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2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土族
分类号: G034.2
页数: 3
页码: 990-992
摘要: 土族在甘南仅有数百人,主要聚集在卓尼县勺哇土族乡。卓尼土族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土族,虽有本民族语言,但通用藏语藏文,其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藏、汉词汇。甘南土族人多数会说汉语。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源流 土族

内容

土族在甘南仅有数百人,主要聚集在卓尼县勺哇土族乡。卓尼土族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土族,虽有本民族语言,但通用藏语藏文,其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藏、汉词汇。甘南土族人多数会说汉语。
  勺哇土族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吐谷浑政权之时,勺哇土族一般自称为“勺哇绕”,称自己的语言为“勺盖”。与勺哇等地毗邻的康乐、临潭等地的汉族称勺哇人为“土户家”,藏族称其为“勺哇绕”,也有读作“好哇绕”(为一字的不同发音)的。以上三种不同的称谓表达了相同的内容,意即勺哇人或勺哇族。根据有关资料可以初步认定勺哇土族是吐谷浑的直系后裔。
  公元三世纪末,鲜卑吐谷浑出辽东度陇山西迁到今甘青交界地区,其游牧范围东起甘松,西至白兰,东南延伸到今四川北部松潘一带,和羌、氐杂居。吐谷浑部到达这一地区后,遂为据点,子孙相继,成为强部。至树洛干继位时,吐谷浑已六世八传。阿柴时,“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西秦亡国,洮河以西尽归吐谷浑。至伏连筹时,一面修洮阳、泥和(均在今临潭县境内)二城,陈兵把守;一面朝贡于魏、梁,内修政治,遂为西土一股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七世纪中叶,吐蕃崛起,灭吐谷浑国,尽得其地。
  吐谷浑政权被吐蕃消灭后,其属民尽管有一部分迁移到凉州、灵州等地,但还有不少吐谷浑人仍长期定居原处,成为吐蕃属民;一小部分因躲避战乱,隐居深山,独成一支。宋代以后甘青地区的大部分吐谷浑人逐步融合到藏汉民族中,只有一小部分尚存,即繁衍成为现在自称为土户家的勺哇土族。
  甘南地区过去曾长期是吐谷浑政权活动的地方。至今仍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与吐谷浑有关的地名,如卓尼境内的“阿子塘”、“阿干那”等。唐中叶吐谷浑被灭,仍有许多吐谷浑部落在甘青一带活动,据藏文史籍《智者喜宴》记载,有6个吐谷浑千户为吐蕃戍守边地。其中,一部分人留居于今勺哇地区,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今天的勺哇土族。
  勺哇土族与其他地区的土族有着明显区别,青海等地区的土族一般认为是吐谷浑与蒙古人融合之后裔。而勺哇土族则是唐贞观八年(634年)和咸亨元年 (670年)唐蕃两次战争中,居洮河北岸一带的吐谷浑人凭借深山重岭,居住下来后与邻边藏族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的。
  从地理位置讲,勺哇东有冶力关,山狭壑深;北有白石崖山,终年积雪,高不可攀;西有茫茫的扎尕草原,南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四面凭险,形成了当时吐谷浑人免遭战乱长期隐居的有利条件,也就具备和形成了勺哇土族的地理条件。
  语言上,勺哇土族有别于青海互助等地的土族,“青海土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音与蒙古语基本相同,语汇有60%是蒙古语,语序和蒙古语一样,土语有格、数、时、体、态等语法范畴。土语也融合有部分汉语、藏语的成份”(《土族简史简志•合编概况》)。而勺哇土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700个土词词中同源词约占93.5%,也有部分汉语。另外,勺哇土族男子的服饰同藏族雷同,而女子出嫁后头戴名曰“谢豆”的9个铜花,头发从两鬓扎于后。共和国成立前妇女曾穿裙子。《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这一切都是勺哇土族独具之特征。
  勺哇土族原来有三大部落,为上冶三旗的勺哇族,由力吾、拉代、的力、江卜、瞎的、郭加、拉巴七族组成。明代后期即归卓尼管辖。1986年10月成立勺哇土族乡,到1990年底,全州共有土族729人,卓尼县境内有595人。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