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碌曲玛曲县境部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碌曲玛曲县境部落
分类号: G034.2
页数: 6
页码: 1007-1012
摘要: 碌曲在历史上大部分地区属洮州辖地,一部分属拉卜楞。共和国建立前境内全部为藏族,主要有四大部分:一是双岔土官所辖部落,原有土房(农民)、帐房(牧民)两部分。土房分布在洮河两岸,帐房主要是尕海滩、郭莽滩、晒银滩;二是唐龙郭哇部落和西仓土官所属部落,都分为农区和牧区两部分;三是郎木寺所属赛赤部落,全为牧区;四是阿拉5个小部落。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部落 玛曲县

内容

碌曲在历史上大部分地区属洮州辖地,一部分属拉卜楞。共和国建立前境内全部为藏族,主要有四大部分:一是双岔土官所辖部落,原有土房(农民)、帐房(牧民)两部分。土房分布在洮河两岸,帐房主要是尕海滩、郭莽滩、晒银滩;二是唐龙郭哇部落和西仓土官所属部落,都分为农区和牧区两部分;三是郎木寺所属赛赤部落,全为牧区;四是阿拉5个小部落。
  据1985年前后调査,全县双岔、西仓、赛赤3大部落下辖56个小部落,约有属民2330余户、16000余人,阿拉5个小部落有属民185户、1110余人。
  (―)双岔部落
  东接阿拉部落,西邻郎木寺赛赤、西仓部落,北抵麦西、吉仓部落,位于洮河上游,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的藏族部落。辖有什巴、宁巴、旺仓3个部落,又各自分为土房和帐房两部分,故有双岔6部落之称。共有居民976户、6843人。
  双岔部落相传约在公元957年时,从哇则(临潭旧城)迁来1户人家,生子3个,后因兄弟不和而分别居住在勒秀、西仓和双岔一带,逐渐繁衍生息,发展成为现在的部落。据《安多政教史》等史籍载,萨迦王朝统治藏区时,八思巴派内亲大臣南拉本到安多地区管理政教事务,其长子确科加和次子桑耶扎西的后裔即繁衍为双岔和西仓两大部落,并成为他们的统治者,桑耶扎西成为双岔土官系统。由于气候的关系,双岔部落中一部分从事畜牧业,一部分从事半农半牧业。后来,从事牧业的逐渐发展成3大部落17个小部落;从事农业的又发展成3大部落16个小部落,统称6大部落33个小部落。
  乾隆十二年(1747年),双岔籍大喇嘛西藏噶丹寺第五十三任法台坚参桑盖应邀建立郎木寺,牧区3部被作为香火户奉送给寺院,由赛赤温布治理。该部落为世袭土官制,历来属洮州地区,共和国成立前受临潭县管辖,当时土官为阿才,曾受委于国民党临潭县政府。据传至阿才时,双岔土官系统已传十八代,因部落内分两部分,为便于统治,阿才指定卓瓜丹增为土房(农区)头人,帐房头人为寺院大管家。土官不在时由他们两人代行职权,管辖6个部落。下辖的小部落各有1〜4名头人,由土官提名,在全部落头人会议上讨论通过,每3年更换一次,其中精明能干者可以连任。共和国成立初全部落有44名头人(土房29人,帐房15人)。
  农区3部为宁巴部落、什巴部落、旺仓部落;牧区3部(即赛赤部落)为道玛措哇、哇玛措哇、曼玛措哇。
  (二)西仓部落
  位于双岔之西,又称唵促曲科尔12部,由西仓土官和唐隆郭哇(世袭制头人)治理。该部落形成早。据《安多政教史》等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就派边防兵卒来这里活动。十三世纪中叶八思巴派遣其侄甥来此。有一位叫南拉本的人便是派到这里的一位大臣。此人二妻,同日各生1子,兄弟二人聪慧能干,被推举为头人,后逐渐发展形成现在的西仓部落。后来由于宗教上的原因,部落分裂为两部,两个头人分别各主持一部,但习惯上仍称为12部落。有居民1169户、8390余人。
  西仓部落为世袭土官制。共和国初西仓土官为华木交,唐隆郭哇为拉玛加,总理部落一切事务。两土官各管辖6个小部落,共有37个村庄和帐圈;每个小部落(村庄或帐圈)各有1〜3名头人,由土官提名每3年一换,其选举方式与双岔部落相同。
  西仓土官所辖有西仓、加格尔、玛日、西仓根岔、拉代卡四木、买日等6个小部落。
  唐隆郭哇所辖有玛艾、拉仁关、华格尔、则岔、阿拉、青科等6个小部落。
  (三)赛赤部落
  又名郎木赛赤部落,东、南接四川若尔盖县,西界双岔,北抵西仓。相传很早以前,第一世赛赤活佛坚参桑盖在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考取格西学位后曾任噶丹赤哇,于1723年返回原籍在此地创建了郎木寺,当时从双岔部落迁来60余户牧民居住于此,并管辖一部分直属寺院,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赛赤部落。
  赛赤部落是世袭土官制,其后发展为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直属赛赤寺温布管辖,部落另有头人1人,负责管理部落的政教事务,下辖有11个小部落,共有属民约200户、800余人。每一部落设小头人1〜3人,3年一换,优者留任,劣者更换,小部落分属于土房、帐房两部分,帐房下辖卜细、交巴、尕尔娘、斯柔卡哇等4个小部落。土房下辖尕尔玛、日贡玛等7个小部落。
  (四)阿拉部落
  原为夏河县所管辖,共有5个部落,即牙日、宗钦、博拉、吾乎扎、碌起,共辖9个村庄,约有居民185户、1110余人,其以洮河为界,博拉、吾乎扎部落64户、380余人住在河阳,另外3个部落全归丁科寺管辖,属郎木赛赤寺的牧区。
  二、玛曲
  玛曲古称析支河曲,原属拉卜楞寺管辖,大多直接受拉卜楞寺的控制,主要辖有欧拉、乔科、卓格尼玛、齐哈玛4部落以及木拉肖俊、麦稞尔部落等。
  (―)乔科部落
  位于甘、青、川3省交界处,东接四川阿坝,南邻齐哈玛部落,西连青海果洛,北抵欧拉部落。始祖为董•华钦嘉。后裔中有一个叫朝嘉贤(昵称乔科)者,故其部落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成。很早以前,乔科仅有曼尔玛部落,其后分出阿万仓、齐哈玛二部,称乔科三部。相传三部落头人为兄弟三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从曼尔玛部落中又分化出乃尔玛部落,而齐哈玛部落因有外地一部分居民投居,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遂宣布退出乔科部落而自立为齐哈玛部落,阿万仓部落也在头人率领下脱离乔科而独立。
  二十世纪初,四川麦仓寺院采桑活佛转世于曼尔玛土官家,随之形成了采日玛部落。其后,乃尔玛部落由于土官不和,分裂成上、下两个部落。故乔科大部落先后共分有齐哈玛、阿万仓、曼尔玛、上乃尔玛、下乃尔玛、采日玛6个部落。除齐哈玛、阿万仓为独立部落外,其余共辖有4个部落以及今属四川省的麦果尔部落。
  乔科部落中除采日玛部落由采桑活佛直接管辖外,其他部落头人均在世袭土官管辖之下。
  曼尔玛部落北界欧拉部落,西接采日玛及乃尔玛部落,下辖24个帐圈(另有一说为18个帐圈),共有牧民674户、2800余人,为乔科最大部落,有世袭土官2人,主要帐圈也均有头人,统受阿尔盖管辖。
  曼尔玛部落又分为上下曼尔玛,上曼尔玛辖13个帐圈,下曼尔玛辖11个帐圈,由2名土官分治。
  上乃尔玛部落北接欧拉部落,西连阿万仓部落,东邻采日玛部落。1871年前后因部落内部不睦而分出。共有7个帐圈,牧民128户、480余人。
  下乃尔玛部落有4个帐圈,属民78户、310余人。下乃尔玛分裂后,未得到草山,土官安久因与麦高头人有亲戚关系,遂率部落迁驻麦高9年。其后安久娶采桑活佛之妹,遂由采桑活佛邀请返回乔科,与采日玛部落合并,数年后采桑活佛与安久发生矛盾,遂又分为两部。
  采日玛部落原来与上下乃尔玛、麦果尔3部为一个部落,仅辖4个帐圈(一说两个帐圈),约有牧民48户、190余人,为乔科最小的部落。原来该部落仅有几户,据说因采桑活佛念经卜卦灵验,故有不少部落群众投居,人口日众,但因该部落形成仅数十年,故人口发展速度较慢。共和国成立前,该部落一直由采桑活佛管辖。
  麦果尔部落原为川西的部落。1948年齐哈玛部落与四川麦仓部落发生械斗,麦果尔部落收留了受挫的齐哈玛部落,因而引起墨哇部落不满,遂避事端迁居玛曲,借曼尔玛和欧拉部落的一部分草山放牧(即今马场地)。该部落为世袭土官制,共辖8个帐圈,约87户、340余人。(二)欧拉部落
  位于黄河之南,东接乔科部落,东北连卓格尼玛部落,西北抵于青海果洛,为拉卜楞寺属大部落之一。相传清朝年间,该地仅有七八户人家,藏历火鸡年(1777年),第二世嘉木样到玛曲后,由四川松潘汗木他活佛送给嘉木样活佛交日、南木拉、加仓阿吾等20户人家,嘉木样又从桑科、科才等地迁去20余户,托土官拉果、宫才、索南木3人管理。因此地有座山上曾埋有银角伏藏,故名“欧拉”(即藏语“银角”之意)。其后部落人口逐渐增加,分为苏乎娘、苏乎钦两个部落。清末民初,从青海河南蒙旗、同仁等地迁来一部分群众,组成了苏乎锐旗。1920年至1935年,又从青海同仁、同德、河南及川西北地区迁来一部分群众,分居于各部落中。1947年,从青海果洛等地又迁来68户群众分居于各旗。1950年左右,由于草山纠纷,青海果洛康干仓所属的上藏稞尔部落265户群众被赶出,遂投居于欧拉,被称为藏科日部落。
  欧拉部落由拉卜楞寺管辖,拉卜楞寺派有僧职郭哇执掌部落行政大权,该部落郭哇为拉寺派出最早的一个,郭哇在任期内可募化酥油布施。一任3年,期满更换。郭哇可任命部落小头人,并在部落内抽调20余户人组成“干郭日”帐圈,专门负责保护郭哇安全以及执行日常事务。部落内有“格尔岗吾”(议会)组织。共和国成立初,欧拉部落下辖有3个部落,全部落有牧民约912户、4550余人。
  苏乎娘部辖有17个帐圈,各有小头人1名,属民220余户。
  苏乎钦部辖有15个帐圈,各有小头人1人,属民190余户。苏乎锐部辖有12个帐圈,各有小头人1'名,属民220余户。
  藏稞尔部下辖5旗1帐圈(即加靠旗、将哇马旗、吾告马旗、秋岔旗、买告旗、干稞日帐圈),共有属民265户,共和国成立前均由世袭土官统辖,各旗、帐圈由土官委派头人。
  (三)卓格尼玛部落
  亦为拉卜楞寺八大部落之一。相传在1757年左右共有20余户人,其后有川西北、青海、碌曲双岔等地的不少牧民因草山纠纷和抢劫等被赶出,遂投居该部落,人口增长较快。至1949年时有6个旗,1个帐圈,1个塔哇,有牧民320余户、1640余人。
  卓格尼玛部落由拉卜楞寺派驻郭哇,亦为“流官郭哇制”。郭哇除管理日常事务外,还掌管兵役和任命各帐圈头人,并可从部落中抽调20余户组成干稞日帐圈。各旗的头人由拉卜楞寺提名,由群众选举产生。
  卓格尼玛部落下辖情况为:卡昭部落,辖3个帐圈50余户人。资乎浪部落,辖3个帐圈20余户人。没和锐部落,辖5个帐圈60余户人。参尔浪部落,辖2个帐圈40余户人。只华卡哇部落,辖2个帐圈(夏季为1个)20余户人。卓盖让部落,辖3个帐圈40余户人。干棵日帐圈辖17户人,直属郭哇。塔哇帐圈辖44户,由寺院和郭哇共同管辖。
  (四)齐哈玛部落
  原为乔科所辖,后因人口逐渐增加,遂脱离乔科而独立。为世袭土官制,土官管理行政、经济、兵役等一切事务。下辖4个小部落,小部落均有世袭头人1名。部落以下为帐圈,各帐圈由土官任命小头人1名。4个小部落为尼乃河、瓦尔几、高错、高且。下有25个帐圈,约380户、1920人。
  (五)阿万仓部落
  为拉卜楞寺“穆德”(政民)部落之一。世袭土官制,辖河拉、吉察、浪欠木、草德合娘4个小部落。共36个帐圈、442户、1673人。
  (六)木拉肖俊部落
  原系青海果洛的两个小部落,后迁居于玛曲,该部落为世袭土官管理。原为西合强部落,有4个帐圈;木拉部落有8个帐圈,两部共有居民130余户。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双岔部落
相关专题
西仓部落
相关专题
赛赤部落
相关专题
阿拉部落
相关专题
乔科部落
相关专题
曼尔玛部落
相关专题
上乃尔玛部落
相关专题
下乃尔玛部落
相关专题
采日玛部落
相关专题
麦果尔部落
相关专题
欧拉部落
相关专题
苏乎娘部
相关专题
苏乎钦部
相关专题
藏稞尔部
相关专题
卓格尼玛部落
相关专题
齐哈玛部落
相关专题
阿万仓部落
相关专题
木拉肖俊部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