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4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汉族
分类号: G034.2
页数: 4
页码: 986-989
摘要: 汉族是甘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很久以前就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留下许多遗迹。夏河县甘加滩的八角城(一说此城即汉代之白石城),过去这里曾是甘青交通的要道,建城的目的主要为御防的需要,近年来在八角城遗迹中发掘出不少唐、宋文物。其城周围的平地、丘陵、台地上,还保留有不少古代弃耕的梯田遗迹,有些梯田一直修出山顶。当拟汉族昔日曾在该地居住,并从事过垦殖。由于战争或因当地气候寒冷致使农耕失败而废弃。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源流 汉族

内容

汉族是甘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很久以前就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留下许多遗迹。夏河县甘加滩的八角城(一说此城即汉代之白石城),过去这里曾是甘青交通的要道,建城的目的主要为御防的需要,近年来在八角城遗迹中发掘出不少唐、宋文物。其城周围的平地、丘陵、台地上,还保留有不少古代弃耕的梯田遗迹,有些梯田一直修出山顶。当拟汉族昔日曾在该地居住,并从事过垦殖。由于战争或因当地气候寒冷致使农耕失败而废弃。夏河、迭部、舟曲、临潭等地区均有古城遗址,在某些海拔较低之处也常见梯田的遗迹。可见汉族很早就在甘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甘南地区为羌、氐民族占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称霸西戎,拓地千里”的基础上将甘南东北大部分地区纳入陇西郡治下。秦始皇为防范边境少数民族入侵,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众,北逐匈奴,开黄河以南地千里,并西逐诸羌,筑长城于边境地区,因地形而制险塞。西汉继续向外扩大其统治区域,拓殖边疆,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分地区属凉州刺史部,领陇西、金城等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甘青交界地区置金城郡,原陇西郡所辖之部分地区改属金城郡辖,当时甘南东部地区归陇西郡治下,甘南西北地区归金城郡治下,辖白石县(在今夏河县甘加),此为中央封建王朝在甘南地区设置的另一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汉景帝又置羌道县,归陇西郡治下。汉建国后,西汉王朝在甘南地区多次用兵,安定边境,汉族人口开始迁徙移入甘南地区,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也传播进来。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在击败羌人进攻后,设立护羌校尉,治所令居(今永登县境)统管甘青地区羌人军政事务。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先零羌等部袭金城郡,赵充国在率军击败羌人后,以西羌叛服无常奏请朝廷实行屯田政策,欲不战而胜羌。其屯田奏折中有“顺天时,因地利,以待敌之可胜”等语,其意大抵是选择要冲地点设防,一面养兵,一面屯田以利开发,其时汉族人口大量屯于甘青一带。三国时期,甘南东部地区属曹魏陇西郡管辖,东南地区分属于蜀汉的阴平、武都二郡,其余地区为羌、氐部所占据。魏蜀两国争相劝诱氐羌各部以为声援,在陇南地区长期争战,甘南地区亦为其战场。至蜀汉末,为减轻军费开支,且便于北上进攻曹魏,蜀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兵屯田沓中(舟曲之西、迭部以东)汉族人口移居白龙江上游。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许多汉人为躲避战祸,遂大量向甘肃迁移,甘南地区的汉人也随之增加。十六国时期,,甘南地区分别为吐谷浑、西秦、五凉、二魏、北周等地方政权所统辖,虽有部分汉族进入本地区,但由于各民族长期陷于混战之中,汉族势力较弱,且有部分同化于少数民族之中,汉族人口锐减。
  隋、唐之际,汉族再次大量进入甘南地区。隋开皇四年(584年),隋廷派钜鹿郡公贺娄子干率兵进攻吐谷浑。隋文帝认为当时由陇西以迄吐谷浑游牧地区,种落稀少,容易遭受袭击,指示贺娄子干勒令民众筑堡居住,垦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称,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大举垦田,短期内必然收获少,消耗多,而且这一带居民多数从事畜牧,强令集中垦田,很难保持安定。建议择冲要地点设防,使据点相连,彼此呼应。隋文帝采纳了贺娄子干的建议,在沿边各地建立了大量军事据点,派遣军士戍守。其时甘南地区为吐谷浑东进之要道,驻防士兵自不在少。至隋炀帝时,发动对吐谷浑的征服战争,大败吐谷浑,尽有其地,甘南地区悉入隋王朝版图。隋王朝为巩固新征服地区,迁徙内地轻罪犯人至此居住,并大开屯田,驻兵戍守。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王朝的统治在一连串农民大起义中覆灭。吐谷浑首领伏允率众重返故土,后与唐兵配合,击败大凉王李轨。唐王朝虽在甘南建立政权,但因其为少数民族地区,边患连年不断。为巩固统治,充实边疆,唐王朝再次向甘南地区大量移民,使名将李道宗、李道彦居洮州,率部镇守边塞。李氏以陇西世家而寓居临潭,其所携带移居人数当不在少数,后洮州李氏中出现过名将李晟、李愬等人。其时,汉族已在甘南各地特别是临潭地区形成了一些较大的聚居区,人口大增。吐蕃东下,甘南全境乃至洮西为吐蕃所占领。吐蕃奴隶主实行民族压迫,甘南地区部分汉人除逃亡异乡外,大多沦为吐蕃奴隶主的奴隶,被强迫改着蕃服,习说蕃语,使不少汉族奴隶同化于吐蕃之中,汉族在甘南地区几乎绝迹。
  北宋时,甘南地区为吐蕃后裔唃厮啰政权所控制,唃厮啰采取联宋抗夏政策,与宋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并接受北宋王朝封爵。由于双方保持和平,甘南地区在遭受连年兵祸后,得到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使宋夏交界地区不少汉族流入甘南。至熙宁年间,宋神宗任命王韶为秦风路安抚使主其事,随后,王韶便率兵以武力征服洮河地区之吐蕃部落。熙宁五年(1072年)攻克武胜城,置“镇洮军”,旋开熙州,并以熙、河、洮、岷四州和通远军之地为熙河路,王韶任熙河路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熙宁六年(1073年),宋军占领了河、洮、岷、宕、迭诸州,“拓地千二百里,招附三十余万口”。宋王朝为巩固这一地区,除驻兵防守外,再次移民屯田,在河州诸地募汉人屯垦,以充实边疆,汉族又一次大量进入甘南地区。但由于当时历经兵戎之扰,屯垦仍无多大成效。
  在明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保证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明王朝不仅从内地大量移民戍边屯田,实行移民实边政策,而且还广置卫所,实行军屯,使卫所军队自行解决军需粮秣的供给。
  鉴于洮州卫在当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朱元璋为了使边陲地区社会安定,同时解决军需粮秣的供应,把应天府(南京)和凤阳、定远(安徽)一带的大量居民迁到洮岷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作屯民,并把许多罪犯也发配到这一地区服役。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将军邓愈、沐英率部征讨西番(甘青地区藏族在明代称西番),洪武十二年洮州18个藏族部落联合反明,沐英率兵西征,并筑洮州卫城(临潭新城),以随沐英西征而来的汉人陈晖、金鼎兴和南京回族敏大镛、洮州“西番”头目南秀节等六人为指挥,已归附的原洮州达鲁花赤王星吉巴(蒙古族)为洮州指挥佥事。在此次出征中,沐英将原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康茂才、朱亮祖等部士兵带到洮州屯垦,拓垦耕耘,积储军粮,出现了“寓兵于农”的军屯和民屯。军屯实行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民屯则由支边和流放人员分别充任,屯粮较军屯为轻,此即成为临潭一带汉族的一部分。故当地人多有口传是南京=丝巷人的说法。临潭、岷县一带,妇女服饰至共和国初仍用高髻、凤头鞋,而房屋之布置与型式都具有江淮特点。
  明末清初,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汉族人民抵御清军南下,战事更为频仍,中原大地战乱连年,大量汉人被迫奔走异乡,逃避于边远民族地区,使甘南地区汉族人口不断增长。清朝平定中原后,遂用兵于边疆地区,先后数次西征,镇压各民族的反抗,并再次实行屯田,发直隶(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省罪犯戍边屯垦,又有不少汉人进入甘青地区。至清中叶,回民反清斗争遍及西北地区,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残酷镇压,并利用各种机会挑动回、汉民族互相仇杀。有不少汉族群众为躲避战乱,携家逃往相对稳定的藏族地区避难,得到藏族农牧民的庇护,遂定居于这一地区,使甘南汉族人口继续增长。至民国初,汉族人口在甘南已占有相当比例,成为甘南的主要民族之一。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晖
相关人物
金鼎兴
相关人物
敏大镛
相关人物
徐达
相关人物
常遇春
相关人物
胡大海
相关人物
康茂才
相关人物
朱亮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南州
相关地名