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3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规模
分类号: C922.42
页数: 9
页码: 1025-1033
摘要: 甘南古代人口的记载,始于隋末唐初。由于历代归属和区域的变迁复杂,只存有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和迭州(今迭部)的一些人口零星数据。洮州自秦汉以来为诸戎地,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州。据现有历史资料,将唐天宝元年(742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洮州人口概况列表统计。
关键词: 人口地理 人口规模

内容

甘南古代人口的记载,始于隋末唐初。由于历代归属和区域的变迁复杂,只存有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和迭州(今迭部)的一些人口零星数据。洮州自秦汉以来为诸戎地,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州。据现有历史资料,将唐天宝元年(742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洮州人口概况列表统计。
  临潭几个历史时代的人口总量统计西固春秋战国时期为白马氐、白马羌所据。西汉时期,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羌道县。十六国至北魏时曾属宕昌国,后为宕州羌人所居。
  舟曲几个历史时代的人口总量统计
  洮州古代历史人口数量发展的特点是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区域变化有直接关系。西固则是另一种情况,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到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500多年,人口一直在7000人上下徘徊,明、清以后才开始上升。
  叠州,北周建德中置,治所在叠川县(今迭部县);唐初移合川县(今迭部县境),广德后(763年)地入吐蕃。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叠州合川郡有1275户、7674人(《甘肃通志稿•民族五•户口》)。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叠州(领县1)有1083户、4069人(《旧唐书•地理三•陇右道》),16年中由于战乱等原因减少3605人。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人口
  民国初,今州境内仅有临潭、西固(今舟曲)两县建置。1926年成立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改为夏河县,将原属青海省循化县的黑错(今合作镇)、甘加等21族和临潭县所属美武、加门关等29族划归夏河县管辖。1928年,临潭、舟曲两县的人口比清宣统元年(1909年)增加10968人,增长了14.65%。19年平均递增率为7.71%。1937年,成立了卓尼设治局。当时,今甘南境内有4个县(局):临潭县(包括今碌曲县一部分)、西固县、夏河县(包括今玛曲县)、卓尼设治局(包括今迭部县和舟曲的拱坝、铁坝、大年、博峪乡及插岗乡的部分村庄),人口为168887人(《甘行月刊》、《本省经济参考资料•甘肃人口》)。其中临潭、西固、夏河3县为135036人,比1928年的112931人增加了22105人,增长19.57%,9年平均递增率为21.74%。比前19年的年平均递增率提高了14.03个千分点。
  1947年,甘南人口为209607人,比1937年的168887,增加40720人,增长24.11%,10年间年平均递增为24.11%,年平均增长率66.17年前的7.71%。提高了16.4个千分点。
  民国时期,甘南的人口发展趋势呈起伏曲折状增长,其中夏河县的人口起伏较大:1937年为34895人,1940年突然下降到10983人,1941年猛又增到56788人,1947年降为47058人,1949年增加到68722人。
  甘南地区民国时期人口统计单位:户、人
  三、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甘南城乡人口总量为296860人,到1990年末,全州人口达582360人,41年内净增人口285500人,增长96.17%,年均增加6963人,年平均递增23.46%。
  甘南州1949-1990年度人口总量统计表说明:①1959年从河南迁来支边青年25262人(州档案处提供)。
  ②1963年8月和10月分别将舟曲的坪牙公社和博峪公社划归武都县和文县管辖,共减少人口4733人。
  ③④1981年合作镇漏报4824人。
  第二节人口分布
  一、地域分布
  全州人口的地域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状况,近70%的人口分布在东部的临潭、卓尼、迭部、舟曲4县,面积却只占全州总面积的37.60%。这些县在1953年有21778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9.21%;1964年人口普查时有215811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6.79%;1982年有34582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7.09%;1990年有人口384902人,为全州总人口的66.29%。全州约30%的人口分布在占全州总面积62.40%的西部地区。1964年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有10728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3.05%;1982年时有16963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2.91%;1990年时有19580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3.71%。
  二、城乡分布
  甘南城乡人口分布比例悬殊,城镇人口少、乡村人口多。在1964年人口普查时,全州乡村人口为299868人,占全州总人口的92.81%;全州4个镇(夏河县拉卜楞镇、合作镇、临潭县城关镇、卓尼县柳林镇)的人口为23227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19%。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乡村人口为465149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9.75%;城镇人口为53128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0.25%。在1990年人口普査时,乡村人口为50359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6.72%;城镇人口为7711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3.28%。三、经济行业分布
  自然区域中经济行业的人口分布呈不均匀状。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以农业为主的临潭、舟曲两县聚居着24744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2.61%;而聚居在西部牧业区的碌曲、玛曲两县的人口只有56118人,占全州总人口的9.66%;其余3个农牧、农林、林牧业县夏河、卓尼、迭部为277144人(包括州级单位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7.73%。
  四、民族人口分布
  民族人口的垂直分布异常突出。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甘南州藏族人口为27684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7.67%,主要分布在夏河、卓尼、碌曲、玛曲和迭部5县,藏族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89.87%。全州汉族人口为261939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5.11%,主要分布在相对海拔较低的临潭、舟曲两县。临潭县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65%;舟曲县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68.14%。全州回族人口39919人,占总人口的6.87%,主要分布在临潭和夏河两县,且62.8%的回族人口分布在城镇,仅合作镇、拉卜楞镇和临潭县城关镇就居住着59%的回族人口。全州有土族人口743人,占总人口的0.13%,主要分布在卓尼县的勺哇土族乡,他们的垂直分布区域与藏族相同。全州有满族人口340人,占总人口的0.06%,主要分布在夏河、迭部两县。
  民族人口的垂直分布,不仅在大的自然区内如此,而且在局部地区也是如此。如在舟曲县境内,汉族人口大都居住在海拔约1200米左右的白龙江河谷川坝地区,而藏族人口大都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高差约1000米。
  甘南州四次普查年度人口分布情况对照表第三节人口密度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2.9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1.45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密度的1/8和全省平均密度的1/3。
  甘南州人口密度的分布十分悬殊,其特点是:东密西疏、农密牧疏、镇密乡疏、谷密山疏。全州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临潭县,平均每平方公里为91人;人口密度最低的是玛曲县,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人;按乡镇说,人口密度相差更为悬殊。最高者为临潭县城关镇,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35人;最低者为玛曲县木西合乡,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01人,为甘南人口密疏之两极。
  影响人口密度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发展因素,经济技术水平高低,经济类型和自然条件差异等等。就自然区域和经济类型来说,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临潭、舟曲两县,气候较温和,雨量适中,以种植业为主,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近56人。舟曲县位于亚热带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气候条件较好,适合农作物种植,但由于山大沟深、坡陡土薄、石多土少,平均每平方公里才有39人;临潭县虽然气候条件较差,平均海拔2800余米,但由于地处丘陵,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密度是舟曲的1.63倍,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1.9倍。玛曲、碌曲两县,地处甘南高原西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只能发展畜牧业,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4人。地处甘南中部和北部的夏河、卓尼、迭部3县,平均海拔2400米至2900米之间,高寒阴湿,大部分地区只能发展林业和畜牧业,而在大夏河、白龙江、洮河流域的河谷地带可以发展一部分种植业,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7人,最高者(夏河、卓尼)16人,最低者不到11人。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00人的乡镇有21个。
  甘南州1990年各县人口密度第四节人口总量变动
  ―、总量变动的特点
  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6年间,甘南人口增长79.73%,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9.29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率为30.67%。,仍在全国、全省水平之上。在全省11个地、州、市(嘉峪关、金昌、白银3个新建工业城市除外)中,无论是总增长率或年平均增长率,甘南州都高于酒泉、陇南、平凉、武威、兰州等7个地、市而居第八位。
  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乡村人口增长速度。1964年,全州有城镇人口26769人,到1990年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79528人,比1964年增加了52795人,增长1.97倍。由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故城镇人口在全州人口的比重也由1964年的8.16%上升到13.66%。乡村人口虽然增长了60%,但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91.84%下降到86.34%。从总量看,由于乡村人口的基数大,增长的绝对值远远高于城镇人口。
  人口发展基本上处于平衡增长状态。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也出现过低谷,但时间很短,所以基本上是稳定增长的。
  各县的人口增长不平衡,人口数量变动的规模有较明显的差异。以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相比较,全州7个县的人口增长幅度是:临潭县为60.9%,夏河县、卓尼县和碌曲县为70〜80%,舟曲县为91.07%,迭部县为106.67%,玛曲县为113.76%。舟曲、迭部增长比例高的原因是,厂矿企业有大量人口迁入,从年平均增长率看,7个县也不平衡。其中年增长率在30%。以下的有临潭县、夏河县和卓尼县;30—40%之间的有碌曲县和舟曲县;迭部县和玛曲县都在40%以上。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在4.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着24个民族。1964年全州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70145人,1990年增加到了318767人,增长87.35%。而同时期的汉族人口只增长了71.26%,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16.09个百分点。其中藏族增长89.27%, 回族增长75.24%,其他少数民族增长83.33%。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州人口中的比重由52.66%上升到54.89%,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其中藏族提高了2.47个百分点。
  二、总量变动
  甘南州总人口的变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8年。在这个阶段里,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10.14%。逐年提高到1958年的18.33‰。增长最高的是1951年为20.22%。。人口总量由296860人增长到340206人,净增43346人,占全州41年人口增长总量的15.18%;每年平均净增4816人。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三:(1)共和国成立后,紧接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人民能够休养生息。由于新的生产关系逐步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这就使广大人民有条件繁殖后代,抚养子孙。
  (2)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甘南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大规模开展起来,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从全国各地涌来,参加甘南藏区的开发和建设,一时引起了人口的快速增加。
  (3)当时人们的生育观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加上某些不适当的宣传,实际上起了鼓励人口发展的作用。因此造成人口的迅速增长。
  第二个阶段:1959-1961年。1959年的人口减去从河南迁来的25000余名支边青年,增长率从1958年的1&8.33%。下降为11.46%。;随后两年,分别下降26.27‰和13.20‰。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再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甘南州1960〜1962年间,人口大量外迁和自然减少。
  第三阶段:1962-1973年。这是甘南州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62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已逐渐好转,人口迅速出现回升。从1962年到1966年5年间,人口增长了35853人,每年平均增长7171人,年平均递增率22.97%。,超过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甘南州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这5年人口增长多少带有补偿性质。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产陷于一片混乱,人口发展完全失控,以致在1967年到1972年的6年中,人口增长率平均在30%。以上,其中1970年高达41.63‰。
  第四阶段:1974-1990年。这一时期,州县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机构,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地人口控制政策,使人口增长幅度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女性人口,在这一时期陆续进入婚育期,开始了新的人口再出生高峰。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仍在18.92%。,比全省高2.21个千分点。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