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州人口的迅速增加,劳动人口数量也相应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州劳动适龄人口为178022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达到339299人,26年净增161277人,增长90.59%,每年平均递增3.48%。
从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4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甘南州劳动适龄人口的发展变化和总人口的发展变化一样,也经过了平缓增长与急剧增加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甘南州共有劳动适龄人口17307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00%。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査时,全州共有劳动适龄人口17802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10%,11年中,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数增加了4946人,增长2.86%,每年平均增加450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州共有劳动适龄人口262433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1%。从1964年到1982年的18年间,全州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增加了84411人,增长47.42%, 年平均增加469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州劳动适龄人口33929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3%,从1982年到1990年的8年间,全州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数增加了76866人,增长29.29%,每年平均增加9608人,年平均递增率为3.66%,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全州同期总人口年递增1.58%高2.08个百分点。
(二)地区分布
城乡分布甘南州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和牧区,城镇所占比重很小。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在全州339299人劳动适龄人口中,城镇只有49708人,占劳动适龄人口总数的14.65%;乡村(不含镇)为289591人,占劳动适龄人口总数的85.35%。
区域分布全州劳动适龄人口在各县之间的分布相差较为悬殊,也就造成了劳动适龄人口在地区间的较大差别。从劳动适龄人口占各县总人口的比重来看,最高的是临潭县,为67.90%;最低的是玛曲县,为57.34%,高低相差10.56个百分点。其他县的比重是:迭部县为65.91%,舟曲县为65.61%,夏河县为64.06%,卓尼县为63.59%,碌曲县为60.08%。
二、在业人口
(一)人口总量
1949年全州在业人口为103844人,1952年116476人,1957年132572人,1965年150068人,1970年165152人,1975年172931人,1980年增加到240573人,1985年28468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到328590人。41年增加了224746人,增长2.1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28%。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了总人口平均增长率2.32%的水平,而且超过了同期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率2.53%的1.1倍。由于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总人口就业率也在逐年上升。1949年为34.98%,1965年44.28%,1975年37.43%,1980年48.40%,1985年52.66%,1990年人口普查时达到56.58%。其中城镇为46.56%,乡村 (不含镇的县)58.12%。
(二)行业构成
据1990年普查资料表明,全州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水利业占82.46%;工业占5.73%;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占0.20%;建筑业占0.50%;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1-22%;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占2.20%;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占0.4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占0.57%;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占3.75%;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0.12%;金融、保险业占0.43%;国家机关、党政和社会团体占2.73%;其它行业占0.03%。
农林牧渔水利业部门在业人口占物质生产领域在业人口的89.87%,而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只占全国国民总收入的52.59%,每一个农林牧渔水利业在业人口所提供的国民收入仅为733.99元,占全州平均水平1254.34元的58.52%。尽管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的比重较高,但由于农林牧渔水利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过低,而又占有在业人口的绝对多数,这就直接造成了整个生产领域劳动效益的低下。
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内部,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在业人口占这个部门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高达79.77%,从事畜牧业的占19.50%,林业、渔业、水利业只占0.29%。
全州工业部门在业人口为17650人,占全部在业人口总数的5.37%,只相当于农林牧渔水利业部门在业人口数的1/15。尽管如此,但工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却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6.08%,每个工业部门在业人口所提供的国民收入为7731元,与农林渔水利业部门在业人口所提供的国民收入比较,高出10倍以上。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甘南州3大产业在业人口占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是:第一产业为82.46%,第二产业为6.07%,第三产业为11.47%。与1982年相比,第一产业在业人口的比重下降了;第二、第三产业在业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但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很小,仅为1.42%;而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1982年只增加了0.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不仅低于全国,而且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职业构成
甘南州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业人口的绝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者。全州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商业工作人员及服务性工作人员,占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高达90.70%。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的人数为272791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83.02%;在农林牧渔业劳动者中,农业劳动者达215402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65.55%。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小,尤其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更小。全州从事脑力劳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办事人员总数为30536人,占所有的在业人员的9.29%。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0261人,仅占全部在业人口的6.17%,占全部脑力劳动者的66.35%。
商业和各种服务性工作人员少,比重低。全州从事商业的工作人员和从事旅馆、餐厅、浴池、理发、影剧院、体育馆、公共游览场所的各种服务性工作人员共计8947人,占全部在业人口总数的2.72%。其中,商业工作人员占1.49%,服务性工作人员占1.23%。在全州每万人中,只有84个商业工作者,69个服务性工作者。居民生活服务人员更少,全州仅1242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0.38%。
三、不在业人口及城镇待业人口状况
(一)不在业人口状况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州共有不在业人口73512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2.66%,占劳动适龄人口的21.67%,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8.28%。
不在业人口中,从事料理家务的占41.78%,其次是在校学生占22.11%,丧失工作能力的占20.94%,待业、待升学的不在业人口共5727人,仅占不在业人口的7.79%。
不在业人口中,女性不在业人口数比男性不在业人口数多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妇女从事家务劳动的较多。
(二)城镇待业人口状况
共和国成立初期,城镇失业较严重。当时,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开辟就业门路。从1949-1957年,经过8年多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城镇失业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明确了就业方向,开辟了多种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广开生产就业门路,从1980年以来,到1990年底全州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5000余人,从而使甘南州的城镇待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缓解。
1990年甘南州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州共有城镇待业人员2999人,其中,临潭县201人,占待业人口总数的6.70%;卓尼县307人,占10.24%;舟曲县362人,占12.07%;迭部县389人,占12.97%;玛曲县171人,占5.70%;碌曲县76人,占2.53%;夏河县1493人,占49.78%。
四、农村劳动力资源
甘南州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全州农牧村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6.72%,农牧村劳动适龄人口占全州劳动适龄人口总数的85.32%。全州社会劳力资源主要在农村和牧区。
根据州统计局统计:1990年底,全州农牧村有劳动力276824人,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84.98%,占乡村总人口数的57.73%。1949年,全州有农牧村劳动力94729人,到1952年增加为98847人,增长5.46%,平均每年递增1.82%。到1957年增加到113849人,比1952年增长15.18%,年平均递增3.04%。
1958年以来,农牧村大量劳动力进城,此后又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1962年全州农牧村劳动力为113032人,比1957年减少0.72%。经过3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到1965年,全州农村劳动力达到119716人,比1962年增长5.91%,年平均递增1.97%。1970年为134614人,比1965年增长12.44%,年平均递增2.49%。1975年达到155518人,比1970年增长15.53%,年平均递增3.11%,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此后,农牧村劳动力的增长比较缓慢,到1980年增加为168598人,比1975年增长8.41%,年平均递增1.68%。
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因此这一时期农牧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很快。1985年农牧村劳动力猛增到225113人,比1980年增长33.52%,年平均递增6.70%。到1990年达到276824人,比1985年增长22.79%,年平均递增4.59%。共和国成立41年来,甘南州农牧村劳动力人数增长了195.35%,年平均增长4.76%,农牧村劳动力增长速度快于农牧村人口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州内第二、三产业还不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向城镇转移的原因。在全州农牧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中,实际参加农牧村社会劳动的人数为243374人,占87.92%。在这些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者,而其中主要是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和牲畜饲养放牧业的劳动者,他们所占的比例为89.13%;从事林业和渔业生产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只有5.65%;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人员比例更小,仅为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