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卓尼县境部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卓尼县境部落
分类号: G034.2
页数: 6
页码: 996-1001
摘要: 卓尼境内的藏族部落形成历史悠久,有世居于此的羌、戎土著部落;有自唐、宋以来吐蕃戍边军士留居后繁衍形成的部落;有迁徙安居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等。元末明初,卓尼县境内的大小部落通过多年的同化、融合而逐渐稳定。后随着杨土司的归附,各部落先后归顺朝廷,形成新的部落一一旗制形式。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部落 卓尼县

内容

卓尼境内的藏族部落形成历史悠久,有世居于此的羌、戎土著部落;有自唐、宋以来吐蕃戍边军士留居后繁衍形成的部落;有迁徙安居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等。元末明初,卓尼县境内的大小部落通过多年的同化、融合而逐渐稳定。后随着杨土司的归附,各部落先后归顺朝廷,形成新的部落一一旗制形式。
  一、思吾什部落
  形成于明初,相传为杨土司家族的基础部落。杨土司归顺朝廷前定居于县境龙马沟,逐渐收服整个西路沟。入居卓尼后,将其有血缘关系之支系带往卓尼,散居城区附近。土司统治整个卓尼后将城区支系部族划为十六掌尕,原西路沟一带划为思吾什旗。共辖13族,除今临潭所辖3族外,其余均为卓尼县木耳乡辖地。
  二、朱扎三部落
  朱扎部落是由朱扎、朱盖、卡车三个独立部落组成的土著联盟部落。所属村寨原有75个,属民约千余户。朱扎三部落在明朝末期归附于杨土司,清康熙时与杨土司时有冲突。后将三部落分划为7个小旗:即朱扎旗、上朱盖旗、下朱盖旗、卡车旗、麻路朋地旗、大族旗、破古录旗统称为朱扎七旗。由七旗属民推举大总承直接办理内务,仍保留其联盟部落形式。共和国成立后有村寨64个,分属于今卡车、大族、木耳、柳林4乡、镇辖领。其中卡车乡辖26族,大族乡辖21族,柳林镇辖12族,木耳乡辖2族,划归临潭县辖3族,另有2族为今临、卓两县插花地。
  三、术布部落
  术布为藏语“河流”之意,是由20余个小部落组成的土著联盟部落。明洪武时,其中部分部落曾属马奴寺僧纲所辖。清康熙年间卓尼土司杨朝梁用武力征服,与朱扎部落等归顺杨土司,被划为小术布旗,共辖16族,其中4族属今卡车乡,6族属今阿子滩乡所辖。另外4族划归临潭县术布、古战乡辖领,2族为临、卓两县插花地。
  四、大峪三部落
  大峪部落共辖10族,散居于大峪沟内,清代初期被杨土司收服,划为大峪沟旗。其居民多为吐蕃后裔移民。其民风古朴,原奉笨教,清康熙时曾建旗布寺,改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今属木耳乡辖地。
  冬禾索部落原属一土著部落,曾与唐宋时的吐蕃戍边军士聚居,元末形成一联盟部落,曾一度占有整个大峪沟及洮河沿岸数十族。明初被朝廷征服归顺,原统领地被分划,部落中心7族划归杨土司辖领,与附近另一土著部落一达扎合划为冬禾索旗。今属木耳乡辖地。
  达扎部落洮河南岸土著部落,中心地虽仅秋古、达札两大族,但其独立性较强,曾为元末明初时的洮州十八番之一,屡与朝廷对抗。明永乐时归顺,划归卓尼杨土司辖领,明末清初与冬禾索部落并为冬禾索旗。今属木耳乡辖地。
  五、纳麻那五部落
  纳麻那五部落指西尼沟、托洛哇、朝勿若隆、纳浪戎哇4个土著部落和冬盖那部落。其所占地域和部落规模虽小,但均为互不统属的独立部落,名列洮州十八番之中,因屡次与朝廷对抗而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明洪武时因反抗朝廷而被明将沐英征服。明万历九年(1581年)朝廷将此三部落赏赐给卓尼杨土司辖领。
  托洛哇三部包括由大小板尔为主的托洛哇部落;朝勿、若隆、后沟五族组成的朝勿若隆部落;大小纳浪戎哇为主的纳浪戎哇三部落。清康熙时由杨土司划为纳麻那旗,今属纳浪乡辖地。
  西尼沟部落原为一独立的土著部落,亦曾名列洮州十八番之一,后经历次战事挫伤后逐渐衰落。明初归附朝廷后划归岷州多纳赵土司辖领。改土归流后属岷县西寨乡,称归安里。1953年划归卓尼县纳浪乡辖领。
  冬盖那部落原定居于西尼沟内,相传为元末3户散兵游勇避难此地繁衍而成,到清初时已形成一较大的独立部落。曾一度归服卓尼杨土司,后又与西尼沟部落联盟投岷州赵土司。清末与西尼沟部落一并改土归流,1953年划归卓尼县纳浪乡辖领。六、录竹三部落
  录竹部落是今卓尼洗河上游沿岸迁徙定居较早的移民部落之一,其先民据传在南北朝时定居于“泽曲”(今四川境内)河沿岸。唐初北迁,辗转至洮河流域录竹地区传播笨教,部落初称为“泽海”。其定居后,曾修建了录竹寺等笨教寺院,香火极盛。部落繁衍出郎秀、囊秀、泽秀三部。后又各自衍为两部,加泽海本部共称为泽海7部落。唐末,吐蕃军东进,随军移民中一称为更桑者从西藏率“扎”姓本族,经宗喀地区徙居录竹地区,渐与泽海部落融合聚居,繁衍为善札、德塘、同钦三部落,明万历间被杨土司收服。清康熙时始分别以部落为单位编制旗下。
  善札部落以洮河北岸八什卡、赛奥纳、扎古录等小部落16族为主。归服杨土司后被编为善札旗,今均属扎古录乡辖领。
  德塘部落以洮河南岸及车巴沟口原录竹泽海部落为主,组合洮河北岸河边6族共15族形成。归服杨土司后划编为迭当旗(与德塘同意异译)。其中除尕下、松巴两族属今完冒乡外,其余均属扎古录乡辖地。
  同钦部落后又分化为若干个小部落,其中癿力、达加、地吾哇买、桑旺甫多4个小部落于明万历间归服杨土司。划编旗制时因其居地分散辽阔,虽编为一旗,但仍保留了原小部落名称,并按小部落体系分划3个小旗。其全称为“癿力达架地吾哇买(地吾完冒)桑旺甫多(沙冒甫多)旗”。癿力达架合为一小旗,地吾完冒和沙冒甫多各为一小旗。各小旗亦派有旗长、总管管理事务。大旗共辖18族,其中达加、玉古等6族属今阿子滩乡所辖;沙冒、完冒等6族属今完冒乡所辖;癿力、达华路等4族属扎古录乡辖地。
  七、车巴部落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车巴部落先民定居的历史早于录竹的独立氏族部落。另相传车巴部落先祖原定居在西藏觉摩隆地区,后离开本土东徙,经西康而后定居于今车巴沟“阿尼华干”山麓,住地时称“加且巴”,又因其远道而来称为“齐巴”,后变音为“车巴”。公元十二世纪末,车巴部落发展到鼎盛时期,《安多政教史》中曾载其“车巴管天管地,车巴后裔如天之星”的谚语。明永乐间,强巴根登、洛哲样巴二位宗教大师自卫藏赴此地于尕日玉多修建了寺院,前后经历主持23代。清康熙初年被杨土司征服,编为车巴沟旗,共辖18族。旗内又划分上沟(属今尼巴乡)和下沟(属今刀告乡)两小旗。八、老噢什部落
  老噢什(亦称拉布什)部落先祖为北宋时兴起的青唐吐蕃大首领俞陇珂部后裔。于唐代时曾驻防戍边,吐蕃王朝崩溃后散居于秦州、洮岷一带。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归顺朝廷,大首领俞陇珂(宋史译作裕啰格勒)由朝廷封为殿直蕃巡检,并赐姓包名顺。归附部落号称十二万户。老噢什为其洮、岷东北部大部落之一,原辖属民千余户,散居今卓尼、岷县、临潭境内。金元后部落联盟逐渐解体,四分五裂,加之明初屯军的入据,迫使各族避居于峡谷幽林之地,并为生存而各自投奔附近土司辖属。到明末清初,其地已形成卓尼杨土司、临潭昝土司、岷州赵土司、会川赵土司等分别插划辖领的格局。清康熙年间,杨土司将所属地域编制为相当于旗制的老噢什尕。后正式划为老噢什旗,亦称拉卜什旗。共辖34族,其中14族属今洮砚乡所辖,1族属藏巴哇乡所辖,3族属柏林乡所辖。另有10族属今临潭县石门乡,2族属陈旗乡,2族属龙元乡,2族属扁都乡辖地。
  九、藏巴哇三咂部落
  藏巴哇部落先祖据传由后藏迁居,为唐末吐蕃军士定居形成。北宋初年随会川土司阿哥昌内附,土司被朝廷赐国姓为赵,该部落亦世代为赵土司属民。当地习惯自称其为上下三咂部落。三咂亦称三砦,疑为宋时“榨”或“寨”的变音。地域仅限九甸峡以东,黄香台以西百余平方公里的沟谷之内。共辖大小村寨18个。自鸡儿沟之东称上咂;新堡、大山一带称中咂;包舍口、阳阴坡称下咂。民国时隶属会川县,设新堡区。1954年划归卓尼,1985年更其乡名新堡为藏巴哇,为藏语“后藏人”之意。
  十、北山诸部落
  北山地区包括今卓尼县恰盖乡、康多乡、勺哇乡全部及申藏乡、完冒乡部分辖地。分布着若卜察四部(指恰盖、沙麻赛藏、热索、贝隆)和云哇卡松三部(指康多、勺哇、多玛三部落)。
  恰盖部落位于恰盖上沟地域,以恰盖寺为中心,原为寺院六奥岗辖区,共8族,清康熙间被杨土司征服后设土桥旗。今属恰盖乡辖地。
  热索贝隆部落原为两个邻近的联盟部落,藏语又称“脑索、比利”,又译作“约沙必拉”,均为藏语译音的变音,位于恰盖沟下沟地段。清初被杨土司征服,原设脑索旗,后改名为约沙必拉旗,辖7族。今属恰盖乡辖地。
  沙麻赛藏部落地域涉及今卓尼县申藏、康多、完冒、恰盖4乡地域。清初被杨土司收服后将其部落周边零散村寨分划给邻近旗下,部落中心较集中的村寨分划为阿禾、沙麻龙住两旗。两旗共辖21族,其中6族属今恰盖乡,8族属今完冒乡,3族属今申藏乡,3族属今康多乡辖地。
  康多部落云哇卡松三部之一,原为一大部落,清初归服杨土司后仅余8族,初划为康多旗,后改为日班麻旗。所辖地域曾涉及今和政县境松鸣崖寺附近。后因历次战事而逐渐衰落,所辖地域亦因属民锐减,鞭长莫及而被邻近地区逐渐蚕食。今属康多乡辖地。
  多玛部落亦为北山云哇卡松之一部。清初归顺杨土司后设多麻旗,辖9族,是杨土司戍守卡加、围子二暗门的驻防部落。其辖地涉及今康乐县境之花岩山一带,明代时曾以边墙俺陇关与河州为界。今均属康多乡辖地。
  勺哇部落州境内唯一的吐谷浑后裔土族部落。由初路、光尕、拉叭、大庄4个措哇组织小部落联盟而形成。因其受藏族同化而与康多、多玛并称为云哇卡松三部,清初亦归服杨土司,划为上冶三旗中的勺哇旗,所辖15族中大多为当地俗称之“土呼家”。共和国成立后曾设勺哇乡,后并入康多乡,1986年10月正式成立勺哇土族乡。
  十一、卓逊部落
  卓逊部落先祖永鲁扎剌肖于明永乐年间以功授土官百户,并赐为杨姓,与卓尼杨土司、临潭昝土司并称“洮州三土司”。到卓尼杨土司赐姓时,卓逊杨土司已传承至第三代。为与卓尼土司区别,习惯上称其为卓逊小杨土司。明嘉靖间土司因功被朝廷实授土司副千户之职。至中华民国时,卓逊部落逐渐衰落,于1941年改土归流时,仅余7族48户。共和国成立后,其中2族属今临潭县长川、羊永2乡各辖外,其余5族均属卓尼县申藏乡辖领。
  十二、岷州后土司所辖部落
  石达花滩部落位于今卓尼县东部与岷县交界处,仅辖石达滩、白土窑、花滩3族。原为岷州后土司的牧地,属民亦为其牧民定居。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卓尼县柏林乡辖领。
  上下巴都部落原为岷州后土司的护林番户,后定居于此垦殖繁衍为上、下巴都两个族约百余户村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卓尼县,今属柏林乡辖地。哇儿沟尚务那诸部落位于今卓尼县东部,有拉扎、路巴、阴山、尚务那、哇尔沟、杜家川等小部落。属铁城吐蕃守军余部散居,北宋时内附,时称熟番,初属后土司辖地,后直属岷州辖领。其地共和国建立后划归卓尼县,原属拉扎、洮砚2乡,后并为洮砚乡。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思吾什部落
相关专题
朱扎三部落
相关专题
术布部落
相关专题
大峪部落
相关专题
冬禾索部落
相关专题
达扎部落
相关专题
托洛哇三部
相关专题
西尼沟部落
相关专题
冬盖那部落
相关专题
纳麻那五部落
相关专题
录竹三部落
相关专题
善札部落
相关专题
德塘部落
相关专题
同钦部落
相关专题
车巴部落
相关专题
老噢什部落
相关专题
藏巴哇三咂部落
相关专题
北山诸部落
相关专题
恰盖部落
相关专题
热索贝隆部落
相关专题
沙麻赛藏部落
相关专题
康多部落
相关专题
多玛部落
相关专题
勺哇部落
相关专题
卓逊部落
相关专题
石达花滩部落
相关专题
上下巴都部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