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回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回族
分类号: G034.2
页数: 2
页码: 989-990
摘要: 甘南境内的回族主要分布于临潭、夏河两地。十三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旭烈兀等的指挥下,曾先后三次大规模西征。蒙古军队西征后,把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军匠、炮手、平民、工匠、商人等强行编入“探马赤军”和“西域亲军”,参加了与西夏、金和南宋王朝的战争。忽必烈统一中国,他们便留居各地,从事戍边、屯垦、看守仓库等活动。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源流 回族

内容

甘南境内的回族主要分布于临潭、夏河两地。十三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旭烈兀等的指挥下,曾先后三次大规模西征。蒙古军队西征后,把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军匠、炮手、平民、工匠、商人等强行编入“探马赤军”和“西域亲军”,参加了与西夏、金和南宋王朝的战争。忽必烈统一中国,他们便留居各地,从事戍边、屯垦、看守仓库等活动。
  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时,蒙古军中就有回回军士,途经洮州、迭部时则留下部分回回人。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西北地区诸王与忽必烈的争战却未停止。当时军屯遍于西北各地区,尤以洮西地区为重。元代的屯田遍布全国,探马赤军占地最多。探马赤军原为蒙古军中之精锐,西征后成份有了很大变化,回回军士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此后,甘肃地区屯田的大批回族军士,在已垦或未垦的荒地上屯聚牧养,取得普通农民的身份。回族军士定居后,人口发展很快,《明史》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其时居甘肃者甚多”。元廷为了控制在甘肃以及陕西(当时陕西行省辖区包括今甘肃黄河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等地的回族,还在陕西诸道御史台设有回回椽史1人,专门处理与回族有关的事宜。其时在甘南地区已有回族活动,惟其人数甚少,且乏定居者。
  明代,甘肃回族人口发展极快,已遍布甘肃各地。现临潭(明为洮州卫)的回族就是明初回族将领西平侯沐英西征时带去的回兵后裔。这支回兵后来有一部分留下戍边,逐渐成为当地的农户,至今当地回族中仍然流传着他们是从南方来的口碑。其时洮州卫指挥敏大镛即为应天府(南京)回族大户。回兵戍边之后,为适应这些士兵的宗教生活,明洪武年,在洮州地修建了清真寺。从此,回族就在当地落户,并以善于经商闻名。明代,洮州的商业就十分发达,回、藏、汉等民族以茶易马,皮革、盐、粮食都已成为经营的重要商品,并成为西北地区贸易中心之一。“旧洮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著以回人为多,无人不商,亦无人不农”(《洮州厅志》),显然,洮州已成为甘肃回族在明代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明末清初,回族人口不但大为增加,而且地域也有了新的发展,真正形成了 “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清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率师进入甘肃,镇压西北回民的反清斗争。为使居住各地的回民“涣其群,孤其势”,将部分回族人强制性地迁徙到边远地区。又有不少回民为躲避清政府的军事清剿和苛捐杂税,相继流入相对稳定的甘南藏区居住下来,从事商业、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甘南回族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在临潭旧城、夏河拉卜楞、合作等城镇和交通要道上形成了一些商贸中心,各地回民纷纷到此从事商贸活动并逐渐在此形成居留中心。当时在旧城从事商贸活动的主要是当地回族人。拉卜楞地区商户多为河州回族,他们来拉卜楞从事商业活动,其中一部人在此定居,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甘南回民的又一个重要聚居区。1928年河湟事变中,又有不少回族群众为躲避战乱,来到洮河流域和大夏河流域的一些村庄定居,使甘南回族人口又有了新的增长。
  回族以汉语为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意识。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