团的基层组织。1957年1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之后,根据团中央《关于召开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建议更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又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按照团章规定,以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共青团甘南州委员会。
  1957年9月1日至11月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州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甘南州第二届常务委员会。1959年,全州团的组织进一步扩大,全州团员总数达14978人,其中,少数民族团员2589人。有4个县建立了团委、26个区中的22个区,117个乡中的50个乡都相继建立了团的基层工作机构。至1960年底,全州社社都建立了团的组织。1963年共青团甘南州委号召全州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有72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学习和各项活动,涌现出“五好青年”520名。
  1964年后,各级团组织号召全州团员、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争当“无产阶级革命化青年”,全州评选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642名。为了有计划地培养牧区青年藏族干部,团委于1966年初在合作成立“甘肃省团校甘南分校”。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开始,甘南各级团组织受到“红卫兵”冲击,工作陷于瘫痪。中共“九大”以后,甘南州各级团组织开始恢复,于1969年在全州83个单位开展了整团建团工作。至1971年底,全州团员总数达到11400名,发展新团员2500名,处理超龄团员1300名。
  1973年全州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以团员为骨干的业余宣传队,以团支部为单位建立了文化室。团员、青年业余文化生活比较活跃。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全州各级团组织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四化建设,落实共青团十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展创建优秀团支部的活动,举办56期团干训练班。训练团干781人,发展1576名新团员,办理1177名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有135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表彰命名8个先进团支部。在各族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涌现出先进集体57个,先进个人287人。其中,团中央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2名,团省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个,“新长征突击手”2名。夏河县民警中队团支部被团省委树立为全省突击队十面红旗之一,授予“保卫四化建设的尖刀”称号。
  1982年后,甘南州各级团委认真贯彻共青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动员各族青年开展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内容的“学雷锋”、“五讲四美”活动,为甘南州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在每年三月份开展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共召开动员会、广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1818次,参加人员162800多人(次)。与此同时,组织团员、青年学雷锋,树新风,送温暖,大做好人好事。1984年3月,团州委号召全州各级团组织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读书活动的热潮。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0多期,有3000多名团员参加“文化、技术”双补活动,提高了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和文化水平。在农牧区开展“四能手”(即百母百羔能手、防疫治病能手、配种接羔能手、放牧饲养能手)、两户(青年科技户、科技示范户)竞赛活动,25名专业户、重点户受到表彰,青年中“两户”达到300多户。
  1986年后,甘南团的工作重点是在科技示范户、青年专业户、中学生、各级青年中发展党员,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州108个乡镇共配备团干157名。同时在全州1419个团支部中开展“晋等升级争旗”活动,在农牧区重点开展推广新技术、争夺丰收杯的竞赛活动。紧紧抓住“种植、养殖、加工一起上,发展乡镇企业”的关键,以“实用技术培训,转变农牧民传统观念,扶持科技示范户,培训青年星火带头人”为突破口,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农、林、牧、副、渔、服装加工等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人员1843人;组织实施了 “丰收杯”大奖赛活动,有近千名青年参加,为此,团省委颁发“优秀组织奖”。
  三、甘南州民主青年联合会
  青年联合会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联系团结各界青年的群众性组织。甘南州青年联合会于1956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在青联中的核心作用,广泛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一切统一战线青年,为甘南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56年6月,甘南岀席甘肃省青联第一届代表大会的40名代表,在兰州举行会议,协商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民主青年联合会”,选举产生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之后,根据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临潭、碌曲、卓尼、夏河四县相继召开县青年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民主青年联合会。部分区、村亦成立了青年代表组、友谊会、联谊会、团结会等组织,对动员组织各族青年参加共产党和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5年为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自治州选派了15名青年,参加团省委组织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团,于1966年国庆节前赴北京学习参观,开阔了眼界,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团结、教育各族青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各级青联组织被冲击,青联委员中大部分被揪斗,青联工作一度中断。直至1984年9月,州青联召开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青联工作始得恢复。并根据自治州经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智力开发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搞好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各族各界青年的广泛团结,引导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率先改革;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甘南而贡献青春”的工作任务,团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参与改革。在智力开发、观念更新、横向联谊、对外宣传甘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州青联还建立了会员团体,即甘南州青年摄影协会、甘南州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均隶属州青联领导;设立3个界别工作小组(合作地区科技工业组、文化教育组、民族宗教党政组),扩大了青联组织和各界青年的交流和联系。
  1984年10月,由州青联组织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赴沿海各城市参观学习。1985年9月和1986年10月又相继组织第二、三批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去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第一批参观团在北京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的接见,该活动还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洛桑的高度评价,称其为“远见之举”。当时,“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甘南报”以及香港“大公报”都专题进行了报道。
  建立与无锡市、阿坝州等市、州团委、青联之间的友好往来。1984年10月,第一批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在无锡参观期间,通过双方青联负责同志的接触,协商达成友好协议。此后,1986、1987、1988三年中,无锡市教育学院、轻工业学院先后为甘南州培养专业人才2000多人。无锡市青联还出资1万多元,建成合作市中心的“羚羊雕塑”,1988年10月州委、州政府领导带领甘南州经济考察团赴无锡进行考察,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广泛地进行了磋商,达成一些经济合作的意向性协议。1989年州青联与四川阿坝州青联建立友好联系。由于州青联在甘南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被团中央评为“七五竞赛先进集体”。
  第二节工人组织
  一、工人联合会
  夏河县各业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1936年,国民党夏河县政府为了集中管理本县的手工业者,在县城成立了夏河县职业工人联合会。该会内实行理事和监事制,当时入会会员有80人,1940年10月,根据甘肃省政府颁布的《民众团体组织法》,夏河县党部派员重新组织工会,改“夏河县职业联合工会”为“甘肃省夏河县各业工人联合会”。此后,又多次进行了改造。
  临潭县各业工人联合会1936年,在国民党临潭县县党部主持下,成立了“县工会理事会”,选举马禄等五人为理事。1939年9月5日,该会原理事马禄等7人申请,要求改组,党部派干事汪生兰为理事会指导员。9月20日,汪召集申请人组织筹备会,撰订该会章程草案呈县党部审核批准。9月26日,筹备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理事和监事。时入会的各业工匠、工人共92人(全为男性)。1944年6月,临潭县各业人工人联合会改组组成新的理、监事会。
  西固县各业工人联合会西固县各业工人联合会成立于1945年12月,当时有会员217人,职工9人,隶属县政府管辖,1949年后解体。
  二、甘南州总工会
  1956年成立甘肃省总工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办事处。办事处共有工作人员13人,高生云任主任,其主要工作是组织领导各级工会,教育工人群众,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具体任务是举办夜校,在职工中进行扫盲教育。1963年7月甘南州总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60余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
  1966年10月至1972年期间,州、县工会工作因“文革”陷于瘫痪,领导及工作人员相继调出,工作由州、县革委会政治部代管。1973年,重新恢复建立甘南州总工会,并于同年7月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到1989年共召开代表大会五次,分别选举新一届委员会,确定工作任务。
  1989年底,全州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职工人数达24110人,建立工会组织581个,有会员19878人,工会积极分子2126人,有工会专职干部85人。州总工会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生产生活企业民主管理部、组织宣传部、文化宫等。历届州总工会,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在开展职工思想教育,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73年开始,组织职工开展“三学六比”,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先进集体25个,8个学大庆标兵和先进个人。在以“双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各级工会组织职工群众攻破技术难关11项,创造经济效益57000元;推广新技术13项,创造经济效益34万元;涌现出先进集体597个,有2300多名职工被评为先进个人。
  1984年以来,举办各类职工教育学习班、培训班45期,建立读书指导委员会9个,参加读书自学的职工4947人。止1989年,全州有104家企业建立了厂级职代会,有184个单位召开职代会360次,有36个单位民主选举行政领导,83个单位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各级工会还在重大节日,普遍开展了较大型的体育比赛、文艺联欢会等活动。
  1990年1月,州总工会对合作地区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生活非常困难的14户职工,发放救济金3800元。全州各级工会,共慰问困难职工4042人,发放救济金16839元。卓尼、临潭、夏河、迭部四县建成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总建筑面积4467平方米,设有舞厅、游艺室、展览室、教室、图书室及老年职工活动室。
  1990年“五一”期间,为庆祝甘南州总工会成立40周年,州总工会组织了56人参加的合作地区职工业余艺术团,在合作地区进行演出,并为亚运会举办义演。同时,组织合作地区各企业单位职工开展革命歌曲大联唱,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以离退休、伤残职工和困难职工为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同年10月,州总工会组织甘南州劳模报告团,先后在临潭、卓尼、合作巡回作报告5场,听众达5000余人。第三节妇女组织
  —、妇女会
  临潭县妇女会1938年临潭县成立妇女会,由受过较好教育的妇女界名流李惠君出任会长。1944年临潭县妇女会改选李惠英为会长。妇女会在宣传全民抗战、妇女教育与扫盲中做了积极的努力。
  夏河县妇女会1944年10月19日,夏河县在县政府督导下组建成立妇女会,入会会员78人,选举蒋毓美(即策仁娜姆)为会长。妇女会的成立在藏族地区尚属新鲜事物,对广大妇女争取政治权利是一大促进,所以会员们积极遵照会章身体力行,曾在妇女教育、移风易俗、禁娼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妇女联合会
  1949年10月,夏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0年7月至10月,卓尼、临潭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3年10月1日,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1955年3月,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夏河县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到1965年底,全州102个乡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600个大队建立妇代会。
  州妇女联合会成立后,配合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妇女工作。五十年代初期,各级妇女联合会团结、动员、组织各族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支援剿匪部队,禁烟、民主建政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涌现出一批妇女积极分子。1955年卓尼、舟曲、临潭3县有526名妇女参加农业合作社,15606名妇女参加常年性、季节性互助组织,其中有2人担任农业合作社社长,有33人任生产组长,有707人担任互助组组长。各级妇女组织还向农牧区妇女宣传妇幼卫生,配合医疗单位集中防治天花、麻疹、伤寒、痢疾、性病及其它严重危害妇幼生命、身体健康的疾病。在民主建政中,有许多妇女走上领导岗位,到1959年,全州有妇女干部993人,其中县级4人,科级21人,妇女党员143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妇女组织趋于瘫痪,妇女工作停顿。1972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州妇女工作座谈会,着手抓妇女基层组织的整顿和建设。是年底,全州80%的公社建立了妇联,96%的大队建立了妇委会,98%的生产队建立了妇女小组。州、县、社配备专职妇干110名,基本形成妇女工作骨干队伍。整建后,组织妇女投身到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围栏建设中,努力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抚育、培养、教育少年儿童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狠抓少儿工作,兴办托幼园22所,有保教人员178名,入托儿童达到1917名。1987年成立了州幼儿家教委员会和幼儿家长学校,逐步开展家教工作,还组织开展“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等评比活动,有480人受到表彰奖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妇女登上商品经济的广阔舞台,从事各种商品生产的妇女达3070人,出现了自治州唯一的长途运输专业户,全国“三八红旗手”迭部县益哇乡当多村藏族妇女班代草等先进人物。1989年后各级妇联广泛组织和发动牧区妇女努力学习和掌握农牧业实用技术,积极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使2400多名妇女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到1990年底,全州有妇女干部3209人,占干部总数的23.7%,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干部1564人,占妇女干部总数的48.7%。在妇女干部中,有县处级17人,科级136人。
  第四节农民组织
  一、农会
  临潭县农会1939年7月10日,在临潭县党部的组织下欲成立县农会,国民党甘肃省执行会以不合《现行民众运动法规辑要》的要求而否决。1940年7月15日,县农会正式成立,下辖新城乡、旧城乡、马牌乡、宋家庄4个乡级农会。
  西固县农会西固县农会始建于1938年6月,当时有会员240人。1945年9月,县农会有职员11名,该农会归县政府领导,辖8个乡、镇农会,会员发展到9327人。
  夏河县农会夏河县农会是在部分基层乡农会建立的基础上成立的。1944年夏河县属卡加乡农会首先筹建组成。1945年,黑错(今合作)、陌务(今佐盖曼玛)、清水(今曲奥)等5个乡农会相继组建成立。1946年夏博爱(今博拉)等2个乡农会亦次第建立。同年8月13日,夏河县级农会在县政府(不再经县党部审核)的组织下正式成立,当时已有8个乡农会,会员共计近500人。由于夏河县牧业比重较大,农会有名无实,未开展大的活动。卓尼设治局农会1943年2月卓尼设治局农会成立,下有32个乡农会(其时卓尼未编保甲,系按自然村所编),但局、乡农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仅对会务有间接指导责任。
  二、“措周错哇“和“措登错哇”
  “措周错哇”和“措登错哇”是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卓尼北山、康多地区民间的两个以土族和藏族为主体的群众组织。“措周错哇”藏语谓六部落的联合组织,其发起人和组织者是勺哇寺的杨喇嘛(土族,俗称乌龙喇嘛)。“措登错哇”藏语意为七部落联盟组织,其组织者是康多寺活佛助巴佛(藏族)。他在1943年,组织的甘南农民抗暴起义中,以“措登错哇”为基础积聚起义力量,这个组织在为联络卓尼、临潭、康乐、临洮等地的各族抗暴志士共同起义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措周错哇”组织的建立及活动
  1938年,原卓尼北山地区勺哇寺的住持杨喇嘛和石旦巴还俗后,由于不愿承担寺院的摊派和差役,也不愿向当地部落总管进“贡”,从而引起寺院和当地总管的不满。他们为了和总管争夺权力,聚众抗衡,组织了“措周错哇”。另外,当时卓尼北山一带和夏河美务土官所属的部落为争夺草山互相发生械斗,杨喇嘛为了和美务土官抗衡,他带头号召当地群众组织起来。“措周错哇”建立后,开始参加的人并不多,只有杨喇嘛和石旦巴的十几个亲戚。后来,因为他们利用庙会组织赛马活动,很吸引人,所以组织发展很快,当地一些殷实人家几乎都参加“措周错哇”组织,有些土族、藏族和汉族贫穷人家为了迎合时势也只得参加。后来杨喇嘛对不愿参加“措周错哇”组织者采取强迫手段(私自罚款),又迫使许多人参加。
  (二)“措登错哇”的建立和活动
  “措登错哇”的组织者和首领是1943年农民起义领袖肋巴佛。1940年秋,肋巴佛秘密串联康多、勺哇一带的七个部落(村)的贫苦农牧民80余人,组织了“措登错哇”群众组织。“措登错哇”成立后,肋巴佛一面抓紧联络各地群众扩大组织,一面鼓动驻武都地区的国民党骑兵营营长张英杰为“措登错哇”提供武器弹药。并于1942年2月,利用正月十五观赏酥油花的机会,动员卓尼土司的亲属杨继祖策动部下起义(未遂)。同年,甘南地区大旱,卓尼、临潭和附近的康乐、临洮等县粮食歉收。国民党政府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巧立名目,大量征收粮款,使得很多人家流离失所。肋巴佛觉得时机已到,遂与王仲甲、肖焕章等共同商议举义事宜。1943年3月280,助巴佛带领“措登错哇”藏、汉、土族僧俗群众,奔赴冶力关泉滩参加起义誓师大会,肋巴佛被推举为义军总司令。从此,“措登错哇”的成员们投入农民起义的战斗。
  三、贫下中农(牧)协会
  甘南地区的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最初成立于1962年至1963年,当时仅限于舟曲县和临潭县的基层社队,约有会员2万余人。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中共党组织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贫协组织虽还存在,但实际上工作、活动被迫停止。1969年2月撤销。
  1973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均须成立和健全贫协组织。7月140,中共甘南州委成立州贫下中农(牧)首次代表大会筹备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社、队根据省委和州委指示精神,相继成立整顿贫协组织的机构和成立贫协组织。并于8~9月召开贫下中农(牧)大会或代表大会,为州首届贫代会选举代表。截止1973年9月底,全州103个公社、539个大队、2587个生产队建立了贫协小组或贫协委员会。登记原有会员19768人,发展新会员73031人,占贫下中农(牧)16岁以上应入会人数的75%。有专、兼职干部137人。
  1973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甘南州首届贫下中农(牧)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首届贫协委员会和参加省二次贫代会代表。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460人,特邀代表28人,列席代表18人。
  1974年,州贫协在合作地区联合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工农兵批林批孔大会。各基层贫协也相继召开动员会和批判会。结合整顿社队领导班子,对各级贫协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并建立了贫下中农(牧)理论队伍。举办短期培训班,开办政治夜校。是年,全州共开办政治夜校128所,有4688人参加学习;建立贫下中农(牧)理论学习小组248个,参加2275人;举办短期骨干、积极分子培训班8期,参加366人。1975年,基层贫协组织带领社员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建设和水平梯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协助社队干部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配合党政部门退赔平调劳力报酬、清退摊派资金和多占、挪用的资金,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贫协工作的着重点也相应转变。
  1979年10月26日至30日 ,州贫协召开全州贫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研究了在新形势下甘南地区贫协组织的工作任务。发动和组织贫下中农(牧)、社员群众大搞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协助党委落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各级贫协还配合社队干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五讲四美”、劳动竞赛等活动,协助党委和政府在农村开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以前定性为地富反坏右分子进行摘帽和改变成份。
  1983年,全州各级贫协组织撤销。
  第五节工商组织
  —、商会
  临潭县商会1919年9月,临潭县新城、旧城两地就成立了商会,专事本地商业及对外贸易。1939年11月12日,临潭县第五届商会改组成立,商会会址设在县城所在地新城。商会会员包括74家杂货业、4家布匹业、4家中药业、1家书局、两家西药业、1家绸缎业,大小共计86家商行的老板,共计资金额达80845银元。
  夏河县商会1918年,拉卜楞地区成立商会,内设会长及书记共21人。1933年,改组商会,会长改称理事长。1935年9月,正式组建了全县性的第一届县商会,会员达104家。1937年,改组县商会,内设执、监两个委员会,并选举商会主席1人和常务委员若干人。1943年5月,在商会换届改组中,又变执、监两委制为理事、监事制,至1948年全县有商号124家。
  卓尼商会1943年下半年,卓尼设治局社会科召集经商者酝酿组织卓尼设治局商会。当时全县日杂商行(小本生意),铁、银器加工,饭馆等仅有20余家。商会的任务是组织和监督商人,照章纳税;不得投机取巧,以假充真,高价销售。
  西固县商会1926年4月,西固县成立了商会,归县政府直接领导。至1938年4月,商会会员发展到127人,内有职员13人。1949年后即被废除。
  二、同业公会
  临潭县同业公会1941年3月24日,临潭县新城镇杂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51家商户入会。同年10月18日新城镇布匹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18家商户入会。
  夏河县同业公会1939年1月6日,夏河县旅店商业同业公会成立,设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各1人,入会会员9人;1939年2月23日,夏河县屠宰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入会会员7人;同时成立银器商业同业公会;2月250,夏河县饮食店商业同业公会成立,会员23人;3月8日,夏河县杂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23人;3月11日,夏河县绸布商业同业公会成立。
  卓尼县木商业同业公会1943年卓尼县木商业同业公会正式成立,其组织形式是理、监事制度,设理事、监事各2人,有会员20人。
  西固县同业公会1938年3月,西固县杂货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2人;1939年3月,西固县国药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9人;1943年11月,西固县铁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2人。
  三、工商业联合会
  1951年7月,夏河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成立,至1958年7月,夏河县工商联合会先后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商联工作停顿,其组织亦自行解体。
  1951年,舟曲县(时为西固县)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3月,由县贸易小组主持召开全县工商界代表大会,同时成立工商联。1958年,舟曲县工商联解体。
  1951年1月,临潭县分别在新城、旧城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2月1日,召开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大会。县工商联下设11个同业公会,在新城设工商联分会。至1957年底,共有会员165名。抗美援朝期间,临潭县工商业者共捐旧币1329&28万元(折合人民币13298.28元),银元11921元,白银60两,并捐献大量金银首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临潭县工商联解体。1990年3月恢复成立,会员124人。1990年4月18日,临潭县工商联召开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