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群团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74
颗粒名称: 党派群团志
分类号: D665
页数: 36
页码: 1125-1160
摘要: 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甘南藏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设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建立后,改称中国共产党甘南工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生产合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和行政干校。
关键词: 民主党派 党派群团

内容

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甘南藏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设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建立后,改称中国共产党甘南工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生产合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和行政干校。1956年6月1日更名为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新设工交部、文教部和甘南报社。1957年1月1日又改称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简称州委)。1959年9月州委设书记处,有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书记、书记处候补书记和常委、委员、候补委员。1963年8月31日撤销州委书记处。1964年4月州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财贸部、监委、机关党委、党校、甘南报社、甘南广播电台和档案处11个工作机构。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州委受到冲击,1967年1月25日州委被群众组织“夺权”,州委机关陷于瘫痪。次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1年4月重建中共甘南州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党校、报社和甘南广播电台。1979年增设农工部、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档案处、老干部工作局、纪律检查委员会。1981年新设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4年5月设立州委秘书处。
  二、基层组织
  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地区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只有少数中共党员在活动。1926年8月,中共党员宣侠父赴夏河、卓尼、碌曲、玛曲等县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会见了黄位中等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召开部落头人大会,帮助建立《甘青藏民大同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甘肃党组织和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曾数次向拉卜楞地区秘密派遣赵子明等中共党员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7年,领导甘南农民起义的金巴嘉木措(又称肋巴佛),经中共党员高健君、牙含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共陇右工委先后派张火明、陆聚贤、钱平、常秋英等分别赴卓尼、夏河开展工作,促成卓尼保安司令杨复兴的起义和夏河的和平解放,并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9月13日,中共岷县地委派郭曙华等21人来临潭县接管旧政权,9月270,中共临潭县委组成,下设6部1室,辖4个区委。10月底,岷县专署派19名干部到卓尼开展工作,11月底,成立卓尼机关党支部。
  1949年甘南全境解放后,相继建立夏河、临潭、卓尼、西固4个县级党组织,分属甘肃省委、临夏地委和武都地委领导。1952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藏区访问团来甘南,帮助建立中共洮源、欧拉工委,次年改为中共碌曲党组和中共玛曲工委。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时,中共甘南工委下辖夏河、临潭、卓尼、碌曲、玛曲5个县(工)委,全州已建党委7个,党组4个,支部33个,有党员408名,其中藏族27名。1954年6月,中共舟曲县工委成立。1956年6月,将州属6个县(工)委统一改称县委。1959年,甘南行政区划调整后,中共甘南州委下辖临潭、洮江、龙迭3个县委和德乌鲁市委,1962年,又恢复夏河、临潭、卓尼、碌曲、玛曲、舟曲6个县委,同年1月建立中共迭部县委。至1966年5月,全州建党委119个,党组12个,总支部14个,支部778个,有党员8764名,其中藏族2460名。“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处于瘫痪或停顿状态。1971年6月,各级党组织恢复,全州重建111个党委、5个总支部、826个支部,有党员9937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3219名。1984年全州有7个县委、105个乡党委、20个机关党委、56个党组、18个总支部和1304个支部,有党员16885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721名。到1990年时,全州共有党委130个、党组71个、总支部21个、支部1485个,共有党员20852名。1950〜1990年甘南州党组织情况表
  1953〜1990年甘南州党员基本情况表
  第二节党员代表大会
  —、党员代表会议
  自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甘南藏区工作委员会成立至1955年9月8日,甘南共召开了两次党员代表会议。
  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1954年10月4日至10日在夏河县召开,出席会议的党员代表共63名,其中藏族代表4名,回族代表2名,妇女代表1名,甘南驻军和公安部队代表13名,列席代表41名。会议传达了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五年来甘南工委的工作,部署了肃反、清剿残匪、加强民族统一战线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等中心工作,听取赵子康作的《关于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王治国作的《关于甘南地区党的团结状况的报告》和吴子明作的《关于剿匪工作的报告》。这次会议之后,甘南开始大规模的建党和民主建政工作。剿灭了马良股匪,在临潭、舟曲进行土地改革,开展镇压反革命、禁贩禁种鸦片和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
  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1955年8月25日至9月8日在夏河县召开,岀席会议的党员代表82名,列席代表20名。会议听取赵子康作的《关于坚决反对党员不良倾向,为建设和巩固甘南的组织而奋斗》,董宏杰作的《关于彻底肃清残余匪特,镇压反革命活动,为进一步巩固社会治安而奋斗》和王如东作的《关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纲要》等三个报告。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搞通思想,加强团结,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会议之后,全州各级党组织大力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到1956年底,全州共建了6个县委、3个党组,共有党员4617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发展到1340人,少数民族干部增加到1162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逐步建立互助组和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了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甘南工商业和小手工业基本实现公私合营。
  二、历届党代会
  1957年至1998年,自治州共召开8次党的代表大会。
  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57年7月16日至25日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142人,候补代表15人,列席代表30人,邀请人士19人。会议听取了谢占儒代表州委作的《关于几项主要工作的报告》,董宏杰代表州监委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甘南州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书记处。这次会议之后,州委修改农牧业互助合作发展规划,加快工作步伐,提前完成农牧业合作化任务。到1957年底,全州共建立农业初、高级生产合作社396个,牧业互助组665个。1957年4月州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对甘南的整风运动作了统一部署,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8月份后,整风运动逐渐转化为反右派斗争,并岀现扩大化的偏向,使一些干部蒙受不白之冤,1962年后,才逐个甄别平反。1958年甘南局部地区发生了反革命武装叛乱,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甘南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和配合公安部队和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叛乱。并在全州掀起大规模的反封建斗争,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制度,废除宗教寺院的一切封建特权。在平叛和反封建斗争中,由于受“左”的影响,发生了扩大化错误。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1959年9月28日至10月21日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247人,列席代表91人。大会听取谢占儒作的《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光辉旗帜,乘胜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会议要求农业在三年内粮食“超纲要”、“过黄河”,牧区人民公社在1960年内都要做到粮食自给。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州委。会议之后,在全州主要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忽视民族地区特点,脱离实际,贪多求快,违背牧区“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大搞草原垦荒,使草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后,州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端正政策,纠正错误。广泛宣传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开展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的整社运动,实行以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两级集体所有制,给社员重新划给自留地、自留畜,实行“包产、包工、包投资”和“定人、定畜、定产、定分工”及超产奖励的制度,恢复社员的家庭副业生产,适当放宽农牧区的经济政策,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1964年4月15日至5月4日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240人,列席代表25人。会议讨论通过张建纲作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为继续建设新甘南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州委。会后,州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精神,在全州发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为中心和以“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清思想”为内容的四清运动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群众运动,大批“资本主义”,大割“私有制尾巴”,使农牧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部分群众生活陷入困境。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1971年4月10日至15日在合作召开,岀席代表409人。会议听取高有才作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加强学习的决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州委。会后首先恢复各县委,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整顿社会治安和干部队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场围栏。1978年后,州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狠抓揭批“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在全州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摘掉了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的帽子。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1979年5月12日至16日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461人,列席代表49人。会议听取杨应忠作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为把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牧区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州委。会后,州委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把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级党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清理过去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和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1984年5月18日至22日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247人,候补代表28人,列席代表84人。大会通过王应国作的《加强党的建设,致力振兴经济,全面开创甘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甘南州第六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本次会议之后,州委在全州范围内对党员和党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使各级党组织在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500多名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机构之中。在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业逐步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改善和强化了党的领导。同时在经济工作上,提高农副产品和畜产品价格,在农区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大包干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使甘南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1989年9月21日至25日在合作举行,出席大会的党员代表共有237人,特邀代表2人,列席代表73人。会议听取李德奎作的 《加强党的领导,振兴民族经济,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甘南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甘南州第七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总结了甘南在实行改革开放,维护安定团结,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确定到本世纪末甘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号召和鼓励广大共产党员及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为彻底改变甘南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奋斗。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1994年9月11日至14日在合作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48名,特邀代表5名,列席代表59名。大会听取郝洪涛作的《维护稳定, 加快发展,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会议以中共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选举产生中共甘南州第八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甘南州(工)委书记任职表
  历届甘南州委常委名录中共甘南州(工)委副书记任职表
  第三节理论宣传
  一、宣传工作
  1950年3月以后,各县(工)委结合接收、改造教育旧政权起义人员,开展肃清暗藏特务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工作的同时,在城镇各族居民中宣传《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和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向全州(区)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教育,开展爱国增产运动。1951年,宣传工作开始深入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农业县向农村派出减租工作队,向农民宣传减租的意义、方法和政策。次年,在各县机关开展“三反”宣传的同时,在各县区(乡、镇)机关也开展“五反”教育,《宪法》颁布后,在全州广泛开展《宪法》、《婚姻法》宣传,做到家喻户晓。1954年后,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民族区域自治纲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和文件,注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57年6月,州委传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西北局牧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1958年大力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同时重视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至1963年,全州成立105个宣传站、100多个宣传队,有3114名宣传员。州委还组织了讲师团,分赴全州各县和州级机关进行理论课讲授,辅导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学习,开展读报,红旗竞赛,办黑板报、专栏,演出文艺节目,农牧区评“五好社员”等一系列活动,掀起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五反”纠风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宣传。1963年3月50,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州委在城乡开展争当“五好”职工、“五好”青年的学习雷锋活动。工人、农牧民的出勤率普遍提高,学校师生开展积肥送肥、为军烈属挑水扫地的活动,争做好人好事,人人争当雷锋。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全州党的宣传工作陷入瘫痪。各造反派组织接连不断召开群众大会、批斗会和举行游行活动, 州县机关和大街两旁到处是批判专栏和带有派性的大字报、小字报和传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到甘南草原,全州各族人民涌上街头,敲锣打鼓,举行游行集会,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1977年以后,为深入开展揭批查运动,以县为主,学习大庆精神,开展路线对比分析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州、县委成立了学习小组,组织100多名县级干部参加学习班。宣传部门深入基层组织群众座谈,州县举办骨干培训班,各县举办科级干部学习班80多期。州委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指示,在全州城乡开展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宣传教育。1982年至1989年,全州在开展“三优一学”、“民族团结月”、“五讲四美”、“双拥模范”等活动中,举办报告会、讲演会、专题知识竞赛等150多场,参加人数达4893人次,印刷宣传品2000多册,开展联谊活动180多次,涌现出了一批文明单位和个人。
  二、理论教育
  1950-1953年,在职干部的理论教育按文化程度分为初、中级两个层次编组,进行正规学习。1954年,州(工)委和各县委成立学习委员会,领导全州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为《社会发展史》等。从六十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毛泽东选集》,州、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每星期二、四两个半天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州干部理论学习以《毛主席语录》、《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为主要内容。粉碎“四人帮”后,干部理论学习以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为主。1978年下半年,在党员和干部中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干部理论学习内容以深人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及毛泽东有关著作为主。1983年,州委安排学习《邓小平文选》。1983年至1989年,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正规化理论教育,学习内容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政治经济学》等,全州发售教材3779册。1986年至1990年,每周二、四上午统一学习,州、县分别对各级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统一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1990年州县在干部职工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及“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
  第四节统一战线
  —、统战工作
  1949年下半年甘南的夏河、临潭、卓尼等县相继解放,面对复杂的社会、民族关系,统战工作从实际岀发,重点宣传和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对民族宗教代表人物实行“争取、团结、教育”和长期合作的方针。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为甘南的稳定和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
  团结民族中上层人士共和国建立初期,根据党“依据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为中心,慎重稳进,在民族地区组成较一般地区更广泛的以民族工作为主要内容和通过民族形式的统一战线”的民族地区工作方针,对甘南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和宗教界的中上层人士等民族代表人物,都加以争取、团结和使用,并将一部分民族人士、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的代表人物安排到各级政权和协商组织中担任领导工作。到1954年甘南已有159名民族中上层人士在区以上领导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
  发挥统战人士的作用对参加到各级组织中的民族宗教人士,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政议政,放手开展工作。共和国建立初期,党在开展工作时,采取通过与上层协商办事的方法,即先与中上层人士商量,商量好的就办,没商量好的就缓办。因此,在开展工作前,通过各种方式首先与民族上层人物磋商,征求意见。1952年甘南临时工委召开甘南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宗教人士座谈会、部落头人座谈会、各族各界联谊会等各种会议,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沟通了思想感情,使民族上层人士接近党、支持党的工作。同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看文件、听报告、参加会议,尊重他们的职权。
  争取教育统战对象首先教育与群众有直接关系,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民族中上层人士。在加强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还组织参观团、访问团赴全国各地参观访问。1954年仅夏河一个县就组织参观访问团6次,共60余人,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对党的进一步了解和信任。
  在重视做好对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同时,各级党组织把搞好群众工作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根本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发放救济粮款,派出医疗工作队,调解各种矛盾,从而使统战工作有了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被管押、批斗,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州委拨乱反正,肃清“左”的流毒和影响,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给253名民族、宗教界中上层人士平反了冤假错案,开放了190多处寺院和宗教活动点。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在发展民族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参政议政,使统战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对台工作
  1972年以前,甘南州的对台工作由当地军事机关主管,同年5月始交地方党委办理。1978年以前仅限于对台属的调查摸底、政策思想教育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台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积极开展复查落实台属工作,接待安置台胞和对台属的扶贫等。全州共有去台人员154人,台属486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临潭、夏河、卓尼、舟曲4县及合作地区。1981年开始,全面落实台属政策,对12名台属提出的14件申诉核查落实,给予政治上平反和经济上补偿。对去台人员回州探亲、旅游、考察、定居者,予以积极主动、热情周到、有礼有节地接待。1986年到1990年,共接待99人,其中接待了台湾巨涛公司摄制组。对台宣传是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从1974年起,采用登门拜访、举行茶话会等多种形式,适时地对台属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广播和利用台胞回州之机进行宣传,使台胞及台属进一步了解对台政策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三、藏胞接待
  1959年甘南州流落国外的藏胞有370户,687人。经过三十多年的自然增长,达到1500余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加拿大、美国、沙特阿拉伯、瑞士、蒙古、不丹、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980年自治州设立藏胞回归接待安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正式开展藏胞接待安置工作。对要求回国定居的给予妥善安置,对朝拜、探亲访友、回国观光的热情接待、礼送出境,对一些中上层知名人士,州县领导亲自接待,介绍情况,宣传政策。对接待安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研究解决。至1990年,全州共接待归国探亲、旅游、定居的藏胞460多人,其中安置66户、94人。
  第五节来信来访
  —、信访机构
  共和国建立后至六十年代初期,甘南州无专门的信访机构和干部,人民来信来访均由甘南工委秘书处和人委办公室的秘书兼办。1962年3月,成立甘南州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属甘南州委书记处直接领导,当时全州党委系统共成立来信来访机构5个,配备专职信访干部7名。同时州人委也成立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亦指定专人兼管此项工作。l979年7月,成立州革委会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同时将原接待组改为中共甘南州委信访办公室。1985年1月,州县党政信访机构合设,并升格为县(处)、科级,受同级党委、政府双重领导,全州共有信访专职干部23名。
  二、信访工作
  1978年前,甘南州的信访工作紧紧围绕党在甘南藏区的各项任务,在反映社情民意,维护民族团结,缓解人民内部矛盾,为民排忧解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一时期,信访部门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9488件(次),其中,受理来信8025件,接待来访1473人(次),党政领导亲自阅批1504件(次)。历年査结各类问题6428件,占总数的68%。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大革命”前精简下放、退职以及在清队、“一打三反”、整党中作了各种处理而要求复查的;反映知识青年、城镇居民下乡落户问题的;反映领导班子、干部、职工作风的;草山纠纷和民事纠纷问题;揭发社队基层干部违法乱纪的;要求申报户口、子女就业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信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召开三次信访工作会议,建立《信访室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了信访工作程序,州委、州政府还批转《分级负责、对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办法》,使信访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1979年至1990年,州党政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236件(次),其中来信8771件,来访2465人(次),查结案7171件,占64%。州委、州政府领导亲自接待上访群众和受理阅批信件1845件(次),州信访室给上访群众解决食宿及返程车费9493.9元。这一时期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对“文革”中的处理不服,本人要求平反的;1958年反封建斗争及历次运动中的房产、财物被没收要求落实的;检举揭发违犯党风党纪、反映行业不正之风、违犯计划生育等;申报城镇户口、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群众生产生活、草山纠纷和民事纠纷等。
  三、落实干部政策工作
  为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州委于1978年1月,成立“中共甘南州委落实干部政策办公室”,并于同年7月,召开全州第一次落实干部政策工作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委关于落实干部政策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加快甘南落实干部政策的速度,1979年2月,又召开第二次全州落实干部政策工作会议,专职干部由73人增加至421人。此项工作从1978年3月开始到1980年7月结束,共立案查处案件2149件,占应复查案件的98.7%。属于“文革”期间的1191件,已复查结案1186件,占应复查数的99.58%。其中:原定按敌我问题处理的161人经复查,全部平反的有80人,内有61人收回工作,19人改按退职退休处理;改变定性处理的59人,内有26人收回工作,31人改按退职退休处理;维持原结论不变的只有22人,仅占原定敌我问题人数的13.66%;原定为人民内部问题做了开除公职处理的79人,经复查,收回工作的41人,改按退职退休处理的10人,维持开除公职不变的28人;开除党籍的50人,经复查,恢复党籍的19人,改给党内其它处分的4人,维持开除党籍不变的27人。
  在立案复查的案件中,属“文革”前的案件986件,已复查结案963件,占应复查数的97.67%。其中:按敌我问题定性的229人,经复查全部平反的168人,内有100人收回工作,55人改按退职退休处理;改变原定性处理的48人除病故5人外,9人收回工作,34人改按退职退休处理;维持原处分的只有13人,仅占原按敌我问题定性处理的5.68%。原定人民内部问题开除公职的286人,经复查收回工作的50人,改按退职退休处理的128人,问题平反已病故的7人,开除公职不变的93人;开除党籍停止预备期的40人,经复查恢复党籍的24人,改给党纪政纪处分的2人,维持原处分不变的14人。
  全州共复查处理的基层不脱产干部案件1063件,其中“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1053件,已复查结案1051件,占应复查案件数的99.8%。在原定敌我问题的140件案件中,全部平反的118件,部分平反的10件,维持原定不变的12件;在原定人民内部矛盾921件案件中,问题全部平反的858件,部分平反的35件,维持原处理不变的8件。
  全州共复查处理的社员居民案件11982件,已复查结案11966件,占99.86%。经复查,在原定敌我问题的820件中,全部平反的782件,部分平反的39件。在原定内部问题的11146件案件中,全部平反的10161件,部分平反的679件,维持原定案的306件。
  落实政策期间,全州用于补发工资、生活困难补助、接待上访人员和遗属子女抚恤等共支出经费832661元。按规定为1680名(378户)落实政策职工和受株连的家属子女恢复了城镇户口;为77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职工遗属补发了抚恤费和生活救济费,对其中23名符合招工条件的职工子女安排了工作。第六节中共甘南州委党校
  —、党校机构
  1954年6月4日,“中共甘南工委行政干部学校”在夏河县桑科成立,设组教、总务两个科,有教职工25人。1956年校址迁到合作镇,设有组教科、办公室、文教科、教研室4个科室和政治班、文化班两个班。1959年3月更名为“中共甘南州委党校”,1968年5月至1973年被“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代替,1973年8月又恢复“中共甘南州委党校”名称。1980年12月,将州委讲师团和党校合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84年党校内设办公室、总务科、教务处、学员管理部、理论教研室、文化科学知识教研室、图书资料室7个科室。目前州党校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6711平方米,有图书3.2万余册,教职工42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12人,助教4人。
  二、班级设置
  (一)训练班
  从建校到1966年8月,州党校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共举办“政治轮训班”、“专业训练班”、“藏汉文化班”、“藏文师资训练班”等各类培训班26期,培训干部1374人。
  互助合作训练班1954年11月27日至12月22日举办,共有学员140人,其中自治区、县、区、乡领导干部23人,一般干部117人。主要学习内容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互助合作化政策及畜牧业工作,有关互助合作方面的常识等。
  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训练班1955年2月17日至3月25日举办,有学员101人。学习内容主要有业务课和政治课,业务课为簿记、会计、记帐、转帐及公布帐目等,有38%的人基本学会了会计业务。
  畜牧训练班1955年2月280至5月7日举办,有学员27人,主要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民族政策、畜牧知识和有关操作方法等。
  兽防班1955年6月至8月2日举办,有学员40人,除政治学习外,主要学习家畜的传染病和一般的防治技术。
  民族师资训练班1956年6月25日至1958年2月共举办了两期,有64名学员,均为寺院和尚。主要学习内容为藏汉文小学语文、自然、算术、史地等。通过学习,大部分会念、会写、会讲。
  政治轮训班1955年7月至1957年11月共举办4期,学员431人,主要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民族政策、互助合作化政策、组织建设和农牧业常识等。
  农业技术员训练班1959年3月24日至6月24日,学员215人,主要学习农业生产的任务与技术革新、土壤与普通耕作、新式畜力农具和药械使用、农作物栽培、肥料的施用常识、病虫害防治等。
  公安学习班1959年3月至12月10日,举办两期,80名学员来自各县民警队、县公安局和厂矿企业。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工作方法六十条》、人民公安政策、公安保卫工作、侦察工作、现场勘察等理论、业务常识。
  初级干部训练班1961年11月至1964年共举办7期,公社(乡镇)党委书记、农牧林场场长、县科(部)长及州县企事业单位的党政干部共500名学员参加学习,主要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问题》、《党的生活的几个问题》、《八届十中全会文件》、《反对现代修正主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等。
  (二)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1968年5月16日州党校被“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代替,学习班的总负责、指导员、队长均由解放军干部担任,其他工作人员由革委会政治部调配。学习、班以“斗私批修”为纲,推行“早请示、晚汇报”和“天天读”制度,要求“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还实行军事化的生活管理制度。至1970年,共举办各类学习班9期,有1546名学员参加学习。1972年至1976年,还举办了路线教育学习班、理论学习班、翻译骨干学习班、民族干部训练班等。
  (三)读书班
  1977年至1980年共举办5期,培训干部293人,主要学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及时事政治等,重点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通过学习,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高了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认识,增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四)专业干部培训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校加强对专业干部的培训。1976年后,共举办各类训练班12期,培训干部684人。主要有:全州组织人事干部学习班、政法干部学习班、党课教员学习班、全州工业企业管理干部训练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辅导员学习班、哲学辅导员学习班和中级领导干部学习班等。
  (五)干部正规化培训
  中专班1984年经州委、州政府批准,州党校开办党政干部中专班,学制为二年,各科成绩合格者,由学校发给中专毕业证书。1985年至1989年州党校共举办5届党政干部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13门,毕业学员210人。
  函授教育1989年起州党校筹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甘肃分院甘南辅导站,1990年正式成立,有4至6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办党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函授大专班,学制为三年,当年招取学员92名。
  三、党校工作
  中共甘南州委党校是培养和教育全州科级以上党政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先后培养训练了大批各级基层干部,其中许多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为甘南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州党校的工作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4年6月至1966年5月,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州委的决定,结合全州许多工农干部缺少文化的实际,党校举办各类短训班和文化补习班共26期,培训干部1374人。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党的政策法令以及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第二阶段,从1966年5月至1968年4月,党校工作陷于瘫痪状态。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进入大动荡时期,教学活动停止,学员回到原单位“闹革命”,校内由批判“资反路线”到揪斗“走资派”和清査“叛徒”等发展到“夺权”。期间,虽然举办了几期学习班,但都是对干部进行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教育,实际上是推行“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极左理论教育。
  第三阶段,从1976年10月至1982年2月的党校恢复时期。粉碎“四人帮”后,党校工作开始转向恢复和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从1976年至1982年,党校共举办各类班次的培训班15期,轮训各级干部702人次。这对肃清极“左”流毒的影响,恢复党的优良传统,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全党意志和行动的统一,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起了积极的作用。期间,党校举办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讨班,在深层次上普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桎梏,推动了全州农牧区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第四阶段,从1983年至今,是党校的工作走上正规化的发展时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化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为党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具有现代化知识的领导骨干。从实际出发,制定正规化教育的目标和方案,并制定培训规划。开办两年制中专班,实行“以短为主,长短结合,以讲授马列为主,兼以现代化知识和业务知识”的教学方针。党校的机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壮大了教师队伍。期间,党校的工作方针明确,教学正规,学员学习努力,科研成果从无到有,直接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办学效益。特别是党校函授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为甘南经济的振兴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和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拉卜楞特别党部
  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直属拉卜楞特别党部(省级组织),主要在拉卜楞寺教区管辖内的川、康、甘、青4省交界处的藏区建立组织,开展活动。这一地区当时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50多万藏族群众。
  由于拉卜楞寺的政治实力直接影响着甘、青、川、康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方是抗战的大后方,所以国民党更重视该地区的党务工作。1937年初,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边疆处科长刘廉克(蒙古族)来拉卜楞筹办“国立拉卜楞职业学校”,培养当地青年,作为开展党务的骨干。
  1939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0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直属边区拉卜楞区党部,并任命刘廉克为党部书记。1942年1月,刘廉克被调往国民党绥远省蒙旗特派员办事处,另调韦炳儒为党部书记。1944年,因韦工作不力,被免去职务,调派绳景信接任书记一职,并责令扩大筹建拉卜楞特别党部。1945年5月,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在国民党中央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46年春,国民党中央直属边区拉卜楞区党部改组,成立中央直属拉卜楞区党部(省级组织),党部内分设执行和监察两个委员会,黄正清等5人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拉卜楞寺阿莽仓等4人当选为监察委员会委员,由绳景信任党部书记长。党部改组情况和党部主任委员一职报请国民党中央批准指定,后因解放战争开始,一直久拖未批。1948年秋,绳景信辞职。同年11月,始经国民党中央常务会160次会议决定,中央直属拉卜楞区党部正式易名为中央直属拉卜楞特别党部,并指派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黄正清为该党部主任委员,继调四川松、理、茂特别党部书记长郑英为该部书记长,黄祥、黄文源、黄正明、康万庆为执行委员,杨复兴、康志亮、钱振西、丁正熙为监察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因委员未去拉寺就任,故徒挂虚名)。同年12月1日,党部在夏河拉卜楞地区补办部成立典礼,会后,又召集过数次各区分部负责人会议。
  拉卜楞特别党部自筹建至1949年,共建有基层区党部4个,下辖区分部22个,其分布地区如下:
  第一区党部设在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内,党部常委张子丰。
  第二区党部设在拉卜楞寺院内,常委季美(党员全为僧人)。
  第三区党部主要统管拉卜楞葆禄堂及城区的党务,常委策仁娜姆。
  第四区党部在青海果洛,常委由果洛地区小学校长郭辉祖兼任。
  1948年,特别党部正式成立之前,已有国民党党员606人,成立后继续发展了一批党员。截止共和国成立时,在册党员共771人,多为藏族,其中寺僧喇嘛占了十分之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1945年春国民党中央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前,为凑足额定数目以求推选参加国民党中央“六大”代表会议而被集体拉入国民党的,纯属挂名党员。其余极少数党员皆分布在拉卜楞十三庄、洒索玛、达麦及果洛各部落。
  中央直属拉卜楞特别支部成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创办藏汉两文版面的“拉卜楞简报”。1944年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曾任命绳景信为拉卜楞汉藏文版“简报”(日报性质)社社长,资料从内地报纸上摘登有关抗日战争情况和中央文告,采用腊纸刻写,藏汉文各一张,油印后分送拉卜楞各机关、团体、寺院及其他有关方面(免收工本费),藏文编辑是拉卜楞寺老喇嘛关却乎。1948年夏,因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无力维持,遂停刊。
  设立卫生所。1946年秋,拉卜楞特别党部开设卫生所,所长由绳景信兼任,所内分设中、西医、兽医三部分。1948年,在绳景信带领下,卫生所医疗人员曾先后赴岷夏公路沿线工地、甲吾、甘加两部落及青海果洛、四川阿坝等地区义务诊疗施药,与各地藏族群众联络感情,并开展党务活动。
  参加“致敬团”。1949年夏,解放战争在全国接近胜利,甘、青、宁国民党军队大部分与人民解放军在主要战场对阵作战,西北地区已无力顾及,遂任命青海省主席马步芳为西北军政长官,辖属省、县地方官员纷纷赴兰州献旗献马表示致敬,支部书记长郑英代表拉卜楞特别党部,参加了夏河致敬团。
  第二节县党部
  一、夏河县党部
  1927年11月国民党在夏河县筹建县党部,时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筹备委员会派孟某来夏河成立夏河县党部筹备委员会。1928年,由于四•一二政变,国民党中央下令各省、市、县党部停止活动,夏河县党务随之停止。之后,县党部历任负责人均由甘肃省党部任命。
  1936年11月,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任命路得贵为夏河县党部书记长。
  1939年初,因路得贵回家探亲,张恒代理夏河县书记长近10个月。同年11月,路得贵调崇信县,省党部调常俊接任。当时夏河县党部下辖9个区分部。1944年1月19日,常俊辞职,国民党甘肃省执行委员会派张尚瀛接任书记长。1945年,因张尚瀛久假不归,国民党甘肃省执行委员会派汉世荣接替。
  1946年8月1日,在夏河县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成立了国民党夏河县执行委员会,推选执行委员汉世荣兼任该会书记长。同时成立了监察委员会,推举黄正清兼任常务委员。
  1947年12月1日,根据国民党甘肃省执行委员会的指令,夏河县党、团合并,汉世荣仍任夏河县党部书记长,冯国栋为副书记长,原三青团夏河分团干事黄正明调任省执委视察。
  1949年9月,夏河县解放,国民党夏河县组织即告解体。
  由于夏河县藏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群众虔信佛教,只受拉卜楞等寺院的调遣,不遵政令,故县党部很难开展活动,除党部书记长每年出席一些县上的集会,在“双十节”等有关节日上发表演讲外,无大的活动。基层区分部大多虚挂其名。
  二、临潭县党部
  1927年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派李斌(卓尼人)到临潭县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潭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地址在新城北街旧药王庙内)。李斌到临潭县后,首先发展国民党员,第一批发展的国民党员有4人。同年,由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冯玉祥合流,甘肃省代理督军刘郁芬(冯玉祥系)在省城兰州成立“国民党清党委员会”,故改临潭县国民党筹备委员会为“中国国民党临潭县整理委员会”,并派丁国宝(榆中县人)为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国宝在任期内把发展国民党员作为开展党务活动的重点,先后发展11名国民党员。
  1936年冬,中国国民党临潭县党部整理委员会易名为“国民党甘肃省临潭县党部”,常俊(岷县人)为代理书记长。1938年10月,省党部正式任命常俊为该县党部书记长。1939年赵廷栋任县党部书记长,1943年3月,赵廷栋被肋巴佛领导的甘南农民起义军击毙。由来焕章代理书记长,马如麟任执行委员兼代书记,马志清任监察委员。1945年3月,国民党甘肃省执委会决定派李燕青(岷县人)接替临潭县党部书记长职,内部设执行和监察两个委员会。
  1948年,县党部和三青团县分团奉命合并,原任县党部书记长何士科为正书记长,三青团干事兼书记訾兆麟为副书记长。实际上,该县的党、团合并,只在会议上由何士科作了宣布,事实上区分部以下党、团组织,未予整顿,团员转党手续亦未办理。
  从1938年起,国民党临潭县党部,在县属各机关、学校、各乡、镇中建立了区分部,到1948年,全县共设有区分部24个。三、卓尼区党部
  国民党在卓尼建立组织始于1927年夏。当时,卓尼藏族人李斌在兰州受训后,被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派往临潭、卓尼两地建立组织。李斌在筹建国民党临潭县组织的同时,在卓尼组建了 “国民党卓尼区党部筹备委员会”。同年,奉省党部命令停止活动。
  1938年,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派祁文敏(临夏人)来卓尼筹组中国国民党直属卓尼区党部。祁文敏来卓尼后只在设治局的教育、文化界发展吸收了国民党员约20人(包括原来在外地已加入国民党组织的数人),祁文敏和党员们曾单独进行过党务活动,祁文敏还参加过几次设治局召开的例会。1939年严永祥(临潭人)接替了祁文敏的职务,增选杨凤春为筹备处干事兼秘书。1942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卓尼区党部正式成立,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任命杨生华(卓尼人)为该党部书记长,至1947年下半年,卓尼区党部下属共12个区分部,党员发展到300余人。同年11月与三青团组织合并,成为一个机构,杨生华仍任该党部书记长,原三青团书记马步良转任副书记长。
  卓尼区党部成立后的主要活动为:1944年创办石印4开的《卓尼周报》,刊登宣传抗日战争情况及转摘《民国日报》上所发表的文章,介绍地方上行政、党务工作的动态。在每年的元旦节、七•七抗战纪念节、六•三禁烟节和双十节等重要节庆上,由区党部书记长发表讲话,借以扩大国民党在社会上的影响。1949年夏,卓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奉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命令,扩编卓尼自卫旅,于是,由卓尼党、政、军三方联合发起“自卫特捐”活动,由司令部主持,区党部、参议会从旁协助,发动地方各界人士和农村殷实之家自动捐献白洋以扩充经费。此次捐献活动,在国民党卓尼区党部的大力鼓动下,共捐得白洋(即银币)2万余元,自卫旅虽未组建起来,但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的警卫营却由此装备了较好的武器弹药。
  1949年9月,卓尼杨土司起义,国民党在卓尼的各级组织随即解体。
  四、西固县党部
  中国国民党最早在西固县建立党组织始于1927年11月,当时,国民党西固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受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的指令,在西固县城设立了办事处,时国民党党员多为县城的小学教师。1928年2月起,西固县国民党办事处奉命停止活动。1931年,国民党甘肃省指导委员会又派张蔚兰组建了西固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张蔚兰任指导员,1936年下半年颉凤池任党务指导委员会指导员,同时进行了党员登记工作。登记结束之后,便成立了国民党西固县党部,尚佐周任党部执行委员会书记长。
  至1942年,全县共有党员366名,组建了4个区党部,14个直属区分部,12个区分部,28个小组。1944年3月8日至10日,县党部召开了“国民党西固县第一届全县党员代表大会”,有2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讨论主题皆属地方党务、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共计议案46件。1947年11月,县党部奉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分团合并,原县党部负责人任正书记长、三青团县分团部干事长任副书记长。
  国民党西固县组织建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建立宣传机构。l939年11月5日成立了县党部宣传委员会,开设乡镇民众讲堂4处,推荐学校教师和地方绅士轮流每月在各讲堂为召集的听众演讲一次。同时开展“统一文化运动”和“督导文化活动”,辅导各文化团体的活动,并举办新闻照片展览、民众阅览室、音乐会等。
  1942年县党部曾办过刊物《江涛周刊》,内容多为党务及披露抗日战争新闻,不久停刊。1944年4月创办了《西固周刊》,每月发行4期,每期只印发200份,一切采编印刷业务均由县党部独家办理,经费亦由县党部出头募捐。
  开展党、团督导活动。为了扩大国民党的声誉和势力,县党部督导县参议会和县教育会各建立党团组织,每月召开干事会议及分团会议1-2次。
  五、民革甘南小组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甘南小组(简称“民革甘南小组”)始建于1984年7月,直属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领导。“民革甘南小组”成立时仅有党员4人,组长为苗滋庶,副组长为王兰英。
  “民革”为共和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其核心任务是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也肩负着为祖国“四化”服务的使命。民革甘南小组1984年成立以后,先后做了如下工作:
  1986年与州委统战部对台工作办公室联合制作对台宣传录音资料,介绍甘南地区在解放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987年举办甘南“合作地区书画摄影学习班”,结业学员20名。
  1987年举办了 “哈雷慧星回归”科技小组,向合作地区青少年进行科技宣传活动。第三章群众团体
  第一节青年组织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
  三青团西固县区队1937年下半年,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筹备发展组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干事会西固县直属区队。时有团员20余人,由县民兵团副团长李雪谷、董久修分别担任正、副区队长,办公地址设在县城戒烟所内。1944年上半年,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固县分团部筹备处,下属3个区队、9个分队,有团员120人左右。王玺任分团干事会干事长,薛维唐任书记,并设干事、监事各5人,下设组织、宣传、总务3个股,分别由薛宗唐、洪廷楷、刘世瑞任股长。至1947年上半年,县分团下属有13个区队、4个直属分队,计团员880多人,创办刊物《青年刊h1947年11月,三青团西固分团部奉令办理党团合并事宜,全县1000余名团员被甄别造册,转为国民党员。原三青团干事长转任国民党县党部副书记长,干事转为县党部执行委员,监事转为监察委员。分团部撤销。
  三青团卓尼区队三民主义青年团卓尼组织始建于1940年,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直属卓尼区队,区队长由杨生华兼任,区队副队长由杨复兴兼任。1944年至1945年三青团卓尼区队集体发展各学校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三青团员。1949年2月,卓尼区队改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直属卓尼分团干事会,杨生华兼任干事长,马步良任书记,下设两个股。当时全县建有区队3个,分队5个,团员总数220余人(其中兼有党员双重身份者约占三分之一左右)。1947年冬,党团合并后杨生华专任党部书记长,马步良任副书记长。
  三青团临潭县区队1940年5月,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省支团临潭区队成立,县长聂迥凡兼任区队长,教育局长徐士魁任区队副队长。区队成立后,借助县政府召开行政会议的机会,发展了一批三青团员(人数不详)。1942年2月,三青团临潭县区队长由徐士魁兼任,訾兆麟为区队副队长,下辖7个分队,发展团员102人。1944年4月,三青团临潭县分团筹备处成立,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任命临潭县长郑执中兼任临潭分团筹备处主任,訾兆麟为书记,下设6个区队、17个分队,共有团员168名。同年9月17日,临潭县政府明令各学校校长、教师一律赴三青团临潭分团筹备处办理入团手续,以期达到“团务与教育密切配合”。1945年8月1日,三青团临潭分团筹备处创办了《临潭民报》作为三青团刊物,每月2期,每期约印百份,主要摘登《民国日报》、《和平日报》、《西北日报》的新闻和地方时事。1946年10月,三青团临潭分团干事会正式成立,三青团甘肃省支团干事会任命李识音为临潭分团干事会干事长,訾兆麟为干事兼书记,下辖8个区队、25个分队,共有三青团员363人。1948年8月,国民党中央下令全国的三青团并入国民党,三青团临潭分团干事会遂被并入县国民党执委会。
  三青团夏河县区队1939年,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夏河县开始筹建组织,当时定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直属拉卜楞区队,省支团任命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兼区队长。区队部有职员5人,下辖7个分队,共有团员96人。1941年,拉卜楞区队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在县委会的赞助下,向商界劝募400银元,作为购置飞机专款。
  1943年6月26日,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命令直属拉卜楞区队更名为“夏河分团筹备处”,黄正清、王国钧等四人当选为筹备处临时干事会干事,由黄正清兼任主任,王国钧兼书记。1944年8月,书记王国钧调离。1945年5月,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长宋洛指派黄正明、黄祥、邵光宇、蒋毓美、惠应祥等5人任夏河分团筹备处临时干事会干事。1946年,在三青团甘肃支团干事会的指令下,夏河分团干事会正式宣布成立,黄正清、黄正明、李育栋、邵光宇、阴景元、马兆麟等六人就任干事会干事(后甘肃支团增派冯国栋为干事),任命黄正清兼分团干事会指导员,黄正明兼干事长,冯国栋兼书记。8月270,在成立大会上,黄正明等宣誓就职,开展团务活动。1947年12月,根据国民党甘肃省执行委员会命令,夏河县党部和三青团夏河分团合并,三青团员全部转入国民党。省党部任命汉世荣为夏河县党部书记长,冯国栋为副书记长,原三青团夏河分团干事长黄正明调省党部任职,三青团至此宣告结束。三青团夏河分团筹备处,曾刊行“工作月报”,办过拉卜楞“青年壁报”。二、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区工委的建立,于1953年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夏河、临潭、卓尼也先后成立了县团工委和17个区工委。团工委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协调全区团工委的干部配备,组织全区3县、3个行政委员会、26个区(市)、103个乡的1508名团员和3800多名青年,开展清匪肃特、建设政权、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1955年7月2日,甘南团工委在夏河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二次团县委书记(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二届工作委员会。临潭、夏河、卓尼、舟曲4县亦相继成立县团工委,碌、玛两县配备专职团干,全区有26个区设立团区工委,有50个乡建立了团的基层组织。1957年1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之后,根据团中央《关于召开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建议更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又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按照团章规定,以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共青团甘南州委员会。
  1957年9月1日至11月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甘南州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甘南州第二届常务委员会。1959年,全州团的组织进一步扩大,全州团员总数达14978人,其中,少数民族团员2589人。有4个县建立了团委、26个区中的22个区,117个乡中的50个乡都相继建立了团的基层工作机构。至1960年底,全州社社都建立了团的组织。1963年共青团甘南州委号召全州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有72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学习和各项活动,涌现出“五好青年”520名。
  1964年后,各级团组织号召全州团员、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争当“无产阶级革命化青年”,全州评选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642名。为了有计划地培养牧区青年藏族干部,团委于1966年初在合作成立“甘肃省团校甘南分校”。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开始,甘南各级团组织受到“红卫兵”冲击,工作陷于瘫痪。中共“九大”以后,甘南州各级团组织开始恢复,于1969年在全州83个单位开展了整团建团工作。至1971年底,全州团员总数达到11400名,发展新团员2500名,处理超龄团员1300名。
  1973年全州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以团员为骨干的业余宣传队,以团支部为单位建立了文化室。团员、青年业余文化生活比较活跃。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全州各级团组织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四化建设,落实共青团十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展创建优秀团支部的活动,举办56期团干训练班。训练团干781人,发展1576名新团员,办理1177名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有135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表彰命名8个先进团支部。在各族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涌现出先进集体57个,先进个人287人。其中,团中央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2名,团省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个,“新长征突击手”2名。夏河县民警中队团支部被团省委树立为全省突击队十面红旗之一,授予“保卫四化建设的尖刀”称号。
  1982年后,甘南州各级团委认真贯彻共青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动员各族青年开展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内容的“学雷锋”、“五讲四美”活动,为甘南州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在每年三月份开展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共召开动员会、广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1818次,参加人员162800多人(次)。与此同时,组织团员、青年学雷锋,树新风,送温暖,大做好人好事。1984年3月,团州委号召全州各级团组织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读书活动的热潮。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0多期,有3000多名团员参加“文化、技术”双补活动,提高了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和文化水平。在农牧区开展“四能手”(即百母百羔能手、防疫治病能手、配种接羔能手、放牧饲养能手)、两户(青年科技户、科技示范户)竞赛活动,25名专业户、重点户受到表彰,青年中“两户”达到300多户。
  1986年后,甘南团的工作重点是在科技示范户、青年专业户、中学生、各级青年中发展党员,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州108个乡镇共配备团干157名。同时在全州1419个团支部中开展“晋等升级争旗”活动,在农牧区重点开展推广新技术、争夺丰收杯的竞赛活动。紧紧抓住“种植、养殖、加工一起上,发展乡镇企业”的关键,以“实用技术培训,转变农牧民传统观念,扶持科技示范户,培训青年星火带头人”为突破口,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农、林、牧、副、渔、服装加工等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人员1843人;组织实施了 “丰收杯”大奖赛活动,有近千名青年参加,为此,团省委颁发“优秀组织奖”。
  三、甘南州民主青年联合会
  青年联合会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联系团结各界青年的群众性组织。甘南州青年联合会于1956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在青联中的核心作用,广泛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一切统一战线青年,为甘南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56年6月,甘南岀席甘肃省青联第一届代表大会的40名代表,在兰州举行会议,协商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民主青年联合会”,选举产生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之后,根据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临潭、碌曲、卓尼、夏河四县相继召开县青年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民主青年联合会。部分区、村亦成立了青年代表组、友谊会、联谊会、团结会等组织,对动员组织各族青年参加共产党和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5年为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自治州选派了15名青年,参加团省委组织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团,于1966年国庆节前赴北京学习参观,开阔了眼界,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团结、教育各族青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各级青联组织被冲击,青联委员中大部分被揪斗,青联工作一度中断。直至1984年9月,州青联召开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青联工作始得恢复。并根据自治州经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智力开发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搞好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各族各界青年的广泛团结,引导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率先改革;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甘南而贡献青春”的工作任务,团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参与改革。在智力开发、观念更新、横向联谊、对外宣传甘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州青联还建立了会员团体,即甘南州青年摄影协会、甘南州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均隶属州青联领导;设立3个界别工作小组(合作地区科技工业组、文化教育组、民族宗教党政组),扩大了青联组织和各界青年的交流和联系。
  1984年10月,由州青联组织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赴沿海各城市参观学习。1985年9月和1986年10月又相继组织第二、三批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去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第一批参观团在北京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的接见,该活动还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洛桑的高度评价,称其为“远见之举”。当时,“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甘南报”以及香港“大公报”都专题进行了报道。
  建立与无锡市、阿坝州等市、州团委、青联之间的友好往来。1984年10月,第一批青年牧民自费参观团在无锡参观期间,通过双方青联负责同志的接触,协商达成友好协议。此后,1986、1987、1988三年中,无锡市教育学院、轻工业学院先后为甘南州培养专业人才2000多人。无锡市青联还出资1万多元,建成合作市中心的“羚羊雕塑”,1988年10月州委、州政府领导带领甘南州经济考察团赴无锡进行考察,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广泛地进行了磋商,达成一些经济合作的意向性协议。1989年州青联与四川阿坝州青联建立友好联系。由于州青联在甘南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被团中央评为“七五竞赛先进集体”。
  第二节工人组织
  一、工人联合会
  夏河县各业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1936年,国民党夏河县政府为了集中管理本县的手工业者,在县城成立了夏河县职业工人联合会。该会内实行理事和监事制,当时入会会员有80人,1940年10月,根据甘肃省政府颁布的《民众团体组织法》,夏河县党部派员重新组织工会,改“夏河县职业联合工会”为“甘肃省夏河县各业工人联合会”。此后,又多次进行了改造。
  临潭县各业工人联合会1936年,在国民党临潭县县党部主持下,成立了“县工会理事会”,选举马禄等五人为理事。1939年9月5日,该会原理事马禄等7人申请,要求改组,党部派干事汪生兰为理事会指导员。9月20日,汪召集申请人组织筹备会,撰订该会章程草案呈县党部审核批准。9月26日,筹备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理事和监事。时入会的各业工匠、工人共92人(全为男性)。1944年6月,临潭县各业人工人联合会改组组成新的理、监事会。
  西固县各业工人联合会西固县各业工人联合会成立于1945年12月,当时有会员217人,职工9人,隶属县政府管辖,1949年后解体。
  二、甘南州总工会
  1956年成立甘肃省总工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办事处。办事处共有工作人员13人,高生云任主任,其主要工作是组织领导各级工会,教育工人群众,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具体任务是举办夜校,在职工中进行扫盲教育。1963年7月甘南州总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合作召开,出席代表60余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
  1966年10月至1972年期间,州、县工会工作因“文革”陷于瘫痪,领导及工作人员相继调出,工作由州、县革委会政治部代管。1973年,重新恢复建立甘南州总工会,并于同年7月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到1989年共召开代表大会五次,分别选举新一届委员会,确定工作任务。
  1989年底,全州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职工人数达24110人,建立工会组织581个,有会员19878人,工会积极分子2126人,有工会专职干部85人。州总工会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生产生活企业民主管理部、组织宣传部、文化宫等。历届州总工会,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在开展职工思想教育,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73年开始,组织职工开展“三学六比”,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先进集体25个,8个学大庆标兵和先进个人。在以“双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各级工会组织职工群众攻破技术难关11项,创造经济效益57000元;推广新技术13项,创造经济效益34万元;涌现出先进集体597个,有2300多名职工被评为先进个人。
  1984年以来,举办各类职工教育学习班、培训班45期,建立读书指导委员会9个,参加读书自学的职工4947人。止1989年,全州有104家企业建立了厂级职代会,有184个单位召开职代会360次,有36个单位民主选举行政领导,83个单位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各级工会还在重大节日,普遍开展了较大型的体育比赛、文艺联欢会等活动。
  1990年1月,州总工会对合作地区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生活非常困难的14户职工,发放救济金3800元。全州各级工会,共慰问困难职工4042人,发放救济金16839元。卓尼、临潭、夏河、迭部四县建成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总建筑面积4467平方米,设有舞厅、游艺室、展览室、教室、图书室及老年职工活动室。
  1990年“五一”期间,为庆祝甘南州总工会成立40周年,州总工会组织了56人参加的合作地区职工业余艺术团,在合作地区进行演出,并为亚运会举办义演。同时,组织合作地区各企业单位职工开展革命歌曲大联唱,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以离退休、伤残职工和困难职工为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同年10月,州总工会组织甘南州劳模报告团,先后在临潭、卓尼、合作巡回作报告5场,听众达5000余人。第三节妇女组织
  —、妇女会
  临潭县妇女会1938年临潭县成立妇女会,由受过较好教育的妇女界名流李惠君出任会长。1944年临潭县妇女会改选李惠英为会长。妇女会在宣传全民抗战、妇女教育与扫盲中做了积极的努力。
  夏河县妇女会1944年10月19日,夏河县在县政府督导下组建成立妇女会,入会会员78人,选举蒋毓美(即策仁娜姆)为会长。妇女会的成立在藏族地区尚属新鲜事物,对广大妇女争取政治权利是一大促进,所以会员们积极遵照会章身体力行,曾在妇女教育、移风易俗、禁娼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妇女联合会
  1949年10月,夏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0年7月至10月,卓尼、临潭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3年10月1日,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1955年3月,甘南藏族自治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夏河县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到1965年底,全州102个乡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600个大队建立妇代会。
  州妇女联合会成立后,配合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妇女工作。五十年代初期,各级妇女联合会团结、动员、组织各族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支援剿匪部队,禁烟、民主建政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涌现出一批妇女积极分子。1955年卓尼、舟曲、临潭3县有526名妇女参加农业合作社,15606名妇女参加常年性、季节性互助组织,其中有2人担任农业合作社社长,有33人任生产组长,有707人担任互助组组长。各级妇女组织还向农牧区妇女宣传妇幼卫生,配合医疗单位集中防治天花、麻疹、伤寒、痢疾、性病及其它严重危害妇幼生命、身体健康的疾病。在民主建政中,有许多妇女走上领导岗位,到1959年,全州有妇女干部993人,其中县级4人,科级21人,妇女党员143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妇女组织趋于瘫痪,妇女工作停顿。1972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州妇女工作座谈会,着手抓妇女基层组织的整顿和建设。是年底,全州80%的公社建立了妇联,96%的大队建立了妇委会,98%的生产队建立了妇女小组。州、县、社配备专职妇干110名,基本形成妇女工作骨干队伍。整建后,组织妇女投身到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围栏建设中,努力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抚育、培养、教育少年儿童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狠抓少儿工作,兴办托幼园22所,有保教人员178名,入托儿童达到1917名。1987年成立了州幼儿家教委员会和幼儿家长学校,逐步开展家教工作,还组织开展“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等评比活动,有480人受到表彰奖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妇女登上商品经济的广阔舞台,从事各种商品生产的妇女达3070人,出现了自治州唯一的长途运输专业户,全国“三八红旗手”迭部县益哇乡当多村藏族妇女班代草等先进人物。1989年后各级妇联广泛组织和发动牧区妇女努力学习和掌握农牧业实用技术,积极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使2400多名妇女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到1990年底,全州有妇女干部3209人,占干部总数的23.7%,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干部1564人,占妇女干部总数的48.7%。在妇女干部中,有县处级17人,科级136人。
  第四节农民组织
  一、农会
  临潭县农会1939年7月10日,在临潭县党部的组织下欲成立县农会,国民党甘肃省执行会以不合《现行民众运动法规辑要》的要求而否决。1940年7月15日,县农会正式成立,下辖新城乡、旧城乡、马牌乡、宋家庄4个乡级农会。
  西固县农会西固县农会始建于1938年6月,当时有会员240人。1945年9月,县农会有职员11名,该农会归县政府领导,辖8个乡、镇农会,会员发展到9327人。
  夏河县农会夏河县农会是在部分基层乡农会建立的基础上成立的。1944年夏河县属卡加乡农会首先筹建组成。1945年,黑错(今合作)、陌务(今佐盖曼玛)、清水(今曲奥)等5个乡农会相继组建成立。1946年夏博爱(今博拉)等2个乡农会亦次第建立。同年8月13日,夏河县级农会在县政府(不再经县党部审核)的组织下正式成立,当时已有8个乡农会,会员共计近500人。由于夏河县牧业比重较大,农会有名无实,未开展大的活动。卓尼设治局农会1943年2月卓尼设治局农会成立,下有32个乡农会(其时卓尼未编保甲,系按自然村所编),但局、乡农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仅对会务有间接指导责任。
  二、“措周错哇“和“措登错哇”
  “措周错哇”和“措登错哇”是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卓尼北山、康多地区民间的两个以土族和藏族为主体的群众组织。“措周错哇”藏语谓六部落的联合组织,其发起人和组织者是勺哇寺的杨喇嘛(土族,俗称乌龙喇嘛)。“措登错哇”藏语意为七部落联盟组织,其组织者是康多寺活佛助巴佛(藏族)。他在1943年,组织的甘南农民抗暴起义中,以“措登错哇”为基础积聚起义力量,这个组织在为联络卓尼、临潭、康乐、临洮等地的各族抗暴志士共同起义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措周错哇”组织的建立及活动
  1938年,原卓尼北山地区勺哇寺的住持杨喇嘛和石旦巴还俗后,由于不愿承担寺院的摊派和差役,也不愿向当地部落总管进“贡”,从而引起寺院和当地总管的不满。他们为了和总管争夺权力,聚众抗衡,组织了“措周错哇”。另外,当时卓尼北山一带和夏河美务土官所属的部落为争夺草山互相发生械斗,杨喇嘛为了和美务土官抗衡,他带头号召当地群众组织起来。“措周错哇”建立后,开始参加的人并不多,只有杨喇嘛和石旦巴的十几个亲戚。后来,因为他们利用庙会组织赛马活动,很吸引人,所以组织发展很快,当地一些殷实人家几乎都参加“措周错哇”组织,有些土族、藏族和汉族贫穷人家为了迎合时势也只得参加。后来杨喇嘛对不愿参加“措周错哇”组织者采取强迫手段(私自罚款),又迫使许多人参加。
  (二)“措登错哇”的建立和活动
  “措登错哇”的组织者和首领是1943年农民起义领袖肋巴佛。1940年秋,肋巴佛秘密串联康多、勺哇一带的七个部落(村)的贫苦农牧民80余人,组织了“措登错哇”群众组织。“措登错哇”成立后,肋巴佛一面抓紧联络各地群众扩大组织,一面鼓动驻武都地区的国民党骑兵营营长张英杰为“措登错哇”提供武器弹药。并于1942年2月,利用正月十五观赏酥油花的机会,动员卓尼土司的亲属杨继祖策动部下起义(未遂)。同年,甘南地区大旱,卓尼、临潭和附近的康乐、临洮等县粮食歉收。国民党政府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巧立名目,大量征收粮款,使得很多人家流离失所。肋巴佛觉得时机已到,遂与王仲甲、肖焕章等共同商议举义事宜。1943年3月280,助巴佛带领“措登错哇”藏、汉、土族僧俗群众,奔赴冶力关泉滩参加起义誓师大会,肋巴佛被推举为义军总司令。从此,“措登错哇”的成员们投入农民起义的战斗。
  三、贫下中农(牧)协会
  甘南地区的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最初成立于1962年至1963年,当时仅限于舟曲县和临潭县的基层社队,约有会员2万余人。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中共党组织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贫协组织虽还存在,但实际上工作、活动被迫停止。1969年2月撤销。
  1973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均须成立和健全贫协组织。7月140,中共甘南州委成立州贫下中农(牧)首次代表大会筹备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社、队根据省委和州委指示精神,相继成立整顿贫协组织的机构和成立贫协组织。并于8~9月召开贫下中农(牧)大会或代表大会,为州首届贫代会选举代表。截止1973年9月底,全州103个公社、539个大队、2587个生产队建立了贫协小组或贫协委员会。登记原有会员19768人,发展新会员73031人,占贫下中农(牧)16岁以上应入会人数的75%。有专、兼职干部137人。
  1973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甘南州首届贫下中农(牧)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首届贫协委员会和参加省二次贫代会代表。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460人,特邀代表28人,列席代表18人。
  1974年,州贫协在合作地区联合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工农兵批林批孔大会。各基层贫协也相继召开动员会和批判会。结合整顿社队领导班子,对各级贫协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并建立了贫下中农(牧)理论队伍。举办短期培训班,开办政治夜校。是年,全州共开办政治夜校128所,有4688人参加学习;建立贫下中农(牧)理论学习小组248个,参加2275人;举办短期骨干、积极分子培训班8期,参加366人。1975年,基层贫协组织带领社员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建设和水平梯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协助社队干部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配合党政部门退赔平调劳力报酬、清退摊派资金和多占、挪用的资金,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贫协工作的着重点也相应转变。
  1979年10月26日至30日 ,州贫协召开全州贫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研究了在新形势下甘南地区贫协组织的工作任务。发动和组织贫下中农(牧)、社员群众大搞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协助党委落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各级贫协还配合社队干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五讲四美”、劳动竞赛等活动,协助党委和政府在农村开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以前定性为地富反坏右分子进行摘帽和改变成份。
  1983年,全州各级贫协组织撤销。
  第五节工商组织
  —、商会
  临潭县商会1919年9月,临潭县新城、旧城两地就成立了商会,专事本地商业及对外贸易。1939年11月12日,临潭县第五届商会改组成立,商会会址设在县城所在地新城。商会会员包括74家杂货业、4家布匹业、4家中药业、1家书局、两家西药业、1家绸缎业,大小共计86家商行的老板,共计资金额达80845银元。
  夏河县商会1918年,拉卜楞地区成立商会,内设会长及书记共21人。1933年,改组商会,会长改称理事长。1935年9月,正式组建了全县性的第一届县商会,会员达104家。1937年,改组县商会,内设执、监两个委员会,并选举商会主席1人和常务委员若干人。1943年5月,在商会换届改组中,又变执、监两委制为理事、监事制,至1948年全县有商号124家。
  卓尼商会1943年下半年,卓尼设治局社会科召集经商者酝酿组织卓尼设治局商会。当时全县日杂商行(小本生意),铁、银器加工,饭馆等仅有20余家。商会的任务是组织和监督商人,照章纳税;不得投机取巧,以假充真,高价销售。
  西固县商会1926年4月,西固县成立了商会,归县政府直接领导。至1938年4月,商会会员发展到127人,内有职员13人。1949年后即被废除。
  二、同业公会
  临潭县同业公会1941年3月24日,临潭县新城镇杂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51家商户入会。同年10月18日新城镇布匹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18家商户入会。
  夏河县同业公会1939年1月6日,夏河县旅店商业同业公会成立,设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各1人,入会会员9人;1939年2月23日,夏河县屠宰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入会会员7人;同时成立银器商业同业公会;2月250,夏河县饮食店商业同业公会成立,会员23人;3月8日,夏河县杂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23人;3月11日,夏河县绸布商业同业公会成立。
  卓尼县木商业同业公会1943年卓尼县木商业同业公会正式成立,其组织形式是理、监事制度,设理事、监事各2人,有会员20人。
  西固县同业公会1938年3月,西固县杂货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2人;1939年3月,西固县国药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9人;1943年11月,西固县铁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2人。
  三、工商业联合会
  1951年7月,夏河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成立,至1958年7月,夏河县工商联合会先后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商联工作停顿,其组织亦自行解体。
  1951年,舟曲县(时为西固县)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3月,由县贸易小组主持召开全县工商界代表大会,同时成立工商联。1958年,舟曲县工商联解体。
  1951年1月,临潭县分别在新城、旧城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2月1日,召开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大会。县工商联下设11个同业公会,在新城设工商联分会。至1957年底,共有会员165名。抗美援朝期间,临潭县工商业者共捐旧币1329&28万元(折合人民币13298.28元),银元11921元,白银60两,并捐献大量金银首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临潭县工商联解体。1990年3月恢复成立,会员124人。1990年4月18日,临潭县工商联召开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子康
相关人物
董宏杰
相关人物
谢占儒
相关人物
张建纲
相关人物
高有才
相关人物
杨应忠
相关人物
王应国
相关人物
李德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